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如何看待自我?

最近囫圇看了幾本書,佛教認為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是不是說既然人的經歷都是因緣,和合的結果,人就應該坦然接受,如果過分追求就是我執?那麼現在有這樣的一種情況:子女對人生有所追求,但父母已經對他的人生有所設定,那麼子女應該坦然接受這個現實,因為過分堅持自己的想法就是我執?可是悉達多太子也是脫離了家庭在大家沉睡的時候出離的,他這樣的行為算不算一種我執?我又聽說佛說你作自己的主宰,真有這句話嗎?這和四法印是不是矛盾了?


我又聽說佛說你作自己的主宰 。。。。。。。。。。。。。。。。。。。。。。。。。。。

原諒我打這麼多句號

我對聽說佛說這個句式過敏,手抖到不能控制了,相信我,佛陀沒說這類的話,但是在佛教里修行要靠自己努力,佛陀也幫不了你是真的;在佛教里一切都是自作自受,好的壞的都這樣,這是真的的,但是所謂做自己的主宰什麼的,好吧我沒覺得這話有什麼錯誤,不過,就我所知佛陀沒有這麼表達過。

簡單說說吧

佛教的無我就是告訴大家說呢,沒有什麼恆常不變的靈魂存在,轉世輪迴絕不是靈魂從一個皮囊轉注到另一個皮囊——印度教倒是這麼想的。

佛教所說無我是什麼意思呢?從自我的角度說,意思是,咱們的自我意識不是上輩子帶來的,不是轉世投胎形成的,也不是什麼靈魂,自我意識,只是咱們的大腦、咱們的肉身、也許還有一些精神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換言之,咱們的自我意識是後天建立的,是和我們的肉身、和周圍環境也許還和某些精神元素有關,是這些東西共同作用下的產物,並非什麼獨立的永恆的東西。

從大乘來說,還講法無我,亦即一切法無造作者、無主宰者、無不變本性,這條,直接否認了亞伯拉罕宗教中那些唯一神、創世神、主宰者、造物主在佛教中的存在空間。

其實說無常也好、說無我也好,要你知道的就一件事,無常是苦,我和我所及我執並非恆常所以也是苦,既然知道是苦,就該修行求解脫,如是而已。

那我執是什麼意思?從字面上說就是執取為我,比如認為人有個靈魂,這個靈魂就是真真的自我,這等觀念就是典型執取為我的我執,把很多東西都執取為我或者執取為我的一部分,這個是煩惱的根源。

至於你說的

子女對人生有所追求,但父母已經對他的人生有所設定,那麼子女應該坦然接受這個現實,因為過分堅持自己的想法就是我執?

我覺得你有點過度解讀過度發揮了。

佛教的無我沒有否認你存在自我意識,沒有否認你有自由意志,也沒有否認你個人生活的存在,更沒有勸導你放棄自己的生活——你自己的生活還是你自己的,你有自己的自由意志,你的自我意識是獨立的——呃,雖然不是永恆的——你擁有的這些東西和無我和我執其實沒有什麼直接的關係。

所以堅持你自己對生活的追求不是什麼壞事,在這個問題上用我執這個概念來切入是有些無厘頭的。在俗世追求幸福的生活並不違反佛教的教義。

但中國人理解佛教似乎就有這種雜合一團、胡亂聯繫、過度解讀的習慣,所以一個我執這樣的概念,一般信眾居然也基本搞不清。。。。。。。。

佛教的理論其實挺簡單的

告訴你器世間一切本質是苦的

告訴你苦的原因

告訴你什麼樣的狀態是不苦的

告訴你到達這樣的狀態的方法

這就是佛教理論簡化的描述了,當然中國人只用了四個字就描述完成了,所謂「苦、集、滅、道」


佛陀洞見「自我」不存在於任何地方。心不是「自我」,身不是「自我」;「自我」只是一些事物,如形狀、知覺、感情、衝動和意識等集聚的代名詞。因此,在實相上,當你檢視什麼是所謂的「自我」時,會發現沒有任何東西是。「自我」不過是聚合某些事物所給予的名稱。——薩迦天津法王


作者:天瓶雲水

鏈接:真假我辨析 - 天瓶雲水的文章 - 知乎專欄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

分享一段微信聊天:

友:前天你在群里說到佛家和陽明先生論述的真假我,那麼,道家怎麼看待「真假我」問題呢?

我:古今中外的學問是一不是二,道家自然不會變成二,老子曰:「吾之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顯然,「我」可以無身,也就是說擺脫了這個肉身這個「假我」就沒有憂患了,「真我」就自由了。顏回的「墮肢體」就是擺脫了肉身的羈絆。這是一種解脫的境界,即莊子的「縣解」,縣者懸也,頭朝下綁著,縣解即無所系縛,正過來,即佛家的覺醒。

友:沒有了肉身,「真我」怎麼生活?

我:沒有了肉身就是「假我」消失的狀態,「真我」回到了來的地方。「真我」是不存在消亡的。老子有「死而不亡」一說,即「死」指的是肉體生命結束,「不亡」指的是心,即「真我」。《禮記·祭法》里說:「人死曰鬼」「鬼者,歸也」,回到來的地方,所以孔子說:「敬鬼神而遠之」。墨子則稱之為「明鬼」。佛教和印度教有輪迴之說,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則認為,人的肉體消亡後,「真我」將接受上帝或神的審判。

友:王陽明說:「這個真己是軀殼的主宰。若無真己,便無軀殼。」,這句話怎麼理解?

我:第一層的意思是,如果沒有「真我」居住在軀殼裡,軀殼就是「一團血肉」,很快化為塵土,歸於無。第二層意思是,「真我」是獨立的,它並不依賴肉身的存在而存在。離開了肉身,真我同樣可以「真實」地生活。也就是說,除了本體或心這個「真我」是真實的存在,肉身及所有物質都是一種虛妄的存在,即「心外無物」。

友:沒有肉身還可以真實地生活,這個不太好理解。

我:舉個事例吧。「莊周夢蝶」你是知道的,莊子發現,肉身一動不動,但夢裡是生活非常真實可信。也就是說,「真我」不需要肉身就可以真實地生活。莊子問:我是誰?人和蝴蝶哪一個是真實的?亦或兩個都不是真實的?一路追下去,問題來了,既然無需肉身及其他物質的存在,「我」同樣可以「真實的」生活,人生不就是一場夢嗎?噢,原來「心外無物」、「緣起性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心」這個真我是一切「物」和「相」的源頭,「相由心生」,「心生萬物」,萬物皆具「空」性。莊子領悟了這個本質,於是擺脫了肉身,「真我」如大鵬一樣,逍遙自在地展翅飛翔於天地之間。

友:哈哈,看來王陽明說的「心外無物」竟然是真相啊!

我:怎麼會有這樣的感受?難道王陽明反覆說的「心外無物」是說著玩的?

友:對不起,沒有這個意思,只是相對於我的認知的感嘆。但我還是迷惑,到底有沒有心外之物的存在呢?

我:不要糾纏於有沒有,這是不可言說的。可以把它理解為「真空妙有」。建議你體會一下佛家和王陽明說的「寂」就行了。

友:這個我還要體悟一下,看來真假我的概念真是太重要了。

我:是的,對於真假我的認識,儒釋道是一致的,西方文化的認知也一樣。宗教上,認為「真我」是靈魂,肉身是「臨時居住地」。哲學上,蘇格拉底和柏拉圖認為靈魂這個「真我」不死不滅,「真我」永恆。柏拉圖的觀點更接近佛家和陽明,他認為,「真我」被圈入於肉體中,然後因為留戀這個肉體,並把肉體視為自己,「我執」由此產生;亞里士多德認為肉體是質料,「真我」才是實體;笛卡爾認為除了上帝和人的心靈(真我)之外,其他的物質,包括人的肉體,都是機械運動。康德等哲學家也認為靈魂不滅。中國傳統中醫則把肉身稱之為「舍」,就是房子,而「真我」稱之為「神」。

友:真假我,也就是王陽明說的「真己」「假己」對於我們理解陽明心學的意義是什麼?

我:沒有什麼理解,只有領悟。真假我是源頭和根子,它是打開陽明心學的鑰匙,體悟到真假我才能真正理解「心即理」、「心外無物」、「知行合一」的真正含義,才不會跑到心外去找什麼理。肉體尚且是「假我」,肉體外面的虛妄世界就更與「我」無關了。目前,中國學人關於陽明學的研究都迷失在這裡,即盯著「假我」不放,千方百計地要把陽明學拉到心外去討論,牽強附會地解釋「心外無物」的本意。更有甚者,談什麼陽明計謀、百戰百勝、三不朽之類「假我」的東西。王陽明什麼時候談過這些心外的東西?

友:是的,今天的人們喜歡談「假我」的建功立業,看來是本末倒置,這是因為愚昧嗎?

我:是的,還有私慾。

友:我接受您的觀點,但我還是有疑問,如果不聯繫實際,不聯繫人生的意義,那麼為什麼要學習陽明學呢?

我:看來你還是執著於你肉身這個「假我」。我問你,你所謂的人生的「人」是哪個人?你所謂的人生意義又是哪個「人」呢?地球及人類存在的意義到目前為止尚且找不到,「一堆血肉」的意義又在哪裡?你是不是又被什麼理論洗腦了?「假我」在人世間幹了什麼只是它的天命,與「真你」有什麼關係?

你不是喜歡稻盛和夫嗎?稻盛和夫說「人死後,靈魂脫離肉體繼續存在,靈魂是永恆的。靈魂離開肉體後,如果造物主問,你在世上幹了什麼?如果我回答搞了兩個世界五百強企業,這是說不過去的,因為物質世界的任何東西對於我的意識體(靈魂)是沒有任何價值的。」。兩個世界五百強企業只是他肉身的使命,與他本人無關。他對你提出的「人生的意義是什麼?」這個問題的答案是:提高心性!注意,這個意義是指的「真我」的意義。「心性」二字含有人格、人性、靈魂、意識體等多層意思。「提高心性」這四個字就是王陽明的致良知,就是去人慾明天理,它是修習禪宗的稻盛和夫殫精竭慮痛苦修鍊的成果,可謂簡潔而精確!

你要看到,聖人千年不倒,不是他的「假我」幹了什麼,而是他「真我」的境界。他們的學問是心這個「真我」的學問,它不在行為上,也不在文字上,而是在心裡。陽明學為什麼後繼無人?就是因為人們背離「心學」內求的本質,在心外尋覓,邏輯思辨,爭論不休了五百年,到今天有一個真懂陽明心學的人嗎?沒有。狂熱的日本人則把陽明心學變成了心外的「兵法」。

友:您在群里很少發言,但一說就是一個長篇,我特別喜歡您的直率和智慧,有些內容我還需要慢慢領會。但根據你的觀點,群里現在的這種學習和討論都是遠離「真我」這個本體的,大家都是在浪費時間嗎?

我:不能這樣說。對於一般人而言,這個過程是必要的,學習和討論是一個找路的過程,防止走偏。首先要在大腦里建立正確的認知和方法,通過致良知,去人慾明天理,然後再一步步走向實修實證,這就是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觀照般若悟入實相般若。大腦的知識可以學,而心靈的智慧只能靠「悟」。只學不悟是腦學,不是心學,這樣的「口頭禪」到老也是一場空。

友:受教了,信息量太大,超出了我的認知,容我再領會領會。

我:好的,慢慢來,有問題再討論。

微信號rdtpys


亂答,引用曾經看過一個活佛寫過的文章里讓我有醍醐灌頂之感的話: 尋找自我,是為了明白自我並不存在。


好像


自我就是本我!人立於十法界中部,是一種自我提升的過程,剋制自己不淪落,同時也是一種感知的過程,感知修行過程中點滴!不斷循惡導善。


我執不是僅僅指有追求,更多的是指思維觀念上的執我為實。。。多的不說,引用印老一句話:如果還有實有感的影子存在,我執就有安立處。


推薦閱讀:

依佛理來講,世界上是否不存在真正的邪師?
功夫打成一片後,如何破除我執,參看歷代祖師的公案都是在特定因緣下,有沒有具體的方法?
佛教的禪宗對男女關係有何見解?
若說佛法被後人誤解的最大原因,就是因為後人因對佛法的誤解而過分形式化它了,過分分類化了?
為什麼六道輪迴的眾生不能保有前世的記憶?

TAG:哲學 | 佛教 | 佛學 | 佛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