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一教學是否是最好的教學方式,為什麼?

新任董事長Sam Altman在對Y Combinator的展望中提到了對教育方向的關注,他說:

目前為止,互聯網對教育的改善還只是用這個渠道來讓傳統的教育內容為更多人所見,這沒什麼不好,但是Internet能做到的要遠比這個多得多。將大規模技術與一對一的現場交互相結合(combine the mass scale of technology with one-on-one in-person interaction)將很吸引我們。這可能不需要什麼突破性的技術,但卻需要用很多新的方式來解決這一問題。

所以我想到兩個問題,

1、一對一教學是否是最好的教學方式?為什麼?

2、有哪些方式可以實現規模化教學與一對一教學的結合?

在這裡提問沒有偷懶的意思,只是想討論一下,過段時間我也會分享一下我的答案


這個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感謝提問者。

從我以及我所接觸的老師的經驗來看,我感覺,8人左右的班感覺是最好的

(我指小學課外數學培訓。英語口語等需要更多練習量的課程,人數要更低。)

之所以不覺得1對1最好,是因為只有一個學生,難以激發學生的競爭感。

當著其他人面兒受到表揚,和只在自己一個人的時候受到表揚,激勵程度還是有差異的……

由於缺乏比較,學生難以直接了解自己的相對程度,出現懈怠情緒的可能性更大。

因此在調動學習積極性方面需要作出更多努力。即,花在「逗他讓他肯學」上面的時間要更多。

對年紀偏小的孩子,這點尤為明顯。

相對的,對學習意願強烈、自制力強的學生,這方面的劣勢可以忽略不計。

(即,年齡層越高,一對一的優勢越明顯。)

分幾個段兒談談感受吧:(分界線並不精確,只是大致感受)

1、20人以上:

這個 @胡天碩網友提供的資料非常有用,感謝。

基本就是他說的這個意思,人數太多的時候,顧不過來。

該圖看上去主要是針對20-40人這個段兒的。

以我們上課的實際感受,20人及以上,幾乎不可能照顧到所有學生,因此這個段落中增加學生,幾乎一定造成更多學生被老師忽略。

如果是成年人的百人大課,那老師基本上不可能做什麼針對某個學生的特別反饋……

2、10~20人:

如果班級程度相對整齊,又是講授性的新課為主,那這個人數其實很不錯。

同一節課中仍舊有可能有學生沒有被照顧到,但老師下課回顧一下,能想起來誰今天被忽視了,所以下次課可以記得至少要關照他。

基本不會出現一整學期被忽略的學生……

同時,這個人數段兒可以按照需求靈活地分成小組互動,豐富授課形式,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

但倘若班級中有水平跟其他人差距很大的學生,那在這個人數下,仍然很難對該學生做出額外的輔導。

或者如果是答疑為主的課程,那這個人數排隊什麼的就相當可怕了。

3、5~10人:

我個人最喜歡這個段兒。

心理學上好像有個說法,說人同時能夠關注的數量,大概是7-11。

所以這個段落的人數,差不多正好能隨時關注到每個學生狀態。

即使學生程度有差異,第二節課開始就可以在備課時準備針對學生特點的預案,以備臨時處理。

如果學生有個別問題,回答一下其實不特別占時間。這個人數下不必擔心回答了一個,鼓勵了這種行為,使得問個別問題的人數過多影響進度……再怎麼鼓勵你們問問題,就這麼幾個人,能問出來的也有限=w=~

不過這個人數基本上只能整班行動或者分兩組對抗了,

再多的組每組人數就太少,不好玩兒了。

因此課堂形式相對單一一些。

所以老師得更逗比一點,來彌補課堂趣味性……

4、2~4人:

這個段兒最贊的一點是,特別適合輪流上黑板演示講解什麼的^w^~

嘗試講一遍自己學會的知識,非常有利於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同時這個年齡段兒的孩子很享受「當小老師」的過程。

這個方式在人數略多的時候,容易產生「憑什麼讓他講不讓我講」的問題……

但這個人數基本上可以讓所有孩子都輪到=w=~

這個段兒主要的問題是……隨機性過大……很可能這幾個孩子都特別淘,或者都特別安靜之類之類的……孩子之間彼此學習模仿的機會變少了,教師要花更多精力去引導合適的課堂氛圍……

比如如果是三個特別特別乖根本不敢說話的孩紙……提什麼問題都木有回應,很難掌握到底應不應該繼續往下講……會造成額外的時間浪費。

5、1人:

如前所述,如果學生學習積極性不成問題,1對1可以保證教師精力不被其他孩子分走,是提高效率的。

但小學這個段兒……有些時候是家長想讓孩子學……孩子各種扭來扭去……這就比較痛苦了……

那就還不如有倆孩子……都不用批評,你表揚一個,另一個立刻就會糾正自己的行為……

(當然這倆不能差太遠,總是固定的一個人做得好,另一個也很容易不幹了……)

======以上發表於2014-8-27=============

今天看到一個有趣的回答,供參考:

在社會科學研究中,研究者巧妙地運用過哪些「自然實驗」? - 魚非魚的回答

Hoxby分別使用了長面板數據和面板數據分離班級規模的影響。最後的結果,是班級規模對學生成績的影響在統計上不顯著。

(此研究針對的美國班級有上下限限制,答案中提到上限25人。下限不明。)


是最好的,在傳統人肉教學場景下也是成本最高的,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成本最高的方式如果不是效果最好的,那麼早就已被自然淘汰。

為什麼是最好的,以下將從幾個因素和效果評估來判定,一對一教育是如何抓住教育的本質問題的。這幾個因素包括:

【知識顆粒化】對傳播知識和吸收理解知識的意義和實際效果。

【知識漏洞】的鎖定和解決是有效學習的根本保障。

【知識圖譜】的構建,並通過即時反饋和追問式問答手段,可以極大加速了知識漏洞的掃描效率。

對一對一教育背後的教育原理結合互聯網技術進行具體的應用例子闡釋,可以看可汗學院創始人寫的【翻轉課堂】這本書。翻轉課堂本質就是要把握住教育本質規律,在多人課堂或互聯網學習場景上利用技術手段實現一對一的教學效果。

在書裡面,可汗首先回顧了他通過互聯網微視頻課輔導小侄女補習數學的經驗,在這個過程錄製3000個短視頻,後來比爾蓋茨也用他錄製的素材輔導小孩學習補課。這個場景引出了【知識點的顆粒化特徵】,即定義知識點的能力,是教育的基礎前提,在互聯網技術的加持下,知識點的顆粒可以做到更細、更小,大知識點不利於傳播和消化,也不利於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假如時間是一個容器,大腦是一個消化管道,那麼很顯然,越小的顆粒,消化吸收效果越好越快。

在知識點顆粒化的基礎上,可汗使用的其實就是很傳統的一對一輔導模式,只是因為沒有現場面對面一對一,所以他通過網路預錄製了視頻代替講解。隱藏在一對一背後,其實是一個很基本的教育原理,即時反饋和確認,一個沒有任何教育經驗的大學生,給小學生做一對一家教,也可以教會,而一個具有豐富教育經驗的高級教師帶的大班上,也不乏有學習效果差的學生,這其實一點都不神奇,因為一對一的反饋是最及時的,老師100%的時間給了一個學生。所以那些做家教的大學生,壓根就不懂什麼教育規律,但是家長可以看到實打實的效果,並願意為此買單。

即時反饋解決了【學不會】的一個本質原因,也就是可汗他在輔導侄女過程中發現的,她的侄女並不傻,為何數學那麼差,根本跟不上學校的學習進度,是因為在學習過程中有【知識漏洞】,而學校大班教育,缺乏補知識漏洞的補課服務,而一對一的即時反饋,讓老師很容易通過層層逆推,找到學生的知識漏洞,一但漏洞補上,學生就會進入一通百通的學習通道,迅速跟上。這個發現,可汗後來通過暑期的輔導班多次印證,針對掃知識漏洞設計了教學方案,得到很好的效果論證,一個從9年級的班級,從1年級的1+1知識點開始學習,最後成績超過從9年級開始學習的學生。

短短一個暑假,為什麼能夠學完9個年級的知識點,而且考試成績好過於從高年級開始學的學生?事實證明從零開始學習看似慢,但結果卻更好,其實這也就是俗話說的欲速則不達,大腦的學習架構決定了,一旦有知識漏洞,後面的學習都是無效學習。我跟公司里的一個人講了知識漏洞這個概念和應用方式之後,他一拍大腿,說我說得很對,然後告訴我一個經驗,說跟這個概念是完全對應上的,他在小學六年級的時候數學極差,升學有困難,他父親請他朋友一位大學教授給他上補習課,總共用了36課時(每天2小時、18天),這位教授就把小學六個年級的全部數學知識,從零開始給他梳理一遍,而且掌握效果很好,後來學習的路子就順了,最終考上一所985高校畢了業。

可汗設計的翻轉課堂的教學方案,核心本質上,其實就是圍繞著知識顆粒化後組成的【知識圖譜】,對學生進行掃盲,找到每個人的知識漏洞並解決之。因為無法預知每個人的具體知識漏洞,所以從零開始學,從1+1開始補課,看似是一種笨方法,是窮舉法,但事實證明磨刀不誤砍柴工,這種全局式的掃描,真的可以打通學不會的竅門。因為傳統課堂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一對一的反饋,且沒法定製一對一的教學方案,所以掃不出來盲點(知識漏洞),也無法針對性地解決。翻轉課堂將課堂時間節省出來全部用於反饋和解決盲點,而將講授以視頻形式放到課後讓學生自學,這看似是新概念,但是可汗本人也承認,所應用的教學理論和手段早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就已經成形。

費了很大的勁,要解決的問題,達到的效果,也只是追求無限接近一對一教學而已。所以,結論就是一對一教學確實就是有史以來到現在,仍然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

當然,通過互聯網技術手段,設計在線學習平台,實現知識點顆粒化的大規模協作、構建自助式掃知識漏洞的知識圖譜、可追溯式的點對點的問答,將在線教育的效果大幅度逼近面對面一對一教學,那也是一個革命性的創新(知識傳播的有效度急劇上升,成本大幅度降低)。

可惜現在看到的大部分在線學習平台都沒能實現這些功能,或者沒有往這個方向去發展。大部分在線教育平台掃一眼就可以關閉,包括首頁展現用的是樹形結構的圖書館模式,脫離教育本質太遠。

可汗的翻轉課堂這本書是我一年前看的,今天我可以迅速在腦海裡面勾勒出它所要表達的核心要素,可見其知識點,我的理解之深刻。

另外一個回答與此相關:http://www.zhihu.com/question/24999791/answer/123100002


前面幾位從班級規模和教學效果的角度說的挺好了,我從教學階段的角度補充一點。


教學過程的分類有很多,大部分都是 預習-講授-練習-測評-調補這麼一個循環,其中老師在這幾個階段的作用各不相同。

(編輯器支持表格,發表後卻沒有了,差評 @黃繼新 )


理想的環境下這張表的幾個教學活動中教師的作用大概是:


教學活動1:幫助學生理解概念


教學活動2:帶領學生一起分析概念


教學活動3:設定環境應用知識


教學活動4:帶領學生反思學習過程中的所得


教學活動5:帶領學生反思應用過程中的所得


教學活動6:??


教學活動7:對知識本身進行總結討論


在對概念性知識的理解和應用上,個體(智商不低於平均線)主觀能動性起到的作用有限,明顯一對多的方式更有效率。


對程序性知識的掌握上(我們管這個叫解題法),個體開始起到更大的作用,老師主要是針對應用時出現的問題進行調整,如果難度較高,出現問題的可能性較多,人數越少越能給老師針對性講解留出時間,反之可能部分問題會被忽視。


元認知知識是經常被忽視的部分,也是學渣和學霸差距最大的部分,個人天分+努力占很大的因素,遇到瓶頸時就靠老師的針對性指導了。我母親是初中物理的省級骨幹教師,受過她輔導的學生不僅物理,在各種學科上都會有很大的提升,用她的話說就是:「孩子哪有笨的,物理哪有難的,只是學習習慣的問題。」也因此她一次輔導最多兩個學生,「多了就是不負責了。」(我多次勸她錄個視頻啥的造福廣大初中生,都被這樣拒絕了……)


至於第二個問題,目前來看沒有有效的辦法,我只能設想以下的場景,我們一起看看有沒有互聯網上的有效解決方案:


我要學俄語,於是找人推薦書單,我需要:


學到顫舌音發不出來,我需要:


被動詞搞暈頭,我需要:


感覺自己學的差不多了,想試試水平,我需要:


1對1 這個教學方式,是否最佳,其實是個偽命題。

真正的問題在於,

1. 什麼樣子的孩子適合1對1 教學。

2. 如果這個孩子適合1對1 教學,他(或者她)是否能夠找到適合的老師和教學內容。

先說第一個。

有的孩子並不適合1對1 教學。 人的學習認知過程中,有三個因素影響最大:智力Intelligence 努力Grit 和 興趣 Interest 而1對1 的教學模式,在智力層面(最大的一個影響因素)沒有明顯的優勢。這個主要取決於老師的教學內容和體系。 從現有的市面現狀來看,主要是小班、大班的老師相對平均教學能力略強一些。 1對1 在影響grit方面,會有一點優勢,因為只有一個老師對著你,就很難分心,堅持學習邊的相對容易。 而最後一個興趣層面就看找到的老師的教學方法了。

所以總的來講,如果孩子是自制能力比較差的,其實1對1 是一種值得嘗試的選擇。 (雖然我個人觀點是應該讓孩子探索探索學習以外的東西)

有人可能會說,一對一老師可以針對性的講啊,可以根據孩子的情況調整教學進度、內容、節奏、方法啊。 是的,您說的是負責的老師,實際上,平均負責程度並沒有那麼高。 而且有時候,老師的教學能力是有極限的,很難突破。

至於第二個。多數的人往往會認為,學習有困難的,或者小班、大班想學的某個東西找不到老師的,適合做一對一。 需要關注度的,適合一對一。 一對一的老師能幫忙解決問題。 至於這個,我還是先舉個例子:

我自認為自己還是比較認真負責的,曾經教過的一個一對一的學生,家庭出身很好,所以能負擔得起最高的課時費檔次的我。 我給她講授高考知識框架下的高一的內容。 我發現這個孩子的表徵「學習習慣」很好:

  • 學習資料有條不紊。各科的資料都分門別類整理的很好,作業、試題、草稿紙什麼都準備的很好。
  • 履行承諾,按時完成作業。這個作業不止是書面的,包括我留的思考題,讀書的東西,她都認真完成。
  • 專註度高。 在一對一教學過程中,分神概率很低(相比平均水平)不會主動岔開話題談論學習以外的東西。
  • 反應迅速。無論是我提出學習有關的問題,講個不是很好理解的笑話,她都能較快的反應出來。

但是教學結果十分失敗。我嘗試了下面幾種主要的策略:

  • 弄清楚物理原理,從定義、定律開始,推演公式、模型。分析題目,讓她自己用自己理解的語言講給我聽。這一步她做到了,但是,做題還是會錯。
  • 大量練習基礎習題。增強熟練度。這一步她也做到了。但是,做題還是會錯。
  • 總結錯題。訓練前總結這個領域曾出現過的一些失誤,提醒自己避免。但是,做題還是會錯。
  • 先做一些其他的事情,放鬆放鬆,想一些生活中的實際例子,增進物理興趣,再回到書本上的知識題目中。她也做到了,能給我彙報生活中的物理了,但是做題還是會錯。
  • 我先講,先給她預習,她在學校裡面再學習,回來我再給她複習。這樣一個知識點反覆學習至少三遍,做很多例題(甚至重複)再做訓練題。她很努力,做到了。但是,還是錯。

注意我說的做題錯誤是反覆在同一個知識點,同一個易錯點上的錯誤。 有一個易錯點,是直接連續錯了四次。每一次,我只是修改一點點條件,改個數字。 然後讓她寫過程,並且我是先說清楚了,這個地方最容易錯,錯的是這樣的,對的是那樣的。然後她還是錯。連續四次。每次我都不需要再講解,用手指指著她的過程中出錯的部分,她就會說:「喔,這就是你說的那個易錯點!一樣的!」

也許有些人會說,這個孩子是不是智商有硬傷? 實際上我並不認為是這樣的。她反應迅速,文科的確更擅長一點,理科方面核心的原理也都理解的不錯。就是出錯率遠遠高於同齡人。

也許有人會說,我教的太爛。這個我不好自己反駁。我只能說,我努力了,反覆嘗試了,換了方式嘗試了,還是失敗。從這個層面上,我和這個學生其實處在一樣的境地。

所以1對1的教學,對她有多大幫助呢?我覺得幾乎沒有。在較大的班上,我看到一個這樣的學生,我也會給很多關注的。因為我對教育效率和效果這件事情本身很感興趣。她的出現對我來說就是一個神秘的黑匣子。雖然最後我沒能找到她的核心問題的所在。

所以,並不是1對1 還是其他教學方式的問題。而是真的是得有人去研究怎麼教學,能最有效,怎樣的學生適合什麼樣子的教學。現在教育學的研究太粗淺了。 需要做的事情還太多。

努力,共勉。


這個問題感覺像在問:

請問是土豆更有營養還是橙子更有營養?

或者說,土豆是否是最有營養的食物?

各種研究剝離了各種可能的變數,只研究一個,得出了非常客觀的數據,非常有指導意義。

我們可以說:研究表明土豆的維生素C含量和橙子不相上下(或者更高,沒考證,僅作例子)。

但是,我們似乎是無法說土豆是最有營養的食物,也無法說土豆比橙子更有營養。

————————————

教學的本質是思想的親密傳輸。(其實關於本質的討論多了去了,這句的出處忘記了,覺得有一定道理。)

從這個角度上講,一對一似乎是最好的教學方式,還有什麼比一對一更加親密呢。

但是,脫離教學對象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有些不妥當。

我們追求的是教學效率,還是教學效果呢?

一對一教學建立和教學關係相對比較純粹,教學過程中只存在師生關係

一對多教學除了師生關係之外,還存在生生關係,學生之間的互動對教學效果的影響明顯也是不容忽視的。

教學效果和教學效率的影響因子很多:教師,學生,教室,教材,課程設置等等。。。

班級人數只是其中的一個因子,教師的教學方式也是,即使是一對一,可以是老師站在講台後,也可以是坐在學生旁邊——這兩者的教學效果和效果也是不同的。

教學是件系統工作。一種教學方式起作用,有一系列影響因子。

一對一教學是否是最好的教學方式?

沒有最好的教學方式,只有相對比較適合教學方式。

多扯一點:

心理諮詢中有個體心理諮詢和團體心理諮詢。兩種治療方式的效果各有不同,沒誰敢說自己是最好的。只會說,自己對於某種病症或者來訪者可能是比較好的。

至於討論到具體人數影響,其他專業人士答案已經有了很科學的數據了,不敢妄談。

表達能力有限,先答這麼多,隨緣再調整。


第一個問題,一對一教學不是最好的教學方式。

為什麼?因為教師本身是一種社會資源,而且是有限的社會資源。目前教師資源,尤其是優秀教師資源匱乏,一對一或是超小班(4人左右)不是最優選擇。

如果採用一對一教學,市場使得富裕家庭的小孩獲得的教育資源越來越好,與此同時,貧困甚至家庭條件一般的孩子,獲得教育的資源會越來越少。

現在一二線城市K12教輔市場一對一價格是多少呢?從小學到高中遞增,在500~700一次課之間,一次課是兩小時。大型機構給老師的工資一般是學生繳納費用的四分之一左右,老師工資兩小時一百多總要吧?這使得一對一教學是昂貴的。

如果是一流高中老師,其一對一價格為兩小時1000元。

參照標準為杭州市。

以上,教師資源的稀缺,使得一對一是昂貴的,只有相對人口總數極少比例的家庭能承擔。

那些能夠承擔一對一費用的家庭正是目前一對一教輔機構的市場,比例雖然低,但是絕對數量龐大,中國富人越來越多,支付能力越來越強,這些機構仍舊可以發展下去,但絕對不是發展中國教育的好方式。

現在我們看到的社會現象,無非是各方力量博弈的結果。呼籲小班教學的人,是不會想到還有那麼多孩子是享受不到教育的。而仍舊大班教學,甚至超級大班教學的學校,一方面有自己的利益考量,另一方面,對那些因此能坐在教室里的學生而言,是一種幸運。

有能力(其實是有錢)的家庭,子女教育早就小班化了,請最好的老師一對一,不過是加一兩個零的事情,他們不在意這些,可是社會的絕大多數呢?他們有不在意的能力嗎?

教育是社會工程,不是簡單的效果好,容易成才,方便老師,方便學生就能決定的。在效果與公平之間,現在學校的招生人數,早就做好了權衡。

剩下的,只是希望國家增加一些教育投入,增加基礎教育設施建造。有了條件,這些在某些人眼中不合理的平衡便會被打破,達到一個更好地平衡。這就是社會的進步,這種進步,只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


我是高中生,也剛剛進行了一個暑假的英語一對一補習。幾年前也有數學的一對一補習。

從我的實際情況來看,一對一的優勢與否是分情況的。

如最高票所說,學生的年齡是一個重要因素,但是我覺得同時還應該有其他因素(以下內容均為個人主觀臆測)

1.補習的目的

我這次進行的英語補習純粹是屬於一個課外提高班性質的,效果非常顯著。我覺得與我英語基礎不好(我以前就是全憑語感的),再加上以前我數學例行(固定時間 沒有多少針對性那種)一對一補習的效果不理想。我武斷地下一個結論

一對一的教學更適宜有針對性的提高,而尋常例行課堂教學大課堂會更好。

2.補習的內容

相比我的數學基礎,我的英語基礎無疑差了很多。語法方面近乎是一團空白,而之前進行的課堂學習 以及大班補習,都因為進度問題 且 不符合我個人的需求而沒有明顯效果。而我的數學基礎還算的上好,即使是一對一的教學,也僅僅是和普通大課堂教學沒有多大區別。

那麼我武斷地再下一個結論

一對一的教學應屬於特殊教學方式,其課堂亦應高效率大容量,而僅適合提供特殊需求。

(關於這個特殊需求再啰嗦幾個例子:假如,我高中化學有機化學這一塊因為最初的不認真,導致現在幾乎聽不懂。那麼我就適合找個假期,寒暑假 或者國慶什麼的專門針對化學進行提高)

本來想寫12345的,發現這亮點已經把我理解的一對一教學說全了,再啰嗦也沒必要了。

總結:一對一教學屬於特殊教學方式,用於提供特殊需求如專項突破等,並不適合例行課程。大課堂教育學習氛圍對例行課程的作用無可替代。

個人經驗建議:一對一最好找一個長假如 國慶 寒暑假之類的一次性上完,且由於其大容量每天兩個小時就夠了,課後亦應該消化課堂所學內容。當然這也算對自覺性的要求了。

你們造我多麼想牛牛逼逼地在答案開頭打上 謝邀 啊!!!!


不是,一對一不是。多對一更不是。類比一下獨生子女政策,一個孩子面對兩個甚至六個大人的關注和教育。壓力之下容易失控。比較好的是一個老師帶2至4個學生,類似於古代一個師傅幾個徒弟,師兄師姐承擔一定教學任務,大家比學趕幫超。

手機回答,簡要寫點。有機會仔細闡述,歡迎探討


謝謝邀請。

十二世紀就的思想家邁摩尼德斯 就研究過班級大小與學習效果之間的關係,得到了邁摩尼德斯定律(Maimonides" Rule)

可以通過上圖看到,師生比例越高(也就是班級大小約小),學習效果的提升約顯著,當然針對不同年齡層次,不同的學科都會有一定的差別。但是基本上是肯定的,在相同的情況下(同一個老師,同一個學生),同學越少,學習效果越好。(參考文獻:http://www.classsizematters.org/wp-content/uploads/2011/04/Examining-the-effect-of-class-size-on-classroom-engagement-and-Teacher-pupil-interaction-Differences-in-relation-to-pupil-prior-attainment-and-primary-vs.-secondary-schools.pdf)

至於背後的原因是多樣的,但總結成一句,可能是這麼一句:學生數量越少,越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講得越有針對性,互動越多,學生數量越多,越是以老師為中心的學習,往往只能憑藉老師對於以往學生的經驗去講授了。學習本身是一個非常個性化的過程,老師需要按照學生自己能夠接受知識的速度來講授(Individualization),還需要符合學生喜歡的接受方式(Personalization)——而大班教學幾乎是不可能做到這點的。

那麼倒過來要問,一對一的教學一定就不如大班教學呢?答案是不一定。

因為在社會中,優秀的老師永遠是稀缺的資源,而頂級的老師(甚至是人生導師)更是可遇不可求。在培訓輔導班接受幾個月的一對一輔導,效果有可能不如在視頻網站上看到喬布斯在斯坦福畢業典禮的演講,畢竟老師與老師之間的水平和境界還是有差異。當然這已經不是單因子變數了,教學方法雖然變了,但老師也變了。誇張來講如果有一天發明時間機器,得到孔子,釋迦摩尼,耶穌,蘇格拉底等頂級大師的一對一親授,那就是更不能比的了。連喬幫主都曾說過,願意為了能夠和蘇格拉底對話一個下午,放棄他一生所做過的一切(蘋果,pixar,etc...)。

所以如果用一個公式來表達,對於學生的學習效果應該是這樣的:

好老師的一對一 &> 好老師的一對多 &> 普通老師的一對一 &> 自學 &> 普通的老師的一對多 &> 誤人子弟的任意方式的教學

當然如果從社會的角度來講,讓所有人都得到一對一的面授學習是對於資源的大量浪費。中國目前有兩億中小學學生,假如每一個學科單獨配一個老師,還要配套十億高水平的老師。。。


因為家長互相介紹,所以我有時候也去帶一下初高中數學和物理…

一對一適合學生把課下不會做的題拿上來問,要老師面對一個學生還要全面的把課程講解一遍很枯燥的,也浪費老師的唾沫星子,反正都是系統講課,多幾個人更好一些。

反正我不大喜歡上一對一的課,上一對一課堂的節奏太緊,不像幾個人上課,我隨心所欲的還能扯點其他的內容。我認為是3-8人比較好。


1、一對一教學是否是最好的教學方式?為什麼?

2、有哪些方式可以實現規模化教學與一對一教學的結合?

第一個問題:去除所有干擾因素(老師不負責任、學生沒有學習動力……),平行地比較,一對一是最好的教學方式。

一對一,就是個性化。教育是非常個性化的事。能實現理想中的一對一,效果顯然是最佳的。不論教學內容是什麼。

即便是情商訓練,個性化的方式下去融入一個社群,配合個性化的問題反饋、講解、重複實踐,也應該比集體授課訓練的效果要好。

第二個問題:如何規模化?

顯然,題主已經認識到,資源的匱乏是最主要的障礙。那麼,我們把「一對一」這三個字拆分開來,看看能否逐一解決其中的規模化問題

「一對一教學」=個性化內容(教材)+個性化教學方法+個性化學習過程+個性化評價體系

「個性化學習過程」=個性化反饋機制(作業/實踐)+個性化進度安排(進度/難度)

「個性化評價體系」=個性化考核方法(考試)+個性化評價(結果反饋)

拆分一下,其實每件事都可以規模化。

  • 個性化內容(教材),不是每個人的內容都不一樣,而是不同的學習者接受的內容不一樣;那麼問題變成如何對學習者進行分類;即使不能做到一開始就準確分類,在學習了一段時間後,應該可以做到越分越准。猿題庫已有類似做法。一類題總能答對,就不要重複練習。這就是內容的個性化。

  • 個性化教學方法,同上。有些人對聲音敏感,有些人對畫面敏感,大數據下會越來越有效地個性化;大數據就是規模化。
  • 個性化反饋機制,每個人拿到的作業不同,實踐的方式不同,獲得反饋的機制不同(用戶可選),這些事都不難做到,也不難規模化。
  • 個性化進度安排,這個更簡單了。
  • 個性化考核方法,同理。
  • 個性化評價,需要解決不同評價體系之間如何取得共性。暫時無法提出解決方案,但想一想,應該不是不可能實現。

綜上,一對一的規模化,是個系統工程,但完全可能做到。


不同年齡段方式或者效果不一樣,就初中階段而言,初中教育民工來答題。對於一個班50個學生,我一節課哪能哪能注意50個學生。從個人經歷過的來看,在一個20多人的班裡,老師也顯得很輕鬆,學生也有機會表現自己。這裡就是重點表現自己,在同齡孩子中表現了自己多麼愉快的事。所以小班教學效果好於一對一教學。當然在學校教育中教學方式是多樣組合,相輔相成的。


應當是猜測~~

大家講的已經很充分了,我來從老師的角度補充一下。

一對一教師的結構性貧窮

原創 2017-11-06 塔主 巴別塔微信平台

在我看來,一對一是相當昂貴的服務:要仔細地觀察一個人、要了解他的過去和現在、要為這個人定製適合的練習、要看著他做、要繼續仔細地觀察他、要給出反饋…… 這服務簡直就是再生父母,必須很昂貴。

然而現狀是:

家長付費不少,聘用的往往是菜鳥老師。

老師明明是個菜鳥,卻接到史上最難搞的學生和家長。

不要以為機構是壞人,機構分攤著人力、場地、水電費、工商各類費一共的成本、其實最後賺不了幾個錢。

這是個lose-lose-lose-situation.

我今天只說老師這一端,因為一對一教學可以造成老師的結構性貧窮,翻牌相當難,所以入行需謹慎。

1 什麼叫做「結構性貧窮」?

「結構性貧窮」是指:你的時間被工作完全鎖緊,你的工作周而復始計件工資,於是你進入了無法翻牌輪迴。

舉一個例子,低收入的非洲裔美國人族群。

這些人從小出生就窮,上的學校也很差,能上大學就了不得了,然後家長也沒空管孩子,因為家長要打好幾份工,孩子下午兩點就放學了,在街上閑逛,然後談戀愛,也不知道避孕,20多歲當了爹媽……

然後這些年輕的父母們,沒學歷也沒閱歷也沒有乾爹,就要打好幾份工維持家計,於是孩子送去公立學校,下午兩點放學沒人管,整天在街上閑逛,然後談戀愛,也不知道避孕,40歲就當上了爺爺奶奶……

我基本上可以copy/paste下去了。

這就是結構性貧窮,時間被鎖死,沒空去思考生活提高自己,由於提不高又只能做薪水低的工作。

這就是很多一對一老師目前的狀態。

2 一對一老師的現狀

從招聘開始,這些人就不是能力鏈條里的上游。扎心地說一句,如果你應徵班課老師,而最後人力說讓你從一對一做起,潛台詞就是:你不夠好,但是我們也有學生教不過來,所以您湊合湊合吧。

很多老師懷揣著大班的夢想,或者對應徵機構有玫瑰色的憧憬,也就答應下來,總覺得一條腿先進來再說。

這一「再說」,就不知道說到什麼時候了。

開工之後,一對一老師就開始過著產業工人計件工資的生活,看似課排得好滿,每個月的薪水總數也不錯,但全靠拼時間。但他們早晨7點多要出門,8點半到教學機構,9點開始給孩子們做補習,坐在小格子里,面對一塊淺藍色的玻璃板,還有一台筆記本電腦,一個孩子又一個,晚上下班的時候,太陽已經不見了,回到家可能已經10點。

這些老師根本沒有加班費的概念,給他們排課就是最好的待遇。還不要說,那些沒課帶的老師呢……

不停地帶課意味著沒有自己的時間,沒有自己的時間學習教學、沒有自己的時間提高英文、沒有自己的時間放輕鬆、沒有時間讀書、旅行、見人……

你被招進來之前,就是能力鏈條下端;被招進來之後,又沒時間在鏈條上向上移動;此時,你應該看清了吧,這份工作最可怕的地方在於:

It keeps you there. You are STUCK!

這就是結構性貧窮,荷包喂不飽、頭腦也空空、長久以來連志氣都沒了。

3 為什麼會這樣?

我和很多一對一老師交流過,他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自己「萬惡」的機構。機構會這樣說:嫌錢少?你可以多帶課啊。要放假調課?放什麼假啊,放假還要出去花錢,來上課還可以賺錢呢…… 每個主管都是邏輯小能手,有沒有?!

老師們當然不是傻子,有人跟我說:我要找主管漲工資!

我說:千萬別!至於為什麼?以後寫一帖《為什麼不要找主管漲工資》,反正我妥妥告訴你,以我的經驗當中,沒有一個找主管要錢的人真要成功了,沒有一個。

好,那為什麼你的時薪這麼低呢?

這就回到原點了,你當初被招進來,就是能力鏈條的下游,時薪不可能高。

你入職的時候,機構明碼標價也沒有騙你,你自己簽了勞動合同,純屬自願。何況,你左看看再右看看,機構里有的是老師活的很舒服,為什麼他們舒服,你就結構性貧窮了呢?

能力鏈條啊!

這個世道,能力強不一定就出人頭地,但能力差是肯定沒戲。

能力差的一個表現,就是沒事喜歡找別人作借口。

這個「差」,真心不是你笨、你懶,這是比較優勢差,你放在一群人里一比,被比下去了,僅此而已。

生活就這麼殘酷,我幹嘛騙你。

4 那我怎麼辦?

我絕對不會打臉扎心戳大腿之後,就拍拍屁股走人滴,請你接著看。

第一,如果你的志向是做班課老師,結果只給你一對一的職位,且你的生活沒那麼窘迫非要馬上賺錢,我建議你努力修鍊一下,一步到位。你要麼用這個時間鍛煉好自己的語言,要麼用這段時間學習教學法,出口成章,口吐蓮花。你也可以用空間換取時間,離開一線城市,但很多人不樂意這樣做。

第二,如果你已經在一對一的位子上,而又不能放棄工作,只能起早貪黑,拋棄所有的社交活動和微信朋友圈時間,搏命三郎奮進。這樣的人不是沒有,塔客學院里就有人早晨5點起床,學習一個小時,然後伺候娃起床,然後開始一天的工作,一年之後成功換了工作。

你問我,他們是怎麼堅持下來的?

信念很簡單,就是擺脫這結構性貧窮。

最後,當你覺得有些進展的時候,跳槽吧。

為什麼機構內部調整難?以後有時間再寫。

總結一下:

為什麼一對一教師的結構性貧窮?

因為在能力鏈下端啊。

怎麼破?

請艱難向上爬,然後換跟鏈子。

對於機構,我一秒鐘改變不了你們,我只能說,為了可持續發展,請擴大班容,並且再繼續提價一對一,因為目前這個價格機構也很痛苦。家長花了好多錢,請用最好的老師應對最難搞的學生。

對於家長們,看似貴的課不一定好,支持班課就是支持好老師,甚至網上的課都比一些半吊子的一對一好!你頭腦里想要的一對一服務,遠比你現在付的費用貴很多,其實你根本就付不起。

有的老師說,去考證好難啊,上個研究生好費時間啊,每天看教學視頻好累啊?

讓我問問你:做什麼不累?嫁人當闊太太還要整天防老化、防外遇、防老公存小金庫了呢,你跟我說說誰不累?

都趕快退下,該幹什麼幹什麼去。

【跨越語言界限,加快二次發生,關注巴別塔,TheBabelTower】

更多打臉扎心戳大腿帖子,請看這裡:

致非北上廣深的老師們

二致非北上廣深的老師們

奴性的學習

碎片化學習的正確姿勢:以用治學

我教學生,誰來教我?

為自己想想:關門的智慧

離職之後可否吐槽前東家?


從作為學生的角度經驗上,不是。

一、認為1對1最好,是以為老師在學生的學習體驗里是作用唯一的、最大的?

難聽也要說了:你的老師可能是庸人,但你的同學搞不好是天才。賜予我學霸摯友數只,老師忽略我又有什麼打緊!

一對一的教學,是比較單一的渠道,對學習者來說,總是不好的。

二、一對一的課堂,真的會是「更以學生」為中心嗎?

我覺得並不。因為教師的天然強勢,實際上,一對一的課堂,是更方便老師。這種無死角的注視下孩子大概是會顯得「更乖「吧。我認為學生確實需要」量身訂做的教學「,但一對一教課的形式,卻其實是放大了教師的強勢地位。學生年紀越小,這種強勢和單一就越危險。畢竟不能假設,所有的老師都是好的、完美的老師。

有相當數量的同學,15人以上,25人以下,足夠容納幾個小組,每個小組大概五到7人。然後每科的教師不止一個人。每個人同學有自己的教學大綱。課程方面,有全部人一起上的課,小組單位上的課,以及一些一對一的課,這樣是我想像中,直覺上比較完美的學習條件。這樣的條件,就是在」大部分的老師是普通的老師「和」大部分同學是普通的同學「的前提下想像的。

如果有那種德行和智慧都很高的老師,能被一個人當作品來培養,是一種榮幸。但該說,事實上,我們對大部分的老師來說,都只是產品。一對一,放大了名師高徒的可能,也放大了誤人子弟的風險。

基於」我「很可能也就是個普通人,而不是天才,我覺得不被誤好像更重要一點。


【什麼大神研究出來的高級數據都是建立在(大多數人)上】

我極度地排斥那些只按照流程來而不看孩子個體性的老師。

所有經驗值是一種大數據能讓我們參考而不是照搬吧。

至少我認為了解孩子的階段1對1是最好的,

因為我歷來教孩子都是每個人方法不同,因為他們才能,性別,習慣,都不同,接受理解也不同,我也歷來對外面說沒有差的學生只有垃圾的老師

實際教起來有的孩子需要氣氛,有的需要獨立,有的需要攀比,這是不同的!

正因為如此才很大程度忽略個體差異

我這樣教育成本會很高,所以我這邊都是小土豪家孩子,但是就算如此我也不想一個孩子在我手上被我磨滅個性和才能,


看孩子,有的孩子喜歡競爭,有的喜歡安靜,有的懶……


個人認為 不是!

如果是補課還行,但是我想題目的意思就是普通教學

沒有與其他學生對比,所以不知道自己的程度在哪裡,也不知道別人好的有多好,差的差在哪裡,這是件恐怖的事情。


本人高中一直是一對一補課,我承認其教學效率和效果都比平常補課高,但是仍然有問題。

第一,效率和價格不符。在今日日益嚴重的一考定終生的氛圍下,補課機構呈爆髮式增長,並且湧現了一對一這一模式。但是其效果對得起價格嗎?機構,家長都忽視了這一問題,即老師在大班對每一學生的精力轉化到一對一對一個學生的精力是否是完全轉移。補過一對一的都知道,感覺一對一對比課堂教學,老師放在自己身上的精力並沒有40倍增長,但是價格卻顯然40倍增長了,並且考慮到機構的盈利性,肯定不止40倍。

第二,一對一的教學內容。現有一對一教學,其主要還是重點鞏固,刷題提高,或者說這是現有考試模式最便捷最省力最能體現是否努力的方案。舉例來說,刷一百道題和聽一百節課,學生自我肯定是感覺前者更有成就的。

第三,一對一的大普及。現有一對一教學,上至高考衝刺,下至重點小學錄取提優,是否有必要?本人弟弟小升初,本來想給他一個快樂的畢業假,卻因為同學整體補課,不得已進行一對一提優。這是否能對他初中的學習帶來優勢?過早把教學內容交給補課機構而不是學校專業教師,是否正確?答案不言而喻。

第三,一對一在某些科目的不適應性。有些科目比如語文,解題技巧並不重要,真正考量的是內涵和功底,這些不是短短几小時的課可以傳授的,而是需要自我修養的提高。

——————————


沒有最優解,只看合適與否。


1.一對一教學是否是最好的?

2.它有哪些傳統課堂和幾人小班所無法達到的優點?

3.一對一的教學面臨哪些局限和困擾?有什麼樣的解決方式?

1.傳統課堂和小組課的4-8人小班教學接觸不多,作為比較而言,很難給出確切的答案。但是一對一這種模式,它有很多天然的優勢。

2.優勢可以分這些情況來看

對孩子的學習程度,進度了解得更加深入;

可以有足夠的機會和時間來嘗試和找准最能激勵孩子的方式,他們的興趣點;

可以和孩子的溝通和親密程度更深,更有可能從心態和學習喜歡上和孩子多分享一些好的方法,一起探討適合他們的方法;

和家長的接觸會很多,可以建立很深厚的信任;

在家長和孩子有意願的前提下,可以和nlp課程以及青少年習慣養成這樣的專業課程有關聯。讓家長和孩子關注到如何在家庭相處中激發孩子,養成良好習慣和思維模式。這是一個很新的概念,卻很有意義。

3.在面對對學習有非常強抵觸學生的時候,課堂的進行會非常艱難。孩子的情緒問題很難解決,這個時候老師做的的努力和促進,很難有效的時候,這種沮喪和無力感,並不是降低自己的期待就可以化解;

面對真正的學習認真但是學習上有障礙,掌握知識非常非常困難,很難理解每一個點,理解之後很難應用到做題的孩子們。他們或許因為很多因素,如缺乏安全感,如始終膽怯和不自信而無法心無旁騖。學生再努力再重複都收效不大。坦率地說,老師會有很大的心理壓力。

這兩類孩子的課堂會格外艱難,現在我並沒有很好的方法,也是在探索和期待新的收穫。

知乎首答,誠惶誠恐。


推薦閱讀:

需要勸阻天分不高、教育資源差的孩子考音樂學院嗎?
如何避免有同學管你借作業抄?
如何查找一個英文單詞的來歷?
「知識」是什麼?
碎片化的學習有沒有副作用?

TAG:教育 | 在線教育 | 教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