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譜的投資人哪裡找?

創業三個月了,項目從我一個人在做,到目前,有了一支11人的研發團隊。產品研發過程很融洽。框架方案很快就定稿了,也申請了兩項重要專利。重要的部件性能測試也已經進入尾聲。就等資金一到就可以批量上線。我們激情滿滿,平時逛街吃飯都不忘記對項目前景進行市場調研評估,市場的反饋也比我們想像的更加樂觀。

到了這一步,我們突然發現錢是個大問題。其實在這兩個月里,我們也不間斷的利用各種機會,儘可能多的參加了各種路演,以及通過網路投遞bp。也得到一些"投資人"的主動勾搭,他們也看好項目,這一度讓缺乏經驗的我們感覺就要看到了曙光。

可事實是,這些所謂的投資人要麼就是給你推銷收費創業服務,創業加速的。要麼,就是一個完全沒任何投資權利或者投資建議權也沒有商業經驗的小弟在各種幫你指點迷津。(我不是鄙視投資小弟,其中有一個最年輕的,雖然他也沒投資權,甚至不能引薦領導見面。但是眼光犀利,說話有條理,勤奮好學我們也很喜歡。)可是之後就沒了實錘。

也偶爾有投資人會很隆重的安排我們和他的上級見面。早早趕到,被放幾次鴿子最後見到的結果還是只是看好項目,並提了一些意見。但是一問是不是這些問題都改進後,是不是就投資了?就沒了回答。或者您劃個道,我們做到哪一步,您就投錢,這也沒法定。額,您這不是耍我們玩吧?

失眠,一氣之下剛給微信通訊錄做了個瘦身。也上知乎吐槽了幾句。但是錢路依然漫漫,問題還是沒解決,希望得高人指點!


謝邀。

自從被歸為低端答主(已經一兩年沒進過編輯收錄了)以來,加上答案匯總的那本書完全沒賣掉,有一年多沒談過融資相關的事情了。

對於創業這件事,項目靠譜重要還是能融到錢重要,這是一個無解的話題。不說創業,就說投資機構(雖然我已經不在了),記得剛進入這行時,有前輩冷冷地說:「做VC前提是要能募到錢,只會投資的永遠做不成大佬。」

幾年過去,資本市場從最熱的頂點下滑,看到如今一些新的小基金異常艱難的Closing過程,不禁感嘆。

說一個次貸危機中的故事,我想應該不少人都看過《大空頭》《大而不倒》這兩本書,即便沒看過書應該也看過電影,他們都是以投資者為主角,勾勒2008金融危機始末。

相較之下,以對沖基金管理人John Paulson為主角的《史上最偉大的交易》是我讀過唯一一本為基金管理人而寫的書,而且PE、VC的管理人應該也能得到一些啟發。

在《大賣空》一書和後來改編成的電影大紅之後,基金公司位於加州聖何塞、自學成家的對沖基金操盤人Michael Burry幾乎成了一般人眼中的先知,而且是孤獨的先知。但事實上Burry遠非放空次貸風暴最成功者。

Burry操盤以CDS放空次貸在2007年為其管理的Scion基金賺入150%的利潤(約7億美元),但同一年Paulson則以同樣的策略為他的兩檔基金賺進了590%和350%的利潤,總金額高達150億美元,這個金額比同一年巴拉圭或宏都拉斯之類的小國的GDP都還要高。

在2008年,僅管隨著各種利空消息出現導致空方競爭漸趨激烈,壓縮了獲利空間,但Paulson仍為投資人賺進了50億美元,同一年持續放空次貸的Burry總結來說反而是賠錢的,儘管2008年秋天我們迎來了雷曼兄弟的破產。

同樣是放空次貸,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距呢?只要閱讀完《史上最偉大的交易》一書,你不難(遺憾地)發現:關鍵不在於誰比較聰明或比較觀點獨特,而在於募資的能力。

作為對沖基金管理人,當Paulson和Burry各自在東西岸開始布局放空次貸泡沫時,他們手中管理的總金額各自為15億美元和6億美元左右。這數字對於非本業的人來說聽起來很驚人,但是在總金額高達數十兆美元的對沖基金產業里,這樣的數字尚未能贏得尊重,不僅像Burry這樣自學成家的投資人並不被多數華爾街金童們看在眼裡,就連在華爾街奮鬥多年才走到這一天的Paulson,都一直被視為局外人。

同時他們原本專長的投資也都與不動產無關。Burry專長的是一般人再熟悉不過的上市股票選股,Paulson專長的則是「併購套利」(merger arbitrage),這種投資策略針對可能會發生的併購下賭注,做多可能被收購者的股票,放空可能出價收購者,一但併購發生,兩者股價出現變化,就可以出場獲利了結。

但他們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察覺到次貸是一場大泡沫,而且和其他不知道何時才會破的泡沫不同,這場泡沫有時間表——大部分在2005年到2006年核發的劣質房貸都附帶了前兩年免利息的優惠,但被免利息和到期重新融資的美妙謊言誘惑的這些貸款戶,他們的收入根本還不起正常的房貸本息,因此2007年和2008年一定會出現大量違約,導致所有跟次貸有關的衍生性金融商品開始出現骨牌效應的崩盤。Burry和Paulson並且也殊途同歸地發現了CDS是最完美的放空工具時,他們開始使用現有管理的資金進行放空,並且開始募集新的基金企圖針對次貸大舉放空。

但是正因為兩人的「專業」都不是不動產,因此他們以放空不動產為投資策略進行基金募資是很困難的。一方面他們得面對投資人對於他們「非專業」的質疑,另一方面他們又得避免透露太多投資策略,以免消息走漏讓手上已經有了資金的同行搶先一步布局。而隨著劣質房貸那兩年的定時炸彈滴答作響,兩人都面臨可能明明察覺史上最大放空良機卻難為無米之炊的窘境,這讓他們肩上的募資壓力更加沉重。

面對這樣的壓力時,Burry和Paulson的表現開始出現了分歧點。

從小因為義眼受到歧視、不善於人際交往的Burry,不僅未能說服投資人追加更多資金讓他購買CDS放空次貸,反而因為溝通不良造成投資人失去信心,紛紛要求撤出資金。從結果上來說,儘管他在2007年幫投資人賺了1.5倍的7億美元,到2008年底時他管理的資產僅有4.5億美元,比2007年他管理的6.5億美元還低。而2008年客戶的紛紛撤資導致他不得不出售即將產生豐厚回報的放空商品,最終導致了凈虧損。

相對地,同樣是不動產局外人的Paulson,雖然也面臨募資的困難,但是通過他廣大的人脈和優異的溝通能力,以及團隊的持續不懈,他們終於募得足夠的資金大舉進行放空,從而在2007年實現驚人的150億美元獲利。在2008年隨著市場察覺次貸即將崩潰,紛紛進場購買CDS放空後, Paulson更先人一步地察覺金融機構也會發生結構性危險,進一步放空雷曼等金融機構的股票,從而繼續為投資人賺入50億美元的利潤。

「這一切跟創業融資有什麼關係呢?」也許你會疑惑。

其實創業者的融資能力也是投資人評價他們的一環。這聽起來有點雞生蛋、蛋生雞:「啊你不投資我把公司先做大,我怎麼證明我有融資能力,拿到他們投資,然後再回來向你證明我有募資能力?」

但很遺憾的,事情就是這樣,無論是創業者還是投資人都一樣:沒有資本,們就無法實現投資策略或把公司做大,而無法實現成功的投資策略或把公司做大並實現獲利,就很難募得資本。

拿到更高的層次來看,人生其實何嘗不是如此?

和許多似乎有明確因果關係的人生際遇(例如「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比起來,人生有的似乎更多是雞生蛋、蛋生雞的困惑挑戰。比方說大學畢業生抱怨企業要找有經驗的員工,但不給他們工作機會怎麼能累積經驗?情侶抱怨另一半沒有空跟自己出國旅遊,但不多努力工作哪有錢出國旅遊?長輩批評子女年紀一大把了卻不結婚生小孩,但花時間談戀愛找尋結婚對象的話長輩又會說整天只會玩、不好好拼事業?老闆批評自己業績不夠好,但不讓自己陞官好管更多的客戶業績又怎能大躍進?……

而就像成功的創業者和投資人一樣,我們不難發現人生中最終走出讓人眼睛一亮的路的人,都是能夠突破這種雞生蛋、蛋生雞的難題的人,其實也就是有「創業精神」的人。而這種精神,是沒辦法通過喝雞湯來獲得的。


我從來不相信一個能賺錢的項目會沒人投資。

聯繫了很多投資人沒有結果的唯一原因是,

你的項目你吹得很牛逼,但是他們不信你能給他們帶來利益。

資本是誠實的。

而且資本是敏感的。

你看不到自己項目的風險,他們看得到。

我不是說題主你的項目不能成功(投資人說什麼是什麼的話,這世界早完蛋了)。

我說的是,

不是你找不到靠譜的投資人,

而是投資人覺得你的項目不靠譜。

=================

講真的,就有些人這種:投資人不買我的帳都是投資人不好,不合格,水平不夠的態度……

這樣的創業人,給我手上有一筆資金的話,我連他有什麼項目都不想看……

做生意不是光有技術光有創新就行的。不然人人都是資本家了。

投資人的思路是這樣的:

能保證發財的項目,我叫你爸爸都行,讓我抱個大腿。

來求著我投資的,你特么還不叫我爸爸,還想要錢?

換句話說,作為創業人士,哪怕投資人都是牛,你也得想著法子對牛彈琴彈出一朵花。

不然,你連投資人都忽悠不了,投資人拿什麼去忽悠下一個投資人接他的盤?

而你在幹什麼?

滿腦子投資人不行,投資人沒資格,投資人窮,投資人沒眼光,投資人沒資格,

天下就你的公司最牛逼是吧……


其實,創業者找投資的時候,無非就兩種:1.靠實際業績說話 2.靠資歷說話。

你通常會知道一些人靠講故事、PPT 或者一個 Demo 就拿到錢的,但是也可以歸入上面說的第2種。

一個一點資歷背景都沒有的純草根創業者,是不是就拿不到錢呢?也不是,只要有第一點就可以,產品的成績很好,用戶增長或者收入增長不錯,市場有想像空間,人感覺上靠譜,也是能夠拿到投資的。

一個一點資歷背景都沒有的純草根創業者,同時還沒有成績,只有想法和概念,或者成績還不好,能拿到投資么?一般情況下拿不到。

這個邏輯非常簡單,你得證明你能行,你值得被投資。有些人是用當下的成績證明的,有些人是用以往的成績證明的。

至於上哪裡去找?只要滿足了上面說的,一定是找的到的。有個投資人朋友和我說,如果連找都找不到他們,說明這個創業者能力或者資源有問題。

所以,問題不是去哪裡找到靠譜的投資人,而是讓自己靠譜起來。靠譜的投資人到處都是。

至於先找你以各種方式要錢的投資人,都不靠譜,沒有例外。


申請專利,搞研發,性能測試成功,市場有了反饋,代表這生意可能存在利潤空間,可能有前景。但能賺錢的生意一定有投資人投嗎?一定有人給你高估值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賣饅頭的早餐鋪也是掙錢的,但拿它去找投資人,肯定沒太多機構願意介入,找一些親朋好友反而可能性大一點。

說白了,老闆您要先弄清楚您的生意屬於什麼類型的,適合找哪些投資人。比如有沒有獨角獸公司基因,有沒有較高技術壁壘,未來能不能上市搞資本運作,或者有沒有價值被上市公司高價併購?而且要三到五年見真章,每年100%的利潤增長敢不敢對賭?完不成增長任務,公司50%股權要無償出讓給投資機構,你願不願意簽?

如果這些答案都沒有,那VC、PE一類的風投公司您就不用去問了,他們不會感興趣的。他們需要的是3-5年就能退出,並且有概率投資收益十倍、幾十倍的項目。

如果只是需要擴大產能,賺一些「辛苦」錢的生意,還是銀行個人貸款和親朋好友天使投資比較靠譜。我覺得真的不是人人都是馬雲,普通人還是要腳踏實地,用最現實的方法來做自己的生意,保證現金流,遠容易於一下子找到個只出錢不會管你的合伙人。

另外,我也是老闆口中的小弟,但很遺憾,我們這一關都過不了,合伙人怎麼會關注這麼一個初創企業。而且就算是合伙人看了你的項目,能不能投資,也是有自己公司的一套風控流程的。看完就能拍板的項目鳳毛麟角,不是機構在這行業已經研究很久,就是關注您這企業很長時間了,您那麼急想敲定這事,不太現實哈。


作為一個創業者,準備融資前,一定要對自己的項目做好準確的評估和定位,對目標投資人也要做好篩選。拿我們的美國茶飲項目舉例,2016年初提出這個想法的時候,我就清楚的認識到項目初期(種子輪或天使輪)投資者應該是有一定經濟基礎的非專業投資人士(High Net Worth Individuals),而如果我們成功地運營1-3間店鋪之後,專業投資者會有更多興趣,後來的情況也基本和初期的判斷一致,2017年8月底,我們的美國茶飲項目種子輪投資全部到賬,前後歷時約3個月時間。

創業者必須放平心態,積極的和潛在投資者做好溝通,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無論項目進展如何,一定要對投資者有感恩之心。


創業要找投資人,應該是很多人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

可是,創業,如果是開創自己的事業,是否應該首先立足於自己的能力,不管是合伙人自己的積蓄,還是找親朋好友借的債,總是要靠自己養活自己,一步一步發展起來吧?

不排除有些企業,明星企業,是依靠風投做起來的,但是世間絕大多數成功、或者說活下來的企業,都是靠自己篳路藍縷,自己掙出來的天地。從題主的描述來看,如果真的是才創業3個月,說得不好聽一點,第一步都還沒有真正邁出來、站穩當。這種時候,沒有自己投入,哪怕是破釜沉舟的投入,而是希望天下掉下來的餡餅,讓自己能跳過原始積累階段,是否把人世間想得太美好了點呢?

從另外一個角度,所謂的投資人,有偏激的人說都是貪婪的魔鬼,或許有些過了,但是投資人之所以投資你,不是為了做善事,而是撒下香餌釣金鰲,給你100萬,是要你回報給他1000萬、1個億。所以說投資人的錢不是好拿的,至少在初創階段,應該抱有的態度是,能不要就不要,能少拿就少拿。畢竟現在你八字都沒有一撇(方案、專利什麼的不要太看重),基本沒有和人討價還價的餘地,即使投資人相信你的團隊是廣闊天地大有可為,在沒有多少籌碼的情況下,別人投資給你後,你覺得你還會剩下多少渣渣呢?當然,有這些渣渣肯定比你現在(描述的)一無所有好,但肯定不是你創業時所想的那樣吧?

所以,這種情況下,建議題主先反省下自己,是否真的看好項目,然後自己確實已經全力以赴、彈盡糧絕了?

如果真是對項目完全自信,可以把自己、以及合伙人的積蓄拿出來,把產品推出來。沒有積蓄,總有三親六戚、同學同事可以借錢吧?這也沒有,自己買的房子是否敢拿出來抵押了?


利益相關:正在創業+投資經理家屬

創業者剛開始都會有誤區,認為投資人像考官一樣,會公正客觀地來評判每一份BP是否具有未來前景,然後決定是否投資。而創業者就是參加考試的學生,BP就是一份客觀題答卷,只要答案正確就會拿高分。

然而,稍微見幾個投資經理後,就會發現事實並非如此。

要理解投資人是如何選項目的,那就要首先理解投資人的日常工作內容和方式。就拿基層的投資經理來說,他們的日常工作內容主要由以下內容組成:

給領導寫報告(佔40%的工作時間)

出差(佔40%的工作時間)

到處social,處理人際關係等其他事務(佔20%的工作時間)

研究BP(佔0%的工作時間)

所以,一個基層投資經理拿到BP後,基本沒有時間研究你的項目!花一天研究市場空間?花兩天調研分析一種全新的商業模式?一個基層投資經理一年可以拿幾百份BP,級別稍微高點的還能拿到上千份,而且看BP之外的活兒加班都干不完了,誰還有時間幫你分析項目。

而且,每個投資經理,一年最多推10個項目上投委會,所以,這10個項目通常是如下組成:

領導喜歡(項目創始人跟領導關係不錯)並讓我認真研究的項目(3個)

明星創業者(圈內有名的高管,已經成功過的創業者)的項目(2個)

商業模式簡單粗暴的項目,有類似非常成功的獨角獸(B輪以上、估值數億或更多),市場極大,就算吃不到肉也可以喝一口湯(4個)

短平快小而美且數據已經跑出來非常好看的項目(1個)

如果一個項目成功過會但最後賠錢了,投資經理並不需要承擔什麼責任,因為是經過投委會投票通過的;而一個項目最後翻數十倍百倍全靠運氣,就算投資經理會拿到不菲的分紅,也不是靠分析就能分析出來的。所以投資經理通常會按照上面提到簡單粗暴的標準來篩選項目上會。

那麼,題主的項目在投資經理心目中是怎麼打分的呢?

團隊:創始人沒聽說過,可能能力還不錯吧(及格分)

市場規模:我沒研究過,相同行業的項目我也沒怎麼見過,可能還算大吧(及格分)

研發能力:10人團隊,還不錯吧(及格分偏上)

市場能力:技術出身團隊,感覺沒啥市場能力(及格分偏下)

平均分:及格

然後,投資經理告訴你說:你的項目我還是很看好的,非常有前景,後續我會繼續和你聯繫。另外,要不先交點錢來我們孵化器孵化一下?

所以說,投資經理幫你分析理解靠譜的市場前景,嚴密的商業邏輯?不存在的

在這裡,我可以給一個找投資人的思路,至少可以走到上會這一步。

  1. BP一定要給到領導手裡,至少總監以上;
  2. 領導肯定不會親自看BP,會把你的BP給基層投資經理;然後基層投資經理就會很快聯繫你;
  3. 投資經理在跟你面談的時候,一定會旁敲側擊,說你怎麼跟咱領導認識的。這個時候你一定要回答,我跟他非常熟,關係多麼多麼好balabala。別吹太過了都沒問題,畢竟投資經理是不敢跑去問他領導你兩的真正關係;
  4. 鼓吹項目時,一定要往國內外有成功的模式、市場多麼巨大、數據多麼好看這幾個角度上靠;
  5. 有機會還要跟投資經理吃幾頓飯,拉近一下私人關係。

上述套路並不能幫你拿到投資,畢竟投委會成員不是傻子。但是,比起一句「我很看好」然後再沒消息,至少你可以跟投資機構對接好幾輪,這樣也有助於了解市場上投資機構的口味、資金和運作情況。

最後助武運昌隆。


還有是10分鐘要去跟BOSS開會,簡單說一下。

=================================

除了你說的還有其他方法,能拉到多少數額要看綜合因素。

作為項目的發起人或領導人,一定要去參加各種有機會路演的活動和會議,這裡指的是頻繁的路演。有時間就去,哪怕主辦方跟你行業沒有關係,只要有資本在就要去。

所以就必須大量去尋找路演機會,15分鐘時間就可以。用金錢、人情、等量交換都可以拿到這15分鐘的上台機會。

而且一定要提前去會場對接,找到資本的座位(一般在第三四排),路演就是給他們看的。

最好提前能跟他們有交流,剩下的就得看你自己了。

BOSS比較忙,這種事都是我來,有次活動下午3家路演,我佔10分鐘,經過提前的精心準備和台上的正常發揮,拿到了一家投資300W+。(當然我們是小公司而且是創業初期)

當然,也有其他方法,拉投資最主要還是要看你的創業團隊和項目本身。


行業內一般說看一百個項目投一個。當然,這有些誇張。我今年一共投了兩個項目,看過BP的項目可能有八十個左右,見面詳細聊過的項目有二十幾個,真正認真推的項目是五個。

我覺得大體的成功率就是這樣。一個創業團隊接觸幾十上百個投資人能拿到投資是正常的。你去路演的時候投資人說看好項目有時就是客氣一下,有時是不想和你爭論儘快結束談話看下一個項目。真的,我就經常這樣。

最後友善提示一下答主。我這個行當里有個很厲害的公司,老闆姓Y,但有挺多人不喜歡他的原因是,一見面他第一句話就是:把你合伙人叫來。

哦,對了。關於我本人。我沒有投資權。屬於您定義的小弟。


你們來晚了,這輪貨幣大放水已經擰緊龍頭了,創業企業是資本最狂熱的時候才會高配置的標的,現在浪頭已經落下,資金會越來越保守,你們被留在山頂上了。


也許不是投資人不靠譜,也不是項目不靠譜,而是操盤手不靠譜呢?

至少從題主的表達來看,題主特別沉不住氣,還刪通訊錄,好孩子氣,哈哈哈,平常心一點,山水有相逢,凡事留一線,日後好相見。

依舊奉上川皇的談判技巧:

P.S.:有興趣答這題主要想到前老闆,也是覺得自己的項目流弊得不行,自封為互聯網XX教父,天天跑各種會各種宣講,就是找不到真金白銀(真心實意)的投資人,只能歸咎為這些投資人太愚蠢了,跟不上他的高度……呃,後來跟某面子上對他應酬得很好的老闆私下聊過,對他的評價是自我感覺良好,太浮太虛……呃,而我們同事間交流的看法是,他要表現得很自信能hold住一切以得到成功(對了,他參加過那種雞血培訓),但是太過了已經陷入我執了,那種氣勢沒壓倒別人只騙過了自己。

所以我的一點小小建議是:可以根據情況把自己的姿態擺得很高,但是千萬要保持清醒,切不可以為自己最聰明別人都愚蠢。

人至愚,察人則明,人至明,察己則昏。


就具體情況回答下溫酒問題,為啥好項目,投資人會不投?因為,

首先投資人是人,是人就會有人的弱點。

其次,他們都完全沒有過創業運營經驗。

最關鍵,他們可能在自己的公司里連投資建議權都沒有,或者,他們公司完全不想去投資誰,只是公司派出去坑害創業者的銷售。


這個問題應該反過來問,靠譜的項目在哪裡? 只要項目靠譜,投資人還用找么? 打個比方:國家現在要放開電網專營,打算拉一部分民營資本參與電網運營,你說說這種事國家需要考慮靠譜的投資人哪裡找嗎?


項目靠譜,投資人不難找。


如果認為投資人代表了眼光,未來,靠譜,那麼:

1 被投資的項目大多都成功了

2 投資人自己也成功了很多創業項目

但是,1和2 都不成立。

所以別拿投資人當回事,他們都是狗狗而已。

歷來都是自己成功後,才有人投資


拒絕你的投資人里,肯定有


我投資項目的標準主要就2條,你未來有沒有ipo的可能,未來有沒有被併購的可能。初步判斷達不到這2條,95%可能就不會在公司內部推薦。

判斷標準就多了,團隊是頂尖的還是極其平庸的,海歸+top10的有經驗的團隊,還是普通學校普通公司出來的團隊。概率上區別還是蠻大的。然後看事情,市場,競爭情況。行業發展趨勢,國家政策,上下游情況等等,就不詳細展開了。

我就是文中說的小弟,推項目得自己先看好對才能推啊。每次推不靠譜的項目,公司老大怎麼看我啊。我投出去的項目,接創業者觸的投資人基本在三到五個,好項目大家都看的懂,這三到五個投資機構競爭完,剩下的1-2家就完成了投資。

祝拿到投資,創業不易


你爸爸

別人只會想著你的蛋 你爸爸卻怕你下蛋多了累死 如果你沒有被拐賣反而賣掉人販子的本事 還是找你爸爸吧


每個投資人心裡都有桿秤。不管怎麼說,先能賺錢養活公司再說。共享單車的幾個品牌可以參考下


找投資人之前,先把自己的項目準備好

首先,明確我們找投資人的目的。是為了融資還是為了投資人背後的資源?不管是哪個,我們都是為了整個項目能發展的更好。

那投資人為什麼加入我?

1.我得有個完整的項目

2.這個項目好,能落地

3.項目有發展空間,市場潛力大

4.我的團隊靠譜,不會捐錢跑路

所以在找投資人之前,您得保證項目足夠吸引眼球,並且您要把整個方案想的完整具體。即使說的天花亂墜,但無法落地的項目沒人會投資的。

投資人會憑藉他們的經驗,評估你的項目能不能做成,在這時創始團隊的素質就非常重要了。


商業模式靠譜 團隊靠譜 再加上靠譜的投資人朋友推薦 融資成功概率會大很多


推薦閱讀:

銀行升遷很困難么?
個人消費貸款只能用於消費,消費金融公司是怎樣控制使用渠道的?
如何看待葉檀《很多信託投資者將虧損累累》這篇博文?
商業保理公司的操作模式是怎樣的,都是怎樣開展業務的,有一些什麼業務,贏利模式是怎樣的?
如何看待 2017 年 12 月陸金所 1.4 億資管計劃項目逾期尚未兌付事件?

TAG:天使投資 | 投資人 | 金融 | 項目投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