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許知遠和陳嘉映老師的對談?

這一期,許知遠的蒼白訪談套路,面對陳老師的深邃眼神,許知遠的赤裸感、無力感表露無遺。哲學家的使命是引導人去感受世界,感謝陳老師。


首先大致地描述一下了解到十三邀這個節目的過程,大概兩周前,十三邀第二季出了第一集,微博上關注的幾個公知號紛紛寫文,為許知遠打call。

看了一期節目(對話馬東)後,完全被吸引,然後又挑著看了幾集,目前看過的是對話俞飛鴻、馬東、羅振宇和陳嘉映。

對話陳嘉映老師的一期是讓我覺得最過癮的一期,為什麼說是過癮,許知遠啊,那個總是用上帝視角俯瞰終生的男人,在陳老師的面前,卻無措得像個小孩。看過的朋友肯定都知道,在面對採訪的熱點人物時,許知遠總是用自帶的知識分子的視角和高度,甚至可以說是不屑的態度去和他們談話,我直觀的感覺是,在向他們提出的每一個問題前,許的心中其實都已經有了他們的回答和自己的答案,那種我早就料到了和你的觀點遠在我之下的優越感。

當然了,我不是討厭許知遠,相反我很喜歡,這可以說是目前為止我看過的最好的國內訪談節目,它開拓了訪談的一種新的視野,從前對於訪談主持人的定義其實只是一個提問的中介人,他們所做到的只是把被訪問者的觀點和思想和人生傳達出來的中介作用,但是許知遠確是帶著很鮮明的個人色彩去碰撞別人的觀點。

我喜歡許知遠,這個世界需要這樣的人存在。

很有意思的是,在這個節目中我第二喜歡的一個地方是在採訪羅振宇那一期羅振宇對許知遠的評價,他說我很喜歡和許知遠對話,因為他聽得懂。

我最喜歡的是許知遠在這一期里的一句話,他說,我在陳老師面前很緊張,因為我聽不懂。

很坦誠的回答,不懂是一件很幸運的事情,因為這說明你能遇到讓你敬畏的人,而且你對知識對世界依舊有一顆謙卑的心。


我看過幾期十三邀,最喜歡陳嘉映這期。

舉幾個印象深刻的片段。

  • 許知遠在面對每個嘉賓時,都會問一個問題,就是嘉賓們對這個時代的精神狀況的看法,是否擔憂,怎麼解決。馬東的回答是,情況一直如此,只是原來你只能聽到5%精英的聲音,現在的教育和技術讓90%的人的聲音都被你聽到了而已,沒法改變(進化生物觀);羅振宇的回答是不管,自己跑,他認為有自治的能力,管好自己,對自己負責,對周邊的協作關係負責,就很好了(現實主義);蔡瀾的回答是管不了,沒法管,他認為愛才是解決之道,批評不是(享樂主義);而陳嘉映的說法我自己覺得最精彩,他認為,知識分子不是通過有目的重建來影響社會的,知識分子把他的這套想法、道理用某種方式傳下來了,比如他自己寫了本書,或弟子編了本書放那了,然後社會就滾滾向前。但那本書一直在那兒,無論在什麼時代,都可能有人從中受到啟發,無論是他個人,或他力所能及的社群,都可能受到這本書的啟發。然後他就用當時處境的理解去重建了(歷史觀)。
  • 陳嘉映講希臘生活太精彩了,感覺整個人在發光。

我有一個想法,叫反思與過度反思。一方面哲學是一種反思,在那個意義上無不可追問無不可反思;另一方面,你事事反思,就會變成過度反思。我們現代人的精神說理追求是一個過度反思的時代。所以我經常跟我學生說,反思要跟天性的力量相配合,你有多少天性力量,你做多少反思。你要在你一生中逐漸明白你的天性有多強,你一開始可能看不清楚,但是別忘了,如果你的天性很孱弱,然後你拚命去反思,帶來的結果,從個人來說,經常是毀滅性的。一個人愛反思,但沒力量抗住反思,反思就把他壓垮了。希臘人的幸運是,他們的天性太健全了,他們生活在一個對思想特別有利的環境和歷史機遇之中。你到希臘去看看,就知道,直到今天,兩千多年了,你看看希臘的那些雕塑,乃至於今天有些希臘人長得還有點像古希臘那些人,他們脫光了衣服,在海灘上曬太陽的時候,你不能想像這個民族會說只有思想才是重要的。這個民族能夠貶低感性,是因為他們感性太充分了。我們不說他人的長相,去看看整個希臘,地中海的陽光,島嶼的海岸線,那些山脈的形狀,感性是在他們身邊到處是感性,那麼的豐厚,所以對希臘人來說那不是個問題。但是對我們現代人是問題。所以希臘人在推崇理性的時候,如果你對希臘不是有比較好的多一點的了解,基本上談什麼都容易一葉障目。我們教哲學,可能誤人子弟的時候比教人東西的時候還多,你就不能不有點警惕了。我有的時候跟學生會說,你們學哲學的,特別適合去做競技性的體育。一方面培養你的天性,你的天性得比較健強一點。另外,讀哲學,完全沒標準,所以讀哲學讀一段後很容易陷入迷茫,但競技體育就給你一個比較好的感覺,有的時候差0.01秒就沒了。

  • 羅振宇和陳嘉映是風格截然不同的兩類人。一個商人一個學者。羅振宇回答問題、甚至反駁都非常迅速,但不一定經得起推敲。陳嘉映則很謹慎地回答問題,整個畫面有一半是他思考的畫面。

睡覺去,明天有空再來補~


陳嘉映是一個研究哲學很多的人,看待世界的角度必然是經過很多變化並且可能還在變化的,所以他的思維方式一般人很難理解,但他沒有講得很深,點到為止,以通俗化的語言激發大家的思考。

許知遠這一期好像追問次數很少,我覺得很大程度上他也很懵逼。

有一個細節很喜歡,陳嘉映說到:我們能從真實下看到虛偽不易,但虛偽下其實還有一層真實,這層真實最難發覺。

許知遠聽了之後說:我回去想想

許的行為給我一種很真實親切的感覺,真實在他們的談話真,親切在當時我的腦子也是打算:看完這個節目,我也要想想。


作為陳嘉映粉,覺得許知遠這種詩化語言,模糊概念,動輒終極關懷的學風(畫風)可能去訪問張祥龍或者周國平更符合他想像的效果一些。


說實話,看完覺得許並沒有能力向陳老師提出深刻的問題。當然,這就不是給大眾看的了。

不過這對於一般哲學入門者和公眾來說,是個很好的方式,去了解哲學家是如何思考和提問的,這種方式顯然是不一樣。


問個問題,還夾雜各種私貨

許顯然不是一個世俗意義的精明、聰慧、成功者、等等等等,鏡頭拍出來的是個笨拙愚蠢猥瑣迷茫困惑幼稚的笨蛋,用自己的思維範式話語體系去偏見別人

訪談的對象又大多自帶光環

不過,你不妨設想一下你跟公司老總如果身處鏡頭下的一場尬聊你會是什麼表現,演出來的精明可愛你覺得大家看不出來?

能讓訪談對象在鏡頭前不那麼演,說些關於精神生活里無用而真實的觀點,真的沒價值么?


唯有此刻才是永恆。

人是流動的,昨天喜歡和他在一起吃飯,今天未必我們還能在一起開心地吃飯。

宇宙在流動,一切都在流動,唯有此刻才是永恆。

節目結尾閃過的一句話,記了很久。

我們想要留住此刻,太難了。我想要跟你永遠開心的時刻,不再有了。


包括馬東在內一共14期節目

這一場是唯一一次,許各方面都跟不上的。。。

不過未必是許的問題、、、貌似學哲學的人有點脫離了普通人的語境,光是要和他們對話就要邁過一個很高的門檻。。許要是真的邁過了,我大概就更看不懂了。。

強烈推薦陳的《價值的理由》,許對其他嘉賓的問題,這本書里都有解答或涉獵,理想社會的描述和一切形而上的真理一樣處在不斷的運動中,所以要描述理想社會也必須要要引入一個不斷運動的變數。 理想社會就是父母希望孩子生活其中的社會,這其中沒有讓文人代替別人去思考的空間


花了兩個星期的鍛煉時間才看完。

我還蠻喜歡陳嘉映的。他骨子很精英主義,80年代過來的人么,但是他也很真誠。他的都是硬道理,雖然這個世界上懂道理並不難,難的是踐行,所有的語言落到實處仍然是每一個人自己的事情。

許知遠當然明顯對不上話,都跟不上陳在講什麼。也不奇怪。哦,還有許知遠的白襯衣讓他看起來沒那麼猥瑣了。


陳的一些觀點實在引人深思:哲學就是以說理的方式達乎道;因為學了哲學,他能夠對於很多事情表現的先知先覺;高級完美的人生是應該包含對道理的追尋的


青年領袖,首席哲學家在哲學民工面前肝膽俱裂。

ps 實在受不了他的傻笑


感覺許沒有做好準備。對於陳的著作大體看看目錄,都不至於這樣聊不下去。恐怕是籌備期太過輕率,以為只要坐在一起就有話聊。就算是臨場發揮,也沒想到許知遠表現得這麼弱,一個問題都沒法深入,失望。而錄製中,在製造談話節目的氛圍上,也有很多問題。這屬於電視專業的問題,就不說了。


推薦閱讀:

大腦是不是「我」?「我」又是什麼?
複習政治的時候,看見書上說勞動是人類的本質活動,那麼動物的活動不是勞動嘛?比如蜜蜂建蜂巢啊之類~?
一個國家的世俗化是什麼?
孔子和釋迦牟尼生活的年代相仿,這純粹是巧合,還是有什麼內在的聯繫?
叔本華在《人生的智慧》一書中寫道的 「人,要麼庸俗,要麼孤獨。」這句話的原文是什麼?

TAG:哲學 | 人物訪談 | 古希臘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