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普及,有無前景?該如何做是好?

很多人對哲學有一種錯誤的理解,有的人會認為哲學就是人生哲學,有的人則將哲學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等同起來。

同時,公眾也極其缺乏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不管是對大眾的盲從,還是對權威的盲從,都不鮮見。

所有人都在不斷思考,思考到了一定程度,就會進入哲學所在的論域。只不過他們自己並不知道這些問題已經有哲學家思考過了,從而思而不學則殆。

所以在此希望諮詢一下大家對哲學普及的看法。

人們對於哲學普及的需求如何?

如果進行哲學普及,人們是否願意接受?什麼樣的方式更好?(問答式?論壇?自媒體?還是其他什麼?)

另外,如果對哲學普及這個項目感興趣,想要加入,可以聯繫王昱洲和Andy Lee。


我自己回答一下,拋磚引玉,有想法的朋友歡迎留言討論。

首先,提到知識的普及,大家首先想到的會是科學。現在國內已經有科學松鼠會,果殼網等不錯的科普類網站。 其實科學松鼠會、果殼網的科普當中,也不是全然沒有涉及到人文學科和哲學,但他們做得遠遠不夠。

我先從四個方面論述一下哲學普及的價值:

0.有偽科學的存在,就需要傳播真正的科學來加強公眾對垃圾信息的免疫。

有偽哲學的存在,也需要傳播真正的哲學來加強公眾對垃圾信息的免疫。

1.哲學作為一門學問,其本身的價值。

就像許多科研工作者自己對科學事業有興趣,他們把科學本身當作目的,而不是自己謀生的手段。哲學也是如此,也有許多人對哲學本身感興趣。這種興趣可以和各種愛好作比,目前有美術培訓,圍棋培訓,書法培訓,為何不能有「哲學培訓」?

2.哲學作為一門學科,其訓練所帶來的工具性的價值

就像醫生需要醫學專業訓練,木匠也需要木匠專業訓練。接受一項高等教育學科的收益,也絕不僅能用於一處。比如你學過心理學,現在在做心理諮詢。但同時你所擁有的心理學知識能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應用到,幫你理解人類的各種行為。就我個人所感興趣的語言哲學而言,如果你學過語言哲學,你就能在日常生活中發現某人的思考被語言所誤,而且這種誤解是根深蒂固,極其廣泛,影響到了每一個會思考的人。

即便你對哲學的學術工作毫無興趣,但在接受過哲學專業訓練的人身上,你依然能發現一種獨特的思維方式,有人會把這種思維方式稱之為批判性思維

3.哲學作為一門專業,它所研究出來的專業結果,可以為公眾所利用。

當你思考一個數學問題,你會去請教數學專業人士。當你去思考文學問題,你可能去問文學專業人士。歷史學、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等等,也是如此。

當你思考一個哲學問題時,你會去請教一個哲學專業人士嗎?

其實大多數人都不會,因為大多數人都不知道自己思考的問題是哲學問題。

「計算機究竟有沒有智能?人究竟有沒有自由意志?決定論對我們有什麼影響?時間旅行是否可能?人生的意義是什麼?語言的本質是什麼?科學的本質是什麼?政治的本質是什麼?道德的本質是什麼?邏輯的本質是什麼?」種種問題,其實都已經被哲學研究過。

這些研究成果的普及,能讓你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再去思考,而不是自己再建立一套牛頓力學體系。

接下來我提一些有關哲學普及的事。

任何事物的普及都是一個信息傳播的過程,我們要將有關哲學的信息傳播給大眾,這就是普及哲學的本質。

而信息的傳播是否有效,就取決於信息傳播的形式。

1.我們可以做一個通俗易懂版本的中文哲學百科詞條。百度百科的專業性太差,維基百科中文版內容較少,不易懂,專業性程度仍然不及斯坦福哲學百科。而純粹翻譯國外優秀的哲學百科,不僅僅有版權爭議,翻譯文也顯然不如中文原文容易理解。

這個方式的優點就是,操作起來較為容易,找一群人寫稿就可以了。缺點就是,它沒有主動地把信息傳播出去。

2.我們做一個網站,邀請哲學家,或者說一線哲學工作者們來演講,或者這個網站直接派人去訪談。

可以爭對熱點話題進行討論,比如前幾天提到的女權主義,動物權利……也可以爭對大家都關心的問題,比如人工智慧,自由意志,道德規範……

最後以視頻音頻或圖文的形式,深入淺出地展現給公眾。

目前設想的網站,主要以內容的呈現為主,將來可以逐步開發出一個社區,供愛好者們甚至專業人士進行交流。(這其實就是copy了果殼網了,果殼網不僅僅有專業內容,還有社區,也有問答模式。)

這個方式我比較喜歡,其內容如果由一線的哲學工作者們來提供,相對權威可信。但缺點就是成本大。(有人願意投資就好了……)其實,僅僅開發一個呈現內容的網站,成本不大。社區或者問答模式的引入,會提高很多成本。

3.可以做線下活動。讓一線的哲學工作者們直接和對哲學信息有需求的公眾面對面交談。

這個可以結合上面的那個網站來做,缺點也是成本大。但空間的話,其實願意免費提供場所的機構並不少,主要是一線哲學工作者自己寶貴的時間。而且來參加線下活動,公眾自己需要花不少時間。如果能坐在家裡,一邊吹空調,一邊能在網上吸收到優質的哲學信息,那就更好了。

4.我個人很早就有做批判性思維的培訓班的想法,一直想把批判性思維培訓作出一套系統化的課程產品,目前還沒有實現。

這個可以做成商業性的盈利產品,但我本人更希望能免費提供給大家,我最早是打算做出一個產品之後,先免費給窮苦地區的學生們上課,後來發現這樣太理想主義了。不過這種理想我是不會放棄的。

5.公開課的方式,我本人就是一名重度MOOC使用者。但我想MOOC的方式,將來會有國內的高校來做。我非常期待北京大學、武漢大學、清華、復旦、XX師範大學等優秀高校推出哲學系的MOOC課程。

6.期待您的補充!

--------------------------------------------------討論的分割線-----------------------------------------------------------------------

1.有朋友提到了讓公眾去看哲學書。書是一個被動的信息傳播,我們要做主動的!

2.小夥伴們除了點贊,更歡迎大家在這個問題下貢獻出自己的建議。謝謝!

如果對這個項目感興趣,想要加入,可以聯繫王昱洲或者Andy Lee。

我的聯繫方式:Andy.Lee.9531@gmail.com

歡迎大家來評論,留言。


謝邀。

哲學在學理上的價值以及哲學專業知識對於人類而言的必要性這些問題,我以前在知乎上也闡述過不少了,本答案中不會多提,而是會講些更「實用」的東西。

我的看法是:即使基於專業人士的「屁股」(對的,就是屁股決定腦袋的那個屁股)考慮,哲學普及也是非做不可而且必須要做好的。否則專業人士就是坐在沙灘上建的樓房裡面——基礎不牢,地動山搖;沒有好的哲學普及,專業人士的屁股也是坐不穩的。

因此我自己對於這一類的努力一律持有樂觀其成和完全支持的態度。無他,即使只為了我自己的利益也需要如此,更何況這件事真的對於大家的、公眾的甚至國家民族的利益而言無關痛癢?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每個人心裡恐怕都會有一桿秤。

當然,細緻的論述我就不多展開了,其實大多是訴諸後果的、造成「內」槽點大暴露的偽論證。但是我還是得出這樣的結論:在現在社會外部環境包括教育體制對於哲學而言並不算正當和健全的情況下,如果連足夠豐滿活躍的潛在哲學人群都缺乏並導致無以從中篩選出可供培養的合格哲學人才,則專業人士最終都只能走上工作越發事倍功半、勞心勞力而沒有成效、單打獨鬥變成一盤散沙最終被大潮各個擊破的窘境。

然後是一點個人忠告和一點自我推銷。

個人忠告是:望題主等各位有志於此的人士不要太指望和依賴專業人士,而要抱持自己的獨立性和判斷力

比如說我希望各位認識到哲學普及這種事情不僅僅(甚至不主要)是一個哲學活動,而是一個商業(或至少是市場)的活動,要首先保證自己在市場中活下來、活得好。當然,這並不代表你在市場中要毫無底線地從眾或媚俗(這樣做的現在也未必能適應市場了,因為先行者太多、市場很可能已飽和,也許這種做法如今連知乎都比不過,更不要說其他了)。可是至少要了解到市場缺乏什麼、有什麼空白,而自己手上的資源能做成什麼,然後有針對性地去做,這樣才容易成功。

因此,我個人並不十分看好那些完全依賴於專業人士作為內容輸出源的模式,比如各種形式的公開課或博文評論站點等等。理由有以下兩條。首先,現在做這種事情的人很多,官方的和非官方的、國內國外的都有,在這種環境下如何保證你的競爭力?其次,別看桑德爾那門《公正》內容比較淺顯、形式輕鬆愜意,可是台上一分鐘台下百年、千年功——這麼清晰生動的課程要有數千年來無數先哲積累的各種探索、辯駁、案例包括思想實驗等作為基礎。這首先對教師的掌控能力是極大的挑戰,而且這門課能達成這個效果也和西方文化教育傳統長期積累下形成的教、學品質以及師生性格等也有關係。在中國能不能將這些方面做好?不是肯定不行,而是在現在國內的環境下比西方困難得多、條件也更苛刻,成功的概率會更小而且可能更不可持續(否則的話我們就不大需要如此嚴肅地討論網路哲普問題了)。

基於上述忠告,我還是推銷一下我的一個idea,就是有哪些優秀的哲學主題網站?答案中提到的讀書筆記上傳公開與公共批改平台。

我認為同時從市場和哲學的角度看,這個idea有以下好處:

1,在專業上有一定的門檻(比如你一定要讀了書並且寫了讀書筆記或者會批改,那才能參與進來),但是門檻不高而且也是個人化的——讀什麼書、寫哪方面的讀書筆記、寫得如何都由自己決定,但是需要勇於面對他人的批改,批改者的取向可能也是多種多樣的。這就可以讓單純的興趣愛好者和有專業需求的人士各取所需而且有交流的空間。

2,對於鼓勵旁觀者參與哲學活動有好處。因為不管讀書筆記是否會偏頗有錯,它作為二手文獻大多會比一手文獻們更通俗易懂一些,這就可以鼓勵那些對哲學有些興趣但又畏懼「精深」哲學典籍的人通過二手文獻來接近一手文獻。當然,只是讀二手文獻是不夠的,但是這種平台又允許對二手文獻作各種公共批改討論。如果這些批評討論足夠良性善意但又切實有針對性的話,也會在旁觀者心中營造一種「哦,原來這些讀書筆記也未必都是對的,有很多人批評它或相互批評,這樣的話還是我自己去讀一讀、以我讀的為準好」的氣氛,以及「這樣的讀書筆記我也能寫,我寫的比他的更能抵抗別人批評」的想法,這對於旁觀者自主學習哲學等都是一種鼓勵。

————————————————————————

最終表達一下我的一個個人願望:

I have a dream(謎之音:來人,給我打出去!)…我希望能夠有那麼一天,在這樣的一個哲普網站上出現了這樣一位好奇的哲學寶寶,他不需要什麼體制內的博士碩士學位,但他覺得自己可以做一些學位論文級數的研究,然後他看上了我。我覥著臉給他布置了選題方向、讀書任務,批改了他的讀書報告,跟他討論以激發他的idea……最終他真的將論文寫出來了,雖說是體制外自己寫的、拿不到學位,但卻當之無愧是一篇好論文。然後我就以此為例痛批我的體制內學生們,說你們飽食終日無所用心,做得居然還不如一個在網上偶然碰到的陌生人……


哲學當然要普及,而且任重道遠。

我認為哲學普及面臨幾個障礙:

  • 意識形態障礙:有宇宙真理在,好的哲學思維是無法普及的。

  • 文化本位障礙:主要指中西文化之間被臆造出來的壁壘。主要體現在中國文化極端保守主義者對西方精神文化的排斥和貶抑。

  • 專業技術障礙:簡單的哲學史知識的普及並不困難,但嚴肅、嚴格、嚴密的哲學思考必須經過專業訓練。這一點與數學和自然科學並沒有區別,只是數理化在中學階段已經有效普及了,而哲學還被當作政治課來灌輸。

因此,哲學要普及,首先必須克服意識形態障礙,兼容並包,才能思想自由;其次必須克服中體西用的思維模式,兼收並采,方有舊邦新命;第三,要在中學教育中普及以啟迪智慧、昌明理性、適度反思的啟蒙哲學教育,兼以成己成物的人生哲學教育,或能使哲學思維普及於國人。

具體的工作,當有賴於明達之士、專業人士、熱心人士的共同努力。一點一滴的細緻努力,總能成就事業。所謂「涓流積至滄溟水,拳石崇成泰華岑」是也。

---------------------------------------------

補充一點:2001年起我開始做哲學在線和愛智論壇,的確也有普及之意,但定位還是在專業研究上。當時在愛智論壇上爭議頗多,多是非專業的愛好者的抗議。哲學論壇模式現在看來已經過時了。介於維基百科和知乎之間的某種形式或許更好,就是說:

  • 以哲學問題(特別是好的哲學問題)為核心的問答、邀請機制。

  • 建立起問題與問題之間的關聯,關鍵詞和術語之間的關聯。

  • 區分百科知識與個人觀點、立場,前者要有根據、出處、注釋,後者要明確為個人觀點。

等等。


看到一個既和自己的專業又能和自己的工作有關係的問題真是好開心。自己的本學科專業學的實在太水,我應該曾經就是 @oldgoat 老師口中,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體制內學生。只能來貢獻點想法,討論下怎麼通過互聯網手段來普及哲學。

我們具體要做什麼很重要: @Andy Lee 的回答中的一些說法讓我覺得很困惑,您想做的是」哲學的專業訓練「還是「哲學知識的普及」。很多答者都認為沒有必要去普及哲學,其實針對的應該就是「哲學的專業訓練」。作為一個接受過「哲學的專業訓練」的學生,我不得不說,這個對於普通人而言的確是很難接受。

」哲學知識的普及「我認為這雖然不是個強需求,但是是一個普遍存在的需求,從這個需求出發,可以打造出一款稱得上是」普及「的產品。而」哲學的專業訓練「,這絕對是一個小眾到不能再小眾的需求,始終只能是漏斗下少數人的遊戲。

而我的觀點是:我們要做的是普及「正確的/基本的/有趣的/有啟發的哲學的知識」,這才是這個產品的核心點。在這種普及的基礎之上,為想要接受「哲學專業訓練」的用戶提供高等教育外的另一途徑,這個只是我們為用戶提供的額外價值,也僅僅是"額外"的價值。

既然是普及,就指的不是專業人士、小眾愛好者的交流。而是指:能覆蓋很大一部分用戶,承接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尋求」類哲學疑惑「的答案的需求,普及正確的哲學知識,並引發對他們哲學學科的興趣。

如果是抱著這樣的目的的話,那我們想要的產品,肯定不能只是一個媒體:媒體的用戶只能被動的接受內容,在PCG的內容下進行膚淺的討論。

也肯定不能是一個社區:在社區里依靠純粹的UCG,沒法確保知識的「正確」,很難讓所有的用戶都聚焦在」哲學普及「的主題下。

我們應該deliver給用戶的,應該是一個媒體+社區的精妙的結合體,類似於知乎與果殼(雖然這兩個產品差距很大)。下功夫用熱點、興趣類的媒體式的內容吸引用戶(抓住用戶的直接需求);用討論來做用戶活躍來生產更多的UGC內容(承接用戶更多的需求,引導他們產生更深刻的興趣);最後回到百科式的PCG內容(讓想要接受哲學專業訓練的用戶得到機會)。

通過這樣一個產品去普及哲學,我始終覺得重要的不是討論該不該做、怎麼做,因為已經有知乎、果殼這樣那麼好的產品作為參考,作為平台,他們甚至聚集大量我們的潛在用戶可以發展為我們的核心用戶。如果有這樣的理想,應該是迅速的執行,用最快的速度打磨出產品。然後再根據種子用戶的反饋去打磨自己的產品,做好內容與用戶的運營。

不過題主的目的沒準不是討論這個問題,而是招募項目成員?嘿嘿嘿~


題主要明白,純哲學的普及是不可能的,題主為了普及,在學術性要上有所犧牲。

在中國普及哲學,讓我想到一個去非洲賣鞋子的故事,兩個推銷員來到了非洲,一個非常高興,因為沒有人穿鞋子,一個非常悲傷,因為沒有人穿鞋子。

理想不多談,題主自然有自己的理想。我們談怎麼在市場上活下來。

我們來談談普及,普及的東西,必須滿足兩點中至少一點,這兩點是:

一,功利性,或者功利性的預期。

二,娛樂性,或者休閑性。

然後我們談受眾,受眾也分成兩塊,一塊是未成年,一塊是成年。

一,未成年,這一塊是被教育,他們的普及不是自己選擇的,是被選擇的,想吃這塊蛋糕,必須要有功利性,必須要讓家長覺得,我的孩子被普及了哲學,對他的未來有著長遠的收益。

二,成年,這一塊有教育的成分在,這種教育分成兩塊,一塊是興趣,一塊同樣是功利性。除了教育,成年這一塊受眾還有休閑娛樂的成分。

我們把這兩點普及的要素和兩塊受眾相結合。

一,功利性對未成年。

這個就是培訓班了,但是名字不能用哲學,可以起類似「青少年人文修養興趣班」 「少兒批判性思維訓練營」

題主可以看出來,你的哲學被犧牲了,我們只是在普及哲學的一個方面。前者是哲學對社會文化的影響力,我們可以談談西歐哲學對邏輯思辨的影響力,也可以談談中國哲學,尤其是心學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力。後者僅僅是批判性思維。

然後就是這個培訓班的營銷了,題主必須證明,或者看上去好像是證明了,這個批判性思維,對數學物理的成績提高有幫助,這個文化修養,對語文政治歷史的串串燒似學習有聯繫。

我們搞一些高考狀元,去做個專題採訪,地點當然是他的書房了,書房裡面肯定要有些哲學類的書籍嘛,這個書籍我們肯定要給個特寫嘛,談話的內容當然是學習方法嘛,學習方法肯定是哲學思路引申過來的嘛。

二,功利性對成年。

我們從心靈雞湯開始營銷,心靈雞湯已經很火了嘛,這是一個借用。

辦公室哲學?夫妻哲學?婆媳哲學?

當然要從佛教入手談哲學嘛,為什麼?雞湯裡面佛教最火啊!!!

都是成年人我們就不用培訓班了,我們換個心理療法的群體療法,"擺脫抑鬱,走向自信人生"

三,興趣對成年(含休閑娛樂)。

這個有兩個路子走。

1,一個的搞法,韓寒那個APP,用哲學為主要內容,其他的照著抄,內容就一個,現在這個年代,讀書的都沒幾個,每天長篇大論,不管是興趣,還是休閑娛樂,肯定讓人受不了。

2,自媒體的做法,找一個兩個三個人,每個星期搞一檔子節目,內容是啥?啥火是啥,寧財神吸毒?好!黃海波嫖娼?好!什麼能吸引公眾眼球就是什麼,然後從吸毒嫖娼扯到國家法制,從法制不同扯到立法差異,從立法差異扯到文化區別,從文化區別扯到哲學思辨。反正什麼東西上升到後面都是哲學,這個水平題主肯定是有的。然後我們這個節目就是,哲學思路看世界。純娛樂性質的。

思路就是這樣,然後就是具體的,募集資金,搞定人員,做好營銷,望題主早日成功!

----------------------------------------------------7月1日-----------------------------------------------------------------

之前的回答是,我們該如何去做,今天來答,有無前景。

我看了一些回答,大部分人都認為,普及哲學毫無必要。

正中了推銷員去非洲賣鞋的例子。

在一般的國家,普及哲學毫無必要,就像去一個人人都穿鞋子的國家裡,推銷鞋子意義不大。但是中國,不是一個一般的國家。

中國毀掉的東西太多了,我們身處一個文化斷層的時代,我很難在這麼簡單的篇幅裡面詳盡的說明這個來龍去脈,它非(bu)常(neng)復(duo)雜(shuo)。

只好請你們先接受我這個觀點,中國目前,存在文化斷層。

請問?在大航海時代,西歐國家如何讓土著居民融入現代生活?

或者我們換個更加切入的問題,土著居民在融入現代生活中所經歷的文化斷層,是如何修復的?土著居民在現代國家認同感代替部落認同感的時候,經歷了什麼?

主要的推動力是宗教,或者說,傳教士。

所有了解哲學,或者哲學史的人,都知道哲學和宗教有著多麼深刻的淵源,甚至可以說,第一因神話的就是宗教,第一因非神話的就是哲學,他們之間甚至沒有明顯的邊界。

為何宗教或者說哲學,能夠對整個社會的文化有著如此深遠的影響力?為什麼說古希臘哲學開自然科學先河?為什麼說中世紀哲學發揚了基督教?為什麼說近代哲學是契約論的根基?更不用說康德,黑格爾,尼采等等這些巨頭對人類文化的震動。自然科學,基督教,契約論,這難道不是構建現代文明的基石?不過這一次是真正的非常複雜,篇幅所限,能力所限,點到為止。

當今社會,雖說宗教依然有著深刻的影響力,但是更多的國家完成了宗教國家向世俗國家的轉變,當今的傳教士,尤其是在中國的傳教士,傳的應是哲學。

曾經我們毀了自己,如今我們重建自己。題主,我看好你!


下面試著回答問題:

1.為什麼要「普及哲學」?

針對國內哲學冷和哲學無用論,哲學常識貧乏,信仰的缺失及道德問題等,是有必要「普及哲學」的。

2.哲學的意義何在?

康德認為形而上學具有兩個最終目的:1)為科學和人的認識奠定基礎2)為人的幸福和道德奠定基礎。因而,哲學的目的就有兩個:

1)掌握自然規律的必然性

2)發揚人的自由精神

3.現代哲學有兩大支流:科學哲學(實證主義)和人文哲學(非理性主義)。哲學是科學的先驅,它引導科學的發展,這兩種哲學分別指導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為什麼前面說「普及哲學」要帶引號?因為哲學不同於知識,它還包括邏輯、道德、美學、觀念、意識等等。這些是很難普及的。

哲學只屬於愛它的人,而這些人有以下特點:

1)愛自由(認識世界,認識自我,求的解脫,獲得自由,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2)愛智慧(善於思考,懂得批判,敢於懷疑,追求真理,做一個明白人)

3)好奇心(對未知世界的強烈好奇心,和最求真理的赤子之心)

4.我所謂的「普及哲學」,是指揭露「偽哲學」,反對哲學無用,改變人們對哲學的看法,加強對哲學的認識,普及一些基本的哲學常識,引起人們對哲學的新認識和新興趣,培養新一代中國「哲學愛好者」,從而改變哲學在中國的現狀。

5.如何「普及」?

鼓勵人們多多讀書(最好是非功利的所有人在勸所有人讀書,我們到底能從讀書中得到什麼?),以培養較好的人文素養和精神情操,加強思考能力。

通過互聯網,比如建立關於哲學的網站,和網路自媒體(比如優酷網的「羅輯思維」,前面好像有答案提到)。

學校建設,增加哲學基礎課,高校發展哲學院系和學科建設,重視哲學。

鼓勵哲學民間組織,設立哲學學習月,哲學辯論賽等等

6.最後說一點,結合中國國情和政治,「哲學普及」只是一句空話。初級階段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呵呵。


普及之前需要消除各種誤解。

1.首先需要儘可能幫助人們消除對於哲學的誤解,尤其是把「政治考試馬哲」等同於全部哲學(不僅包括西方哲學、中國傳統哲學,也包括學術意義上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這種思想消除掉。

說白了,就是做好政治考試馬哲與真正哲學的銜接,在平穩中過渡。

2.培養批判思維的同時也需要堅持摒棄日常的功利主義與實用主義(「是否對生活有用」作為評判標準,盲目的「平均主義下的公平崇拜」和對「民眾利益至上」的崇拜,這裡的「民眾利益」是純粹抽象的腦中概念)

3.基本的哲學史學習必不可少,在學習的同時培養問題意識,從純粹的「讀史」中跳出來。

4.選准普及群體,大概是具有一定學習哲學興趣且具有反思意識與開闊眼界的哲學愛好者,能夠心平氣和討論問題,進行相關閱讀。

5.形式的話沒什麼好建議,所以不說了。

6.總之,盡量避免出現下面的情況:

對平均主義的公正、社會之善和民眾利益的崇尚消解了對真理的崇尚,甚至近乎扼殺了對於真理的興趣。(別爾嘉耶夫《哲學的真理和知識階層的現實》)


謝謝GodElstein的邀請,受寵若驚。

其實我也確實一直在考慮題主的問題,並且覺得這應該很有意義,但是困難也確實很多。學識淺薄,我就從受眾的角度談幾點吧:

1、受眾起點各不相同。

受眾中一定有大量零基礎的,也有自學過一些理論知識的。如何兼顧?就我個人經驗來說,一些基本的哲學概念,諸如表象,實體,先驗,居然從來沒人給仔細解釋。而且我懷疑不同哲學家使用這些概念的時候都可能不盡相同。所以我覺得詞典還是挺需要的,否則溝通起來太費勁了。

2、受眾興趣點不同。

比如我自己的興趣在本體論方面,雖然我也知道本體論無解,而且現在早就不流行了,但是個人的興趣依然在此。我想每個人的興趣可能都會不同,如何兼顧?

3、受眾的思維傾向不同。

有的人喜歡邏輯推理,喜歡理性建構,喜歡論理。有的人喜歡頓悟經驗,喜歡散文和比喻。如何兼顧。

4、形式和內容的親和力。

除了文字,漫畫圖解,視頻講座也是不錯的選擇。推廣能否成功,可讀性或可看性是很重要的。可以考慮「戲說哲學」或者「戲說哲學史」,「戲說哲學家」,既然歷史,藝術甚至數學都能這麼干,哲學應該也可以,只是這需要很強的表現力和知識量。

建議:

1、定位。

哲學普及這個定位很好,但還是有點寬泛。至少在草創的時候要有相對更明確的主定位。不需要樣樣兼顧,要有所取捨。比如:針對零基礎或幾乎零基礎的受眾,以平實、幽默的語言介紹哲學家,哲學史,哲學流派,哲學問題。

2、團隊。

這事得有一個團隊才能做好。要有人設計體例,有人收集資料,有人消化資料,有人執筆或者負責出鏡搞笑。相應的還需要網頁設計,視頻製作,美工,甚至營銷和拉贊助的。

3、結構。

在這個快餐的時代幾乎知識都是碎片化的。但我想,就算再怎麼碎片化的知識,也是知識之樹的一片樹葉,內在的知識結構還是要以樹形目錄建立和整合的。我想像中應該是類似專業化的維基百科的結構出現,而且對某一個問題可以掛許多資源和討論板塊,不斷深化。以調和上述的矛盾。

4、推廣設想。

我想,一開始不需要過多考慮推廣,關鍵是把東西做好。互聯網時代靠的是口碑,東西好推起來很容易。關鍵還是看有多少乾貨。

題主,我看好你哦。如果需要義工,我先報個名。


暫且簡單羅列我的觀點。

第一,大眾都思考哲學問題,但求助哲學專業書籍的很少,從微博段子,網路雜文,流行小說中索取的更多。

第二,如果普及題主所說的哲學專業話題,我認為門檻太高,風險較大,即便不需要拋棄世俗中的需求和索取,也會對現有的世俗生活中的價值觀,人生觀造成較大衝擊,比如糾結意義問題會人懷疑學習和工作的意義,懷疑愛和努力生活的意義,從而陷入世俗所帶來的諸多不順當中。記得桑德爾在《公正》第一堂課提到,」這堂課會首先讓你們在成為一個好公民之前,首先成為一個壞公民「。而哲學課程大概也具備這種風險,而且由於它牽涉很多人生之根本問題,造成的風險可能更大,甚至在最後也不會讓你成為一個幸福的人(假如這是學習這門課的一部分人的初衷的話) ,而墜入虛無主義或者休謨主義的深淵,或者採取了叔本華那種較為消極的人生態度也說不定。(既然僅僅是哲學普及,那麼後半程的哲學探索則因人而異,有些人或許找到了幸福之類的東西,但有些人卻可能打開了番多拉魔盒)不知道從哪裡聽來的了,有人曾經對蘇格拉底說,哲學是一個精巧的玩具,但過度沉迷會是危險的。

第三,收益不高。大眾還是要在世俗中生活,需要批判性思維和哲學專業知識的人很少。相比於佛學院的學生,佛學可以許諾給他們一個解脫的可能性,而專業的哲學普及給人帶來的好處是微不足道的,可以說是便士撿夠了的紳士淑女們才會仰望的月亮。(略作修改和補充)

PS:哲學目前只能做到小範圍傳播,比如愛好者群比比皆是。如果做普及,那隻可能是柏拉圖的理想國吧。

一天清早,我和S君一邊散步,一邊探討一大早先寫作業是否有違人類懶惰本性的問題。路過的監獄裡,書聲琅琅,囚犯們正在虔誠地誦讀《道德經》。遠處身披白袍的教授正在給一旁的學生講授知識,他一手手指指著天,看來是在論證上帝的存在。(歡迎續寫/改寫~話說知乎上很少有人寫哲學思辨性質的小說)


我看了大部分回答,我覺得哲學普及要加一個前提了。

那就是先從【對哲學的認知】開始


天朝是迫切需要普及哲學的,很多社會問題其實是由於人們根本不懂哲學造成的,只是現在很少有人能意識到這一點。

打個比方,每年春運時鐵道部都是挨罵的對象,對這個問題的理解

第一個層次是鐵道部或者12306網站太爛

第二層會想到這個問題其實是由於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和城鄉二元結構造成的。

第三層會想到其實是經濟制度有問題

第四層會想到這是由人的思想造成的

第五層才會涉及到哲學問題

而絕大多數人的理解能力只到第一個層次,到第二層的已經不多了,第三層的已經不敢想了。

所以絕大多數人並沒有學習哲學的需求,少量的人感興趣的人會自己去找書讀。

普及哲學最好的方式是基礎教育,讓人們在學生時代了解哲學理念,不幸的是天朝教育完全是反哲學的,所以在49年以後在國內受教育的人中不再有哲學家,天朝最後一個哲學家應該是太祖。

鑒於天朝的情況,哲學註定是個小眾的,甚至是被打擊的境地。如何普及哲學,用什麼方式我不知道,支付寶的崛起和《明朝哪些事》可以給我們一點啟迪:讓普及哲學的人得到利益,那麼就會有無數的人會去想辦法,總有高人出現的。


這個問題根本就不是哲學普及的問題,這個問題本身問的就非常模糊,給大眾普及哲學,那麼首先要明確什麼是哲學,要給大眾普及什麼樣的哲學。

前一個問題連哲學這個科目類自己都沒弄得清,每個哲學家的觀點都不盡相同,更不要說有一個統一結論了。對於這個,哲學學科必須先把自己舌頭捋直了再說話。

至於第二個問題,是建立在現在哲學沒有統一口徑基礎上的。假設,我們有人生哲學,批判性思維,哲學史,意識形態等等選擇,考慮到作為集體的大眾的認知水平,我覺得我們國家當前的意識形態宣傳已經是一種相當高大上的水平了。


目的不明確,為什麼要普及哲學?僅僅依靠前人已經思考過這一出發點難以站住腳。因為,前人思考過我們為什麼不能再思考一遍?難道是為了偷懶走"捷徑"?

目標不清楚。普及,普及到什麼樣的程度?群體總數,群體類型,群體接受能力,群體產出能力。單純接受不產生新東西,大概冠冕堂皇地說就是新形態的宗教。

而且,在看有關哲學的東西的時候,需要把其中一個人格分到:前人思考過的東西,放在今天是否合適,以此不斷提醒自己。也就是看的時候,根據他的話題,來進行思考,然後兩廂對比,自我討論,討論出自己的觀點之後,再與大家坐下來討論討論。很多人都脾氣太大太驕躁~

這一點就足以把很大一部分人排除掉了,於是,這東西就是小眾的。

盲目點贊,造神運動那麼猖獗…所以難以對大眾進行哲學普及。因為如果真對這東西有興趣,早就去搬凳子翻書了。

況且,這東西也可能會一發不可收拾,最後悲劇收尾。

另外,大眾似乎更容易被[哲♂學 ,as s we can↑↑↑↑↑]吸引…


從中學大學教材開始改,把馬列思想為主的教材,改為西哲東哲史介紹


題主你有看《羅輯思維》嗎,在方式方法上可能能夠給你一些靈感。

哲學領域中,思考比知識更重要,知識普及無法提高人的哲學素養。哲學是愛智慧,智慧是需要自己去追求的,伸手黨永遠接不到智慧。就算普及,也要先普及問題意識,讓大家意識到自己理所當然的「常識」事實上可能不靠譜,有問題才有思考,有思考才有糾結。如果糾結了就放棄思考,那麼還不夠愛智慧。糾結了還繼續思考,那麼哲學先輩們研究過的問題和思考才如醍醐灌頂。

哲學是無法完成嚴格意義上的普及的,有問題意識和反思精神就已經很不錯了。


看了大家的回答,哲學還用普及個雞蛋,人人都懂嘛!! 呵呵……

哲學……恐怕哲學本身就不是用來普及的。

1.廣義上說哲學,人人都有世界觀,此並不需要普及;

2.哲學如果從狹義上指的是西方「真理」或是「知識」的追求,從客觀出發是沒有前提的,即認識論的悖論,總有一個生活世界在我們之前,也在真理之前。可以大言不慚的說,所有客觀者都是懷疑論者;

3.若從主觀上說……尼瑪,為什麼要聽你(我(他))的!!

不知道說明白了沒有。哲學所需要的,可能是哲學方法的推廣而不是哲學本身的推廣。在現在這個世界裡,以後異類才能敏感的覺得這鍋溫水燙的要命,可愛的正常人是不會認同哲學的,哲學對大眾,最多只是「無關痛癢的興趣」而已


太難了.並且從現在來看沒有實用的地方,所以想要進行大規模推廣,要從國家層面的教育入手.

假如.讓我選擇第一步的話.我覺得第一步要推行科學性...

科學性是一種理性客觀看問題的態度.一個人看待問題時能不被情緒,立場,喜誤所影響.而是用自己以往從理性總結的經驗來思考問題,最終得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只有維護看待問題的科學性,後面的發展才有基礎.


哲學普及,當然可行,只要做到兩點就行:

1.取消馬哲教育,尤其要糾正把馬哲作為哲學的最終形式、唯一正確的哲學思想的粗暴提法。

2.學習法國,高考考哲學。

試看法國近年的高考作文題:

法國全國統一的中學畢業會考(BAC)是申請大學的依據,和中國高考一樣,法國第一天的考試就有作文。不過中國是語文作文,而法國是哲學作文。哲學是法國高中生的必修課和高考的「皇冠科目」,有戲言,「烤」哲學是法國的成人禮。

2013年

文科

1. 語言是否僅僅是一種工具?

2. 科學是否只在確認事實?

3. 對節選自笛卡爾1645年給伊麗莎白(伊麗莎白公主)的信函中的段落進行評述。

理科

1. 勞動(工作)能否使人們發現自我?

2. 我們是否可以不受政治影響而僅僅遵循道義行事?

3. 對節選自法國哲學家亨利-柏格森的著作《思想和行動》中的段落進行論述。

社會經濟類

1. 我們欠國家什麼?

2. 在缺乏了解的情況下如何解讀和闡釋事物(闡釋一件事必須要先了解嗎)?

3. 對節選自哲學家安瑟倫在《論上帝的預知、預見、恩典同自由意志的和諧》中的段落進行論述。

技術類

1. 自由,就是不必遵守任何法律法規嗎?

2. 文化的多樣性會拆分人群?

3. 對節選自笛卡爾的著作《指導心智的規則》中的段落進行評述。

2012年

文科

1. 人們在工作中到底獲得了什麼?

2. 是否所有的信仰都是與理性相悖的?

3. 評點斯賓諾莎《神學政治論》一段關於「國家」的論述。

經濟社會科

1. 與生俱來(無法抑制)的慾望是否存在?

2. 僅僅就是為了做個有用的人嗎?

3. 評點伯克利在《論消極服從》中關於「公權力」的一段論述。

理科

1. 沒有國家(政府)我們是否會更自由?

2. 我們是否有責任追求真理?

3. 評點盧梭《愛彌爾》中關於「教育」的一段論述。

2011年

文科

1. 人們是否可能證明一個科學假設?

2. 人類是否必然對自身估計過高?

3. 解讀尼采《快樂的知識》的節錄。

經濟社會科

1. 平等是否危及自由?

2. 比起科學,藝術是否不那麼必要?

3. 解讀古羅馬哲學家塞內卡《論恩惠》的節錄。

理科

1. 文化是否使人類偏離自然?

2. 違背事實是否仍可能堅持真理?

3. 解讀帕斯卡《思想錄》的節錄。

音樂舞蹈專科

1. 自制力是否取決於自知之明?

2. 感受到不公正是否加深對公正的理解?

3. 解讀尼采作品的節錄。

2010年

文科

1. 對於真理(相)的追求是否可能沒有利害關係?

2. 為了給自己一個未來,是否應該忘記過去?

3. 解釋托馬斯?阿奎那《神學大全》的節錄。

經濟社會科

1. 某些科學真理是不是有可能是危險的?

2. 歷史學家的作用是否是評判?

3. 解釋杜爾凱姆《道德教育》節錄。

理科

1. 藝術是否可能避免(不要)規則?

2. 快樂取決於我們嗎?

3. 解釋霍布斯《利維坦》節錄。

2009年

文科

1. 語言是否會背離思維(或語言是否可以忠實地反映思維)?

2. 歷史的客觀性是否以歷史學家的公正性為前提?

3. 評點叔本華在《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書中的一段有關匱乏和慾望滿足的論述;「慾望,也就是匱乏,是所有快感的前提條件,所以,所謂心滿意足不過是某種痛苦的釋放」。

理科

1. 期盼得到不可能的事情是否荒謬?

2. 世上是否存在任何科學都無法解釋的問題?

3. 評點法國哲學家亞歷西斯?德?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中有關鼓勵民眾參與民主的一段文字:「因此,給民眾以機會管理瑣事的機會,比讓他們參與管理國家大事更能激發民眾對公共事務的關心」。

經濟社會科

1. 從交換中我們能得到什麼?

2. 技術進步是否改變人類?

3. 評點英國哲學家約翰?洛克在《人類理智論》中有關人的道德不是與生俱來的一段文字:「我承認,在違法分子的社區內部,他們自己會遵守正義和平等的規則;但是循規蹈矩並不是他們的天性,只是因為他們的社區內需要實行必要的規矩」。

2008年

文科

1. 感知能力是否可以來自教育?

2. 對於活體的科學認知是否可能?

3. 評述薩特《倫理學筆記》中的一段文字

理科

1. 藝術是否改變我們的現實意識?

2. 演示是否是確認現實的唯一手段?

3. 評論叔本華《意志與表象的世界》中的一段文字

經濟社會科

1. 人們是否可以不受磨難而滿足慾望?

2. 認識他人是否比認識自己更容易?

3. 評述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中一段文字

2007年

文學類

1. 若有所悟是否就是對於思想桎梏的解脫?

2. 藝術品是否與其他物品一樣屬於現實?

3. 解釋亞里斯多德在《尼格馬科論倫理》中有關「責任」的論述。

科學類

1. 慾望是否可以在現實中得到滿足?

2. 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比較有什麼意義?

3. 解釋休謨在《道德原則研究》中有關「正義」的論述。

經濟社會類

1. 人們是否可以擺脫成見?

2. 我們可以從勞動中獲取什麼?

3. 解釋尼採在《人性,太人性》中有關 「德行」的論述

2006年

文科

1. 「我是誰?」這個問題能否以一個確切的答案來回答?

2. 能否說:「所有的權力都伴隨以暴力?」

3. 試分析休謨論「結伴慾望和孤獨」一文的哲學價值。「『結伴』是人類最強烈的願望,而孤獨可能是使人痛苦的懲罰。」

經濟科

1. 什麼是公眾所能承受的真理?

2. 「給予的目的在於獲得」,這是否是一切交流的原則?

3. 試分析尼采論罪行與犯罪一文的哲學意義。作者在文中提出問題:輿論在了解了犯罪動機和作案具體情況後,即能遺忘錯誤。這種現象是否有悖倫理原則?

理科

1. 能否將自由視為一種「拒絕的權力」?

2. 我們對現實的認識是否受科學知識的局限?

3. 試分析盧梭論人類的「幸福、不幸和社交性」一文的哲學含義。盧梭說:「我們對同類的感情,更多產生於他們的不幸而不是他們的快樂。為共同利益聯繫在一起的基礎是利益,因共處逆境團結在一起的基礎是感情。」


我也同意哲學是無法普及的,且是沒有必要普及的

如果題主所指的哲學是廣義上的一種對待日常生活的主張和看法,那我們從小到大的很多學科中(如語文、社會、政治、歷史等),其實已經在潛移默化地培養大家的價值觀、世界觀。也有很多媒介多多少少地對普通民眾進行了一些基本哲學知識的灌輸。當然,也許題主可以有更好的嘗試。

但如果將哲學作為一門專業的學科,那麼實在沒有必要普及,也不是所有人都有這個興趣和天賦去學習的。哲學如同數學,如果你認為簡單的四則運算、一元二次方程、勾股定理就算普及數學,那沒有問題。如果你是希望每個人都理解拉格朗日定理、高斯公式,那沒有必要也不現實。真正想要涉足哲學領域,是需要長時間專業訓練和系統教育的。


很開心的是,已經有成熟的商業化成功的案例了——「孤獨的閱讀者」(可搜索微信公眾號),盈利情況非常好,可以參考,但複製起來我認為是非常困難的。

以「英語能力」為短期功利吸引學員客戶(也就直接對標出國考試培訓),以一門人文科目的經典原版入門教材為文本,打通知識、思辨、語言。

不光哲學科普,目前開設的主要課程有:西方文明簡史、政治哲學導論、西方藝術簡史、西方哲學史、社會學概論。不管從規模還是質量都可以算商業化的通識教育里的領頭羊了。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導演陳凱歌?
儒家為什麼能在中國立於主流兩千多年?
古代大臣為啥可以互相聽懂難道大家從各自的省份去到京城就能學會官話嗎?
阿拉伯半島文化和民族相同,為什麼分裂為不同國家?
如何理解辜鴻銘說的「中國和法國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最相似的一對,它們共有的高尚因為源於貴族精神而得以俯瞰其他諸文化」?

TAG:媒體 | 哲學 | 文化 | 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