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思想比法家墨家更受推崇的原因是?

孔子思想有哪些特點?

補充:此處說的推崇相當一部分是官方的推崇,相信絕大多數百姓是不知道什麼是儒家思想的。


之前的各位答主已經就儒學的一些具體思想做了解讀,我想選取一個比較宏觀的角度,從社會整合的視角來審視儒學之於法家和墨家的優勢。

先說結論:儒學之所以能夠比法家、墨家更受尊崇,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儒學能夠更好的實現社會整合。

《漢書·陸賈傳》有雲【且湯武逆取而以順守之,文武並用,長久之術也】,類似的思想還有很多,例如【馬上得天下,安能馬上治之】同樣表達了這一意思,應該說以武奪天下、以儒治天下是古代知識分子的共識,那麼儒家思想為什麼適合治天下呢?我想就社會整合的角度進行一下分析。

對於傳統王朝而言,最為重要的問題便有效的實現社會整合,更好的掌控、管理社會的運行,只有這樣才能鞏固其統治,那麼如何才能管理好如此廣闊的疆域呢?

長期以來,中國古代社會主要都是以鄉村社會為主,這種遠離政治中心的社會文化帶有強烈的原生性、質樸性,其突出表現便是以道德倫理為核心的民俗相約的盛行,直到今天,與之類似的村規民約可能依然要比成文法更具執行力,這就決定了統治者在進行統治和管理時應當充分尊重社會的風俗,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結合當地民情,實行有效、恰當的管理。

而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特徵便是其基於倫理而來的宗法性,無論是【愛有差等】還是【親親得相首匿】的主張,都明晰的體現了這種宗法性。這種基於血緣關係而衍生的宗法秩序,是最易於鄉村社會理解的社會秩序,宗法秩序的落實是社會整合的重要途徑,而儒家思想則分別在三個層面上實現了宗法秩序的落實。

首先,儒家思想貫徹於家庭之中。家庭(或宗族)是中國傳統社會的基本組成單位,是構成社會的基本細胞,而儒家思想基於血緣產生的宗法觀念顯然是先天性的適用於家庭之中,這樣就使得社會的每一個基本單位都理解、奉行儒家倫理,這是在最基層方面的整合。

其次,儒家思想也適用於中央政府。自漢代以來,儒生逐漸成為帝國官僚的主要來源,他們也成為中央政治機關內部的重要力量,同時自董仲舒之後,儒家倫理(天道)成為超越於皇權而存在的終極價值,這一原則在南宋以後被凝固為「天理」,從而正式確立下來。儒生在為皇帝服務的同時,也具備了充分的主體意識,他們以道統為終極價值,在王朝初期限制了皇權的濫用,規範了權力的行使,避免出現秦朝、隋朝式的暴政,在最高層次上穩定了社會秩序。

最後,儒家思想落實於社會層面。中央直屬官吏很難真正深入基層,因而只能通過禮樂教化對社會進行更為寬鬆的管理,同樣這種宗法倫理式的管理方式也是最易為百姓所理解和接受的。通過這種方式,官僚真正成為國家和社會之間的媒介,為國家更恰當有效的統治、管理基層社會,實現了社會整合。曾被廣泛傳播的【清官文化】正是民間對於這種典範倫理式管理嚮往的表現。

概括言之,上自國家下至基層,中國傳統社會都是一個道德倫理的社會,在這樣一個社會之中,生根於血緣關係、倫理關係的儒家思想是最能進行有效統治的意識形態,而這也是儒家被歷代王朝所推崇的原因。

當然,這並不是說儒學是沒有弊端的,由於缺乏制度性的監督,作為官僚的儒生本身便是極易被權力腐蝕的,尤其是多了王朝後期,隨著官僚人數增多、行政效率下降,王朝本身也將走向終結。

不過相比之下,法家和墨家都有明顯的不足。首先說法家,法家的問題在於其不能維持社會的規範運行。法家思想強調君主的權威,而忽略了對君主權力的規範,這就難免會導致國家機器的超速運轉,以秦代為例,秦代的動員能力即使是與後世相比也是不遑多讓,這種超越了時代的動員能力正是來自於法家思想的文吏統治。國家與社會只是統治與被統治的關係而非相互依存的關係,這樣的國家本位的思想極易導致統治者忽視社會的需求,進而引發暴政,最終導致社會脫離國家控制,社會整合全面崩潰。柳宗元在其不朽名篇《封建論》中指出秦朝【失在於政,不在於制】,但是他卻忽視了暴政不是統治者個人性格所導致的,而是根源於秦朝的體制之中。官僚只是皇帝的統治工具,皇權高度集權不受任何力量、原則的規範和制約,暴政是無可避免的。同樣,法家的重刑主義政策落實到基層社會,必然會引發社會的強烈反感,最終導致國家與社會的割裂,致使社會整合走向失敗,大動亂即將到來。

至於墨家,其主要問題在於他的「去宗法性」。眾所周知,儒墨之間一個重要的論爭便在於【愛有差等】和【愛無等差】,在墨家【愛無等差】的思想背後,實質上是否認了血緣倫理的根本性,否認了宗法關係是基層社會運行的基本原則,而這一點則與中國傳統社會背道而馳,正是這一原因,使得墨家的思想無法付諸於政治實踐。也許正是因為墨家的去宗法性,他們才需要以類似結社的方式脫離原先的宗法關係。

總而言之,儒家思想適應了中國傳統社會的運行方式,能夠最為有效的實現社會整合,維護王朝的穩定,因而最受歷代王朝推崇。法家思想則因為過於強調國家本位忽視了基層社會,導致了國家與社會的高度緊張,易於引發暴政和大動亂。而墨家思想則否認了宗法觀念在基層社會的重要性,使得其思想完全脫離傳統社會的歷史條件,無法實施。


因為儒家能解決當權者的執政合法性問題,而法家、墨家解決不了。

對儒家來說,從父子,夫妻的人倫綱常,從每個人日常接觸之生產生活,能很自然的引申到君臣之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直接把整個社會都納入了儒家框架,以意識形態讓皇家獲得了執政合法性。皇帝就像你的老子,你不尊重你的老子?那你不是大逆不道。

而法家呢?法家的執政合法性在哪?法家講的是獎懲,有功的就激賞,有罪的就重罰,結果呢?就是皇家的執政合法性靠的是以利誘民。在政權擴張時期,還可以維持,但在階級固化之後呢?皇上還能有那麼多的利來出讓分封嗎?法家思想反倒會成為反賊的最佳借口,因為反賊謀反靠的不就是許之以利?所以法家能夠治亂世,卻不能安天下。

而墨家兼愛非攻思想就是太理想主義了。法家儒家都是從每個人日常接觸之生活、人性著手建構理論,而墨家則從根本上就反人性,人怎麼可能不分親疏平等愛人呢?所以墨家這必然是空中樓閣,難以施行。


墨家俗稱"短衣幫",即平民百姓,他們的思想大都傾向於平等,他們推崇

尚賢:不論身份地位,只推舉賢能的人才 非攻:和平相處 兼愛:愛一切人,平等

法家的「法治」主義有其特徵:主張干涉而反對放任;排斥「人治」主義而獨任「法治」主義;排斥「禮治」,不承認自然法的存在;主張國家至上,社會團體甚至血緣親屬團體的利益都得服從君主的國家利益;反對徒任「勢治」

儒家思想的精神實質是「仁義、中庸」,「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強調「仁者愛人」。

~~~~~~~~~~~~~~~~~~~~~~~~~~~~~~~~~~~~~~~~~~~~~~~~~~~~~~~~~~~~~~~~~~~~~~~~

你可以這麼理解,墨家是文人中嚮往之所在,但走的是自由無束的極端;法家這是國家政權嚮往之所在,但走的是重典治世的極端;儒家則更加看重中庸之道,基本上堅持「親親」、「尊尊」的立法原則,維護「禮治」,提倡「德治」,重視「人治」。

而對於儒家思想的推崇更多的是皇權層面的,因為儒家不僅給了文人一些可以表達自己觀點的自由,最重要的是大大鞏固的天權神授的觀點,是皇權控制庶民最有利的武器。

最後,歷史永遠是勝利者的歷史,當天下尊儒,科舉考試都是要考這些的時候,儒家就會潛移默化中影響到天下文人,對於儒家的推崇也成為了必然。


因為儒家整合了其他家的內容啊


君臣父子夫妻男女尊卑貴賤

這是當權者最喜歡的


現在大部分人對古典思想的理解都是被用所謂現代社會學重新闡釋過的。看看這裡的大部分回答就知道了。

我對所有的外儒內法,形儒實法,儒皮法骨的說法都保留意見。大部分人都高估了法而低估了儒,要我說儒為體,法為用,儒為本,法為末。不信你去問問任何古代的士大夫,他們視自己為儒家還是法家,他們更崇拜孔孟還是更崇拜韓非商鞅?

為什麼儒家如此之重要?用現在的話講,儒家是一種意識形態。但法家在戰國以後便從意識形態領域被驅逐,只剩下制度體系建設的功用。連對中華文明半懂不懂的外國人都把中國視為儒教文明,將孔子與耶穌並列。可惜現代儒家已經被從意識形態領域驅逐出境,竟然有人來問古代儒家為何重要,還有一堆以馬教解儒教的回答。

說回到儒法之間的關係。從秦以降的2000年的王朝史,雖曰歷史周期律,然內在結構亦幾經變遷,且有王朝潰散,四分五裂的大亂世。政治上有兩漢的皇族外戚拱衛中央,兩晉的門閥家族拱衛中央,到隋唐的過渡,形成士大夫集團拱衛中央。這些時期文物制度幾經改革,但都能保持中央和地方的緊密聯繫。這些制度被認為是王朝政治的核心構架,即為「法骨」。受現代機械主義思想影響的人便以為找到了中華文明的關鍵,興沖沖地發表高論,殊不知中華文明向來以虛治實,以道御術。恰恰是儒家提供了為人,為臣,為君的核心價值觀,提供了人臣之道,人主之道,提供了人道呼應天道的天人感應說。為什麼這些觀念如此重要呢?因為人是思想的奴隸,意識形態提供了人的行為指南。ysl意識形態指導人去聖戰,於是真的有人捨身聖戰。儒家意識形態讓人經世濟民,於是真的有仁人志士捨身救天下。人臣之道約束臣子忠君愛民,人主之道約束皇帝敬天愛民,天人感應則提供了政權的合法性來源(天人感應發展到後期已經融合了民本思想,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儒家意識形態潤滑著機械的法家治國系統,讓宏大的王朝制度在信息不發達的條件下彌合上下層的矛盾,推動制度的發展。直到王朝覆沒,儒家仍然提供天下為公拯救蒼生的聖徒精神,鼓動天下士子將四分五裂的國家再聚攏起來。

最初的法家在意識形態上強調君主集權,以嚴刑峻法威服天下,整個國家是圍繞君主的意志運轉的。然而這種法西斯思想既不能春風化雨養育百姓,又不能使文武百官忠誠一致輔佐君主,於是秦二世而亡,法家作為一種意識形態也隨之被唾棄。而儒家恰好克服了法家的這些缺點,一旦被採用,便欲罷不能。儒懷柔天下,法實用治國,形成儒為體,法為用的2000年王朝政治總綱。

老外把儒家當成倫理學說,子孫把儒家當成愚民之術,何其可悲!


看到最高贊的回答我就呵呵了,果然是無知者無畏!


儒家思想類似種姓制度,而法家思想是君主統治的平民

中國歷史歷來是外儒內法

太祖早就解釋過了:

勸君少罵秦始皇(就是說勸你少罵一點秦始皇)

焚坑事業要商量(就是焚書坑儒這個事業要商量商量)

祖龍魂死秦猶在(祖龍指秦始皇,秦猶在指秦國土現還在)

孔學名高實秕糠(孔子的名望吹的很高,秕糠就是糟粕)

百代都行秦政法(政在這裡是名詞,秦始皇姓名政)

十批不是好文章(十批,指《十批判書》)

熟讀唐人《封建論》(唐人指柳宗元)

莫從子厚返文王(不要從柳宗元倒退到周文王那裡去了)

===========

中央集權天生就比分權有強大戰鬥力

注意,中央集權的反面不是人民民主而是。。。貴族專權。幾個貴族搞來搞去,亂得一塌糊塗,哪個外國勢力稍微勾搭,國家就分裂了。晉國就是這樣分裂的,波蘭也是如此。

歐洲大陸的非中央集權國家都清一色的被吞併或者解體。英國因為在海外,沒有那麼大的壓力,所以保留了下來。歐洲大陸也有類似大憲章的分權國家匈牙利,波蘭都完蛋了。

即使今天,國家中央集權也比那些幾個大資本家控制的國家好太多了。很多所謂的民主國家,不過是幾個資本大家族控制的。

中國好好的學習古代韓非子的智慧,中央集權是中國歷史血淋淋的歷史篩選的最好的制度。而中央集權必然打擊貴族和依附的那些所謂的平民,也就必然是非常血腥的。


中國兩千多年的政治格局,是「外儒內法」,即表面上推崇儒家思想,但是實際操作上依賴法家的思想。法家和儒家都是為統治者服務的思想學說,而墨家是站在市民階層、工商業者的立場上的,墨家的「非命」、」節葬「、「非樂」以及選舉思想、平等觀都不符合統治者的利益,中國古代又素來推行重農抑商甚至海禁政策並鄙薄自然科學和邏輯學,墨家思想並不符合這種農業文明的需求。當然墨家思想也有其局限性,對墨徒的過於嚴苛也限制了它的普及。

中華文明發祥於大河流域,此種地理條件決定了中華文明是農耕文明而很難是西方古代式的商業文明,成熟的單一農耕文明最適合由儒家的宗法制度和法家的極權制度來統攝。而對君主而言,顯然是法家的獨裁政體比儒家的貴族政體更有利,但是法家赤裸裸的暴政思想是民眾不堪忍受的,統治者如果單純地依靠法家的嚴刑竣法來鉗制住言論自由、人身自由、經濟自由,很難保證長期的穩定統治。秦採用法家理念卻二世而亡以後,統治者吸取教訓,最後總結出依賴儒家的仁政學說來麻痹民眾並實行儒家的家國同構來實現對民眾的精神控制。

像《商君書》、《韓非子》這種赤裸裸地宣揚」愚民「、」弱民「、」與民為敵「的書籍,怎麼拿得上檯面?老百姓並不是傻子。所以科舉考試便只得採用儒家的四書五經,把父權制家族內溫情脈脈的宗法關係與君臣關係、君民關係相結合,君主成了」民之父母「。儒家的宗法倫理思想不僅有利於君主的穩定統治,甚至也會在鄉村地區廣受保守民眾的推崇。


歷代尊儒都是有所選擇的。


墨家的頭腦,實際接近於現代西方人的頭腦,所以能成長起來那些名學概念邏輯,與中國自古一貫的主流思維方式—「道」的思維是抵觸的,不獨墨家不見售,喜歡搞邏輯名理起家的名家學派一直也是被目為下流的,評價見《六家要旨》、《天下篇》。

政治、文化觀念來講,墨家圖求實效,擯棄禮樂、抵制文化,實則如唐君毅先生的講法,是「不及於文化」,是不明白文化文明真正作用的,而非如道家、佛教的「有餘於文化」;

總的來講,墨家是慈善有餘而智慧不足,想像有於,而落實不足。備於一說可以,用來經中國這樣的大邦,恐怕是於力難逮的。

至於法家。儒家、法家,基本就是老子所講的「以正治國,以奇用兵」。

法家其奇也,長於智略,善於陰謀,很能建戰功、攘不臣。但若用於治國,則止可收成效於一時,難能安天下於萬世。

儒家其正也,不言兵,慎言戰,仁者不視天下為敵。克己修身,以德服人; 復禮教民,除惡未萌。

儒法並用,御之以道,其庶幾乎。


漢以後的,大部分政權都是

儒教為體,法家為用。其實當政者骨子裡都是法家,只是他們不說而已。儒教是用來和平維穩的。

獨裁的人怎麼能容得下墨家的存在。為政者想讓一個學派流產是很容易的事。


我覺得這個問題應該這樣回答:法家和墨家怎麼可能會比儒家更優越(對統治者而言)。

首先來說墨家。我個人對墨家只有一個大概的了解,這個主要原因是我自己讀書不認真,另一方面也與墨家本身知識不成體系(至少體系沒有法家、儒家甚至道家那麼完備)而墨家在墨子身後,很快的就退化為一種會黨性質的文化,也就是古人認為的「俠以武犯禁」。這樣一種不成體系、不斷退化的學說恐怕真的很難打動統治者。

墨家的思想中流露出一種輕視技術的特點。傳說魯班做木鳥,可以飛三天三夜,而墨子卻認為不如車輪。即使在今天一個能飛三天三夜的航模也是一個非常非常偉大的技術奇蹟。雖然墨家有很多在當時非常先進的科學觀點(例:「力者,形之所以奮」的論述完全等價於牛頓第一定律)這樣一種輕視技術的學派,又缺乏對數學的研究,在科學研究上幾乎註定不會有什麼成就(沒有數學研究就算掌握了第一定律一萬年也不會發現第二定律。)。畢竟能夠依靠冥想和頓悟來理解的科學只在人類的蠻荒時代才出現過。

最重要的原因:墨家幾乎完全不涉及統治者需要的東西。墨家講的什麼兼愛、非攻,對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君主而言統統都是扯淡。強敵環伺之際談普遍的熱愛人們包括敵人這樣的學說反正我覺得是蠢的離譜。至於鼓吹「義」,對於統治國家而言同樣是很被動的。比如臣下的家臣的效忠對象就變成了臣下而不是國君。不利於建立一個強力的中央政權。

墨家對於統治者唯一的吸引之處在於他們本身掌握的工程技術。這一點在「墨攻」的故事裡面體現的非常清楚。但是由於我上面說的第二條原因,這種墨家在技術上不具有始終進取的能力,所以墨家也就很快銷聲匿跡,成為一種會黨文化。

咳咳,手打累死。。。

下面說法家。法家的理論體系非常明確。也就是商鞅的法,申不害的術以及慎到的勢,最後是韓非子的集大成。很明顯的可以看出,法家的理論是為君王量身定做的。而法家的主要目的也就是控制臣下的學問。那麼對於統治者而言,法家的優點能夠有效加強統治者力量。在法家出現以前,卿大夫的勢力非常強大,一個國家的力量都分散在不同的幾個大家族手裡。這樣的國家在對外的外交和戰爭中很難保持舉國一致,自然也無法達到強大的國力。事實上這種情況非常明顯,並且已經算好的結果了。整個春秋時期的弒君案件可以說非常非常多。而魯國的三桓則幾乎分掉了國君的全部力量,魯國也一直萎靡不振。最嚴重的例子是晉國,強大的晉國在六卿一番惡鬥之後搞出了三家分晉的結果。而法家的改革則迅速的將權力收歸國君,在對外戰爭上使得國家迅速的強大。

那麼既然法家這麼好,為什麼後世法家反而不如儒家呢?

首先,法家的基礎理論有問題,導致重刑主義的泛濫。法家認為人性本惡,所以與其說勸說不如刑賞,與其輕刑不如重刑。這個人性究竟是善是惡是個非常嚴峻的問題,法家認為他惡,卻無法證明它的充要性(這一點現在也做不到)。我不敢說人性是善良的,但是純粹的惡到法家認為的那種也不敢苟同,至少法家無視了人性的多樣性。由這樣一個錯誤(或者說不完全正確)的理論基礎,很容易導致重刑主義。比如路上倒灰就剁手這類的,同樣是不利於統治的。如果國家變成這樣恐怖的一個大監獄,恐怕很多人都會跟我一樣願意跟他同歸於盡。

其次,法家是為統治者(君主)而不是統治階級(官僚)量身定做的。法家的理論里,法是君主的法,術用於控制臣下,勢也是君王最大。那麼法家的理論只要打動君主,並且只要有君主掌握就好了。不需要推廣開來,作為全社會的主流思想。並且,這樣的一套理論很大程度上就是為了對付臣下的,秦始皇他老人家動不動就把手下官吏罰去修城牆。那麼很明顯這樣的一種東西官僚也是恨之入骨。那麼全社會的抵制也就差不多夠讓法家背上惡名了。

接著,法家的獎懲體系過於僵死。這是個有爭議的問題,但我個人的意見是傾向於認同這一觀點。法家的法不是對於權利責任界限的認定,而是一種對工作業績的考核。比如說我負責的糧倉有老鼠,那麼我就要被罰一隻盾牌,再有老鼠,我就得去修城牆。大多數情況下這樣的獎懲會激勵我好好工作,但是總有例外的時候。比如說劉邦就是因為工作也就沒完成(押送的犯人跑了倆)他就乾脆破罐破摔落草為寇並且終結了秦朝。再比如說陳勝吳廣,這倆孩子也是因為大雨誤了終點。這個大雨屬於不可抗力因素,但是法家不加區分只看結果,終於逼反了這倆。還有章邯也是,同樣是在作戰不利的情況下畏懼處罰乾脆投降,破壞了秦朝最後據守關中保持一隅之地的希望。勝敗乃兵家常事,這樣嚴峻的考核的負面作用在王朝瓦解的時候非常明顯。一旦法令不能有效執行,於是社會就出現瓦解。

最後,法家只是個工具,他能解決社會效率的問題,但社會穩定性的問題完全隨機,因為他依靠於君主一個人的優劣。這也就是秦國的法家政權在秦始皇手裡是非常高效的擴張機器,而到秦二世手中就是個純粹混蛋的暴力機器。從工程學的角度來說,一個系統的穩定性是他的實用性非常重要的技術指標。法家政府實在是太不穩定了。這是法家真正的硬傷,而且根本無法避免。

高效的做壞事的政權還不如就讓他癱瘓掉來的好。後世說的外儒內法,其實是一種非常自然的選擇。用法家保持社會效率,用儒家保持社會穩定。各自揚長避短。但是如前所述,法家僅僅局限於君主,而儒家則深入全社會,才體現出外儒內法的結構特點。


法家墨家僅能治國安邦,無法平天下


方便控制老百姓。。。其實骨子裡,當權者還是法家的,還是那句話:有些事只說不做,有些事只做不說


孔子的儒家思想有點過於仁慈,但是正是建立了最初的普世價值觀。我們一直都是受這種價值下的是非善惡影響。但每個人的行事又是法家的風格。

儒家是一個美麗的外表,法家才是內在的價值觀。

或者說儒法結合才成就現在的中國風格。


關於本題的回答在後面。

那個說儒家是種姓制度的,無非是抓住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點而已吧。本來不想說,但還是想說兩句以免其他人被誤導。

印度的種姓制度是公元前600年左右,隨雅利安人入侵印度而創立的社會制度。原本的種姓制度並非要劃分階級及人的高低貴賤,而是要確保本身雅利安人的執政權和保持各種工作都有一定的人數。

然而隨著馬木留克、蒙兀爾等外來伊斯蘭教征服者統治印度,種姓制度為了政權需要經歷過許多調整,並且在英屬印度時期為符合殖民者需要,被固定、僵化,成為階級森嚴的階序體系。由於該體系中的不平等與近代西方興起的民主制度與人權思想大相徑庭,因此常被批評為反現代化的落後制度,甚至被視為妨礙印度社會進步的毒瘤。

但是儒家的封建倫理是在春秋戰國那個動亂時期為了建立社會秩序而提出的。從天地有陰陽從而引申到人類社會領域,這也體現了儒家的天人合一的觀念,當然,也是諸子百家的普遍觀念。陰陽是相互依存的,君臣父子也都有相互的義務。如父慈子孝,如孟子的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這是儒家倫理和種姓制度最大的不同。有著本質的區別。

儒家倫理希望人類社會像天地一樣能夠和諧運轉,所謂天行健,地勢坤。這是當時依據現實社會環境提出的較好的理念。直到今天我們也提倡孔子的仁禮思想,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但種姓制度直到今天也還壓迫著印度的底層人民。那個答主居然還說種姓制度是歷史證明的最穩定和諧的制度,看來他也沒學歷史,若從朝代時間來看,恐怕是周朝實行的八百年分封制最穩定。現在還沒哪個朝代超過。

上面說的這些,只要是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們,我相信都能得出相似的結論,明白儒家和種姓的本質區別,但知乎上還有很多不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或者哲學的同學,可能會被有些人誤導,所以我就只好厚著臉皮強比孟子說的那句了: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矣。

所以現在有時候實在是看不下去了,現在的人,要麼是沒讀過相關的書,要麼是帶著有色眼鏡看中國的文化,要麼是思而不學,進了歪路子,覺得自己的觀點與眾不同,好像比前人大家們還要厲害,發現了什麼了不得的歷史真相。其實都是在挖中國文化的根。

我不是針對某個答主,我是說和那些答主一類的人,都不成器。

關於本題。

墨家之所以不受推崇乃至漢代逐漸沒落失傳,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提到過一點,墨家的思想來源於底層勞苦大眾,生活方式也是要求人們能吃苦耐勞,身體力行,不論是統治階級還是被統治階級的普通人都不會選擇這樣一個派別給自己強加限制。至於法家,經韓非子注入道家,儒家,陰陽家學說,將道術勢集大成後,再加上董仲舒對儒家的改造,使得儒法兩家可以互相補充,從而形成了外儒內法的結構,所以法家雖然因為嚴刑峻法不受推崇,但是卻是百姓日用而不知了。


只說一句,儒家學說是極其智慧的。

怎樣在保證君主至高無上的同時約束君權,不讓百姓深處水火,同時此學說還要受統治者歡迎?這看似悖論的問題,只有儒家學說給出了解答。

這就是儒家學說的「自律式維權」。

君主想要千秋萬代永延帝祚嗎?那就請自律,唯有如此才能維持自己的權力。

除儒家之外,沒有學說能解決此問題。

就是這樣。

謝謝。


墨家畫大餅,又不給吃。


其實還有一點:因為儒家理論「簡單」。

繁複的儒家體系其原理卻簡單、實際、實用、直觀。從一個小小的模型推廣到整個社會的過程都易於常人理解,當然,過度使用類推也是其弊端之一。


推薦閱讀:

對於思想和自己反差強烈的他人,該不該拉黑?
日本果真是我們應該追求的和諧社會嗎?
歷史上有哪些人或事是真正的「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漢語(普通話)是世界上最難聽的語言嗎?
為什麼有人天生喜歡古代的東西?這是一種什麼心理?

TAG:歷史 | 文化 | 思想 | 中國古代歷史 | 諸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