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金融業的結局會是怎樣的?還是會永遠存在下去?


等到共產主義實現的那一天


很遺憾地告訴你,從宏觀層面來說,金融業是唯一一個可以萬古長青的行業。

從公元前2000年古巴比倫人貸出第一個金幣,宣告了金融業的誕生,到1000年前坐在板凳上兌換貨幣的威尼斯商人,再到現代社會眼花繚亂的各種金融創新,沒有一個行業能像金融業這樣穿越了人類發展的浩渺煙雲而又歷久彌新。

金融業分的是其他行業的利潤,而且永遠會追逐著當前社會最賺錢的行業。一般製造業不賺錢了,我就去追逐礦業,礦業不賺錢了我就去追逐房地產,房地產不賺錢了我就去追逐互聯網。沒有一個行業像金融行業這般的無賴,可以通過快速靈活地改變自己的興趣與目標從而做到長期穩定地盈利。

經濟發展的本質是生產效率的提高,而某個行業突然被發現很賺錢利潤很高,一定是因為其技術和商業模式極大地提高了某個部門的勞動生產率,而金融血液的引入又能加速這個過程。因此,金融的逐利性實際上成了社會發展的一股原始動力。你不爽,你眼紅,你嫉妒,但你不服不行。從這個角度看,似乎從事金融行業的職業風險很低,你不用擔心因為行業沒落,而造成自身的職業生涯毀於一旦。

然而,從微觀角度,從一個具體的金融行業從業者的角度考察,事情會有一些變化。行業的興趣點在變化,個人能否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能否敏銳地嗅到並跟上商業潮流的變化,能否以不變應萬變通過驅動和整合社會資源創造價值——

這就是金融民工和金融家(銀行家)的區別了。

============================================================

2014.11.14補充

朋友們可能都沒理解我說的「萬古長青」的「青」的意思,「青」你可以理解成超過社會平均利潤率,那些死而不僵的行業雖然沒消失,但能稱得上「青」么?

餐飲業、性產業是不會消失,但不會有人因為餐飲業和性產業而一夜暴富。那些能登上全球首富榜的企業家無一不是插上了金融的翅膀。他們資產的大頭都是以股票為主的金融資產。

請看下面這個鏈接:

2014年世界500強最賺錢的50家公司

沒有一家是開餐館和妓院的。金融企業佔據了半壁江山,剩下的被通信、能源、互聯網和高科技等行業的企業瓜分。


貨幣流通一日,金融一日不死


我來開個腦洞吧,因為以前思考過很久這個問題,所以想答一答。

無論從宏觀微觀來講,科技的進步真的可以讓很多行業消失,包括金融行業。

分宏觀微觀來分別開腦洞吧。

微觀來講,金融行業是什麼呢?

簡單的說,可以看作是一級市場(股權債權,IBD/PE/VC)的融資體系,和二級市場 (Hedge fund / investors .etc) 的資產交易體系。

而這個體系的核心是什麼?

是價格。

我們偉大的市場把無數重要的信息,企業未來的現金流,未來的資本成本,資本市場未來的利率走勢,通脹,失業率,等等等等,濃縮成了一個看似簡單的數字--Price.

這一個簡單的數字,是無比重要的信息指標,它指導著每天無數的交易,無數的資源轉移,無數的資源分配,它就像 Gravity 一樣引導著水(資本)流向相對低洼的地方,達到整個系統效率的最優化。

But it is changing.

上半年的時候和一個THU的同學聊天(對的說的就是你),聊到他們實驗室正在做的 Industrial Internet 方向的東西,然後就是腦洞大開了。

感興趣的同學可以看下這個TED:

Marco Annunziata: Welcome to the age of the industrial internet

Marco Annunziata 是通用電氣的首席經濟學家,聽他講肯定比聽我這個無名小輩嘮叨要 Efficient 的多,但是以防有同學不習慣 Mr Annunziata 的口音,我就簡單引用核心主題+概括一下核心觀點吧。

So what is this industrial Internet? Industrial machines are being equipped with a growing number of electronic sensors that allow them to see, hear, feel a lot more than ever before, generating prodigious amounts of data. Increasingly sophisticated analytics then sift through the data, providing insights that allow us to operate the machines in entirely new ways, a lot more efficiently. And not just individual machines, but fleets of locomotives, airplanes, entire systems like power grids, hospitals.It is asset optimization and system optimization.Of course, electronic sensors have been around for some time, but something has changed: a sharp decline in the cost of sensors and, thanks to advances in cloud computing, a rapid decrease in the cost of storing and processing data.

So we are moving to a world where the machines we work with are not just intelligent; they are brilliant. They are self-aware, they are predictive, reactive and social. It"s jet engines, locomotives, gas turbines, medical devices, communicating seamlessly with each other and with us. It"s a world where information itself becomes intelligent and comes to us automatically when we need it without having to look for it.

簡單的說,當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個工廠,每一台機器,甚至每一顆螺絲釘和每一個家庭的冰箱微波爐都被安上sensor的時候,當這些 sensor 每秒都產生TB級別的數據,並且我們擁有足夠多的運算能力來處理這些數據的時候,我們可能就不用依賴金融市場去分配資源了。

這種 fundamental 的變化會摧毀上至PE/VC 下至上交所掃地大媽在內的所有微觀金融行業的工作。到那個時候,我們所需要的,或許只剩下data scientist 了。

正如Marco Annunziata 所說:

Let"s stop and think about this for a minute, because this is a very important point.This new wave of innovation is fundamentally changing the way we work. And I know that many of you will be concerned about the impact that innovation might have on jobs. Unemployment is already high, and there is always a fear that innovation will destroy jobs. And innovation is disruptive. But let me stress two things here.

First, we"ve already lived through mechanization of agriculture, automation of industry, and employment has gone up, because innovation is fundamentally about growth. It makes products more affordable. It creates new demand, new jobs.

Second, there is a concern that in the future, there will only be room for engineers, data scientists, and other highly-specialized workers. And believe me, as an economist, I am also scared. But think about it: Just as a child can easily figure out how to operate an iPad, so a new generation of mobile and intuitive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will make life easier for workers of all skill levels. The worker of the future will be more like Iron Man than the Charlie Chaplin of "Modern Times." And to be sure, new high-skilled jobs will be created: mechanical digital engineers who understand both the machines and the data; managers who understand their industry and the analytics and can reorganize the business to take full advantage of the technology.

微觀講完了,那麼:

宏觀的說,金融業是什麼呢?

宏觀的說,現行的宏觀金融體系,就是中央銀行-商業銀行這個貨幣體系,我在中國的貨幣體系是怎樣的? 這個問題里用魚缸描述過這個體系。

中央銀行-商業銀行這個宏觀金融體系的作用,就是保證魚缸里的水(貨幣)剛好能滿足魚缸發展的需求。

經濟低迷的時候,央行向魚缸定量注水,加壓,促進魚缸生態體統的循環,經濟高漲的時候,央行收回點水,防止魚缸里的水外溢。

其實在那個答案里,我就簡單的提了一下可能的、沒有中央銀行系統的未來:

中央銀行系統這並不是唯一的貨幣體系的設想,Hayek 曾經設想過一種貨幣非國家化的體系,像這樣:

在這個體系下,貨幣並不是由國家發行,而是作為一種特殊的商品,由很多個銀行生產,在市場上競爭,讓貨幣這個商品的供給也完全市場化,由市場決定需要多少貨幣。

也就是說,魚缸里的水,是由魚缸內外大氣壓,氧氣含量什麼綜合決定的,它絕不會多也不會少,充分競爭的機制讓它一直維持著均衡。(自然就沒有通脹和緊縮)

其實,電子貨幣已經部分完成了哈耶克的設想,那些貨幣的代碼深處,埋藏著 hayek 的幽魂。

每一種電子貨幣,就是一個去中心化的貨幣體系,整個電子貨幣市場可以看作是一個充分競爭的self-sustainable 的貨幣市場,隨著完全市場化的貨幣的供給與均衡,能最終做到貨幣數量始終的,完全的,和商品產出相同步,完全消滅通脹和通縮。

詳細請見:Camera roll from Qiusuo South Road in Beijing (倒序... 請從底往上看)

在這種系統下,自然不需要中央銀行系統了。

當然,如果 Industrial Internet 足夠發達,我們甚至都不需要貨幣了。

(註:作者不完全同意哈耶克這些想法,也不認為它比凱恩斯主義強,這裡寫出Hayek 的這些東西只是為了給大家另一個視角,如果因為這就認為作者是個腦殘的自由主義者並開噴,那我也沒什麼好說的了)

汗,寫到這發現自己腦洞開的太大了。。。。。。接下來就不寫了。。再寫腦漿都流出來了。。。


金融行業的本質是社會剩餘資本的重新配置,因此我把金融分為兩大類:提供渠道的,和提供分配建議的。

1. 提供渠道主要是幫助那些想投資的人把人錢投到目標上。普通的個人銀行業務就是個例子,把存錢和借錢需求的人聯繫了在一起。證券交易所的也是這類機構,把股票買賣雙方聯繫在了一起。其他的基金銷售平台,阿里巴巴的支付寶也是屬於這類機構。

這部分金融業務本質上是個中介業務,肯定會不斷受到科技和社會進步的衝擊。例如在美國銀行櫃檯越來越少,為了節省成本經常鼓勵客戶使用網上銀行服務。以前買賣股票得找個broker去交易大廳幫你找來對家,現在NASDAQ電子下單系統可以幫你自動找到交易對手。支付寶更是一個絕好的攪局例子,僅通過提供一個流通性巨高的平台就搶走了大量的基金生意。投行在某種程度上也算這類,把需要籌資的公司和需要投資的股東聯繫在了一起。

2. 另一類業務是提供資源分分配指導的,也可以稱之為是定價的。券商的分析師,基金經理,各類理財師,都屬於這一類的。他們的目的是告訴客戶應該如何投資自己的資產。這個行業要被代替有很大的難度。原因在於這個預測過程是互動性的。你要預測一項投資值不值得,得預測別人會以什麼價格買給你,等你預測完了去買的時候,別人發現你在狂買,會因此改變自己的價格,因此你的預測也要改變。也就說,整個過程是個是個博弈,而非像物理學樣研究的是個萬年不變的自然規則。上面有同學說可以通過可以通過Industrial Internet和高度發達的人工智慧來幫助人類決定資源分配,還給了個TED 的鏈接。其實去看看那視頻舉得例子就不難發現,裡面的人工智慧所能做的全是是對自然規則的研究,例如提前預知機器壞了自動修復,人流的智能指導,這種過程都是可重複的,可以通過反覆實驗提高機器的預測能力。而金融里你研究的對象自身會因為你的研究而不斷改變。目前機器能研究透的都一些交易量巨大,流通性非常高,以至於可以通過觀測來做模擬實驗的市場。例如股市能上能做高頻交易獲得夏普比值巨高的利潤,而能做樣做的原因是股市歷史交易數據非常豐富,電腦可以從數據反覆學習。而流通性較低的市場,例如債市,則連電子化交易都沒有實現。而流通性低市場總是會存在的,因為新生事物總是存在的。例如哪天人類發達了,想去黑洞里挖挖礦,而因為這種事情以前從來沒發生過,電腦是無法的通過研究歷史給其正確的估值的。要估計風險得從基礎物理規則起推導起。而如果哪天電腦能從基礎物理規則開始預測未來了,能被代替的則不僅僅是金融,可能政府都要被代替掉了。到時候電腦可以計算出最優經濟分配,咱們就直接實現共產主義了,金融也就可以消失了。


金融會一直存在,但你慢慢的就感覺不到他,沒有存摺,沒有信用卡,沒有那些賣理財產品的銷售,甚至商業銀行的門店都看不到了,紐交所估計只剩下一個IPO的檯子照相用。他們慢慢的都隱藏在數據的海洋里,埋在移動設備里,暗流涌動都被風平浪靜的表面掩蓋了。


向《最後的問題》和《這個男人來自地球》致敬

發現很多人都沒看過啊~

-----------------------以下是大開腦洞的部分-------------------------

我是來自地球的那個男人。

那天我們談論了很多,唯一沒有提到的就是,其實我是搞金融的。

史前的時候,在嘗試了很多種實物都失敗了以後,我發明了貝殼作為流通工具。金融業產生了。

當時部落的一個哲人跟我討論,所有事物必有始終,再牛逼哄哄的我們上任部落首領都在去年冬天病死了,那麼問題來了:金融業的結局是什麼?我沉默很久,自欺欺人般喃喃自語,有貝殼流通金融就不會死。

後來進入奴隸制,我有時候也倡導用奴隸作為金融手段,精壯男奴隸是硬通貨,適齡女子次之;在奴隸主們制定的法律框架下,我依法經營,引導全社會所有奴隸主把奴隸這種資源最大化的利用好。那個時候最偉大的亞歷山大奴隸主問我:金融業的結局是什麼?我爽快的回答:只要有奴隸,金融就不會死。

再後來發現了各種金屬材料,進入了封建社會,我又倡導開始使用金銀銅作為貨幣,最純凈的金子最值錢,沒有金子的都是窮人。那時候生產力還不高,解放不了絕大部分人的雙手。窮人們辛苦勞作一輩子可能都沒見過金子,但是他們還是要努力的工作一輩子換銅板和碎銀子,為了生活,為了家庭。在歐洲,我倡導了領主和農奴制度;在亞洲,我改成了地主和佃戶;非洲還是部落,我管不過來;至於美洲么,跟非洲差不多,不過北美千百年後還用了類似的方式。我設計的這種金融結構就充分的調動了人民的積極性。讓勞動人民任勞任怨,滿足金字塔中上層的有產者需要。

那個時代最偉大的地主李世民問我:金融業的結局是什麼?我想了想回答:只要有金銀,金融就不會死。

這時候有個很大的變化,就是19世紀(吼吼,這個紀元辦法也是為了紀念我才出現的;雖然那之前,我已經1萬多歲了)開始到20世紀中期,生產力提高了,物質條件多了,資源豐富了,思想解放了。愚蠢的人類中間還閑的蛋疼,搞過3次世界大戰(有一次被我及時制止了,所以你們一般人不知道)。金銀銅明顯不好使了,有錢人太有錢了,窮人太窮了,最有錢人的錢換成銅堆起來,站上面可以摸到月亮。帶這麼多錢顯然不合適,還好印刷術有一些進步,於是我開始提倡發行紙幣。這下可乖乖不得了,印它的人想要多少有多少。有幾次搞的竟然紙幣比印它的紙的價值還低。

這一時期最顯赫的羅柴家族族長問我:金融業的結局是什麼?我想了想回答:只要有政府,金融就不會死。

紙幣發展到一定階段進入電子時代了,太可怕了,所有的資產都變成了磁碟和內存里的幾個0和1。在我原先設計的體系上,越來越多的概念被製造出來,並放到全世界來操作。票據,賬戶,債券,基金啊,股票啊,什麼的就有了。這幫人太可怕了,用手在電腦或手機上點幾下,就賺了幾個樓,幾家公司,搞垮了一國的經濟。我當年開始搞金融也就是覺得大家換一換東西挺好玩,最誇張的時候也就是控制了貝殼的數量,然後讓野豬肉漲價,導致河對面的翠花來找我借了2個貝殼,我趁機跟她親了個嘴。所以啊,這時候雖然我實際控制著更多的財富,但是我對這些複雜的遊戲都不太感興趣了。

所以這個時代不管誰問我:金融業的結局是什麼?我都直接了當回答:只要有窮人,金融就不會死。

在後來,地球統一了以後,人類征服了太陽系的所有行星,征服了銀河系的每個旋臂。全世界也只有一家銀河帝國銀行了,任何物質都可以當做能量按一定比例來參與流通。人類不僅僅可以按細胞數目和用途來出售自己的全部或部分身體,還能典當掉自己的靈魂。

所以這個時代雖然沒有人問我:金融業的結局是什麼?我自己卻時常在想:只要有慾望,金融就不會死。

最後整個宇宙的能量都被人類消耗光,作為最後一個要融入「模」的人類,「模」居然問我:金融業的結局是什麼?我搖搖頭,緩緩地說,金融也逃不過熱力學第二定律。


金融依賴市場經濟。

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依賴價值交換。

價值交換依賴個體生產力有限(不能每個人都設計製造自己的傢具因為開模成本)。

個體生產力有限依賴價格成本和機會成本無法為零(如果你不能為別人的勞動支付報酬以便他從別人購買自己所需,他就不會為你勞動)。

價格成本和機會成本無法為零依賴市場經濟(因為大家都要報酬,所以勞動購買者和商品購買者必須支付否則人家不提供)。

循環依賴。

增加條件:越來越多的非創造性工作會被機器取代並且終將完全被機器取代。

發電、採礦、自來水等都自動化了,可以通過某些契機使得人們無需為這些付費。生產線成本降低(無需工人、電力等費用),材料開採和循環也被科技簡化自動化成本極低,新材料被發明使得無需高模具成本對小量生產,邊際成本衰減不再明顯。規模生產不再需要大量資本只要眾籌預定就可以了,資本的力量不再這麼強大。

基礎設施如醫療和教育變得缺少地區差異,不同地區生活條件無明顯差異。交通和物流更加發達,不再有偏僻的地方。住房缺乏地段稀缺性,價格平均化。人們不再需要住在 Palo Alto、New York 等地尋找就業機會因為虛擬現實和互聯網的發達。貧富差距變得很小,就業競爭也變小,導致高等教育稀缺性不再有很大價值。

傳統貨幣失去價值因為餐飲和生活用品成本極低(生產和物流都是),創造新的類似產品成本也極低風險也極低(上文提到,不再需要很多資本來初始化一個產品),專利權失去意義。文藝作品創造者無需靠創作來謀生,想要盜版的人無需去盜版也可以活得很好,版權失去意義。生產發行產品帶不來多少利潤(因為沒有生產力和資本的稀缺性,複製很容易),商標權失去意義。

貨幣演化成每個人每個月固定發放配額用於生產和物流的基礎設施的 anti-abuse。人們不再需要靠售賣自己勞動來換取他人勞動(產生的商品)。金融死了。


很多人只會憑空想像,答案就是理所當然的,可這種答案只是用原來的經驗看未來,沒有意義。

至於金融行業會不會消亡,你得知道金融都幹了什麼,這樣就更容易得出結論了。

不管教科書怎麼寫,實際經濟中金融主要幹了三件事:

1、存儲。銀行最早也是最大的作用是存錢,你在北京存的錢可以在廣州取。或者你家的收藏品可以儲存在銀行保險箱里。其他交易所也起到這樣的存儲作用。但今後如果大家都共享了,沒有實物形式的私產,貨幣、股票、期貨也像比特幣一樣去中心化了,金融的這種功能確實可能消失。

2、中介。有兩層意思。一層,銀行主要的業務是信貸,也就是去放貸款,這樣可以給儲戶利息,把儲戶和借款人組成一個對雙方都風險很小流程簡單的組合。這個就是中介作用之一。另一層意思就是交易中介,你要買賣股票、期貨甚至比特幣,其實都需要交易所,哪怕是互聯網自行組織的,這也屬於金融。未來只要有借貸,有金融產品交易的需求,中介就會存在,哪怕以後借貸不通過銀行,統統在網上自動匹配,無論細分成怎樣的模塊,依然屬於金融。

3、創造。現在中國強調去槓桿,但實際上金融在繁榮的經濟體中最大的作用就是創造貨幣和槓桿。央行發行貨幣很方便,可是回收貨幣就很難,而且基本都是滯後的,如果社會上所有需要用的貨幣都是央行發行的,可以肯定會發生惡性通脹。金融機構的重要作用就是創造出自帶槓桿的貨幣,用市場需求來調節。比如貸款,銀行收進一筆存款,放出貸款,這筆貸款也會進入某家銀行,這家銀行就會再放一筆貸款,這叫乘數效應,通過這種方式,一般會有4-6倍的貨幣被創造出來。其他金融也是一樣,這對滿足市場需求、提高市場效率和調節通脹,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只要經濟模式部不發生整體的改變,金融體系這樣的作用是很難被替代的。


金融產業是實體產業的潤滑劑。本身不創造生產,但是會增加生產效率。

只要有實體產業在,就有信息不對稱,就有資源分配不當。就有需要金融的地方。

金融不死


金錢永不眠


金融消失的時候,那麼信息的流動就應該是在信息誕生的第一時間傳達到所有人那裡並且被立刻處理。那時候人類完全就是計劃經濟了。但是除非人的思想完全統一。。。


任何事物有生就有死,金融也一樣,但會比我們活得久。


到共產主義社會,就沒有金融了


金融業就像山嶽一樣古老,山無棱,天地合,才敢與君絕。


金融就是可交換資源的融通,動物社會也存在,怎麼死?就跟你說「世界」這個概念會不會死一樣


當資源極大豐富時,尋找資源最有效率利用方式的金融行業自然會消失~那個時候,市場資本等等概念就消失了吧,但那至少我們金融行業可能還是會存在並長期處於存在狀態吧。


交易不死,金融不死。


有個名詞叫共產主義。。。哦,還有個社會主義來著,不過他分階段。


既然你是說想像。

如果人類自身進化,或者在外來生物的促進下,能夠得出一套對物質的統一評價體系,所謂社會主義社會(我沒學過政治),大概就不需要金融了吧


推薦閱讀:

從事互聯網金融的產品經理與傳統互聯網產品經理有什麼不同?
商業銀行網點轉型的方向是什麼?
互聯網金融衝擊下,銀行從業人員何去何從?
銀行與信託公司如何合作?
賭場的主要收入是否來自灰色地帶,比如洗錢?

TAG:金融 | 金融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