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越布施,越富饒(有錢)」,這個觀點經得起推敲嗎?

在佛教徒中,大家都特別喜歡捐錢,各种放生啊,供養僧人,寺廟做功德,做慈善和公益。說是越布施越有錢。還時常碰到有人拿出比爾蓋茨捐了自己90%的財物,巴菲特捐了92%,李嘉誠捐了70%…這種事例作為說明真理的事實依據…無所不能的知友們怎麼看?

看有些知友理解成覺得是我把「富饒」理解成為金錢,其實是我在生活里看到的很多人是這樣的理解。我知道布施不僅僅是錢財的布施,富饒也不僅僅是財富的富饒。只是我在生活里看到的很多人,對這句話的理解,在布施的實際行動上,就只剩下錢了……然後還跟我說,「師兄你要相信,越布施,越財富自在……」


朋友,佛教眾生「布施」,是為了讓眾生「戒貪」,遠離對相的貪染,如果是「有所求」的布施,希望「越布施,越富饒(有錢)」,豈不是與佛意相違背?這就如同「有目的」的做好事,還能叫做好事嗎?

在《壇經》中,六祖惠能大師與韋刺史,就梁武帝」建寺齋僧「的事進行了一段問答,就很好的講明了,佛教所說的」功德「是怎樣的。

韋公曰。和尚所說。可不是達磨大師宗旨乎。師曰。是。公曰。弟子聞。達磨初化梁武帝。帝問雲。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設齋。有何功德。達磨言。實無功德。弟子未達此理。願和尚為說。師曰。實無功德。勿疑先聖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設齋。名為求福。不可將福便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師又曰。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若覓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輕。常行普敬。心常輕人。吾我不斷。即自無功。自性虛妄不實。即自無德。為吾我自大。常輕一切故。善知識。念念無間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知識。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也。是以福德與功德別。武帝不識真理。非我祖師有過。

從六祖惠能大師的回答可知,佛說的功德,不能在「相」上下功夫,必須在「心性」上下功夫。要不然」布施「得再多,也無功德可說。像梁武帝就是典型的例子,其」布施設齋「是」有所求「的,是希望獲得他人讚歎的,所以達摩大師就當其面破斥道——」實無功德」。而世俗人希望,「越布施,越富饒(有錢)」實在是與梁武帝一般的愚痴之見,實際「布施」所富饒的是「法財」,也就是「法身」上的功德,怎麼可能是世俗的「錢財」?末法時期,很多人是愚迷顛倒,常把「求福」當「功德」,如果他那天遇事不順,還會倒打一耙,怪罪佛菩薩不靈驗,枉費他大筆錢財的「布施供養」,這實在是可笑!

而且佛說的「善」也不是世俗人的「慈善」,不是所謂的「扶危濟困」,因為佛的善,是大智慧的善,其不管是有錢沒錢、位高位低的眾生,佛都有辦法度其出苦海,而不像世俗的「慈善」,往往只能幫那些「有困難」的人。實際以佛法來說,只要眾生不能出三界、斷輪迴,就算是當皇帝都離不了苦,以佛的慧眼來看,三界的眾生都是「有困難」的,都是要發心度脫的,所以佛的「善」乃是佛慧所生的「至善」,非世俗的慈善所能比擬。然而末法時期,佛教漸漸的俗化,一些人將佛法與世間法混為一談,所謂「人間佛教」大為昌盛,實在是末法佛教的一大毒瘤。


騙傻*用的

蓋茨與巴菲特是捐得多,不過那也算是一種宣傳手段,也是一種避稅手段,當然不排除別人是真的有心做慈善,然而他們倆是基督徒,與佛教無關

李嘉誠捐錢是瞎掰出來的事,香港的綽號是李家城,地產、零售、通信、港口碼頭等等產業都有李家涉足,香港人一生都要給四大地王打工。李嘉誠曾經說過,他的錢是他光明正大賺回來的,怎麼用是他的事,與他人無關

假如布施,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緬甸和西藏,一年辛辛苦苦賺的錢絕大部分捐給「大師」,很直觀的結果就是,在沒富有之前,自己先餓死了。緬甸和西藏布施得夠多了吧,布施了幾百年,連貧困還沒擺脫

之所以要鼓吹布施,因為佛教本身不事生產,要麼要飯要麼靠信徒供養,假如沒人願意送飯送錢,要麼轉行要麼餓死。


你這個問題就問得奇怪!本來布施越多、福德越大是富人的共識,只有窮人才老是要"推敲"這個、"推敲"那個,就跟盲人要摸象、市井大媽要盤算(推敲)哪個菜攤買菜便宜一樣的。智慧的富人早就進入良性循環了,而你還在"摸象"。。。

教你佛教有點早,先教你這麼一句作為接引: 人生贏在格局,輸在計較! ---- 你慢慢悟去吧……


謝邀

其實這個原理很簡單,就是因果。這個因果首先體現在意識中,喜歡布施財富的人其實不管是貧窮還是富有,都有布施的習慣,而且這種布施確實會使人的心量擴大,心量擴大以後會有幾個果報:1)即便沒有什麼太多財富,也不會覺得自己財富很少,而覺得很知足,從而得到快樂;2)心量擴大以後會得到很多善緣,一種意識處理器世界物質事物的好習慣會使善緣指數型的增長。其次,體現在器世界層面的一種相應的報償,比如被布施得利的人會很感激,這也是一種最直接的善緣。這些善緣在未來會成熟,然後產生得財報的善果。這種報償往往是次要的,而意識能量被打開所造成的習慣性善緣的大幅增加和心量擴大以後對器世界的體驗的變化是最主要的。


這不是觀點!這是定理!這不是推敲出來的!這是證得無生法忍,有禪定功夫的人可以實證的定理!。。。

因果是真心自性的顯現,你要得到就先要付出,種下種子才有收穫!


謝邀。這個問題提的不錯,不過近期比較忙,等我閑下來寫一篇長答案,先做個記號。


謝邀:真布施是「身心世界通通放下」是要讓你放下「妄想執著」。

  • 本意是讓你「遠離顛倒夢想」,讓你從執著於此身心實有的妄想中"醒來",結果你卻只想「做個好夢」,這就是「從來好夢不願醒」。
  • 蕅益大師有句話:」諸法無性盡隨心轉,心為名利一切法趨名利,心為菩提一切法趨菩提。「
  • 所以這個「布施」對你造成一個什麼樣的影響是不確定的。。你的心帶著求名求利的目的去布施,那麼所得果是個雜染的果報(名利)。
  • 所以大乘佛法,安立菩提心為最基本和關鍵。這就是心為菩提,一切法趨菩提。(在菩提心的基礎上行一切善法,所得果報,皆趨向佛果)。

至於你舉例用來說明的這些事證,其實並不足以說明問題。佛弟子學佛,還是要先從明理開始。


布施不僅僅是布施財務


佛教從來不會強迫別人捐錢,愛捐不捐

看你這意思,你不信,不信就不信

為什麼有人信呢?為什麼有人做了?為什麼這些人都是跟你一點共同點都沒有的人群?

當然這些問題跟你可沒有關係,你就想一毛不拔的過,知道這些只是讓你懷疑的更多,不解的更多。人嘛,都有權利選擇自己一輩子怎麼過。有人選擇與覺醒為伴,有人選擇當守財奴,這是你自己的權利和生活,誰也管不了,誰也不會管。


比如全民一半收入給喇嘛的西藏?


種子都很渺小,但最終藉此成長起來的稻米,樹木,任何一個人和任何一個動物都比種子增大了數倍乃至無數倍。

無論最終是多麼不可思議的龐大,我們還是得承認最初的種子很渺小。

同樣,布施的行為和念頭也是種子,存在我們的阿賴耶識裡面,只要種子成熟,最終的果是增大了數倍乃至無數倍,這倍數大小取決於布施時的發心及對境,最殊勝的是三輪體空。

行為和念頭有善有惡,種子也由此區分善與惡。

在相信這個之前,你要相信自己的行為不是做完就結束了,你要相信這個行為是一個會影響到你今生或者以後是某一世生活的因。同時還要相信,這個因不會憑空消失,就像它不是憑空來的一樣,只要條件成熟種子就會發芽。

推敲「越布施,越有錢」之前,你先要做的準備是這些。


跟佛祖做生意呢

我給你花了一百塊 你要返給我150。。

佛祖又不傻。。

陽明先生曾言佛教不過「以生死動人」。

這一句用來揭露一切信仰靈魂不滅之宗教都有效。教徒的行善,不是發自內心的真善,而是投資心態。

死後72個處女也是這意思,老大 我替你賣命,你給我72個妞玩玩。。


不是。

布施是好事,但是多數人都是抱著功利思想在布施,這就不是布施了,而是投資,以期在未來世得到更好的人天福報。這樣的布施已經背離了佛教,而且佛教僅僅是教你如何活得更好嗎?


照這個邏輯的話世界首富、白手起家的有錢人都是在自己富起來之前布施了很多錢了,這完全不合邏輯。在說了,如果要是這樣想就是帶有功利性的想法了,相當於是在做投資,投資越多,回報越大,雖然我不是佛教徒,但是我相信佛祖不會這樣教育世人的。


仔細想想就知道不可能是這樣子的。如果布施可以「越布施、越富饒」,我和太太各開一個戶口,今天我布施給她一千元,她布施給我一千元;明天我布施她兩千元,她布施我兩千元。

彼此布施的金額以指數式上升,大概一個月後,我們就可以每天互捐一萬億了。

好吧,你告訴我,這錢會從什麼地方生出來?

所以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佛教原本的思想其實是,種因,得果。你種了什麼因,才會得什麼果。你向某某人布施一千元,你只會得到「向某某人布施一千元」的果。不是隨隨便便找個人捐錢你的財富就會瘋狂膨脹的。


騙人的

釋迦摩尼佛祖又不是要飯的...


佛教的傳統中財富是依照一個人擁有布施場的多寡來決定 法是最高的真理是上帝佛法道

去除我執消泯對立

爵士貓

剛剛

在佛教的傳統里,有財富的人(sredthi長者)相當不同於今日的資本家。非佛教者的財富觀是要累積超過個人所需的物質;然而在佛教的傳統看來,財富是依照一個人擁有布施場的多寡來決定。布施場是個公共場所,貧困的人可以在那裡得到他所缺乏的物質,一個人擁有愈多的布施場,表示這個人愈富有,因為富人剩餘的財富和他所僱用的許多傭人、工人,可以形成一種社會服務的布施場。然而非佛教徒的富人,只是道道地地的資本主義者,他們累積無盡的財富,並且再投資,同時壓榨勞工,為自己謀取更多的利益。反之,在佛教中,富人僱用員工一齊為整個社會的利益努力。

================================================================

佛使比丘(Achaan Buddhad^asa 1906~1993)或許是當代泰國最有名的法師。他除了是一位佛教傳統和經典的大學者之外,也博學許多知識領域。

不論我們稱它為上帝、佛法、道或自然法則,它們都是相同的東西。它是實相的最高層次,在不同的宗教里以不同的風貌被呈現出來,如公正、獎懲、創造、維持生命狀態等等,不論它被賦與什麼樣的稱呼,它們都是大整體的一部分。無論是被視為通往目標的道路、旅程或目標所在,它們都是一體且不可分割的,區分它們是件毫無意義的事。

 [法 ──至高無上的真理]

法是道、是旅程,也是旅程目標的實現,這種種都是相同的,也都有一個共通的名字 ──法。雖然它因不同的語言或宗教而有上帝、佛法或道等不同的名稱,但我確信它都可以用以上這三種意義來代表。所有的宗教必須有清楚的方法,告示人們正確的知識、正確的途徑,最後如何正確地到達目標,不論我們用什麼名字來稱呼它,它們都是一體且至高無上的。

當我們談論所有主要宗教的創始者,如耶穌和佛陀,我要強調的是,他們之間只是表達方式不同而已,這些宗教都有個基礎的要點,它可稱為佛法、上帝或其他種種名稱。佛陀、基督耶穌或其他宗教的創始者,都只是向全人類顯現究竟真理的傳播者。他們的目的都是要使人類能夠離苦或得到解脫,因此沒有必要讓這些不同的宗教老是互相衝突,彼此爭議。

  雖然這個唯一的最高真理放諸四海皆準,而且這些不同宗教的創始者也只是揭發這個真理的門徑,但可理解的是,隨著時空的不同,它的語言表達也會隨著不同。然而,就最深刻和最重要的意義而言,這些不同的用字都是指向如何尋求解脫,也就是說,我們要如何做才能與那人類所知至高、至善的真理合而為一。

 [去除我執,消泯對立]

  所有宗教的目標都是為了解脫,歷史上所有的宗教也都提供了解脫的方法。然而,現在人們遺忘宗教的目的,甚至分裂成不同的派別互相仇視,這樣的衝突引起全世界的社會問題,不同宗教的信徒甚至不再互相往來,這種情形不勝枚舉。

  這些相互對立的宗派成員,已違背宗教共通的理念,他們相當自私,且被「我」和「我所有」的思想所控制,而這樣的想法正和宗教共通的理念相抵觸。根據佛陀的說法,沒有一個自我存在,只有自然,只有「法」,但人們還是存著有個自我的妄想。在有神教里,每件事物都屬於上帝或上帝所創造的,沒有任何事物可被看成「我」或「我所有」的。因此,人們不可自信地認為我「擁有」自我,這種想法是自私及煩惱的起源,它會帶來痛苦。

假如我們能依宗教的教義而行,承認自己是存在於上帝、法、道和自然中,那麼問題就會消失,就不會因有「我」的假相而造成對立,那麼世界就會和平,而在較小的事件上也一樣會有和平。因為每個人都沒有我執的痛苦,所以每個人的問題也會消失,甚至假設有世界性的大災難,如全球都在火難和屠殺中,因為沒有一個「我」的存在,也沒有對自我的執著,我們就不覺得苦。我們必須了解身體並不屬於自我,而是屬於自然、上帝或是「法」的。

  為了使全世界的人都能過幸福的日子,我們就必須退回到正道或「法」上,這是在做任何社會服務時,最須銘記在心的。

在這飽受超級強權及核子威脅的現代世界,借著慶祝佛使尊者八十大壽的因緣,特彆強調且重視他的政治哲學是最恰當不過了,明確地說,佛使尊者所主張的法的社會主義和他特彆強調去除執u我」和「我所有」的思想有密切的關係。從最深刻的意義來說,個人及社會的幸福源於轉我執與自私為無我與博愛,社會主義者的社會是建立在眾生平等的基礎上,這觀點並不否認個別差異的存在,但不論個人社會地位的高低,每個人都要了解自己在整體經濟中的地位。因此,富人不再是追求自我享樂的資本家,而是一位長者,他的地位使他能造福勞工階級及一般平民。

佛使尊者所主張的公平理想的社會,與他對自然界的原始生活或人的本來面目的觀點相同,他認為二者都是相互依存、和諧且平衡的。自然的本質是無我,也就是個人不執著私利,但由於喪失了純潔清明的本性,人人容易受到執著與渴愛的束縛。因此,有情眾生必須設法恢復這種相互依存、和諧、互重、互愛的境界。就個人而言,經由正念(sati)、正知(sampajanna)、正定(samadhi)而證菩提,以破除貪愛、無明與煩惱;而在社會方面,位高權重者推行經濟、政治政策,滿足基本物質需求之後,更要增進以心為主導的精神層面,以達物質、精神二方面的平衡發展。

  佛使尊者對人類社會真正的看法與所有宗教的宇宙觀相同,那就是以慈悲統理的社會,以企盼幸福時代到來的佛教徒所說的話來說,就是彌勒佛出世的時代。但佛使尊者的佛教社會主義並不是出世的救世主義,它是批判西方資本主義政治理論,同時為政治哲學提供一套基本原則,將來這原則不僅具有引導泰國的潛力,也能引導所有社會,追求公平、公正的政治與經濟秩序。

一九六○年代的佛教社會主義

  大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二十幾年間,殖民地時期結束,亞洲現代化新興國家興起時,幾年間,佛教的社會主義成為亞洲佛教文化中,一種受人矚目的意識形態和政治課題。就意識形態而言,它引用了佛教的世界觀、人類存在的意義以及西方自由民主的許多觀念;就政治和經濟課題而言,它反映了西方社會平等主義者對生產和財富分配的理想。簡而言之,它是由亞洲領導者融合了佛教和西方政治哲學的產物,而這些領導者大都曾在西方受過教育或接受西方的教育。

一般來說,佛教社會主義仍被認為是企圖將佛教文化、佛教的國家認同感,和現代西方政經的組織、結構作一整合。以烏魯(U.

Nu)為例,他認為唯有每個國民能夠克服自己的私慾,緬甸才能成為一個國家共同體,政府應該保障每個人有足夠的物質所需──即佛教所謂的飲食、住所、衣物和醫藥等四種生活必需品。政府也應該縮小殖民時期所帶來的階級與貧富差距,且應鼓勵人民提升道德和心靈層次。簡而言之,政府提供人民物質的需求,而佛教則提供了人們心靈的安頓。佛教社會主義很顯然不只是在上座部佛教文化中流傳,越戰期間的佛教領袖們也運用這種主張;日本創價學會(Sokka

Gakkai)運動的領袖及公明黨(Kometo)的創黨人,也宣稱他的政治理念是佛教社會主義。

[認知生命相互依存的實相]

  佛使尊者的社會政治說法和「不執著」的思想相配合,或者就像佛使尊者所說,是一種遠離物質污染,達到「無我」的心境。佛使尊者早期的作品,包括他最主要的作品

──《我和我所有》,都是在探討這個主題。

去掉我執的成見,就好像去掉隔離自己、反對他人的籓籬,使人豁然開朗,認知生命相互依存的實相,這也就是在佛法中所說的緣起法(Paticcasamuppada)。佛使尊者視生命的這種互動關係為自然的本質(dhammajati)。本質上,自然是一種彼此間互為因緣的平衡狀況,你也可以稱它為「本質」(Prakati)。根據佛使尊者的見解,

prakati有二層意義:一是本體意義,即自然或事物自然的真相 ──緣起法;二是道德意義。

<自然的德性>

  自然的德性(戒)或事物自然運行的法則,是一種適當或合於中道的倫理道德,它與過度的貪求不同。

  凡是想「吃得好、住得好」的人,他們有無窮的慾望,總是一再地擴張自己的慾望,直到他們富比天神。凡是有「吃得好、住得好」這種觀念的人常感覺不足;而那些主張「吃、住夠了就好」的人,則代表中道,不論他們怎麼做,都會依中道而行。而且處於自然或平衡的快樂中,他們從不覺得匱乏,也不會自私。

如果我們確實奉行佛教,就可以在自己本性中發現社會主義的傾向,我們應該將人類同胞視為正在生、老、病、死中受苦的朋友,所以不能拋棄他們,這才是真正應該實踐的純正社會主義的理想,而不是為了政治、私慾等不義之利才利用他們。

佛使尊者認為社會問題的根本起因是人類的自私貪婪 ──人們總是儘可能地為自己積聚財物。雖然社會問題不能簡化為個人問題,但解決問題的方法必須是改變一個人物質化的觀念和以自我為中心的執著。

  佛使尊者分析人類的狀況與三藏經典中《起世經》(Agganna Suttanta)的圖案非常相似,此經是所謂「創世紀的書」。它認許經由人民選舉,產生的正義統治者(法王dhammaraja),此法王具有智慧和能力,為已被人類貪婪所破壞的世界帶來秩序,這種道德和社會混亂的狀況,是因自然和諧一體的原始狀態墮落而造成的。雖然佛使尊者並沒有特別引用該經的經文,但他認為「自然」是一種圓滿、一體及和諧的原始狀態,這圖案和《起世經》的經文不謀而合,而他認為當今道德和社會的混亂是由自私、貪婪所引起的,也與該經的說法一致。

 [建立互不傷害的政治制度]

  我們已經迫不及待地需要來思考這問題,因為世人已經失去了人類共有的人性。他們盲目且嗜殺成性,假借社會主義之名,實質上卻是以非法的方式互相摧毀對方。真正的社會主義必須建立在合乎佛法、妥協、互相溝通上,並且建立出一種防止互相傷害的政治制度。

佛使尊者雖然認可某種程度的經濟差異,但他主張財富應和慷慨相配合。換句話說,在法的社會主義里,不容許像資本主義社會那麼大的貧富差距,而且富者會受到宗教和道德的影響長養慈悲心,願意布施他們的財富,而不是因政府強迫才布施。

 在佛教的傳統里,有財富的人(sredthi長者)相當不同於今日的資本家。非佛教者的財富觀是要累積超過個人所需的物質;然而在佛教的傳統看來,財富是依照一個人擁有布施場的多寡來決定。布施場是個公共場所,貧困的人可以在那裡得到他所缺乏的物質,一個人擁有愈多的布施場,表示這個人愈富有,因為富人剩餘的財富和他所僱用的許多傭人、工人,可以形成一種社會服務的布施場。然而非佛教徒的富人,只是道道地地的資本主義者,他們累積無盡的財富,並且再投資,同時壓榨勞工,為自己謀取更多的利益。反之,在佛教中,富人僱用員工一齊為整個社會的利益努力。

佛教的社會主義是以佛法為基礎,根本上是佛法化的,佛使尊者認為法的社會主義內含於事物的本質中,因此,法的社會主義(法的和合共同體dhammika

sanghaniyama)這名詞,可以說確切地表明個人和社會之間的道德法(戒法siladhamma)。由於當今世界人類遠離了這種理想,所以我們要努力恢復這本來的狀態,使理想早日實現。

法的社會主義有三項基本原則:(一)整體利益原則;(二)戒律和布施原則;(三)尊重和慈悲原則。第一項原則關係到政治、經濟和社會結構;第二項原則管理個人的行為;第三項原則指引人們對生命具有正確的態度。

佛使尊者以目前的危機說明第一項原則:

  因為當前的問題不只是個人的問題,它關連到整個社會,所以我們必須對準問題的源頭 --「社會」來探究。任何為社會群體所制定的制度,都是為了社會整體的利益,而不只是為了個人或特定人士的利益,如果將個人利益放在社會利益之上,那麼社會問題將不能有效解決,因為問題的癥結就出在社會是以整體的方式來運作的。(注十六)

  整體利益的原則涉及生命的各個層面。例如身體中各組織如果不為整體利益而工作的話,就會產生疾病,而村莊的福祉也須依靠村民和各村莊間的合作才能獲得。

佛陀所制定的僧團戒律,把所有的事物都連結成不可分離的群體,我們從「僧伽」這個字就知道它的意義,因為「僧伽」字面的意思是指一個和合體,而不是指單獨的個人。當人們群居時,就需要一種法則把他們結合成一個和合體,能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若進一步探討就會發現,這社會群體和自然很和諧地相處在一起。例如,戒律要求的生活型態是:能知足並且合乎中道,比丘尤其必須遵守一種特別的規則:他們不能拿取多於所需的東西,假如多拿了,就是犯戒;又比丘若擁有超過三衣的衣物,也是違犯了規定。比丘只能擁有三衣一缽和一間小房間──這種教導比丘們適量拿取的理念,就是社會主義的真正基礎。

  佛使尊者並不是在提倡每個人都應該出家,而是在倡導佛陀所說的「中道」,這種中道的生活既不會過度縱慾,也不是嚴苛的苦行。比丘依循中道並尊重團體戒律的簡樸生活,提供了理想的法的社會主義的典範。在物質的層面上,它提供了適當的食物、衣物、住所和醫藥等四種基本的需求。但最重要的是,它也為人類社區和自然帶來了道德與心靈的福祉。


《增一阿含經》五種得大福的布施和五種無法得福的布施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惠施不得其福。云何為五?一者以刀施人,二者以毒施人,三者以野牛施人,四者淫女施人,五者造作神祠。是謂,比丘!有此五施不得其福。

  「比丘當知:復有五施令得大福。云何為五?一者造作園觀,二者造作林樹,三者造作橋樑,四者造作大船,五者與當來、過去造作房舍住處。是謂,比丘!有此五事令得其福。」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園觀施清涼,及作好橋樑;

   河津渡人民,並作好房舍。

   彼人日夜中,恆當受其福;

   戒定以成就,此人必生天。

  「是故,諸比丘!當念修行此五惠施。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增一阿含經》

十善業道經①

唐于闐三藏實叉難陀奉制譯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娑竭羅龍宮,與八千大比丘眾、三萬二千菩薩摩訶薩

俱。爾時,世尊告龍王言:「一切眾生心想異故,造業亦異,由是故有諸趣輪轉

。龍王!汝見此會及大海中,形色種類各別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

身業、語業、意業所致。而心無色,不可見取,但是虛妄諸法集起,畢竟無主、

無我我所。雖各隨業,所現不同,而實於中無有作者。故一切法皆不思議,自性

如幻。智者知已,應修善業,以是所生蘊、處、界等,皆悉端正,見者無厭。

龍王!汝觀佛身,從百千億福德所生,諸相莊嚴,光明顯曜,蔽諸大眾。設

無量億自在梵王,悉不復現;其有瞻仰如來身者,莫不目眩!汝又觀此諸大菩薩

,妙色嚴凈,一切皆由修集善業福德而生。又諸天、龍八部眾等大威勢者,亦因

善業福德所生。今大海中所有眾生,形色 鄙,或大或小,皆由自心種種想念,

作身、語、意諸不善業,是故隨業各自受報。

汝今當②應如是修學,亦令眾生了達因果,修習善業。汝當於此正見不動,

勿復墮在斷、常見中!於諸福田,歡喜、敬養,是故汝等亦得人天尊敬、供養。

龍王!當知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何等為一?謂於晝夜,常念、

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亳分不善間雜。是即能令諸惡永斷,

善法圓滿,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及余聖眾。言善法者:謂人天身、聲聞菩提、獨覺

菩提、無上菩提,皆依此法以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此法即是十善業道。

何等為十?謂能永離殺生、偷盜、邪行、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慾、瞋恚

、邪見。

龍王!若離殺生,即得成就十離惱法。何等為十?一、於諸眾生普施無畏;

二、常於眾生起大慈心;三、永斷一切瞋恚習氣;四、身常無病;五、壽命長遠

;六、恆為非人之所守護;七、常無惡夢,寢覺快樂;八、滅除怨結,眾怨自解

;九、無惡道布;十、命終生天;是為十。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

成佛時,得佛隨心自在壽命。

複次,龍王!若離偷盜,即得十種可保信法。何等為十?一者③、資財盈積

,王、賊、水、火,及非愛子,不能散滅;二、多人愛念;三、人不欺負;四、

十方讚美;五、不憂損害;六、善名流布;七、處眾無畏;八、財、命、色、力

安樂,辯才具足無缺;九、常懷施意;十、命終生天;是為十。若能迴向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證清凈大菩提智。

複次,龍王!若離邪行,即得四種智所贊法。何等為四?一、諸根調順;二

、永離 掉;三、世所稱嘆;四、妻莫能侵;是為四。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者,後成佛時,得佛丈夫隱密藏相。

複次,龍王!若離妄語,即得八種天所贊法。何等為八?一、口常清凈、優

缽華香;二、為諸世間之所信伏;三、發言成證,人天敬愛;四、常以愛語安慰

眾生;五、得勝意樂,三業清凈;六、言無誤失,心常歡喜;七、發言尊重,人

天奉行;八、智慧殊勝,無能制伏;是為八。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後成佛時,即得如來真實語。

複次,龍王!若離兩舌,即得五種不可壞法。何等為五?一、得不壞身,無

能害故;二、得不壞眷屬,無能破故;三、得不壞信,順本業故;四、得不壞法

行,所修堅固故;五、得不壞善知識,不誑惑故;是為五。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正眷屬,諸魔外道不能沮壞。

複次,龍王!若離惡口,即得成就八種凈業。何等為八?一、言不乖度;二

、言皆利益;三、言必契理;四、言詞美妙;五、言可承領;六、言則信用;七

、言無可譏;八、言盡愛樂;是為八。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

時,具足如來梵音聲相。

複次,龍王!若離綺語,即得成就三種決定。何等為三?一、定為智人所愛

;二、定能以智,如實答問;三、定於人天,威德最勝,無有虛妄;是為三。若

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即得如來諸所授記,皆不唐捐。

複次,龍王!若離貪慾,即得成就五種自在。何等為五?一、三業自在,諸

根具足故;二、財物自在,一切怨賊不能奪故;三、福德自在,隨心所欲,物皆

備故;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獻故;五、所獲之物,過本所求百倍殊勝,

由於昔時不慳嫉故;是為五。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三界

特尊,皆共敬養。

複次,龍王!若離瞋恚,即得八種喜悅心法。何等為八?一、無損惱心;二

、無瞋恚心;三、無諍訟心;四、柔和質直心;五、得聖者慈心;六、常作利益

安眾生心;七、身相端嚴,眾共尊敬;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是為八。若能

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無礙心,觀者無厭。

複次,龍王!若離邪見,即得成就十功德法。何等為十?一、得真善意樂、

真善等侶;二、深信因果,寧殞身命,終不作惡;三、唯④歸依佛,非余天等;

四、直心正見,永離一切吉兇疑網;五、常生人天,不更惡道;六、無量福慧,

轉轉增勝;七、永離邪道,行於聖道;八、不起身見,舍諸惡業;九、住無礙見

,十、不墮諸難;是為十。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速證一

切佛法,成就自在神通⑤。

爾時,世尊復告龍王:「言若有菩薩依此善業,於修道時,能離殺害而行施

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長壽無夭,不為一切怨賊損害。

離不與取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最勝無比,悉能備集諸佛法藏。

離非梵行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其家直⑥順;母及妻子,無有能

以欲心視者。

離虛誑語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離眾毀謗,攝持正法;如其誓願

,所作必果。

離離間語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眷屬和睦,同一志樂,恆無乖諍

離 惡語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一切眾會,歡喜歸依;言皆信受

,無違拒者。

離無義語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言不虛設,人皆敬受;能善方便

,斷諸疑惑。

離貪求心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一切所有,悉以慧⑦舍;信解堅

固,具大威力。

離忿怒心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速自成就無礙心智;諸根嚴好,

見皆敬愛。

離邪倒心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恒生正見敬信之家;見佛、聞法

、供養眾僧;常不忘失大菩提心。

是為大士修菩薩道時,行十善業,以施莊嚴,所獲大利如是。

龍王!舉要言之:行十善道,以戒莊嚴故,能生一切佛法義利,滿足大願;

忍辱莊嚴故,得佛圓音,具眾相好;精進莊嚴故,能破魔怨,入佛法藏;定莊嚴

故,能生念、慧、慚、愧、輕安;慧莊嚴故,能斷一切分別妄見;慈莊嚴故,於

諸眾生不起惱害;悲莊嚴故,愍諸眾生,常不厭舍;喜莊嚴故,見修善者,心無

嫌嫉;舍莊嚴故,於順違境,無愛恚心;四攝莊嚴故,常勸攝化一切眾生;念處

莊嚴故,善能修習四念處觀;正勸莊嚴故,悉能斷除一切不善法,成一切善法;

神足莊嚴故,恆令身心輕安、快樂;五根莊嚴故,深信堅固,精勸匪懈,常無迷

妄,寂然調順,斷諸煩惱;力莊嚴故,眾怨盡滅,無能壞者;覺支莊嚴故,常善

覺悟一切諸法;正道莊嚴故,得正智慧常現在前,止莊嚴故,悉能滌除一切結使

;觀莊嚴故,能如實知諸法自性;方便莊嚴故,速得成滿為、無為樂。

龍王!當知此十善業,乃至能令十力、無畏、十八不共、一切佛法、皆得圓

滿。是故汝等應勤修學!龍王!譬如一切城邑、聚落,皆依大地而得安住;一切

藥草、卉木、叢林,亦皆依地而得生長。此十善道亦復如是:一切人、天依之而

立,一切聲聞、獨覺菩提,諸菩薩行,一切佛法,咸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

佛說此經已,娑竭龍王及諸大眾: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皆大歡喜,

信受奉行。

〔十善業道經終〕

注①:本經以《大正藏》為底本,兼參考《佛教大藏經》其異譯本為:「佛為娑

伽羅龍王所說大乘法經」 宋 施護譯。

(《大正藏》第15冊一五九頁、《佛教大藏經》第29冊一五五頁)

注②:宋、元、明三本及宮本,作「常」字。

注③:宋、元、明三本及宮本,俱無「者」字。

注④:宮本「唯」字作「惟」字。

注⑤:宋譯本此文之後,復有一段經文如是:

「龍王!複次,觀於十不善法微細之行,多墮地獄、餓鬼、畜生之趣。龍

王!觀彼眾生,若復殺生,當墮地獄、畜生、焰魔等界。後生人間,以余

業故,得二種報:一者、短命;二者、苦惱。

若復偷盜,當墮地獄、畜生、及焰魔等界。後生人間,以餘業故,得二種

報:一者、自居貧賤;二者、不得他人財寶。

若復邪染,當墮地獄、畜生、及焰魔界。後生人間,以餘業故,得二種報

:一者、愚痴;二者、妻不貞正。

若復妄語,當墮地獄、畜生、及焰魔界。後生人間,以餘業故,得二種報

:一者、言不誠實;二者、人不信奉。

若復綺語,當墮地獄、畜生、及焰魔界。後生人間,以餘業故,得二種報

:一者、言不真正;二者、所言無定。

若復惡口,當墮地獄、畜生、及焰魔界。後生人間,以餘業故,得二種報

:一者、言多斗諍;二者、人聞不重。

若復二舌,當墮地獄、畜生、及焰魔界。後生人間,以餘業故,得二種報

:一者、得下劣眷屬;二者、感親屬分離。

若復多貪,當墮地獄、畜生、及焰魔界。後生人間,以餘業故,得二種報

:一者、不能利益他人;二者、常被他人侵害。

若復多瞋,當墮地獄、畜生、及焰魔界。後生人間,以餘業故,得二種報

:一者、心常不喜;二者、多不稱意。

若復邪見,當墮地獄、畜生、及焰魔界。後生人間,以餘業故,得二種報

:一者、邪見;二者、懈怠。

龍王!若有行於如是十不善法,決定獲得如是果報!復更別得無邊諸大苦

蘊。」

注⑥:宋、元、明三本及宮本,「直」字俱作「貞」字。

注⑦:宋、元、明三本及宮本,「慧」字俱作「惠」字。

阿含經和巴利三藏是最接近原始佛教的經典


赫赫, 提巴菲特,李嘉誠這種水平太低. 而且李大富豪可沒有打算捐大部分身家的意思.

洛克菲勒-- 洛克菲勒每個月賺20美元的時候, 每月捐2美元.


布施絕對是要無相布施!!!一定一定一定的。不然窮凶極惡、無惡不作的多捐點錢豈不是福報多多?何況還說地獄門前僧道多呢!布施是讓修行之人破我執的手段,修行一定是修行,一定是心內求法,一定是徹底剷除內心最深處的貪婪、自私、偏執等等惡習!你想多布施然後獲得福報,那我可以理解你是在和佛菩薩做交易了?!就像很多人去廟裡燒香,心裡說,菩薩呀,你看我給你燒了這麼多香,捐了這麼多錢,磕了這麼多頭,你一定要保佑我賺大錢,討個美女做老婆,找個好工作!這絕對是真理的侮辱!!!要想有福報,做個好人,做個善人,做個苦中無我的人,不用你拜,自然會有十方諸佛菩薩倆加持你的!


推薦閱讀:

峋山修道會、共濟會、兄弟會真實存在嗎?
自性屬不屬於空?
如果破戒殺一個正在吃鱉的鱷魚,就能救下鱉池裡數十隻無辜的鱉,虔誠的佛教徒會如何抉擇?
如何評價巴哈伊教?
預見到路西法會墮落成撒旦,上帝為何還要創造路西法?

TAG:沃倫·巴菲特WarrenBuffett | 李嘉誠人物 | 佛教 | 捐款 | 宗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