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做人機交互研究的人這麼少?


同樣很困惑於這個問題,特別是快到畢業了,回國都發現找不到對口的地方待。以下是個人思考,沒有啥具體數據支撐,歡迎探討:

我個人認為這是因為目前中國做計算機學術研究還停留在一個「技術」的層面上,而未能提升到一個「價值」層面上。在我看來,大多數HCI領域的研究都是從「價值」出發,思考整個生態系統能創建什麼價值,定義什麼新問題,探索什麼新思路和可能性。HCI 畢竟不是純工科的內容,其交叉學科的特質決定了該學科的發展是異於傳統工科內容的。中國的計算機學科有大批底子很好的machine learning, recsys,data mining的學者,但因為往往在計算機學科建設里缺乏一定的人文因素和藝術因素,我們的計算機研究就過於專註於技術問題,而非是考慮更宏觀的價值問題。換而言之,中國目前的計算機研究可能更注重於解決機器碰到的問題,而非是考慮技術如何解決人碰到的問題。 或許這可以看成 machine-centered research v.s. human-centered research。

當然我覺得學科發展問題當中也離不開國家發展的需要,比如NSF可能更喜歡資助具體的技術性的,容易產出技術型專利的,學術項目。沒有過多經驗,就不扯了。

另外,我覺得這幾年UX行業的發展可能會更好的推動交互設計等方向在高校的發展,從而有可能進一步推動HCI相關的研究發展,說不定之後就會有更多的HCI學者了。


之前有問過問題,得到過您的回答,我現在很想去做HCI方向的研究,以前本科學的軟體工程,然後畢業去了淘寶,做java開發工程師,現在已經過了一年。覺得自己更適合向產品,用戶方向去努力,而且結合自身的性格,也更偏重大量的閱讀和思考,廣博的知識,而不應該只做純技術層面。所以打算辭掉淘寶,去美國讀HCI,現在也看了一些HCI的基礎書籍,比如 Don Norman的那本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也了解過在淘寶的一些PD或者UX的工作。不過感覺還是不太夠,希望有機會能夠和您深入交流,學習。Btw,試用了下麵包圈,稍微談下看法,不對請斧正,一、問題還比較單一,大多都是問吃和玩,應該是地域模式的原因,如果有好的引導應該會更寬廣些,二、既然基於地域,其實就不僅是問個路就散,可以把這個圈子更集中一些,比如了解同小區,同宿舍,同學校的人在做什麼,學生可以邀請別人一起上自習之類,當然這需要建立更深入的關係網。就是 三、我的位置和圈子,消息除了推,還有拉,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位置以地域維度拉問題過來,一來二去,當許多用戶在同一地點提問回答夠一定數量問題時,這些人就會自動形成區域圈子,建立更密切的聯繫。四、回答的有效率,能否解決用戶所提的問題,其實這才是問答系統最關鍵的,我想跟感謝並不應該畫約等號。


根據我的經驗,答案很簡單:因為國內HC I的相關領域發展得太晚(如心理學),基礎比較薄弱,搞HCI有明顯的認知代溝,連事倍功半都很難達到。同其他CS的領域相比,HCI的進入門檻太高。

打個比方,放眼看整個CS,中國人搞得最好的全都是和數學有關的,什麼data mining,computer vision,networking之類的。為啥?這些都是在搞演算法,演算法是什麼?不就是數學么。提到數學,有幾個中國人從小沒有受過機械化的訓練?

當然,究其根本,還是因為國情不同。中國現在專註解決的還是吃飽飯的問題(千萬不要一提中國就只想到北上廣深等一二線城市),而不是已經開始呼籲菜品搭配得好,擺盤擺得好,上菜順序上的好能讓大家吃的舒服吃的順心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該搞什麼?自然還是以務實打基礎為主。

此外,現階段的國內學術圈,普遍英語還沒有好到可以同西方學術圈用英語云山霧罩的侃大山,談抽象化的東西。這就造成了寫HCI的論文難度比那些寫以數學公式為主的CS論文的准八股文難得多得多,碰壁多了轉行的自然也就多了。

說兩個題外話。

第一,HCI是個交叉學科,不同背景的人對HCI的理解也不一樣。HCI裡面也是存在有鄙視鏈的。比如搞理論模型的看不起搞實驗的,搞實驗的看不起搞應用的,然後搞應用的看不起以上兩個,最後大家一起鄙視藝術出身的。

第二,以前HCI專業畢業了可以去大公司的對口部門,比如用戶體驗部門。但是現在在用戶體驗對於業務的重要性被廣泛接受的前提下,單獨獨立出這樣的部門來提升整個公司對用戶體驗的認識已經沒什麼必要。更何況公司們為了省錢,牽扯到這塊臨時外包的也越來越多。換句話說,你要是沒點真本事,只會做做實驗,談談理論,公司雇你成本不是太高了?


本人也想做深入的HCI研究性工作,不是只做網頁/手機的用戶體驗交互。目前找工作的過程中也是充滿了困惑,自己想做的和市場需要的理解不同。

在國內找到的機會主要是 UX,UI 等等類似的方向,簡單說Job Description裡面的提到的是用戶體驗,實際做產品,看到的更多是界面,交互線框圖,很多隻停留在了視覺層面,沒有深入研究用戶體驗本質。

感覺國內HCI 研究在公司是很少的,微軟的HCI小組是個例外。這個專業在很多人的眼裡認為等同於了交互設計,界面設計,美工。。。國內這方面的研究還需要等待一定的時間,畢竟HCI在國內也算是新興的專業了。


人機交互 (HCI) 和交互設計 (Interaction Design) 的區別是什麼? 對 HCI 的定義做了比較清晰的解釋。如果我們將三部分分拆開來的話,意味著 HCI 設計師需要具備的知識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人文,計算機,交互操作。

而且隨著所做產品的不同,對這三方面的考核要求也會變得有所不同。大的產品層面,可以是一個操作系統,比如 iOS 操作系統,小的層面可以是一個 App,比如 Airbnb。當然,也可以是一個智能硬體,比如:大疆精靈系列無人機。我相信,在這些公司內部,都必定有自己的設計系統(Design System),不管是工業設計,還是軟體設計。

國內的教育情況導致 HCI 學生少

目前大部分互聯網,泛科技公司的設計師,從哪裡來?主要是通過幾個方面來:

  • 傳統設計:傳統的視覺傳達,平面專業,建築設計,產品設計,工業設計,動畫設計(有一定美術功底,多數屬於藝術學院)
  • 人機交互設計:部分屬於藝術學院,開設此專業的學校目前不算多
  • 其他領域:興趣轉行,野路子(包括部分的軟體工程師,或者毫無專業相關)

從上面去看的話,如果我們將 HCI,分拆成 Human,Computer,Interaction 三大 Section,又繼續將 Interaction(非宏觀的 Interaction Design,這裡針對計算機) 分拆成 Visual, Voice, Touch... 等多個 Section,實際上真正滿足 HCI 設計師要求的並不多。因為可能實際上,大部分人只是:

重兵 Visual + 輕度 Human + 輕度 Computer = 互聯網行業設計師

這樣也就導致了,大家看到的設計師水平參差不齊,而且很多時候只是拼視覺。也有很多設計師說以後的職業規劃發展方向是往交互方向走,但是實際上並不能夠說得出來個所以然。不知道原來「交互」還有很多其他方面的事情需要努力。而且在 Human 和 Computer 上也有很多交叉學科需要深入學習。

我覺得意識到這個事情的時候,應該開始往最高等的學府,他們所探索的方向去觀察,比如 Stanford 等,都有開設相關的 HCI 課程,部分課程甚至還可以在網上看到。這樣的話,能夠越早地知道自己職業規劃的方向,贏在起跑線上。

國內的行業情況導致 HCI 從業人員少

目前國內應該只有極少的公司開設 HCI 專業相關的崗位,一方面是很多公司連基本的審美品味都還沒有過關,在設計領域的追求也流於「高大上」,「小清新就好」,「文藝一點」,「我要跟那個很像」這種不明確,不清晰的盲目狀態。那就更不用說設計對用戶,以及對產品的重要性了。

國內大部分的公司,尤其互聯網公司,都是模式性創新,但是並非產品創新。對於模式性創新來說,更多地考慮直達利益結果。所以大家很多時候看到的東西都會顯得很粗糙。對於國內很多真正的科技公司,人工智慧公司來說,有一些公司的氛圍又很偏學術,有些公司的產品由里消費者太遠的了,所以大家不一定能夠接觸得到。這就導致了 HCI 的設計價值並不一定能夠很好地發揮出來。

當然,另外一方面我們看到不少的公司開始重視 Design System 以及 Design 背後的意義。比如 Design System 方面,我們就有看到螞蟻金服,自己推出了自己的 Design System。最近騰訊公司也推出了屬於自己的字體,利用字體來傳達自己公司的設計語言,理念,品牌。這都是在進步的。

雖然說大環境下,不利於 HCI 設計師去找到自己匹配的工作,但是這也正是一個機會,有這方面意識的設計師,一方面可以自己努力往這個方向學習,另外一方面也可以反向推動中國的互聯網企業,IoT 企業,人工智慧企業在 HCI 方向上的探索。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該怎麼做

對於 HCI 設計師來說,我覺得能夠讓自己發揮更大價值的方法,不是去找一個為你提供 HCI 職位的公司,而是你帶著這份熱誠,將 HCI 的價值帶到這個行業裡面,去帶動一群人學習進步。

創造出來的價值永遠大於別人給你光環。

傳統互聯網行業設計師,科技公司設計師該會做的,也得做,HCI 設計師的價值在於你有更系統,更縝密的,更有邏輯的設計能力。

利益相關:目前我正在一家 IoT 的人機協同軟體公司工作,提供專業級的無人機協同工作流服務。我們也在找 HCI 相關的設計師。如果有意向加入的,歡迎聯繫。


人機交互(HCI)是一門要求綜合,動手和創新能力的專業。

一個人光會技術開發不行,他需要善於發現用戶需求並用合適的產品形式表達

一個人光有產品能力不行,他需要理解用戶的心理感知以及商業層面的信息

一個人光會心理分析不行,他需要知道機器邏輯以及事物間發展的推理分析

因此HCI在招生時,會要求學生的多種學科背景,相互啟發,相互協作,共同來完成一次跨越文化,科學和邏輯的研究學習,而對專業的教授要求也很高。

我當時是在York讀的HCIT專業,系主任Paul是數學,計算機和心理學的三料大牛,而輔導我們認知心理學的Helen,是邏輯和心理學的頂尖學者,另外的幾位教授要不然是手裡有成功的案例,要不然就是已經做過多項綜合研究課題的老師……這些都需要時間積累的

感覺國內的大學或者公司中,目前缺乏這樣綜合性的人才,也不具備這樣綜合性的認知來做這樣的事情,所以一直沒有專業做人機交互研究的機構。 但慢慢會有的

現在自己創業做的這家艾體驗工作室,也是想在這方面下文章,一方面去更好地協助各家有需要的公司做出更好的產品設計和體驗; 一方面也是想更好地去探尋許多更加深入的人機交互的先進技術,讓他們能真的使用在產品中。


我是做人機交互研究的,經常去的學術會議有CHI, CSCW, DIS等等,這些會議上極少看到大陸高校的作者,今年舊金山的CSCW見到了復旦大學協同工作實驗室的一些論文,非常欣喜。我認為國內高校在國際HCI研究上沒有身影主要的原因是,中國人擅長傳統意義上的數理學科,說白了就是在「更高更快更強」的學科領域上很有興趣。但HCI是一個很玄的領域,它包括了太多背景知識。比方說CHI或者CSCW的論文,如果讀它們的Related Work section,可以發現有很多社會科學,心理學,人類學的reference。一般做計算機出身的很少很少有興趣會去研究這些偏門別類,HCI恰恰也是一個不那麼重視「更高更快更強」的方向,它更在乎「User」的體驗。所以一般沒有做user study或者design evaluation through participants的論文是非常難中這些會議的(哪怕你做出的系統很牛,技術很酷),也就造成了國內CS學界普遍對HCI不重視的情況。

歡迎交流。


To be honest, HCI is very hard to define. Even in the States, universities (rudely) put HCI under different departments. Universities in China usually regard it as a CS thing and therefore they put a lot of emphasis on coding while some of the HCI work might not necessarily need coding. Some top schools in China have indeed HCI thing in different departments. For example, in THU, they have HCI group in CS Dept, IE Dept and even Art School. Sorry I cannot type in Chinese right now - -


總體上是越來越好的,

這學期恰好選了HCI的課,深感這個方向是個很依賴交叉的方向,而且不同的HCI方式都需要不同背景去交叉,我們30多個人的班級分成了8組,以大作業的形式去完成課程考試。

8個組,8個不同的題目,有的是mooc,有的是設計情感計算的APP,有的做筆交互,還有的做肌電交互,因為是在人工智慧學院開的課,所以還有的小組做純AI的項目,但是總體上而言,基本每個組4名成員都需要3個所(心理所、自動化所、軟體所、生物類的所等)以上的同學共同完成,整個學期的課程下來,我最大的感受是HCI真的是個玄學問題,是需要邏輯思維去設計,但更重要的部分來自於靈感。

國內研究機構並不少吧,清華大學,中科院軟體所,北郵還有MSRA(重鎮),雖然我是純粹因為興趣而選的這門課,但是一學期下來收穫還是很多的,現代人最重要的夥伴就是自己的各種智能設備,而交互方式顯然是越來越重要的一部分,肯定是越來越受重視的。

如果題主指的是工業界的從業人員的話,我不是很了解,就不獻醜了~

Ps:清華大學易鑫博士在CHI 2017上的報告很精彩!(手動鼓掌)


可以考慮聯繫微軟亞洲研究院人機交互,業界領先CHI, jiawgu@microsoft.com


不知您對人機交互的定義是什麼?人機交互範圍很廣的,做相關研究的人也不少。舉個例子,我本科學院一堆老師研究方向里都包括人機交互,也有hci研究團隊,但主要研究信息行為方向,不那麼和交互設計相關。

但要說人機交互這個專業,據我所知暫時好像還真沒有。


It might be the case in China, but it doesn"t mean that Chinese cannot do HCI well!

Here at University of Michigan, School of Information, I"ve seen so many incredibly talented and versatile Chinese UX researchers and designers. I"m always amazed by their strong commitment, the depth and breath of insights and reasonable attention to details. If you also possess these qualities and are willing to chase your dream, I encourage you to go for it! And #GoBlue!

To know more about Information Science program at Umich, come join our group!

https://weixin.qq.com/g/A-kTrulnq1QTYwLi (二維碼自動識別)


的確不少,我的家人就是這個專業。從他的聊天中感覺到國內已經有一個相當大的圈子了。


因為國內的技術從各方面來說還是趕不上國外發達國家的技術,所以人機交互研究發達的國家研究的人也比較多,畢竟有環境,有技術支持


人機交互本是交叉學科,國內目前專門研究HCI的機構很少,比較有名的也是微軟亞研院、谷歌之類,國內做HCI的人大多本是做CS,web,工業設計,視覺設計等等工作也後才接觸HCI的。

我是學HCI的,去參加HCI會議(CHI)就沒看到內地的學校,只能說內地大學對HCI的重視不夠吧,不過應該是上升趨勢,隨著需求增多慢慢會發展起來。


因為外國做的比較完善 中國開始就要有新高度


據我所知,一點都不少,只是這些牛人都比較低調,不上知乎,不刷微博,所以很少有人知道。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中國擬研發百億億級超級計算機?
1986年的中國在發生什麼?
如果俄羅斯不提供中國發動機,中國會有什麼應對方法?或者這個對中國戰機生產有什麼影響?
為什麼國人提問的方式大多數都是「應該如何如何?」而不是「不應該如何如何?」
美國底特律市破產的情況會在中國發生嗎?中國需要注意什麼?

TAG:人機交互 | 中國 | 卡內基梅隆大學CarnegieMellonUniversit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