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導孩子敢於認錯?


點名批評最高贊答案豬豬-路易媽媽的回答。

這位媽媽有一些育兒技術細節上的經驗,但是對這個問題的大方向已經錯了。她黑體字加粗強調的所謂教導目的,真是錯的扎人眼目,想忽略都忽略不了。至於從教導孩子認錯聯繫到危機公關,更是教育錯誤的典型。至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問題,有心人可以從她後面的自我剖析可以看出很多端倪。

對於豬豬-路易媽媽,我並非惡意批評鄙視,我看見她的自我掙扎與成長的努力,還是很令人敬佩的。對於育兒,她也有一些技術細節的經驗值得學習。然而在這個問題下,她作為目前的最高票答案,會影響其他瀏覽學習者,大方向的問題,必須明確指出,以正視聽。

這個問題略微複雜,對於複雜的問題,走一個乾脆的問題分析流程。

一、審題

題目為「如何教導孩子認錯」,簡潔明了。不過,很多答案自動把問題變成了「如何教導幼兒認錯」,直接把0-18歲的範圍變成了0-6歲。

認錯這個事情,只對0-6歲有意義嗎?6歲以上的孩子自動就學會了嗎?

認錯這個事情,對所有人都有意義,是社會上絕大部分人,包括成年人都要持續學習的東西,所以,討論這個問題,最好不要只討論0-6歲的幼兒教育。

二、找到問題核心

如何教導孩子認錯,最關鍵的在於為什麼要認錯?認錯有什麼好處?不認錯有什麼壞處?這種大方向的問題才是最關鍵的。

而豬豬-路易媽媽的問題就在於,她認為這件事情的最核心點在於人際關係。

什麼「2.敢於認錯(哪怕只是表面認錯)有助於緩和緊張的人際關係,促進溝通。

什麼「我們的第二個教導目標是:孩子將來能出於社會壓力將哪怕是表面認錯的行為保持下去。

好不容易提到了承擔、自省的品質,結果居然說這個是認為這種品質「可遇不可求,我不是道德帝,我不覺得這些是一個優秀有價值的人的必備品質

還能更荒謬一些嗎?

為什麼豬豬-路易媽媽會如此執著於這些荒謬的理念?她的整個關注重心都在社會壓力、他人認可、他人評價上,她的那個「我」如此渺小殘缺。且不談她自身的童年問題、成長經歷,我們至少可以通過她後面的自我剖析看到,她的很多觀念,是在與她的老公互動過程中形成的。

可是她的老公,分明就是一個心理問題比較嚴重,有明顯的攻擊傾向的成年人!

在這樣的成年人身上得到的經驗,怎麼能夠運用到其他的沒有沉重心理問題的天真兒童身上?癌症患者要化療,感冒患者需要化療嗎?

成人教育,與兒童教育,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至於她用這樣的理念去教導自己的孩子,很不幸的我要告訴她,這樣教養大的孩子,會精確複製她的心理行為模式,會在潛意識裡被迫去關注他人的評價而不是自己的感受,而且會格局比較小。

這裡再重申一次,我不想惡意批評你,但你不該用這樣殘缺的理念去指導別人「如何教導孩子認錯」,貽害無窮。

那麼,教孩子認錯,認錯這件事情,核心點在哪裡?明確了這一點,才能討論如何具體實施。

核心點是:

認錯這件事情,是為了自己的利益。

認錯,是純然的為了自己的精神與物質利益,是為了讓自己成為一個更優秀、更坦蕩、更高境界的人。它不是一個抽象的道德問題,更不是一個道德壓力,而是一個純粹的利益問題。

1 物質利益

這裡的物質利益,不是指你認錯完了以後就有人給你發錢,也不是說孩子認完錯以後就該給孩子發一顆糖,絕不是這樣。

而是說,通過認錯,我們更容易改錯,因此更容易讓自己變得更加優秀,更加強大。我們會學習到更多的東西,會把自己提升到更高的境界,也理所當然的會得到更多的物質——這是一件純然的利己的事情,是一件本該具有強烈內在動機的事情。

這樣一件純粹帶來自我利益的事情,怎麼會有人把它變成了一種道德綁架?

2精神利益

精神利益,不是指外界對你的認可,不是什麼社交壓力,而是指,一個人對自己的身份建構和認同。這種認同是從內到外的——因為我是一個這樣的人,所以我主動要做這樣的事情。

一個良好的自我心理構建,會給人帶來巨大的精神利益。你不必擔心別人的評價,不必隨著外界的褒貶而在內心糾結、恐懼、悲傷、憤怒、後悔、無助——很多人甚至因為扛不住這樣的痛苦而選擇自殺了。

這是多麼劇烈的精神利益!

這樣關乎一生成敗、一生幸福的重要問題不考慮,反而去考慮什麼狗屁社交壓力?

更何況,這種自我反省,主動認錯的精神,根本不是什麼高大上的東西,有很多人都不同程度的擁有。

而且,你擁有了也沒什麼了不起的。生命的幸福與否,事業的成敗,還有很多其他因素影響,認錯反省的品質只是一個最基礎的要求而已。

三、會遇到什麼障礙?

既然認錯這件事情是純然的自我利益的事情,那麼為什麼小孩子,甚至成年人,並不去執行它呢?這裡面存在著有什麼障礙?

目前考慮到主要是以下幾個障礙:

1 人有逃避懲罰的本能

2 不能意識到這是自己的利益

3 榜樣問題

四、如何清除這些障礙?

1 逃避懲罰的本能問題

很多人提到了,要清除這個障礙,需要的是不給孩子造成肉體和精神上的傷害

然而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

有些答案的觀點,在具體的行為當中會變成無原則的「任何情況下都不要對孩子進行懲罰」,而這絕不是一件好事。

孩子是否需要、可以懲罰,這個問題對我來說根本就不值得討論。值得討論的是,如何懲罰孩子,可以在讓孩子改正錯誤的同時還不對孩子產生心理的負面影響

我相信,父母懲罰孩子,一般不會缺心眼的把孩子打殘打骨折了吧?如果真有,那不是教育方法問題,那是這父母本身的嚴重心理疾病,根本就不是教育的話題。

正常父母對孩子的懲罰,肉體疼痛,一般是幾分鐘或者半小時就停止消散了的,根本不構成重大影響。而心理陰影則不同。如果你在懲罰孩子的時候,給孩子留下的心理陰影,那麼這種陰影可能會跟隨孩子一生。

理所當然的,這樣的懲罰也無法讓孩子學會認錯,也無法消除他逃避懲罰的本能。

根據我的經驗,絕大部分父母就是卡在了這一關,他們不知道,怎麼能在懲罰孩子錯誤的同時不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這真是個有難度的活。至於正確的做法,我在問題「我們應該嚴厲教育孩子嗎? - 葉修的回答」下有很詳細的回答,真的建議很多卡在這裡過不去的父母和老師們看一看。

如果沒耐心去看的,我只好極為抽象的把要點提煉出來,那就是:能夠傷害孩子的不是肉體痛苦,而是精神和情緒。在懲罰孩子的時候,你需要:1 有明確的原則,這個原則得是你和孩子都知道的;2你需要自己保持內心的平靜,情緒穩定,不要在懲罰的過程中混入自己的負面情緒。

這樣說起來很抽象,恐怕還是不容易理解,所以還是建議有疑惑的人去看看上面的答案。在那個答案里講了具體案例,比較容易理解。

2 認識利益

關於認錯對自己的利益,其中的道理需要非常深刻地和孩子講清楚,尤其對於年齡稍微大一點的孩子——小學二三年級以上,這一點非常重要(成年人就更不必說了)。

在物質利益上,稍有人生經歷的人都知道,那個犯錯——認錯——改錯——自我提高的邏輯鏈條是多麼的清晰明了而不可避免,隨之而來的物質利益是多麼明顯。而家長需要想方法把這個本來就很明顯的東西展現給孩子看。

在精神利益上,我們需要幫助、輔助孩子構建出一個良好的自我身份認同,如,強調榮譽感,強調男子漢的責任心等等,而不要強調他人的評價、褒貶、社交壓力等。

幫助孩子構建一個坦蕩、光明、沒有道德壓力的精神世界,你的孩子會一生都活得坦蕩輕鬆。

3 關於榜樣

這個理解起來很簡單,父母以身作則,小孩子有樣學樣。父母坦蕩光明、一身正氣,小孩子哪怕是糊裡糊塗的也就學成了坦蕩光明的樣子。

這裡的重點在於,很多父母雖然有這樣的素養,但是忘記了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把這一點放進來。比如,他犯了一個錯誤,然後他承認了,然後他改進了,然後他獲得了物質或者精神的好處——整個流程全部都是他自己私下進行的,他的孩子根本就沒有看見!

父母要有教育的意識,時刻想著什麼東西能夠拿來教育孩子。比如教導孩子認錯這個問題上,不僅僅是孩子犯錯了以後是教育的時機。在父母犯了錯誤,父母認錯、改錯的過程當中,也是教育孩子的時機——你要把這件事情拿出來和孩子討論交流,讓他看見、聽見,主動把他引入進來。

這也就是所謂的「生活及教育,教育及生活」

上述3點,對於全年齡段的孩子都適用。其中第1點,尤其適用於低齡兒童。

最後做個流程回顧:

一、明確問題

二、找到問題核心——認錯是為了孩子自己的利益

1物質利益

2 精神利益

三、有哪些障礙?

1 逃避懲罰本能障礙

2 利益認識不清障礙

3 錯誤榜樣的障礙

四、解決障礙的具體辦法

1 解決逃避懲罰的本能問題

2 解決利益認識不清的問題

3 解決榜樣的問題

這即是本文的結構圖。

另,很多東西如果展開討論,恐怕就成了幾萬字的大論文,甚至是一本書了。所以還是有些細節,我並沒有展開或者沒有涉及到。有問題的朋友可以繼續直接提出,也可以具體案例具體討論,容易引出更多有價值的問題和討論。


1. 當爹當媽的在家或在外做了錯事,馬上承認」對不起,我錯了「,有時還會加一句」我怎麼又這麼自以為是「,」我太武斷了,真可笑「,或」啊,我真是夠蠢的。「 以身作則,讓孩子看到做錯了認錯,本來就是常態。慢慢地,她也就能依葫蘆畫瓢了。

2.即便有了身教,孩子往往臉皮還是更薄,所以在家裡她一開始認錯會像蚊子哼哼,我們會要求她」大聲一點,讓我們能聽見「。在外面,如果孩子做了錯事,我們要求她眼睛直視對方說道歉,從小就這樣要求,她多半都能做到。

3.不管是不是真心承認錯誤(因為很難判斷真心與否),都以開口承認錯誤為準,不追究是不是真心。

4.不翻舊賬。警惕使用」你總是.....「這樣的句型。

5.及時表揚她認錯的行為,比如」很欣賞你對自己行為的實事求是,我要向你學習。「

6.很重要的是,幫她分析犯錯的原因何在,幫她分析清楚哪些是客觀原因,哪些是她自身的問題,並針對主觀和客觀原因,和她探討下次怎樣改進。

我們大人也有頑固的惡習,改起來並不容易,這時我們會自嘲甚至自黑一把,比如」唉,真看不起自己,這麼個習慣改了這麼久還需要你提醒,謝謝啊。「 」你看,不是你學不會,而是媽媽太笨,不懂得怎麼教。「

看電影電視劇的時候,和她討論誰犯了錯誤很坦誠,誰遮遮掩掩結果錯上加錯。和她討論哪些同學知錯認錯為人坦蕩。當她指出反面形象時,和她交流,得出結論」不認錯的人好搞笑「。

堅持這麼做之後,我家閨女認錯比較爽快,而且能夠自己說出錯在哪兒了,下次遇到類似情況應該怎樣改進。


謝 @劉柯 邀。

認錯的目的是讓孩子真心意識到自己行為的危害,爭取避免下次再犯類似行為。

不要強迫孩子立刻馬上認錯!很多小孩是在人前不肯低頭的。【這是家長最常犯的錯誤!注意上一行我們的目的!】

如果是不肯低頭的孩子,家長要向對方小朋友和家長真誠的道歉(把這件事先過去),然後將孩子帶離現場。{第一步}

等到家長和孩子都平靜以後,要語氣溫和態度堅決和小朋友談話{第二步}:今天你向小朋友扔石頭了(只說行為,不要揪動機,又不是批鬥),扔石頭非常危險是不是?可能會把小朋友的頭打破是不是?打破頭小朋友是不是會很疼?會流血?會哇哇哭?(引導孩子共情)他流血不是你想看到的,你扔石頭的時候沒有考慮到這麼嚴重的後果吧,多危險啊,下次我們不能再扔石頭了好嗎?下次我們做事的時候要稍微考慮一下後果再行動,好嗎?

你向小朋友扔石頭,小朋友被嚇到了,我們要對他道歉:{第三步}

來,跟著我說一遍:「我不應該沖你扔石頭。」「我不應該沖你扔石頭。」「對不起。」「對不起。」「以後我再也不沖你扔石頭了。」「以後我再也不沖你扔石頭了。」{第一次強化}

好,連起來自己說一遍。{第四步}{第二次強化}【一般來說,三句話孩子是記不全的,要提醒,直到記全為止。實在沒記住不要強迫,不要把氣氛搞砸。】

真正道歉之前,孩子很可能怕丟臉反悔,這時候稍微強硬一點{第五步}:你想現在就去他們班站在門口對他道歉?還是晚上放學時候你們兩個自己玩的時候偷偷對他道歉?{第三次強化}

準備道歉之前,三句話再重複提示一遍。{第六步}{第四次強化}

孩子道歉完之後稍微鼓勵一下{第七步}:「你剛才勇於認錯,主動說對不起,真是太勇敢了!」(不要過分鼓勵,搞到孩子為了得到鼓勵再去砸人!)

孩子只肯說對不起,其他都不肯說怎麼辦?下次再來唄!反正他還要犯錯,你還要再教他的呀~

必須是真正的「錯」教導才有效的。

【孩子遇見長輩因為貪玩沒有打招呼不算「錯」,算規矩建立失敗,不可以用認錯的方法,規矩建立主要靠平時家長的示範和引導。】

【以上僅供已經很好建立規則感的中大童的家長借鑒!!!】


做錯的時候不要在肉體/精神上傷害他


正好最近發生一個引導孩子認錯的例子,可以和新父母們分享一下。先說結論,再講故事。

首先,不同年齡方式也不盡相同,大抵原則是一致

1.告訴她「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

2.以身作則

3.鼓勵表達

4.適當的處罰

*****故事的分割線*****

過年期間我們去商場玩,我女兒主動推了一個站在她面前的小女孩(估計差不多大),小女孩哭了。小女孩的爸爸勸她小姐姐也是無意的,別哭了。

我蹲下來和我女兒說:你沒有理由的推了小妹妹一下,這樣做是錯誤的,小妹妹哭了。你應該過去給小妹妹道歉,如果你想認識小妹妹,就應該輕輕的摸下她的胳膊。

因為這番說辭已經用過幾次,她就走過去,我以為她是去給人家道歉並輕輕的摸一下。以前幾次都是這樣。

這次發生變化了。

她走過去,再用力的推了下小妹妹,比第一次力氣還大。小妹妹繼續哭,她爸繼續哄。我趕緊拉開我女兒,先向對方道歉。再把我女兒拉到一旁。

問她:為什麼還要繼續推小妹妹?她不說話。我把剛才想認識對方的辦法再說了一遍,再要求她去道歉。她不去。

這時那對父女要走了,小妹妹也沒哭了。我對女兒說:你做錯事情了,如果你不去道歉,爸爸要去給小妹妹道歉了。

說完,就真的走開,才走幾步,她也跑過來說,我要去道歉。

然後走到對方那兒,我蹲下來,我女兒小聲的眼睛看著別的地方說:對不起。我說:看著小妹妹的眼睛說對不起。她才轉過頭看著小妹妹說:對不起。

小妹妹的父親也在引導小妹妹說:沒關係。

*****故事講完的分割線*****

養育孩子這事,沒有一招鮮的獨門法寶,唯有「見招拆招」才是王道


首先,是個正常的孩子,當在犯錯後被父母呵斥,或者體罰過之後。再次犯錯或者感到父母認為他在犯錯的時候,撒謊是必然的選擇。這是生物保護自己的本能。因為他選擇不被體罰或者呵斥。

所以,想要孩子不撒謊的前提就是不要去呵斥或者打孩子(如何做到我們後面討論)。

其次,父母等成人在犯錯的時候,特別是對他教育上面有明顯的冤枉或者誤判斷時候是如何表現的。孩子就會學會這樣。當孩子模仿你的時候。如果你希望他能夠延續這樣的表現。那就記得認真的褒獎他。別覺得這麼做是理所當然的就默不作聲的讚許。或者進而加一句:「你自己說,你錯在哪裡了。」那就讓他很難堪了(因為父母表現出對於孩子的認錯不接受或者不夠接受的姿態)那麼接下來讓孩子絞盡腦汁去想錯哪裡(有時候孩子並不清楚。或者因為緊張害怕表達力不夠)那就又是一種懲罰了。

我覺得比較好的做法是:

」雖然你做的這個事情我不認同。但我覺得你的道歉很誠懇。這讓我感覺好一點了。你現在有什麼辦法善後么?「(讓孩子知道,道歉是個很好的讓父母能夠放鬆下來的方法。他就會傾向於使用這個方法。)

至於遇到孩子犯錯。我的做法一般是儘可能讓後果與孩子的犯錯關聯,而不是我的懲罰與犯錯關聯(當然不是所有事情,但是生活中打碎瓶子打翻水。這種就可以讓孩子自己開始收拾。點滴開始,日積月累)。孩子本身就是在錯誤和善後中成長起來的,不應該是在怕打和怕罵中長起來的。

對於孩子的犯錯,我也想再次老生常談一句:讓你生氣的是這個事情,而不應該是你的孩子。所以,幫助孩子學會做好這個事情的能力。而不是讓孩子害怕你而不敢再做這個事情


以身試法,你自己做錯事兒的時候先認錯,做給孩子看。


首先自己就要敢於認錯。


以身作則,溫柔談心這些各位都回答得很好了,我再加一點,一旦清楚孩子犯了錯,就直接指出來。比如「你把碗打碎了。不過沒關係,我也打碎過,下次要小心喔。」

而不是「碗是誰打碎的?」 「你說說自己錯在哪了?」這樣的問句,給孩子造成恐慌,逼孩子辯解甚至撒謊。


首先,你作為成年人,你要有敢於認錯的態度。其次,在孩子說實話時,認真傾聽,理解他背後的情感和需求。做到這兩點就可以了。


謝邀!這個題戳中了我的痛點,本來思前想後決定放棄不答的,結果放下一段時間又有人邀請,怎麼有種逃不掉的感覺,答就答吧。後面涉及的自我剖析部分我可是鼓起了很大的勇氣的,你們一定要多多包容接納我呀!

首先,為什麼要教導孩子敢於認錯?個人理解,家長的訴求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敢於認錯(哪怕只是表面認錯)給人感覺比較有教養。

2.敢於認錯(哪怕只是表面認錯)有助於緩和緊張的人際關係,促進溝通。

3.敢於認錯(真心實意的)的背後,反映的是一個人的自省和有承擔的品質,有助於收穫高質量和信任的人際關係。

其中,1更多是家長承擔的社會壓力(尤其在孩子小時候),這是家長們如此熱衷於教導孩子敢於認錯的最直接原因吧,孩子的行為表現丟的可是自己的臉哈哈。當然,這樣的社會壓力也是挺好的,哪怕只是出於壓力表面認錯,也是非常好也非常必要的人際關係潤滑劑,避免了多少不必要的糾紛,而且,被評價為有教養,以及身處大多數人都有教養的社會,確實給人很舒心的感覺。

不過我們要注意的是,對於6歲前道德感尚未建立的孩子,這個社會其實是不夠寬容的。他們還尚不能理解什麼是有教養,對他們來說認錯的行為只是一種重複場景的行為模式,如果家長不能很好地處理壓力把壓力轉給孩子,可能反而破壞了孩子敢於認錯行為的正常發展。

由此,我們引出第一個教導目標:對於6歲之前的孩子,引導孩子養成基於重複場景的敢於認錯的行為模式,同時處理好社會壓力保護好孩子。

而2、3才更多是對孩子的好處(尤其是6歲之後的孩子)。無論6歲之前養成了多少場景的敢於認錯的行為模式,哪怕一個也沒養成,等孩子到了建立道德感的時期,哪怕他們並沒有言傳身教的好環境,哪怕他們只是迫於壓力嘗試著表面認錯的行為,他們也能較容易體會到「被評價為有教養」和「緩和緊張人際關係」的好處,並較容易地將哪怕是表面認錯的行為保持下去。

我們的第二個教導目標是:孩子將來能出於社會壓力將哪怕是表面認錯的行為保持下去。實現這個底線目標其實並不難,生活中一般還真遇不上這樣的人,家長其實真沒有必要過早未雨綢繆,在孩子道德感尚未建立時過於擔心,給孩子壓力逼迫孩子去認錯。

我們的第三個教導目標:孩子將來能發展出真正的敢於認錯、敢於承擔、敢於自省的品質。這一點個人覺得有些可遇不可求,我不是道德帝,我不覺得這些是一個優秀有價值的人的必備品質。作為家長我們只能是做好自己,言傳身教,也給孩子機會自己去選擇去發展。但是,如果家長過多把社會給他們自己的壓力轉嫁給孩子,很可能會阻礙孩子發展出這些品質的,至少會阻礙孩子表現出自己的這些品質。

那麼,如何實現上述教導目標呢?

6歲之前孩子的認錯行為,只是基於重複場景的行為模式,那麼對家長來說要做的,就是用言傳身教引導孩子在某些場景下養成敢於認錯的行為模式。具體包括以下幾方面:

首先,孩子是從感官及情緒的直接體驗中學習的,在認錯這件事情上,他們更多是從自己被對待的體驗中學習。你有沒有跟孩子說過「對不起」?如果孩子常常得到真誠的道歉,那麼他們也很容易接受認錯的行為模式。我們家孩子常常能收到我們的道歉,比如大人做得不夠好,引發了孩子的一些不良狀態和行為,真誠的道歉往往是靈丹妙藥。然後回頭如果孩子對我們做了什麼不太好的事,我們心平氣和地跟他說:「你得跟媽媽道個歉。」 他會很願意接受並跟你表達:「對不起。」

其次,行為模式的習慣養成靠的是不斷地重複。這一點和繪本閱讀類似,孩子喜歡你一字不落地重複讀繪本給他們聽,也喜歡你在某場景下重複演示相同的行為模式給他們看。從孩子還不會說話開始,你就可以在適合的場景替他們表達「你好」、「謝謝」、「對不起」、「再見」,等孩子會說話了,你也一樣可以引導他們表達比如「跟奶奶說~再見」,順便就替孩子完成了該場景的行為模式,孩子就沒有太大壓力。我們家孩子比較靦腆,一開始都是等人家走得老遠了他才說出「再見」,我們也很接納他,只是偶爾提醒:「奶奶已經走了聽不見了。」 後來他自然就會跟著說了,偶爾不說也沒關係,說不說由孩子自己決定。

路易很喜歡的一本繪本《小夜熊》,講得是媽媽上班寶寶分離焦慮的故事:小夜熊晚上醒來發現媽媽不見了,到處去找媽媽,最後終於在河邊找到了正在工作的熊媽媽,小熊撲到媽媽懷裡說:「媽媽,媽媽,您去哪兒啦?」 熊媽媽說:「對不起,對不起,媽媽去釣魚了,你看釣了這麼多魚。。。」 這本繪本路易聽了幾百遍了,這個媽媽表達歉意的場景就重複了幾百遍,這對小寶寶來說意義非凡。

再次,孩子是不能舉一反三的,你需要引導孩子針對每個場景建立相應的規則,要具體到比如:當你打了別的小朋友,對方哭了,你需要跟對方表達「對不起,我不該打你」。下次換個場景規則地重建,比如當孩子打了爸爸,爸爸疼得逃跑了,你也需要跟爸爸表達「對不起,不能打爸爸」。孩子就是這樣積累這一個一個的場景下的行為模式,了解了這些,孩子某個場景沒做到,我們會很自然給予更多的耐心和寬容。

還有,有時候未必一定要說「對不起」這三個字,彌補性的行為就是最好的道歉。有一次,路易在一旁玩時不小心踩到媽媽的腳,媽媽本能地喊痛把腳抽回,注意力又迅速回到手中的書上。沒想到路易看在眼裡,蹲下來摸摸媽媽的腳說:「媽媽好痛,給媽媽摸摸。」 他很輕柔地摸了好久,再有吸引力的書此刻也被媽媽扔一邊了:「媽媽不痛了,謝謝路易。」 路易開心地笑了,媽媽給了他一個大大的擁抱,接著又各忙各的去了。

想起來另一回,路易玩抽屜門夾到手指,他伸著手指跑來找媽媽說:「這個手指好痛。」 媽媽一看可不都夾出印子了,媽媽沒有表現出過度擔心(這樣反而傳遞給孩子害怕的情緒),而是保持平靜地說:「寶寶好痛,媽媽給你摸摸。」 摸一會問他:「還痛么?」 「不痛了。」 「真好,下次小心點就好了。」 路易笑笑,馬上又晴轉陰:「還是好痛。」 看來夾得不輕,繼續重複上述過程N次,路易一直很堅強沒有掉眼淚,可見這樣的方式給他很好的安慰,他也學會了這樣對待別人。

最後,孩子的行為是你的一面鏡子。有個朋友向我諮詢,她家孩子常常給她提很多要求,她做不到就讓她道歉,搞得她莫名其妙,「我覺得我沒做錯什麼呀,孩子怎麼對我這麼嚴格?要求這麼高?「 她問我。我反問她:「你是不是常常給孩子類似的感覺呀?」 原來她平時對孩子也比較嚴格,孩子做不到也要求孩子道歉,孩子接受了道歉也接受了這個場景的行為模式,於是就也這樣對他媽媽。要求嚴格也ok,只是,如果家長相對比較嚴格,那麼也請同樣嚴格地要求自己。

路易也有不認錯的時候,如果我們要求他認錯時帶了指責的情緒,他是死不認錯的。有一次他故意挑釁打爸爸(路易的打人行為起因參見兩歲半的幼兒「攻擊向」正常嗎,需不需要校正? - 豬豬的回答),爸爸很生氣推了他(爸爸也是個攻擊性很強的人),再要求他道歉他就不幹了,爸爸坐在椅子上把門堵上不讓他出去,倔強的小路易寧死不從。

我很理解路易的感受,本來他打爸爸是有歉意的,如果你表達很痛很生氣的感覺,不會阻礙他歉意的表達,但如果你把指責情緒指向了他,還伴隨著推人等同樣暴力的不良行為,那他的歉意就煙消雲散了,指責和暴力同樣也讓他很生氣,你也沒道歉,憑什麼讓我道歉。路易還不會表達這麼複雜的情緒,他的表現僅僅是要求出門死不認錯。

下面開始自我剖析部分。

我和我老公三觀什麼的很一致,性格什麼的也很互補,基本上沒什麼衝突,只有一個很小的方面衝突如暴風驟雨般劇烈,幾乎把我們人性中的惡統統引出來,十年了還沒徹底解決,就是關於認錯的。

我從小是一個乖乖女,對人的情緒很敏感,做一點錯事馬上就很內疚,很自覺主動認錯,很少被指責也不太能接受被指責,尤其需要親密關係中的無條件接納。而我老公從小是個調皮搗蛋的小屁孩,攻擊性很強老招惹別人,被指責被罵被不信任自然是家常便飯,而且他覺得指責你罵你嘮叨你那是在「表達愛」。

我們的衝突可想而知,他整天從芝麻綠豆大的細枝末節上用他的方式向我「表達愛」,而他表達的方式恰恰是我最不能接受的,我感覺到的是不被接納、不被相信、是挑剔、是指責,於是我拒絕接受。然後,為了讓我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為了逼我接受他的好意,他開始指責升級,逼我承認做得不好,逼我認錯。我更拒絕,他更升級逼迫,直到我忍無可忍情緒失控爆發,值得肯定的是他不會情緒失控,於是還是我的錯。

平靜下來我們一起反思,往往又陷入誰對誰錯的爭論。我這個人本來是不會跟人爭對錯的,不管別人做錯了什麼,只要我有錯的地方我都會主動承認,這樣做一般對方的情緒也隨之消除,對方也會主動來跟我道歉。可在我老公這裡這招不管用,我正準備認錯呢,他等不及先來逼我認錯,一開始我還排除情緒主動認錯,結果反被他拿來把錯全推給我,你都認罪了「證據確鑿」。後來我回過神來,你也有問題你怎麼不承認,結果他給我反扣個帽子「逼人認錯」。於是我也學會了不認領錯誤,他就開始證明我錯了,我說他逼人認錯,他又狡猾地繞開,我說不過他(他是律師)。我試著也指出他的錯誤,這下他的防禦系統全面啟動,這種歪理全來了,就是死不認錯,「對不起」這三個字就沒見過從他嘴裡冒出來。

我老公這樣的人其實挺多的,我見過比他更嚴重得多的,另外我自己也太過脆弱敏感,換作別人可能覺得他還在正常範圍內吧。

我們花了很長時間來成長。

我學會了臉皮厚,接納親密關係中的指責,我發現,儘管他把我說得那麼不堪,他還是很愛我,很有安全感。我明白對事的態度、對人的態度、以及對關係的態度都不是一回事,指責我做的事並不是否定我這個人,指責我這個人也不是否定我們的關係,這讓我能很好地處理邊界,而且很擅長幫助別人處理邊界問題。

他學會了包容,少糾結那些細節,忍住自己的招惹行為,列黑名單避免觸碰我的雷區。他對情緒很不敏感,也很不會處理情緒,他是根本不知道我生氣了,也不知道怎麼才能不惹我生氣。做一個更寬厚的人是他這些年一直都保留的目標,他從我這裡學會了笑(以前是沒有表情的),學會了接納自己和別人,學會了不用壓力升級的方式處理壓力,也學會了識別和處理自己的情緒,還學會了跟寶寶道歉,偶爾也會跟我道歉了。

回到認錯這個問題上,我老公之所以這樣死不認錯,很顯然是因為他從小被對待的方式(正是他逼我認錯的方式),而這樣的方式讓我這個自覺主動認錯的人都只能死不認錯了。他父母的教育方式也不是很糟糕,他們只是很典型的比較受制於社會壓力的人,然後過早地把社會道德壓力強加給了孩子,而我老公呢偏偏又是那種很叛逆、很有攻擊性、很倔強的人(路易也是一樣的),於是他父母對他非常不放心,生怕他無法遵守社會規則,出於擔心只好變本加厲地施壓,當然是打著「為你好」的旗號。

結果就是,我老公能很好的符合我們的第二個教導目標,在外完全能出於社會壓力表面認錯,然而在親密關係中,就防禦性很強排斥認錯。本來我以為,他是一個不會認錯、不會承擔、不會自省的人,因為他表現出來就是這樣。後來我慢慢發現,其實他也是會反省,心理也是會有歉意,生活中其他方面也很有承擔的,原來他只是不會表達。過多的道德施壓、過多的被貼上道德不夠好的標籤,阻礙了一個心地挺善良的人原本面目的自然表現,結果更容易讓道德帝們誤以為這人沒有道德,惡性循環。

我不惜把自己的痛點拿出來剖析,是為了給大家提個醒,過早給孩子道德施壓是什麼結果,尤其對於我老公和我娃這種叛逆、倔強、攻擊性強的孩子,更加要注意避免道德施壓。也正是因此,我們家對孩子社會性適應的相關內容、對孩子不良行為的處理方式,都會相對更包容。

最後再補充一點,讓人認錯、以及評判誰對誰錯這事,其實沒有那麼重要,事已至此,有那個精力不如著手於怎麼解決問題。我就是這樣進行危機公關的。

比如,合作夥伴來電抱怨我們公司商務部門合作有問題,我一聽就知道一定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情況,其實就是雙方沒溝通好,各打五十大板都可以改進。然而,商務部門沒什麼改進的動力,耽誤的也不是他們的事,可對合作夥伴來說則事關重大,所以他才很生氣來找我。

我的辦法就是不陷入誰對誰錯的爭論,把合作夥伴的關注點引到更好地解決問題上來。我先傾聽他的抱怨,共情表示你狀況很慘很生氣我理解,當他企圖把這一切不滿都歸罪於我們商務部門時,我很客觀地表示:「商務這個人處理過很多類似的合作,我目前只聽說過你一個抱怨,如果他真有很嚴重的問題,想必早被投訴多次了,這件事應該是你們雙方溝通沒弄好。」 對方很激動問我:「那你說說我有什麼問題?」 我馬上繞開:「我不知道你有什麼問題,我也不知道他有什麼問題,我只知道你們應該都有問題,至於誰有什麼問題我現在不關心,我只關心這件事現在怎麼解決更好。」 對方情緒立刻平復了,不再糾結對方的問題:「那怎麼解決比較好?」 我接著說:「現在是他不著急你著急,您就大人不計小人過,趕緊主動聯繫他,把這事趕緊弄完了事。」 電話掛了,這事很快就解決了,這個合作夥伴是個比我資歷、年齡都高出一大截的長輩,我當時只是個職場新人。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工作中、生活中難免有沒處理好、有誤解、被質疑的情況,所謂不打不相識, 很多人就這樣對我從不信任變成更深的信任,我也收穫了很多友誼和機會,至於誰對誰錯,真的已經不重要了。


讓孩子敢於認錯的前提是:讓孩子感覺到父母的愛;認錯之後獲得原諒、不會再提。

針對6歲以下的孩子

(1)孩子自己做錯事

媽媽愛你,但是媽媽不喜歡你這樣的行為。這是在……

(2)孩子間發生衝突

(平靜地詢問)剛才發生了什麼?(引導孩子表達,給他說話的機會)

(如果搶玩具)這樣做對不對?應該怎麼做?(引導孩子道歉:對不起)

引導另一個孩子原諒對方:原諒了(孩子如果不願意原諒,表示尊重他的選擇。但是告訴他如果能早一點原諒對方,他也能早一點快樂起來)

(3)孩子和父母發生衝突

如上,父母有錯直接道歉,請求孩子原諒。

6歲前和孩子做到這一點,孩子成人之後的情商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應該會高一些。

…………………………………………………………………

以坦誠、正確的方式認錯,可以有效地解決問題、增進感情。可惜我們很多人,在童年裡沒有經過正確的指導(因為我們的父母也不會),成人之後做錯事時,即使心裡再後悔,那一句有效的「對不起」卻怎麼也說不出口。

很多中國家庭在碰到問題時,往往會翻舊帳。為什麼呢?個人感覺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那些發生過的問題從來沒有真正地「被解決過」!做錯事的人沒有直面錯誤、道歉並且獲得原諒,「被委屈」的人永遠覺得委屈。那些發生過的事情看似被時間「陰乾」了,臭味散去,但垃圾始終在那裡,而且一件件累積,最終沒完沒了。

這樣看來,從小教會孩子以正確的方式解決問題,非常重要。很慶幸,有了孩子之後,我們一點點和孩子一起,補上了這一課。

孩子在幼兒園裡如果做錯事(比如摔東西),老師會說「老師愛你,但是老師不喜歡這樣的行為,你這樣是在破壞公物」。我覺得這點非常重要,它讓孩子從小將「人」和「事」分開:我是「可愛的」而且是「被愛的」,只是這件事我做的不好。想想我們成人為什麼無法面對批評或是承認自己的錯誤,因為我們是將「人」和「事」連接在一起的:說我做的不對,就等於否定我整個人。

如果和小朋友發生衝突,起初會由老師幫助解決問題,當孩子掌握了過程和要點後,就自己解決問題了。

比如,一個小朋友搶玩具被打了一下。老師會讓當事人面對面,問「發生了什麼事情?」理清過程後,搶玩具的先道歉,打人的再道歉,並且得到對方原諒後,這件事就過去了,真-正-的-過-去-了。

這一點,真的值得我們成人學習。


1.關於什麼是錯

讓事實來教育孩子,讓他知道這是錯的,而不是大人審判他,告訴他,你錯了!

比如他鬧脾氣不吃飯,那就餓一頓好了,他餓了自然知道這是錯了,下次他就好好吃。不用你告訴他你錯了。

2.言傳身教

所謂言傳身教,自己要勇於認錯,勇於跟孩子說對不起,平等對待孩子。

3.認錯

不要暴力懲罰孩子,讓事實發展來懲罰教育。不吃就會餓,不穿就會冷,不寫作業上學去就會丟自己的臉。是人都會犯錯,盡量別為這個打罵孩子,這就跟扶老太太過馬路似的,知道後邊風險代價這麼大,誰敢輕易承認錯誤?


如果認錯的結果是打罵一類的體罰

那小孩肯定不會主動認錯了

我認為主要是讓小孩知道誠實地承認錯誤的結果並不會導致體罰,但是撒謊的結果會更嚴重吧

我幼兒園的時候有一次拿了我媽包里兩塊錢去請小夥伴吃冰棍了,還得意洋洋以為媽媽不知道

後來我媽問我是不是動了錢包,一開始撒謊說沒有,後來我媽又說再問一遍只有一次機會哦。因為我媽本身就比較嚴而且口氣明顯變認真了,當然就嚇哭了趕緊承認錯誤,承認了發現媽反而不生氣,還給我解釋說用錢媽媽不會生氣但是如果騙人媽媽下次就要打人了。。。。。對這件事一直記憶猶新後來問過我媽怎麼看的出少了錢的,她說發現錢包位置動了也是試探一下我。。。

所以以後每干一些錯事(並不是一些原則性的錯誤,就是熊孩子的瞎胡鬧)回家了媽媽問今天表現得怎麼樣啊,都會主動說哪些做得不對,首先因為意識到承認錯誤並不會造成什麼責罰吧,再一個會想不承認錯誤也就是撒謊的結果會嚴重很多。其實小孩早就會權衡利弊了。


印象中小時候經常餓肚子。

回家晚了沒飯吃。

考試沒考好沒飯吃。

用語言/眼神頂撞母上大人沒飯吃。

東西丟了沒飯吃。

老師告狀說上課看小說沒飯吃。

做錯事被發現了挨打/沒飯吃。

做錯事了沒被發現但是被引誘認錯了沒飯吃。

由於種種原因,我從小養成了不吃早餐的習慣。午飯吃得再飽,想要撐到第二天中午還是有些難度的。於是我研究起了從家裡去學校的路上一切能入口的植物...

騎著自行車從各種單位門口路過時會去摘常年擺放著的金桔,雖然吃起來特別酸特別干,但是好過餓肚子啊。路過一個公園的花壇時裡面能拔到長莖三葉草,它的整個莖身都能吃,雖然吃起來特別酸,但是好過餓肚子啊。路過人家種的菜園,總能進去摸兩根小小的胡蘿蔔啃啃,雖然吃起來很臟,但是好過餓肚子啊。校園裡有一棵淘金娘科的大樹,結的果子外殼吃起來略帶點甜味,雖然避過同學和老師爬上樹吃到口的難度有點高,但是好過餓肚子啊。還有草叢裡的野生黑桑椹,牆面上爬著的花里吸出來的花蜜,路邊觀賞性的芒果樹結的芒果...真是多謝了父上大人給我買的青草藥百科,在被母上大人沒收前教會了我許多知識。

父母自然是希望我能學會認錯的,他們總是說你認錯吧你要是認錯我肯定不打你。

對,認錯的話確實是不會被打了呢!但是會沒飯吃。

從小到大被打得最嚴重的一次,是拿了同桌女生的橡皮擦,開玩笑說是自己的不肯還給她。結果她居然哭了。我心想玩兒大了,趕快各種道歉各種勸,結果倒霉催的被老師看到了。

第二天多帶了一個枕頭回學校,上課前放到屁股底下墊著,一天都沒有起來上過廁所。從此再也沒有跟同桌說過一句話。

其他挨打的時候么,就是身上看不到的地方(被校服蓋著的地方,一般都是大腿上)留些各種形狀的印子,而這些形狀則取決於母上大人當時用什麼最順手。一般都是細條,那是衣架。偶爾是長寬條,那是戒尺。後來搬家了很多舊東西都扔了,就變成格子狀,那是母上大人的塑料拖鞋。這種傷一般會在形成的一個小時左右結成紫色的瘀青,然後只要不去碰就不會覺得疼。

可是飢餓是持久的。

剛開始只是覺得餓,到了半夜胃裡就開始辣辣的燒,我在床上輾轉反側想重新進入夢鄉,但是胃裡燃燒著的火焰總是把我生生拖回現實。家裡永遠不會有零食,我最多只能去廚房偷喝點冷水,然後餘下的半個晚上一直在半夢半醒中度過。

我寧願挨一頓打,也不想挨餓。當然有時候運氣不好,那是先挨打再挨餓,屁股和胃一起同甘共苦。

我家這一輩所有親戚的小孩里,我的年紀最大,身高最矮,身體最差,我七十多歲的奶奶去年還在抹著眼淚說我這小身板比她還遭罪(論老婆沒找好毀三代的課題簡直說不完)。有個比我小半年的表妹,先天性貧血,家裡比我家窮還多養了一個弟弟,她都還比我高半個頭,她弟弟簡直已經(在我看來)長到了天花板上。其他的表弟堂弟紛紛表示看我要垂脖子挺辛苦的。

家長為什麼要讓孩子去學認錯呢?為了在外人面前顯得自己家教成功、倍兒有面子?為了印證自己對於子女做沒做某事、做沒做好某事的猜測?

恕我薄淺,我實在是想不出其他的原因了。

認錯這種事情,如果本人沒有真心實意,光是上嘴皮和下嘴皮那麼一碰,難道有任何意義么?

孩子最大的榜樣便是父母。如果家長會為自己的行為誠心道歉、主動道歉,久而久之,難道孩子不會和父母一樣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嗎?

但是現在的很多父母,一邊寬己一邊嚴人,自己做不到、不想做的事情,卻總是覺得子女應該做到、必須做到。小孩子其實是很聰明的,他們會憑本能選出他們認為傷害最小影響最小的一條路,然後在試探過父母的反應後,形成一套獨特的應對模式。如果做錯了事情被發現就會挨打受罵,那麼是不是不被發現就沒事了呢?同樣的,如果做錯了事情只要認錯就能避免挨打受罵,那只有傻瓜才不認錯好嗎!只不過大多數父母,既想要小孩子學會認錯主動認錯,又不願意失去用打罵來教育子女的權力。

傻瓜才會認錯好么。


首先,自己做錯事情,做錯判斷的時候,積極誠懇地向孩子認錯道歉,請求原諒。以身作則。

其次,給孩子一定次數犯錯的機會。逐步加大處罰力度。

比如我家寶寶剛開始學吃飯的時候,愛扔菜。我就告訴她,你只要自己努力吃,那麼吃得多麼一塌糊塗都沒關係,但你一定要真的在吃。如果是故意糟蹋飯菜,拿飯菜扔著玩,那是不被允許的。

這樣說了兩三次。嚴肅強調,這樣是不對的。

再然後,變成一扔,就拿走,結束吃飯,不給吃了,餓著肚子也什麼都不給吃。並且告訴她原因,因為你扔飯菜,說明你不餓,所以我們不再強迫你吃了。如果你餓還扔,那更不應該,這樣的寶寶沒有飯吃。

再過幾次,變成打手心。用力打而不是做樣子。問她,這樣做對不對?

第三,在處罰的同時,積極地、發自內心地肯定和讚賞她做的好的、進步的地方。

還是吃飯這個例子,自己抓著吃得好的時候,隨時大力表揚,親親,抱抱之類的。是否發自內心,孩子是很敏感的,一定能體會到。

並且,吃得好的時候,吃完飯可以吃一片山楂片,或者一點點酸奶。

還有就是,真實地反映出她的錯誤舉動帶來的傷害性,讓她感同身受,有同理心。

很多家長會因為對方是個孩子,打了自己或者咬了自己,無論重不重,都不表現出疼。我對此有不同看法。

比如寶寶有一段時間愛咬人。特別是玩得很瘋的時候,就愛咬親愛的人(媽媽和外婆)。小人沒數,咬得真是疼。

如果光是告訴她說,咬人不對,如果你咬別的小朋友人家就不會再跟你玩了……之類的大道理,她不一定能完全理解。

我一開始是大喊痛啊!後來有幾次掉眼淚了。再後來,她咬我,我就不再理睬她,背過身去,或者直接走出房間去。(冷處理時不要發脾氣,不要帶入惡劣的情緒。)

她就理解了別人是真的生氣了。我掉眼淚,她會說:「媽媽哭了,媽媽別哭,妹妹摸一摸……」我背過身去時,她自己錯愕了一會,然後來趴在我身上,跟我說,媽媽對不起。媽媽媽媽……(這裡要硬起心腸,一次比一次延長一點原諒她的時間,比如第一次發生可以道歉了馬上就原諒,但第二次犯錯就比第一次長一點點,第三次再長一點點。)我徑直走出房間的那一次,她過了一會,在裡面大哭起來,我的理解是有難過有後悔有不知所措。在外婆的提醒下,她搖搖擺擺地走出來拉拉我的褲腳說:媽媽,對不起,咬人不對,不咬了……


別打她,也別騙她。

小時候偷看電視,媽媽回來問我是不是偷看了。我怕挨打,撒謊說沒有。

結果,媽媽邊打我邊說,她打我不是為了我偷看電視,而是因為我撒謊不敢承認錯誤。

如果我勇敢承認了的話,她反而會誇獎我呢~

我竟無言以對,並默默記住了。

第二次我偷看電視,媽媽回來問我是不是偷看了。我想起了上次的教訓。

硬著頭皮勇敢地...承認了。

結果,媽媽邊打我邊說,讓你偷看電視!讓你不好好學習!讓你再看!我看你還敢不敢!

嗯,然後我再也沒承認過偷看電視。


謝邀。

讓孩子心甘情願認錯並保證不再犯,而且從此真的不再犯,對父母來說真是太完美了!可能嗎?

請先問一下自己:什麼是錯?你對於孩子的評判標準是對的嗎?

有個家長因為孩子經常把大小便拉在身上把孩子毆打多次致死,對這種家長來說,把大小便拉在身上就是天大的錯。上小學的孩子還需要喂飯,有的家長能接受,我就不能忍。孩子考試成績一般,有的家長受不了,我覺得OK。每個有小孩的家庭都有各種雞飛狗跳,焦頭爛額,孰對孰錯?

每個家長對孩子的行為都有一個接納圈,接納圈外的行為就是錯的。每個人的接納圈不一樣,即使同一個人不同時刻也不一樣,心情好的時候平時不準孩子吃的薯片可以隨便吃,心情不好的時候看孩子把東西亂放就想打人。

讀書到底有什麼用?作用之一就是調整我們的接納圈。小小悠9個月左右用肢體語言表達要自己吃飯的強烈意願,於是就讓她在自己的餐椅上吃,於是就有這樣的場景:把碗當玩具扔;拿兩個碗來回倒騰,飯菜遍地;她堅持用瓷碗,還摔碎了兩個;堅持不用圍兜,導致衣服湯汁橫流;我們家有人就不能忍,覺得這樣縱容犯錯,長大還了得,但是我能接受,不是我個性溫柔,因為我覺得這是一歲多孩子的共同特點,經歷了她犯的所謂的「錯」,她才能成長為能獨自好好吃飯的人,現在她就好多了。所以有的「錯」是必須的,隨著孩子長大自然就好了。

我們有一篇小游和小小悠玩水的漫畫,講的就是孩子冬天玩水龍頭衣服鞋子濕透,如果你問我是打罵威脅溫柔講道理讓他們認錯,還是把他們跟水龍頭隔離更有效,我認為都沒用,因為玩水不是錯,只是一個需要家長解決的問題:怎麼讓孩子享受親眼看到在自己控制下水嘩嘩流淌的快樂又不至於打濕衣服感冒。同理,什麼孩子穿大人的鞋啦、孩子喜歡坐地板啦,都不是錯,只是需要家長想辦法。

什麼是錯?什麼是扼殺孩子的天性?尤其是對於6歲以下孩子的家長,真是一個要想清楚的首要問題。

如果你認為孩子錯了,那麼,示範給他看什麼是對的。希望孩子不要:打人、看電視、吃零食、玩手機遊戲、不愛學習。那麼用持續的行動而不僅僅是言語給孩子正確的示範。所有的育兒書和實例都證明了父母的榜樣力量非常強大,孩子越小越是如此。

如果你非常看重孩子是否敢於認錯,那你也要敢於在孩子面前認錯,不論他幾個月大還是幾歲,諸如此類。否則讓他認錯100遍都難改,因為他想改都有家長在不斷給他錯誤示範干擾他改不掉,在你看不到的時候,他還會再犯,他只會越來越小心掩飾不讓你發現以避免懲罰。

有家長說「你不好好學習將來就像我一樣是個窮屌絲」。潛台詞是「我都承認我當初不好好學習錯了,你還不聽我的,你想怎樣」?我想告訴這樣的家長,窮屌絲也分愛學習和不愛學習的。如果您真的特別希望孩子熱愛學習,您造嗎?現在不少賣盒飯擺水果攤的都在研究「互聯網+」開微店啥的,您要不要研究學習下?

如果你認為孩子沉迷於網路遊戲是錯的,那麼示範一下什麼是你沉浸其中不能自拔的業餘時間正確愛好,足球唱歌廣場舞看書喝酒打麻將?培養至少一項讓他如痴如醉廢寢忘食的健康愛好。

讓孩子感受到你說的對,而不僅僅是你覺得對。越小的孩子就越不具備抽象思維的能力。你說:因為,所以,如果,就,雖然,但是,balabala——很多小孩子難以理解,雖然他有可能為了討你歡心或迫於壓力承認錯誤按你說的做。怎麼讓孩子感受到?對不同的孩子不同的事情有不同的方法,舉例:

講個好故事是方法之一。有成千上萬的故事書供你選擇,如果你都不滿意,也可以自己編故事,編得不討孩子喜歡?有專門教你怎麼給孩子編故事的書。

我認識的一個爸爸很糾結,女兒上小學五年級,參加她朋友們的生日趴都是動輒花費幾千的,她因此也想生日的時候辦個同檔次的,她爸爸是工薪階層,平時節儉,雖然願意為孩子的幸福傾盡所有,但是非常擔心女兒變得越來越虛榮拜金。我的建議是:與其費盡唇舌讓她承認花錢跟同學攀比誰的生日過得豪華是錯的,不如在下次親人或自己生日的時候用一種樸素但是感人或者其它難忘的方式給孩子示範,讓她的眼睛看到,耳朵聽到,手觸碰到,心感受到,生日不去娛樂場所開趴蹄,也很酷。這樣她就永遠不會忘記你教給她的道理。

所以回到文章開始那個問題,我覺得是可能的,對於那些不斷努力和孩子一起成長的家長來說。

如果認同慢養孩子,悠遊人生的理念。歡迎加關注看更多原創親子漫畫和育兒文章


推薦和孩子一起讀繪本《打破杯子的鼠小弟》。

幫助孩子分清楚到底怕的是什麼。是犯錯誤本身的羞愧?還是犯錯誤之後會得到的懲罰?其實,隱瞞錯誤和撒謊帶來的心理壓力更大。承認錯誤之後,雖然會有懲罰,但是卻一身輕鬆。

繪本中的鼠小弟就是這樣,承認錯誤之後,雖然受到了懲罰,但是再也沒有那份糾結的壓力了。

所以在懲罰之前,一定要先表揚他的勇氣,幫他澄清心中因承認錯誤而得到的坦然之感。


學會向孩子道歉


推薦閱讀:

你孩童時期(年輕或無知時)做過或經歷過最危險的事?現在想起還會後怕和恐懼的。?
特想生女兒是什麼心態?
哪些興趣愛好是適於男孩子,並對他將來有有利影響的?
需要告訴小孩子,做事除了興趣、好玩之外還需要毅力和努力嗎?如需要,怎樣告訴比較好?
如何評價綠茵繼承者梅西與之握手的那幾個孩子的行為?

TAG:教育 | 育兒 | 兒童教育 | 孩子 | 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