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日本要用兩種不同的頻率供電?

有人說了關東地區採用歐洲標準所以是50 赫茲,關西地區採用美國標準所以是60 赫茲,為什麼電壓都是100V呢?


為什麼回答和日本有關的題目,贊比其他的會多?(參見我上一個回答)

百撕不得騎姐。不過,以後日本有關的電力問題我都要回答下了,饑渴難耐。

為什麼日本要用兩種不同的頻率供電?

歷史原因,之所以存在此怪現象,是因為日本剛組建供電網路時,關東和關西存在分歧。關東地區採用了歐洲標準,按 50 赫茲頻率採購設備,關西地區則跟著美國走,建了 60 赫茲的供電網路。

久而久之,就產生了電網不同頻率的現象。

中國以前也是如此,在統一採用蘇聯標準之前,國內也是亂的,上海同一個城市裡頻率有50HZ和60HZ的,城內各區的電器都不兼容,就連燈泡也是各用各的。

日本兩種頻率大致的劃分範圍是這樣的。

兩種不同的頻率會帶來什麼影響?

首先是日本東西兩個電網的並列聯網困難。

電網(發電機)要並列,條件是 電壓、頻率相等(實際情況中需提前一點)、相位、相序一致,這裡頻率條件顯然不滿足。

所以,日本的電網東部和西部是間接地,通過一個換流站連接,先變成直流再逆變成交流,也就是我們傳說中的背靠背換流站,主要用來連接不同頻率的電網。

通過背靠背換流站,東西兩個電網連起來了,但是這種方式的聯網,導致兩個電網之間的互相支援能力只有100萬千瓦。

而日本地震時,核電站故障,引起的東部電力缺口為1000萬千瓦。所以,當時即使日本關西人民都省電來支援東部,也過不來,通道卡著。

地震後電力缺口得不到支援,為避免大規模停電,要每三小時一區域地輪換停電,震後造成困難。

其次就是電氣設備的通用性。

家用電器商為了適應實際,基本上都會同時對應50Hz和60Hz,但大型強電設備多數還是分為東部用和西部用。據說新幹線從東京跑到大阪,車上要自帶變換裝置。(不確定)

電網頻率這東西,世界各國都有發展的過程。

據有限的文獻記載,除航空器外,歷史上出現過的交流電網頻率高的有1331/3Hz(雙極8000轉),低的有161/3Hz(雙極1000轉),千差萬別。

頻率確定和負荷有關,白熾燈這樣照明負荷的在40 Hz下就存在明顯的閃爍,而電力機車這樣的負荷趨於選擇較低的頻率(目前有些電力機車供電系統還採用25 Hz)。當然還有其他技術原因。

也有非技術原因,權益和主導權的競爭也很大。歐洲歷時40餘年推行50 Hz標準,直到二戰之後才真正形成。美國西屋公司強推60 Hz標準,加州部分供電系統曾採用50 Hz,但迫於競爭壓力,最終(1948)屈從於西屋的60 Hz標準。

50Hz 還是 60Hz,對於日常生活影響並不大,但是頻率對電網來說,至關重要,電網內的輸出功率與頻率成正比(因種類不同從1次冪到4次冪不等)。對電力系統運行而言,最嚴重的事故莫過於頻率崩潰,瞬時就會讓世界跌入黑暗。

以上。

還有沒有什麼日本有關的專業問題?速來。(僅限電力,東京的溫度情況不在考慮範圍之內)


不屑要

簡單的說的就是當時的電力公司鬧得。

明治時代的時候電力公司有東京電燈和大阪電燈兩家,一個代表關東,一個代表關西,他們在那裡撕X,到底德國的還是美國的發電機哪個更好?

關東跟歐標的50Hz,關西跟美標的60Hz。

各自用了不同的標準。

那後來各地的電力公司也得按照地區站隊,

慢慢不知怎麼地

形成了當今的格局

戰後至今也沒有統一(明明戰後有機會統一的)

估計以後也別想統一了

這個分界線是從 新潟県糸魚川市 到 靜岡県富士川 以西為60Hz,東邊為50Hz

大體上 你要住在那種地方買個微波爐必須得小心 不然第二天燒了就真的欲哭無淚啊

那麼不同頻率對於日常生活有沒有影響呢?

肯定的 當你搬家的時候就知道了

1.電視、電腦、播放器、手機、相機之類的東西是通用的。

2. 所有需要用到電機的東西:風扇、洗衣機、吸塵機、空調冰箱。馬達的轉速會發生變化

性能會不同

3.微波爐,日光燈這些東西要換。有些「ヘルツフリー」的型號就是通用的,但可能需要經過調整。

附帶講點東西。

日本家用供電採用100V/200V電壓

不是110V

不是110V

不是110V!!!!

至於為啥日本人要用100V呢?

1914年的時候,日本市場上的燈泡絕大部分都比較適合100V,取個整嘛。110V燒的快。220V 更不行。這種標準定了就得一直用 改不了的 要不那天群眾發現自家電器全燒了咋辦?

家用的也有單相200V的 電器連接兩條火線 就是200V了 呃 有點奇葩啊

維基百科:商用電源周波數

日本國內には、交流電源の周波數について、東日本の50ヘルツ(以下、Hzと表記)と西日本の60Hzの相違がある。

これは明治時代に、海外での議論(電流戦爭)に觸発されて起こった、東京電燈と大阪電燈との間の直流?交流論爭がきっかけであった。

関東では、1887年から直流送電を行っていた東京電燈が、交流の優位性の高まりに応じて交流送電への転換を決めた。そこで、50Hz仕様のドイツ?AEG製発電機 (AC 3kV 265kVA) を導入し、1893年に淺草火力発電所を稼動させた。しかし関西では、1888年に設立された大阪電燈が當初から交流送電を選択し、60Hz仕様のアメリカ?GE製発電機 (AC 2.3kV 150kW) を採用した。これらを中心に、次第に各地の電力供給が集約されていった結果、東西の周波數の違いが形成された。なお、第二次世界大戦直後、復興にあわせて商用電源周波數を統一しようと言う構想もあるにはあった。


聽說要寫謝邀兩個字。第一次應邀。

首先頻率問題。

其實,頻率一開始是由同步電機最著名的同步速n=60f/p來決定的。p是極對數,一般而言只能取整數,常用的是1,2。對應於汽輪電機來說轉速是由汽輪機決定,這個轉速是由汽輪機相關專業的人來自動控制詳細的可以詢問熱動工程的人。相對於水輪發電機而言,其實最理想的頻率是25Hz.但正如嚴同 所說40Hz以下照明設施會有閃爍(具體是不是40我忘了,但應該是25—50之間的一個值)。畢竟一開始的電站基本都是水力發電的(無論是直流時代還是交流時代),而當時照明是主要負荷,若是這個負荷不能保障,電氣燈就無法取代煤氣燈,從而帶來飛速發展。上述基本是從電氣方面考慮。我校動模實驗室裡面有一台東方電機廠製造的小型發電機,主要研究方向是次同步諧振和機軸扭振斷裂,大意就是若是頻率下降到某固定值就會因電氣,機械的相互作用發生很嚴重事故,聽實驗室指導老師介紹,幾十年了主軸還沒有斷,實驗基本是失敗告終。至於為什麼日本會有兩個頻率,歷史原因。為什麼不改造?上面的敘述應該很明白。日本在東北地區建設的66kV電壓等級到現在還沒有完全變成110kV.附加一句,我國的電氣系統頻率是仿照的西歐。

順便糾正下一頭腦洞 的一些問題。日本是有背靠背的換流站的,主要作用就是連接兩個不同頻率的電力系統,至於是不是只有那兩個城市有,這就不得而知,未去過日本實地考察。核電廠一般是擔任基荷的,根本用不到它去調峰。核電廠的反應堆的工作和調節原理不了解,可以找核電技術的相關人士討教。當然具體的運行規程,若是誰有人脈,去東京電力公司諮詢吧。

其次電壓問題。

了解到用電設備的額定電壓便不難理解了。Yingdong Lai 所說的110燒的快,我持質疑態度,10%的裕度一般的電氣設備還是有的,即使是持續的110,也應該有個時限。對於電器學研究不夠,應該每個用電設備都和絕緣設備一樣有相應的類似伏秒特性曲線的東東吧。額定電壓附近下降應該不是特別明顯,若是這樣,稍有電壓波動,電器損壞就差不多了,更不用說雷電波之類的,莫非日本的電能質量由於先進的配電網而能得到保障。附加一句,外國的電壓等級大多各不相同,因此去旅遊的話,插座轉換器必備啊!

寫的較亂,望海涵。


這個一個國家頻率不同好像是常事


我最近也在做一台出口到日本國內的設備,首先我考慮到了PSE認證,其次就是電壓和頻率問題了,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呀?


多謝邀請,樓上的都答問了。本人就獻醜了


謝邀

其實吧,就我目前所了解到的以上三位的評論基本上都說完了,

不過我曾經看過一篇文章說是全日本只有愛知縣和靜岡縣可以將兩種頻率自由調換,並且當年福島核電站事故也是因為地區頻率不同導致由其他地方調來的發電機無法使用,最終導致反應堆過熱。

PS當然我沒有深究過這個問題,以上回答也只是看文章時了解到的

PS中的PS我要是直接「以上回答未曾深究,切勿較真」會不會顯得高大上一下 ー( ̄~ ̄)ξ


推薦閱讀:

為什麼在所有的政治群體里精日是最瘋狂的?
完全不懂日語的中國人與只知道片假名的美國人看日語文章哪個會感覺更容易?
日語專業學習者怎樣評價老版《亮劍》中的日語對話水平?
如何看待日本越來越多使用片假名來翻譯中國人名的現象?
在早稻田大學就讀是怎樣的體驗?

TAG:日本 | 電力 | 電力傳輸 | 電氣工程 | 電力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