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和廟有什麼區別呢?

@胡曉豐,寺是佛教的我基本上也這樣認為,至於廟是道教的則存在些許疑問,中國有孔子廟,關公廟,伏羲廟,還有土地廟,山神廟。儒教道教的人物都有,還有些不知是哪部分的。有些小說里每逢在野外下雨時就出現破廟,裡面又多是些佛像。所以感覺廟的意義不太清晰。


「寺」和「廟」這兩個字,從其原本的意思看,都是中國的國家機構,最初和佛教,道教都沒有關係。

「寺」最初是指國家的某種部門,比如「鴻臚寺」相當於現代的國家外交部;又比如「大理寺」,好像相當於現代國家檢察院和國家紀委的結合體。西漢末年,佛教傳入中國,到了漢明帝時期,從印度來了幾個傳播佛教的信徒,自稱是印度的國師。漢明帝心想,既然是他們國師級別的,應該在讓他們在我國也受到同樣的待遇。於是為了讓他們留在我國,就給他們特意成立了一個新的國家部門,叫「白馬寺」。功能是傳播佛法思想,進行著作翻譯,組織佛教活動等。於是洛陽白馬寺就成了中國第一個佛寺。後來建立的佛寺,都取白馬寺的「寺」這個字,表面其佛教身份。逐漸「寺」這個字的主要意思,從國家機關變成了一種佛教的活動場所。

「廟」的話本來是指「皇帝的權威,通過祭天的儀式,得到了上天認可」。所以自古皇帝都有「廟號」。逐漸人們用「廟」這個字形容國家建立的用於「祭天」,「祭地」,「祭神」的建築物。後來又引申為對祭拜各種「地區性神鬼靈」的建築物的稱呼,比如「城隍廟」,「龍王廟」,「土地廟」等。


要說到寺廟,中文太過於博大精深,大家都知道寺和廟是不一樣的,但是我問了很多朋友,竟然沒有一個人真的明白寺和廟的區別,所以我就寫一寫吧

離成都最近的最有名的寺廟是石經寺,為什麼是石經寺,不是石經廟呢? 還有新都寶光寺,不是寶光廟?

南京有個夫子廟大家都聽過吧,孔廟也有聽過吧?福建到處都是媽祖廟,我們還常說大水沖了龍王廟。。。 《水滸》裡面有一篇叫「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都聽過吧?

說到這裡,大家可能有一點點明白寺和廟的區別了吧?

廟是中國古代祭祀天地鬼神的地方。皇帝有太廟,民間有土地廟,龍王廟等等。而寺是古代的行政單位。比如大理寺,是主管考核官員的。鴻臚寺,是主管外交的。

佛教的創始人是釋迦牟尼佛,世尊在三千年前,出現在印度。根據中國歷史記載,佛誕生在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周穆王五十三年(壬申)入滅,住世七十九年。現代中國佛教,老一輩的大德們,對佛入涅的紀念日,便是用這個紀年。歷史上記載他老人家在世的時候,曾經為大眾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佛入滅後一千年,也就是中國東漢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佛教才正式傳入中國。永平十年,漢明帝派特使把兩位法師迎請到了中國,開始就是鴻臚寺負責接待的。後來因為佛教受到朝野普遍的歡迎,就把兩位法師留在了中國,另設一個新寺,叫白馬寺。這是中國第一個佛寺,是當時朝廷直屬的行政機構。它的目的就是翻譯經典,再一個就是指導大眾共同修行。

其實歷史上的佛寺,和現在大學的功能有點類似,起到的是教書育人的作用,藏經樓可不止是藏有佛教經典,各派的書籍都是有的,王陽明,范仲淹這些大儒都是曾經長時間在寺裡面讀書的。

出家人其實是相當於現在的大學教授,只要是學佛,你可以選擇出家或者在家,只不過是分工不同而己。就像你不做大學老師,你仍然可以給大家上課嘛,哇哈哈,我今天寫這個貼子差不多也算是起到了一點點作用? 大家要明白一個道理就是在家人的成就不一定不如出家人的。

人是未來佛,佛像是給我們警醒,讓我們按照更高的標準來要求自己。這和小妹妹們把偶像貼在床頭其實並無區別,與保佑你其實是一點關係也沒有。

我們的文化經過了某個大家都懂的時期之後,得到了很大的破壞,大部分人並不真的明白真正的佛教是為何了,而且,產生了很多很多的誤解,最大的誤解有兩個,一是供奉佛像,二是給寺里捐錢。其實供奉佛像和老美把總統雕在山上或者做成蠟像。。。或者和金三胖他爹的石像到處立著沒有本質上的區別。主要是為了紀念老師,用老師的形象提醒自己更用功,並不是把佛像當神明看,至於給寺院捐錢,這是印度僧團乞食制度在中國的入鄉隨俗的體現。古代中國主要有三種職業並不是明碼標價的,一是媒婆,二是老師,三是醫生。。。因為媒婆這個職業好像一直不太招人待見,所以大家一般都不說。。。那時候醫生給病人看病,老師教學生,都是不明說多少錢的,治得好,教得好,家裡有能力的就多給點,實在太窮的就少給一點。而我剛才說了,寺院是有學校的功能,所以也不是明碼標價的,而是放個功德箱,大家隨喜,相當於集資辦學了。因為中國不象印度,印度是在佛教出現之前就有比丘行乞的風俗。而中國的文化背景不同,形式需要根據環境而改變。因為寺院的錢是用來辦教育的,給寺院捐錢相當於支持教育,這是做了很大的好事,但卻談不上功德。按佛法的原理來講,功德是從「定」中來的,不是從布施做善事來的。歷史上樑武帝造四百八十寺,達摩祖師也說並無功德,大家都熟悉的詩: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還有就是一個稱呼:和尚, 現在和尚都成了通用名詞,泛指所有的男性出家人了。但其實在佛門裡,和尚是個非常尊貴的稱呼。一個寺院的主持,或是一方道場的主講人才能稱為和尚。比如我之前去深圳見到的印順大和尚,印順大和尚是佛學博士,2000年於深圳弘法寺禮當代佛門泰斗本煥長老為師,剃度出家,入室成為衣缽弟子,得長老之真傳,由長老付法傳燈,成為臨濟宗第四十五代傳人。 現任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海南省佛教協會會長,湖北省佛教協會名譽會長,深圳市佛教協會會長,廣東省政協常委,海南省政協常委,深圳市政協常委,擔任深圳弘法寺,海南三亞南山寺,尼泊爾中華寺等多家寺院方丈。泰國國王御賜「華僧大尊長」的稱號。

再說下合什,合什是佛門的一個禮節,代表把紛飛雜亂的心思收起來,我們平時十指是張開的,現在把十指合攏在一起,這代表集中,代表「定」。

「寺」的本義是宦官和官吏辦公的處所。《經典釋文》中說:「寺,本亦作侍。寺人,奄人也。」(日本的武士道也是延用的這一思想,Samurai,的最核心思想就是「侍」,應該有不少同學看過阿湯哥的那個電影吧, The last Samurai)奄即宦官,後來稱太監,故「寺」最初的本義是從「侍」這一意義而來的,乃是宦官的意思。《說文》云:「寺,廷。」《漢書》註:「凡府廷所在,皆謂之寺。」如漢代的御史府,也稱御史大夫寺,中央一級的常設機構有太常寺、大理寺等。秦漢兩代建立的「三公九卿」制,三公的官署稱為「府」,九卿的官署稱為「寺」,即所謂的「三府九」。漢代,九卿中有「典客」,後又改稱為「大鴻臚」。鴻臚卿的職責是布達皇命、應對賓客,其官署即「鴻臚寺」。

東漢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跟隨漢王朝派往西方尋找神佛的使臣,用白馬馱著佛經和佛像來到了洛陽。這兩位印度僧人被安排到接待諸王和外國人的鴻臚寺居住。第二年,漢明帝下令在洛陽城雍門西面,按天竺僧伽藍摩(該梵語的意思是「僧眾所住的園林」)樣式為這兩位印度僧人建造了一些房屋,這些房屋依照當時的習慣,也被東漢王朝稱為「寺」。因為寺內的經書是用白馬馱來的,朝廷便將其命名為「白馬寺」。這樣,洛陽的白馬寺就成為中國的第一座佛寺。隋唐以後,寺作為官署的稱謂越來越少,而逐漸演變為中國佛教建築的專用名詞。

古印度的寺院有兩種,一種是僧伽藍摩, 來自於梵語的「samghārama (???????)」」, 也譯作「僧伽藍」, 「僧伽」(samgha)指僧團;「阿藍摩」(ārama)義為「園」, 我發現現在官方的讀音好像有一些問題,我查了資料都給我說讀「僧伽(qie)藍摩」,但木匠認為這明顯是有問題的,梵語的僧伽讀音是 samgha, 我不敢說懂梵語,太難了,但是只要有眼睛的人都應該能看出來這個發音大約是 samga 這樣的,h是不發音的。 那明顯應該是「僧伽(jia)或(ga)藍摩」,無論如何都不該發qie的音,雖然字典上是這樣寫,但字典又不是不會錯?

我記得前幾天看新聞說唐僧的母校那爛陀寺要重新開課,取名叫那爛陀大學,那爛陀寺(梵文:??????,Nālandā),按正式的說法大家現在應該能說出了,對了,就叫:那爛陀僧伽藍,古代中印度佛教最高學府和學術中心,在古摩揭陀國王舍城附近,今印度比哈爾邦中部都會巴特那東南90公里。那爛陀寺規模宏大,曾有多達九百萬卷的藏書,歷代學者輩出,最盛時有上萬僧人學者聚集於此。

伽藍一般是指比較大的,按木匠的理解就是更洋氣的,牛逼的寺院,而另外一種小一點的,一兩間屋子,甚至來說連屋子都沒有,就是在樹下搭個平台什麼的,這樣的地方叫做「阿蘭若處」,也叫「阿蘭若」,簡稱「蘭若」,前兩天一個妹子發的很優美的貼,那啥,夜夜蘭若寺? 看了這些大家就明白這一切都是有出處的吧? 從這個名字來說,蘭若寺一定不會是大寺,肯定是山野之處的小寺,所以......美麗的女鬼啊。

總結來說,「廟」的歷史比「寺」更為悠久,因為它是中國人供祭祖宗神位的屋舍,故又稱為「宗廟」,皇宮的前殿也稱為廟,所以朝廷也稱為「廟堂」、「廟廊」。如宋代著名文學家范仲淹就有名句:「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引自人人網 洛陽君。如有影響請私信我刪除。


查閱《漢語大字典》(八卷本)。

寺,《說文》:「寺,廷也,有法度者也。」林義光《文源》認為金文「寺」「從又,從之。本義為持。」

意義(取與這個問題相關的)有如下:1,官署名。2,佛教的廟宇。又指某些宗教供禮拜、講經的處所。

廟(廟),《說文》:「廟,尊先祖皃(音,貌)也。」

意義(取與這個問題相關的)有如下:1,宗廟;設置先祖牌位以供祭祀的建築。2,葬前安置靈柩的屋宇。3,古代指結構完整的成套大屋。4,供神佛或歷史傳說人物的建築。(土地廟,孔廟,關帝廟等)。5,古代貴族住房的前廳,王宮和廟宇的前殿都稱「廟」。6,朝廷的代稱。

所以單從這一部文獻,就可以知道用「寺」和「廟」來區分佛教道教什麼的,不大可取。我們在觀念中也無需強調。

如果非要說出不同的話,「寺」的宗教色彩更強烈一些。

以上。


簡單說,「寺」是出家的地方,「廟」是祭祀先人的地方。


寺和廟在佛教裡面都有啊。對應英語辭彙的話,廟是temple,寺是monastery。寺是僧院,一般會住著僧侶,廟是廳堂,供人朝拜偶像。之所以會混,是因為凡是有僧侶住的地方也一定會設佛堂,比如阿旃陀,比如那爛陀……


寺是佛教出家人居住的地方,比如普陀寺、法門寺等,廟是用來供奉祖先、神佛的地方,比如太廟、孔廟、關帝廟。現在都合稱為寺廟,泛指佛教修行的地方。


原來還有這種解釋


我記得,我問過老師這個問題,當時他的回答是,通俗的講,寺供奉的是外來的佛啊,神啊之類的。而廟供奉的是中國五千年傳承下來的神明,例如媽祖廟,龍王廟,土地廟等。

僅供大家參考!!!


簡單的說。寺和廟的根本區別是:寺裡面供的,都是外國人,廟裡供奉的,都是我國人。

舉例:張飛廟 龍王廟 灶王廟 沒有說:觀音廟的吧。

寺里供奉的,都是觀音、如來等外國人。

這裡有個例外,就是關羽。怹是 釋、道、儒三教共拜之神

伽藍菩薩就是關羽,是佛教護法神

道教奉關公為玉皇大帝的近侍,尊他為翊漢天尊、協天大帝、武財神、武安尊王、三界伏魔大帝等等。

儒家「本不語怪力亂神」,但在關羽崇拜上,儒家終於也介入了。儒家奉關羽為五文昌帝君之一,把關羽和文昌、孚佑、朱衣、魁星合稱為五文昌,尊他為文衡帝君,或稱山西夫子、關夫子,或尊他為亞聖或亞賢,所謂「山東一人作春秋,山西一人讀春秋」。把關公奉為可與孔夫子並肩的聖人。

正所謂:青荷白藕紅蓮花,僧道儒原本是一家


推薦閱讀:

大學教育是通識教育還是精英教育?
為什麼山東人普遍有很強的做官觀念?
朝鮮人韓國人的姓氏是怎麼來的?
有哪些有趣的地名?
「古代中國,官方語言是粵語」這種說法正確嗎?有什麼依據?

TAG:歷史 | 文化 | 常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