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習政治的時候,看見書上說勞動是人類的本質活動,那麼動物的活動不是勞動嘛?比如蜜蜂建蜂巢啊之類~?

小白一枚,求解答~


勞動是人類的本質勞動,這裡面是本質是類本質。勞動又叫做人類的類本質能力,這個《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里寫的是很清楚的。

類本質的實質就是人的本質,這裡面就涉及到人道主義的本質論,這個是從費爾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質》里來的。

所以,你得看這兩本書,別聽這些不讀書的開腦洞瞎BB。


勞動是人類的本質屬性。黑格爾在《精神現象學》:

王德峰《哲學導論》對以上這段話的分析:


馬克思不是生物學家。


看來從小把老師比喻成辛勤的蜜蜂,而老師還沒有起義罷工,說明教育界的馬克思主義路線普及的相當不夠。


謝邀……

這個問題純粹是那個時代的人思考的前提的問題了……在當時的人對於「勞動」的定義下,如果一個農民,種地種出來的東西每次都恰好僅僅夠他下一年的種子和他今年的口糧,這個人是沒有勞動的……必須要把成果拿出去跟別人交換那才是勞動……更進一步地,甚至這個農民要想做到勞動,還需要他種地的目的就是出去交換,而不是種出來自己吃……因此,我們一般說的農民的作為,在他們界定起來,是勞動(因此在小農社會如果真的能做到「自給自足」的話,人類是沒有勞動的哦)因此,而我們在家裡種植一些可以食用的盆栽植物,這在他們看來不是勞動……

至於人類的本質,我說不上……也不想討論這種東西……我當然也不認為人類的本質會是這種東西……但至少在批判之前先要知道自己在批判什麼……

其實即使在這樣的對「勞動」的定義下,其他生物或許也有勞動,一個典型的例子是猴子可以為了獲得購買食物的購物券而賣淫……


先表態後說理:

恩格斯的這套理論,基本沒有價值
哪怕放在19世紀,也沒多少價值。
但研究這些無價值理論的起源,可以幫助我們打開一扇窗,看看19世紀的社會

以下為正文。

時代的烙印

我們聽80年代的香港流行歌,都能聽出時代的特點。看19世紀的書,就更容易發現一些奇怪的看法了。
但這些奇怪的看法,卻恰好是那個時代的共識——正如80年代的香港編曲風格橫掃整個華語樂壇。

回到今天的主題:「為什麼勞動是人和動物本質區別?」
按照知乎知名語法,不問是不是就問為什麼那是耍流氓。
在21世紀知識分子的主流語境下,人和動物「有沒有」本質區別都成問題,問「為什麼」就很尷尬了。

但為什麼馬恩可以如此斬釘截鐵地給論述?
我總結下那個時代的三個鮮明共識:

1.人是萬物之靈長。

2.以經典物理學為代表的近代科學統治一切,社科人士也很愛引用。

3.一個知識分子可以討論一切自己熱衷的話題,從宇宙起源說到人生意義再到這屆國王為什麼不行,感覺在所有的領域都很專業,在所有的專業都可以著書立說。

以下一條一條說。

一、神和地球都要蹲下去,唯有人類可以站起來

文藝復興三百年(14-17世紀),年年在挖上帝的牆角,造人類的豐碑。

中世紀的宗教畫,人和耶穌都不能是同一個尺寸。而到了拉斐爾的年代(1483-1520),天使已經可以賣萌了。
上帝越來越親民,上帝造的地球就更是地位不保。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1543年)直接剝奪了地球的宇宙中心資格。

奇怪的是,同為上帝之造物,人類對自己的評價卻高多了。
到了莎士比亞寫《哈姆雷特》(約1600年)的時候,已經可以喊出這樣的口號:「人是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

為上帝去魅,為地球降級,讓人類無限拔高,這都是文藝復興時期對老傳統鬥爭、發泄的手段。只不過這種反傳統的思路又成為了新傳統的一部分,進而被啟蒙時代、工業時代的知識分子所繼承。
這種勇士屠龍又化為龍的情況,並不罕見。馬克思主義本來也是一種鬥爭理論,但現在的應用方式,大家都見識到了。

馬克思恩格斯活躍的年代大約是1840-1895,算是踏上了「人類靈長論」的尾班車。
在那個年代,說政治正確也好,輿論共識也好,大家認為人和動物就是有「本質區別」的。

關於這個本質區別到底是啥,馬恩的「勞動論」也只是一家之言。
即便是現在,神奇的理論也很多:

這都21世紀了,隨便翻翻上面的每一條,你覺得他們比起150年前的兩位導師更有說服力嗎?

只要你先認定了「人和動物就是不一樣」,然後再來自圓其說,最後一定是很難圓的。
這不僅僅是馬恩的問題,誰的理論只要跳進這個大坑,結局都差不多。

也許馬恩無愧於一代導師的名號,但畢竟,他們誰也沒讀過生物學。
如果孟德爾的豌豆早種50年,讓大家知道無數的「進化」其實只不過是基因突變,我們和「不會勞動」的黑猩猩只是基因樹上600萬年前分家的兩支細流,也許打臉的理論可以少一些?

二、再不講講科學,就編不下去了

一個信仰怎麼樣才能編圓?最好是從天地萬物之真理說起。

這不是馬恩的首創,古今中外其實都不能免俗。

就像中醫理論首推的《黃帝內經》,本書起碼一半篇幅在說五行輪迴、陰陽生克、君臣佐使,一小半在教治病,一大半在教治國。
政治理論比古代醫術更依賴於宏大敘事。你看西方哪個宗教不是從大神創世開始講故事?

到了馬恩的時代,近代科學發展到了極盛,宏大敘事的方式肯定不再像前輩們那樣神經大條、錯漏百出。
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主義宏大敘事」大概是這樣的:

1.先說宇宙是怎麼形成的。
2.再說人類是怎麼形成的。
3.最後說人類社會是怎麼形成的。
4.有了以上基礎,再開始進入正題。

我們作為後人,已無法知曉,前三條裡面有多少是馬恩理解的,有多少是馬恩曲解的,有多少是馬恩夾帶私貨的。
不過在當時,發自內心用近代科學解釋社會的,大有人在。
比如說社會學的創立者,孔德(1798-1857)就堅持認為,物理學是一切科學的典範。他創立的社會學就近似於「社會物理學」,他還仿照物理學的概念建立了「社會靜力學」和「社會動力學」。

這種思潮的實際效果如何呢?

兩句話形容:看似嚴絲密縫,實則危如累卵。馬列主義的前三條科學預設裡面,只要有任何一條出了問題,第四條就編不下去了。
可惜的是,自然科學本來就在不斷淘汰更新,更何況是19世紀末,近代科學的大廈,已經走到了崩塌的前夜。

題主提到的「勞動是人和動物的本質區別」,還不是打臉最嚴重的。
更嚴重的是基礎科學論斷,比如說「宇宙從空間上是無窮無盡的,從時間上是無始無終的」,「所有的運動都需要消耗時間」。
這些理論對於馬克思主義的意義,正如托勒密天文學對於天主教的意義,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有了托勒密完美體系的光環加持,天主教的解釋力完爆一切傳統宗教。但一旦有好事的人發現托勒密體系也有牆腳可挖,那天主教會只能加速燒人來解決爭議了。
這和蘇聯與某朝的科學界大清洗何其相似。

現在的社科界早就學乖了,寫書不要寫跨界,不然太容易打臉。
如果經濟學原理的第一章是宇宙大爆發,第二章是人類社會的六種起源,第三章是希臘城邦的崩潰與羅馬帝國的崛起,那一定是宋鴻兵魂穿了。

這一節總結下就收了吧:

把信仰和科學放在同一本書里做捆綁,其實是一把「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的雙刃劍。
在19世紀,用自然科學解釋社會,確實可以幫助作者更理性地思考。但150年以後,滿地大坑填不完。

現在題主質疑「勞動是不是人和動物的分水嶺」,和五百年前哥白尼質疑「地球是不是宇宙的中心」一樣,本質上都是對「科學信仰化」和「信仰科學化」的質疑。

三、只要你讀過初二,就可以從宇宙學編到社會學

知乎上對於非理工科背景硬膜理工范、暴力討論理工科問題的人,一般用倆字兒形容:

民科。

我不知道民科是不是在兩百年前就有淵源。
不過考慮到中國在明朝時已有民間載人航天組織,那19世紀的歐洲走出幾個野生兼職科學家,應該也不出奇。

杜林,也就是恩格斯《反杜林論》裡面罵的那個杜林,是這麼罵馬克思的:

「中國式的博學」。

中國的秀才上可治國下可治病,西方人也看不下去了。
但那時候的西方人,自己又能高明到哪裡去呢?

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裡面,有一段論述讓我拍案叫絕:
盧梭等人應該被稱為「哲人」,而不是「哲學家」。他們沒有受過專業的哲學、邏輯學教育,更沒有自然科學的學歷,卻敢於討論一切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問題。他們作為專欄作家,用思想和口才影響了一個時代。

其實馬克思也是個專欄作家,而且還不是科普專欄。
在恩格斯接濟他之前,他的主要收入來源於給英國報紙寫專欄罵德國國王。
如果真的要討論科學問題,馬克思的專業素養遠不如方舟子,甚至不如何祚庥。
如果韓寒寫博文講生物學問題,後世粉絲們會持續討論150年嗎?
但馬克思的本科專業也是文科,自然科學也只學到了高中。

可能有的人覺得那時候的自然科學比較簡單,業餘人士也能參與討論。
這麼想就太低估近代科學的討論門檻了。

本頁摘自1686年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比馬克思早了快200年:

為了好看,我專門挑了一頁圖多字少沒公式的。
莫說是19世紀的文藝青年,哪怕是21世紀的高中理科學霸,又有幾個能看懂的?

兩位19世紀公知,討論自己剛聽回來的酷酷的名詞,跟姚晨在微博裡面轉發引力波是一回事。
只不過這兩位公知的微博流傳了一百多年,而且在可以預見的未來,還會再流傳一會兒。

小學五年級課文《偉大的友誼》裡面,有這麼一段話:

「每天下午,恩格斯總要到馬克思家裡去。他們討論各種政治事件和科學問題,一連談上好幾個小時……」

以前我以為這是往革命導師臉上貼金。兩位文藝男,怎麼就討論一下午科學問題了呢?
後來看了千古雄文《反杜林論》,才知道這是事實,不吹不黑。

在《反杜林論》裡面,一位中學沒讀完的工廠老闆,和一位我不清楚學歷的經濟學家,激烈地辯論了宇宙時空、物體運動等一系列前沿物理問題,為後世研究馬克思主義的晚輩點亮了一盞氙氣大燈。

最後說個小故事結束本文。

前兩天暮光女發了一篇AI論文,業界評價如下:

題主所問的問題,來源應為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

關於這本書,大神愛因斯坦也有相似的評價:


愛德華·伯恩斯坦先生把恩格斯的一部關於自然科學內容的手稿交給我,託付我發表意見,看這部手稿是否應該付印。
我的意見如下:

要是這部手稿出自一位並非作為一個歷史人物而引人注意的作者,那麼我就不會建議把它付印。
因為不論從當代物理學的觀點來看,還是從物理學史方面來說,這部手稿的內容都沒有特殊的趣味。

可是,我可以這樣設想:
如果考慮到這部著作對於闡明恩格斯的思想的意義是一個有趣的文獻,那是可以出版的。

全文完。


謝邀,不是,動物的行為沒有目的性,不是意識的指導行為,而是本能行為。


「勞動」的拉丁詞源是「tripalium」,一開始指的是刑罰的工具。「勞動」的這層含義只有在古羅馬的背景下才能被理解。在古羅馬,勞動是專屬於奴隸的活動。勞動更多地被理解為了一種苦刑:自然強加給我們的枷鎖讓人類苦於生存,又限制了人類的自由。但是在抱怨人必須為了生計辛勤勞動之前,我們首先得理解勞動的本質。勞動到底是什麼?

tripalium

為了理解勞動,馬克思提出了以下問題:人類的勞動具有什麼性質?我們是否能說只有人才可以勞動?馬克思給出了勞動的定義,即為了滿足需求而轉化自然的過程。人類的勞動具有著意識和主觀創造性。在轉化自然的過程中,勞動者必須動用自己的理性、想像以及智力。因此,勞動者在改變自然的過程中也潛移默化的改變了自己。正是這一層區分了人類的勞動以及動物的行動。

我們也可以將勞動分解為兩個步驟:理念和實行。根據馬克思,人類的勞動是理念先於實行的。實際上,這與薩特所說的正相反,是本質先於存在。不同於無意識的動物,人類本身就是勞動的本質。這也是人類的勞動與動物的行動的區別。

我想這就已經回答了問題。說一些題外的話:馬克思也批評了資本主義下的勞動。馬克思在觀察了工人階層的生活後發現,在工廠里工作的無產階級們只是機械性地重複某一個動作。在這個過程中,工人們並不思考理念,而只是在實行中動用自己的力量而已。馬克思認為這樣的勞動是一種「異化」:人的勞動的意識性被剝奪了,工人在勞動的過程中喪失了人性,只被視作為如機械般的勞動力。異化正是對工人最可怕的剝削。


還有一句 勞動是人特有的活動。書上應該能找到。希望對你有幫助


我記得資本論里好像有相關論述???

先佔個坑,等考證完了再講。


在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不要一直把注意力放在勞動上,而要放在人上。馬克思的人不是單個的個人,是社會中的人,是有交往關係的人。而交往關係包括人與人之間的和人與自然之間的,交往關係必須通過勞動達成。人的本質是各種社會關係的總和,所以說勞動是人類的本質活動。


我覺的,這裡指的勞動我不認為理解為自給自足的勞動就不是馬克思含義里的勞動,是不是可以理解為有目的的行動,這裡體現了人這種可能性的動物面向未來的籌劃,至於說成果,我覺得主要跟看事情的角度有關係,一件事情,其成果必須由一個角度來決定,不同的角度,成果也是不同的,你看事情的角度和你心中要求得成果不一致,就會導致沒有成果出現這樣的事,其實人的本性理性和人的本質活動勞動之間是一脈相承的,我們只有理解,解釋這個世界,那麼對於未來,就既是有無限可能的同時又是可以籌劃安排的,這裡有一個歷史和未來的辯證,這裡又體現了馬克西主義哲學,行動先於認識的主張,行動是面向未來的,認識即現在得認識,其根據是歷史性的,也就是說歷史是一定合理的。大概就是如此吧。


首先,你得確定文中說的「勞動」指的究竟是個什麼概念。

我也不大清楚,去問大神好了。


勞動的本質是人類通過一定的中介,藉助工具進行的有目的的改造自然改造社會的活動。

馬原切忌死記硬背,理解才是王道,理解的前提是搞清楚基本概念。

祝好


勞動必須和意識的作用聯繫起來,蜜蜂雖然在動,但是它們並不知道自己為什麼這麼做,僅僅是受本能驅使。而意識具有自己選擇性和主觀創造性,這樣的行為才是勞動


開玩笑,怎麼可能會是本能反應,昆蟲我不了解,但你說動物的話裡面肯定有哺乳類,也有靈長類,你敢說他們沒有智慧?


推薦閱讀:

一個國家的世俗化是什麼?
孔子和釋迦牟尼生活的年代相仿,這純粹是巧合,還是有什麼內在的聯繫?
叔本華在《人生的智慧》一書中寫道的 「人,要麼庸俗,要麼孤獨。」這句話的原文是什麼?
未來已經被決定了嗎?「自由意志」是否自欺欺人?
如何理解老子的「聖人不敢為天下先」?

TAG:政治 | 哲學 | 考試 | 考研 | 馬克思主義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