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美聯儲2016年12月15日的加息?

美聯儲公布利率決議:加息25個基點 符合市場預期


作者:chen lanson

鏈接:知乎專欄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加息時間是北京時間凌晨3點。加息之前,各貨幣對保持穩定不動(沒有上下影,也沒有佯動),像是在屏息等待裁判槍聲響起的感覺。

3點一到,提醒彈出,加息25個點(其實是人都知道),然後美元指數就開始原地上漲了,沒下影線。其他如債券跌(因為yield漲了),黃金跌,非美跌,就不一一講了。

美加飈得最厲害,因為不光是強美元所帶動,此貨幣對本身也到了一個日線圖的共振位,雙重因素帶動下,成了走勢最堅決的貨幣對。

隨後的3點半,耶倫進入記者會現場,開始bla bla。我打開了Bloomberg直播看她說啥。

她先總體介紹了下今年以來美國的「大好形勢」,失業率是近年來最好等等。然後重點來了,她預計明年的加息步伐將會從當前一年一次的基礎上有所加快,並說目前的預測為3次

昨天的文章說了,如果美聯儲鷹派加息,則利好美元,利空黃金;反之利空美元、利好黃金。預測加3次,無疑是鷹派加息。

美元在記者會結束後繼續上漲,而黃金在我寫文章的此刻已經跌到1134,與我昨天文章中說的下看1050方向一致。

這一次的波動比較友善,有充分的時間加倉,因為整個記者會的過程中,波動還不算大,黃金也是記者會完了之後才開始大跌的。

-----------------------------------------

再說說其他的。

債市,毫無疑問,yield會持續上升,不管明年加1次還是加3次,都只是升得快還是升得慢的問題。那麼持續了10年的債券牛市,就會迎來大U turn了(下圖是10年美債的月線圖)。所以,長期做空美債,十分推薦。

日元,這是記者會的時候我發的朋友圈,當時日元還115點幾,現在117了。如圖中所述,隨著兩國利息差距擴大,日元相信會挑戰120關口。

黃金,如前面說的,大概率測試1050的一年前低位。

最後,讓我們牢牢記住今天耶倫說的,加三次。假如明年隨著世界局勢的變化,這個三次變了,變成兩次,或者一次,那就又重演一遍狼來了,到時候市場估計就要狠狠滴做多黃金,做空美元來報復了。

至於美股,真的想不到有什麼繼續漲的理由了。但如果它還要繼續飆,那我也沒辦法。只能從技術面來密切觀察,如果有反轉,才空。

--------------12小時之後的更新,現在是美洲盤時間------------------------------

現在的節奏比較明顯,就是每當一個能扭轉乾坤的大事件出現後(這次的大事件是耶倫鷹式加息了,而不是之前主流預測的鴿派加息),通常會在第二天的亞洲盤開市時飆一波,然後歐洲盤開市後又飆一波,最後美洲盤開始後終極狂飆。

這就是每次暴漲暴跌為啥需要一兩天才能剎住車的原因。因為來不及進場的,或者消息出來時地球上某地區還在睡覺的,醒來後都想著一件事:補倉!進場!所以哪怕事件發生的那個瞬間價格已經飈了,但這些人還是會在已經飆升的基礎上繼續加倉,導致的節節推升。

寫文此刻,黃金1128,美日118.5,歐元1.041,真的比想像中的步伐還要更快。白天還有人留言說黃金1050會不會看得太低了?但往往一波走勢的底部,都是要靠亞盤歐盤美盤這麼輪番發力,大家口徑一致,才會打出的新低。

另外還有一個心得就是,當一個能改變方向的大事件發生時,如果你越早能判斷出來,越能抓到好位置。要培養自己這樣一種能力:能趕在主流媒體發新聞稿之前,你自己就能給這次事件下定義,而不是等著媒體來給你下定義。

今天我是直播聽耶倫講話的,她說「加三次」的時候,我果斷聽出這是個關鍵詞,並且做多了美元。雖然我後來因為擔心回撤而平早了,有點遺憾。

證明我「第一時間給大事件下定義」這個能力已經不錯了,但"定義完事件後,預估之後的走勢和大眾的行為心理"這個能力還需要加強,這就是為什麼我不敢堅持持有的原因。我在101.8那平了,一則因為是前高,二則因為大事件中往往上下影線亂飛,我沒有信心會不會出現個反轉行情,所以見好就收了。

主要還是眼光不夠毒辣,這裡留言給未來的自己,多多鍛煉這方面能力。


對於不關注我的人提問和異議,如果一句話說不清楚的事,我就懶得回了。

——————————————————————————————————————————

首先耶倫是看著自身通脹情況加息,雖然現在通脹維持在低位,但耶倫表示有信心達到2%的通脹目標。

作為貿易夥伴,中國急需美國通脹復甦,把自身的通縮壓力輸給美國,美國把通脹分配給各大貿易夥伴。

這裡就有個時間差,通脹還在低位,資金壓力卻驟增,第一次加息引起的波動把原油打趴下到26美元,納斯達克跌了20%,中國股市熔斷股災,全世界都付出了慘痛代價。所以光第二次加息預期就引起了市場的反感和恐慌,美聯儲艱難加息的局面。

這是加息前的邏輯,再談談加息後的市場表現

美股的第一反應是上漲敢信?雖然隨後就被打趴下並且收低,但掩飾不住市場躁動的情緒:通脹究竟回來了沒?

這就要看通脹之母原油的價格表現

油價今年以來復甦情況良好,所以12月加息是鐵板釘釘的事情。但加完息後,對市場的衝擊還沒有完整體現出來,有待觀察。同樣是50美元左右的位置加息,本次衝擊會不會像上一次那樣後果嚴重仍是未知數。

上一次是雷聲大,雨點小。這一次是雷聲大,雨點也大。而且預計接下去幾次加息,雨點更大。

如果通脹低於耶倫預期,大幅衝擊在所難免。如果通脹高於耶倫預期,那麼市場就會越加息越漲,因為每一次被動加息都僅僅是對通脹預期的一次確認。這裡就出現一個黃金坑的概念,加息前或者加息初期往往是市場的底部,之後是市場越漲越加,越加越漲。而加息真正的緊縮效果需要多次加息疊加形成,以此出現市場頭部。

再來看看國內資本市場表現

國債逼近跌停了,而且之前走勢是這樣的,跳樓

錢荒迎來高潮,雖然沒有出現2013年那樣的事故,但已經很嚴重了。

同時由於錢荒和某些業餘官僚一管就死的行政作風,A股滬指兩個禮拜已經跌了200點。

國內資金壓力驟增,一切都指向源頭匯市貶值壓力。

明年GDP中央定調是6.5%,如果明年匯率再貶5%呢?以美元計GDP豈不只剩下1.5%了?連美帝都不如咯?這就是為什麼央行要死扛著匯率慢慢貶。當然央行還有很多後招,比如你加我也加,保持利差,我還可以降准維持流動性。之所以不動,央行在等,等美國通脹復甦,好把自己的過剩產能使勁丟過去,GDP就會超預期增長。

最終體現出來的就是股債雙殺,這個股債雙殺是短期的,因為中國也要進入加息周期。銀行股估值遲早是要修復的,特別是在加息周期能表現出高溢價,所謂躺著賺錢。

國內流動性怎麼辦?通脹來了,不管是被動輸入型通脹,還是主動寬鬆通脹,流動性還會成問題嗎?

這次美聯儲加息的歷史意義就是挖黃金坑,A股在經歷整輪通脹復甦晉陞為經濟過熱高峰,滬指達到1萬點又有何難?

最後還是那個問題,通脹會回來嗎?不管你信不信,耶倫反正說會的。而我們信不信,還得看油價是不是穩定和穩中有升。


靴子落地

neo anderson · 14 分鐘前

原文已發觀察者網

靴子落地

北京時間15日凌晨3點,美聯儲宣布,將基準利率調升25個基點,從0.25%-0.5%上調至0.5%-0.75%。此外,數據顯示,2017年聯儲預計將加息3次,比原有市場預期多1次。其中,明年第一次加息概率最大的時點是6月。美元指數聞訊直線拉升約0.5個百分點。

這次加息並不意外。從上次加息到現在,一年的時間中,聯儲屢次聲稱要加息,卻遲遲推遲,不肯立即加息。旁觀者很容易看出,兩位總投候選人對加息的態度存在明顯差異,是聯儲在加息問題上猶豫、觀望的重要原因。

現在曾經批評聯儲在加息問題上猶豫遲疑的特朗普在大選中勝出。於是,聯儲毫無懸念地重啟了加息進程。不僅如此,未來加息的實際操作進程,很可能比市場預期的進程要快。

拙作《紙牌大廈》中曾經分析過,在19世紀,控制金融權的銀行家,往往通過內部結盟,採用暗箱操作,聯手拋售有價證券、停止貸款、高息借貸等方式收緊流通中的貨幣總量,誘發金融危機,然後廉價收購股票、債券等虛擬資產,從中牟取暴利。銀行家們控制貨幣總量的方式,與今天的央行公開市場操作、控制貸款規模總量和提高再貼現利率的方式,大同小異。

有趣的是,公開市場操作、限制貸款規模、控制再貼現利率這三個央行控制流通中貨幣總量的工具的誕生的時間,比這些銀行家利用這些手段牟利的時間晚得多。換句話說,銀行家們比央行早得多就會使用這三種工具了,那時還沒有現代央行。

對銀行家來說,這是一條發財的捷徑:人為誘發金融危機,然後買入虛擬資本,在危機之後擇機拋出虛擬資本,牟取暴利。但是,在價值符號的時代,央行成為最終貸款人,法幣在央行的掌握中,個人或者小圈子再也無力誘發本國金融危機。不僅如此,在本國搞這種損人利己的事情的人,必然會遭到嚴厲制裁。

不過,在國際上就無所謂了。由於美軍控制全球主要戰略地區,美元成為世界貨幣,全球基礎貨幣受美聯儲操縱,所以對擁有金融霸權的美國來說,在全球範圍製造金融危機,導致他國資本暴跌,美國資本完全可能趁火打劫廉價收購。這是非常有利可圖的。

在國際上搞這種事情,不但能獲得驚人的利潤,廉價收購別國資產,讓受害國接受苛刻條件,控制他國涉及的國計民生的基礎設施,還可以把責任推給對方。比如,對方金融市場不健全,缺乏管制等等。佔了便宜,還要賣乖。其實,加害國與受害國的區別,不過是受害國不掌握金融霸權而已。

美聯儲加息,流通中的美元總量下降,美元升值,全球範圍出現美元荒,其他國家資產相對美元迅速貶值,各國國內物價上漲、資產貶值、資本外逃,出現金融危機,美國資本可以長驅直入收購他國資產,控制他國經濟命脈,甚至在當地製造政治動蕩,發動顏色革命,扶植傀儡政權——這顯然有利於華爾街的利益,也有利於鞏固美國的世界霸權。

這是與華爾街、軍企聯合體、軍方結成緊密同盟關係的特朗普推動加息的重要原因,也是美聯儲很可能加快加息進程的重要原因。

此時此刻,對其他國家來說,拋開使用相對有限的外匯儲備強行穩定匯率不說,無非三個選擇:加強資本管制、本幣加息、本幣貶值。三個選擇,都不理想。

加強資本管制即限制資本項自由流動,避免本國資本外逃,也避免美國資本長驅直入進入本國收購本國涉及國計民生的資產。具體操作手段包括收縮本國離岸金融市場,限制本國居民自由購買外匯,或者降低本國居民購買外匯的額度等等。不過,這顯然將停止本幣國際化進程。而且,這樣做難度很大,往往容易存在漏洞。大量資本可以通過假貿易,假投資的方式,大進大出。如果本國存在離岸金融區,那麼這樣做的難度就更大,容易產生變相加息的副作用——離岸金融市場本幣資金緊張,必然導致離岸金融市場本幣拆借利率暴漲,這很容易引起離岸與本土金融中心之間的無風險套利,變相拉動本國境內金融機構間本幣拆借利率暴漲,形成事實上的對本幣的加息。

本幣加息可以吸引資本流在國內,但是往往會導致本國經濟進入結算狀態,誘發金融危機。在本國資產泡沫高漲期,這樣的風險尤其大。本幣加息將直接導致本國資產價格下跌,各種貸款購買本國資產的本國居民負擔猛烈上升,斷供增加。不僅如此,大量負債經營的微利企業的資金鏈將斷裂,大批巨額舉債量的企業將直接陷入債務危機。這時,整個社會資金循環斷裂,投資下降,產能與有效需求之間的缺口將暴露出來,整個經濟循環必將作出巨大的調整。最終,必然導致經濟規模下降,失業人口增加,誘發社會政治風險。

從長期看,本幣貶值有利於增加本國出口,緩解本國內需不足的矛盾,但是從短期看,也必然導致本國經濟劇烈震動。首先,進口商品價格上漲,整個價格體系必然重新調整。一部分企業會虧損,一部分企業會盈利。其次,負有以美元計算的債務的企業必然陷入債務危機,持有以美元計算的資產的企業必然獲得大量額外的盈利。再次,本幣貶值必然刺激資本外逃,導致本國資產貶值,加劇國內金融市場動蕩。獲得盈利的企業,顯然不會無償使用自己的利潤,補貼虧損企業,或者償還陷入債務危機的企業的債務,它們很可能把到手的利潤匯出境外。這種情況下,難免發生金融危機,只是相對加息手段誘發的金融危機復甦較快而已。

現在看,許多第三世界小國的經濟已經在美國加息的過程中倒下。這些國家試圖使用外匯儲備頑強對抗本幣貶值。最終在外匯儲備損失殆盡以後,不得不任由本幣自由浮動,或者說,任由其貶值。

只要美國堅持加息過程,其他各國都會面臨經濟巨震,多數在劫難逃。那些存在較高國內資產泡沫,尤其難以承受資本外逃、本國加息和本幣貶值的衝擊,本國經濟很容易發生L型劇烈下滑。

對美國來說,截至目前,收緊貨幣已經取得了可觀的戰果。只要國內經濟允許,聯儲就會逐步加息,步步為營,後續加息過程將如同蟒蛇纏繞,逐步絞殺他國經濟,為美國金融資本在世界範圍擴張,創造機會。

拙作《特朗普的選擇》中曾經分析過,「考慮到美國的金融霸權,以及全球經濟的現狀,川普最終做出選擇的,很可能是默許美聯儲誘發全球金融危機,讓華爾街在其中獲利,讓社會中下層分一杯羹——與其在對美國不利的中低端製造業領域發動貿易戰,不如在美國具有壓倒性優勢的領域發動金融戰。」目前看,這場金融戰已經逐步啟動了。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看,每次0.25%幅度的加息,也說明美國經濟本身也未必穩定。與當年倫敦的銀行家不同,今天的美國政府和美聯儲,必須考慮加息對美國國內經濟的影響。加息自然會給持有現金的金融集團創造發大財的機會,但是前提是不能引爆美國國內的金融危機,引發社會動蕩。所以,對世界其他國家來說,黑暗之中,似乎還有一線光明,在美國徹底勒緊以前,還有時間積極調整本國經濟結構,防禦美國的金融攻勢。

此時此刻,其他國家切不可自恃本國實力雄厚,對美國加息掉以輕心,應該儘快布置對策——調整經濟結構,削減國內資產泡沫,削減貧富差距,增加有效需求,改善國內經濟循環,減少對美國控制經濟區的依賴。

在這種情況下,對泡沫高漲的國家來說,與其採取拖延戰術讓泡沫繼續膨脹,不如主動刺破泡沫,更為有利。泡沫遲早會破,早破損失更小一些。不過,這需要勇於擔當的勇氣。絕大多數情況下,國民(尤其是那些在泡沫投機中蒙受損失的人),不會承認泡沫破裂的必然性,而會指責刺破泡沫,避免更大災難的人。

任何不掌握金融霸權的國家,相比掌握金融霸權的國家之間的關係,都是企業對銀行和央行的關係,是處於絕對劣勢的。價值符號時代,金融霸權來自軍事霸權,來自對石油、糧食、礦石等大宗商品的控制,不經過一場劇烈世界大戰,是難以易主的。認為本國經濟達到一定規模,金融霸權就會自動禪讓,避免金融危機的想法,並不現實。

對中國來說,形勢尤其嚴峻。

從其目前的組閣班子的名單、「川蔡通話」以及揚言要對中國發動貿易戰等事件來看,特朗普將是一位比奧巴馬更具有進攻性思想和冷戰思維的美國總統。不出意外的話,特朗普將從經濟、軍事、外交等各方面全方位打壓中國。其中,用台灣牽制中國將是其既定方針,為此甚至不惜挑戰「一個中國」的絕對紅線。此外,特朗普還可能對中俄採取「一拉一打」的方針,在中俄之間打進楔子,孤立中國,集中力量對付中國。這種做法,與當年裡根時代,美國拉攏中國,擊中力量對付蘇聯,大同小異。

今天的中美關係走到改革開放以來的轉折點,中美對抗而不是合作將成為可以預見的未來的主題。對中美關係,國人切不可以有不切實際的幻想。這並不是特朗普個人的好惡,而是中美關係的大勢所趨。

1972年尼克松訪華,中美開始合作。當年,中美有三個合作基礎:一是蘇聯強勢,中美需要聯手減輕壓力;二是中國需要美國資金、技術;三是美國希望對中國搞和平演變。

蘇聯解體以後,聯合抗蘇的合作基礎,便不復存在了。

目前,其他合作的基礎也發生了變化,中美之間分道揚鑣,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中國的實力已經今非昔比,已經不缺資金,而是缺資源和市場,需要向外輸出產品和資本,這些基本都在美國控制的經濟圈之中。在兩國中低端技術水平接近以後,美國也不會給中國高端技術。美國希望把中國融合為自己全球帝國的一部分,如果不能拆散,至少要限制、削弱中國,加緊對中國經濟基礎和意識形態領域的滲透。經過三十多年不懈努力,美國在這方面已經取到了相當的成果。

對中國來說,分道揚鑣難免帶來經濟巨震。1950年代,中國經濟曾經高度依賴蘇聯,1960年代中蘇經濟分道揚鑣時,中國經濟遭受嚴重困難。從那以後的毛澤東時代,中國經濟以內循環為主:一方面,積極與美國接觸,希望引進美國資金和技術,另一方面,在對外交流過程中,始終強調把穩經濟主導權。雖然不能充分利用境外的資源,但是對美蘇的依賴性並不大。兩個超級大國除了武力威脅,都沒有更好的辦法對付中國。

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全面改革開放,引進境外的資金技術。經濟獲得較快發展,副作用是經濟對外依賴性越來越高。有人認為,只要中美經濟關係緊密結合,美國就難以使用經濟手段打擊中國。實踐證明,這種觀點是有問題的。當對形勢美國有利時,美國希望中國全面開放,利用中國的廉價勞動力資源,積極向中國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滲透。當對形勢美國不利時,美國限制中國,圍堵中國。把日益強大的中國從美國主導的經濟圈中開除,是美國的既定政策。美國、日本、歐盟拒絕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也預示這一點。

對中國來說,減少對美國經濟圈的依賴,是根本解決手段。與改革開放初期不同,今天的中國已經不需要美國的資金和低端技術,依賴美國市場的原因是國內有效需求不足,需要大量向海外出口,增加就業。中國目前的經濟困境,一是資本過剩,二是有效需求不足,所以需要嚮往輸出資本和商品。實際上,兩者的原因都是貧富差距過大。如果能夠調整收入分配結構,就能極大緩解就業壓力,也不必大幅度向外輸出資本和商品。

對中國來說,應該立即著手改變國內分配結構,減少貧富差距,加強經濟內循環,減少對美國經濟圈的依賴。相比之下,穩步擴張屬於自己的經濟圈是大勢所趨,應該從長計議,穩紮穩打。

對中國來說,隨著美國逐步收緊貨幣,寄希望於美國良心發現主動停止加息的意義不大,主動刺破資產泡沫,削減貧富差距,進行徹底的經濟結構調整是解決之道,時間卻並不多了。

***************************************************

以下是不宜在觀察者上發表的內容:

下一步,很可能做的事情包括並不限於:

1、通過收緊流動性關閉香港的離岸金融市場。

2、降低個人購匯額度。

3、加息。

4、大規模購買銀行不良資產。

5、大裁員。

6、削減社會基本福利。

削減貧富差距,抑制泡沫,調整分配結構,減少對美國經濟圈的依賴,這些都是2009年就該做的事情。這些事情,拖到今天也不做。一直寄希望於美國經濟自動崩潰停止加息,或者美國心慈手軟放過中國,或者周邊國家自動放棄美元接收人民幣,或者新任總統和中國友好。

一般來說,各種神劇開掛,總是我們很幸運,敵人很愚蠢。但是,各種神劇開掛都未必開到這種程度。

實際上,只要美國能承受,必然會不斷勒緊,活活絞死中國。今年,明知道美國會加息,還放出那麼大的資產泡沫。讓樓市最後又瘋了一把。這不是自己找死嗎?怪誰呢。到11月份,還是房貸佔新

增貸款主體,還吹房地產泡沫。

真是不見棺材不落淚啊。


記得各種專家說美國加息中國股市房市要刺破泡沫崩盤。怎麼沒見崩呢?不要去研究各種複雜的經濟形勢,宏觀數字。只看美國人不顧分裂,選一個如此另類的總統出來,說明國內問題嚴重了。一般離經叛道者上台都是問題嚴重了。如果美國經濟鶯歌燕舞,一片繁榮,人人滿意一定會選一個聽話的總統出來。前幾天看到一個數據美國人信用卡債務已經歷史第二高,僅次於08年。說明美國人收入每況愈下,全靠借錢維持消費。整天說中國要崩的建議好好看看美國。身體是最誠實的,關注美國總統人選性格比什麼都管用,他代表美國目前很多情況的折射。


特朗普不但主張將最高聯邦企業所得稅率由目前的35%降至15%,還打算降低聯邦個人收入所得稅。這會給美國企業和機構帶來多大的好處呢?我們拿股神巴菲特旗下伯克希爾哈撒韋為例,它有望獲得約290億美元的業績提升。一家公司,通過這樣的減稅就能獲得290億美元的提升,這相當於美國政府進一步用稅收向美國企業輸血。如此一來,面對加息,美國的企業、機構當然就有了更強的抗壓能力,資金鏈的韌性就會更足。何況,美聯儲快速加息、美國大幅降稅及刺激美國企業迴流的經濟政策都會促使大量資本加速流入美國,而當美國再在歐亞大陸製造一些地區局勢緊張的時候,又會促使大量資本的避險需求從而流入美國。一些外資賣出中國的資產並要對美國投資就是實例。


各種發愁 又跌


給你來個圖文版的

由於圖片太多了 你可以關注公眾號查看歷史消息


沒人回答,是現在都忙翻了吧……


閉著眼睛吹一波:

兩三年內,美股緩慢慢地漲

石油緩慢滴漲到俄羅斯成本線之下;

人民幣緩慢滴跌到8;

棒子被兔子治服;

兔子總結經驗,寫下《輿論戰》,卻被彎彎掰彎了;

本回答沒有可信度,沒有論據,沒有邏輯;

也沒有上萬字的學術定義,上萬字的數據,上萬字的煽情;


各類資產會怎麼走?

A股:或許不會有太大波瀾

影響A股市場運行的因素很多,美國加息只是其一,先來看歷次美聯儲加息前後A股的走勢:

上表是美聯儲第五輪加息周期及去年啟動新一輪加息前後對應的A股市場表現,可以看出,美聯儲加息對A股影響並沒有很強的關聯性,A股依然按照自身規律運行。

但由於美聯儲第五輪加息時間點距今間隔較長,參考意義並不太大,我們再把時間拉近一點,看看今年以來美聯儲歷次議息會議前後,A股市場的表現:

從上表可以看出,今年以來,美聯儲7次議息會議前夕,A股有6次是下跌的,下跌概率逾八成,利空衝擊比較明顯,議息會議結束後,美聯儲並沒有啟動加息,A股又重回原有軌道,大多數時間上漲,表現出明顯的強勢。

中金公司認為,近期美聯儲主席耶倫等在內的多位高管均發表相當「鷹派」的表態,美聯儲按部就班如預期加息,或許不會對市場帶來較大波瀾,這一預期已被相當充分的反映,市場的關注點會更多轉向美聯儲對於未來加息節奏和時點的暗示上。

美聯儲加息後,美元會更「值錢」,流動性會降低,美元升值。這對於持有美元和美元資產的投資者無疑是利好消息,但對於並未布局美元資產,卻有赴美留學、美國游、海淘美國貨等需求的投資人而言,意味著要付出更多的成本。

人民幣:進一步承壓

據融360分析稱,美元走強,人民幣將進一步承壓貶值,在2017年或將「破7」。2017年新年伊始,每人每年5萬美金的換匯額度又將刷新,投資者可以考慮換匯和購買美元理財產品。

此外,在上一次加息時,有機構借入人民幣兌換成美元,套取美元加息與升值的收益。融360分析認為,有條件的投資人可以借鑒這種做法,在人民幣兌美元長期貶值的前提下,使負債人民幣化,資產美元化。但「人民幣兌美元長期貶值」的前提是否成立,還有待研究。此前,國內監管層相關人士近期多次強調人民幣的堅挺。而市場交易員和分析人士目前仍多認為人民幣還有一定的貶值空間。

大宗商品:不跌反漲

通常邏輯認為,美聯儲加息利好美元,大宗商品價格應該是承壓下滑,但歷史數據顯示,從最近三次美聯儲加息周期看,情況並不是這麼簡單的。一旦進入加息周期,大宗商品價格往往不跌反漲。

比如從現貨黃金看,1994 年 2 月的加息初始對黃金價格造成壓力,但隨後黃金價格出現回升,並在整個加息周期中呈現出反覆震蕩的態勢;

1999-2000年,黃金整體先揚後抑;2004 年 6 月-2006年 6 月的加息周期則完全處於黃金價格上漲的通道內。

而原油和銅在加息周期中升勢更為明顯,前三次美聯儲加息中,其價格表現在加息周期中反而是同步處於上漲通道中的。

有市場人士從前三次的美元加息周期中,觀察銅,黃金,原油三個品種的走勢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加息周期前:美元的加息預期導致資金外流,減緩市場流動性,在加息前的一段時間會讓大宗商品承壓,價格不斷走低。

加息周期中:美國加息意味著美國通脹水平上升,經濟逐步進入繁榮周期,並為全球經濟的復甦提供重要支撐。在此背景下,全球資源的需求會逐漸增加,從而在中長期內推動大宗商品價格的不斷上漲。

加息周期後:美元加息周期結束後,意味著美國和世界的經濟都經過一段繁榮後,不同的國家開始出現經濟放緩的跡象,導致大宗商品需求的減少,從而引發大宗商品價格的走低。

融360分析認為,美聯儲加息,會將「2016黃金年」徹徹底底送進歷史。隨著利率上升,美元走強,以美元計價的黃金、白銀會更加昂貴,因而削弱投資吸引力,價格終將下跌;

此外,美聯儲加息,美元升值,逐利的資本有很大概率捨棄並不產生利息的黃金、白銀等貴金屬,轉而投向「錢生錢」功能更強勁的美元和美股的懷抱。

多重因素疊加,自美國大選後一路狂瀉的金價將在年終歲末迎來「最後一根稻草」。

黃金的高峰遙遙無期,或許會在特朗普正式上台後起死回生,也可能依舊曇花一現。

債市:影響有限

業內普遍認為,對於國內的債券市場而言,美聯儲的影響並沒有這麼直觀。

銀泰證券徐春暉認為,國內債市相對開放性小,至少從目前來看,境外資金對國債市場的持有量僅僅佔比3.8%,很難左右市場,更多的市場壓力還是停留在預期層面。但由於今年的期限利差縮窄,對國內債市來說,預期已經形成了一個基本面向下的剛性局面。


美元加息的靴子終於落地,最後一道利空出盡,大盤也如約見到了3100點的強支撐,一切盡在掌握。

大盤下跌,主要是銀行等權重藍籌殺跌,這與美元加息對人民幣匯率衝擊有一定關係。美元加息毫無疑問是利空金融板塊的,昨天題材股的完美表現再次與整體的市場默契保持一致。甚至連很久沒有爆發過的量子通信都出現了集體拉升。


推薦閱讀:

為什麼2015年下半年房地產開發商拚命拿地,建築師的就業行情卻沒有回暖?
如何看待 2015 年 9 月 1 日房地產新政二套房公積金首付最低 20% 政策?
2018 年發生金融危機的概率有多大?房地產行業是否會崩盤?
如何評價天津331限購政策?
如何看待 2017 年 9 月 30 日央行定向降准政策?會對樓市有怎樣的影響?

TAG:政治 | 經濟 | 股票 | 外匯 | 樓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