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銀行是什麼樣?


未來的銀行?五年還是十年?國內還是國際?

有這麼一句話供理解真正的未來銀行離我們有多遠:

「人們總是在狹小的圈子裡面廣泛的使用信貸,而在圈子外使用貨幣」

這句話的一個關鍵,是小圈子外信息的不對稱。A和B從小光屁股一起玩的,那麼春節殺了豬的A交易了20公斤豬肉給B,不需要貨幣,到秋季生產玉米的B給A 105公斤玉米,其中100公斤是豬肉,5公斤是利息。

當整個社會從工業化社會走向信息化社會時,整體的信息量已經足夠,人和人之間不必再使用貨幣這個中介——借貸關係有個存放、記錄的地方,支付方便就可以了。

傳統銀行是圍繞貨幣做生意的,能做生意,其商業模式的根本是信息不對稱。所以,信息足夠透明,傳遞足夠細緻準確,就會出現貨幣的消失,在那之前,傳統銀行應該會消亡。

這裡面的關鍵還是人類對信息的加工能力——目前信息分為標準信息和意會信息,標準信息可以用數字表達——以前音樂只能用模擬信號,現在能夠用數字信號了,但是思想和經驗,這些還需要時間。沒有這些基礎,個人還是無法對完全陌生的另外一個人,或者是P2P能自由組合——資金長度、價格、風險承受能力的要求是多方位的,要匹配,很不容易。

描述完未來銀行,再來說說十年以後吧,畢竟這個離我們不算遠

先說十年之後,國際銀行吧,他們中有傳統銀行的翹楚

國際銀行的信息化水平會有提高,為客戶量身定製服務的水平會有一個飛躍。作為客戶,你的體驗會提高很多,甚至你從一個落後地區去發達地區的銀行,會很驚訝——這裡面發達地區的例如,可能包括香港。

******************************************

但不幸的是,無關屌絲,不僅僅是個人屌絲,還包括企業屌絲,呵呵。就內部競爭力而言,在充分市場化的環境中競爭的銀行還是比我們的銀行要體格強壯一些,但由於信息化還不夠充分——個人估計到屌絲這個層面估計至少還要20年,銀行在整體經濟中還是資金的重要供給方,因此地位相對特殊,加上它有完備的帳戶體系,至少還是最主要的結算通道之一。

歐洲,以德國為典型,傳統銀行的競爭環境還是銀行和銀行的競爭,來自行業外的競爭暫時無法動及根本,所以也沒有更大的動力進行根本性變革。

而國內的銀行原本和中國多數的傳統行業一樣,在2005、06,有一次轉型的機會,很不幸,這六七年過去了,個頭是膨脹了(不僅僅是長大了),但體質卻更虛了,更不幸的是還更加驕傲了,而個頭大了人才還凸顯出更加缺乏了。只有少數還走在繼續鍛煉身體,加強體質的道路上——能躺著吃飯舒舒服服誰樂意起早貪黑的拚命。所以,中國銀行業的變革才剛剛起步,但高層應該是認識到這個問題,給幾乎所有的大行都換了一把手,讓我們期待我們的後發優勢吧。

******************************************

我對話題的關鍵字做了一點修改,不得不說,阿里的餘額寶以及即將到來的信用支付,對普及金融知識有很大的影響力,但客觀的說,阿里離金融還是比較遙遠。顛覆「傳統銀行」的,不是阿里,是這個即將到來的全面的信息化時代,這是任何人任何行業都阻擋不了的。十年之後,是否有阿里,還得打上一個問號,我們對它的了解畢竟是霧裡看花。

未來「剩下」的銀行,肯定不是傳統的銀行,肯定是全面信息化的公司。它更可能來自最早最徹底完成全面信息化的企業,而不是互聯網企業。

看看人類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的過程,後來剩下的,偉大的,都是哪一類企業?也許它是那個從媒體上告訴我們,勇敢衝擊金融壟斷的英雄,我也只看到這麼多。但經過獨立思考後,我不得不對媒體這個媒介產生懷疑。


未來的銀行什麼樣?

「Banking is no longer a place you go, but something you do」——《Bank 3.0》

未來銀行不再是物理櫃檯,未來的銀行服務將徹底互聯網場景化。

現在的互聯網企業,很多都在試圖基於場景來跨界金融。阿里,騰訊,京東不必多說。據說攜程,美團等等,這類場景相對單一的互聯網企業也將金融放在了很重要的戰略位置。

未來趨勢將怎樣?中國的金融產業靠著牌照過了幾十年的好日子,未來在轉型中受到衝擊是一定的。我比較認同我們領導的判斷:互聯網金融之戰,並不是互聯網和銀行的戰爭,而是封閉與開放之間的戰爭。如果銀行選擇了站在開放的一邊,走出封閉,與客戶之間建立更多的聯繫場景,與客戶間有了更多的觸點,銀行也可能是趨勢的受益者。

未來會怎樣?其實美國之前也走過遍地跨界金融的路,但是堅持下來的貌似只有GE。很簡單,這就是「專業化分工」的力量,銀行的專業能力就是卓越的風險定價,其他巨頭辦不到。

那新一波互聯網巨頭跨界金融的結局會是如何?互聯網企業似乎不一樣,他們不僅有錢,還有用戶帳戶體系,還有數據,還有流量。所以他們來勢洶洶。

未來成功銀行一定是數據大行,是數據分析、數據解讀的優秀銀行,從數據中獲得洞察力,攫取價值。數據應用將從分散、被動、輔助的地位,上升為銀行的經營核心和創新來源,成為銀行不可複製的競爭力。」

但目前來看,即使是BAT,達到這個境界還尚遠,銀行的基本格局還是沒有發生變化。傳統銀行作為金融中介的日子可能還很長。

但那一天終究會來。


不考慮做不做得到的話,這個視頻還是在一定程度上描繪出了未來銀行的樣子:

視頻封面劉正導演作品 交通銀行 世博會形象片《未來銀行》視頻


咳咳……資歷尚淺,權當拋磚引玉。以下內容屬於個人意見,危言聳聽,不必太在意。

如果你也認同,未來銀行一定是走電子化和自助化的路線的話(你一定無比厭煩在銀行排隊等半天辦個業務),那麼推導下去,結論就呼之欲出——

我們身邊大量的銀行網點將會消失,而銀行只需要一個總部、產品研發部門、後台的數據處理中心和電子信息系統維護部門,其他的例如制卡和客服中心等統統可以外包出去。

因為銀行是追逐利潤的,通過電子化來將所有的業務轉移到後台集中處理,通過自助化來徹底降低人工成本和銀行內部操作風險,這樣就可以把所需的費用降至最低。

在我看來,電子化和自助化在個人金融方面體現得尤為明顯,越來越強大和全面的電子銀行系統,基本上你可以在網上銀行/手機銀行/電話銀行/自助終端上完成絕大部分個人業務。在當今日益強大的物流系統下,甚至連通過網上申請開卡申請卡掛失重辦,然後寄送給客戶也是操作上可行(當然目前由於風險的原因,還沒有這些業務)。滿大街的商鋪很多都裝上了POS機,在未來電子結算的形式會逐漸成為主流,紙質貨幣的功能被弱化。對紙質貨幣的需求,就讓ATM機解決吧!剩下僅有的風險問題,為了降低成本,追逐巨額利潤,人類一定能夠想出解決的方法。

公司金融也是相似,大量的紙質文件可以通過快遞公司傳遞,公司客戶經理可能只需要坐在辦公室看著順豐郵寄過來的文件做企業貸後管理和審查銀承匯票申請。

簡而言之,就是電子化和自助化解決了銀行的大部分業務需求,而通過物流系統則可以解決剩下的紙質文件的寄送問題。於是,銀行網點最重要的職能之一——業務辦理被完全取代,如群星般散落在城市各處的銀行網點可以退散了。

你一定注意到,在城市的繁華地段,一定有不少的銀行駐紮落戶,昂貴的地租也是不可小視的一筆支出。如果這些銀行網點全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銀行招牌的LED屏和宣傳廣告,費用是不是大大的降低?

如果你跟我扯什麼「面對冷冰冰的機器遠沒有面對漂亮的櫃檯小姐來得讓人溫暖」,我只能告訴你說跟追求低成本擴大利潤相比,你那點小小的溫暖根本不重要。就像全屏幕的Iphone才不管你喪失了盲打數字鍵盤這一神技呢!

如果你問,如果這一切都看起來可操作可行,為什麼現實並沒有發生?我會說,因為中國的銀行業,很大一部分利潤都是靠存貸利差帶來的收益,憑這點就能夠活得很好,為什麼要挖空心思去琢磨這些看起來太「遙遠」的未來銀行模式?

而最最最重要的是,一旦成為我說的那樣,銀行首先要革自己的命!你能夠想像,你開發一個完善的電子銀行系統,然後讓幾乎所有基層員工失業,銀行內部的人會至於傻到這麼幹嗎?如果發生了,這就是銀行業的一個大動蕩!銀行不會這麼干,國家政府更不會讓銀行這麼干。

鄙人覺得,如果這樣的事情發生,一定是從銀行外部產生的。一個門外漢以這樣的形式顛覆了整個銀行業,因為它不需要背負太重的包袱。它可以沒有銀行據點,完完全全通過電子化、自助化和後台集中處理來實現對銀行業的顛覆。如果我說可能的企業,那就是阿里巴巴。阿里巴巴有著龐大的用戶群,通過支付寶已經成功聚集了大量的資金。餘額寶的發行讓它一隻腳踏進了金融業,如果它再推出銀行卡/信用卡,從線上殺到線下,後果不堪想像。

痴人說夢,博君一笑!晚安。


未來的銀行不再有櫃員,所有的業務都可以通過可視櫃檯完成


未來的線上銀行業務會直接即時智能式連結客戶及其生活

未來90%的線下網點=體驗+諮詢+社區中心


我覺得未來銀行應該不再發行銀行卡,有資金在銀行卡安全研究不如投資手機安全,未來一人出門,只需帶一部手機,可實現開鎖、消費、娛樂、通訊等功能這才是王道,作為腰裡掛著沉甸甸的鑰匙,兜里揣著鼓鼓的錢包,錢包裡帶著眼花繚亂的銀行卡,會員卡,實在是很煩,尤其是錢包被偷,要打無數個電話去註銷。


未來的銀行對個人而言只存在數字。一張資產負債表。


先破除金融業的家族壟斷吧!!!


推薦閱讀:

金融業和金融財團,是中國經濟的未來嗎?
為什麼窮人要陪著富人玩遊戲?
對於銀行來說,為什麼存款計提的就叫準備金,貸款的就叫撥備?
為何美國人習慣用信用卡而不是儲值卡?
為何世界上那麼多聰明人喜歡玩金融和政治,卻不去研究基礎科學和尖端技術?

TAG:銀行 | 金融 | 金融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