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大國發院就讀是怎樣的體驗?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NSD)是在著名的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基礎上新組建的、一個以綜合性社會科學研究為主的科研教學機構,致力於中國社會科學的國際化、規範化、本土化,推進學科體系、學術觀點和研究方法的創新。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將作為國家發展研究院的一個機構繼續存在。

  作為在國內外享有盛名的綜合性大學,北京大學學科門類齊全,具有良好的學術氣氛和學術傳統,為跨學科的綜合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致力於推進中國社會科學的綜合研究,嘗試組織跨學科的研究,培養綜合性的國家發展高級人才,以綜合性的知識集結服務於我國改革發展和全球新秩序的建設,服務於社會科學的發現與探索。這也是實現北京大學在新時期創世界一流大學目標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國家發展研究院將以國家發展為中心議題,立足於中國改革發展與現代化的實踐,前瞻性地提出重大的戰略、制度、政策和基礎理論問題,持續關注全球格局的演變,參與改革發展與建設國際新秩序的高層對話。按照 「小機構、大網路」的原則,組織跨學科的綜合研究,培養綜合性的國家發展高級人才,成為中國集結高水平綜合性知識的一個學界思想庫。(官方介紹)


謝邀。(我竟然被邀了耶!終於可以裝逼地說出這句話了!)

總的來看是個很自由很純真又有些傳奇色彩的的地方。

所謂自由,便是沒有那麼多條條框框的限制,另一個回答里(應該是師兄吧)那句「你想要哪種體驗,就借這個平台成就你想要的體驗」其實是很貼切的一句話。從普通學生的角度看,除了嚴格的學術水平之外,基本對學生沒有亂七八糟的約束,去外面選個課或者做點別的事情,只要自己hold得住,大部分老師不會攔你,行政上也無過多限制。之前申交換要推薦信的時候直接跟班主任老師坦白說覺得自己對經濟學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想去個沒有典型經濟學跟商科的工科學校嘗試些其他東西,老師沒有任何不悅,只是微笑著說「安排好自己的學習生活就好」。我還認識一師兄讀研期間自己搞了一個網站,畢業了直接就投身互聯網行業了。

更大自由當然是體現在學術上。二十年院慶時曾採訪國發院的一位老教師,問及對國發院有何看法,他回答的第一個關鍵詞便是自由。這裡幾乎沒有任何官僚氣息,算是中國最接近「教授治院」的地方之一了。每個人都可以堅持自己的學術觀點進行研究。做衛生經濟學的兩位老師對中國醫改的方向幾乎是持相反看法,卻能在國發院的同一屋檐下各自堅持自己的研究。

所謂純真,我想我可以說這麼一句話,國發院有著三觀最為正常的學生和知識分子。我身邊的同學無論是立志一生堅持學術道路的學霸,還是明知自己畢業之後再也不做經濟學的非主流,都不會輕視「三高」課程學習,同學私下討論經濟學模型是在是司空見慣的事,與很多其他的經管或商科類院系重實踐輕學術甚至翹掉大多數課程去實習的風氣頗為不同——我並無意評判怎麼樣好怎麼樣不好,只是覺得國發院學生之中這種「為學習而學習」的風氣還是挺讓人舒服的。一哥們酷愛計量理論,每聞其如數家珍地談起相關話題,雖明知興趣不同,不明覺厲之間仍覺此為樂事。

而這裡的老師可謂是三觀最為正常的知識分子。國發院顧名思義,是一個具有政府智庫性質的機構,老師手頭的項目也有很多是政策研究性質的。從個人的一點不完整的感覺來看,這裡的老師大都身上都有那麼一點可以稱作「家國情懷」的東西,或者說就是堅持自己對世界的看法並試圖讓世界變得更好。年過六旬的中心創始人林毅夫老師認為非洲是中國製造業轉移的絕佳目的地,就不辭辛勞地多次考察,實踐著「累死在書桌上」的理想。還有負責養老追蹤調查的老師,將調查設計的十分細緻,以至於學生訪員因此吐槽不斷——其實僅僅從政策研究的角度這個調查完全可以「水」很多,做的這麼事無巨細可以說完全是為了提供更多的數據作為歷史,為後代人所用。

至於傳奇色彩嘛,舉兩個例子大家感受一下。一是創始人林毅夫,他可謂是我親眼見到過的所有人之中經歷最為傳奇的人沒有之一。具體細節留給大家百度好了。另一個是朗潤園,也就是學院辦公地點。這裡本是皇家園林,在校園中算是處在一個相對獨立的位置。離生活區有點遠,但風景不錯。院子長啥樣就不貼圖了,總之是個很夢幻的地方。別的院系學生開會辦活動都是去201、305什麼的,而咱們的房間都叫「萬眾樓」、「致福軒」,逼格直接碾壓。

國發院每屆碩博研究生大概四十來人,研一一起上三高,頗有班級的感覺,大家互相至少都知道名字,不會出現同屆同學互不認識的情形。新年晚會幾乎是全員出動,幾乎每個人都要在節目中出一點力。從人數和地理上講國發院確實是個小院子,這個小院子或許不夠算完美,也不一定適合每個人,甚至讓我再選一次我都不一定會選這裡。但不得不承認,這是一個好地方。沒錯,好地方。

以及,雖然國發院比元培可能處境稍好,但仍然有被質疑為三本的情況發生。所以有必要加一句,國發院是北大的正常的學院!!

作為研一小鮮肉,這個院子還有太多我不了解的地方了。所以只好佔個坑,等畢業再來補充吧!

寫了好久啊T T,可是自己謝的邀,跪著也要答完啊!

就醬~


你想要哪種體驗,就借這個平台成就你想要的體驗。

這就是我的體驗。


期末複習的人撒一把辛酸淚…


謝邀。我在國發院念的是為校外學生開設的經濟學雙學位課程,完全是學長和同學推薦才去的。因為念書的時候已經從對面學校本科(工程類專業)畢業,所以到P大多少有點抱著體驗另一個學校和增長另一領域的知識的態度。不過這兩年的經歷的確讓我覺得不虛此行,也讓我對做學問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的確如樓上兩位所說,在國發院就讀非常自由。任何知名教授的任何課堂都能隨意旁聽,授課上除了考試之外要求都不太嚴格,大部分看自己。你要是喜歡學術,那老師會推薦很多書籍給你,你可以盡情學習。你要是不太喜歡學術,那對於你而言,最大的樂趣可能是有很多不同地方不同教育背景的同學跟你一起學習,能交到不少朋友,從他們身上也能學到很多東西。

除了專業發展方向多元化之外,這個平台本身就能提供很多可能性。我記得官網上有每年畢業生的去向,樓主有興趣可以看看。

所以,無論你抱著什麼樣的心態來國發院,只要是正面的,你都會有所收穫。


國發院現在已經變成了一個School of Public Policy與Business School的合體了。其中Business School主要指的是BiMBA和EMBA,碩士和博士在就業方面得到的支持很少。Public Policy體現了其智庫的特徵。最值得注意的是國發院的Department of Economics的屬性越來越少,從faculty在經濟學頂尖期刊上發文的萎靡不振就可見一斑。另外,國發院原先出名的「出國跳板」特性也日漸削弱,近3年出國的情況被清華經管完爆,差不多也就是人大漢青的水平(國發院和人大漢青都是公布畢業生去向的,可以自行查閱)。國發院現在比較有價值的項目也就是博士,畢業生能夠去人大,中財,南開,甚至還有去復旦的。總之,如果想在國內任教,國發院的博士項目非常給力。至於碩士項目,無論是出國還是就業,都不推薦。

雙學位就不多說了,還是很不錯的。

澄清一下,以上所說的Public Policy並不是說國發院提供MPP之類的學位,只是說它的經濟學研究具有強烈的政策導向,更注重服務於社會和政府,傳統經濟系的純學術研究相對較少。


來過這裡你不會後悔。一個近距離接觸經濟學大師的聖地。學術和人品的雙升華。進而結識諸多一樣充滿理想主義、一樣純良質樸的學術青年之地。你會為這裡的大格局、這裡的同道人、這裡的學者氣、這裡的朗潤情而心生繞樑,餘生所系。

當然,不是每個走出這裡的學生都能青年得志,意氣方酋。比如我……學了很多理論卻依然過不好自己的人生……盼望再過幾年能有別樣的體會吧~


今年剛過校外的

還未去上~覺得應該挺值得的吧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北京大學對「如何選擇大學」給出的建議?要改變世界造福人類,建議讀文史哲數理化?
北清畢業真的不擔心好工作嗎?
山大齊魯醫學百年校慶logo是否涉嫌抄襲上海交通大學120周年校慶logo?
北大招收的狀元級人物大多都選了光華管理學院等經管類的比較火的專業,這算是一個怪圈嗎?
如何評價2017年清華領軍計劃的改革?

TAG:學習 | 經濟 | 高考 | 北京大學 | 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