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怎麼看待時下很多中國女性物化自己的行為?

這些女性在婚姻方面就有很大物化自己的行為,跟男友算各種帳,把自己當作打掃衛生、帶孩子的保姆,把自己當作給男人生孩子的機器,給自己算做這些到老的工資,然後來要求男方家裡拿錢,而且算的彷彿是「把我買回家你賺大了」。但你娶回家之後會發現,你根本不是像她們算的那樣找了個終生保姆,而是認了個媽。

我想知道有這種想法的女人是怎麼想的呢,要權利時說男女平等,擔責任時說我是女人。請有這種想法的當事人來解釋一下,反對這種想法的女人發表一下看法,廣大男同胞、外國友人都清發表一下自己的意見,特別是真正的女權主義者,來發表一下這類經常打著女權主義的名號要權利,卻一面在承擔責任的時候物化自己的神奇物種的意見。

補充一下,可能之前描述的意思不夠清楚,首先我先聲明,我了解女權主義追求的是平權,而且,我是一個有女權主義傾向的人,嚮往真正的平權。但我並不能為此做出貢獻,也會在現實情況下低頭。 還有,聲明一下,本人已婚,和妻子互相尊重,打掃衛生之類的家務我做的不多,但也會做,家裡做飯呢,幾乎沒讓妻子下過廚房(我是廚師)。妻子也是嚮往平權的人,基本做到了經濟獨立,我之所以發表這個問題,是對時下有上述行為的女性表達一下自己的不滿和不解,打上女權主義的標籤是想引起女權主義者的關注,並非有些人認為的娶不起媳婦來這裡發牢騷。

而且我認為權利和責任是對等的,你可以要權利,但請承擔相應的責任,也可以不承擔責任,但同時請你放棄所要求的權利。

———————————————————————————————

再次補充說明:我的家庭真的非常和諧,我提的問題跟自己的家庭沒有絲毫的關係,某些把問題往題主身上扯的請自重。我沒補充之前有人說我是娶不起老婆在這發牢騷,我補充了家庭情況之後有人說我是和老婆吵架來發牢騷,你們想像力咋那麼豐富呢?我要是問該怎樣治理一個國家 某些人是不是要認為我是某國總統?我要是問該怎樣阻止戰爭讓世界和平 某些人是不是要認為我是聯合國秘書長?

再再次補充:時隔兩年,這個問題又引起了關注,又看了一下,正經回答問題的比冷嘲熱諷各種往題主身上扯的多了很多,心裡還是很開心的。

順便回答一下某些人的疑問,問我朋友圈有多low,才會有那麼多我描述的這種田園女權,先正面回答一下,我認識的女性,大約有十之二三都是這種吧,我認為夠多了!在六十多年前就解放婦女了,男女平等了,婦女能頂半邊天了,現在還有百分之二三十的女性有這種想法。其次我要質疑一下某些答主及評論者,我這問題是不是問到你們的痛點了?還有上面說的某些說我朋友圈low的,你又高貴多少呢?人人平等上學的時候你老師沒教你?上來就說別人low,是不是顯得你更low呢?人和人是要互相尊重的!


這個問題其實挺特別的。因為題主問的是如何評價某種「行為」,而非「態度」。但大多數答案其實針對的都是「態度」。

我覺得這能反映出不少問題。

女權主義者及相關馬克思主義者在使用物化這個概念的時候往往有三個不同層面的含義。

第一,行為關係上客體化。從主動的行為認知主體,變成被動的客體,成為被他人或隱性社會力量駕馭的對象。這個層面上,物化概念對應的是剝削,是個體與個體之間的問題。

第二,知覺方式上符號化。個體被自己和他人知覺為一個符號(比如女性就是一個身份性的符號),個體在符號所表徵的內容之外的豐富性被忽視,甚至與符號相衝突的部分也會被忽視。這個層面上,物化概念對應的是刻板印象和偏見歧視,是個體心理層面的問題。

第三,世界觀上的還原論傾向。社會個體被還原成孤立的「原子」,被視作同質的社會組成部分,個體間的有機差異和有機聯繫被無視。這個層面上,物化概念對應著與多元進程相反的那些社會形態,比如女權試圖批判的男權社會,這是宏觀社會層面的問題。

物化之所以會成為女權思想的一個核心議題,就是因為這個概念同時反映了三個層面的問題——男性對女性的剝削、女性自己及男性對女性的偏見、男性為中心的一元化社會制度建構。

我們可以看到,這三種含義中並沒有涉及「個體行為層面」。也就是說,物化這個概念往往只是一種「內在心理特質」、「人際關係」或「宏觀的社會狀態」,而並不是個體的外顯行為。我們評價一個人「物化」,說的是這個人的一種品質,一種態度,而不是某個或某類具體的行為。我們不會說,某個女生的某個行為很物化,我們說的是這個女生很物化。個體層面上,物化是作為一種內在特質屬性或潛在的行為傾向,用來解釋個體在具體情境中的外在行為的——因為她很物質,物化自己,所以她才blablabla。

所以,題主問的是「為什麼女生會有物化自己的行為」,而不是「為什麼女生會有物化的行為」。「物化」首先要有一個自我知覺的過程——物化自己,其次才反映在行為上。我們一般的思路都是從個人的特質去解釋並推斷其行為,並認為內在特質是一種受先天因素和成長環境決定的穩定屬性。所以,這個問題表面上問的是「行為」,實際上問的是「態度」。這一點似乎沒什麼大驚小怪,因為一般人在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都是這麼理解的。可奇怪之處就在於,為什麼大家不經邏輯分析就能夠自發地判斷出語言表面結構背後的深層含義呢?是什麼讓我們自動跳過問題中的「行為」二字,直接就去分析「態度的形成」了呢?

這其實反映了一種「基本歸因錯誤」。社會心理學中的基本歸因錯誤是指,人類傾向於對他人的行為做內部的、性格的歸因;而對自己的行為做外部的、情境的歸因。當讓我們去評價一個他人行為的時候,我們會徑直去尋找行為主體的內部原因,而傾向於忽視具體的情境因素。個體的行為顯然是同時受內部心理因素和外部環境因素雙向影響的,但當我們考慮到環境因素的時候(比如消費主義),仍舊是認為這種外部環境先會影響他人的內在態度(消費主義使得女性更加物化自己),之後才體現在行為上(作出物化自己的行為。

然而這種評價標準卻不符合我們對自己行為的解釋方式。我們會傾向於認為環境因素是直接作用於自己的行為的。當然,我們的內在特質也對行為有影響,但行為更多的是在不同的情境中發生著改變,對於自己某些具體行為的解讀必須考慮情境因素。此外,我們往往不認為自己的內在態度受社會影響,比如,我們常常認為我們的信念理想永遠都在,沒有改變,只不過是在行為上變得圓潤和妥協罷了。

在我看來,這種對自我歸因和對他人歸因的差別,是導致女權問題成為撕逼重災區的根本原因。

我們傾向於把「女權」和「物化」歸結成一種內在的特質,試圖通過解讀這些特質來理解相關行為。但其實我們自己做行為決策的時候,卻並不會考慮我們持哪種態度。除非你為了形象管理,不得不考慮自己的行為必須符合外露的態度,否則我們對自己的態度的知覺往往都是不明確的,我們更多的是在做出行為之後,才能定義出自己的特質——因為我這麼做了,所以我是這麼一個人。而在決策的過程中,你關注的焦點也都是外部情境因素,而非自我的內在特質。

克服基本歸因錯誤的一個有效手段是擴大信息,有意識地,更多的關注他人決策過程中的外部環境因素。然而女權問題的特點就在於,男性對情境因素的關注偏好和女性是不同的,即便克服了基本歸因偏差,男女之間仍舊存在情境因素提取上的差異,以至於很難進行換位思考。當男性試圖去用情境因素解釋女性的某些行為時,往往忽視掉女性們會關注的那些信息,進而無法得出合理的因果關係。這裡有一個乘數效應,類似行為遺傳學中的「乘數理論」——歸因錯誤導致認知差異,認知差異導致立場分化,而長期的立場分化使得人們普遍形成了「男女思維方式不同」的刻板印象,以至於不能換位思考本身也成了刻板印象的一部分,形成了「男女無法互相理解」的錯誤信念,並進一步加重了認知差異。也就是說,由基本歸因錯誤引出的結果是一連串封閉的自證循環,將行為結果反覆放大。這加劇了對女性行為進行內部歸因的傾向——這些女人天生如此,或者這些女人被社會環境影響成為了「田園女權」,唯有如此,這個自證循環的封閉體系才能得到來自外部的檢驗,才能變得比較可信。

但當女性們看待自己的行為時,卻會更多注意到環境對她的影響,認為是環境限定或決定了自己的選擇。庸俗女權主義者們甚至會認為自己的許多「物化自己」的行為是外部環境壓迫導致的,是被男性們限定了的,不能怪自己是物化的女人。這種結構性的認知差異導致了女權問題上的立場極端分化。

在這種錯誤歸因導致的極端立場分化的基礎上,進行任何討論似乎都是缺乏說服力的。這也是為什麼男性視角的平權運動和性少數平權運動是女權主義的必要組成部分的一個原因。因為只有進一步同通過這些運動抹平男女之間在認知上的差異,才能減少這種歸因錯誤的發生,使之回歸到一個日常範疇內的生活性話題的水平,脫離政治正確的撕逼,進入實質性的協商階段。

我不願意用責任和義務去解釋女權問題,更不會用這一套來解釋具體的婚姻問題。因為責任和義務本質上也只是一種構想的共同信念,反映的是人的認知過程。我堅持人的認知過程是動態的。雖說反映某種特質的穩定的行為傾向的確存在(屬於一個entity),但這個概念對具體的認知發生和發展過程卻毫無解釋力。你看到一對平等的夫妻,互相負責,這只是一種概念上的劃分,並不涉及更進一步的推演和歸納。可能原因是在於:這二人有著相近的認知模式,對同樣的情境因素敏感,進而可以對對方的行為做出與對方的主觀過程一致的歸因。這種歸因上的一致對於契約性的共同信念的形成來說似乎是必要的。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似乎只有在相信對方對自己的行為的判斷方式與自己的知覺方式一致,且相信對方也這樣相信自己的時候,人與人之間的責任與義務的契約關係才能穩固確立,真正建立起親密的友誼和戀人關係,在關係中將「互惠性承諾」放在首位。

那些物化自己的女人,之所以表現得很物質,可能並不是因為她們本質不負責任,或者說這於解釋現象毫無幫助。很明顯,這種解釋只是種循環定義。只要我們再追問一個問題,就足以暴露其背後的邏輯矛盾——我們該怎麼判斷一個女生負不負責任呢?按照這一解釋,似乎答案只能是:「看她是否物化自己」。那麼,物化和不負責任之間豈不是在互為定義?


我覺得必須承認的一點是,天朝女權是在退步的,而且這不僅僅是因為官方為了解決人口問題而鼓勵女性回家,消費主義也在推波助瀾,所以女權根本就是前有狼後有虎。

本來理想的應該是官方鼓勵女性自由選擇,參加工作,並且在政策上盡量公平,然後輿論順便宣傳男女共同負擔生養的責任,鼓勵女性獨立自主。

結果呢,我已經吐槽過幾次了一些知名公眾號一兩年前還有些女權,現在完全就是買買買,還有一些人天天就是爆照黃段子騙粉,然後出事了就蹭女權熱點,回過頭一看似乎她們女權完全是為了吸粉,然後還有一些人甚至發展出了女性放棄工作權來換取男性提供資源的所謂「田園女權」,當然其實這就是男權。

所以怎麼看待,我只能說很鄙視地看待。


謝邀。題主最後一句話的觀點是對的:

[引用]權利和責任是對等的,你可以要權利,但請承擔相應的責任,也可以不承擔責任,但同時請你放棄所要求的權利。[/引用]

所以從這個角度,為神馬會出現這種迫切需要吐槽的情況我們可以分析一下:

首先,正確的打開方式是一個負責任有擔當的男人和一個負責任有擔當的女人走到一起,他倆需要合作解決家庭,工作,原生家庭等諸多問題,維持經濟來源,處理家務,提高生活質量,如果願意的話生兒育女,等等。具體分工不一而足,有的男女分工,一個賺錢一個持家,但基於前面有擔當有責任感的描述,他們互相會是尊重和承認對方價值,同時認可自己分工價值的。比如女以持家有道為傲,男拿回資源供應家庭,但絕對不會說出:我在外忙死忙活,你在家落得清閑這種鬼話。

有的家庭實行能善者勞,誰賺錢厲害誰多賺,誰家務在行誰多干。這種結合基於自願互愛,配偶要麼心甘情願,要麼能力相當,也不會出現互不承認價值,甚至去比量價值的情況。

還有的平等協作,錢各自賺,活一起干,組隊打怪其樂融融。這種隊友基於之前說的責任感,只要是能力相當,心甘情願組合的,一般不會把責任和義務分著算,天天琢磨誰多誰少,為自己計算身價。但是如果是心裡沒有責任感的,強制畫三八線,規定這是你的這是我的,那就淪為雞賊一族了。

所以什麼情況下才會出現那種物化呢?

靠譜擔當男遇到靠譜擔當女,不會。和諧著呢。大家都承認彼此的重要性,承認大家為這個家在貢獻,每個人都是無價之寶——這算物化不?我覺得和物品屬性與商品屬性一樣,價值人人都有,不拿來交換的就不算物化。

靠譜擔當男遇到偷懶推責女,妥妥的杯具,就是題主說的那種「男女平等所以我不能全做家務,男子漢主外所以你要賺來全部麵包」,說白了就是不擔責,不分憂,只看好處的類型。這個過程中,有些人不可避免地會強調自己的勞動應該換來什麼價值,擺上交易場合了,這就被理解為物化自己。

偷懶推責男遇到靠譜擔當女,妥妥的杯具,男的結婚前沒有為自己賺錢嗎?結了婚不還是一樣賺錢嗎?為什麼到了家務,一句話我負責賺錢你負責持家就完了?這是他先物化女性,用自己賺到錢來換女性付出家務勞作。何況已婚女性工作比例高得很,多半是一邊工作一邊持家。這時候難免女方要見招拆招明算賬,看看到底是不是他說的那種和諧分工,順便剝開假象,告訴對方她並不傻。這種女生轉頭遇到靠譜的人,你看她還講不講身價,算不算自己的勞務價格?說白了帳只算給這種投機取巧的男人看罷了。

第四種,偷懶推責男遇到偷懶推責女,你會看到雙方都比著物化女性——男的算工資算自己用了多少錢多少房車來購買女性勞力,為的是讓女性包干給自己省事。女的算勞務討價還價,為的是對方多給錢或者自己省責任。為什麼都物化女性?因為男權社會一貫的規則是女主內,所以你很少看到男人為了自己家務多來算計身價。

題主問怎麼看待這種現象,我想等到靠譜的男人和靠譜的女人多起來的時候,這種現象會少很多。如何讓靠譜男和靠譜女多起來,大概要寄望於改男權為平權,男人不認為女人必須做家務,女人可以在社會上真正同工同酬,兩個人合起來一起建設家庭可以有更多玩法,每個人都不必壓抑自己的能力。那時候女性不會再需要物化自己了,男人也不用琢磨怎麼支付高額彩禮買媳婦了。多好?


之所以有人會這麼說,是有人願意這麼聽。她們自己不見得真會這麼做,牢騷上來的時候這麼想、或者看到有人替她說出來,這個情況是很正常的,也沒必要大驚小怪。就像一個人看了致賤人感覺很痛快,不代表他是真這麼想的,也就是順著自己的本性,在這個失衡的社會裡消遣一下而已。他不一定真就奉行咪蒙的那套價值觀。咪蒙自己會不會像自己公眾號里說的那麼干,恐怕她比誰都有數。

所以回到題主說的這個女人自我物化的問題。看到有人發表那些觀點,怎麼辦呢?你得知道人是需要發牢騷的,這種情緒自媒體就像糞坑一樣,靠接屎掙個稀飯錢,而人又的確是需要拉屎的。但你要真的碰見一個把這些價值觀奉為處世之道的,你惹不起還躲不起嗎?你又不是要跟她或他一起生活。離得遠遠兒的。要接受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啊。

人要拉屎很正常,但如果對方本身就是個屎盆子,那就不用要求自己拿出對人的方式跟他她交流了。


勞動和付出啥的,作價我都可以理解。

唯獨不能理解的是青春損失費。

若說它是勞動吧,可勞動已經作價了,這不是重複計價么?

如果是感情或者精神賠償吧,那也應該賠償情深者,情深者也可能是男的啊,為何不見男的有青春損失費呢?

若是覺得自己青春貌美虧了,那當初別跟那小子處對象就好了么,為何又事後覺得虧,提出賠償呢?

始終搞不明白這青春損失費究竟賠償的是啥。

彷彿她不處對象就不會變老一樣。

要是一直單身變老的話,難道要國家賠償?


這個問題我Mark一下,因為我見到過大筆人說:你們城市女人過得養尊處優處處被人捧著,為何還是一天到晚對男人充滿怨念憂心忡忡憤憤不平?

以後再遇到說這種話的,我會把這個問題描述帶給他們看:你看一個男人家庭美滿夫妻和睦,老婆通情達理自由獨立半點兒沒得罪他,為何他還是對女人充滿怨念忿忿不平?

這都一回事啊。

以其人之道還其人之身。


希望那些物化自己的女孩合理標價。或者說,希望你們能意識到自己的勞動力以及子宮不是那麼值錢。

首先說「代孕」。別動不動提出「代孕五十萬」。恰好我有個親戚身體不好需要代孕。她公公家財力比較雄厚,先給他們五十萬當定金。而他們挑了個身高170、長相順眼,二本畢業(學信網可查)的23歲女大學生,已經是能挑到最貴的了。三十多萬全包。

再說「保姆」這個價值。請不要按照市場統一標價而是按照「之前沒怎麼做過家務、沒經驗、沒人介紹的新人」要價。有經驗了再提升。對了,現在科技越來越發達,有洗碗機、掃地機器人之類的衝擊,幾年內可能價格還要下降。

接著說身體價值。既然物化,那肯定有「折舊」這一說的,你不能總按照一次一千(或各種不合理價格)要錢。如果你是處女,第一次要價可以高一些,之後要打折啊。可以問問有女票女昌經驗的男生,相貌不出眾的話,差不多兩年後,價格就跌破你想像了。

「感情」「體貼」有點搞笑,既然是僱傭關係就別提這個了吧。你工作時不也不喜歡老闆跟你講情懷嗎。還有「青春」,其實你不嫁人,青春也慢慢流逝的。而且我覺得代孕、失足婦女那幾項也包含了對「青春」的補償。

另外補一句,無論是代孕、保姆還是失足婦女,衣服包包化妝品都是自備的,和僱主無關哦。

總之,既然是做生意,咱就規範一些,不能每一項都按照行業精英的標準來向男人要錢啊,對吧。

利益相關:本人女,已婚育。不物化自己,也不支持在乎的人物化自己。更反對男人無端物化女人。

作為一個幸福的人,我還是想對未婚的弟弟妹妹們說一句,兩情相悅、平等自由的婚姻體驗感真的很棒。

我們有手有腳,有頭腦,有能力,為什麼要物化自己呢?


當一個姑娘算這筆帳的時候,她並不是在開價碼。

她只是在宣告拒絕絕大部分男人,宣告拒絕進入不基於愛情的虧本交易型婚姻。

她們很清楚身邊沒有幾個人出得起這個價格,出得起的人考慮婚姻是另一種模式,因為他們不管和誰結婚,都是會請保姆和家教的。

所以,會算這筆帳的姑娘最終選擇的伴侶一定是讓她不用去算這筆帳的人。

一定是因為

許多男性都誤解了女權主義者,總以為妹子們在跟他們談價碼。

所謂要權利不要義務之類的,都是這樣的誤解。

妹子們並不是以更少義務換更多權利。

而是,你們說的那種【權利】(因婚姻獲得的權利),妹子們也不要啊。

——這些【權利】很像夏日裡的蚊子,到處飛,看著眼花繚亂得不行,但總共加起來也沒二兩重。你要是試圖佔有它們,就會時不時地被扎出血,還可能因此生病。一遇寒冬,它們還會集體死掉。

會產生這種神奇的誤解,大約是因為他們默認男人是女人的必需品吧。

但是!

男人不是女人的必需品,男人是女人的奢侈品。

她們如果打算買奢侈品,最在意的一定是品質。

品質超過預期,只要承擔得起,多貴都可以接受,千金不換心頭好。

如果品質達不到預期,那就不要了。

誰離了奢侈品還不能活呀。

有些人啊,既不能修鍊成奢侈品,又出不起交易型婚姻的價格。

他們跳腳我是非常能理解的。

畢竟想要女票又沒有女票是很悲傷的。

但是,寄希望於靠舊習俗強迫女性進入虧本的交易型婚姻,已經不太現實了。

醒醒!醒醒啊!

有一類人我個人是非常不喜歡的,最近還總是遇到。

A、批判女性對自身價值的認識和重視,又說我也是女權主義者。

B、整篇兒都在人蔘公雞,最後道歉說可能讓你不開心了。然後還表示,我也是為了給年輕人提供經驗啊。

C、為春晚洗地宣稱強行洗腦有理,給你密集添堵後,還祝你新年快樂。

你們說zhei三位怎麼這麼聰明呢。先戳你幾下子,你剛要不高興,對方一亮旗子,高喊我是友軍啊!

那麼問題來了:

1、他們到底是不是友軍?

2、揍不揍?


題主的物化理解膚淺了。

題主所稱的物化,是指由交易思維下的好物。

交易思維還衍生了好名,好情。

為愛單純地付出,交換情感。

為他人無私地奉獻,交換名譽。

所以,人與人在一起,就會發生交換。

所以,這個問題的關鍵,不是女人為啥要和你交換錢,

而是女人為什麼不和你交換愛情,或者尊重。

以及,為啥你要和一個交換你的錢的人在一起。


說的好像男人沒有在物化自己一樣,從身高體重到學歷出身、家庭背景,還不是一樣像菜場里的魚蝦一樣被人挑選,被他人judge。

在消費社會的語境下,所有人的一切都符號化為一個個可供消費的結點,不論男女。在資本大潮面前,大家五十步笑百步,只是大多數人更在意「女性」作為「物」的存在。

總之一句話,「只緣身在此山中」。


殺人犯法,自殺不犯法。同理,物化別人是錯誤的;物化自己?sorry,根本不存在這個說法。

如果一個姑娘對男友或老公說,我年輕貌美高學歷還會做飯,你沒車沒房我就同你分手。這件事情被叫做物化自己的話,那麼一個員工對老闆說我認真負責有經驗,你再不給我漲工資我就跳槽。這叫物化自己嗎?如果前者成立,告訴我一個後者不成立的理由。

更有甚者,SM愛好者里的M還哭著求S毆打自己呢。怎麼從來沒有人說他們是物化自己?!

擁有某種稀缺的條件或資源(如聰明,貌美)從而提高自己的籌碼以希望在某種關係里得到更大的回報,這是人之常情,自然之理。何談物化?!整個社會就是這樣運轉的!正所謂討價還價,生意不成仁義在,開不起別人的要價換一家就是了,在背後詆毀人家就不厚道了。

總有人沒事就談物化,那就讓我們理清楚什麼是物化好了。第一,物化是指用自己的身體或某種條件換錢嗎?顯然不是。要是這樣的話全世界有誰不在物化自己?第二,物化是指賤化自己嗎?也不是,我從來沒聽別人說過SM里的M在物化自己。

說來說去還是回到我的第一句,你只能夠物化別人,不能夠物化自己。何謂物化?就是把人不當人,把人當成一件物品!但這裡的「人」顯然指的是別人。男的把自己的老婆當生育機器,這是在物化妻子,因為他不把妻子當人。女的把丈夫當提款機,這是在物化丈夫,因為她不把丈夫當人。你不會關心一個機器,一個物品的感受,不認為這個物品有權益有思想,更不認為這個物品可以跟你自己平等。如果你也這樣對待一個人,那麼你就是在物化他/她。代表人物就是奴隸主,他們確實物化奴隸。

那麼人可以物化自己嗎?如果一個人不在意自己的感受,地位,權益,單純把自己當物品,他在物化自己嗎?也許是的,可是我們一般不這麼說。還是那個例子,M是最不在意自己地位的了,我從來沒聽過別人說他們在物化自己。討好型人格和奴隸也不怎麼在意自己的感受和權益,我也從來沒聽說過他們在物化自己。

事實上,當一個人說女性物化自己的時候,他們在說什麼?他們往往指的是女性利用自身的性別特質謀利。比如做性工作者,要彩禮等等。可是男性利用自身的性別特質謀到了更多的利。比如印度和國內的一些地區,結婚是女方高額嫁妝男方基本不出。這個時候為什麼從來沒有人跳出來說這些男性物化自己?!比如分家產的時候往往偏向或全部都給男性後代,這個時候怎麼從來沒人說男性物化自己?!男性捐精一次可得幾千塊,怎麼從來沒人說他們物化自己?!

這就是因為,在他們眼裡女性特質一文不值。

當一個東西從免費送變成收費買的時候,大部分人就會氣急敗壞。什麼?呼吸空氣還要收錢?你這個空氣怎麼這麼不要臉!拿自己賣錢,物化自己!可以想像,第一批奴隸解放的時候奴隸主也是這麼的氣急敗壞。什麼,你給我幹活還要收錢?難道我對你不好嗎?我們之間一點感情都沒有了嗎?憑什麼你能幹一點就要多收錢?呸,物化自己!不要臉!!

真相就是這麼簡單。免費奴役驅使和利用女人的權利就是男權社會的空氣,是他們賴以生存的土壤。他們覺得空氣和土壤都是天生如此的,是不應該收費的。一旦開始收一點遠遠抵不上其本身價值的小錢,你就是在物化自己。因為在他們眼裡,免費=無價,收費=物化。可不是嘛,從「無價」變成收費嚕,這樣的「物化」怎麼能不讓他們氣急敗壞呢~

PS,我在談道理,所以不要談感情來反駁。親兄弟明算賬,錢是錢情是情。至於為情放棄錢,那是個人選擇,不是道德標杆。

再ps,不要舉歐美國家來貽笑大方。德國規定丈夫要為妻子的家務勞動付費呢,他們是全國在物化女性是吧?日本直接把丈夫工資的一部分打到妻子銀行卡里,作為操持家務的酬勞。人家也是在物化女性呢。至於美國?美國家庭主婦超過半數,離婚丈夫要給妻子贍養費呢~

最後一句話總結。每一個嚷嚷著女性物化自己的人的內心深處都在物化女性。他們想要的不是女性真正的獨立,而是女性獨立掙出自己的口糧之後免費給他驅使。


看完問題描述後,

直感慨題主的生存環境之扭曲~

好像我們生活在不同的世界~

什麼打掃衛生帶孩子?

活兒女人全乾完了,那還要男人來幹嘛?

你以為姑娘們是有多缺個祖宗?

什麼物化?

什麼價碼 ?

現在還有給點錢就願意家務全包的妹子?

快介紹給我!

我身邊還有不少未婚男性呢!

還有說什麼帶孩子~

生是女人生,

養是女人養,

孩子憑白叫你一聲「爸爸」?

物化?

價碼?

真當自己是王思聰了?

你才有幾個錢?

別再YY 姑娘們有多需要你的「經濟支援」,

這年頭有幾個妹子還巴巴在家等著你那點工資開飯呀?

人家很忙的,好嗎?

================呵呵================

身邊的土豪小夥伴曾調侃過:

其實啊,咱們有錢人最怕好姑娘不愛錢,因為要是好姑娘們都不愛錢了,咱們也就失去了核心競爭優勢。

諷刺的是,

這年頭啊,

土豪們都不怕姑娘圖他的錢,

反倒是沒幾個錢的成天憂心忡忡,防賊一樣防著自己的髮妻,

生怕她某天「物化自己」,向他「開出價碼」,要求他對自己這些年來的付出做出補償~

就醬~

該散的散,

該點贊的點贊~


3蟹妖,還是理客中的回答方式,希望大家不要把所有事跟女權聯繫起來,女權沒那麼大功勞,也不可能有那麼大罪過。

題主說那種人被我媽總結為:「便宜佔少了等於吃虧」型,這跟男女也無關,我見過許多男人也這樣,他們就是把你當外人,所以才會覺得從你身上得到越多物質財富就是賺了。

女權主義者,或者更普遍意義上說,女性物化自己主動這件事本身就不靠譜,最大的物化力量就是今天這個男權社會,女性的被物化、被定價,恰恰代表了男權得橫行霸道,許多男性反感這種行為,一證明部分人無法負擔較以往更高的價格,二證明,女性的「價格」這麼多年隨著女權鬥爭升值了。

而且,為什麼女性就不能要求少做,甚至不做家務呢?既然真的追求男女平等,男爺們應該自覺戴上圍裙,也承擔一些家務,實際上,我看到的成功家庭,很多都是大老爺們既做飯洗衣,還能當好公司,政府領導。一個朋友的父親是大官,老婆從來沒做過飯,給老婆洗衣服比菲佣還細緻。不是說所有人可以做到,但是男人本也沒有權利要求女人一定為自己做什麼。誰也不是誰的上帝,平等婚姻應該是互相尊重。

當然,我不是說女人的一切要求就是合理的。如果一個女人把跟男人結婚當做對他的恩賜,我只能說,這段婚姻的基礎並不是愛情,這女人並不那麼愛這男人,還對自己的愛情有著更多憧憬,我絲毫不意外,即使她不在乎錢,也會為了自己的遺憾選擇出軌。那也就難怪會覺得女人物質了。

可是,那跟女權無關,只是沒有遇到正確的人,妥協中帶著不甘的哀鳴。


首先,我們需要先明確一下「物化」概念:女權批判理論的物化(objectify)概念指的是客體化,即女性在父權結構中被當作客體而非主體,不被當人看,而是當作物品和工具。

而父權結構文化生產機制對女性的客體化展示,其中包括:

(1)性倫理審判——對違反傳統性倫理道德的女性的批判,比如網路上對出軌女性的批判,對easygirl的批判;

(2)社會文化將女性置於被動接受者的位置,比如某位知乎大V說男性大V給女性用戶發私信都是騙炮;

(3)女性在公共領域的自主理性權利被剝奪,網路上關於女性不理性、缺乏探討問題的能力的言論極為常見,「不要和女人講道理」、「女性不理性」;

(4)一系列將女性與性別身份角色進行捆綁的社會規則等等。

而objectify之所以被翻譯為「物化」而非客體化,主要源自於激進女權主義在反文化運動中對消費主義的父權成份的批判,以及後來對消費文化中帶有性別傾向的商品性關係的批判。

而「物化」概念不僅適用於女性,同樣適用於男性。可以說身處消費社會的人,無論男女,幾乎逃不過被物化(商品化)的命運,只不過由於資本市場的性別非中立性,女性被物化程度比男性更嚴重,女性普遍被商品化成為消費品,其中包括色情產業、選美以及代孕等等。

(女權的「物化」主要批判的是資本主義和男權共生體,單純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路徑的「物化」概念還需要進行嚴格區分,比如盧卡奇的「物化-異化-對象化」理論,比如「物化」和「物象化」的區別;而我們甚至還需要區分「物化」和「對象化」的區別,這可以延伸出個體如何在消費社會進行消極反抗的問題--既然物化在資本主義消費社會裡幾乎無處不在,那麼我們應該如何自處呢?物化和中立的對象化之間還有不少空間可供選擇的)

關於女性的物化,其中存在著「自願」和「自由」的區別:

自願和自由不同,身處父權規訓的女性所做出的自願選擇不一定意味著她是自由的,未必是自身主體性的體現。

即使一開始女性是自願讓渡身體參與到交換價值當中,然而由於資本條件的性別非中立性,女性並不能決定自己的交換價值,最後這種交換過程會導致異化,使得勞動成果和資本對於女性的逆向支配。女性的類本質在父權資本主義經濟結構中繼續被物化成某種消費產物,進而導致女性群體的權力弱勢,女性主體性進一步產生折損。

不過我們需要嚴格區分如何才算是物化,不少人將物化當成萬能的批判武器隨便用,將其作為批判女性的借口,只是借著馬克思主義和女權話語玩「男女對立」遊戲,而不是批判和反對宏觀的父權結構或資本主義制度。類似的內容:不是人,是制度

當然,如果你更偏向於自由主義女權立場,信奉著「消極自由」原則(以賽亞?伯林的概念,即不受外在干涉的自由,與「積極自由」相對),認為女性自己擁有自我決定權,對自我身體享有自主處置權(這在法理上處於第一順位);

那麼只要女性的行為不侵害到他人,那麼她所做的事情與他人無關,無論是選美還是賣淫——「物化又怎麼了,又沒吃你家大米!」,當然,自由派女權很少用「物化」概念,更多的是從權利角度對性別不平等進行闡述,爭取的是「程序正義」。

更多相關內容,可關註:Herstoria


物化自己再正常不過了。誰不物化自己?

你太太太...爺爺去私塾讀書或習武,為的是「學成文武藝,賣與帝王家」。

你讀書、實習,也是為了能在人才市場上賣個好價錢。你以為「人力資源」這個詞是好詞啊,你就是個人力資源,和煤炭資源,水資源一樣都叫資源。

人才市場,和菜市場,石材市場一樣,都叫市場。

你能清高地不物化自己,不去人才市場賣你的勞動力,看見別人稱你為人力資源就拂袖而去?

反正我做不到,所以我也不介意別人物化自己,沒啥大不了的。


這關女權啥事,也沒啥好吵的。

所有那些認為不缺祖宗的人都有病的人,其實不是在秀下限,他們心裡是真挺委屈挺困惑,對他們來說,現代社會居然降低了他們做祖宗的概率,實在是天大的罪過。

還文明進步了?進步個屁,都是騙人的,哼。


不知道那些物化自己的男人又是怎麼想的。

為什麼要把自己按工資賣給老闆呢?

為什麼要把自己按分數賣給公務員考試?

為什麼要把CPI往自己腦袋上貼?

買房結婚又是為了什麼?直接說女人不應該物化自己然後裸婚不就是了嗎?

女人炫耀鑽戒,新做的髮型,新買的裙子又是做什麼?為什麼要物化自己?趕緊把它們都扔掉去裸奔。

女人和世界上其他人和物一樣,不是神,不可能單獨逃離物化。

有人說,男女之情不應該物化,所以女人不能被物化。

不好意思,大家都不是仙女而是腳踏實地生活的人,所以男女之情也不得不(是只能)在物化的基礎上進行,否則將如同空中樓閣。

我認為物化這個詞本身就非常可笑,大約是文明進化到一定高度,人類自己就真的被文明洗腦了,以為自己可以像神一樣活著。


挺好的。


謝邀

題主說:這類經常打著女權主義的名號要權利,卻一面在承擔責任的時候物化自己的神奇物種

我接觸女權主義這麼多年就沒見過你說的這種人,請舉例說明,不要隨便臆測,不然這鍋女權不背。

女權主義這詞一直都是被污名化和妖魔化的,經常被人認為是偏激和討厭男人的,沒有女人會蠢到打著女權主義的旗號向男人討好處,你說的這種情況就跟一個gay一邊出櫃一邊向異性戀求愛一樣自相矛盾。


中國人、至少廣大的大陸居民,遠遠沒到有資格討論「人」應該怎樣生活、「人」應該怎樣選擇的時候。

就像是你來到猩猩的籠子前,給它一些香蕉、爆米花、堅果,告訴它這些分別是公正、自由、科技,猩猩吃了覺得不賴、它就信了。


推薦閱讀:

暴走大事件(16年3月10日),王尼瑪分不清女權、女尊(直女癌)、吊癌(直男癌),大家對此有什麼看法?
如何看待微博女權教唆犯罪,女權大v與各路女權紛紛轉載的現象?
如何評價「英國球員被三女子性侵」微博下方評論九成是女權主義者的反諷?
直女癌是怎麼樣的?
男方父母全款購置,全款裝修家電傢具並登記在男方一人名下的房屋,女方要求加名並拒絕註明份額,這樣合理嗎?

TAG:女性主義 | 社會現象 | 反女權主義 | 偽女權 | 中華田園女權主義網路語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