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英語為母語的人能幾乎完全掌握大部分多義詞的不同用法嗎?

英語裡面有十分多的多義詞,有些詞的不同意思甚至「毫不相干」(看起來)。請問以英語為母語的人是如何掌握大量的多義詞的用法的呢?

How do the native speakers master the different meaning of a polysemous word?


(Thank you so much @SusanChul for an awesome translation!)

以英語為母語者並不會感到困惑,因為我們自身有非常多的關於通過理解句子上下文,從而理解同音詞意思的經驗。

如果您遇到疑難,或許以下羅列了同音詞和多義詞的網站能夠幫助您。

Homonyms【同音詞】

Alan Cooper"s Homonym List

Homographs【多義詞】

https://docs.google.com/spreadsheets/d/1z3RpO58PX_NfXzaSTdbfaBarDFsxklEMJkPpDJnxsMY/pubhtml (from http://www.johnsesl.com/templates/vocab/homographs.php)

- - - - -

這個問題對我來說有些諷刺,因為我的室友 @Zac Connelly正在學習中文,他經常會問我「人們怎麼可能辨認出"是 時 十 四 死 思"的不同?!」

- - - - -

Native speakers don"t get confused because we have a lot of experience with understanding the context of the sentence when a homonym is used.

If you"re having trouble, maybe it could be useful to study a list of homonyms and homographs.

Homonyms

http://www.cooper.com/alan/homonym_list.html

Homographs

https://docs.google.com/spreadsheets/d/1z3RpO58PX_NfXzaSTdbfaBarDFsxklEMJkPpDJnxsMY/pubhtml (from http://www.johnsesl.com/templates/vocab/homographs.php)

- - - - -

This question is very ironic to me because my roommate @Zac Connelly is learning Chinese and he constantly asks, "How can anyone tell the difference between 是 時 十 四 死 思?!"


謝喵。本來都看到這個題目了然後感覺自己還是不要製造重複回答了,結果就被 @Dantin Ackles 喵了……

本答案基於背單詞時,把單詞放到例句中有必要嗎?和背單詞時是否應該記住單詞的多重意思?兩個回答進行再衍生,大家要是感興趣的話也可以看一眼那倆回答。說實話知乎上有好多問題回答都可以類似解決,我都不好意思把一段話重複貼來貼去……

一個字:能。

題主既然問 a polysemous word ,那我連 homograph 和 homonym 都不好意思談,直接了當就說說 polysemy 。在問母語者能不能掌握一詞多義之前,先要解釋一個問題:到底為什麼會有多義詞(polysemy)?它是怎麼產生的?

如果我們以後期維特根斯坦的角度來看語言,我們可以這麼說,「不存在任何的單詞語義,單詞沒有固定的語義(meaning),只有單獨的使用(use)」,因此對於一個詞來說,自然也談不上一詞多義,只是同一個「模糊」的詞,在不同語境下的不斷再衍生就是了。 Recanati 在維特根斯坦的基礎上提出了兩個理論,一個是 Wrong Format ,一個是 Meaning Eliminativism 。前者認為,每個詞都有一個核心的含義,但是這個核心的含義沒辦法直接進入實際的語言應用里,它要不就是太具體,要不就是太抽象,所以我們在每次使用的時候都會根據語境進行含義的微調;後者認為,單詞的使用完全受到語境的影響,脫離語境談「含義」是沒有意義的,每一個詞進入語境的時候,都會被即時賦予一個含義,可能是之前重複出現過的含義,也可能是嶄新的、從來沒用過的含義。

這麼看來, polysemy 式的多義詞的產生,可以被看成是一個核心意義在不同語境下的不同使用:語境次數出現少,使用的次數就會少,含義相對沒有固化(fossilisation),我們每次見到這個含義的時候還得稍微想一想(按照 Recanati 的話說,這是「自上而下的語用處理」);而語境次數出現多了,使用的次數就多了,含義相對固化下來,在遇到這個詞的時候我們可以即時反應而無需語用處理,就形成了「一詞多義」

這樣也可以看出來一點:一詞多義的情況是在語言中普遍存在的,不是英語才有的

那麼既然我這麼說,我們就可以自己作為母語者來感受一下;漢語里有沒有 polysemy 類的一詞多義呢?當然有!

比如如下三句:

  1. 我今天著去肯德基,回來就餓了。
  2. 她不在,暑假開始的第一天她就了。
  3. 爺爺在我十二歲那年了,留下奶奶一個人。

大家有什麼不一樣的感覺么?我想大多數人應該都會覺得沒啥障礙。但是實際上這三個「走」也剛好對應英語的三個不同的詞:第一個是 walk (普通的「行走」),第二個是 leave (從「行走」衍生出的「離開」),第三個是 pass away (再以「離開」衍生的婉語「去世」)。如果漢語的學習者看到這三個「走」,應該也會覺得毫不相干,特別是「行走」跟「去世」,如果是直接查詞典或者背單詞書的話,他們乍一看估計也會說「啊這人怎麼走著走著就死了這不科學啊」……

再比如說,這樣一組句子:

  1. 老虎張開了血盆大
  2. 他喝了一大可樂,打了個飽嗝。
  3. 喵的,這可是才買的裙子,就被剮開了

  4. 你到下游去,河的風景非常好看。

這四個「口」,其本身溯源是第一個「口」(等於「嘴」,動物消化道的開端),但之後都產生了不同程度的衍生乃至詞性的變化,有些來自於直接的含義轉移,有些則來自於隱喻(dead metaphor 是一詞多義的重要來源)。這幾個詞有著相同的語源,依然是屬於標準的 polysemy ,但如果把它們以英文解釋,就不是完全相關的了。

我們是怎麼判斷這些「走」、這些「口」的呢?就像我上文所說的一樣,它們在出現次數比較少的時候,可能還需要根據語境重新計算含義,屬於隱喻的;但是次數出現多了,我們就已經習慣了,可以做出即時反應了。

把我們這樣的理解方式遷移到英語母語者身上,也就不難理解英語母語者是如何理解英語中 polysemy 的含義的了。

至於 homograph 和 homonym ,這是語源問題才有的不同含義。不過判斷方法也很簡單,也是結合語境來看的。答案也照樣是一個字:能。

大概就這樣?


是的。

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可掌握, 從不斷重複使用當中自然學習獲得並掌握;

如同題主依照同樣的方式, 獲得普通話的單詞包含其中多義詞的用法一樣。

而不是硬背字典來獲得。

您怎麼學會使用普通話, 就怎麼去學著使用英文。

英文也是語文, 人類的語文, 不是外星人的溝通方式。

前不久曾就類似的問題, 提供相關的概念, 其中尚有一題我抄錄了David Crystal的

一段精簡但頗周延的相關文字。我將該兩題連結放在這裡供題主參照 ---

→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4108239/answer/26707667

→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3419590/answer/26713113


我最近終於幹完了一遍 Networks and Knowledge in "Roget"s Thesaurus" (豆瓣) 好吧,也就是200頁的書

我找些我能接受的設定來跳一下,像是Lakoff說的人們雖然意識不到,但是腦袋中有metaphor這種我還是無法接受

引言:我實實在在告訴你,認知語言學就是在跳大神

簡單來說,就是我們先想像一個LCL海,額,我說的是一個理型世界,裡面有很多很多ideas,這些ideas 大概是通過無數人類的生活經驗,不斷的搬磚和交流而形成的(我覺得我這樣寫也不會引發哲學家vs詩人的聖戰吧)如果這群ideas之間在理型世界是互相獨立的,那麼我們可以去死一死了,或者我們乾脆找本單詞書從a背到z算了。但是這些ideas之間不是獨立了,大概Locke君這麼猜測的吧,於是........啊我忘了介紹另外一個概念了

如何理解索緒爾理論中「所指和能指的關係是任意的」?

簡單來說,words是symbols,symbol和idea有這樣的關係,如果要表達某個idea,在某個context或者co-text下,能不能用這個symbol。symbol可以對應多個idea

然後多義性可以簡單的看作symbol能夠對應多個idea

我們先假設人們是可以接受和發覺idea的,然後人們閱讀的時候idea和symbol可以聯繫。

之前我們講了idea是互相聯繫的,一般情況下我們會考慮一個idea樹,從頂點到葉子是慢慢特化的。(怎麼構造這個樹我懶得說了),當兩個idea足夠相近的時候(用樹的演算法)

比如argument 的兩個意思就夠相近

A course of reasoning ( leaf節點) -&> (parent) REASON -&> (child) A fact or circumstance that gives logical support to an assertion, claim, or proposal: (leaf 節點)

或者是這個idea的某個方面和我們日常對物理世界的經驗有關,比如 argument的這個意思

A discussion, often heated, in which a difference of opinion is expressed 的parent節點是conflict,和我們常常熟悉物理經驗的 argument is war相關

比如Lakoff在1998年的論文合集中討論了王自如和羅永皓的辯論事件,大概說的是,對於一群認為argument is war的人來說,他們看到的是羅永皓對王自如造成了多少多少傷害,王自如對羅永皓造成了多少多少傷害;但是如果有一群人的物理經驗是 argument is dance,那麼他們紛紛表示羅永皓的姿勢不對,差評。如果有一群人同時具有argument is war和argument is dance的物理經驗,那麼他的argument對應的idea會有 conflict相關的idea和performance相關的

簡單的回答,在合適的假設和條件下,能,至少不比看懂這個答案更難


真正擁有徹底不同解釋的單詞並不多,大多數是硬生生把英文翻譯成中文才造成的多義


有人說,對於英語母語者,他們沒有時態的概念,動詞 open 和opened 是兩個詞。

補充個多義詞的例子:

在C++課上,

某帥哥偷偷摸了某美女的xx

美女:"What are you doing?! this is PRIVATE!"

帥哥:"I know! but we are in the same CLASS!"


「不同意思「這個問題可以用集合的思想去理解,一個單詞是一堆意思的集合:

事實上,人類大腦中要表達的意思就像實數一樣是連續統的,但單詞的含義就像有理數一樣是離散。每個單詞就像一個框子,框住了大腦區域中的不同含義,就像顏色其實是連續統的,但是我們為了使用方便,就發明了赤橙黃綠青藍紫的框子。而每一個民族的框子又不一樣,中國有五音,外國卻是七音,每個民族都更加適應自己的框子。

展開講:

以個單詞,其實對應著大腦中的某種感覺,人看到這個單詞,就能調用這種感覺。這種Real的感覺,如果用Rational的方式構建的話,只能通過列舉的方式。每一個單詞,對應的是人腦中的一種感覺,是一個解析式。這個解析式,放入不同的變數(語境),會有不同的結果(用法),與其說一個單詞有很多的含義,不如說他有很多的用法。字典列舉的不是這單詞的含義,而是他的用法。

發現這件事情的,不是英語的母語使用者,反而是我們這些學英語的人。我們在翻譯單詞的時候,用的就是列舉,列舉和他意思相近的漢語單詞。本來人家一個單詞就一個含義,在不同的句子了,有不同的用法。結果我們就在漢語中找單詞,找那些和這些單詞在句中意義接近的漢語辭彙,然後一一列舉。

發現展開講,還不如不展開了,我對不起我的語文老師,各位領會感覺吧~

至於「毫不相干「,他真的就是毫不相干,不同辭源的詞語碰巧長成一個樣子了而已。


漢語的 中小學每天都要背的 還有專門的閱讀寫作課 每周考試 學生仍然需要大量學習才能記住 有人根本記不住 有人不受進一步教育一輩子也記不住


這問題就像是為什麼中國人可以掌握那麼多多義詞、近義詞而不會搞混掉?首先是語感,其次是我們身處在不同的語境中使用這些詞,比如說「意思」就有那麼多意思,花(花錢,鮮花,白花花),凈(乾淨,凈是…)等~再比如說作為對外漢語老師,經常被學生問到,注重和看重,信任和相信,挑選和選擇,處處和四處、到處,剛剛、剛才和剛等片語的不同。作為一個中國人,你可以很快地判斷出來它們之間的區別,也許你說得沒有像老師那麼準確。而因為翻譯問題,它們在英語里又是一樣的。

英語也是一樣。

手機碼的比較亂。


推薦閱讀:

神舟電腦的英文 Hasee,是不是讀作ha si?
以色列都有哪些大學有英語本科項目?
為什麼英語中的「?+母音」讀起來像是「?+j+母音」,而不像「? (拼音sh)+母音」?
地道英語口音——腹式發音&胸腔發音,如何擺脫亞洲口音?
英語教輔和詞典有差異的時候相信哪個?

TAG:英語 | 英語學習 | 英語辭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