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一句話概括你所了解的每本佛經的大致內容,或詳述佛經為什麼這麼多,以幫助大家了解佛經為何如此浩繁?
請用一句話概括你所了解的每本佛經的大致內容,或資深佛學人士麻煩請詳述佛經為什麼這麼繁多,具體都是在講哪些方面的內容,我提問的目的是幫助一門深入懶得深入經藏的同修以及剛入門的初學迅速了解浩繁的佛經有多麼博大精深,以便增長修行的信願、更是為了正法久住!
比如說《無量壽經》是專門介紹西方極樂世界與念佛法門的。請不要模糊的回答什麼佛是為了普度無量眾生而宣說八萬四千法門,這個大眾普遍都是這麼理解的,只是絕大部分同修只了解部分知名的佛經內容,甚至根本就是一知半解,所以請諸位大德用白話精要的概括一下每本佛經以及每類佛經的具體內容,畢竟每本佛經都不一樣,雖然是大同小異,都在宣說佛法,但是畢竟內容上有不同吧以我個人而言,我也只是了解凈土宗方面的內容,大家也都清楚末法時代只有依靠凈土成就,但是關於禪宗、密宗具體是如何實修行?(大家都知道凈宗修行一句話概括就是信願念佛就成,但不知道其他法門具體如何修的,禪宗說是靠打坐,但是打坐是心裡觀什麼?)八萬四千法門都具體有些什麼法門?每本佛經的差異和特點之處?越通俗越詳細越好。很有興緻大致了解一下整個大藏經的各類各經的大致內容,而不必浪費時間精力去深究,為的是增長對佛法的無上信心,直接一門深入念佛法門!希望各位積極貢獻所聞,供養諸位同修!補充:我混跡網路學佛多年,也未曾見過有人總結過禪宗的修學次第?密宗的修學次第?不要長篇大論的!各個宗派每本佛經的基本概況?念佛法門的修行要領倒是清楚的很,只是想迅速了解一下所有佛經、法門的不可思議之處,增長成佛的信願!
。。。看得太少,想得太多,做得太差,活得太懶。故有此一問。
推薦兩本書:1.藕益大師《閱藏知津》;
2.會性法師《大藏會閱》。
這兩本書,是兩位法師閱讀「大藏經」時的讀書筆記,有的經典就是多少卷、幾句話描述一下梗概,十分適合想要了解佛教三藏但又沒有時間、不能靜下心來閱讀的人。佛經分類的方法實在太多,比如天台判教,太虛法師和印順導師也有個人的分法。我這裡借用一下比較流行天台判教。
1.南傳首先說南傳,南傳依阿含為主,特別是雜阿含。然後法句經這些為輔。阿含系的故事基本是這樣的:佛陀去乞食完回來洗腳,然後盤腿,接著開始講課和回答弟子問題。主要講止觀,以及三十七道品,十二因緣這些。阿含系特點:無其他佛及菩薩出現,沒見佛示現神通如放光放香。經文翻譯比較枯燥生澀。2.漢傳
可以借用天台五時八教的判法。2.1華嚴時大乘佛教的著名經典,比如普賢十大願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故事就在這裡。
在天台中屬於圓滿級經典。其他自行百度。2.2阿含時前面說了2.3方等時不歸於其他四時的都在這。比如《阿彌陀經》講極樂世界的,和無量壽經等稱為凈土三(五)經,凈土思想的主要經典,特指極樂世界。寺廟晚課之一。《藥師經》講藥師琉璃光如來的,也有如極樂世界類似的凈土,很多大媽靠念此經治病,延壽。《地藏經》講地藏王菩薩的。主要特點一是講孝,地藏王前生是怎麼救媽咪的,二是講地獄的景象,成因之類的,順帶講些閻羅鬼王什麼的。因為凈空法師及山西小院的推廣,地藏經可以說是漢傳最流行的經典。《楞嚴經》比較有名的故事是阿難和摩登伽女的故事。有開悟的楞嚴之說,但有被人說做偽經(大乘很多經典被學者列為疑偽經)。寺廟每天早課必念的楞嚴咒出自此書,在街上碰到要錢的假和尚讓他被楞嚴咒絕對是防騷擾的不二之選。《維摩詰經》維摩詰居士各種教誡大阿羅漢,末學不才,很難接受其中很多觀點。另外王維這個大詩人就是被他不懂梵文的爹給坑了。
《八大人覺經》很簡短,主要講無常,以國土危脆這樣的類型來闡述無常的道理《四十二章經》早期經點,偏向阿含系,我記不清了。還有很多不一一例舉了,以上是方等時教常見的。2.4般若時以《大般若》經為主,金剛經,心經,壇經也在此類。 般若時的特點是講菩薩的智慧,同時是早期在中國相當流行的思想,翻譯次數非常多。具體百度吧。《金剛經》須菩提是男主之一。行文和敘事和阿含系非常類似(重點)。大乘非常重要的一步經典。《心經》佛教徒必會的一部。世間人只會依文解意的說句色即是空。可見此經流傳之廣。《壇經》唯一一部中國本土稱作是經的書籍。主要講述六組惠能生平,及他的思想。毛澤東摯愛。2.5法華涅槃時
《法華經》《大般涅槃經》為主《妙法蓮華經》,觀音菩薩普門品出處。比較有名的的是化城喻品提到阿羅漢可以回小向大;提婆達多品為提婆達多洗地,稱其為佛菩薩示現。另外火宅喻,三車喻也出自此經。《涅槃經》我沒看過,題主百度吧。Ps 除啊含時,其他四時被立為大乘經典,和阿含系最大的不同是其他佛和各大菩薩龍天的出現。佛會示現一些神跡。就我個人來看,阿含系描述的佛陀和漢傳描述的佛陀完全是兩個人。有一點要注意的是,漢傳不能代表大乘。大乘的發起以印度龍樹為代表。而代表的經典更多以論為主,比如攝大乘論,比如瑜伽師第論。大乘佛教在不同時期和地域有不同的形態,比如龍樹的大乘,比如漢傳的大乘,比如藏傳的大乘(更多是叫金剛乘吧)3.藏傳
完全沒看過,沒發言權。其他人來補充吧。------------------------------------題主沒提到論,就不多拓展了。另外以上肯定有不足及錯誤的地方,請其他知友糾正及補充。世尊一生弘護正法的歷程,約略可以分為五時三教。所謂五時,就是指華嚴時、阿含時、般若時、方等時以及法華涅槃時。而三教則是指,初時四諦法輪的小乘教,說二乘法;二時方等般若法輪大乘教,說如來藏空性之總相與別相;三時解深密經唯識教,說如來藏空性之別相一切種智。這三時三教之前為華嚴時,之後為法華時,總稱為五時三教。接下來,我們就來略說這五時。
首先是華嚴時。世尊在菩提伽耶道場樹下,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以後,在二十一天之中,對諸大菩薩眾及人間根器成熟之眾生,宣講圓教及別教法門,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大方廣佛華嚴經》,內容主要是以別教菩薩及諸佛的自證聖智境界為主。《華嚴經》的妙旨乃是五時三教之第一時,也是始教;為了後時之三乘教法能夠方便敷演,世尊在菩提場及諸天,以二十一天的時間說佛的蓮華莊嚴;始自十信凡夫位,終至究竟佛地之修證;內自心地無量三昧,外至十方佛土世界,小而無內,外而無際,森羅萬象,靡所不包,故名大方廣;萬德莊嚴,具諸菩薩行,果德圓滿,如眾色蓮華,悉皆具足,所以名為華嚴。《華嚴經》乃是具足宣說如來藏之因地與果地,兼攝三乘解脫果,顯示藏識法界之無盡緣起,以及菩薩五十二階位之修證,宣示果地究竟成佛之佛菩提果圓滿功德,三身應化,四土圓成;所以說《華嚴經》具足顯示了成佛之道,是佛教中一切行者所應當知解及修證者。 第二時是阿含時。世尊於二十一日宣說華嚴之後,到鹿野苑度五比丘;從這時候開始,以十二年的時間,說三藏教四阿含諸經。所謂的三藏教,以四阿含為經藏,以毘尼為律藏,以阿毘曇為論藏,名為三藏教;而四阿含則是指,《長阿含》、《中阿含》、《增壹阿含》和《雜阿含》。這四阿含已經總述了三乘佛法。《長阿含》以四諦、八正、十二因緣法等二乘法為主,兼破六十二種外道見。《中阿含》與《長阿含》所說大致相同,這兩大經也兼說世界悉檀、為人悉檀、對治悉檀,其中隱含著第一義悉檀,但由於隱覆難知,所以一般未具法眼者則無法了知。《雜阿含》則多述及第一義諦,雖然偏說二乘菩提,但於其中仍然處處隱覆密意,說有如來藏涅槃本際中道心,也在十二因緣中說有緣於五陰之識存在。《增壹阿含》則開顯大乘菩薩道之如來藏法門。四阿含諸經為佛教之根本,也是 世尊在初轉法輪時期所說,攝屬於五時三教之聲聞教;所說法義雖然是為了方便接引畏懼生死之聲聞種性眾生,但卻已處處隱覆密意而說大乘唯識、般若;但由於般若及唯識之意涵極為隱密,不容易為人所知、所觸,又因為二乘學人多急於了生脫死求證解脫,所以往往會忽略了其中所隱含的密意。一直到成就了俱解脫果,自知不受後有之後,於解脫道之梵行已立、所作已辦,在未舍壽前便會獨自思惟:阿羅漢入滅以後,是有、是無,是有無、是非有無?由於這樣思惟的緣故,就知道有涅槃本際不滅,離我,離人,離受想行,寂然無想,非三界有,亦非斷滅無,因此而說為中道。但是,阿羅漢仍然未知、未證、未領受涅槃本際第八識如來藏,所以不能發起般若智慧,當然就無法入於中道實相之中。世尊為了度化阿羅漢們回小向大,繼續進修佛菩提道,早已預埋伏筆於四阿含之中,以待後時緣熟而說勝妙之成佛法道。 第三時是般若時。世尊以二十二年的時間宣說《大般若經》六百卷及《小品般若》等,又精要的說《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所有般若經的精華則匯歸於大眾所熟知的《心經》。這個階段所說的般若中道實相,乃是說人人皆具有之真實自心,具有中道性,是一切法界之根源;親證者能漸漸了知法界實相,世出世間的般若智慧就能漸漸的出生,能夠了知有餘涅槃、無餘涅槃,也能證知不共二乘之本來自性清凈涅槃,後時也能知佛地無住處涅槃,而求未來際時也能親證之。般若時期,世尊開示別教、圓教及通教法門,將一切法皆攝歸大乘法,都屬於般若慧所含攝。世尊其實早已在初轉法輪四阿含當中,隱覆密意而說般若,只是二乘人無法了知而已。 第四時方等時。諸大阿羅漢回心大乘證得般若以後,進一步想要求得佛地正遍知覺的大菩提果,世尊因此而三轉法輪,宣說唯識五位、十地行果,演述菩薩法無我智,令阿羅漢們可以修學一切種智而住無生法忍地,地地增上乃至到達佛地之四智圓明;這就是《楞伽經》、《解深密經》、《如來藏經》、《勝鬘經》、《無上依經》、《大乘同性經》等方廣經典所說之唯識學,宣示藏、通、別、圓四教。而三轉法輪唯識經經旨,世尊也是在四阿含中隱覆密意而說,有些部分則是顯說,並非未曾說之。換句話說,從初轉法輪到三轉法輪諸經,由淺至深,前後貫串,一氣同聲,沒有絲毫抵觸矛盾之處,只是越說越了義,越說越究竟勝妙罷了。第五時是法華及涅槃時。世尊在最後八年之二處三會說《法華經》,闡述圓教之理,暢演唯一佛乘正義,會五時三教為一佛乘;並在最後一晝夜,申述真如與佛性非一非異之理,令知佛地斷盡變易生死及眼見佛性之常樂我凈正理,成大涅槃,具足四種圓寂。如是五時三教,以《法華經》收圓總成,故名為終教。始自凡夫位乃至佛地所應修證之解脫果及大菩提果,其知見、行門、修法、證境,皆已具足演述,化緣已滿,由是 世尊遂取滅度,示現涅槃,轉依四種圓寂及四智圓明境界,常依無住處涅槃利樂有情,盡未來際永不止息。
三乘菩提學佛釋疑第061-065集 正圜老師主講
南無釋尊
南無三寶苦,和熄滅苦~
師兄好。維摩詰經,所述內容太多了,此時挑出一個個人認為是重點的:求法者,於法當無所求也。恰好對應了心經的無所得。無所求方能無所得。佛經為什麼多?因為角度多。身、心、六根、六識、八識、感受等五蘊、中觀等等。禪宗觀察的是自己的一部分,因為無為法有差別,所以各人的次第、觀察的對象是不一樣的。楞嚴經還有從水大、地大入手的。
我覺得題主搞錯重點了啊……你說自己的目的是給別人安利佛教,結果選擇的方法是給人介紹每一部佛經的中心思想?……你是認真的嘛?
且不說你從小到大上過這麼多門課,有哪一門是聽別人幾句話總結完重點就能明了了的?大學課表夠一目了然吧,看完一遍你就能增長對本專業的信心了嗎?想讓人愛上中國菜,你把每個菜系來龍去脈介紹一遍別人也不會覺得好吃啊……說不定還會被嚇跑……
況且,如果真的有某邪教把本教的發展脈絡、教派關係、成仙原理、修鍊次第都給你介紹一遍,你就會覺得有理有據令人信服了嗎?
港真,要喂人安利的話,我覺得還是找那種在宏觀層面上介紹佛教的通論類書籍比較靠譜,比如:
不要長篇大論的!各個宗派每本佛經的基本概況?
一般這話後面不是都得接一句「在線等,挺急的。」么……Σ(????)?光速逃
佛經多嗎?
佛祖在《金剛經》里說「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說法者無法可說,是為說法」。可見佛經不多吧。有人號稱通讀佛經三藏十二部,佛學研究著作一二十部,卻連佛法的門都沒入。
六祖慧能不識字,聽人讀誦《金剛經》即開悟。
你說佛經多不多啊。如果你真修實證,幾部大經通了,三藏十二部都通,佛經不多啊。
但如果你只學不修,把佛法當成了學問,為自己逐名逐利而去。那佛經浩如煙海,只怕你一生也讀不完也,更是難以理解了。我猜想,這也是佛法的大智慧之一吧。以無量無邊的經論,嚇阻惑亂哪些為名利而來的「學問僧」們,以免他們亂佛正法。 同時,也便於真修實證的佛子們容易辨法、護法、修行吧。空
我大概看了解深密經,圓覺經,楞伽經,金剛經,如來藏經等所講不過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唯心所現,唯識所變。
佛為什麼說了這麼多經?佛陀說法,應機施教,隨緣度化,因眾生心應所知量而說。故說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須一切法。
個人覺的題主,你是沒有信入,對佛法沒有信心,對佛法也不甚了解。總是左聽一點,右聽一點,弄的自己比較混亂糾結。或者自己並沒有深入的去看,認真的去讀自己所看的這些經典。對於凈土,我覺的 一個人,如果不是心思單純(原義,褒義)純粹,或者利根之人,大部分對念佛之事人云亦云,個人覺的還是需要在一定的明理之上,才能深入的去行。否則就如無根之木,並無紮實之力。我覺的題主,可以認真的研習一下佛陀的經典,看一下佛所說的道理,是不是真的自己所需,是不是真的想要修行。明白為什麼念佛,念佛是為了什麼,這樣才能精進不懈。也許網上一直在強調行行行,但是要明白,不明理如何行,盲目去行,利益也許有,但總沒有那麼得力。知行要合一。既然行的是佛法,就應該看看佛怎麼說的,搞清楚了一點,才能行的更好。否則,說句不好聽的,你要是行的不是佛法呢?有沒有辨別之力?我寫岀來,你能明白嗎?巜佛說觀無量壽佛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維摩詰經》:隨其心凈則佛土凈。《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巜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其實佛說的每一部經典都會有:善思惟。善男子,善女人。讀誦受持。南無阿彌陀佛。
呼吸微笑
的確浩繁,但先要弄清楚目的。
首先要明白,窮經皓首於佛經的人是法師(專業研究人士)。
其次,我們讀佛經的目的是什麼?正常情況下,就是有些煩惱自己搞不定,希望藉助佛經的智慧。這樣的煩惱都有哪些?有人說是五毒(貪嗔痴慢疑),也有人說是三毒(貪嗔痴),個人愚見主要就是恐懼和貪婪,也就是拿不起、放不下的煩惱。
有兩本佛經正好講這兩個問題:
《金剛經》講拿起,關鍵詞是「善護念」。《心經》講放下,關鍵詞是「心無掛礙」。極端情況下,照字面意思理解這兩個詞,或許也可受用。道理明白了,修行的方法就是「戒定慧」。
戒,是去除違犯性煩惱。比如煙、酒、辛辣。定,是去除困擾性煩惱。比如賴床、拖稿、不運動。慧,是去除潛伏性煩惱。比如投機、亂吃保健品、偷情、吸毒。如果能hold住自己(戒和定),又有一顆靠譜的大腦(慧),遇事自能拿得起、放得下,是為彼岸。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我一直以來覺得在精神上需要一個信仰來解脫心靈上的約束,沒想到約束我心靈和精神的正是那個信仰。
舍利弗言。
不可思議。如來常以如實而化眾生如是實義。多文廣義。利根眾生乃可修之。鈍根眾生難以措意。云何方便令彼鈍根得入是諦。
佛言。
令彼鈍根受持一四句偈。即入實諦。一切佛法。攝在一四偈中。
舍利弗言。
云何一四句偈。願為說之。
於是尊者。而說偈言
因緣所生義 是義滅非生滅諸生滅義 是義生非滅爾時大眾。聞說是偈。僉大歡喜。皆得滅生滅。生般若性空智海。
一句話還不如不說。有本書推薦給你,《佛祖都說了些什麼》作者林欣浩,層次分明,邏輯清晰,流暢易讀。
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因果 聯繫 無常 隨緣 愛
諸佛出世,唯以度生為要。但眾生的煩惱與喜好都不一樣,佛陀為了度無量眾生,就需要說無量的法門,這是佛經繁多的原因,不在於佛說這麼多,佛實際無說。國家為了維持正常的社會次序,出台的法律法規都繁多得不得了,要是人人都自覺,就不需要這麼多法律法規了。佛法也是這樣,佛法對治的也是人內心的煩惱迷惑,人心有多繁複,佛法就有多複雜。
每本佛經都用一句話概括,這個不太現實,講次第的論述還是不少,《菩提道次第廣論》、《菩提道次第略論》都是很好的,當然要讀懂還是不太容易,這個時候就該老師的作用了,自己學不懂,求個好老師吧。
如果是自學,就需要把握核心和基本構架,之後自己再一塊一塊的添磚添瓦吧。小乘以四聖諦教法為核心,大乘以一實相為核心,不管是大乘小乘,基本的名詞名相必定需要了解,介紹佛法名詞名相的書還是不少,可以自己找來看看的。
大乘了解比較多,我挑一點重要的來說吧。大乘以實相為體,一切大乘經典都是以實相為根本。實相本不可言說,三藏十二部經都是因為度生的因緣而開演的。那什麼是實相呢?一切眾生自心本自圓滿,本自具足,盡虛空遍法界,一法不缺,這就是實相,但因為眾生不能了知這個本自具足一切的心,被無明所熏染,於是有二種生死(一、分段生死,謂諸有漏善不善業,由煩惱障緣助勢力所感,三界粗異熟果,身命短長隨因緣力,有定齊限,故名分段。二、不思議變易生死,謂諸無漏有分別業,由所知障緣助勢力所感,殊勝細異熟果,由悲願力,改轉身命,無定齊限,故名變易。無漏定願正所資感,妙用難測,各不思議,或名意成身,隨意願成故。《成唯識論》)。
眾生要了生死,則需要通過修行扭轉不正確的觀念和行為,觀念和行為與實相相應,漸漸迷惑除去,就能得生死解脫。迷惑有三種,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見惑迷理,不能了解生死輪迴以及解脫的道理,思惑迷事,由迷理而起種種邪見,由邪見而引起種種不正確的行事。須陀洹見解脫道滅見惑,阿羅漢煩惱斷盡滅思惑,見思惑滅盡,分段生死至此斷盡,以大乘圓教而言,初信菩薩見惑斷盡,七信思惑斷盡了分段生死。塵沙惑者,眾生見思惑多如塵沙,菩薩欲度眾生,欲令眾生斷見思惑,必須能遍識一切見思惑,所以塵沙惑是菩薩所斷之惑業,圓教菩薩八九十信斷盡。無明惑,無明惑障實相之理,初住菩薩破一分無明,破一分無明則證一分法身,此後分分增進,至妙覺位無明惑盡,就成福慧圓滿之佛,至此變異生死斷盡。
不管是何宗派修持都不會超出以上,而眾生根性有別,才有了大乘、小乘,以及各種宗派。以大乘來說,禪凈極具代表性,凈宗不論聰明還是愚蠢都可以修持,一歷耳根即成佛種,即是種下了得度的因緣,未來必定得超二種生死。若能信願堅固,見思、塵沙、無明分毫未斷皆可得生凈土世界,得生凈土就必然能於一生成就佛果。禪宗以徹悟為要,若能大徹大悟,則能破一分無明(大部分徹悟的人更多是明理,能得少分定力,事上更需一步一步除習氣,像祖師那樣一悟頓超的並不多),必定能生生不退,於佛果決定可期。雖然現在能徹悟的人少,但隨己力學習,能得深入一分就能得一分利益。
大致上就這些吧,具體的細節就要靠自己學習一點一點補上了。圓覺經,知幻即離。楞嚴經,七處征心八還辨見,層層撥筍,不容你不想明白。金剛經,空,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不可得。維摩詰,芥子可以容須彌。地藏經,地獄什麼樣,救母,念佛一心不亂,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大慈悲。妙法蓮華經,這個沒抄完,回來再補答案吧。以及上面說的未必對,是我留下的印象。
推薦閱讀:
※怎樣念誦佛號?
※《壇經》並非釋迦牟尼的言論,為什麼可以稱為一部「經」?
※佛教最基本最核心的教理是什麼?
※北京哪些寺廟接收志願者做義工?是否一定是佛教徒?
※一個人到底是應該行深般若波羅蜜,還是應該照見五蘊皆空,又或是除一切苦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