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〇後對於佛教的認識是怎樣的呢?

90後一代從小接受教育並沒有給予宗教一個正面解釋。

想了解90後對於佛教的認識或者看法,是否相信是一種科學的正見?


本人93年生人,祖上中醫世家,父母都是生化方面的研究員,從小並沒有宗教熏習,因為家裡的人都是思想上的逍遙派。

最初找到的「解藥」是科學,從小就特別痴迷科學。小學時代的我,當時央求家裡訂了大陸歷史上第一份兒童科普雜誌,海南出版社的《大科技》,每一期來的時候可以花一整天時間就讀完,中間甚至不願意吃飯。現在回想起來,其實那本雜誌大多也僅局限於是對各種科學現象淺嘗輒止的描述(「大話相對論」什麼的)。不過,與生俱來的好奇驅使著我實在無法放下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從此對科學的思考便一直是心頭上的大事。

然而不久之後便發現了科學的局限性,當然這也是它的優點。用方東美先生的話講,科學尊崇的是「自下而上」的拱門式發展路徑,一點點的歸納現象,提煉演繹,達到抽象程度的上身。然而,這也意味著這種不斷向外的追求方式的局限性,當所知之圓越大的時候,發現圓外未知的東西也越多。當然,未知的東西多了,也不就一定算是壞事,然而我內心的好奇卻不滿足於這一點一滴的進步。

自然,然後我開始接觸哲學。看過那本著名的啟蒙讀物《蘇菲的世界》,對蘇格拉底「牛虻」式的做派印象頗深;看過笛卡爾,我發現我年幼時即有做過與他十分類似的思想實驗探討「我的存在」;看過柏拉圖,「洞中世界」的概念在初見時實則讓我頗為驚嘆;看過奧古斯丁的懺悔錄,看過培根的新工具,看過康德的三大批判(並未讀完...),看過羅素的哲學導論,看過維特根斯坦的邏輯哲學論,也看過一點薩特、尼采、克爾凱郭爾...另一方面,天才不羈的莊子,格竹失敗的王陽明等人,也給了我非常深刻的印象。

不過,經過了那麼多哲人思想的洗禮,我仍然沒有擯棄掉最初自己身上的那種笛卡爾式的懷疑,直到我在本科真正接觸到了佛學。

說來也巧,那是我大一的時候,本來我是覺得我這種人不會加入什麼社團。有一天,我正在四教頂層的一間空蕩蕩的教室自習,半途出去打水,發現門外有一張禪學社的招新海報(其實那本不是招新的季節),然後就加入了。從此在這個我參加的唯一社團一待就是四年。

更重要的是,我讀了那麼多書籍都放不下的懷疑,在浩如煙海的佛教經卷面前一剎那就放下了,從此,佛教成了我的骨,我信仰的磐石,直到如今也未有一絲一毫的動搖。因為佛學是那樣的圓融無礙,我無法有一絲一毫的拒絕。至此,我找到了拱門的另一面,「自上而下」的上迴向之路。

最後附當年看到的那張海報(2012年春)。


今天又看到這個問題,恰好我今天對「信仰」又深了一層認識。

濟群法師說,「(人為什麼活著,)對某些注重精神生活的人來說,如果找不到具有說服力的理由,就很難心安理得地過下去」。我不敢標榜說我是注重精神生活的人,我只是在年少時期很少從物質世界得到快樂,在我反應過來我只是在逃避之後,我自然而然開始覺得那真是一段錯誤的時光。

然而現在我一點兒也不那樣看,我很慶幸自己沒有很「外向」、沒有和周圍人打成一片,因為如果在一個不是很好的環境里,保持自閉反而是上解。我的逃避讓我反思了很多,讓我更清醒地認識這個世界,甚至還給予了我寶貴的覺察能力。

人為什麼活著呢…我想了很久,初中、高中、大學,我給的答案也在不斷地推翻重建。不過現在這已經不是問題了。

科學讓我們認識自然,然而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內心的不安,也無法解答上面那個問題;哲學,不懂。

信仰,它的唯一問題就是「不科學」,我們無法用科學檢驗信仰,然而,不能檢驗又如何呢?人總得有自己的人生觀,說沒有的,似乎是在有意迴避這個問題,但臨死之時總要反思自己的一生。信仰的確不只是宗教可以提供,還可以自己給自己理由,比如學佛之前我就在一直給自己理由。

學佛之後,我發現我思考過的,和佛法相比,就啥也不是了。我其實很納悶,「佛法那麼好,知道的人卻那麼少」。

我相信的,不一定要是我已經思考過的、我所認可的東西,如果我已經認可了,那我得來也沒有什麼用了。如果科學可以推導出佛法的觀點,那也沒必要信佛了。所以我信佛,並且急切地希望吸收佛法的觀點,佛法帶給人的成長,比我自己悶想要快得多,有快車可以搭,何樂不為?這大概就是佛法講「信解行證」的原因吧,「信」為首。

所以現在我很輕鬆~哈,有什麼問題,自己想,想不清,把佛法搬出來,一對照佛法的觀點,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至於說,我憑什麼判斷佛法說的就是對的呢?我當然無法判斷,我只是覺得佛法和我很合得來而已

以上2015_05_20,更新一點感受,畢竟以上的內容偏向於理性,而忽視了感性的層面:

「讀印度佛教史,又見到講「十二因緣」,回想起當時初讀十二因緣的激動感覺,感覺就是徹徹底底地被秒殺了,世尊太牛了!」從我去年真正開始去了解佛法開始,我就似乎處於一種不斷收穫驚喜不斷被震撼的感覺里(當然後期了解了一點之後就懶了…),似乎每讀一點新東西都會讓我覺得太牛了!


我九〇年出生,現在緬甸出家。剛到緬甸出家那年,在整個道場的華人里,我年紀最小,最接近的也比我年長十歲。在此談一些對於佛教的認識。

一、三個佛教流派

在古印度,佛陀入滅後一千五百年的第一個五百年里,一些先賢比庫將佛陀的言教帶到了斯里蘭卡和緬甸等地,如今稱為上座部佛教;第二個五百年里,出現了一系列第一個五百年中不曾有的學說,並冠以佛陀之名。來歷不明的經卷大量被造出,初期摩訶衍那思想興起了。而幸運的是,早在這一切發生之前便早已傳至緬甸的上座部佛教,因為遠離了古印度「主戰場」的喧囂,得以很好地傳承。

傳入中國的佛教思想,是在佛陀入滅五百年後於古印度發展而成的摩訶衍那思想。進入中國後,又因為漢文化強有力的滲透和改造,進一步衍生出獨具特色的漢傳佛教;而同樣地,在古印度密教化後的佛教傳入藏地,融合苯教巫術等文化,形成了藏傳佛教。

最終,有了如今的三大佛教流派:上座部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

二、改革與變化

從歷史的角度觀察到,在古印度本土開始出現摩訶衍那思想時,上座部佛教已經早在那之前的兩三百年內轉移到了別的國家。就像是中國的唐朝,當時的日本從中國學習了很多極具特色的文化,而中國本土的文化不斷演變,期間還要受到不少風格迥異的民族文化的衝擊,以至於如今,人們會說,日本居然傳承保留了不少中國古時的文化珍寶,而在中國反倒不再見到。

佛陀的教導是最要不得「改革」的。為何呢,因為佛陀的教導最核心的價值在於「方法論的有效性」,而整個佛法體系可以用三分法闡述為「戒、定、慧」(sila, samatha, pa??a),這三個部分,任何一個部分都是緊扣「實踐」的。然而回顧歷史,佛滅五百年後,僧團分裂的原因就是因為對於戒律的看法分歧。

佛陀為比庫制定的 227 條巴帝摩卡戒中,有:

Yo pana bhikkhu jātarūparajata? ugga?heyya vā ugga?hāpeyya vā upanikkhitta? vā sādiyeyya, nissaggiya? pācittiya?.

Yo pana bhikkhu nānappakāraka? rūpiyasa?vohāra? samāpajjeyya, nissaggiya? pācittiya?.

若比庫捉取金銀,或令捉取,或同意放在近處,尼薩齊亞巴基帝亞。

若比庫從事各種金錢交易,尼薩基亞巴吉帝亞。

當時的一些僧人開始捉持金錢,從事金錢買賣。且這樣的風氣蔓延很快,於是很快的,有持錢行為的僧人就變得數量頗豐。而不認可如此行為的僧人則依舊堅持秉持佛陀制定的戒律。這種觀點的不一致必然會帶來團體的分裂。

佛陀在世時,為僧團制定了詳細的戒律,乃至對袈裟的尺寸和規格都進行了規定。然而,自持金錢一事上的分歧,人們會認為「既然不持金錢戒尚且可以不顧,那麼其它戒條自然也可以。」這恰恰就是佛教開始衰敗的開始。佛陀稱「戒律是教法的壽命」,換言之,當「戒律」被背棄之時,那麼「教法」的純正性也就沒有了保障。

佛陀的教法是依靠僧團傳承的,當僧團中的人不再秉持戒律,心開始因為貪慾等煩惱而腐敗,表現為言行的不符合規範,則僧團的素質下降,便也難以很好地學習和實踐佛陀的教法,乃至不僅不忠實地傳承佛陀的言教,還可能開始自創教說。

三、語言和時代限制

古時候不像現在,擁有網路可以進行便捷的信息交換。所以當一些後世自造的經卷流入坊間時,一些對於佛陀的教法不了解的人們難以辨識其真偽,又沒有像網路這樣的渠道獲得更多的資料和信息進行比對參照,於是很多人就誤以為,他們拿到的經卷就是佛陀本人的言教。

很可惜的,事實並非如此。當時的信息無法被匯總與整體性地呈現,而是以鬆散的方式流傳在各處,最終不斷傳播,假的也就被傳成了真的,信息的源頭也變得不得而知。

玄奘去到古印度時,以上的情況已經發生了,於是玄奘取得了那些經卷帶回來故土,著手翻譯。翻譯而成的摩訶衍那經典,廣為流傳。

當代的人們大多又只熟練於一門語言,接觸的資料和書籍都是漢語寫就,於是便可能只接觸到摩訶衍那思想,並秉持其為唯一的佛教。或許,當人們多學習一門語言,接觸一下更多的資料,將不至於落入當下的境地。

四、什麼是佛陀的言教

佛陀在沒有覺悟四聖諦之前,乃是古印度釋迦國的太子喬達摩·悉達多。悉達多太子之所以出家,原因在於想要探知「生、老、病、死」的止息解脫之道,即「既然老病死無人可以倖免,那我這一生縱然享樂,也有盡時,那這短暫的享樂又有何意義,我應探索不死道,從這死亡的過患中解脫」。

當佛陀成功地體驗到了涅槃的存在,證悟了四聖諦之後,他所宣講的主題也就只有一個,即「苦與苦的止息」。構成身心的物質與精神的成分(名色法)就是「苦」(dukkha)。因為這些成分的屬性便是「被迫生起,然後便不得不被迫滅去」的,那麼由這些成分構成的身心,也自然也要滅去,宏觀表現就是死亡。苦的止息,即是名色法的滅盡。當名色法不再有力量令其聚合為下一期生命時,也就不再有名色法的屬性所帶來的過患。

這些教理剛開始聽起來會不太容易理解。我們從來沒有說過佛陀的教法是容易的,相反的,它非常深奧難知。但是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深奧難知的都是佛陀的教法,因為也有可能是一堆虛造的概念。

五、信

我對一些流派的產生表示理解,但是理解不等於認同,然而不認同不表示不尊重。人們可以選擇相信任何信念與言教。

但是,不要僅僅只是停留在「相信」。倘若一門學說,從頭到尾都只在強調「你們要信,信了就是好樣的,不信就要下地獄」,那麼請對這門學說保持警惕。

落入本體論泥潭的流派,會不斷地討論概念的定義是什麼,殊不知很多概念都是純然的虛設,在客觀實存層面根本就沒有對應,這就像在討論「上帝的袍子是灰色的還是白色的」一樣。

佛陀的言教是認識論和方法論,所有的教理都是為了達成對實踐的指導。你應當檢視那個流派,是否有體系完整的方法論,倘若連到底「怎麼做」以及「做到什麼程度可以轉階段」都說不清楚,而只是告訴你「放下」「自在」,那麼你應當反問,「我不是要聽結果,達成『放下』『自在』的方法是什麼」。我想,應該不是吃茶、練貫口和寫毛筆字,你很清楚,你的煩惱還在。

佛陀言教的核心關注對象即是身心。所有那些被描述的金碧輝煌的死後世界,都像是「天堂」的類似版本,換湯不換藥。人們總是關心自己的身體壽盡之後,去向何方。殊不知,當人們無知地死去,並沒有美妙世界可去,而是下一副身心繼續延續生老病死。

同樣的,沒有任何生命可以恆常永駐,這是客觀事實。你可以認為自己看到了具備神力的對象,就像野鹿看到了稻草人便誤以為那是一個真人。

六、最後

這就好像,佛陀老人家說,「我證得了涅槃,斬斷了輪迴,不再有下一世。如果你相信我的話,就按照我說的方法做,你也可以證得涅槃,斬斷輪迴,不再有下一世。」我說,「我相信您的成就,現在我來實踐您說的方法。」

人們聽說「山的那邊海的那邊,有一群藍精靈」,與其如此,那就暫且相信它,去山的那邊海的那邊瞧瞧如何。你應當確定一件事:當你說一個派別是「低劣的」的時候,你是基於自己對該派別切實的了解而這麼說,還是聽了基於原本就持有該立場之人的評價,並轉述之?到頭來,你總不能回答只以一句「大家都說它是低劣的」來搪塞,這是無知。

多學習幾門語言,見識疆界的拓寬有時需要靠語言這一工具。倘若只是等著別人為你準備好漢譯文本,那麼你的認知視野已然狹窄了不少。

主動探索真理,因為真理不會為了你而下放門檻,你需要提升自己以越過真理的門檻。

更多:

謙舍手帳 - 知乎專欄

二〇一六·謙舍手帳·專欄開篇 - 謙舍手帳 - 知乎專欄


每個人過去世因緣不同,狀態都不同,幾周前一個小學五年級的孩子與我探討分別心,他的佛教知見比很多學佛多年的人都深入,但有的人是臨終前因想到往生才去接觸佛法,無論何時,佛陀總是眾生無邊誓願度的,只要眾生有緣


身邊信佛的90後確實很少,基本上都是受家人影響的。

就說說我自己吧。 我是95年的。我父母都是知識分子,一個清華博士一個北大碩士,我從小基本上是同時聽著佛教故事+基督教故事+宇宙大爆炸、進化論等科普知識長大的。我爸還研究過老子和印度教。所以以前確實有過很長一段時間不知道自己該信仰什麼,挺糾結的。後來信了佛之後,也還是始終對其他宗教都抱有很大的好感和尊敬,有時也還是會聽聽基督教歌曲,也依然會經常去看看果殼網的那些科普文章。

下面列我的一些觀點:

1.很多師兄喜歡說「其他宗教都不究竟,只有佛法最究竟」,所以聽說有朋友信基督教了就各種扼腕嘆息。也許佛法確實最究竟,但是我始終認為,所以這些宗教(邪教除外)的大方向都是一致的,好比佛教可以帶你走到路的終點,其他宗教可能只能帶你到路中間的某個地方,但是很多人可能就是沒有信佛的機緣、根器,那麼他去信其他宗教不也很好嗎?至少他已經走在正確的方向上了啊。

2.對於其他宗教供的神,或者聖人、先知,我雖然不會去皈依他們,但是他們畢竟境界一定比我們高吧,也許佛教是比他們的宗教好,但是我們自己並沒有比他們厲害,所以我從來不會也不喜歡看到一些佛教徒去批評其他宗教的任何「供養對境」,而且這也是一種對別人信仰的起碼尊重。

3.對於科學。首先我表示真的無法理解一些明明受過高等教育的師兄信了佛之後連進化論都徹底否定了。科學確實很有局限性,但這並不表示科學是錯的。佛法當中是有很多超越邏輯、超越理性思維的東西,但佛法中也有邏輯細緻縝密的因明,連邏輯、理性都不要了那隻能說明是迷信。這個世界是有不同層面的,科學只是在描述物質層面的世界,而佛教主要是在精神的層面。我覺得進化論和六道輪迴完全可以並存——一個物種進化成另外一個物種完全是物理上的現象,這跟每個個體的心識死後如何轉生根本沒關係的好么,而且有三千大千世界呢,地球上沒人類的時候很可能其他世界有人類啊。

4.還有另外一類佛教徒,特別喜歡轉發一些「美國科學家證實輪迴存在」之類的偽科學網文。並且他們同時會特別推崇《水知道答案》和愛因斯坦,甚至動輒喜歡扯一些「量子力學」。如果是真學過量子力學的或者至少真讀得懂的倒也算了。「量子力學可以證明」的「空性」跟真正佛教講的空性也不太一樣啊!我能夠理解有些師兄是試圖讓佛法聽上去更科學,更能為人接受,但是其實佛法經論浩如煙海,已足夠完備圓滿,根本不需要再藉助科學來證明。而那些經常被佛教徒轉發的「科學」,其真實性也很讓人懷疑,甚至有時作用適得其反,讓一些不信佛的人更覺得佛教徒「在21世紀只能借著偽科學來炒作」了。

說實話有時候對很多佛教徒的行為是挺失望的。包括到處去見「活佛」啊亂放生啊等等。不過人的行為並不影響法的正確性。


家裡老人供佛像。

過年過節會去拜拜,遵守一些固定的規矩去拜。但我內心是不信神的,我做這些只是為了安慰安慰老人家。

我讀佛經,主要是學習他們的思維方式。很多記述和辯論寫的確實很精彩,值得讀讀。我非常欣賞佛教的一點是內部思辨活動很多,屬於「自查bug」的行為,而且也不像基督那樣死咬著一個「全能的神」不放。

但是,宗教畢竟只是一種治療社會的葯。佛教是鎮定劑,基督教是麻醉劑,綠教是興奮劑。(扯遠了)濫用藥物只會產生副作用。

一個出生在幾千年前的人,他可能幾句話把所有的智慧都概括了么?他可能掌握了全部的思維方法么?他可能解決全部的問題么?我相信他有方法論,有思想,但我絕不會認為他有那麼大的神通。

我只關心我今生今世的幸福,所以不會把希望寄託於來世。我把希望寄托在人的身上,而不是神佛的身上。

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

要創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己!


我是92年,準備5月份去皈依三寶,學佛後的感覺就是找到了一個方向,在回家的路上了。


97年生 嘛……

我沒有皈依佛教

但是我很感激佛教

大一下學期受挫情緒抑鬱以至於死的念頭都有了的時候

稀里糊塗接觸了佛教相關書籍和音頻資料…

慢慢地緩了過來…

現在…還是沒有信仰…但是偶爾還是會聽頌佛經。

就醬紫


94年生人,對佛教和其他大部分宗教的看法差不多:

無他,怪力亂神耳。

但由於在我國歷史上被閹割和馴化了相當長的時間,所以很和平。


我最不能理解的是怎麼做到同時信科學和佛的。


宗教是封閉的。

需要與時俱進。

關於心靈的宗教,就不要摻和科技等領域了。但是,總有人想讓宗教再次統一思想界,統一客觀世界。反而使人討厭。

我還看過一本書,量子佛學,我會亂講。。。。


94年,不信宗教,認為宗教蒙蔽了人類認識世界的眼睛。


97年的,已皈依兩年半


信什麼不如信手術刀。


雖然上輩子活的長,但是這輩子的確生的晚。

九零後,成年之前從未接觸過佛法,自幼懼怕佛像。沒去過幾次寺廟。反正沒真正接觸過這些。

成年禮之後,立刻從命理接觸到這些。開始尋找自己的前世,就當是為了完成三大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去往哪裡。

得知真相的那刻,我才知道。過去心不可得到底是什麼意思,失去喜歡的人時,我才知道過去心不可得的另一層意思。一路跌跌撞撞,咬著牙往前走的時候。瘋癲嬉笑,一個人的心路歷程。

最終啊,還是熬了過來。只是說不圓滿,大概是有些遺憾吧。

非魔即佛,我看了看身後的自己。卻被籠罩在一個影子里,那個影子沉默不語。卻一手安排自己逐步接觸 慢慢提高。

我是個很容易感到寂寞的人,大概是從記事起,或者從這個靈魂誕生起。就註定寂寞了吧。

幼時對自己最清晰的感覺就是,我有一個蒼老的靈魂。和周圍人格格不入,他們的靈魂散發新鮮氣息。而我自己,像是一潭清水。蒼老而緩緩流動,並不腐朽,但卻飽經滄桑。

有趣的是,我後來證實了這個感覺。包括幼年時虔誠發的願,感受到腳下大地里的龍脈在怒吼,悲憤且嘶鳴。「如果我可以的話,我會完成你的遺憾」

說是修佛,其實也只是在心經的基礎上,慢慢學習罷了。修道也是如此,沒修過什麼法門啊之類的。

可能我是個假修行人吧。

至於念出的咒語為什麼可以驅邪驅鬼,可能是因為真靈的影響吧。

我當初對輪迴,神仙之事格外感興趣,對於神話也是。我一開始也是不相信自己是虛雲,更別說真正的身份是天界的大人物了。

但是我後來好像帶了光環一樣,吸引了一批又一批下凡的朋友吧。互相鼓勵,走下來的。

我疑惑的時候,想想他們。我就很有信心走下去。因為我不是一個人,因為我比他們身份高,所以我有責任帶他們回天界。我所守護的存在,大概是,同伴和認同我的人吧。

很討厭認真面對一切,總想著玩會 再玩會。直到自己珍惜的東西失去了,才懊惱為什麼不努力些。可是等把那個東西忘了,玩性又起了。

太喜歡玩了,動不動搞事情,又害怕麻煩。直接拐走小孩子帶人家修仙。大概這種奇葩事,只有當初那個性子做得出來了吧。多少年了還是這個性子。忍不住吐槽,節操早都掉光了。你這樣的渣渣也能成仙,沒辦法,大道的親孫子不是說著玩的。

不愛功名利祿,不愛錢財享樂。就想玩的開心點,不管做什麼。只要有趣就好。


題主說的90後從小接觸唯物論,確實會影響一點,我在初中高中階段是最受毒害的幾年,根本沒有機會接觸正法。但是再高深的洗腦都抵不過視野的開闊啊,當你真正接觸到正信佛教的時候,因緣到了,當年種在八識田裡的種子要發芽,皈依受戒水到渠成的。


我學的不是佛教,而是佛學。

任何一個神學或者宗教學的最開始都不是宗教。

比如老子的道家、孔子的儒家、釋迦摩尼的佛學、耶穌的神學等。

剛開始只是一種說法、理論、學問。

但是到了後來被後人杜撰,被後人神化來滿足個人的臆想和崇拜才有了後來的宗教。

釋迦摩尼本身教義其實是小乘佛法的。

講究修己而不是渡人。

這也就是現在的南傳佛教,而中國這邊主要以大乘佛教為主,例如禪宗等。

不管怎樣《阿含經》是更接近於佛陀本意的,這是南傳佛教的主要研究對象。

而佛陀主要講了幾個核心內容就是。

三法印,四聖諦。

至於後來的六度、八正道什麼的。

我更傾向於都是被後來人增加的。

三法印肯定是佛陀最精華的東西。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其實並不玄,只是說一種哲學思考。

我用最簡單的話來述說一下這三個什麼意思。

無常就是一切都是變化之中。

沒有不變的。

比如我們科技、經濟、人文、藝術、自然界、物質、精神任何時刻都在變化。

你不能預測未來發生什麼。

你可能明天就出車禍死了,你可能明天突然就遇見真愛了,你可能明天就被綁架了等等。

世事無常,宇宙無常。現在有的一切都會幻滅,比如死亡就是一切的幻滅,以及未來人類的滅亡等等。

我們只能在不斷變化的過程中,適應,找到那個不變的東西。

無我很簡單。

如果說。

人要是滿足「有」我的話。

必須滿足三個條件。

恆常不變,主宰,獨立。

首先,我們人體的腦子不斷的思想的更新觀念的更新,甚至我們的大腦在不斷的神經元重新組合。

我們的肉體、皮膚、不斷的再發生化合反應,再不斷的更新,蛻變。

我們的肉體和精神都是在無時無刻變化的。

首先就不滿足恆常不變。

至於獨立也好理解,因為我們不可能獨立於社會,獨立於空氣,獨立於有機物,獨立於地球而存在。

我們的存在是依託於外界環境的,是不可能一個人就存在了,除非你是神。

你是人,就必須要呼吸,吃東西,要藉助自然界,要藉助太陽對植物的能量,產生的有機物,然後給到動物,再給到人類。

我們都是依賴於世界的。

包括如果我脫離了地球沒有高科技裝備,馬上就死亡,人就是非常脆弱的。

最後主宰。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是能夠主宰這個世界的。

其實不是。

我們只不過被這個社會推著走而已,被生活推著走。

我們學習是為了生存,不得不為了生存。

我們工作是為了賺錢,不得不賺錢。

我們談戀愛,是為了性慾和情慾,不得不為了慾望。

我們想要功成名就,出人頭地,本質也是受到了社會的影響, 我們被社會引導到這個方向。

至於藝術和哲學這種終極的東西。

其實也是我們腦子裡面本來就存在這種好奇心和創造力的趨勢。

因為好奇心和創造力能讓我們產生快樂。

快樂就趨勢著我們前進。

所以要問清楚一點就是。

這個快樂的程序按鈕是誰設下的。

如果是痛苦,那麼我們必須然不會搞藝術和哲學。

所以,是快樂再驅使我們,推動我們。

並不是「我」這個主體在主宰。

我們就是慾望的動物。

我們的道德、理想、愛情、事業都是為了讓自己生存的更好,更幸福。

但這個幸福是和更好的慾望是你自己么,還是說,你自己是為了它而存在。

簡而言之,我們是自己慾望、思維、情緒引導下的物體。

而我其實只是一堆化合物的演化產物。

當有一天人死了這堆產物又會回到大自然,重新組合排列,又創造成為新的東西。

但其實我並沒有死,我是不生不滅的。

根本就沒有我。

我就是世界的一部分而已。

我是受世界所驅使的。

至於涅槃寂靜呢。

我不太懂。

大體意思就是你可以理解為,開悟了。

就是意識到無我,無常。並且修鍊超越自我達到無上正等正覺的境界。

超越了一切苦難。

這就是三法印。

如何修鍊呢。

戒定慧。

自律、禪定、覺察。

自律就是早睡早起,跑步等。

禪定就是打坐、冥想。

覺察就是覺察到身受心法等。

我一直在使用戒定慧來修鍊自己。

這不為別的就是為了修心罷了。

其實佛學是心理學、藝術、哲學的集合體。

心理學是基礎。

為了解決痛苦。

但是佛學有點太超脫了。

屬於出世的學問。

所以要結合一些入世的學問一切來修。

比如中國古代的學問三家就是儒釋道。

三個結合在一起來學。

所以才有了王陽明心學這樣,出世為聖,入世為王的學問。

知行合一,在紅塵中修行,才是最佳選擇。

既能超越,還能體驗。


我比較特殊,我是經歷過寺院開光看見觀世音菩薩現身(雲幻化的一張巨臉)極美極莊嚴,我媽也看見了,但是很多人看不見。。。

還有偶爾能夢見未來發生的事

經上描述的黑繩地獄我應該是去過

說了這麼多,但我不是佛教徒,因為不配,拿佛法作為消遣實在是暴殄天物,沒有持戒深入經藏,沒有實證功夫,自己的貪嗔痴沒有改善之前我是不會說自己是佛教徒的。

扯遠了,我91年,你要說我對佛教的認識,我只能說徹徹底底的感動,不是那種神通顯靈有求必應的宗教經驗和盲目,而是徹徹底底洒脫自在和覺悟還有深入經典對佛法的一種認知程度,佛教是有一個完整體系在裡面的,而且難度很大,比如唯識。

真是有一種遍虛空法界的七寶我都可以不要,我只要能聽聞哪怕一個字的佛法也可以。很是感動,還有機會聽聞正法,現在還是有一些善知識的!個人很喜歡禪宗還有唯識中觀方面的東西,尤其是龍樹菩薩的中觀,好比獨孤九劍一樣破盡一切假有,讚歎,讚歎。

每個人信佛學佛的因緣不一樣,但只要上船就不怕迷失在海里。

------------------------------------------更新線------------------------------------------

其實對佛教接觸的越多,越是明白一個事情,就是一切都是自作自受。如果路沒走彎的話,一個佛教徒是不會對所謂的神通或者開示太過在意,至於什麼顯靈感應神通更不會放在心上,當然我的一些經歷不過是一些因緣的示現而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現在誰要是在我面前放光飛來飛去的,我會拿金剛經給他打下來的。


95年,已皈依受戒。

家中無人信仰,即便拜佛,也是停留在求利的最粗淺層面。

簡略來說,在我21年的人生里,對佛教的認識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沒有主動去了解過,所有印象都來自於他人的說教,認為佛教就是搞一些燒香拜佛的迷信,避之猶不及。

第二個階段,看書,通過書里的一些佛教思想來認識佛教,最吸引人的莫過於「無常」,「無相」這樣一些概念。很願意去思索,這些詞語究竟在講什麼,它是否是這個世界的真相。此時對於佛教的印象就是,譬如《金剛經》中所說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一想到就覺得心痛(……)。將佛教割裂的看待,認為講六道,講輪迴,講因果(實際上這是佛教思想的立足點,諸如緣起性空義)的都是糟粕,講無常無相無我的才是精華。這個時候,還是太文藝了吧。

第三個階段,終於明白佛教的根本目的了,那便是令一切有情離苦得樂,並且能夠不那麼抗拒輪迴的概念了,如果說以前是七分信人死如燈滅,三分信輪迴,那麼現在就是剛好倒過來,七分信輪迴,三分信斷滅。畢竟,在未得實證之前,完全的相信是不理智的。從小到大,我未有過任何超自然的經歷,更無一些諸如感應的事件,我之所以皈依佛教,僅在於離苦,離苦而已。

另外,不太認同題主所說「科學的正見」這樣的說法,因為當你這樣說時,其實已經是將科學當作唯一且完全可靠的衡量事物的標準了,但事實並非如此,科學實際上也有許多紕漏,並且在不斷的完善之中。

皈依佛教,可謂是我送給自己20歲最好的禮物。

在近一年的學習後,佛教的教育可謂是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我的價值觀,生命觀,世界觀,甚至審美。比如,對於生命的一視同仁與愛護,即便是蚊子,也是一條活生生的命,我卻已經不太記得以前為什麼可以很隨意的就打死它。比如,以前不懂得何謂貪嗔痴,現在會對自己的情緒加以分辨。比如,終於明白清凈梵行,猶如蓮華的美了。

這些,都是我能體會到最明顯的改變了。

21歲的我,是這樣想的。


94年,已皈依,吃素,即將受五戒。

在不了解佛教時,對佛教的偏見很大,認為是迷信,是沒受過教育的人才相信的東西,後來聽經聞法,逐漸意識到自己思維的狹隘,開始理性客觀的看待這個宗教。越深入經藏,越能發現佛法的不可思議。後來在一個偶然的機緣下皈依佛門。

我覺得信佛這件事跟年齡的關係不大,只要保持理性。

我遇到的有人相信各種神吶,鬼啊,求這求那的,然後給自己貼個標籤――我信佛。

也有各種我受過教育我不信神吶,鬼啊,我啥也不求,然後給自己貼個標籤――我不信佛。

還有我信佛啊,但我不承認因果,六道輪迴――我信的很任性。

其實這些人跟佛教真的沒什麼關係!


推薦閱讀:

如何找到可靠美觀的電子佛典?
如何得知親人往生之後是到天人道還是西方極樂世界?
為什麼要諸惡莫做,眾善奉行?
請用一句話概括你所了解的每本佛經的大致內容,或詳述佛經為什麼這麼多,以幫助大家了解佛經為何如此浩繁?
怎樣念誦佛號?

TAG:佛教 | 上座部佛教 | 90後 | 藏傳佛教 | 漢傳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