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的底盤加強件(拉杆,頂把等)有用嗎?

經常看到有人改車身加強件(如圖所示,也有單獨加頂吧,井字架什麼的),身邊有人加了整套拉杆後說車身特別「整」,我比較疑惑,這些簡單的螺絲固定的金屬桿真的能對行車品質有這麼大的影響嗎?會帶來什麼負面影響?


先說答案,這些加強車身剛度的零件可以提升操控性能,但是效果難以一概而論。

在轉彎的過程中,轎車的車身有三個階段的變形:首先是前端橫擺變形,這個影響轉向響應的靈敏程度;之後是整車發生一個扭轉的變形,這個對轉向的線性度有影響;最後是車位的橫擺變形,這個影響操控的穩定性。

通過安裝支架相應的提升車身前後局部剛度和整體扭轉剛度當然會對車輛的操控性有幫助。一些車子在設計時也會採用這種方法。比如下圖的凱迪拉克ATS就在前減震器位置安裝了兩根斜拉杆來提升局部剛度。

BMW 3系也採用了類似的做法。

但是要注意,車身多數是薄板零件,安裝這種拉杆之類的東西最好能直接與底盤安裝點共用螺栓,這樣提升剛度的效果比較明顯,在鈑金上再焊支架或者打孔之類的有時並不能提升多少剛度。另外,如果原本的設計就有很高的剛度,再畫蛇添足的增加一些支架也不見得能提升多少性能,反而增加了很多重量。


我是整車工程師,我們部門就是負責設計原車底盤結構件的設計和優化。看到這個問題,忍不住要回答一下。

首先,車主額外增加加強筋會改變原車的性能。因為,整車的操穩性能就是通過對這些部件的長短、粗細、安裝點來實現的。額外增加加強件會改變原來零件的特性,致使車輛性能出現變化。

第二個問題,額外增加加強件之後,車輛性能變好還是變壞?標準答案是:可能變好,也可能變壞。專業的人能夠控制性能往好的方向發展,比如我們有同事自己改車,他知道原車的弱點在哪裡,自然知道如何加強。但如果你不知道為什麼而改,那麼大多數情況下就是瞎改,這種情況自然是弊大於利!大家買到的車都是經過上幾十萬公里的耐久測試,能夠保證汽車使用中沒有危險。這就是整車廠里工程師在乾的活。而改裝件是沒有經過嚴格的性能測試和耐久測試,質量是無法保證的,如果在使用過程中發生斷裂和脫落,會給車主帶來生命危險。不要以為,我這個只是加強件,斷了還有原車的件頂住。有沒有考慮過,加裝件斷裂後卡在地面的凹坑中引發嚴重交通事故。。。

綜上所述,改裝有風險,動手需謹慎。如果你能夠通過加強件控制整車性能(注意,這裡的用詞是控制,不是改變,控制的意思是你可以讓性能變好,也可以讓性能變壞,同時還能控制變化的量),那麼,人才,請儘快向我們公司投遞簡歷,非常歡迎。


車身是鋼/鋁的,這種材料雖然非常結實,但是還不是中學物理裡面的剛體。它收到力時候是會變形的,雖然變化的幅度可能肉眼難以察覺。它的變形在去掉力以後是會往複振動的,比如音叉,你敲他一下他就來回擺動,擺動頻率在聲波頻率時候就發出聲音了。

汽車在行駛的過程中因為拐彎、顛簸等受力變化時候就會引起車身的變形和振動。就好比捏一個沒蓋蓋子的麥當勞可樂/咖啡杯(這個實驗成本不高),如果捏在杯子口這,手上稍微了點力,杯口肯定就不是圓的了,它因為受力變形了。但這個時候如果把蓋子蓋上再捏,同樣的力度會覺得不容易把杯子捏變形。這些加強件就相當於那個杯蓋。它會讓你的車身變形更小,直接的變化就是車子更容易被外力影響運動狀態而不是通過自身形變吸收掉這些力,直觀的感受就是轉彎的時候更賊(突然)了,延時變小了。

再稍微深入點,大家知道三角形是最穩定的結構,穩定性」△「三角形>」□「四邊形>」冂「開口形狀。這些加強件就是把原來車上的一些開口形狀的開口封閉變成四邊形,把四邊形加個對角線變成兩個三角形等。

我記得對於這個問題汽車之家跟知乎都有回答,而且附了很顯而易見的圖。http://www.autohome.com.cn/tuning/201401/698988-3.html


關於這個問題,有個很有趣的案例就是豐田當前一代的中尺寸後驅平台。

這代平台是從2004年12月在日本面世的,第一款車是12代皇冠,一直生產到14代的今天,今天這個平台的倒數第二小車停產了,也就是銳志。

架構生命周期經過3輪產品,如何保證性能呢?

所以我們看到14代皇冠默默地把原本屬於改裝件的a型下增強臂裝了上去

另外也可以看到很多思路,因為這個架構包含5個車,銳志,皇冠,馬傑斯特,is,gs

所以一般來說,一個架構會有一個適應點,如果最適車型是皇冠的話,gs就會相對妥協性能。

所以gs也用上了ats的翼子板加強三角

朋友的is吊起來發現後橋也是有強化件的

再加上豐田原廠就有很多改裝件和安裝位置,所以說

這些東西都是有用的

作用還是提升剛性為主,但問題來了,提升了剛性好不好呢?

這就要看你追求什麼了

原本車身應該扭的,結果不扭了,那麼這個負擔就要交給別人去承擔,比如懸架,比如襯套。

以前同事講過故事,輪胎太薄容易鼓包,加強輪胎。結果輪轂裂了。加強輪轂,結果懸掛斷了。加強懸掛,最後塔頂穿了。。

這是一個整體的問題。如果高配有,低配沒有,那可能是成本問題,可以裝一個

如果全車都沒有,改的話會打破性能平衡,也有可能得不償失。


我簡單說一下。

在我眼裡,這些拉杆大抵可分為兩類。

1. 額外加強件。

2. 替換原廠件

拋開舒適性不談,我們只談性能。

在我看來,額外加強件大多是沒有必要的。這些加強件的作用主要在於提升車身剛性。但存在幾個問題:

1. 額外增加重量。

2. 車身剛性不是約高越好。改懸掛的目的無非在於提高過彎極限,而這點上適當的Body Roll是需要的。這個度很難把握。

3. 不如點焊

4. 不如焊接防滾架

5. bolt on防滾架不如焊接防滾架。

代表產品是tower bar和各種底盤拉杆、fender拉杆。tower bar是很多人裝的,因為好看。很多小夥伴說裝完後感覺過彎極限高了。這是扯淡——心理作用和路感明確的主觀影響而已。

替換原廠件大抵有以下三個用途:

1. 輕量化

2. 可調節性

3. 剛性提升

分部分解釋:

1.輕量化。我個人認為是可以的。雖然重量上差別不大,但比什麼都沒改還是輕的。大部分量產車的原廠件因為成本問題無法在同樣強度下做到這一點。但成本上不值得,不如攢錢改其他的。

2. 可調節性。以08+ WRX(STI)的lca (lower control arm) 為例。WRX(STI)原廠後多連桿懸掛不具備調節camber能力。在安裝絞牙避震或短彈簧之後,因為車身降低,後輪會獲得negative camber (前輪先獲得negative camber再獲得positive camber)。這個時候如果車身降低過多,後輪的negative camber可能過於明顯,不合理也利於操控(如-2.5)。此時需通過lca將camber拉回(也可通過上端insert。而這一過程會改變toe形成後輪toe out,此時原廠toe arm可調範圍可能不夠。這一問題一般會在兩種情況下發生:1. 後輪降幅太大;2. Camber不夠Negative。也有三種辦法可以解決:1. 提高車身;2. 加大Camber的負角度但可能影響性能; 3. 買Toe Arm。所以,降低很多的wrx如果想保持性能,LCA和toe arm是建議的。

3. 與額外加強件同理。例外是sway bar。很多時候我們會通過更粗的sway bar(更大剛性)抑制側傾。而這一改動會提高簧下重量。所以高等級的sway bar是中空的(同理1輕量化)。

總得來說,如果想改懸掛,首先應該上一套正統的Coilovers,比如KW,Ohlin的。BC之類Coilovers質量過關,但實在不是很推薦。日常駕駛來說,也可以考慮短彈簧+Koni的搭配,這一套搭配能秒掉很多低端Coilovers。與此同時,加裝對應改裝件以調整alignment。

懸掛硬度也不宜太硬。中等軟度的懸掛配上夏季性能胎是大部分性能車街道開的最好的狀態。硬懸掛+普通胎會是糟糕至極的搭配。軟懸掛+好胎會產生拖泥帶水的感覺。而硬懸掛+賽道胎是賽車配置,你得有很好的技巧才掌控這套設置的極限。因為極限提高的同時,寬容度也降低了,一旦失控便無力回天——不適合大多數人。

懸掛方面的改裝太過複雜,小心謹慎點總是好的。但大路線還是差不多的,只要沒有大的偏差,便不算毀車式改法。至於各種所謂的加強桿,我認為實在是沒什麼用處的坑錢產品。當然了,用於Dressup之類的另算。

20分鐘左右打完的一段話,不完善,也不仔細。大家隨便看看就好。


家用車不用太考慮,一是多數動力一般的前提下不必無謂的增加重量 其次還要考慮車體結構的平衡,改裝不當反而導致車架過早疲勞

所以,對於追求點操控的朋友,第一考慮輪胎,最經濟也是最有效的提升,再加個好避震足矣了,有錢的可以再考慮輕量化,降低簧下重量,基本可以應對大部分操作了


過來人說兩句。

車體強化件也分很多種,我認為可以分為幾個類型:

1.不破壞原廠參數和受力的強化件,例如頂把、前後防傾桿之類,一般原廠來說,高配的車或性能車會配備,別的不改也可以裝,沒有也可加裝,對車子無損壞,作用多為保護塔頂、頂膠、球籠,抑制車體晃動,減少金屬疲勞彎曲;

2.替換式,例如可調下擺臂、魚眼軸承、可調李子等,這一類一般是追求極限操控性能或者漂移時加裝的,本身對車沒有什麼損傷,更輕,幾何參數可調,比一般改避震器輪胎提升操控更加深入也更加需要技術含量,調不好性能反而下降;

3.直接加強式。這種就是平時說的最多的一種,強化件直接通過螺絲固定在車體上,達到增強的目的。這個類型還可以分出兩種,一種是外加的,比如底盤拉杆,井字架。深入些的話,車內強化件,多固定於ABC柱和後備箱附近。最終就是防滾架;二種就是杯士,底盤螺絲的高強度、精度的墊片,直接增強原廠螺絲對位強度。這類來說,直接加裝外部強化件的話,容易導致異響,膠套過早老化,但是不會讓車體過分受力,傷害有限,提升幅度有限,多為配合其他操控部件使用;而杯士呢,提升直接,但同時對車架連接部分傷害也較大,加大變形疲勞,大多配合拉杆使用,當然也有作死的換避震以後直接用杯士,幾年後哪都響。

4.全車架焊接加強+偷輕,此類離普通玩家比較遠,資深玩家也少有玩這個的,為什麼呢?我們知道車子有吸能區,不同部分軟硬不同,焊接加強則是在連接的地方加鋼板後再加焊,不受力位置打孔,這樣做以後,硬邦邦的,變形也會微乎其微,但是缺點則是致命的,那就是對行人車輛的保護為0,損傷不可逆。

總結下:有失必有得,有得必有失。增加操控和失去舒適必然是相關的。其次是如果不追求極限的操控 不漂移 不下場地 不是上了年紀的爆改車輛 勸你一句還是不要上對車架有損傷的強化件,即使你忍不住誘惑,cusco、愛巴赫、HR 之類的大牌子永遠是第一選擇。第三,永遠不要相信能提升多少操控,你避震沒調好,輪胎沒選好,或者你都備齊了但是沒調好,那強化件依然沒什麼卵用。第四,有的車效果好,有的車效果不好,有的車傷害小,有的車傷害大,取決於車輛設計的時候工程師對車輛的定位,有沒有預留的提升空間,所以改車的經常會說哪些適合改,哪些不適合,所以改裝車總是那幾個牌子的那幾款車居多。最後,千萬別拿一些幾百塊錢的東西說事,說就一根杆子車企為什麼不裝?或者買來裝上沒效果就說是偽科學。有效果的強化件,例如HR和cusco的強度高,重量輕,設計合理,配套非常齊全,價格也是非常高。我車上一條平民愛巴赫防傾桿都要2000多,HR的居然要將近5000的價格,原廠可能使用么?一套杯士,別人眼裡就是墊片而已,飛度的一套就要2000,那可只是幾個墊片啊,哈哈,還真怪了,就算你拿到工廠去加工出來一個形的,裝上就是效果差。強化車體的意義在於,轉向更精確的指向性,在極限之下更強的可控性,配套使用加幾何調教使車子操控大幅度飛越,而不是隨隨便便裝幾根杆子就覺得能上街飛車了。


理論啥的就懶得說了,就說一件事情。

某知名日本改裝品牌的防傾桿設計流程是:量出原廠防傾桿尺寸,直徑加粗2mm,完工。

問其工程師剛度是多少,答曰:母雞啊。

別老說大牌子改裝件科學,科學個蛋…

 ( ̄ε(# ̄)☆╰╮o( ̄▽ ̄///)

打臉


模擬入門選手不負責任地評論幾句。

車這東西不是憑腦子一想覺得怎樣就怎樣,要講科學的。

在排氣管上加一點配重,一計算,模態就變了。

車身焊點增加幾個減少幾個挪挪位置,一計算,剛度就變了。

很細微的調整就會影響到整車性能的。

不是說加了這個對每輛車都一定不好,而是在沒有拿到整車數模然後加上這些配件重新計算一遍,或者沒有在加配件前後進行過相關試驗的時候,你真沒法知道這東西加了到底是增強了哪部分性能削弱了哪部分性能。

裝逼點說,汽車是系統工程,有點此消彼長的意思,不能憑想像胡來。


不上賽道的話不太需要,而且看題主給的照片這做工也堪憂啊,街車真要是想提升操控可以換套好減震或者好防傾桿


轉載自汽車之家 原文地址:【說客】花錢改裝平衡桿 真的有效果嗎

不論誰買車,都願意自己的車是路上最好最優秀的,排量小的愛和人家比操控,操控略低的愛和人家比舒適,駕駛感基本沒有的愛和人家比外觀,外觀沒有的喜歡和人家比耐用,於是乎大家又回到了汽車之家論壇開始發帖回帖橫向對比,論車談駕,不亦樂乎。當然每一輛車都有自己的優點,每一個車主也都把不少心血花在讓自己的愛車更個性上,正巧國內改裝開始慢慢起步,雖然不專業、不規範、不靠譜的改裝一大片一大片,但能夠看見車友和商家逐漸重視起這一塊市場,實為好事。

  我國改裝業與海外還是有本質上的區別,首先拋開技術方面的先進性不談,光是一些海外質量可靠的改裝件的價格都非常昂貴,高額的關稅和造價讓不少車主望而卻步,正因如此,台灣、珠三角等地的內地改裝件品牌也有了成長的市場,可是國產改裝件質量層次不齊,有些改裝件都出自於小工坊,裝到自己愛車上的確讓人擔憂,而修車、改車的費用也非普通車主能夠經受得起,一次次進入車房改裝基本可以榨光你的錢包,就在這樣一種尷尬的改裝環境下,一些價格相對比較低的正品改件受到了不少想改裝卻又資金不充足的車友的親昵,車輛平衡桿就是其一。

  何為車輛平衡桿,香港人都喊頂吧,頂吧是什麼,其實簡單得很,說到底就是在原車的結構之外加上幾根金屬杆子,頂吧的價格在各種改裝件里也是屬於比較便宜的了,國內小工坊做的一些三流頂吧只要五十元錢左右,國內比較流行的一款TCR頂吧也只要八十元左右,珠三角地區炒作炒出名,而海外的一些大品牌頂吧價格基本在一千到兩千左右,除非誰真的有錢去買了全碳纖維頂吧,能夠支付得起碳纖維頂吧價格的人估計也沒必須在意資金上的問題了,所以縱觀車身上下這麼多改裝件來說,頂吧的價格還是大家可以接受的。

  而頂吧起到的作用在廣告里是這麼說的:防止車輛長時間駕駛導致車身扭曲,提高操控性,過彎更穩定,變線更清晰。

  下面主任來帶著大家分析一下,頂吧這種改裝件到底有沒有效果,到底值不值得花錢改,到底是不是像一些論壇里改了頂吧整天吹噓自己車輛性能提高的車友所說的那樣。

  如果一個零件,起到的作用可以讓駕駛者感受到車輛操控高一個檔次的話,那麼說明此零件必然會受到不少人的追捧,那為何大部分車輛在出廠設計時沒有裝上頂吧和其他平衡桿呢?既然平衡桿頂吧的價格不算高,廠家為何不加上頂吧,讓車輛操控更勝人一等?不少裝了頂吧的車主肯定會說,原廠車是考慮到大眾口味,所以不裝,並且頂吧是改裝件,是支持大家改的,那麼既然是支持大家改,為何廠家不予設計?這樣成本低廉卻又收效很大的零件,加上之後不是雙方得益、大快人心嗎?

  為何原廠車裡沒頂吧,因為在原廠車的車身設計和各個零件匹配受力範圍里,根本不需要頂吧和平衡桿來加強車身,加裝頂吧在原廠車上屬於畫蛇添足,頂吧商家所提到的增強車的剛性、防止車輛變形、四輪移位等,的確是有這樣的現象,但是在原廠車的底盤結構和懸掛避震設計下,就算是暴力駕駛,四輪懸掛的受力也沒有運動懸掛和絞牙懸掛所受的力大,所以在原廠避震的受力範圍里,車身的輕微變形是可以忽略的,學過物理的人都知道,任何物體甚至最堅硬的合金都在細微的變形,而頂吧商家在推薦自己產品的時候喜歡誇大其詞說車輛開了幾年後,整個車都鬆動了,裝了頂吧的車,都結實,想想的確有些道理,可是你再仔細分析一下,如果真像商家說的整個車鬆動了的話,那些外加的平衡桿會不鬆動嗎?到時候全部一起跟著鬆動。

  原廠車沒經過太多的底盤和操控改裝的話,頂吧的效果甚微,常常聽到不少只改了頂吧,其他操控一點都沒改裝的朋友吹牛的說自己的頂吧安裝之後,路面顛簸感明顯比以前好了,當然你問他好是什麼概念,是顛簸突然沒了,還是顛簸更硬了,他當然回答不出,原因很簡單,因為原廠避震配上頂吧,在避震受力沒超過範圍的時候,頂吧就像是放在發動機艙里的一根晾衣桿,上面的受力非常小,除非車輛跑上了越野路面或者超級大的坑窪,頂吧才會給駕駛者帶來前輪緊緊的拉扯感,而這樣的路況,估計90%的車友都不會遇到。

  當然商家的推薦方式是非常奇怪的,我見過不少商家都說輕微改車的話,不改避震就上頂吧,換了頂吧操控提升了,駕駛靈活了,乘坐更舒適……這其實是一句很扯蛋的話,駕駛感提升的同時是犧牲舒適感,全球這麼多國家的改裝車友都懂的一個抉擇,到了國內的廣告里,卻成了一個魚和熊掌皆得的好事,操控感強烈的車,舒適感一定不會很好,舒適感好的車,操控上必將減弱,當然商家這句話雖然錯誤,但是用在頂吧身上也沒錯的太離譜,因為裝了頂吧之後,你還是開著和原廠一樣的車,舒適和操控依然在平衡點上。

  記得在不少車系論壇里有車友裝完頂吧之後,暢聊感受說道:轉彎平穩行車安全更有保障,側傾明顯減少了。類似這樣的帖子主任以前也回擊過,但是都被不少改過頂吧沒效果但是內心依然好勝尋找理由的車友所鄙夷,當然每個人花錢改車都不想改一個沒效果的東西,尤其對於沒有改過真正操控制項的人來說,至於說安裝頂吧防止側傾這完完全全是一句謬論,因為減少側傾的是車輛底盤裡的前後防傾桿,而不是發動機艙里的頂吧。

  說到此,大家又要想,如果頂吧真的是這樣的一無是處,那麼又為何有此類產品生產呢?當然頂吧並不是沒有用的改裝件,可以說頂吧的效果和必要性非常重要,當然存在的必要是安裝在經過專業化操控改裝的車輛上,而原廠車裝頂吧就是太監吃春藥了。

  在改裝過絞牙、運動套件以及空氣懸掛的車輛上,頂吧起到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當然並不是商家所吹噓的什麼防止車體變形、防止側傾、防止顛簸,都不是,真正的作用不是這些,而是保護避震器,在改過避震、改過底盤的車輛上,轉彎的遊刃有餘、側傾的大幅度減少都不是平衡桿的功勞,而是避震和防傾桿,頂吧的存在保護了激烈駕駛下改裝避震所帶來的力,改裝避震比原廠避震粗壯,吸收顛簸的力要比原車避震大不少,超出了原廠避震頂的承受力度,所以安裝頂吧實為壓住活躍的避震,使得避震產生的力在頂吧桿中自我消化,而不是傳到車體上,至於減少離心力、改善過彎,提高操控,那都是避震的事情了。

  如果說原廠車不改頂吧,那是可以接受的事情,而改裝車,尤其是底盤進行大面積改動的車,不改頂吧,那就是非常愚蠢的選擇,所以頂吧的效果和作用是在其他改件的配合跟進下顯現出來的。

  那為何又有不少車友痴迷於改頂吧呢,又為什麼不少沒改過操控的車主喜歡推薦大家改頂吧,其中不缺乏商家的黑托,但也有真正不求甚解的車友。

  因為不少車友在理解頂吧效果理論上產生了錯誤觀念,頂吧的理論固然是正確的,更有一個列子可以非常好的證實頂吧理論:「讓兩個力點保持橫向的零變化.............舉重運動雙手舉兩個鐵鎚----和雙手舉扛鈴.那個更有力和穩定?」聽來是不是很有道理,所以你是不是心動了,也想安裝?主任也安裝了頂吧,也覺得這理論是非常正確的,但是經過我實際的使用情況來看,我可以負責的告訴大家,原廠車裝頂吧沒用,首先大部分車友開車不可能時時讓車輛處於極限狀態駕駛,商家所說的過彎車身扭曲力其實可以忽略,如果真有商家說的那麼嚴重,那麼開了幾年的車,擋風玻璃早就碎了,頂吧對大部分沒改避震、沒改底盤的車主的駕駛感也起不到任何提升,得不到任何效果,為什麼很多原廠車車主一味迷信頂吧,我想估計是因為頂吧價格低廉,還有就是裝了頂吧在女朋友或者不懂車的朋友面前打開機蓋,會有一種自我滿足感吧,小小的投入帶來朋友一句:「哇,你的車子改裝的啊!」

  所以,也有不少論壇上的朋友說,頂吧其實買的就是心理安慰和心理效果,以前過彎有些怕,現在過彎有膽了。


底盤的性能很重要一點在於調教。就是說同樣的結構,不同廠家調教出來的特性是不一樣的。如果這類改裝改變了懸掛結構,那對懸掛性能的影響是直接的,變好變壞就看調教的功力了,看給你調教的人會不會比整車廠的工程師更厲害。

如果不改變懸掛結構,只是在車身某些部位硬性的連接一些加強件,恐怕弊大於利吧。

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減輕了車身結構在轉彎、顛簸等情況下的變形,俗話就是提高了底盤剛性。弊端就是改變了車身結構的整體力學結構,某些地方的加強可能導致其他地方承受更大的應力,還增加了車身的重量,可能還降低了車子的極限。要麼沒什麼作用,要麼對其他結構產生不良影響。

所以這些加強的改裝,應該底盤以及動力系統等等的改裝,車子要進行更加激烈的駕駛、面對更惡劣的路況,對車身的剛性、強度有了更高的要求,才進行的必要的改裝,而且應該是很專業的改裝,所以賽車通常會有個專業的改裝團隊。

別說車是一個動態的系統,你就是要加強一個狗籠子,你只在這個籠子的上端焊接一根很粗的鋼筋,也加強不了整個狗籠子的堅固程度。


結構和動力的矛盾。加裝結構加強件必然帶來重量上升,剩餘功率下降,油耗上升。自己衡量吧


日常買菜用處並不大

首先增加整體鋼性是確實的

但是在運動中車體受力是恆定的 本身靠車身輕微形變可以卸掉的外力,加上這些加強件以後就可能增加了部件焊接結合處的受力。

一般真下場玩的車子 要加裝防滾架之類的 都是要同時加強車體本身的焊接點的


單從操控上看,加固使chassis剛度大,arb才能更好發揮作用,而且compliance越小,更好保證設計的kinematics


各大汽車廠商的工程師們都是sb么?


起作用,因為車架變形小了,但你不到賽道上測試,你永遠不知道這個是好還是壞,大部分是心裡安慰腦補操控性+MAX


日常駕駛並沒有什麼卵用,不超速的情況下離車子極限遠著呢

下賽道的話應該並不夠用

當車子四輪著地的時候能歪幾度去啊,人體傾斜的角度大多了

說車子側傾大的其實應該都是人本身受離心力影響而帶來的不安感吧

換個賽車座椅加五點安全帶吧

當習慣了身體的傾斜之後不安感就會消失,回到駕駛的樂趣上來

曾經一次意外用五年和八年的陳年老胎50速度急轉,聽著輪胎的尖叫唯一擔心的是別滑到對面車道去,這點速度的側傾根本啥也不是,平時又有多少機會用30以上的速度轉彎呢?

公認操控一般的GD3

yyp常說的一句話,廠家都是傻的啊,這麼簡單就能提升操控人家自己不會裝啊


對於正常行駛來說,沒用。但是對於激烈駕駛就有用了。


外觀件而已


推薦閱讀:

新款B級車和老款C級車如何選擇?
甲殼蟲和 Mini 的性格差異在哪裡?
知乎普遍認為日系車質量、技術比大眾更好更實用,那大眾相對日繫到底有沒有可取之處?
請問渦輪增壓的發動機泄壓閥的作用?改裝泄壓閥真的能提升動力么?
現在國產的混合動力汽車技術不成熟嗎?

TAG:汽車 | 汽車行業 | 汽車性能 | 汽車改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