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川豆發表的《輝格 VS 阿姨對談實錄 》有哪些看點?

東吳剃刀手對陣西蜀魔法師——輝格VS阿姨對談實錄(上) | 冬川豆

東吳剃刀手對陣西蜀魔法師——輝格VS阿姨對談實錄(中) | 冬川豆

東吳剃刀手對陣西蜀魔法師——輝格VS阿姨對談實錄(下) | 冬川豆


更新:

輝格做了總結,見長微博文章 對於這個總結,我的感想是:輝格似乎取消了一切共和主義公民美德的存在價值;把雅典和斯巴達,法蘭西共和國和普魯士等量齊觀不符合直覺;此外,無政府資本主義是否能保證理想主義的秩序輸出?至少馬克思是把反對英國參加克里米亞戰爭的工商業者罵成是「資產階級和平販子」的。

————————————分割線————————————————

比較有意思的是對威爾遜的不同評價。事情最初源於5月末輝格的一個微博:

阿姨推崇威爾遜主義讓我挺吃驚的,我還是喜... 來自whigzhou

阿姨推崇威爾遜主義讓我挺吃驚的,我還是喜歡大英帝國,把主權國家捧的那麼高,看不出哪裡好了,把我們空前絕後的不列顛治世貶為「霍布斯世界」,更是忍無可忍

威爾遜主義有幾層內涵,至少包括1)(對於美國本國來說),拋棄孤立主義,積極入世;2)對國際政治道德理想主義的追求,目的上要求摒棄弱肉強食,主張公平和約、貿易自由;手段上要求摒棄暗箱操作,實力政治作為維護安全的手段,轉而追求集體安全;3)鼓勵民族自決(威爾遜十四點只提到歐洲國家的自決,《大西洋憲章》則暗示了殖民地的獨立)。

對於威爾遜主義的一種重要批判是針對2)的天真。例如去讀基辛格的《大外交》能看到不少地方對威爾遜理想主義不幸後果的指責。輝格對威爾遜主義的指責並不是基於這一點。需要指出,隨著跨大西洋安全複合體的形成和鞏固,包括基辛格在內都對威爾遜主義理想對於創造目標激勵人心並最終實現之的巨大力量有公正的評價。

而輝格對於威爾遜主義的指責,我認為實際上是對Pax Britannica與Pax Americana評價的爭議。焦點在於如下幾點:

1)Pax Britannica如何評價?

自1815年到1914年,雖然出現了德國統一等重大的足以顛覆體系的事件,歐洲沒有爆發如七年戰爭、拿破崙戰爭和一戰等長久的多國戰爭。各國經濟迅速增長,經濟聯繫日益緊密。在1913年,和平和繁榮似乎要一直持續下去。

這一百年的成就是令人矚目的。但是與美國治下的跨大西洋安全複合體比較,懷疑論者確實可以提出一系列的質疑。普魯士與俄羅斯等重要強國是臭名昭著的專制國家;各國之間的關係是劍拔弩張的對峙;甚至戰爭的短、少到底應該歸因於不列顛的管理能力還是別的偶然因素(比如俾斯麥的天才和狡猾,Waltz在Neorealism and Its Critics中就是這麼認為的。)也不清楚。

當然,沒人有興趣把Pax Britannica與Pax Americanna偉大的成就相比。但是人們還是可以問,如果Pax Britannica延續下去,歐洲是否會和平轉入更接近於Pax Americanna下的形勢?對峙的各國是否在經歷長和平之後,逐步適應了自己的新角色,如Alexander Wendt所言建構起新的國際關係文化?如果Pax Britannica不一定歸功於不列顛,Pax Americanna為什麼一定要歸功於美國?為什麼不能歸因於一戰二戰的慘痛教訓?一戰二戰固然掃除了體制糟糕的德意志第一帝國,並在歐洲的廢墟上將自由民主共同體延伸至易北河,但是否代價過大?

較近的研究表明一戰爆發的確是存在較大偶然性的。如果1914年無事,很可能出現盟友換邊和兩極化結束。但既然大戰的爆發已經終結了Pax Britannica,接下去的爭論無非就是失去的到底是好地獄還是天堂,對於如何應對新現實並無幫助。在這一方面,公認美國的參與對於一戰二戰擊敗德國以及戰後團結西歐的重大作用。事實上,不僅阿姨在這方面看重美國的貢獻[注1],輝格也通過自己的「傍美定律」和翻譯Azat Gat的文章(世界仍需要美國來拯救)肯定美國在Pax Britannica崩潰後,重塑新秩序上的重要作用。這就涉及到第二點,即美國擺脫孤立主義,積极參与世界事務的理由。

2)理想主義與無政府資本主義的秩序輸出方式

輝格是一個無政府資本主義者,他所嚮往的秩序並非基於理想,而是基於自利。在這次對話中他也提到,他所希望的秩序輸出方式是:

但是如果外面的利益由像東印度公司這樣的私人機構來經營的,而且後面支持他們的議員也是基於他們自己的考察,他們直接就代表了自己的利益,那就不需要鼓動宗教性的情緒了。

不僅要借用私人機構的自利動機,還要「借力打力」

阿姨:所以最好的辦法不是維持一支大軍不斷地搞世界警察,而是發動一系列的預防性戰爭,把危險的苗頭事先打下去,然後在各個地區設置一系列中型的警察國家,看守門戶的警察國家。

輝格:這個就是大英帝國的勝利,不是威爾遜的勝利。

當然,爭論雙方都承認,對美國來說威爾遜的理想主義幾乎是唯一選項。

輝格:必然是這樣的,因為你一個自由的社會,你憑什麼要求老百姓去關心國際大事,沒有辦法的,只能通過一些最簡單的道理要求他站出來,這時候只能那個,平時他不關心的

當然,Pax Britannica並非缺乏理想主義的秩序輸出。例如皇家海軍在西非打擊奴隸貿易,英國支持拉丁美洲革命,支持加里波第統一義大利的努力。但是,公認其理想主義的程度與威爾遜主義不能相比。在討論中,無論阿姨和輝格都惋惜威爾遜主義的過於理想主義使得世界(至少是世界的某些部分)變壞了:

阿姨:本來是只需要付出一點點代價就能完成的事情,然後你非得把事情鬧大,付很大代價。

輝格:沒辦法,這是註定的。

阿姨:那麼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南方肯定會動員它的軍事傳統,騎士軍隊去支援大英帝國。北方很可能只能像瑞典或者愛爾蘭一樣置身事外,做一個大型的瑞士,因為它受過這樣的刺激,而且也沒有一個完整的騎士階級,所以它發展不出大帝國,而南方的實力和整個拉丁美洲的實力,就會補充到大英帝國的體系中間。然後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的軌跡就不一樣了,這個世界會比現在的世界安寧得多。美國強迫大英帝國撤退那種事情,根本就不會發生。

這就涉及最後一點,威爾遜主義和殖民帝國撤退的關係,及其評價。

3)民族自決

輝格說「把主權國家捧的那麼高,看不出哪裡好了」,這應該說的是殖民體系的瓦解。在輝格看來,殖民體系瓦解意味著親商的全球自由貿易體系的完結,並且便利了蘇聯的滲透。

對於這個指責首先有一個有力的反駁。要全面看待威爾遜主義,當然不能只看其對殖民地和第三世界的影響。整個國際關係學界都秉承歐洲中心主義,這完全沒錯。因為近代以來一直是是歐洲的角逐決定其他地方的命運。如果威爾遜主義實現了西歐與美國的集體安全共同體,丟一些邊緣地帶給蘇聯並不是大事。在稱讚Pax Britannica的時候人們也使用同一個標準,既然歐洲不怎麼打仗,邊緣地帶太平天國的巨大破壞並不足以改變國際體系的標籤。

另一個反駁是質疑殖民體系本身的可持續性。在大英帝國在資源耗盡於歐洲戰爭中,只能靠美國輸血(凱恩斯在1945年說他日夜祈盼日本晚點投降,這樣美國的租借援助就能持續),本國民眾對於維繫殖民帝國缺乏興趣[注2],問題就回到美國援助英國維持殖民體系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而上面已提到,美國不太可能為了「幫英國維繫殖民帝國」這樣的理由對外干預。而在第三世界民族主義普遍覺醒,自由世界必須集中資源於歐洲的情況下,到底應不應該為維持殖民體系投入過多資源也值得商榷。

最後要提的是跨大西洋安全複合體對外輸出秩序的問題。人們可以認為,犧牲外圍鞏固自由世界核心地帶是值得的,而如果自由民主共同體的秩序能向外圍輸出,那就更好了。冷戰的勝利導致跨大西洋安全複合體一直擴展到俄羅斯邊境。二十餘年後,波蘭、波羅的海國家實現了民主鞏固和經濟繁榮,巴爾幹在歐美的及時干預下至少終結了種族清洗的繼續蔓延;這都是跨大西洋安全複合體直接對外輸出秩序,將原先的外圍納入安全共同體堅定成員的例子。亞洲的日本、韓國是類似的例子。但在有些地方,例如中東,秩序輸出的質量並不好,或者說輸出的決心和戰術都存在問題。值得慶幸的是,自由世界在盟友管理上一直出色。敵人的暫時成功對他們自己來說並不是好消息,例如伊朗的胡作非為能導致以色列和沙特結盟。安全共同體的建立和擴展有賴於成員對於和平相處的習慣,更有賴於強大敵人的威脅,但最重要的還是善意而強大的霸主的存在。這就是威爾遜主義對於動員美國力量和團結建構自由民主安全共同體的價值所在。

[注1]阿姨對霍布斯世界、威爾遜世界的命名有可能與Alexander Wendt在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中對於國際關係三種文化——霍布斯、洛克和康德文化有聯繫。而阿姨與Wendt的不同在於他更強調美國的作用,Wendt更強調歐洲各國的互動。

[注2]英國的民主化對於其外交政策的約束是阿姨和輝格在討論中較少提到的。而其實在南北戰爭時期民意和反奴隸制的大義名分已經嚴重約束了英國的策略選擇。所以即使邦聯存活下去,很難設想英國-邦聯關係能一直友好延續下去.


輝格自己的說法:http://card.weibo.com/article/h5/s#cid=1001603886263408191741vid=1452866661extparam=from=1054095010wm=14010_0013ip=111.160.48.250


推薦閱讀:

什麼是德性,什麼是支性?
為什麼劉阿姨知識這麼豐富,霍布斯世界,威爾遜世界,聽著都好牛逼?
參加文明與自組織學術會議是一種什麼體驗?
如何看待李碩號召粉絲反攻微博?
遠邪心目中的烏托邦是什麼樣的?

TAG:豆瓣小組 | 政治學 | 劉仲敬 | 輝格Whigzho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