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電影《黑天鵝》配樂的影評有哪些?


(皆引用)

鏡頭與配樂

此片的鏡頭相當的給力,一開始並不理解其在很多地方使用手持攝影,看到後面才表現其用意,電影中手持攝影最美的段落在Nina起舞之時,跟隨拍攝使得觀眾更為的關注Nina本身,跟隨拍攝的方式,使得電影的鏡頭較為的跳躍,而觀眾會找一個鏡頭中物體去維持視覺穩定,而這種手持的跟拍,能讓觀眾更入戲,大量的正面特寫也能讓觀眾更深入Nina內心,而心理暗示的就起到作用了,在一個層面上來說,鏡頭的運用是為讓觀眾更好的掉入圈套。阿羅諾夫在這些基礎上的務實和控制力,著實讓人佩服萬分。

配樂,此片的配樂更是出彩,配樂以鋼琴曲居多,對於我這樣一位古典音樂愛好者來說,此片的配樂真是福音,《黑天鵝》的配樂大量的改編於柴可夫斯基的《天鵝湖》,這導致它無緣奧斯卡最佳配樂(違規),但是這並不影響配樂的出彩,畢竟,改編自柴可夫斯基的作品能差到哪兒去?音效的運用加上配樂的遞進,使得電影表現力大大的加強。而此片的古典之風很大程度上也來自於配樂的運用,總之配樂是為電影存在的,而《黑天鵝》的配樂使得電影更加的完美。

http://i.mtime.com/sharp/blog/5569283/

1. 序曲

影片以Nina的夢境作為整部影片的序幕,背景中的音樂也正是《天鵝湖》的序曲。首先響起的是溫柔動人的雙簧管,Nina一身潔白,隨著雙簧管的聲音翩翩起舞。如果要找出《天鵝湖》中最具代表性的樂器,那必是雙簧管無疑。老柴刻意把雙簧管的聲音塑造成「天鵝性格」,幾乎所有的白天鵝的主題都由雙簧管演奏出。(大家非常熟悉的第二幕場景音樂,正是由雙簧管演奏出「天鵝主題」)其實這首序曲與第二幕場景音樂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先以雙簧管塑造出「天鵝」的形象,之後由弦樂組重複強調出主題;經過短暫發展,突然出現的銅管組用極度張狂的音響截斷了溫柔優雅的旋律,讓人感到極大的壓迫力;最後只剩下弦樂以極弱的力度苟延殘喘般地重複主題部分。

2. 第一幕 場景

這一段音樂的引用非常有意思,出現在影片中男主角首次登場之時。在《天鵝湖》原劇中,第一幕的場景部分描繪了王子在生日前夕參加舞會,舞會上眾女向其跳舞獻媚的場景。而在影片當中,男主角是為了挑選演員而出現的,眾舞蹈演員為了能夠被選上而努力地「搔首弄姿」,可以說本曲的使用正是恰到好處。本曲本為管弦樂團合奏,影片中作為排練時的背景音樂而改編了純鋼琴版本,也是別有一番風味。

3. 第二幕 圓舞曲

這是Nina進行天鵝皇后面試時候出現的第一首曲子,選自原劇第二幕中的一首圓舞曲(當然這並非第二幕中的唯一一首圓舞曲)。原劇中,此曲出現在第二幕的末尾處,舞蹈則為白天鵝獨舞。此曲為典型的三拍子圓舞曲,將略顯陰暗小調色彩與躍動的圓舞曲節奏搭配起來,表現出白天鵝內心既有希望卻又害怕的矛盾心理,展現出白天鵝憂鬱而多情的性格,可以說《黑天鵝》對這首曲子的引用是恰到好處的。電影中出現的這首曲子也被改編成了純鋼琴的版本。

4. 第二幕 場景(第二首)

這是緊跟在大家最熟悉的第二幕「場景」之後的又一首場景曲。一般來說,第二幕的第一首場景曲是不配舞的,那麼此曲其實是真正意義上第二幕的第一首曲子。這首曲子出現在電影中Nina以白天鵝身份第一次登台的時候,而原劇《天鵝湖》中,此曲也是白天鵝第一次登場時的背景音樂:王子前往天鵝湖打獵,卻發現一隻白天鵝變成了一位美麗的少女……(真是狗血的劇情啊……)白天鵝的第一次登場,又是雙簧管奏出了悠長而傷感的主題旋律,低音部則是薄薄的撥弦伴奏,突出了雙簧管的音色;之後則是大提琴的重複,象徵著男主角的呼應。(舞蹈中此時正是男主角登場)

5. 第二幕 終曲

這就是Nina從男演員頭頂摔下時的音樂。有的同學可能會說,這明明就是我們熟悉的第二幕「場景」嘛,怎麼變成「終曲」了?沒錯,這首曲子基本上和第二幕開頭時的「場景」一模一樣,原因是柴可夫斯基在第二幕中採用了一個首尾呼應的手法,其開頭的「場景」曲與結尾的「終曲」相同,展現了奧傑塔仍然無法脫離魔王詛咒而不得不變回天鵝的悲劇氛圍。用一句中學時經常用到的話來說,那就是:這種首尾呼應的手法使得整個第二幕「渾然一體」。

6. 第三幕 雙人舞 變奏曲

影片中,這是Nina在「殺死」Lily後,以黑天鵝身份首次登場的背景音樂(這是一首雙人舞曲,原劇中為魔王帶著黑天鵝出現在王宮時的音樂),也象徵著Nina內心黑暗面的完全解放。此曲主題旋律即取材自著名的第二幕「場景」,只是在配器上發生了變化:引子部分在鑔極富衝擊力的音色與低音大提琴沉悶而陰鬱的聲音的對比下,營造出一種詭異的氣氛;主題部分由長笛奏出,速度相比於第二幕「場景」快了不少;老柴在原主題旋律的中間,加入了一個銅管的小插部,長號奏出了十分狂戾的聲響,讓人感到音樂中所蘊含的那種邪氣。本片中採用此曲作為「黑天鵝」(或者說是「黑Nina」)的象徵,此曲的主題部分旋律與「白天鵝」主題相同,而以截然不同的配器及速度,凸顯出黑白天鵝之間對立而又統一的關係。電影中此曲的使用可謂精妙。

7. 第三幕 奧吉莉亞段落 終曲

這估計是整部影片中令人印象最為深刻的配樂了。Nina在這段音樂中不斷旋轉,雙臂逐漸長出羽毛,最後真的變成了一隻「黑天鵝」,這也是整部影片最令人感到震撼的段落。而在芭蕾舞劇《天鵝湖》中,那著名的「三十二個揮鞭轉」就出現在這一段音樂中,不過並不是影片中Nina表演的那幾個連續的平轉(「三十二個揮鞭轉」是要求女舞者在原地連轉32圈,其難度之大可想而知),而是出現在這一段之前的一點,感興趣的同學不妨去找找看這方面的視頻。

8. 第四幕 終曲

影片最後的高潮,這是一切真相揭露之時。這裡的對於老柴音樂的引用再也不是簡單的直接搬上芭蕾舞,而是與劇情緊密結合了起來:當Nina打開門發現Lily安然無恙站在自己面前時,背景中出現了「白天鵝」的主題,不過淹沒在了陰鬱的銅管的小調旋律中,似乎是預示著Nina的雙重人格終於交匯;當Nina驚恐地關上門,檢查本來應該放有「Lily」屍體的衛生間時,背景中的銅管旋律急速下行,渲染出瘋狂而詭異的氛圍;而當Nina發現衛生間中空無一物,終於知道了真相:原來她「刺死」的是自己!此時鏡頭突然轉到了Nina身上的傷口,音樂中的打擊樂器適時響起;在Nina從傷口中掏出玻璃片的那一刻,「白天鵝」主題再次響起,但是這次的主題由全體管弦樂團以極大的氣勢奏出,而且改為了大調式,改為大調式的主題部分不但沒有顯得光明樂觀,反而表現出白天鵝英勇赴死時的強烈悲劇色彩。影片中正是巧妙地運用了音樂的這種悲劇色彩,將其安排在了Nina取出玻璃片,一切真相大白之時,給觀眾極大的震撼。

雖然說《黑天鵝》因為音樂原創性不足而未能獲得奧斯卡最佳配樂獎,但是片中不論是對於《天鵝湖》中音樂的選取、剪輯,還是與電影節奏、氣氛的配合,都可以說是無可挑剔。可以說,如果沒有片中出色的音樂運用,《黑天鵝》就不可能給觀眾如此大的震撼。

http://music.ziqiang.net/2011/03/e5-a5-a5-e6-96-af-e5-8d-a1-e8-8e-b7-e5-a5-96-e5-bd-b1-e7-89-87-ef-bc-9a-e3-80-8a-e9-bb-91-e5-a4-a9-e9-b9-85-e3-80-8b-e5-8e-9f-e5-a3-b0-e5-a4-a7-e7-a2-9f-ef-bc-88-e5-85-b6-e5-ae-9e-e5-b0-b1-e6-98-af/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電影《天使愛美麗》中的電影鏡頭?
韓國電影《卑劣的街頭》 大家覺得如何?
如何評價《全民目擊》這部電影?
如何評價電影《八惡人》?
如何評價韓國電影《不可饒恕》?

TAG:電影 | 音樂 | 影視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