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加虛化動詞呢?

陸儉明老師在《現代漢語語法研究教程》的第15頁里提到:

在現代漢語里,像「進行」「加以」「予以」一類動詞事實上不表示實在的意思,只起某種韻律或語用的作用,譬如「住房問題明天我們還要進行討論」,從意義上說,這句話跟「住房問題明天我們還要討論」沒有多大差別,句中的「進行」不表示實際的意義,所以這種動詞一般稱之為「虛化動詞」。

如果在做「進行+研究/調查/討論」、「加以+說明/限制/擴展」等片語擴展練習時,高級漢語班的同學提問「為什麼要加虛化動詞呢」,老師該如何回答?


承蒙邀請。

本答案直接或間接引用部分來自朱德熙教授為第一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而作的《現代書面漢語里的虛化動詞和名動詞》一文。

朱德熙先生認為:

虛化動詞的作用僅在於加在某些詞語的前邊在形式上造成動賓構造,而不改變原來的詞語的意義。就這一點而論, 虛化動詞可以說是一種形式動詞(dummy verb)。在進一步分析虛化動詞的用例之前,我們最好先考察它所帶的賓語的性質。

我們可以發現,虛化動詞所帶的賓語化的動詞,只能是表示動作,且具有名詞性質的雙音節動詞。

例:(進行)調查,研究,教育,指導,交涉

(給予)幫助,獎勵,答覆,指示,保障

(作)準備,檢討,記錄,決定,貢獻

等。

也有一部分是含有動作意義,但不能或是一般不直接作為動詞做謂語的名詞。比如」戰爭「,「會議"等等。

而不會出現踢,喝,吃這類單音節動詞,也不會出現喜歡,坐下,出來這樣的不具有名詞含義的雙音節動詞。

這些雙音節動詞的名詞性質體現在幾個方面:

1.可以修飾名詞。動詞修飾名詞正常來說需要加的,比如用吃修飾蛋糕,表示這個蛋糕是用來吃的,要說「吃的蛋糕」,而不是「吃蛋糕」。

但是這類動詞具有名詞含義,就可以像名詞修飾名詞一樣直接進行修飾。比如「調查小組」「研究會議」「教育機構」「指導方案」「交涉人選」。我們都可以理解這是一個偏正結構的短語,而不是動賓結構的短語。

2.可以被名詞修飾。名詞正常來說不能直接修飾動詞,把名詞放在動詞前面形成的一般是主謂結構,比如「雞蛋落下」「狗出來」

但是這類動詞具有名詞意義,可以被名詞修飾形成偏正短語,比如「金錢獎勵」「物質保障」「會議記錄」」歷史研究「」武力干涉「。我們可以理解這些是偏正短語,而不是主謂結構的短語。

3.這些動詞可以被數量詞修飾。而這些數量詞本來是只能修飾名詞的。

比如進行」一系列「討論,沒有作」多少「準備,沒有給予」絲毫「幫助。

明確了這個特徵之後,我們不難看出,使用虛化動詞,把原來的動詞置於賓語的位置,是突出了它名詞性的一面,從而使得可以像修飾名詞一樣對它進行修飾。

例句中的」關於住房問題,明天我們還要進行討論「,在討論不被修飾的情況下,確實是可以去掉進行,變成」明天我們還要討論「的。

但如果是」關於住房問題,明天我們還要進行一系列討論「呢?

這裡的」進行「就不是可有可無的了,它關係到這個討論能被什麼樣的詞修飾。

之前還提到」戰爭「」會議「之類的含有動詞意義,但是不直接做動詞的名詞。虛化動詞也能讓它們充任謂語。"進行會議",這個片語可以整個來充任句子中的謂語成分。

時間不早了就寫這些,更詳細的分析可以閱讀先生原文。


「進行/加以/予以」在語義上都是有實義的,其動詞語義感由動詞類語素「行/加/予」來體現。若僅考慮語義層面,他們或許可以各自歸類到與「施行/增加/給予」在一起的動詞小類。

之所以看起來好像是虛化,是因為其釋義有些抽象,而並不是真的變成韻律成分了。韻律上覺得好像「如果不加就不合語感」,其實也可以解釋為「一種習慣的句式規則」,而不用稱為虛化。至少從我的語感來看,我覺得其中的「進/行/加/予」這幾個動詞類語素的動作實義感依然是很強的,實在看不出有虛化(當然,語素「以」是虛詞類的)。

至於「進行/加以/予以+其他動詞」的短語搭配,則或許有兩個理解方案:或視為連動句,或視為「助動詞+其他動詞」。即,從句法上來說,他們或許相當於「助動詞」。「助動詞」有句法上的效果,但畢竟不適合將其稱為虛化。

那麼,為什麼要加這三個詞呢?這其實涉及的是一個焦點前移的句法結構:

深層結構:施事者+動詞+受事者。

表層結構:施事者+(對+受事者)+進行/加以/予以+動詞。(其中,「對+受事者」可省。)

由上述深層結構轉換出表層結構,是語用上的「焦點」句法轉換。即,為了突出「受事者」,而用這個表層句式將「受事者」作為「焦點」。在句法分析時,「話題」和「焦點」一般被認為是語用平面的成分。其中,「話題」會作為已知信息而出現在句首,「焦點」則會作為想要特別提示的未知信息出現在某個特定的位置(比如可以像這三例這樣通過特別的句法轉換來突出)。而在「對+受事者」省略的情況下,「進行/加以/予以」依然可以起到提示隱含「焦點」的效果。

當然,還可能有這兩個句式:

施事者+進行/加以/予以+不及物動詞。

施事者+進行/加以/予以+修飾語+動名詞(動詞在句法上臨時轉類為名詞)。

若我們假設前述的焦點句式的用法更早,那麼,這兩個句式可能是由其類推或演變而來的。

要之:(1)這三個動詞在句法上或許相當於助動詞。但在語義上,他們的實義感依然很強,並不適合認為有虛化。(2)他們涉及的是一種焦點前移的表層句法轉換,體現了語用層面的因素。但語用也不等於虛。


現在來看,這類詞應該叫「形式動詞」更恰當。

「虛化動詞」的表述比較容易引起誤會,好像「討論」是謂語中心,而「進行」是由於表達習慣,多此一舉加上去修飾「討論」的一樣。

其實這兩句話的句型並不相同,「進行討論」里,「討論」是動詞做賓語,「進行」是「討論」的動語。

就像「我喜歡運動」和「我喜歡做運動」,看上去沒差別,「做」這個字,加不加上去並不影響什麼,但表達的內在邏輯不一樣。

如果把「討論」換成「一次討論」或者「學術討論」,「進行」這個詞就不會「看起來可有可無」了。

所以從我個人理解出發,不是很同意「虛化」、「韻律」、「表達習慣」這些說法。


推薦閱讀:

中國人怎麼學漢字?
外國人學漢語會有哪些語言要素方面的困難?
英語專業如何成為對外漢語教師?
怎麼才能實現教外國人漢語這個願望?
如何給外國人取中文名?

TAG:漢語 | 語言學 | 現代漢語 | 對外漢語 | 漢語語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