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不能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國際期刊嗎?

看到工科高校都以EI,SCI論文數作評價標準。為什麼我國的期刊就不行呢?好好寫一篇論文都得改成英文。為什麼不建立一個高質量的期刊或者索引,努力把知識都匯聚到中國來,讓外國人為了追求知識也不得不學習中文呢?英語要壓國人到永遠嗎……


知乎最常見的一句: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題主的問題是「中國不能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國際期刊嗎?」,但是描述里又提到了SCI,EI,等,這說明,題主可能搞混了一些概念。即期刊和索引的區別。簡單的打個比方,期刊就是字典里的字,而索引就是字典的檢字法(拼音,部首)

下面來分幾個問題分別來回答題主的問題

先回答是不是的問題

一、中國不能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國際期刊嗎?

當然能,而且不少,中國有100多個國際期刊呢(進入sci索引的)可以看一下2014年最新中國本土SCI收錄期刊(156家)_圖文

順便嘚瑟一下生物領域這個sci大門,我們中國國際期刊最驕傲的cell research,上海生科院李黨生辦的,影響因子12.431,亞洲第一哦,國人驕傲哇(可以看一下這個老文章亞洲、中國第一的Cell Research (影響因子過8)是怎麼煉成的?![Forward]_Kevin3981_新浪博客

二、中國能不能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索引系統嗎?

當然可以啊歡迎訪問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來源期刊文獻檢索系統

諾,這就是咱們的索引庫

以上是是不是的問題,接下來回復為什麼問題

一、為什麼英語更為廣泛

這裡不得不說,英語是國際通用語言

想當年,聖經是希伯來文寫的;拉丁文多牛逼,連牛頓他們寫文章都用阿拉伯語,我們植物分類都要用拉丁文,這就是羅馬帝國強大和羅馬教廷的力量,再加上文藝復興的義大利。

後來,大航海時代,葡萄牙語飄過,西班牙語飄過,就連法語也piapia走過,最後,英語日不落帝國籠罩了全球。

德國人不服,法國人不服,有啥用。

當年德國物理強大,發文章都得寫德語,印度最偉大的科學家波色,就是那個玻色-愛因斯坦量子統計理論的奠基人,而且也是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理論的奠基者,窮困潦倒,寫了篇英文文章,還沒人看,最後還是愛因斯坦幫他翻譯成德文並發表才一舉成名,可以看一下這個小八卦量子統計學的先驅——印度物理學家 S.N.玻色。

你要是用中文寫了,外國人看不懂,咋辦,跟屠呦呦一樣知名的還有哈醫大的張廷棟,砒霜治療白血病的大神,後來陳竺用英語寫文章發表了,於是國際上認可陳竺而不認可張老,更搞笑的是,明明張老自己的文章發表的更早,結果呢,自己都不引用自己的文章,也是醉了(科學網—張亭棟與國家最高科學獎獲得者王振義的同類工作)。

引用一段別人的話哈

「1、英語只有26個字母組成,單詞是由這26個字母排列組合而成,一次基本元素構成最少,這樣在傳播,記錄,入手上(例如在電腦輸入上相)對比較簡便。而這26的字母是被西方所廣泛採用的字母中最為簡便和公認的。中國大陸地區也相應的放棄了原來的古注音法引入了拼音制度就可見一斑2、作為歐洲的主語言(英語,法語,德語),英語最為保持文化開放的態度,也就是說他積極包含了其他語言的內涵而擁有龐大的辭彙體系,即使中國的KONGFU等也傳入了英語。而其同樣也保留了古歐陸語言(日耳曼語系?)的基本傳統,了解西方哲學史的可能會比較了解

3、從世界歷史來看,注音類的文字的繼承往往要比象形字和其他字來的容易。如今還保留使用象形文字的國家已經不多了,中國是最為典型的。即使在日語和韓語,了解的我認為除了中國的漢字,他們本身的元素還是注音類的。

4、使用英語國家的強大當然是最為重要的原因。特別是二戰後,美國的布雷頓森林體系下構建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體系,包括聯合國等等這一切都最終奠定了英語稱為世界語言的基礎」

特別關注第四點,這是英語成為世界語言的最主要原因。

第二,打鐵還需自身硬

目前,雖然中國科研論文總數世界第二,中科院更是一舉超越哈佛,成為世界第一。

but,很多時候,我們還是跟在別人屁股後做事情,夫子步亦步,夫子趨亦趨,這樣的做法,真是難啊。不說張峰的crispr,就是屠老的諾獎,也更多的是獎勵給了貢獻(瘧疾拿了兩次諾獎,第一次是1902年),至於施一公的做法,更是如此。倒是最近北大的謝燦的磁感應蛋白是一個突破性的進展。

順便八一八2013年中國自然科學一等獎。

這個獎,是中國自然科學最高獎,由於含金量太高,所以,經常空缺,比如2000-2012年期間,有9次空缺,但是2013年上了個40K以上鐵基高溫超導體的發現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質研究,這個獎明明是follow日本的研究出來的,人家日本2008年首次報道臨界溫度26K的LaFeAs01-xFx超導體,中國人然後就把這個內容在進一步深化一下嘛,然後就拿到了一等獎。這就是目前的科研狀況。至於2014年的,我就呵呵了。

這就是我說的,亦步亦趨

第三、論文的本質是交流!

不過,吐槽完畢,我們還是欣慰的,目前,中國的科研實力越來越強大,無論是論文數量,還是質量(CNS),越來越多,連臨床領域的新英格蘭我們都可以發表了,這簡直是過去想都不敢想的事情。量變引起質變,預期未來,中國越來越強大,越來越擁有更強大的話語權,那麼,漢語,一定會的走出目前的尷尬地位


首先,建期刊比建索引難。

其次,中國的期刊和索引建立的話,會用英文。

最後,誰壓著誰不是看語言,而是具體事務的話事權。

再最後,需要宣傳自己研究,在意自己研究內容認可度的研究者會選擇最易於進行的方式。

中國搞自己的期刊是應該的,就如同日本一系列日文期刊,雖然引用存在語言障礙。但僅僅因此而花時間和資金去挖坑,那是政治家和民族主義者非常關心的事,不是科學家。

做好事,是科學家的本分。

然而,政治主導的民族主義對民族國家的整體利益有很大好處,所以問題在於,對於真正在推動這一構畫的國家層面是如何評判投入和收益,以及沉沒成本的。

至於學中文,別人有利益需要自會學,不是一個科學研究需要就能推動的。


現狀是這樣的

sci只包含英文文獻,大體分trans和journal,前者更為學術,分類更細緻。後者更寬泛。值得注意的是,有一些中文的期刊英文版,也開始被sci檢索!

ei包含的就很多了,包括英文的會議,中文的會議,和中文的期刊。

也就是說sci整體比ei高一個檔次,但是sci文章是可以引用ei的文章的。

以目前中文的影響力,大概只能做到ei的水平,也就是說,中文文章最多是ei。

假如你有一個好思路,寫一個文章,用中文,老外怎麼看。

假如真的用中文檢索,就是中國人自己審自己的文章,以中國的遊戲規則,基本上就是賄賂審稿人,最後各種水文章遍地的節奏。


【不友善言論預警】不要為自己懶得學英語找借口

我現在在美帝讀 CS,身邊的外國小夥伴,最起碼都會兩種語言,很多都會掌握三種語言甚至更多,因為他們大多會修第二外語。隔壁辦公室就有兩個老外會中文,我的辦公室(共四人)也有一個老外會一些中文。

另外什麼叫「好好寫一篇論文都得改成英文」。我本科雖然是在國內讀的,但同學間的標準做法都是直接寫英文論文。最後為了提交畢業論文,好好寫一篇論文都得翻譯成中文。


Journa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中國有正經期刊啊,比如cell research,影響因子十幾呢。不過你一樣得用英文寫文章。


你這個順序搞錯了。

是先弄一個期刊,然後由於影響力大,於是就成了核心期刊。在國際上影響力大了,就是國際期刊。

依次類推,

我們為什麼不辦國際一流學校?

我們為什麼不辦國際一流企業?

我們為什麼不辦國際一流品牌?

至於語言,如果期刊質量論文質量夠高,誰在乎你是什麼語言?只要能懂就好。


中文不一定比英文好些。語言太豐富容易挑花眼。


治學傳統的不同,導致中國在以國際論文做標準的國際學術界沒什麼地位。

中國很多的學術論文,不新穎,缺論據的權威和考究,邏輯弱。

自家關起門來玩玩還可以,用馮唐的話說論文也是有"金線"的。中國學術論文還沒有到達那根金線。


原來我找到過好多篇的法語/德語論文,然並卵,誰會去看

說到底文章寫出來是要讓人看的,寫中文?誰看?

認清現實還是很重要的,嗯


你也不看看現在ei。sci都被中國人灌成什麼樣子了。還需要麼


因為中文還不是全球通用的語言呀, 你用中文寫的期刊, 外國人看不懂, 無法交流, 就算不了國際期刊了呀. 中文想取代英文還很難很難, 現在用的編程語言就是英文為基礎的, 這個想後發去改變, 難上加難. 而且中文確實比較難學...


推薦閱讀:

研究所內部期刊編輯工作前途如何?
科學界的期刊為什麼堅持匿名審稿的制度?
隨著各大學對 SCI、EI 等檢索的重視,中文期刊一再邊緣化,今天的中文學術期刊還有高質量論文嗎?
國家級期刊,國家級藝術類期刊,國家級藝術類核心期刊的區別是什麼?
為什麼在國內的很多學術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不是獲取稿費反而倒貼錢呢?這是中國特色么?

TAG:高校 | 論文 | 期刊 | 科學引文索引SC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