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家傳文物捐贈博物館是一種什麼體驗?

讀王世襄先生錦灰堆,提到王老將79件明清傢具捐贈上海博物館。為什麼要捐呢?


1.中國近代社會的早期,存在一批社會精英,他們認為民眾是需要接受實物教育「啟發民智」,為此精英們有責任舉辦和建設博物館,並且會把自己收藏的骨董和標本捐獻給博物館。由此形成了中國博物館的捐獻傳統。王世襄先生頗有精英知識分子的意識和擔當,所以潛意識裡遵循這個傳統並不奇怪。

2.王世襄先生的價值觀念是「只要我對它進行過研究,獲得知識,歸宿得當,能起作用,我不但捨得,而且會很高興。」而且其傢具收藏已經成為經典,萬一被拆散則有失其價值。而博物館是永久性機構,能夠完成將這一收藏研究、保護、展示的責任,所以可稱是這批收藏最好的歸宿。

3.至於為什麼選擇了上海博物館,則眾說紛紜。一般認為是王世襄先生的好友用極低的價格購買了這批收藏捐給了上博,王先生用所得購置房屋一所,搬離了原居的大雜院。

4.收藏從根本上說是追求自我價值的一種方式。對那些將收藏品最終捐贈或出售給博物館的私人收藏主體來說,是實現了自我價值,通過捐贈給博物館將個人的收藏升華到了集體記憶和社會遺產的高度,是精神世界對物質世界的超越,是個體獨立於群體、又復歸於群體的表現。而捐獻給博物館的文物,也會被認為是人類的共同財富而世代積累下去(這是博物館的職責所在,這不同與私人收藏的不穩定性,時常面對易手或散失的威脅),而顯現出以人為中心的社會發展和自然界發展的連續性、多樣性、規律性。


這件事還有一位大神做的更早、更牛。

民國四公子、大收藏家張伯駒先生,傾家蕩產購得國寶,然後無償捐贈給國家,看看名單就讓人望而生畏。

西晉陸機《平復貼》

展子虔《游春圖》

李白《上陽台貼》

杜牧《張好好詩》

范仲淹《道服贊》

黃庭堅《諸上座帖》

趙佶《雪江歸棹圖卷》

錢選《山居圖卷》

楊婕妤《百花圖》

。。。。。。。。。。。


去上博看到傢具館,還以為上海歷史段沒什麼可展出的,拿傢具湊數。原來還有這樣的故事。


推薦閱讀:

喜歡看博物館的人喜歡的是什麼?
你在博物館見到過哪些讓人無語的觀眾或者講解?
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往年曾展出過哪些攝影展?

TAG:博物館 | 文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