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半島文化和民族相同,為什麼分裂為不同國家?


阿拉伯民族自阿拉伯帝國綿延至今,社會下層仍是由酋長統治與阿訇雙重統治。酋長掌握政權,阿訇掌握教權。酋長控制阿訇,進而掌握政統、教統。但是由於酋長統治的人口龐大,難以實現完全統治;而與底層穆斯林更接近的阿訇反而能更好的貫徹自己的意志。

中東人名字一般由三節或四節組成,包括「本名+父名(+祖父名)+部落名或地名」,如埃及總統迦瑪爾·阿卜杜爾·納賽爾。最後一節部落名或地名類似於中國的姓氏,但其背後意味與中國姓氏不同。一個黑龍江姓李的人和一個雲南姓李的人,見面除了稱「五百年前是一家」,不會有額外的親切感。阿拉伯民族的部落名代表血緣地緣關係,蘊含著部落凝聚力。根據人類學,血緣親屬組成氏族,不同氏族依據地緣關係組成部落,部落組成部落聯盟,部落聯盟是部族、民族及國家的雛形。

阿拉伯世界仍是由數千個以血緣關係作鈕帶的部落構成,部落達的可達十萬甚至百萬人,少的只有萬人。部落之間依據利益關係,或結盟,或結仇(時常有血親復仇事件)。但阿拉伯人對於部落之上的部落聯盟、部族、民族國家的歸屬感仍十分淡薄。部落領袖稱為酋長,酋長是世襲制的,具備神聖權力,擁有政治、經濟、軍事及文化上的權威。部落的成員心中只有部落,沒有國家。部落酋長們唯利是圖,有奶便是娘,民族認同感淺薄,對於國家毫無忠誠可言。這種思想觀念與思維方式嚴重的扼制了統一型國家的形成。

近代以來,中東諸國紛紛脫離宗主國而獨立,建立了現代化國家,國家領袖多來自於大部落。例如王朝約旦、沙特、卡達、科威特、巴林、阿聯酋、阿曼等國的國王來自於當地的大部落。利比亞有140個部落,卡扎菲來自利比亞大部落卡扎法部;敘利亞阿薩德來自於屬於少數教派阿拉維派的一個分支,隸屬於Kalbiyya部落。

近代以來,阿拉伯世界有過尋求整個阿拉伯世界統一的思想,最重要的思潮有:

一、泛突厥主義:這是青年土耳其黨的指導思想,但由於該思潮強化突厥的統治地位,在阿拉伯世界不得民心。隨著奧斯曼帝國在一戰中站錯隊,阿拉伯部落推翻了帝國統治,泛突厥主義最終為凱末爾革命終結,目前僅余東突厥斯坦這股逆流。

二、泛阿拉伯主義(阿拉伯民族主義):這是近代以來阿拉伯世界逐漸興起的思想,在近代以來有兩波泛阿拉伯主義的政治浪潮。

①聖裔家族領袖的阿拉伯統一運動:聖裔家族的謝里夫在一戰中加入協約國陣營,並率眾推翻了奧斯曼帝國在阿拉伯世界的統治。但由於英法等列強不願放棄阿拉伯世界的殖民利益,加上謝里夫統治不得人心。聖裔家族在阿拉伯半島的統治被伊本沙特推翻,在伊拉克統治被政變推翻,目前僅余約旦一族。

②納賽爾及薩達特主導的阿拉伯統一運動:這運動聲勢浩大,埃及與敘利亞曾合併成阿拉伯聯合共和國,可惜阿聯由於埃及、敘利亞兩家各自為大,最終分裂。阿拉伯統一運動不了子之。

阿拉伯世界統一運動失敗根源在於部落文化與泛阿拉伯主義內在的衝突。部落文化的割據使阿拉伯世界不可能形成一套統一的核心,不能形成道統、法統、政統。

比較下阿拉伯世界與中國的不同。原始社會,中原大地形成了炎帝部落、黃帝部落與九夷部落,部落逐漸形成部落同盟,這是中華民族的雛形。此後中國發生一系統重大事件,逐漸打破了血緣與地緣關係:一是民族融合與民族遷徙,漢族有數次大規模遷徙,進入中原的匈奴、鮮卑、突厥、契丹、女真、党項、蒙古等少數民族經歷了民族整合,成為中華民族一部分。明清起的改土歸流政策,使土司歸於王化。民族融合與民族遷徙打破了血緣、地緣、部落的限制。第二是中國建立了以儒家為中心兼顧佛道的道統,並凌駕於部落文化之上;其三,建立了中央皇帝制度與地方郡縣制度,打破地方官員的世襲;並實施科舉制度,加強人員流動,並打破門閥制度,削弱了出身、等級、地域對人才的限制。上述道統、政統,使中國打破部落文化限制,形成民族內聚力與民族認同感。有了上次思想與制度準備,中國面對西方入侵,中國主流思想自然而然的從天下觀念轉向現代民族主義觀念。在民族危機面前,國共兩黨、各派人士均能擱置黨派、意識形態的成見,攜手抗日。

但中東阿拉伯世界並沒有像中國一樣經歷過道統、政統更化等,無法超越部落認同感與內聚力,形成民族內聚力,缺少民族認同感。所以,整個阿拉伯世界難以形成統一國家。

http://weixin.qq.com/r/ADslPaLEgv-9reZe924S (二維碼自動識別)


謝邀。

他們本來就難得一起受到同一個統治者或家族或部族集團來統一統治。

源於阿拉伯半島的伊斯蘭教的先知 穆罕默德, 在七世紀統一阿拉伯半島, 於史上第一次將當時

半島上的勢力整合, 置於同一統治之下; 但差不多到十世紀開始, 就又分屬不同的勢力之下, 至今。

話說回來, 有共同血緣, 同一文化, 有共享歷史, (且不論其中可多少互通的dialects)有相同的語言的民族, 不組成同一個國家, 也是很正常。之前皆為君王制度的時代, 是這樣; 到了現代不論國家制度, 也是如此。除了阿拉伯半島之外, 美加英澳紐, 丹挪瑞典, 德國奧地利跟瑞士一部份, 法國跟比利時一部和瑞士一部份, 等等等, 其各國間, 人民多同種,同文,信同樣的神,生活在類似的制度,有諸多共享的價值觀, 然而是在不同的國家安居樂業, 是明顯例子。


對統一有強烈認同感的其實真的只是咱們中國人(準確的說應該是儒家文化圈),所以在看待其他文明圈的統分問題時不要帶入我們的想法。在世界的其他地方分才是真理。


一般來說,是地理因素導致的文化因素(在歐洲顯著體現為語言)導致的。

西羅馬帝國為何也會分裂成英法德三個現代國家的雛形?道理相同。


你覺得西方人會讓他們統一嗎? 跟當初北洋軍閥後面都有列強在撐腰有關道理。


原因比較多。

地理上,阿拉伯民族分局兩大洲,西奈半島,巴勒斯坦,阿拉伯半島,兩河地區,北非,中間隔著個蘇伊士運河,整合難度較大。

歷史原因,近代先是被奧斯曼統治,後來被英國先是忽悠獨立,又成了殖民地,成了後發國家。

西方必然不想要一個整合而強大的阿拉伯世界。納賽爾和復興黨當時確實想做這件事,可是後來嘛,以色列和美國贏了,蘇聯被擠出中東,埃及見大勢不好也只能轉投美國,和以色列和解,曾經的阿拉伯民族老大,如今帶頭與敵人簽合約,薩達特心裡得有多麼恥辱。

後來隨著石油的進一步開採,美國的強大,沙特那幫海灣王爺們佔據阿拉伯世界的主導權,阿拉伯民族就在沙特王爺的帶領下混吃等死幾十年唄。


這應該與多種因素有關,如自然環境等物質方面,當然也離不開文化 思維價值觀念。尤其是後者。尤其是考慮到自然環境的獨特性唯一性,後者就更顯重要,更值得注意。

我認為,主要還是我們的文化關注甚至專註於人,而且整體觀較強——的結果。

其他民族關注神(而且大多數是在神那裡找安慰精神寄託,而不是找解釋求答案,)或者徘徊於人神之間,上層建築的建設多少受到一定影響,

而整體觀則有利於打破家族 部落等血緣 地緣限制


推薦閱讀:

如何理解辜鴻銘說的「中國和法國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最相似的一對,它們共有的高尚因為源於貴族精神而得以俯瞰其他諸文化」?
為什麼現今世界上部分國家的民族服裝可以延續至今?比如和服和阿拉伯的長袍?
阿根廷人和巴西人互相看不順眼么,為什麼?
為什麼中國人普遍不習慣清晰地定義概念?
良渚文化的成員是否使用漢語?

TAG:政治 | 文化 | 地理 | 國家 | 阿拉伯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