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消費貸款只能用於消費,消費金融公司是怎樣控制使用渠道的?

個人消費貸款只限於指定商品的購買貸款,想問下消費金融公司是怎樣控制申請人的使用渠道?


這個問題下變著法兒誇捷信的答案真是畫面太美。

一、相比商業銀行,消費金融公司監控信貸資金流向有一定困難。因為現金類貸款一般直接打入借款人在商業銀行的借記卡,這個賬戶不是開在消費金融公司,消費金融公司對後續資金流向的監控能力更多地取決於公司和銀行的合作情況。但是,對銀行來說,客戶信息和個人隱私保護也是不可觸碰的紅線,在數據共享方面能做到什麼程度、肯做到什麼程度就見仁見智了。同時,由於消費金融公司貸款小額、分散的特徵,幾乎不可能像銀行那樣做貸後管理(哪怕銀行的貸後管理也不同程度地流於形式),防範貸款資金挪用的工作重心更多放在貸前和貸中。

二、總體上看,目前消費金融公司一般採用三個辦法來防範貸款挪用。

1.貸前宣傳時要求客戶經理幫借款人算清成本收益。考慮到消費金融公司貸款利率和還款方式,與商業銀行相比,消費金融公司貸款的實際資金成本還是很可觀的。(例如:月息2分,年利率24%,分期還本付息時借款人佔用的本金也逐月減少,相當於48%。)如果是借款人想挪用去投資理財,對比一下常見投資渠道的預計收益,多半是不合算的。

2.貸款合同中約定借款人承諾按約定用途使用資金,否則消費金融公司有權提前收回貸款。這是針對特定違約情形預留救濟手段,消費金融公司一旦發現挪用即可採取措施。

3.在場景化業務中應用受託支付。與手機數碼、家電傢具、教育培訓、裝修租房等各領域的商戶建立合作關係,借款人在合作商戶購物消費、申請貸款,貸款直接受託支付給商戶,不經借款人的手,藉助商戶來核實消費場景和資金用途。看起來很合理,但實踐中也存在商戶和借款人串通的可能,對商戶的管理和駐商戶人員的把控需要特別重視。捷信是這方面的專家,建立了龐大的、深入基層的合作商戶網路和營銷團隊,但相應地對人力成本和管理能力也是極大的考驗。相似地,蘇寧、海爾等廠商系消費金融公司在此方面具有一定相對優勢,招聯和土巴兔(裝修)、中銀和驢媽媽(旅遊)等「銀行系消費金融公司+垂直領域服務商」的搭配也是對場景化業務的嘗試。

三、有沒有必要監控消費貸款資金用途?從消費金融公司的設立初衷和現行管理辦法看,消費金融公司畢竟是為了「中低收入人群」的消費升級(「普惠金融」),不是和商業銀行零售業務搶生意,也不是想做成資金來源更加充沛的小貸公司。從風控角度說,消費用途和經營用途的風險水平和審核要點也是不一樣的。我認為,防控消費貸款挪用的政策導向不會變,哪怕有這樣那樣的現實困難,真的發現問題,板子拍下來也沒什麼好叫屈。實踐中,基層對貸款挪用可能有一定程度上的默許和縱容,這也很難禁絕,但大規模、大範圍的挪用甚至借名貸款往往意味著消費金融公司風控失靈、內控不力、對合作機構管理存在嚴重漏洞,這又是另一個話題了。


我個人感覺,有的公司好像是不控制啊。

如某行的消費金融貸款,公務員客戶可以提供合夥協議增加每月收入作為審批資料。


除非是線上交易形成閉環的,比如京東白條,其它的場景強求控制資金用途只會提高借款人的實際資金成本,並沒有太大的意義。線下消費場景的所謂各種審核材料太依賴人工的介入了,不僅僅會提高總體運營成本,經辦人員還會有道德風險。額外的材料需求會讓正常的借款用戶也產生包裝資料的需求,一旦包裝資料成為基層默認的行為,按照破窗理論,一樣是包裝,總會有人更進一步乾脆把壞人也包裝成好人。


某城商行信用消費貸款,要求客戶在貸款後提供購物發票。試問,誰會把申請的十幾萬甚至幾十萬的貸款完全用於消費?銀行也明知道發票很可能不是真的。發票本身是真的,只不過是代開的,開票公司掙稅點,銀行有證據,唯獨客戶多花了錢。

所以說,銀行對於消費貸款的風控都是如此,你指望著成立不到十年的,都沒有幾家盈利的,沒有成熟運行模式和產品的消費金融公司做什麼風控呢?

所以啊,錢到老百姓手裡,用到地方了,銀行能按時收回貸款的話,怎麼用,關貸款方屁事。銀行或者消費金融公司最最關心的是你有沒有還款能力不是你拿錢幹了什麼。

3C類產品是最受推崇的,因為有產品和線下的消費場景。有場景怎麼了?不還是一大堆套現的,一個消費金融都能搞成產品證券化?。信用卡普遍了吧?套現的多不多?但是信用卡掙不掙錢?從各大銀行的每年發卡量數據就能知道。所以說,風控,肯定是要做的。例如你一筆幾百萬幾千萬的,當然要好好控,你一筆幾千幾萬的,公司保證掙錢就行了,不還錢的不良資產打折打包給催收公司。只要不瞎搞,就玩不脫


一 花唄、白條、銀行網上商城等

這類消費貸款通過線上消費的完整閉環,除了能確認賬號身份信息,還可以監控從瀏覽到選購的具體過程,還可以採集你以往的信息,可以很完美的控制避免大規模套現。而且此類消費貸款額度較小,賬號實名制要求高,很少有中介盯這部分,目前這部分套現的多是利用三方支付的途徑。

二 線下場景

手機、電腦等3C產品門店,教育機構網點,醫美醫院,家裝機構網點等。

流程:線下場景的消費貸款,與商戶合作,客戶與商戶達成購買的意向後,消費分期銷售(有時由門店銷售兼任)介入。達成分期付款意向,提交信息由消費分期公司審核,審核通過後打款至客戶指定銀行卡(也有部分直接打給商戶),然後銷售帶領客戶直接進行刷卡付款。

在這個流程中,容易被套現的環節主要是商戶(銷售)和中介勾結、客戶被中介引導拿走商品後換取現金。前者是所有公司都在竭力避免的,後者往往是銷售經驗不足,即使發生也不會形成規模。

三 現金貸

現金貸公司並沒有控制渠道的意願,客戶貸走現金後是否用於消費也不是現金貸公司考慮的問題。事實上,現在常把現金貸劃分到消費金融領域下,然而我覺得更適合划到小額貸款的領域下。

現在許多持牌的消費金融公司,作為資金提供方存在,與分期服務公司合作聯合放貸。消費金融公司提供資本,收取利息,不承擔風險,實際上就是做資金批發了。或者可以理解為消費金融公司通過分期服務公司來控制渠道,只不過風險在後者而已。


嚴格來說沒有辦法監管

比如信用卡taoxian,說是不準,但是幾乎人人都tao,怎麼管呢?沒辦法管的

消費金融只能跟合作渠道來做風控,比如只跟路邊的手機店合作,比如只跟某化妝品電商平台合作,這種合作渠道可以降低風險,但是沒有辦法100%地嚴格監控!

或者說你的問題不是一個好問題!

應該糾結於如何做好風控,而不是監控資金用途,當然了資金用途監控好對風控有一定的影響以及幫助!


消費金融貸款有分期和現金貸兩種形式。

對於分期產品,申請人是拿不到現金的,在合作電商平台下單時(比如蘇寧易購、攜程、分期樂這些)選擇分期付款,消費金融公司直接把貨款打給電商收款方,同時與你建立消費借貸關係,隨後按期(6期、12期、24期)還款給消費金融公司即可。

對於現金貸產品,目前消費金融公司還沒有很好的辦法監控申請人的真實用途。目前持牌照的消金公司,開展得多的還是頭一種分期產品。原因是現金貸在貸前的審核風控環節需要更多的人力投入,事後也難以防範道德風險。

未來消金的趨勢還是分期產品,至少從持牌公司新出的消金產品來看,合作的電商平台越來越多,品類從擁有分期傳統的3C電子擴展到旅行、家裝、租房等等場景,想像空間非常大。


消費金融屬於信貸,從戰略層面講,信貸的核心玩兒的是概率,只要不發生大面積違約,大概率騙貸的情形,零星的違約是不能防止,也是無關痛癢的。從戰術層面講,如何做到這一點,就依賴於消費金融的風控手段,主要是幾個方面:

1、場景化需求的真實性。真正的消費金融是立足於真實的消費場景的,比如3C數碼、醫美整形、服裝首飾等等,有了消費場景基礎,才有消費貸款,通常消費金融公司是與商戶保持合作關係,而不是直接和借款人。當然有些劣質的商戶或者惡意的商戶會和借款人串通騙貸,消費金融公司就需要進行人工反欺詐識別了。這是第一層控制。

2、借款主體的系統化審查。對於借款人會有信用評級標準或信用評分卡,是根據借款人的年齡、工作、地域、家庭背景等等指標進行量化評分,進行系統審查,這是第二層,審查通常會有一個通過率,通過率能看出消費金融公司的審查嚴厲度。

3、大數據徵信識別。大數據無非就是借用銀行個人徵信數據、主要幾大電子商城數據等等進行大數據審查,但這個技術個人覺得目前階段作用不大,大數據覆蓋範圍還太小,涉足領域太少,也有規避的辦法。

4、法律層面的限制或補充。比如加大借款人違約成本,加入商戶的連帶擔保責任等等。

消金的核心有點像人壽類的保險,玩的就是概率,而且只要利潤能覆蓋壞賬,模式就能成,前期少賺點錢,把大數據和客戶資源握在手裡就是成功。


消費金融公司控制申請人資金使用渠道的方式其實有很多,不同企業有著不同形式的措施。

對於一些既做實體產品(如手機、家電生產廠)又做個人消費貸款的企業來說,他們一般會採用專項資金:在確定客戶、確定產品後,採用「專款專用金融模式」,比如1年分期使用1年期的專項資金,2年分期使用2年期的專項資金等措施,來降低貸款資金被挪用的風險。

一些互聯網金融企業,會通過打造互聯網閉環來對貸款申請人進行約束,這種方式雖然看起來複雜,但其實很好理解,通過互聯網將零售商,消費金融公司、消費者結合在一起。

具體的話,就是消費者在進行相應貸款消費時,消費金融公司直接向零售商支付,這一模式可以保證專款專用。

除此之外,電商巨頭們也推出了相應的消費分期模式。電商推出的類似信用卡透支功能的先消費,後買單模式。它為用戶提供一定授信額度,支持用戶在其電商平台針對指定商品使用,避免貸款挪用的情況發生。而用戶的信用額度則根據消費記錄、配送信息、退貨信息、購物評價等數據進行評估確認。


首先,我覺得,消費貸款對於現代人來說,不僅僅滿足了超前消費,提前享受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也讓「借錢」這事變的非常簡單。

但「借錢」也是有所區別的,如果按照問題里所說用於指定商品的購買貸款,屬於商品貸,是限定商品的個人消費貸款,只能用於指定生活耐用品的購買,而不能用於其它用途;除商品貸之外,個人消費貸款還有「現金貸」這一類別,不同於商品貸只限定於購買商品,現金貸可以用於更多用途,例如,留學、旅遊、裝修房屋等更多用途。

如果選擇了專款專用的「商品貸」購買商品,就要遵守專款專用的原則。如果刻意違反這一原則,不僅擾亂金融市場,最為重要的是會給貸款申請人在安全和法律層面帶來麻煩!

所以為了避免這種行為,保護貸款申請人。正規的消費金融公司會嚴格控制貸款申請人資金的使用渠道。一般會有以下三種防範措施:

1、加強自身監督

對於提供分期消費服務的消費金融公司,首先會加強自身監管,包括對企業內部員工的監管,且他們會建立一套嚴格的風控系統,利用自身技術手段打擊貸非所用行為。

其次企業信息一定會十分透明,如逾期還款費率、服務費等,這種企業絕對不會在這些方面有所隱瞞,比如在捷信消費金融公司的官方網站上,各種信息十分齊全,清楚,這樣就避免了企業違規操作的現象出現。

2、加強對貸款申請人的監督

消費金融公司會實施嚴格的貸前、貸後管理。比如,平台會實時關注借款人情況,進行動態貸後監測,確保專款專用,督促借款人及時還款。

3、採用受託支付的方式

受託支付方式,也就是個人通過合作機構申請貸款,消費金融公司進行風控審批,審批通過以後,消費金融公司將錢打給合作機構,保證借款人的專款專用。

整個過程中,消費金融公司與線下的實體店合作,比如捷信就與迪信通進行合作,構建實際存在的消費場景,這樣資金就安全多了。

所以,個人消費貸款一定要用在指定的貸款項目上,買什麼貨就貸什麼款,才能有良好的信貸環境,保證行業的良好運行。


我原來有一萬,貸了一萬

花一萬買手機,投一萬塊去炒股

怎麼算?


我覺得要想控制貸款使用渠道,主要依靠消費金融公司的監管,如果有著嚴格審核貸款的決心,一定會抑制貸非所用的行為。方法還是很多的。

比如:公司可以制定嚴格的貸後跟蹤管理政策,嚴格監督借款人的資金使用情況和資金流向,並要求借款人提供資金使用說明和一系列發票或收據等憑證,證明其專款專用。

而且現在不是流行大數據嗎,可以根據大數據信息,從徵信報告、銀行流水、消費憑證等各個維度分析借款人整體資質,剔除那些可能會挪用款項的潛在貸款申請人即可。


問了半天其實無非就是那個問題:銀行可以通過貸款用途證明和貸後信息查詢對已貸款項的用途進行控制,那麼消費金融公司靠什麼來監督?

其實,消費金融公司有很多方式控制已貸款項,而且效果一點也不比銀行監管弱。當然,前提是必須要找到正規、負責任的消費金融公司,比如捷信消費金融公司,如果不找這樣專業的消費金融公司,信貸的風險就會大大增加。

專業消費金融公司監督方式其實通俗點講有兩點:

1、合作——和線下零售商採用受託支付的形式進行合作。比如你要貸款買個手機,直接在線下手機零售商那裡辦理貸款就可以,保證專款專用。

2、監管——其實,貸款申請人隨意挪用款項,很大原因是有些消費金融公司監管不到位,還是那句話,個人消費貸款一定要找專業的消費金融公司,他們對員工監管到位,流程嚴謹,避免隨意放貸的現象發生。


我覺得大家回答的差不多了,我就從大的方面來總結一下吧!

1、建立獨立的風險評估部門和完善的風險控制機制;

2、充分運用各種風險分散手段;

3、有效監督消費信貸用途,建立獎懲機制,使貸款人真正利用消費金融工具來進行日常消費,而不是把資金用作他用;

4、與線下實體店進行合作,建立真實的貸款場景。

5、利用新技術,比如互聯網+、大數據進行監管

不過手段再多,也都是小事情,對於信貸來說,最重要的是責任感,也希望國內能夠多一些像捷信消費金融有限公司這樣的公司,真正致力於成為負責任的消費貸款服務商,認真負責的處理好每一筆貸款。


很難監控,只能說防君子防不了小人

1、銀行和商家直接合作,資金不經過貸款人手裡。貸款人可以和商家串通或者業務員幫貸款人連線。

2、很多消金類公司都是直接貸款的,只是象徵性選擇用途,用去做什麼,其實不管,只要不壞賬就行。


放款前提供真實消費憑證


目前金融消費公司也好,銀行也罷,除非銀監會抽查,基本不會控制個人消費貸款用途方向。個人消費貸款也是比較好貸的一種貸款種類,所以更多被用於資金周轉,少數用於消費使用。


分期樂是國內互聯網消費金融領域創業公司獲得的最大一筆投資。


推薦閱讀:

商業保理公司的操作模式是怎樣的,都是怎樣開展業務的,有一些什麼業務,贏利模式是怎樣的?
如何看待 2017 年 12 月陸金所 1.4 億資管計劃項目逾期尚未兌付事件?
信託公司的受託境外理財集合信託計劃目前發展如何?
網上有哪些靠譜的股票交易交易系統的教學?

TAG:金融 | 貸款 | 小額信貸 | 消費金融公司 | 消費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