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微博對推動中國民主進程有作用嗎?

從江西劉萍參選,到李承鵬等人宣布參加選舉想到的。


大概半年前我天真地相信那句看起來振聾發聵的口號—微觀改變中國。

微博(互聯網)算一種技術性工具,工具由人操控,表面上看起來互聯網因其特性具有消解操控界限的能力(似乎草根可以擁有更多參與和發言權),但我認為技術操控背後涉及到非常關鍵的是權力。更何況在一個(暫且採取稱之為)「後威權時代」的國家(不是社會,國家尚大於社會),微博(整個大陸互聯網)背後是根深蒂固的牽涉到國家政治和權力的問題。這一點無需贅言,回想一下審核和刪除的「傳統」就夠了。技術本身如果依賴於體制,也就無需寄託於技術能夠徹底改變體制了。(不否認有正面推動作用)

再者從微博本身來看,微博出現時的社會大環境不可不考慮,當前的中國社會處於什麼樣的階段、政黨政府具有何種導向作用、民眾所追求的、整個社會的大趨勢如何等等必定成為微博內容的主要構成方面。(就不具體列舉),總而言之,整個社會經歷了百年來,特別是近六十年的層出不窮的政治運動,民眾對政治的熱情和參與度已明顯降低乃至喪失,加上九二年以後社會重心的轉移,政治問題更無關生活緊要。微博出現問政問題,一來因其提供了一個可能的有限的路徑,二來也是最關鍵的,這種問政是被動的,(使用微博的)部分民眾到了無法忍受的地步才開始利用這種(並不傷及切身利益,傷身傷心除外)的發泄問政方式。所以,很大程度上講,這種問政是情緒化非理智的。(也不否認其具有一定有效性)企圖因體制、道德倫理等問題而以情緒和道德解決社會問題,這本身具有一種道德理想主義傾向,而這種傾向對於社會變革從歷史上來看非常可怕。

技術使微博(至少)具有兩面性,一來民眾(有限度甚至盲目地)任意參與,二來民眾被(刻意有目的地)引導。微博中頻發的造謠,用戶不加辨別帶著情緒化的輕信、憤怒和同情。微博話題一定程度上被(甚至是部分)意見領袖操控。所謂群氓之族烏合之眾(非諷刺義)現象太盛。

如果姑且拋開微博(及互聯網)的被操控,樂觀認為中國社會具有了這項技術性突破口,但掌握它的民眾離理性地使用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微博上的豪言壯語熱情關懷怒髮衝冠很多具有濃厚的情緒色彩,人們因影像文字的刺激而被帶動,缺少獨立冷靜的思考,因而也容易被利用,實際效果並不明顯。(我在新浪用了要兩年了,也經歷了很多是件,但世界變化太快話題更新太猛,以致前段時間我比較關心的沸沸揚揚的獨立參選事件如今也。。。)

要怎樣走向民主社會是個大而廣的問題,涉及東西太多,但萬變不離的是作為主角的人。社會進步是人進步的表現,人進步少不了文化,文化進步少不了思想,思想進步不可缺理性,不可缺獨立思考。(這又涉及百年來關於啟蒙的問題,我不贊同將思想文化作為改造社會唯一力量的傳統儒家唯智論傾向。)

前段時間在地鐵上我想到了類似問題,看了看地鐵里為生活忙碌奔波的人,回家看到身邊不知微博為何物的靠傳統(被全面控制的)大眾媒體獲取信息的父母一輩,發現微博的力量比想像中的小多了。想到那句口號,在虛擬的世界中我們可以高呼豈能因聲音微小而不吶喊,但現實生活中我們通常會忘記自己有吶喊的能力,或者有人吶喊過,但聲音真的太微小便不再不敢不能繼續。

最後不知是否答清楚提問,我試著就提問涉及的其他方面談談淺見。微博對中國的那個進程或許有用,但作用亦有正負之分。

(匆忙回答,擇日修改)

九個月前我斗膽奮筆疾答本問,從那之前起便開始懷疑微博的作用和意義,今天看到趙鼎新此文,發現我與他在大方向和一些細微觀點上的相似。幸哉是其次,只是更加堅定我的判斷和行動。

微博、政治公共空間和中國的發展 http://www.dfdaily.com/html/150/2012/4/26/782916.shtml


民主是趨勢


為面對謠言,人們學會了分辨;

為應對激辯,人們了解了更多;

為尋找答案,人們開始了思考。

重要的不是它直接改變了ZF,而是啟迪了民智,喚醒了被洗腦的人。


雖然微博上可以看到民主的萌芽和言論自由的影子,但是微博上大多數人只是在單純地宣洩內心的不滿和壓力,他們並不想改變這一現實,或者說即使想改變,也無能為力,更不想號召什麼集體活動,因為大家已經被這樣的政治制度教化多年,很多人的所思所想還局限在「順民」的階段。因此,微博上的人大多只是渴望優質生活而又對現實無能為力的民眾,他們發泄之後可能繼續做他一邊罵著公務員坐享其成,一邊又極度渴望鑽入官場的矛盾個體,並不能,至少眼下不能成為推動中國民主進程的先鋒。


還是覺得能。從中國民主化的開端來看,當時所認為的中國民主化的基本目標是人民的言論自由權。我不否認,在這個大數據時代,我們在微博上的發言會通過層層審核,因為出格言論被調查的例子數見不鮮,我也不否認,中國的網路信息受到政府的監控,許多熱門話題經過推敲後都顯得十分具有方向性,同時,許多網民在微博中大多的確是在抒發個人感情,無法升華到民主的高度。但是,在中國一黨專政體制的大環境下,人民從不知道到知道,從不敢說到敢說,從一己之見到引經據典,我們在學會反抗,開始暢談中國社會的不完善,開始不在盲目相信中國共產黨,這些改變,很大的原因都是互聯網快速的信息更迭,與此同時,這也的確也能體現中國目前民主化的程度正在提高。


根據我政府工作經驗和宣傳的人的接觸的經驗,其實媒體的作用,包括微博的作用也非常有限

一是來自新聞審查制度(這也可以說是最重要的)

二是沒有系統的證據鏈條揭露黑暗,

三是信息更新速度很快,人們很快遺忘,

四是慌言太多,無法承擔凈化社會,推動民主的作用,所以不能誇大微博的作用


大概隨著高鐵事件知乎上這類問題也多了起來。我覺得微博對推動中國民主進程其實沒什麼用,沒別的原因,就因為無論在現實還是虛擬空間,我們都不是主動的。你覺得他們想變好嗎?我猜想也許有吧。但是他們能做到嘛?對既得利益的死守和對未來局勢的愚鈍把握以及準備不足,都使得我報不樂觀的態度。之前有人提到的:空間在一點點拓寬,的確正在進行著,但這個過程要多久?還要犧牲多少資源和生命?這都是我強烈懷疑的。


有沒有和有多大是兩碼事,但照我個人觀點來看,我覺得肯定是有,自從有了微博之後,官方不能做的太明顯,社會名流不敢明目張胆,就連政府也開始用微博裝逼也是改變的表現。


民主一詞源於希臘字"demos",意為人民。其定義為:在一定的階級範圍內,按照平等和少數服從多數原則來共同管理國家事務的國家制度。

微博確實給了廣大人民說話的機會,但這樣的機會是否就會推動民主的進程,似乎不能太過樂觀。畢竟體制在那裡,「和諧」社會仍在繼續。


可預見的未來不會


很好的問題,因為今天正好想問,發現你已經問了。我覺得會有很大的幫助,且會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從動車脫軌事件後輿論給Z#F施加的壓力,普通民眾對於Z#F不滿的呼聲越來越高,微博製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迅速傳播信息的廣場並幾乎可以認為給予每一個公民一個話筒(說話語權可能有點過),期待微博為民主事業帶來更大的改變。


我這幾天也一直在想,說不定過了若干年上百年之後,歷史書上會寫著這樣一段歷史,是中國國內以動車高鐵等事件為導火索,引爆民眾積怨已久的憤怒,通過微博網路信息平台擴散的一種民眾製造的輿論壓力,造成政府妥協或改進或鎮壓等不同程度變化的一次改革或革命呢?


肯定是有的.權力分為多個層面,毛主席說槍杆子筆杆子.筆杆子主要是宣傳.宣傳幾個元素,誰來宣傳,對誰宣傳,宣傳什麼,用什麼宣傳.微博的出現對上述四個因素都有影響.


類似於實際生活中的民主,民主產生效果的關鍵是國民素質的提高,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會為了蠅頭小利放棄自己的權益(如現農村地區的基層民主)


不可以把民主簡單的和「全民意願」劃等號。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紙牌屋》第四季結局?
如何評價柳宗元的《封建論》?
美國人對FOX新聞台的真實評價是什麼?
有沒有以共產主義社會為時代背景的科幻小說或電影?
柬埔寨民意如何看待中國?

TAG:新浪微博 | 政治 | 微博 | 社會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