為什麼一些字衍生出了很多字,但其本身卻不常用甚至成為了生僻字?

比如

設 殳

假 叚

核 亥

酌 酉

繩 黽

暫時就想起這麼多


翻下偏旁部首,其實這種情況並不算太多。大約有幾個原因吧。

一是時代變化,本身含義後來不用了,或者用的少了。比如殳,大概是一種兵器,這種兵器後來用的少了,這個字也就變成了罕用字。

另外,你提到的亥、酉過去還是很常用的,都是地支嘛,經常要用到,只不過現在用的稍微少一點罷了。

二是分化。殳早期有時候假借為「投」,後來加手變成「投」,投用的多,殳自然就用得少,同樣有時候假借為「股」,後來股也用的多了。叚字造字時候到底怎麼回事現在有爭論,早期也有假借意,後來分化出假,假行而叚廢。還比如「聿」,其實就是「筆」,由於聿後來變形很厲害,看不出初始意思,所以被加了個竹在上面,筆行聿廢。

語言不斷在變化,有些字會慢慢消亡,這是很正常的,和是不是偏旁部首關係不大。其實有些字還會獲得新生,比如「聽」本來是個罕用字,後來成了聽的簡體;還比如「球」,本來是一種玉器,過去其實用的也不多,而現在是最基本的常用字。

謝謝邀請。


謝謝邀請。怎麼能漏了:

職、熾、織、幟等的偏旁——戠?這個本義不詳。

微、溦、媺的偏旁 ,本身也是這樣,不過這個是微弱的微本字,今天的微則是「隱行」,在「微服私訪」得到了保留,這是本字被後起字吞了。

想到再補充吧。


推薦閱讀:

New York 中「York」是什麼意思?
東干語是用西里爾字母拼寫的,能不能算漢語成功實現拼音化的一個先例?
藏語三大方言,衛藏、康巴、安多在語音上有哪些異同?特別是不同之處?
「杏」的唐音為什麼是「あん」?
英語作為日耳曼語的一支是如何被拉丁化的?

TAG:古漢語 | 語言文化 | 漢語 | 讀音 | 語言演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