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設計師需要注意什麼?


除了引用這個,暫時想不到比這更好的答案了。

第一條:

不可抄襲他人之創意,不論有何前提;

Not to copy other"s creative work, under no circumstances;

第二條:

不可過分依賴電腦技術,切記,你是一名設計師,不是一名電腦修圖員;

Not to rely completely on computer technology, it is a tool only and cannot substitute your creativity. Remember, you are a designer, not a computer graphic editor;

第三條:

不可一直追隨流行設計風格,現在流行的,必是馬上過時的;

Be a creator and not a fashion-follower because a trendy style today would become an out-dated one tomorrow;

第四條:

各用10%的精力涉足十門設計學科,不如用100%的精力涉足於一門學科;

Trying ten design fields simultaneously but badly is worst than concentrating on one field and master it;

第五條:

不可將自己都認為有問題的作品向公眾發表;

Be professional and not to release any art works that you don"t like;

第六條:

不可因低價商業項目,而放低對作品的要求;

Not to lower the quality in view of low business value of an art work;

第七條:

不可憑主觀意識評價他人作品;不可人云亦云;

Not to criticize other"s artwork merely on the ground of one"s preferences nor just replicate comment from someone;

第八條:

不可閉門造車;了解一些歷史、哲學和人文,將對你的作品大有好處;

Not to create artwork without any ground. Great works usually come from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ultur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第九條:

不論身份高低,須保持謙虛的態度;

Keep yourself modest to people, no matter you are just a novice or a master;

第十條:

永遠堅信:設計可以拯救你的國家,可以改變世界。

Always believe that design can save your country and change the world.

我自己補充一條:

設計不是改變,是改善。


設計師需要注意的點不少,今天寫了一篇文章,講其中一個點,希望有幫助。:)

設計師如何認識自己

最近工作忙,有一段時間沒有動筆。有趣的是,一旦一段時間沒有寫字,就有設計師小夥伴們在社交網站上私信,說yoyo老師是不是很忙啊,好久沒有寫文章了。其實,構思一直有,就是沒動筆啦,今天好好寫一個話題,關於設計師的自我認知。

最近讀完一本書,艾里斯和傑克特勞特寫的定位,收穫很多,還沒有來得及仔細思考定位對產品設計的價值,我先想到的反而是設計師小夥伴們經常問到的設計師如何認識自己如何進步的話題。從這本書的基本思考維度,能從定位這個角度去幫助我們思考這個問題,感覺挺奇妙的,有時學科真是相通的。

設計師進步,除了設計技能、職業平台、工作態度等基本點,我覺得很重要的一個點就是認識自己,識別自己的位置、優勢、缺點等,然後找准方向突破。

所以思考的第一點,設計師如何認識自己。

如何認識自己,自我思考是一個必須的方式,今天想討論另外一個方面,別人如何認識你的。

「定位需要逆向思考,定位需要從潛在顧客開始,而不是從自己開始。」

設計師在職業場合,能清晰了解自己的定位嗎?可能很多設計師說,能。我覺得,不一定。

設計師明確了解自己的工作種類,交互、視覺、前端、動效、用研、品牌等,在一個團隊承擔新人、骨幹、管理者、決策者、總體制定者等角色,這些並不能完全代表一個設計師的定位。

設計師是一個天然標籤的群體,因為設計師的風格足夠鮮明。

一個30人的設計團隊,肯定是有30個不同風格的設計師,背景、思考方式、快慢、開合都不一樣,很難有兩個雷同的設計師。設計師有獨特的風格,但是設計師能準確理解自己的定位和風格嗎?

在騰訊、華為工作的時候,我都帶著團隊玩過一個遊戲,遊戲很簡單:

一個大白板,寫上團隊每個人的名字,然後每個人的名字下面有一列空白。先請每個人寫一張小紙條,寫上他們分別認為其他同事對他們自己這個設計師的認知和印象,然後貼在自己名字下面空白欄目的第一個位置。

然後請每個人對其他每個同事都分別寫一張認知和印象,貼在其他同事名字下面的空白處。

簡單來說,如果有5個人,ABCDE,A先寫一張他/她感覺其他同事對他/她自己的認知,然後A再寫上他/她對BECD每個人的印象和認知。

這個遊戲是很有樂趣的,大家可以真實反饋對其他人的認識,更重要的是,可以了解到別人對自己的看法。遊戲一開始總是很歡樂,但是到了結果展示的時候,每次都有同事有若有所思的表情。

因為自我認知和他人認知結果差距很大。

每次遊戲都有一個現象,少數人自己對自己的認知和別人對自己的認知是一致的,大部分人是不一致的。很多人對自己突出特性的認知,且認為很明顯的一個點,卻被所有人忽略,而他有時沒有想到的點,反而被每個人識別。

例如A對自己的認知是,設計稿細緻、創造力強,但是大家對A的認知基本統一是,工作狂、反應敏捷。這是自己對自己認知點與大家認知點不同的例子。

例如B自己對自己的認知是,反應慢、思考過程長且出活慢,但是大家對B的認知基本統一是,穩重、踏實、能控制自己的工作節奏。這是自己對自己認知點觀察角度與大家不一樣的例子。

作為一個設計師,都對自己有一定要求,且希望自己的定位、風格、印象、標籤是什麼樣子。但是真實工作環境中,不是每個人都能這麼去看你去理解你。所以設計師應該時刻保證對自己的理解,並從周邊環境得到對自己的真實印象,然後再調整自己往最優化的工作狀態去調整,這才是優質循環。

如果工作場合中,設計師總是被別人的印象帶著去改變,這時設計師的發展是不可控的,因為這是一個被動的進步過程,方向無法預期無法掌控。遇到好的環境,能成長迅速,遇到不好的環境,就麻煩一些。這也是一些小夥伴換了工作環境,工作效果迅速變好/變糟的原因。

個人認為正確的方式是,對自己的認識足夠清晰,且能有明顯的特性展現出來,引導周邊環境(公司、部門、上級、平級、下級)去理解你的特性,讓別人對你的印象是你控制的,那設計師的發展就是相對可控的。這樣的工作方式會幫助設計師建立一套自己的工作體系、信心,幫助設計師在任何環境都能保證自己的設計輸出和工作發展。

回到開始提出的點,定位要同時從周邊開始,不要僅僅從自己開始。

一個沒有任何反饋的環境是可怕的,沒有人有義務天天主動提醒你,所以自己常思考,保持觀察和思考的敏銳,非常重要。

認識了自己,就要聚焦,這是進步的一個方式。人的精力有限,不能面面俱到,需要把自己最優勢的地方擴大,然後彌補必須解決的缺點。

所以第二點,聚焦解決問題。

講一個例子,設計師A需要給客戶講述一個設計方案,目標是客戶能接受並認可設計方案。

這時設計師對自己的認知是:

  • 設計方案思考成熟。

  • 設計稿優質。

  • 案例展現充分、論證邏輯嚴謹。

這是好的方面,這時設計師應該做的就是把Keynote再優化做到完美,設計方案思考成熟,再額外準備一些設計思考方式,並找到一些反面的設計案例來證明為什麼這個方案針對現有商業情況是唯一合理的。設計稿優質,再用心思安排設計稿展示思路,講故事,鋪墊起承轉合,構建設計曝光的精彩環節。案例展現充分、論證邏輯嚴謹,更需要自己挑戰自己的思路,假想自己是提反對意見方,自己轟炸自己,然後自我攻防後保證邏輯的嚴謹度到最好的狀況。

然後設計師對自己的不足認知是:

  • 客戶是外國人,自己英語不是很流利。

  • 正式的演講場合經驗少。

  • 客戶是第一次見,演講前沒有任何交流機會,較為生疏。

時間緊湊,不能面面俱到,設計師A決定聚焦到第一個問題,因為正式演講場合經驗少的缺點短期無法彌補,而客戶在地球另外一邊,暫時也沒有辦法提前熟悉。所以設計師A天天對著鏡子練習英語演講,把設計方案講得滾瓜爛熟。至於另外的兩個點,就硬著頭皮上。

聚焦是一個很容易理解的概念,但是做起來很難。很多人會犯一個錯誤,就是想滿足所有人的要求。很多時候聚焦意味著,說不、忽視、放棄。

設計路上是這樣,職業發展道路也是這樣,不要試圖滿足所有人的要求。就算美國總統候選人參加競選,也是代表部分人的要求,不敢說讓所有人都支持他/她的。

最後一點是,堅持。

有一些事情,做了立馬有效果,得到好處。

有一些事情,要做很久,才會有效果,會厚積薄發越來越好。

兩種事情我們都要做,第一種事情總是少見或者要付出代價的,第二種事情感覺長遠來看更靠譜一些。

認識自己,反覆認識自己,並控制自己的被認知,是一個很有趣的過程。:)

謝謝閱讀!

thanks,

yoyo


1) 不要迷信細節,不要迷戀細節,最可怕的是為了細節是忘了主體。

2)設計師不要因為自己加多了多少個設計元素而津津自喜,而其實上更應該去做的是不斷地削減設計元素,凡是【去掉與沒去掉】沒什麼兩樣的元素,全部去掉。

3)不要以為別人不是設計專業就不能對你的作品評價,不要有專業上的傲慢,正如廚師炒菜,好不好吃人人都有資格說。

4)一個實用性的設計,它是有限制的,設計上的創意應該顧及技術上的可行性是否可行,投入產出比是否值得。

5)設計要追求完美,但並不是所有設計生而平等,有些是必須被湊合著去做。

6)設計不簡單等於畫圖,它是將一個概念,從無到有所牽涉的方方面面工作,都是屬於設計範圍,設計師要成長,要走得更遠,就不能只停留在視覺設計上。


對於被統稱為"美工"的設計師。。。。

a. 需要有整體風格控制能力, 整體風格先抓住了以後再把細節做細做透做出彩....一個出色的作品不僅僅的精緻的,還是一體的;

b. 要有大局觀, 必須了解產品,用視覺化的語言去體現產品特性,而不是一味的照著案子找圖片做圖片貼圖片;

c. 需要知識豐富,善於聯想,理解能力要強,靈感的源泉真正意義上不來自與大師的案例,而來自於你對周遭自然和生活的理解;

d. 少就是多,切忌浮誇設計;

e. 關注用戶體驗,在設計的過程中或後,將自己變為使用者去考慮元素運用的合理性;

f. 當覺得自己的水平已經難以突破的時候,看點理論知識,很可能會突破自我。


設計師如何從裡到外提升自己的價值。

前言

這是一篇關於設計師對生活的思考,個人粗見。

設計師不是藝術家,不像搞藝術的那麼隨性。因為設計師設計的產品是給人們用的,關乎每個使用者的感受。藝術家不用考慮觀者的感受,只管傾述自己的內心世界並充分展示個性。設計師註定背上神聖的使命——設計,讓生活更美好。

遇到過這樣的一位同事,每天兩點一線,穿梭於公司與宿舍。平日里不玩遊戲、不運動、沒有一項熱愛的事情。除了工作就是工作。周末也經常宅在家中,很少參與部門活動。穿著打扮隨便,辦公桌布滿灰塵,宿舍更是亂成一團......或多或少我們都存在同樣的問題,是不是該反省一下。做為一名設計師,自己的生活都過的很邋遢,如何設計出好的產品改善人們的生活?

凡事有內因和外因。先說內因,想改變現狀應該從自身做起,只有先主觀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才會去改變。不要經常把「隨便」掛在口邊,太多的隨便會讓你散失對生活的追求,變得凡事都很將就。那就跟常人一樣了,記住你是個有使命的設計師,不能太隨便。外因,就是環境造成的影響,大環境你無法改變,比如公司。但小環境你可以左右。生活完全可以運用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術》對自己的辦公桌,宿舍生活環境進行歸類整理。不用很高大上,但要規劃自己的生活,保持愉快的心情。我們不是藝術家,生活環境越凌亂越有靈感。

設計師熱愛生活的表現可以有:

1.好奇心

保持對事物的好奇心,關心時事。關注生活的點滴細節。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好設計都是來自於生活。

2.興趣愛好

不要沉迷遊戲,積極向上的興趣愛好會讓你對世界充滿愛。生活中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一顆發現美的眼睛,你可以用你的鏡頭記錄生活的點滴趣事。養養小動物、種種小花小草等等的。

3.運動鍛煉

設計師經常是搭配「滑鼠手」、「勁椎病」等詞語出現的。習慣了在辦公室的我們,慢慢變的懶起來,不願意運動。運動時會讓人感到興奮,不信你試試。

4.有追求、有品味、懂享受、會欣賞

你不用去很高大上的歌劇、交響音樂會,起碼不要跟廣場大媽一起跳小蘋果就夠了。遠離泡沫劇,適當的娛樂活動。周末看看畫展、陶藝等,感受文化陶冶情操、尋找設計靈感。

最後分享一個設計師Smlle減壓法則

Smlle法則: 1.Sleep 充足的睡眠 2.Memory 美好的回憶 3.Interest 正向的興趣 4.Love 愛惜自己 5.Exercise 保持鍛煉

設計師佳佳,歡迎交流。

新浪微博@ SSSStorm


先簽合同再動手 畫面的每一個元素都要準備存在的理由 實在說不出來理由 就賣萌混過去 多準備幾個笑話,小魔術可以加分 別人沖著你笑千萬別回應 切記:一切荒謬的事情都可以用「這是藝術」來解決


看了yoyo的回答,感觸良多,我的理解就是設計師在過程中的認知很重要,這個認知是多方面的,會體現在具體的設計中,也會在溝通中的。我們相信,設計是一個相對感性主觀的領域,我們每天的生活動充滿了設計,下面講我自己經歷過的幾個故事來說一說我理解的設計師:

1、沒有以用戶為本

這個是一聽音樂網的網站

這是一個很典型很古老的網站,版式設計都是在10年前的感覺,最早的時候一聽的電腦客戶端安裝在了很多網吧的電腦上,很多去網吧玩的用戶,都用一聽客戶端來做背景音樂,其實並不關心聽的內容

我去了這家公司後,主攻移動端,但是也沒有什麼好的點子,只是基於公司的曲庫做一些垂直的網頁頻道或者是app

其中古典音樂是我做的一個頻道 大概的設計是這樣的

這應該是在三年前了 我做了一些圖標和頭像 加了一些細節 還有畫面的感覺質感,在那個階段自己其實還挺滿意的,上線不久看數據效果並不好

原因其實現在想想很簡單 數據顯示 用戶在這個頁面停留的時間很短 甚至很多都是剛點開就關掉了 他們從首頁進入到這個頁面 感覺去了一個全新的地方 ,甚至會想 我還在這個網站嗎?心裡會缺乏安全感,給用戶增加了學習成本 也許對於他們來說這種樣式可能跳躍性太強,從這件事情我會認知到其實我們自己主觀的認為還是很片面的 關注用戶的想法 做適合他們的設計 相對來說會好一些 我對於UI這個詞中的U有了更深層的理解

所以,永遠不要完全以設計師自己的立場和角度來設計產品;同時設計師需要重視用戶研究帶來的價值。

2、深層凈化自己的必要性

其實不得不提的一點就是 我們想一想設計師的入行是否有門檻 在我短暫的UI培訓講師職業的過程中,一直有個問題困擾我,經常會有一些學生過來諮詢說,老師UI這麼難我們能學會嗎?首先求學是好的,這一點我很肯定的。但是有沒有捫心自問下自己為什麼要學習UI,我每次都會問,為什麼想學,基本上的答案都是因為掙錢多。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對話。

:趨勢嘛!掙錢多!其中包括大學沒好好上學的設計專業畢業生,做人力資源工作20年的大姐,還有自稱10年平面經驗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同行。

我們要知道設計是表現與共鳴的藝術,做設計有沒有門檻?有!大大的有!很多沒有經驗的新人憑著一腔熱血紛紛走上了UI設計之路,5年前我也是其中一個,作為一個大學期間天天躲在宣傳部畫畫做海報的進出口貿易專業的學生,當初我也不了解互聯網企業,因此在做設計師之初提出過各種天馬行空的創意,也做過現在看起來很糟糕的設計,時間推移,慢慢好起來,明白了我們在設計行為,而不是自己的主觀世界。

再有,有很多很土(我很主觀,別罵我)的學生,問我,我想學能學會嗎?我真想說,你真他媽土,穿衣打扮,聽的鄭源的歌,看很爛的垃圾書,學不會!

在教育機構工作有很多無奈,我體會到了很多年輕超前的想法這是我的收穫,但是在這裡說句題外話,也算是個建議,如果你真愛設計,你需要有超前的想法與自律能力,想法是眼界是思維,自律能力是基礎是你要入這個行業最基礎的能力,需要你不斷的學習去掌握,我相信,好的設計一定是從娘胎里出來就是好的,是價值連城的,值錢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但遺憾的是基本上現在的很多產品都是在做反向的事情,為了去讓他價值連城,而去挖掘設計,這個理解可能比較主觀(輕拍)

所以總結下,要知道自己的做設計的動機,這個很重要

3、執著但不強求

設計這個領域特別需要我們的耐力,無論是上文所說的眼界還是學習,都需要我們有一個真誠執著的心態 我相信很多人是有天賦的 但是我願意把天賦比成機會,機會永遠都是給有準備的人的 ,設計是一個偉大的行業 所以一定需要我們去執著

這裡推薦個人:設計師胡依林,為夢想離開微軟去當鞋匠

設計師胡依林,為夢想離開微軟去當鞋匠,他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甚至連英語都不會,卻成為微軟中國高管,世界頂級設計公司青蛙設計設計分析家,在事業進入巔峰時,他卻辭去高薪工作放棄白手起家,自己在家做起了鞋子。

同時,我願意把設計與自己的愛好相結合,如果自己真的不喜歡 千萬不要勉強自己 那樣一定出不來好的設計

最後,如果你喜歡設計 請注意:以人為本 深層凈化自己 執著但不強求

祝福 各位設計師 也祝福我


試著從一個設計專業學生的角度來回答此題...

並沒有工作經驗...僅提一點我在系統學習設計前後所改變的觀念

1.不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均是耍流氓。

我身邊很多人都以為設計是屬於藝術的一個門類,然而兩者完全是兩碼事。一個藝術工作者可以在自己的作品中毫無顧忌的投入自己的知識,閱歷,情感,慾望;盡情的插入「我使用了XXX手法」,「我致敬了某大師」等等僅僅滿足自己表達慾望的東西。然而設計師不行,設計必須從用戶需求出發,在用戶需求、成本、可操作性多個方面作出妥協,已設計出一個真正能夠滿足用戶需求的東西。工業設計早期的許多探索譬如工藝美術運動,新藝術運動之所以失敗,根本原因都是因為他們在人們渴求著大機器時代下更大的生產力,更多產的數量(大部分人的生活水平還沒有到對產品的美與設計感產生需求)時,這些運動的引領者卻偏偏想要否定大機器,回歸手工藝,將工藝的精緻這一次要需求放在了對可批量生產的主要需求之上,最終全部走向了失敗。由大見小,一個設計滿足不了用戶的需求只能滿足設計師自身的審美需求和自我陶醉那很明顯是失敗的。

2.Stay hungry,stay foolish.

我覺得設計可能是對知識要求最駁雜的一個專業,因此對知識和新事物的饑渴感十分的重要。因為設計從某個角度說就是尋找問題的解決方案,從這個角度講生活處處可設計,反過來說,為了你的設計能夠適用於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考慮的因素是很多的。我學工業設計,除了數理基礎課和素描,構成,人機工程,綜合造型專業課之外,還會需要心理學(更好的分析了解用戶需求),人文素養(不然怎麼做有情懷的產品),藝術素養(審美與靈感的源泉),編程與電子電工技術(==..在團隊中可以正常的和技術人員交流)等等...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就是喬布斯的書法課。

3.觀察生活

寫到這我突然覺得可以和上面一點一塊說的...

很好說,沒有無中生有的創造,只有對現有的東西巧妙地演化與改造。而生活就是最豐富的資源。你可以直接從中吸取視覺元素(比如IOS6的擬物風格,每一個紋理都可以從現實中找到原型,又比如新藝術運動中的作品大量運用大自然中的植物曲線),也可以研究用戶行為(觀察用戶使用產品的環境,感知認知過程等等...),總之,生活中的素材與資源真的太多。

4.鍛煉身體

雖然沒有工作經驗,但因為學生工作經常修圖...背和脖子都有非常痛的領悟....由於對電腦的依賴性太強....經常會出現身體不適的狀況...據說設計師的最高境界讀物是《頸椎病的自我治療》?

5.謙虛

講述自己身上的一件事。

大一上學期在某學生組織宣傳部們工作,當時自己做了一個自己覺得很滿意的噴繪,背景為白,當時自己很得意這件作品。但是上司們(不是宣傳部的)說我做的背景太淡,可能不突出,堅持要我改。當時我並沒有在意而是堅持了我的想法,畢竟我的內心裡,我覺得一你們不是學設計的,二你們甚至不是宣傳部的,審美能好到哪去。出於自傲我拒絕修改。而且當時的電子版給很多人看,都評價不錯,我就更堅定我的想法。但是當實體出來時我傻眼了。為什麼?因為在手機屏幕上看確實整張噴繪還算整體突出,但是當它放大到幾米長的大小並且掛在一個淺色牆上時,它顯得是那麼的平,那麼的不顯眼。

這件事我思考良久,總結兩點,一是學會聽取每個人的意見,不管他是誰,牛不牛逼。二是設計是一個流程,你在PS上把圖保存了不代表工作就結束了,你要保證你的成果能夠確確實實的發揮它的作用,這就需要你更嚴謹的態度與思維。

———————————————————————————————————————————

知乎首答...寫完後再看感覺自己寫的還是略顯主觀和稚嫩。

如有不當或錯誤之處,渴求批評指正。

順便一提,題主還是指明一下是哪種設計師,需要注意哪方面的問題比較好....方向實在不明...


沒事兒就早睡,少熬夜,努力擺脫網路依賴。 一定要吃早餐。有孩子一樣的好奇心,保持學習並認真工作。理解客戶也很不容易,雖然有人很煩,很裝。心中默念:不差錢就是好客戶。如遇到能很談的來的客戶,並且自己的設計能伴隨企業成長,感謝上帝:賜予我繼續設計下去的力量。


我只有一個思路

少去關注一份作品,廣告,產品是怎麼做的。

多關注這份作品,廣告,產品為什麼這麼做。

這樣你才能從一個表象的闡述到理念的表達。謂之思想。

久而之,你的東西才會有影響力,而不是單純的連工藝品都算不上的花瓶。

推薦去看看包益民的TED演講,一個同好推薦我的,受益良多。他提出了一個概念,

「現在設計師的地位低下,是因為我們自己不重視自己而導致的。說白了,一張花架美圖,什麼也改變不了,哪裡會需要你這樣什麼都改變不了的人?」

但凡一個能解決問題的人,都是一名出色的設計師


當別人叫你美工的時候一定要嚴肅的告訴他, 對不起,我是設計師。


注意身體


推薦閱讀:

橫推豎拉的門把手設計是如何在美國成為主流的?
平面設計師如何用設計為社會責任盡自己的力量?
設計師可以被稱作是藝術家嗎,為什麼?
為什麼陸港台等地的中文排版沒有學英文排版那樣首段不縮進?
為什麼有的耳機要設計成入耳式,難道不覺得這樣耳朵很不舒服嗎?

TAG:設計 | 設計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