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如何評價《鬼子來了》?


日本人和日本通對鬼子的反應

一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否真實客觀,該人物形象所代表的那一群人最有發言權,其次是和這群人接觸最多了解最多的人。

日本人反應熱烈,最多的感覺是真實,並有不少人進行反思。

曾擔任二戰日軍教官的日本老人應姜文邀請首先觀摩樣片,看完後驚呼「這到底是資料片還是電影」。日本媒體及媒體人紛紛評論,井上志津評論:「雖然一直有幽默作陪,但緊張不安的氣息亦跟隨始終,並在最後得以爆發。藉助馬大三這個令人同情而心地善良的農民,姜文導演提出了『當死亡逼近時,人究竟會做出何等舉動?』這一針對人性的普遍提問。勝田友已評論:「它無疑以自身的強大震撼深深扣擊著每個人的心靈深處。我也不禁惘然失言。」 浜本良一:「姜文把一個命運起伏的農民刻畫得有聲有色,同時,香川和澤田扮演的日軍角色的心理也真實可信。」清水節認為:「有人說本片過於強調日軍的人性一面,這種說法純屬誤會。」

其實,影片中的鬼子最後全都變成殺人狂,他們比起《南京!南京!》中內疚自殺,充滿「西方人性光芒」的鬼子相比,一點也不人性。

日本影評人石子順高度評價這部電影,認為這是一部日本人都必須看的電影。的確,這部片子沒有簡單地把日軍丑角化,作為日本人,影片中的日本人形象無可挑剔。

影片中兩位日軍主角扮演者,是對片子體會最深刻的兩個日本人,他們的體會充滿了對戰爭的反思。飾演小隊長酒冢的日本演員澤田謙說「平時,日久見人心;戰爭,瞬間見人心。」「通過對間接資料的掌握,設想,我們如果在那樣的狀態下會怎麼做,很自然地就齣戲了。其實調整一下思路去想,我也是被害者,如果我不去殺人,我就不能回故鄉,這樣一來,殺人的行為就合理了。所以我現在能想像當年的軍國主義為什麼能成功地組合成一個戰爭機器。因為軍國主義宣傳了一個虛幻的『正義』。」扮演士兵花屋的日本著名演員香川照之說:「《鬼子來了》可以讓日本人受到教育。日本人都認為,這部電影是一部相當了不起的電影,但卻拍不出來。作為日本電影業界中的一員,我認為拍不出的原因是對戰爭的認識問題。日本人與韓國人、中國人相比,與任何東方人相比,歷史認識薄弱,或者說是把歷史忘掉了,或者說是不敢負責。另一方面,只是一味自尊,好像惟有自己是上帝的選民。」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read.asp?BlogID=854872PostID=54314962

以上純屬搬運。。。


我同學曾在高二的時候對我說過:

看之前中國拍的鬼子片,他們是笑的,因為誇張。

看《鬼子來了》的時候,他們不再笑了,因為什麼呢。


每每看到大陸導演拍出的電影,有思想內涵,接地氣,深諳人性,我都在驕傲欣慰之餘,不禁會想,中國就應對這樣不合乎主流宣傳口吻的影片(文學作品等等)給予寬容和自由,畢竟只有這樣的作品才展現了我們民族的深刻和內省,反映出我們至少還有一些精英人物,他們紮根於這片土地,熱愛這群人民,他們是深沉的,獨立的,反思未來之路的,有了他們和這些作品,這個國度中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人們才心有慰藉,看到光明。而皆大歡喜、嘩眾取寵、歌舞昇平的那些個跟風之作,其實特沒勁,也特讓世界瞧不起咱。

日本人怎麼評價?日本作為一個老牌發達強國,以嚴謹無匹的務實作風聞名,他們對各行業的專業精神決定各行業都能保持在較高的職業水準上,電影,文學,攝影,無不如此。但凡在做事上兢兢業業的人,都會對誠心之作由衷欣賞。我們並不缺乏優秀的導演,我們很多時候缺的是對職業的敬事之心。

不問賣不賣好,但問初心,老老實實講故事,少賣弄聰明,這樣交出的作品起碼不會被恥笑。


02年《鬼子來了》在日本公映時 新浪的一篇報道 綜述:日本公眾及媒體如何看《鬼子來了》http://ent.sina.com.cn/r/m/2002-07-01/89644.html


凡是能客觀反映社會歷史的電影,理性觀眾都能接受。姜文的這電影是受《芙蓉鎮》導演或者電影的極大影響。日本人,有他們自己的歷史觀,手撕鬼子類,農民都說是假的,何況日本人。《鬼子來了》就不同,有內涵,有歷史,而且客觀反應了那麼一段,日本人可能會覺的不錯,主要是除了這鬼子來了,還有其他客觀的鬼子歷史劇嗎???


給各位Yahoo了一下。來自雅虎電影的評價。直接上圖。

好評大致分為幾類,第一類是對導演姜文的好評。認為他對鏡頭,劇情,以及細節的刻畫很到位。

第二類是對日本演員香川照之的演技點評,有人甚至給出了這是他演技最爆表的作品。

第三類是對電影劇情的賞析。之前也有答主提到了,全片雖然是幽默背景,卻時刻讓人緊張。大多數人都給出了不看就是損失,看了就不能忘這樣的高評價。

配樂也是好評。

拋開這些,也讓日本人發自內心的去認真看待那一段歷史,發自內心的認可這一部作品。因為它所刻畫的中國人也好日本人也罷,都是有血有肉的人類,正義和邪惡因為環境而發生改變。這是根據觀影者評論得到的數據。劇情,演技,和演員都查過了四分。

觀影印象詞裡面,恐怖,絕望,悲傷,難過等排在了前列。


塵封檔案:10年前《鬼子來了》被列為「禁片」的理由

被禁原因:《鬼子來了》歷史立場不正

姜文的《鬼子來了》沒能通過國家廣電總局審查,曾引起眾多電影界業內人士的關注。究其原因,是因為「立場有問題」。

當年電影局對這部影片的部分回復內容如下:「影片一方面不僅沒有表現出在抗日戰爭大背景下,中國百姓對侵略者的仇恨和反抗,反而突出展示和集中誇大了其愚昧、麻木、奴性的一面」。

取材於小說《生存》,拍成電影后改動較大,將原著中描寫「軍民奮勇抵抗侵略」的主題擱置,注重提煉「農民愚昧」和「戰爭荒誕」的一面,筆鋒直指國人弱點,將更多憂患意識注入影像化的故事中。該片雖為一部以抗日戰爭為背景的影片,但在立意取向、價值觀念等方面與國產主旋律電影嚴重不合拍,因此雖然獲得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審團大獎、夏威夷電影節Netpac獎、日本每日電影獎最佳外語片等多項國際榮譽,仍被官方封殺。但必須承認,《鬼子來了》是反映「戰爭與人」 主題的國產電影中最有突破性的一部作品。

2001年法國《新觀察家》周刊評價這部電影「沒有一絲一毫相似於迄今為止來自於中國的任何一種創作特點,它是一部迎刃而上的電影。」同年法國《觀點》周刊以《霸氣與絕技》為題評價姜文,「與他的同胞張藝謀和陳凱歌相比,他的風格更接近費里尼和庫斯圖裡卡,一部推陳出新的電影傑作標誌了一位才藝非凡的電影人橫空出世。」《陽光燦爛的日子》將姜文的少年回憶留駐在膠片之上,《鬼子來了》則進一步確立了姜文在當代中國影壇的獨特地位。

關於《鬼子來了》的審查意見

廣播電影電視總局電影審查委員會

你公司送審的合拍片《鬼子來了》已經電影審查委員會審查

審委會認為:

影片沒有嚴格按照電影局《關於合拍片&<鬼子來了&>立項的批複》(電字[1998]第302號)中的意見修改劇本,並在沒有報送備案劇本的情況下擅自拍攝,同時又擅自增加多處台詞和情節,致使影片一方面不僅沒有表現出在抗日戰爭大背景下,中國百姓對侵略者的仇恨和反抗(唯一一個敢於痛罵和反抗日軍的還是個招村民討嫌的瘋子),反而突出展示和集中誇大了其愚昧、麻木、奴性的一面,另一方面,不僅沒有充分暴露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本質,反而突出渲染了日本侵略者耀武揚威的猖獗氣勢,由此導致影片的基本立意出現嚴重偏差。

多處出現污言穢語,並從日本兵口中多次辱罵「支那豬」,另外還有女性的裸露鏡頭,整體上格調低俗,不符合《電影審查規定》的標準。

影片片名須按電影局多次要求重新選擇。

影片須在參照附件認真修改後,重新報請審查。

附:《影片&<鬼子來了&>與批准立項劇本主要不同之外》

《影片&<鬼子來了&>與批准立項劇本主要不同之外》

一, 擅自修改、增加情節導致影片基本立意出現嚴重偏差:

1,劇本第7至8頁,原文學劇本中眾村民審日本兵花屋及漢奸董漢臣時,並未表現出恐懼,喝斥他們:「要鬧歪,沒你香餑餑吃,」,「摻假可整出你的黃來」等。而影片卻表現村民一開始就懼怕他們。並增加第240鏡五舅老爺台詞:「我看你們也都是孩子」,將中國百姓表現得愚昧無知、敵我不分。

2,對給鬼子吃細糧的情節,在文學劇本階段,電影局始終堅持刪掉,但影片不僅未刪,卻反覆渲染馬大三向二撥子娘借白面,約定借一還八,從村民還熱熱鬧鬧給日本兵和漢奸包餃子。客觀上表現了戰爭時期的中國百姓在生活極度困難之時,並主動關心日兵和漢奸,嚴重違背了歷史。

3,第1027鏡;影片較之文學劇本增加了二撥子娘台詞:「日本子來咱們村都八年了,八年了咋的,他八年了他敢動我一根汗毛?我行的正,走的端,我走到哪他都得高看我一眼。」 日本侵略者在中國燒殺搶掠八年,犯下滔天罪行,影片卻借二撥子娘之口說日軍對自己秋毫無犯,美化了日本侵略者。

4,第472鏡至496鏡,影片較之原劇本增加了日兵花屋想像馬大三帶鄉親們衝過來的一段,並將馬大三和鄉親們設計成日本武士的樣子。在抗戰大背景下,日兵花屋最懼怕的應是抗日隊伍,是八路軍、游擊隊,馬大三和鄉親被設計成日本武士的情節不僅虛假,也醜化了中國人。

5,第877鏡至893鏡,第918鏡至931鏡,第941鏡至947鏡,第954鏡至959鏡,影片較之原劇本增加了村民以為馬大三殺了鬼子,都不理他,甚至魚兒也躲著他,使馬大三神經受刺激的情節。表現了中國眾多百姓對日軍沒有應有的仇恨,以至敵我不分、愚昧麻木。

6,1002鏡至1069鏡;影片較之原劇本增加了小孩學日本語造成危險之後,眾村民向馬大三發火,一個個爭著讓他殺了自己,並把頭放到了桌子上的情節;魚二跟村民說:「讓他殺人,那不是讓我懷鬼胎嗎……看看這兩天,你們誰搭理他了……不殺人,逼我們殺人,殺了人,又不搭理我們,見了馬大三跟見了鬼似的,人沒死,沖我們又弄這個……」表現了中國百姓不僅不敢抗敵,而且對侵略者充滿奴性和恐懼,對自己人只會窩裡斗,互相猜忌。

7,劇本第34頁:原劇本中一刀劉講自己殺人技巧時,說的是殺偷情的太監,而影片第1177鏡至1199鏡,改成了一刀劉殺的是「慈禧身邊的八大臣」,「百日維新之主譚嗣同」,不僅賦予了新的政治內涵,並對砍頭技巧加以自豪的渲染,結果殺日本兵時卻遭失敗,感嘆「英名一世,毀於一旦」,最後狼狽逃走。給人以千百年來中國人只會舉起屠刀殺自己人,卻不敢抵禦外侮的隱喻。

8,劇本第39頁,大家商量送鬼子回去一場,原文學劇本中描寫日軍到了村中,將大米灑成一圈,將百姓圈住,逼百姓吃飯,吃不下的還按住頭往嘴裡塞,日軍隊長講話時,百姓們都不理他。而影片第1763鏡至1871鏡,將這場戲改為聯歡,並大力渲染,一起喝酒唱歌,百姓們感激不盡,日軍與村民親如兄弟,並有「今兒我高興,不單是沖這幾車糧食,主要是沖皇軍給了我們面子」等台詞,這是對劇本立意的重大改動,從根本上悖離了主題。

9,劇本第47頁至49頁;屠殺村民場面,原文學劇本中有百姓終於醒悟,奮起反抗的描寫,如二撥端起鋼盔砸向日本兵,二撥子娘脫下鞋打鬼子,並喊道:「別傻了,抄傢伙拼吧」。但影片第1872鏡至2073鏡,百姓們至死也未與鬼子拚鬥,面對屠殺基本是束手待斃,任人宰割。

10,影片中唯一一個敢於痛罵和反抗日本侵略者的人還是招村民討嫌的瘋子。

11,影片較之文學劇本增加了國民黨將領召集百姓聚會的場面,他公開處死漢奸,發表受降講話,在講話中說:「只有國軍才是投降日軍唯一合法的接收者。」並借日本人之手殺死馬大三。而這一切顛倒事實的行為,卻得到了圍觀百姓的呼應,嚴重歪曲了歷史,沒有達到批判和諷刺國民黨的效果。

12,影片中有兩個唱小曲的人物,共出場三次,原文學劇本中無此描寫。鏡頭第1099「皇軍來到咱家鄉,共建大東亞共榮圈,皇軍來了救苦救難……」這樣的台詞也是增加的。這是典型的愚昧、麻木、亡國奴的形象。

13,瘋老七罵大三與魚兒的話和罵日本鬼子的話內容相同,十分不妥。

14,片中多處借日本人之口辱罵中國人為「支那豬」,嚴重損害中國的形象。

二,劇本批複中曾提出修改意見,但影片未改之處:

1,劇本第2頁:野野村變完把戲之後將糖裝回兜里,以表現日軍在捉弄孩子。現影片第24鏡頭,不僅給了糖,而且還幾次表現中國孩子追在日軍後邊要糖吃。

2,劇本第2頁:馬大三與魚兒在床上劇烈的喘息聲、魚兒裸體鏡頭原文學劇本已經將其刪除。影片第28至41鏡不僅未予刪除,還增加了台詞:「讓我看看。」「看啥呀,快點的,別歇著。」 這段床上戲時間長,畫面、聲音效果強烈,給人造成強烈的不良的感官刺激。

3,劇本第40頁:毛驢發情一場,原文學劇本中已改為毛驢鑽入鬼子糧倉。現影片第1590鏡至1606鏡,未做修改。此情節格調低俗、無聊。

4,原文學劇本中已將絕大多數髒話刪改,但影片中比比皆是,每個人物都在罵髒話。

5,影片中頻繁吹奏日本軍歌,為日本軍國主義揚威造勢,會嚴重刺傷中國人民的感情。

參考資料: 騰訊網


在日本能公映 在大陸倒禁了 gdp超過日本的大天朝容不下一部電影,當然那時候還沒超過。


認識姜文是讓子彈飛這個巨作 姜文無疑是整個中國最有才華 也最有想法的導演

因此特別又找了他的著名作品鬼子來了 來欣賞大導演令人佩服的借喻

就如同讓子彈飛的名言一樣 老薑總是能站著把錢掙了 能拍出叫好的電影

又能把一個沉重又敏感的意識形態 悄悄的植入看似荒誕好笑的劇情裡

故事中的鄉民跟馬大三顯然是一群逆來順受的良民 就算日治下日子過得再不好

他們依舊是乖順聽話的順民 只要小日子能過 偶爾還有白麵能享受 管他天下誰做主

表面上看是諷刺鄉民的無知與愚昧 而被屠村的悲劇似乎在呼應不積極抗日殺鬼子的活該

但是其實是在諷刺中國人民 並沒有對自己階級意識的覺醒 日本人來了聽話

游擊隊來了聽話 國民黨來了還是聽話 當然共產黨來了一樣聽話 人民就是一群笨蛋

只要統治者略施小惠 給點糖果 就以為自己過得是天堂 永永遠遠都之能做低下階級

不能當家作主 游擊隊抗日抗的很帥 但抓了人卻逼迫手無寸鐵的無知小民

去承擔記不能殺日俘又怕被發現矛盾與無奈 而從來不為他們的立場考慮 反正正義無敵

日本人屠村時 國府的軍隊又在哪裡呢 等到馬大三用自己的方法爆了一點仇了

國府竟然又變成保護侵略者劊子手的正派政權 而馬大三變成了破壞戰後和平的兇手

所以他死後睜開眼睛 終於從黑白的世界中覺悟 原來黑白世界裡面沒有對與錯

人民永遠是錯的 只有統治者的利益才是真的 中國人民當然無知 極端的無知

只要日子能過 就不會起來反對統治政權 管他是外來的右派的左派的資產的共產的

只要有活路 就通通都是主子 而只有在統治者殺掠搶奪的人民一無所有時

人民才會覺醒豁出一切跟統治者拚命 套句馬克思的話 就是階級意識尚未覺醒

可悲的是 馬克思的徒子徒孫們在喚起民眾的階級意識後 轉身又被成了新的階級權貴

然繼續欺壓協助他們打到萬惡舊政權的愚蠢人民

姜文真屌啊 當然他一定會說 這是你們網友自己想出來的 跟我無關

審委會認為:

影片沒有嚴格按照電影局《關於合拍片〈鬼子來了〉立項的批復》(電字[1998]第302號)中的意見修改劇本,並在沒有報送備案劇本的情況下擅自拍攝,同時又擅自增加多處臺詞和情節,致使影片一方面不僅沒有表現出在抗日戰爭大背景下,中國百姓對侵略者的仇恨和反抗(唯一一個敢於痛駡和反抗日軍的還是個招村民討嫌的瘋子),反而突出展示和集中誇大了其愚昧、麻木、奴性的一面,另一方面,不僅沒有充分暴露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本質,反而突出渲染了日本侵略者耀武揚威的猖獗氣勢,由此導致影片的基本立意出現嚴重偏差。

多處出現污言穢語,並從日本兵口中多次辱駡「支那豬」,另外還有女性的裸露鏡頭,整體上格調低俗,不符合《電影審查規定》的標準。

影片片名須按電影局多次要求重新選擇。

影片須在參照附件認真修改後,重新報請審查。

附:《影片〈鬼子來了〉與批准立項劇本主要不同之外》

一、擅自修改、增加情節導致影片基本立意出現嚴重偏差:

1、劇本第7至8頁,原文學劇本中眾村民審日本兵花屋及漢奸董漢臣時,並未表現出恐懼,喝斥他們:「要鬧歪,沒你香餑餑吃」,「摻假可整出你的黃來」等。而影片卻表現村民一開始就懼怕他們。並增加第240鏡五舅老爺臺詞:「我看你們也都是孩子」,將中國百姓表現得愚昧無知、敵我不分。

2、對給鬼子吃細糧的情節,在文學劇本階段,電影局始終堅持刪掉,但影片不僅未刪,卻反復渲染馬大三向二撥子娘借白麵,約定借一還八,從村民還熱熱鬧鬧給日本兵和漢奸包餃子。客觀上表現了戰爭時期的中國百姓在生活極度困難之時,並主動關心日兵和漢奸,嚴重違背了歷史。

3、第1027鏡;影片較之文學劇本增加了二撥子娘臺詞:「日本子來咱們村都八年了,八年了咋的,他八年了他敢動我一根汗毛?我行的正,走的端,我走到哪他都得高看我一眼。」日本侵略者在中國燒殺搶掠八年,犯下滔天罪行,影片卻借二撥子娘之口說日軍對自己秋毫無犯,美化了日本侵略者。

4、第472鏡至496鏡,影片較之原劇本增加了日兵花屋想像馬大三帶鄉親們沖過來的一段,並將馬大三和鄉親們設計成日本武士的樣子。在抗戰大背景下,日兵花屋最懼怕的應是抗日隊伍,是八路軍、遊擊隊,馬大三和鄉親被設計成日本武士的情節不僅虛假,也醜化了中國人。

5、第877鏡至893鏡,第918鏡至931鏡,第941鏡至947鏡,第954鏡至959鏡,影片較之原劇本增加了村民以為馬大三殺了鬼子,都不理他,甚至魚兒也躲著他,使馬大三神經受刺激的情節。表現了中國眾多百姓對日軍沒有應有的仇恨,以至敵我不分、愚昧麻木。

6、1002鏡至1069鏡;影片較之原劇本增加了小孩學日本語造成危險之後,眾村民向馬大三發火,一個個爭著讓他殺了自己,並把頭放到了桌子上的情節;魚二跟村民說:「讓他殺人,那不是讓我懷鬼胎嗎……看看這兩天,你們誰搭理他了……不殺人,逼我們殺人,殺了人,又不搭理我們,見了馬大三跟見了鬼似的,人沒死,衝我們又弄這個……」表現了中國百姓不僅不敢抗敵,而且對侵略者充滿奴性和恐懼,對自己人只會窩裏鬥,互相猜忌。

7、劇本第34頁:原劇本中一刀劉講自己殺人技巧時,說的是殺偷情的太監,而影片第1177鏡至1199鏡,改成了一刀劉殺的是「慈禧身邊的八大臣」,「百日維新之主譚嗣同」,不僅賦予了新的政治內涵,並對砍頭技巧加以自豪的渲染,結果殺日本兵時卻遭失敗,感歎「英名一世,毀於一旦」,最後狼狽逃走。給人以千百年來中國人只會舉起屠刀殺自己人,卻不敢抵禦外侮的隱喻。

8、劇本第39頁,大家商量送鬼子回去一場,原文學劇本中描寫日軍到了村中,將大米灑成一圈,將百姓圈住,逼百姓吃飯,吃不下的還按住頭往嘴裡塞,日軍隊長講話時,百姓們都不理他。而影片第1763鏡至1871鏡,將這場戲改為聯歡,並大力渲染,一起喝酒唱歌,百姓們感激不盡,日軍與村民親如兄弟,並有「今兒我高興,不單是衝這幾車糧食,主要是沖皇軍給了我們面子」等臺詞,這是對劇本立意的重大改動,從根本上悖離了主題。

9、劇本第47頁至49頁;屠殺村民場面,原文學劇本中有百姓終於醒悟,奮起反抗的描寫,如二撥端起鋼盔砸向日本兵,二撥子娘脫下鞋打鬼子,並喊道:「別傻了,抄傢伙拼吧」。但影片第1872鏡至2073鏡,百姓們至死也未與鬼子拼鬥,面對屠殺基本是束手待斃,任人宰割。

10、影片中唯一一個敢於痛駡和反抗日本侵略者的人還是招村民討嫌的瘋子。

11、影片較之文學劇本增加了國民黨將領召集百姓聚會的場面,他公開處死漢奸,發表受降講話,在講話中說:「只有國軍才是投降日軍唯一合法的接收者。」並借日本人之手殺死馬大三。而這一切顛倒事實的行為,卻得到了圍觀百姓的呼應,嚴重歪曲了歷史,沒有達到批判和諷刺國民黨的效果。

12、影片中有兩個唱小曲的人物,共出場三次,原文學劇本中無此描寫。鏡頭第1099「皇軍來到咱家鄉,共建大東亞共榮圈,皇軍來了救苦救難……」這樣的臺詞也是增加的。這是典型的愚昧、麻木、亡國奴的形象。

13、瘋老七罵大三與魚兒的話和罵日本鬼子的話內容相同,十分不妥。

14、片中多處借日本人之口辱駡中國人為「支那豬」,嚴重損害中國的形象。

二、劇本批復中曾提出修改意見,但影片未改之處:

1、劇本第2頁:野野村變完把戲之後將糖裝回兜裏,以表現日軍在捉弄孩子。現影片第24鏡頭,不僅給了糖,而且還幾次表現中國孩子追在日軍後邊要糖吃。

2、劇本第2頁:馬大三與魚兒在床上劇烈的喘息聲、魚兒裸體鏡頭原文學劇本已經將其刪除。影片第28至41鏡不僅未予刪除,還增加了臺詞:「讓我看看。」「看啥呀,快點的,別歇著。」這段床上戲時間長,畫面、聲音效果強烈,給人造成強烈的不良的感官刺激。

3、劇本第40頁:毛驢發情一場,原文學劇本中已改為毛驢鑽入鬼子糧倉。現影片第1590鏡至1606鏡,未做修改。此情節格調低俗、無聊。

4、原文學劇本中已將絕大多數髒話刪改,但影片中比比皆是,每個人物都在罵髒話。

5、影片中頻繁吹奏日本軍歌,為日本軍國主義揚威造勢,會嚴重刺傷中國人民的感情。

  我倒覺得,不必對大陸當局禁播此片多加批判(事實上也並非全面禁播),而姜文這部影片的確有太多荒誕、驚心的手法,有太多的黑色幽默,是當今成長中的中國無法一時接受的。換個角度想,其他地區的華人也能接受嗎?但不可否認的是,《鬼子來了》的確是一部有思想的電影。


豆瓣上對此片有句短評很給力「陸川快來學學什麼是牛逼電影,不卑不亢不裝逼」


《鬼子來了》是姜文最好的一部電影,和陳凱歌《霸王別姬》、張藝謀《活著》並列上世紀末期中國電影前三。


今天重溫了下,我覺得最最重要的是把日本人當個人來寫了吧。從人的角度去寫,寫農民的愚昧寫對生的渴望寫日本人的愚昧,對生命的無知。


一個善良的中國人,竟然在日本投降之後,死於自己人手中,日本人刀下,何等的諷刺。


看完心痛


日本人不會懂內個電影中的內個我是誰。

只有中國人才能看懂。

內個我現在還在啊。我們也一直都在怕內個我。


這個不曉得,不過,我大概能想像他們如何評價《舉起手來》系列影片.......


有一天男朋友想搜一下用中文怎麼罵人,搜出來了 傻瓜250這樣的詞語 然後突然出現了一個 日本鬼子, 他說我是日本鬼子哈哈哈哈哈哈哈


文藝作品應該表現什麼?需要表現什麼?需要迎合誰?


1.首先 小日本子我操你祖宗 這類話有問題

我們本來就是他們祖宗 這完全是在自嘲

「我」這個人 沒必要去刻意還原或是映射 他的存在只是姜文電影歷來的套路:連續不斷的情景對話來確定角色的定位 神秘模糊的人物關係留給觀眾更多想像空間

2.高長官下令斬殺馬大三時 母驢猛踢吃奶的小驢 ——難道小驢不是親生的?

不 這是說 自己的孩子不但沒良心 連起碼的是非觀都沒有了

3.公驢上日本母馬 生出來的必定是騾子 這個太諷刺 不用多提

4.馬大三最後砍殺日軍戰俘 最後沒有殺掉最痛恨的花屋 這起到個結局呼應的的作用 也暗示了人的命運是絕對不可操控的

5.狂歡變屠殺 宴會變屠宰場 怪 就怪文化差異 結果 偷姦耍滑的是無義的戲子 保衛家園的是年老體弱的殘疾人

6.姜文第一個女兒叫姜一郎——看來他這輩子 夢想要做日本人的爹實現了一半

7.至於吳大維的出演 想必和陳導有些淵源吧 而香川本片的角色比起拉貝日記來說 更突出小人物的內心掙扎 我想這也是姜文對表演工作嚴謹細緻的說明和完美演譯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 日本子真的欠我們太多太多?


推薦閱讀:

《鬼子來了》為什麼要拍成黑白電影?
如何評價《鬼子來了》中最後國民黨軍官的行為?

TAG:電影 | 姜文 | 鬼子來了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