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導演陳凱歌?


於吃瓜群眾談及陳凱歌,難免會聽到一些不友善的成語,比如:江郎才盡。

而對我而言,陳凱歌這個名字,卻蘊含著兩種具有崇高意味的身份——

電影創作先鋒,批判散文大師。

前者,大眾多少有所知;後者,我這就給你們科普。

1991年,陳凱歌出版自傳體文學《少年凱歌》,並被香港中文大學收錄到「人一生必讀的書單」中。

同時,它也位於我個人書單的最頂端,曾經三次精讀。

豆瓣評分8.9

《少年凱歌》的文筆精鍊,常以三兩段文字,描繪出波瀾起伏的亂世油畫。然而,也因它的背景特殊,沒能在大陸廣為傳播。

說是自傳,其實是一個時代的灰暗過往。

一九六六年,時值「文革動亂」,陳凱歌的父親陳懷皚,由於曾經是國民黨,被打成「歷史反革命」。

年僅十三周歲的陳凱歌,受到周圍的人慫恿,為了與反革命分子「劃清界限」,便上台「揭發」並打了自己的父親。

多年以後,他懊悔不已,在書中寫道——

人到十三歲

自以為對這個世界已相當重要

而世界才剛剛準備原諒你的幼稚

陳凱歌出生於一九五二年,親身經歷並見證過「大躍進饑荒」、「文化大革命」、「知青下鄉」等中國運動的起端與沉落

雖然,陳凱歌早已被父親原諒。

但,隨著他批判性思維的日益成長,少年時的陰冷回憶也被拉長、放大,乃至根深蒂固,無時不在影響著他的創作。

《霸王別姬》是陳凱歌較為淺顯的一部作品,也是大眾公認的不朽之作。

影片中,程蝶衣剛出場,就被切斷手指,後又經歷各式迫害,是一個「慘遭時代閹割的苦命者」。

可與此同時,程蝶衣又是一個誓要追求藝術生命的「反抗者」,哪怕代價是付出自己的物質性命,也在所不惜。

(程蝶衣)可以說是一個時代的叛逆

他是一個按照自己的願望去生活的人

這樣的人被我看成是「牛人」

我喜歡拍「牛人」的故事

反抗命運,正是貫穿陳凱歌所有電影的內核之一。

早在一年前,我就寫過《無極》的翻案影評。

有了《封神傳奇》,我才懂得《無極》的可貴

文章發出之後,《無極》的豆瓣評分瞬升0.2,大量正面言論被頂成最熱評。

被誤解的東方史詩——《無極》

據統計,文章全網閱讀量超過500萬,可知有多少《無極》的影迷,被流言欺騙多年,敢愛卻不敢言。

文章中,我寫道——

滿神是不可抗的「命運」化身,而其它角色都在反抗「命運」的過程中滿身傷痕。

可即使明知如此,影片中的「牛人」們,還是要在絕望的世界中付出所有。

傾城明知愛情短暫,卻仍是要愛;崑崙身為奴隸,卻追逐自由。

影片結尾,定格在海棠花,象徵痛苦的愛情與美好的追求。

而「無極」二字則取自於《道德經》。

巧合的是,它與我筆名中的「罔極」,是同一個意思:

無窮盡,無邊際,擁有無限的可能性。

在陳凱歌身上,總保留著一個知識分子,對這「完美世界」的警惕與懷疑。

同樣是拍戰國末年,《荊軻刺秦王》極少去表達秦王嬴政的英武。

在陳凱歌的故事裡,嬴政是一個曾經熱誠快樂的鄉間少年,可當他逐漸走向權力中心,便如「法西斯」般愈發癲狂、膨脹無度。

六國盡滅之日,也是一個少年的理想與初心盡失之時。

《荊軻刺秦王》是一部具有黑澤明水平的史詩片,也是陳凱歌最好的作品之一。

它以俯瞰的視角,表現嬴政的內心,是如何受到外界影響,由純真變為邪惡骯髒。

當嬴政得知到,呂不韋才是自己的親生父親,自己的王室血統並非「根正苗紅」時,他的內心遭受到巨大的煎熬。

正如少年凱歌一樣,周圍所有的聲音,都在不斷警示他,應該與父親「劃清界限」。

陳凱歌親自扮演呂不韋,以傳達自己對父親的愧疚與哀思

於是,嬴政選擇弒父,用同流合污的方式,來保全自己的「清白」。

陳凱歌深知:人類的許多罪惡行徑,並不因時代進程而更改,它深深根植於人性與民族文化之中。

文革,有可能發生在戰國,也有可能發生在現代。

《搜索》雖是一部小成本影片,卻牢牢抓住了中國互聯網初出興起的時代脈搏。

女主人公葉藍秋身患絕症,卻因公交車上沒給老人讓座,而遭到網路吃瓜群眾的「道德彈劾」,最終釀成現代社會的人間悲劇。

《搜索》里的人物眾多,他們形形色色,卻沒有一個人真正明白——

「道德」本應是約束自身的一種崇高追求,而不該淪為綁架他人的武器。

影片里出現的一條留言,我在現實中的網路上,也曾經多次看到過。

薩特說過:小知識分子警惕強權,大知識分子警惕民眾。

換句話說:對於暴力與壓迫,普通人只能看到現行強權的直接力量,而大知識分子則能管中窺豹,從一件小事分析、推演出宏觀的民族性問題。

在《少年凱歌》里,陳凱歌寫道——

當一個孩子當眾把他的父親一點點撕碎

聽到的卻仍然是笑聲

這是一群什麼樣的人民呢?

「這是一群什麼樣的人民呢?」

自1984年,陳凱歌執導首部電影《黃土地》時起,這一命題就深深烙印在他之後的所有作品中。

《黃土地》是中國電影的一座高峰,其以「大音稀聲,大象無形「的藝術風格,橫掃歐美、中日等諸多國際大獎。

影片的女主人公翠巧,自小便被父親訂下娃娃親。長大以後,翠巧偶然接觸到「山外」來的紅軍,便激起了自己從未有過的理想主義。

她渴望走出大山,擺脫千百年間,小腳女性絕望的人生輪迴。

結果,她的生命,卻被淹沒在黃土長河之中。

這片偉大的黃土文化養育了你,可它同時也在禁錮你,甚至有可能殺死你。

馮小剛說過:「在電影演員里,陳道明讀書最多,是一名儒將。而陳凱歌和他一樣,是電影導演里的儒將。」

陳凱歌出身於電影世家,從小成績優越,骨子裡滲透著驕傲。他一邊接收中國文化的熏陶,一邊用批判性思維對中國文化進行哲學式反思。

《梅蘭芳》中,陳凱歌用一個「紙枷鎖」,暗喻中國人的思想與創造力,常常被某種無形的統治力量所禁錮。

陳凱歌還以齊如山作為原型,虛構了邱如白這一角色。

他讓邱如白,在電影中替代自己,說出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想法。

看似是批判京戲,實則是在批判當下的中國電影,及許多創作者的固化思維方式——

京戲(電影)里處處都是規矩

京戲裡頭的人都是不自由的

他們讓人拿籠子給套起來了

而真的好戲,應該有好些個活生生的人物

他們不再完全按照書的模式做戲

更不按書的模式做人

是得帶著人生,打破人生的規矩

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的一場峰會上,陳凱歌演講道:「眼下的中國電影,大部分還是披著中國外衣的好萊塢式電影。」

對此,我深感認同。

作為一個自學讀過數十本編劇書的人,我早就發現近十年的中國電影,99%都跳不出羅伯特·麥基在《故事》一書中提到的創作規律。

2016年,中國電影總票房達到457億元,成為世界第二大的電影消費市場。

可為什麼,我們的新生代導演,卻沒有一個能取得像「第五代」導演般的,享譽國際的輝煌成就?

因我們做的是照搬模仿,而他們做的是探索實踐。

《黃土地》《紅高粱》《藍風箏》《陽光燦爛的日子》

探索實踐,才是對藝術應有的態度。

可如今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對藝術的敬畏心,已被資本洪流無情淹沒,成為世界影壇的笑柄。

我想起,在第89界奧斯卡頒獎典禮上,美國人專門插播了一段來自中國的視頻。

記者來到萬達影城,採訪一位中國姑娘,姑娘如此說道——

電影院的視覺效果

動感更強

所以我願意來電影院看電影

只注重」視聽效果」,而不在乎「電影藝術」。

膚淺,已成為我們在西方人眼中,固有的一種民族印象。

是的,於藝術而言,暴力的票房數字,並不能換來尊重。

正如陳凱歌所說——

(我們應該)回頭看看自己走的這幾步

大家都認為非常興旺的情況下,有沒有危險?

是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用一個數字來決定?

我們中國電影的發展,總是要不斷地升級

最後到了說西方電影的強國,不能小看中國電影

數字打動不了他們

還是(要看)你的電影裡邊,有沒有能夠令人尊重的東西

那到底什麼是「令人尊重的東西」?

還是那句老話——

民族的,即是世界的。

《霸王別姬》的經典一幕,演戲途中突然停電,程蝶衣卻好似無事一般,自然地享受藝術表演。

後來,在《梅蘭芳》里,也有類似的一幕。

黑社會怒而砸場,戲台之下先是混亂,而後空無一人。

可十三燕,卻淡定從容。

他沉醉在戲劇里,悠然地唱完《定軍山》,不減絲毫威嚴。

這便是《莊子·天運》中所提到的,「忘我」之境界。

它是獨具一格的東方美學,是從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提煉挖掘。

它不是舶來品,它讓別人一眼就能認出來,這屬於中國。

就像《無極》的這張劇照,原本足以奠定「東方奇幻大片」應有的美術基調——

可惜,「東方奇幻」卻越走越歪,後繼無人。

至於證據,我懶得多說。

在我看來,至今仍在探索、堅守中國文化,仍在追求拍「純正的中國電影」的導演,很可能就只剩下陳凱歌一個人了。

這是我們民族藝術的不幸,也是不幸中的小確幸。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陳凱歌又拍了一部新片——

《妖貓傳》

根據已知信息,此片的卡司陣容橫跨中日,背景設立在「開元盛世」的唐朝。

沒錯,唐朝。

它是浪漫詩意的古代烏托邦,也是千百年來東方人的心之嚮往。

據說,為了拍好這部「純正的中國電影」,陳凱歌細磨六年,專門建了一座唐城。

後來,《妖貓傳》的原著作者夢枕貘,受邀來到了這座唐城。

當夢枕貘親眼看到,那些古建築被高度還原,一時間竟潸然淚下。

這,就是文化的力量。

那麼到底,《妖貓傳》能否再造輝煌?

尚不得知。

我只能說,對於陳凱歌,我永遠抱有期望。

三個月後,記得回來找我。

無論如何,我會補上對它的評價。

本文由本人原創。

微信搜索添加公眾號:

luowj1996

不定期推送有獨立思考的影視文章。

你的點贊與關注就是對我最大的支持。


推薦去看《霸王別姬》,Top250,NO.2,從這部影片來講,陳凱歌導演是很有才華的,這部片子無論是從演員到劇本再到場景都是非常好的,我不是學這個電影專業的,但是對於我這種普通觀眾來講,是有極大震撼力的。

我也期待著陳凱歌的新作《妖貓傳》。

不管怎麼說,陳導都給中國電影史留下來濃墨重彩的一筆。


《妖貓傳》是陳凱歌導演繼《無極》之後的又一部奇幻片,在口碑兩極分化的《無極》上映之後,陳凱歌被這「饅頭」磕了一臉血,觀眾似乎也不太買賬。

先不提《妖貓傳》能把多少票房收入囊中,圈錢還是燒錢,陳凱歌能不能再次拍出像《霸王別姬》這樣的神作,也成為一大看點。

而據說陳凱歌為了《妖貓傳》堵上全部身家,這部電影前後拍了六年時間,建造了一座真實的長安城,只因為陳凱歌想拍出自己想要的感覺。

花六年時間,耗巨資17億建唐城

為還原小說真實場景,陳凱歌歷時6年在湖北襄陽搭建影視城,重現中國唐朝的鼎盛景象。

除了參照真實長安城的規制以外,陳凱歌還在這裡種了樹,這裡的一草一木也非常重要,而種植每一棵樹工作人員都要跑上至少二萬步,去遠近測量它與建築之間的位置,思考這些樹如何在鏡頭中體現美感。

陳凱歌說:「我花費6年種樹,等這些樹都長起來,鬱鬱蔥蔥,我要給大家一個真正的唐城。」

原著夢枕貘受邀來到這座唐城,當他親眼看到自己夢裡的想像出現在眼前,竟不自覺的流了眼淚。

拍一部電影,建一座城好像已經成了陳凱歌的習慣了,在1997年,陳凱歌拍攝《荊軻刺秦王》,精心準備了4年,劇組的設計師用4年時間畫出宏偉的秦王宮紙圖,最後卻無法變成現實。

通過橫店創始人謝晉,陳凱歌認識了徐文榮。

徐文榮看過圖紙之後,當即拿出1個億,「炸掉了5座山來建秦王宮。」建築面積11萬平方米,佔地800畝,用時8個月再現圖紙上2000多年前的宮殿。

07年拍攝《梅蘭芳》,北京懷柔郊區就專門為其打造了投資過億的懷柔影視基地。《趙氏孤兒》拍攝基地耗資2.4億元,在浙江象山修建了「春秋戰國城」。

一個鏡頭要用八個光效

在《妖貓傳》目前發布的預告來看,電影畫面的每一幀都十分有質感。

而這個「細節控」劇組,連筷子的長度和碗的深度都要細細考究,每一個群眾演員的服裝、配飾、妝容都要仔細搭配。片中的石階,金碧輝煌的宮殿,栩栩如生的壁畫。劇照中的光影、色彩、構圖,以及其中的元素和人物狀態,無一不表現出瑰麗濃厚的大唐韻味。

對此攝影師還曾吐槽:一個鏡頭我們還設計了八種光效,這一點也得到了陳凱歌的夫人同時也是影片製片人的陳紅的印證:我們要求每一個鏡頭都要有它的空間縱深感。

也正是這群人成就了今天的《妖貓傳》,每一幀都是藝術,每一個鏡頭都精雕細琢,經得起任何推敲。不少攝影愛好者都直呼又要收一批質量上乘的空鏡了。

拍攝成本曾驚呆日本人

很多人聽到陳凱歌三個字第一個想到的可能是:燒錢。畢竟有那麼多前車之鑒,拍電影動不動就建城的大陣仗還真不是誰都有。

在日本發布的海報中,最下面一行字寫著「總製作費高達150億日元。空前絕後的超大型項目,終於啟動了!」一下子把日本人驚呆了。

日本導演園子溫還曾連發9條推文,表示自己「沒有活路了」,中日兩國在電影產業上投入的錢懸殊太大了,被驚到了。

150億日元等於將近10億人民幣,對於外界流傳的這個說法,陳凱歌接受採訪的時候否認了,還給出了具體成本的答案:並非外界傳言的10億人民幣,而是2億5000萬。

陳凱歌表示這裡面還有一些不準確的說法,直言:沒有「唐城」的話,這個戲是沒有辦法用兩億五千萬的成本完成的。

所有中國故事都源於一部日本小說,作者花了17年才寫完

《妖貓傳》改變自日本的小說《沙門空海之大唐鬼宴》,作者夢枕獏是讓中國手游愛好者魂牽夢縈《陰陽師》的原小說作者。

據悉,夢枕獏為了寫好這個故事,30多年前就開始構思《妖貓傳》,做了大量的採訪和調查,耗盡2600張稿紙,夢枕獏曾15次來到中國,花了17年的時間才寫成。

而這部結合了中日演員的電影,也獲得不少日本的支持。

在東京電影節時長一個小時的開幕式上,《妖貓傳》以5分鐘的時長,並且以第一個出場的順序宣告了自己的重要性。

在第二天上午即召開日中電影交流記者會,在這個兩國均有政府官員出席的文化活動上,《妖貓傳》再次被反覆提及多次。日本文化廳官員表示,為了支持《妖貓傳》的拍攝,文化廳有部分撥款資助。

而《妖貓傳》作為日本原著小說,能夠讓中國觀眾接受,也將成為《妖貓傳》在中國能否成功的重要節點。


其實我最想提的是陳凱歌導演的&<無極&>&<道士下山&>以及即將上映的&<妖貓傳&>

雖然他拍的這類魔幻神怪奇幻類電影向來口碑差勁

但是我並不覺得是爛片

或者退一步說不是普通意義上的爛片

中國電影走向世界的未來崛起之路

一定是武俠以及基於自身歷史神話傳說的神怪電影

這類題材有自己整套的世界觀以及價值觀的設定

包括特效以及主題倫理

都很好表達

我記得我們院長說過中國電影的未來在徐克身上

其實大體也就是這個意思

陳凱歌導演確實是進行這種實踐的

雖然之前成果並不被看好

但是他確實是在用心做電影

我看他的這類電影

尤其是&<道士下山&>

我覺得他的問題可能是

故事太過飽滿了

太用力了

要講的太多事太大反而電影沒撐起來

最後 挺期待他的&<妖貓傳&>


一幅《清明上河圖》讓張擇端成為中國書畫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部《霸王別姬》讓陳凱歌成為中國電影王冠上的寶石。


一、三位大腕

記得小時候電視上就說,中國大陸三大導演是張藝謀、陳凱歌、馮小剛。這麼多年過去了,這個說法依然沒有變化。連三位的排序都沒變。

即使在中國票房總量一年高過一年,票房紀錄一片爆過一片,資本在網路輿論和票房市場橫行霸道,各種跨行做導演的外行都可以拿到高票房的今天。

依然沒有人,可以撼動這三位大腕兒的地位。

這三位,拍的電影可以在國際電影節上拿獎拿到手軟。可以被學校和老師當作重要的教材。可以在若干年後被觀眾重新撿起來一遍又一遍的欣賞,去挖掘其中的意味。

人家玩的是藝術,電影的評價標準還是藝術性。

市場再商業化,再被資本強姦。可始終離不開藝術性的評價。就如同演員,片酬再高顏值在好,可以在圈外圈粉,但很難博得圈內人的認同。在演員群體中,混話劇圈瞧不起混電影圈,混電影圈瞧不起混電視圈。話劇圈只有一條過,沒有替身、配音和再來一次。只有實力,才是硬道理。

影視圈裡的老戲骨們,無一例外不是話劇舞台上的頂樑柱。

哪個時代都有一股清流,哪個時代都有獨立群體的堅守。

二、票房與拿獎

在電影圈,有的導演追求票房,有的導演追求獎項。票房是為了今天電影產業能夠活下去,評獎為了明天電影產業值得活下去。

成龍演了一輩子戲,年過六十一個奧斯卡才終於將全亞洲的大部分電影人甩開幾個檔次,得到了最權威的認可。作為電影人,他在獲取觀眾緣的同時,也無時無刻不想獲得挑剔的評委會的認可。

在他最搏命的上個世紀,拿不到最佳男主角一直是他的心頭之恨。電影圈裡用替身是很正常的,可用替身會降低鏡頭的連貫性與美感,從而影響評委打分。所以成龍一直在為自己拿最佳男主角,盡量拒絕在危險鏡頭前使用替身。因而拿了兩座金馬獎最佳男主。然而老家的金像獎卻是10次提名10次陪跑。不過金像獎還是早早的頒給了年輕的他金像獎專業精神獎,對他的成績作出肯定。

無獨有偶,《新龍門客棧》里,林青霞因為自己選擇了邱莫言這個角色而拒絕了本來給自己的金鑲玉,心裡有了疙瘩,從此再也沒跟在國際上拿獎拿到手軟的曼神合作。因為,這部戲裡張曼玉的演技,公認的要比林青霞好。

可金鑲玉這個角色這麼完美,卻依然讓張曼玉與金像獎與金馬獎兩個最佳女主角失之交臂,只能提名參加陪跑。

為什麼呢?人家評委會說了:不只是打戲,曼神全片有五分之一的戲份用的是替身。

在1992年,成龍曾經談過對票房和拿獎的看法。他說自己能導能演能開公司,片酬也早就過了2500萬港幣。導演的《飛鷹計劃》和《警察故事》系列,可以賣到東南亞,賣到歐洲,票房非常好。

可自己沒底氣的。跟那些文藝片導演在一起,他說話都不敢大聲。同行們尊重他的搏命和敬業,以及拍動作片的水平。可因為動作片在鏡頭使用、畫面構圖、光影運用、場景調度、剪輯手法等方面不需要較高的藝術水準,金像獎和金馬獎的影評家們往往不會高看他一眼。

後來,成龍憋著一股子氣,大筆投資監製拍攝了張國榮、梅艷芳主演的《胭脂扣》以及張曼玉主演的《阮玲玉》。他說,五百多萬的《胭脂扣》將將不虧,一千八百萬投資的《阮玲玉》讓他蝕本蝕到撲街。

畢竟拍藝術片需要本錢,賠本賺吆喝,回收成本的概率微乎其微。沒本錢怎麼行。他只好拚命拍動作片,賺票房。有了本錢,蝕得起本了,才可以砸錢去安排公司的其他導演去拍文藝片。

要追求藝術,總得先餓不死。電影圈需要王家衛,當然也離不開王晶。

他對關錦鵬說:虧本不要緊,大膽拍,不為拿票房,就為拿獎賺吆喝,有多大獎拿多大獎。看誰還敢瞧不起成龍和威禾公司。

功夫不負有心人,兩部影片在國際電影節上拿了很多大獎,他非常高興:誰還敢瞧不起人?賓個夠膽說我成龍沒有藝術水準?《胭脂扣》賓個拍的?《阮玲玉》賓個拍的?你大哥還是你大哥!(這是憋了多久的氣啊)

後來,成龍自己心癢難耐,也操刀了一手文藝片《奇蹟》,一投資就是6800萬港幣。公司董事急了,說大佬你拍文藝片不可以投資這麼多的,公司會破產的。你要追加投資就得加動作戲,加動作戲觀眾才願意買票看你啊。等到虧慘了公司就運營不下去了,你還怎麼追求自己的藝術理想啊。大家要花前月下,也要有得錢花。

千呼萬喚中,《奇蹟》上映了。錯亂交織的幾條主線,紛繁複雜的角色任務。諷刺的戲謔,文藝的歌舞,甜蜜的溫情,刺激的功夫。眾生百相,一張屏幕。折騰半個香港的階層給賣花媽媽編織了一個美夢,感動整個香港的名流給人間真情創造了一個奇蹟。梅艷芳上電梯到酒店陽台的那個長鏡頭,讓所有觀眾驚嘆不已。

當年,《奇蹟》總算大賣,在大賺的同時,也讓電影圈看到了他執導文藝片的實力。

只是,依然沒有拿獎。。。

三、殘存在老一輩電影人身上的追求

在陳凱歌、張藝謀二人在世界三大電影節瘋狂拿獎的那個年代,中國電影一時風頭正盛。成龍說,能跟內地大導演合作,一直是自己的夢想。只可惜沒有個好劇本。若非風格不合,不然一定找張藝謀來合作。

而陳凱歌的神作《霸王別姬》中段小樓這個角色,據說製片人徐楓、經理人陳自強也曾考慮過幹了十年梨園行的陳元樓成龍,成龍很高興,覺得是個挑戰,只是他把這個消息在董事會上一說,立馬毫無懸念的又被否決了。他一臉渴望卻又無可奈何。

成龍那時候做搖錢樹,戲路不得不被固步自封。後來在蜚聲國際,年歲漸長的這些年,他終於有資格開始完成年輕時的夢想,不斷的嘗試新角色。演落魄失敗的香港警察,苟且偷生的戰國小兵,死在下水道的黑幫偷渡客,和被暴打的公安民警。追求轉型與藝術創作,一直是自己渴望追求的東西。

今天,三位大導演,只有馮小剛貌似還一直堅挺,懟資本市場,懟垃圾觀眾。一邊賺錢一邊拍文藝片。另兩位在向市場妥協的路上,走的一直不是很順暢,口碑票房未能兼得。可他們的水準落後了嗎?今天的爛片,花式刷新著電影創作的底線,而當年的《無極》和《黃金甲》,真的有那時苛刻評論的那麼不堪嗎?

閃光燈下,聲影斑駁,攝影機前,魚目混珠。好的電影會被人一遍又一遍翻閱,追求卓越的電影人,永遠會被歷史銘刻。

功名易得,初心難守。

以上

————————私貨—————————

這篇答案有大量篇幅以成龍為例,強調了一個電影人應當固有的藝術追求。如果不切題,抱歉了。

諸位大腕獲獎紀錄概覽

第五代導演代表人物:國師張藝謀

第五代電影開山之人:陳凱歌

電影風格:飽含文化思辨與憂患意識,揭示和評價生活。文化底蘊深厚,藝術功底紮實。有強烈的人文意味和美學追求。沉重而犀利,平和而激越。

寓意象徵:《黃土地》《邊走邊唱》

反思時代:《大閱兵》《孩子王》

影像華麗:《梅蘭芳》《趙氏孤兒》

評論里繼續水,我就不提《霸王別姬》《無極》

馮小剛:中國商業電影的一面旗幟

成龍:大哥


看評論里那麼多人黑他,我覺得一定要寫幾點。

一、陳凱歌的電影,不止有《霸王別姬》,《黃土地》、《荊軻刺秦王》、《邊走邊唱》,都不錯。尤其是荊軻刺秦王,迄今為止還沒見到有人這麼拍的。《和你在一起》也挺不錯,只是文藝了一點。《搜索》只是用了一個社會熱點,完成度也不錯。《梅蘭芳》也是挺好的。《趙氏孤兒》前半段的故事節奏,氣氛渲染,現今任何一個導演都做不出來。(張藝謀精緻小氣了些)《道士下山》可以看下去,就是販賣惡俗色情有點受不了。

最後說《無極》。我不洗地,確實拍得不好。要知道,那是在張藝謀拍《英雄》之後,他嘗試的大片。張藝謀之前,誰也不知道大片怎麼拍。還有馮小剛的《夜宴》。他們三個無一例外都搞了一個超大的格局和空架子,然後燒錢做畫面。其實我理解這個原因。因為這麼大的製作成本,以及當時趕超好萊塢的雄心壯志,第一次嘗試差不多都是這個路數。吳宇森也就這個路數。資本也只懂這個路數。大格局、有思想性的東西,可遇而不可求,這種東西,一輩子拍一個就足夠流弊了。比如呂克貝松的《第五元素》。你還想弄出第二個,那太勉強人家了。

二、所謂江郎才盡。你要知道,在國有體制下拍片和市場體制下拍片,是兩個概念。不要跟我說《霸王別姬》有港資,拍電影的那幫人可都是以藝術為指標的。國有體制轉市場體制,能不能轉得好,能不能控制得住,都是一個問題。雖然有些東西完成度不高,拍得不好,但是想拍好的心是真誠的。比那伙把觀眾當傻逼的人,不知要高到哪裡去了。最好不要一起比較。沒有可比性。你可以說他玩砸了,但是絕對不要說他沒追求。

三、《霸王別姬》在世界電影史上都是神作。一部可以傳世,足矣。導演是創作者,他有自己的巔峰期。你不可能要求他部部神作。半神作也不錯了。如果他再有一部電影封神,你又如何話說?文藝創作和理工男的磨機床是不同的,靈感和氣運造就一部作品。

四、有空多黑一下小鮮肉。陳導拍得不好,你少看兩部就是了。大師沒必要黑。

五、最後說一句,說霸王別姬是他父親拍的,是徹頭徹尾的胡扯。


說到陳凱歌。就繞不開《霸王別姬》。但是這部傑作一直蒙著一點陰影——【陳父代拍,凱歌掛名】

如果用這個理由來解釋陳導演《霸》之後再無傑作的情況,似乎也合情合理。

但是……《霸王別姬》真不是代拍!!!!

原因如下:

①咱們凡事講證據,如果只憑著【陳凱歌后面沒有好片子】+【陳父是導演】這兩點,加上一通人為解釋,就得出「代拍」的結論,未免太冤枉凱歌。

目前沒有任何代拍的可信證據。就是實實在在的實錘證據,一個沒有。

劇組人員透露內情,陳父在《霸》現場執導(或者出現)的照片視頻之類才叫可信的證據。

②《霸》劇組人數龐大。主演,化妝,服裝,燈光,錄音,攝影,京劇團隊……這些人員幾乎是天天待在現場,時時刻刻聽從導演指揮。如果真是陳懷皚在片場執導,陳凱歌掛名,那麼多人,那麼長時間,居然都不約而同地對這個弄虛作假的秘密守口如瓶?

《霸》完成25年了,事情也早就過去。卻從沒有一個人言談之間露出一絲馬腳?

反而在《霸》流出的幕後花絮視頻里,陳凱歌的身影倒是無處不在。(歡迎去b站)

主創說起這部電影的時候,也總是或多或少的提及陳凱歌的執導細節。

當年(1992年)張國榮做為香港巨星,北上學戲,香港媒體自然也要追過去探班報道。

在香港媒體的報道中,除了張國榮的篇幅,陳凱歌亦多有出現。

比如:

《霸王別姬》七小時。(1992年報道)

你們殺了我吧(1992)

張國榮專訪

③陳凱歌《霸王別姬》的成功,當真是得天時地利人和。

首先,得了香港才女李碧華的《霸王別姬》這麼一本好原著。(這位才女另有多部大名鼎鼎的電影原著小說《青蛇》《胭脂扣》《古今大戰秦俑情》《川島芳子》等等),而《霸王別姬》更是她眾多小說中的傑作。而且,編劇又是李碧華和蘆葦,改編得更為大氣,流暢。極好地結合了【歷史洪流】與【命運沉浮】【感情糾葛】。

他得到了張國榮來演程蝶衣。程蝶衣是全劇的主角,必須擔得起【一笑萬古春,一啼萬古愁】的絕代芳華。張國榮就擔得起。

專業人員也都是大牛,包括攝影顧長衛,配樂趙季平等等。

而90年代,正是包括陳凱歌,張藝謀在內的第五代導演們創作的高峰階段。張藝謀的佳作也都是集中在此階段完成的。如果是導演也有藝術生命力的話,那八九十年代應該是他們的旺盛階段,然後就枯竭階段了……

④……我也想不出來了。就不許靈光一現的可能嘛?沒有證據的事情為什麼要傳來傳去……


道士下山拍的那麼好,不知道為什麼這麼多人黑


又要上新片了?


他的一部《霸王別姬》

足以讓我原諒他這一輩子拍的所有爛片了。


陳凱歌的電影,最讓我服氣的是他的美學造詣,小時候看無極真覺得大開眼界,反觀國師,這些年都迷失在五顏六色的花玻璃里了。


就沖《霸王別姬》,我一輩子都捨不得黑他


我很喜歡陳凱歌,可能是因為我覺得我和他有一些相似之處。這種相似的地方在哪裡,我喜歡了五年也沒想清楚。直到剛才看到一個評價,大意是說,陳凱歌不如田壯壯清高,卻也不如張藝謀媚俗,在二者之間游移不定,以至於成了這般模樣。

我終於有了恍然大悟的感覺,這種做不到那麼清高又做不到那麼媚俗的左右為難,才是我像他的地方啊!

還記得以前考駕照的時候,我和同學一起去的,同學問,我們要不要給教練買包煙啊?我有點尷尬,我說都這年頭了,應該不用了吧。後來一番討論,我說,如果真的要買,你幫我一起給他吧,我不懂給人送禮。

雖然最後也沒給教練送禮,但是那種左右為難的情緒是我長這麼大以來一直伴隨著我的。一方面我不願意走後門拉關係行賄,另一方面我又害怕不給教練送禮他不認真教我。我做不到像小說里的主角那樣坦坦蕩蕩——你不教我又如何,我一樣能過。我又做不到像那些油滑玲瓏的人一般,攀關係送禮物行雲流水毫不尷尬。

就像陳凱歌做不到田壯壯那般清高——封殺我十年我還是要拍《藍風箏》,另一方面他也做不到張藝謀那麼圓滑媚俗——小瀋陽人氣高?拉來拍電影,王俊凱人氣高?拉來拍電影,鄧超孫儷人氣高?拉來拍電影,文藝片沒票房?把周杰倫拉來拍電影……

陳凱歌比清高比不過田壯壯,比媚俗比不過張藝謀,可如今,田壯壯好歹有個清高的名頭。張藝謀迎合大眾也有個國師的名號,就你陳凱歌站隊不明朗,結果什麼都不是。

這種游移不定是好是壞,我不做評價,人家畢竟是名導,再游移不定,地位還是在那裡擺著,中國影史留名的人物。我只是有些感慨,像我這種不好不壞的人,在這個世界,該怎麼活?


我一直認為陳凱歌是三人中最藝術的。我沒能趕上無極血饅頭的年代,第一次知道陳凱歌還是趙氏孤兒。就算陳凱歌拍了那麼多不討喜的片子,他在我心中的地位仍然難以動搖。我覺得或許是我現在的理解能力讀不懂,又或許是他想要表達的東西缺乏時間的打磨而顯得捉襟見肘,不喜歡道士下山,期待這次妖貓傳。


張藝謀、陳凱歌、馮小剛三人里。

凱歌導演應該是最有文人氣的


當我對某個電影種草的時候,導演十有八九就是陳凱歌,只能說,他的電影真的,太合我胃口了_(:з」∠)_


低配扎克施耐德


發現陳凱歌的電影是用別人的故事加上他自己的內核,結果把故事講的個稀碎加神經錯亂,他還以為他的電影很有思想,其實他就是個毀好東西的神經病。至於霸王別姬不過是那個故事跟他的精神內核剛好對上了。


很欣賞陳凱歌導演,無論是在審美還是文字駕馭方面,都有著一種異稟的天賦。有深度,有自己的想法,不隨波逐流,執著專註於自己所相信的,還有一種類似於李白的狂傲和自信。

他的作品常常不是淺顯明了,而是能讓人反覆思考琢磨才能恍然窺見一二的。有一種植物叫毛竹,剛剛露出一點芽尖,根在地下卻綿延遍布了萬里,他的作品亦是如此。剛看完《妖貓傳》感慨美輪美奐的畫面,回頭想想卻能悟到更多的東西,有關盛唐,有關海納百川,有關民族驕傲和自信,還有其他很多很多。為人人稱頌的《霸王別姬》甚至飽受詬病的《無極》同樣如此。

為一部作品建一座唐城,是他的狂傲不羈,也是他的工匠精神,是自己熱愛的,就做到極致。這就是陳凱歌,電影界的一代奇才。他拍出了絕代風華的張國榮,也成就了電影界絕代風華的陳凱歌。


推薦閱讀:

儒家為什麼能在中國立於主流兩千多年?
古代大臣為啥可以互相聽懂難道大家從各自的省份去到京城就能學會官話嗎?
阿拉伯半島文化和民族相同,為什麼分裂為不同國家?
如何理解辜鴻銘說的「中國和法國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最相似的一對,它們共有的高尚因為源於貴族精神而得以俯瞰其他諸文化」?
為什麼現今世界上部分國家的民族服裝可以延續至今?比如和服和阿拉伯的長袍?

TAG:文藝 | 文化 | 電影鑒賞 | 陳凱歌 | 如何看待評價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