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新聞「本科生就夠用了」?

微博話題

個人注意到這是央視新聞的官微所發,不知道是不是代表官方的一種聲音或者信號(應該還未成為主流)。

即鼓勵大學生直接就業或創業,增加市場勞動力。和二胎政策中增加勞動力的效果類似。

內生增長理論裡面兩部門模型提到大學研究人數影響技術創新等,

而技術創新是長期經濟增長的關鍵。

所以試圖通過引導輿論來減少讀研人數,

來增加勞動力某種程度上是殺雞取卵(除非默認中國研究生對技術創新沒什麼貢獻,只是推遲就業)。

而且感覺中國勞動力市場主要是結構問題,

就算是讓更多大學生去找工作也只是加大了大學生就業難問題。

或許我最開始的假設就不成立吧?

希望能拋磚引玉


題主,Romer的內生增長理論不是這樣用的。你還要多學習一個。Romer模型雖然建模很複雜,但是邏輯並不難懂。既然你提到了Romer的內生增長模型,那你能理解內生增長模型的內在邏輯和前提假設嗎?

你題目中這段話,看起來是在講內生增長模型,卻明顯吧科研看成了外生的變數。實際上是掛著內生增長模型的羊頭,賣著新古典主義的狗肉:

內生增長理論裡面兩部門模型提到大學研究人數影響技術創新等,

而技術創新是長期經濟增長的關鍵。

Romer(1990)發表的內生增長模型,核心邏輯和假設只有三點。

第一點,對知識的壟斷是創新的動力。如果我研究出一個東西很快就被人剽竊了,那就沒人會做科研。

第二點,知識是有外部性的。即便你能壟斷一個技術突破,從長期看,這個技術對於整個國家的經濟以及後續的科研都有幫助。這個幫助不是對科技發明者的,而是對這個國家的。

第三點,經濟從長期看是均衡的,如果科研的利益永遠都比生產大,那世界上所有人都去搞科研了。如果生產利益永遠比科研大,從長期看一個搞科研的都不會有。所以長期看,科研人數和生產人數必定有一個平衡。

內生增長模型,實際上就是用數學手段對以上三點建模。通過解模型的均衡,Romer得出了三個重要結論。第一,想要科技發展專利保護要做好。第二,整個經濟體科研總體規模越大,規模效應越顯著,科研有明顯的聚集性。第三,科研人數越多,經濟增長越快,但是科研人數歸根到底是市場決定的。從長期看政府唯一能干預的只有第一點。

政府可以通過行政干預鼓勵短期科研,但是這是有代價的!這才是Romer思想的核心。同學你只看到了第三點科研投入決定增長這個很片面的結論,卻沒看Romer得出這個結論的過程。如果Romer模型結論這麼簡單,他也不配被稱作「永遠在明年拿諾貝爾獎」的男人了。如果你全盤接受了Romer的假設。你就會發現,政府的職責就是在科研和生產偏離平衡的時候,將兩者的數量拉回正軌。

比如現在碼農收入明顯偏高,政府要做的就是把這個信息普及給廣大群眾,讓更多的本科生當碼農。比如現在學文史哲的研究生明顯偏多,政府就應該告訴大眾,現在這方面從業人過剩了。我認為這才是Romer模型重要的地方。關鍵是政府對於各個部門人才供需的判斷,政府的職責就是當資源錯配的時候,充當市場的潤滑劑

如果你用行政手段強行提升科研水平會怎麼樣呢?套用Romer的模型的邏輯結果是這樣的。短期內科技增長率會提升,但是由於科研人數超過應有人數,生產部門迅速萎縮。政府財政收入迅速減少。因此對科研的補貼也會變得捉襟見肘,科研補貼減少,科技增長速度又落下去了。然後回到了比剛開始更低的位置。如果繼續強拉科研投入,經濟就會崩潰。這個過程是不是很熟悉?沒錯,這就是前蘇聯模式。蘇聯短期內通過全力搞科研,將科技水平推進到了很高的地步,但最終還是完蛋了。

如果你把政府干預科研這個話題繼續研究下去並且研究透徹,可以發表一篇很重量級的經濟學論文,這基本上就是宏觀經濟學最前沿的理論研究內容了。看過我之前回答的人應該知道,我不喜歡Romer,因為他論文中難以自圓其說的假設太多了。但是我對他那一套還是很熟悉的。

此回答儘管應該沒什麼人看,但堅決拒絕私自剽竊!這涉及到我對Romer模型的一些原創思考。

------------

這個回答竟然能破百贊,完全沒預料到,那就多說兩句吧。

Romer的兩部門內生增長模型和傳統的外生增長模型最大的區別就是。內生增長模型把科研部門和非科研部門看做了兩個互相競爭資源的部門。這兩個部門之間的資源分配同樣有一個看不見的手在調控,同樣存在一個均衡。並不是政府拉動科研,經濟就會起飛。實際上如果市場完全有效的話,即便政府不干預,各大公司也會主動把科研水平調節到最合適的水平。比如美國的高新技術產業公司科研投入非常高,並非是政府投入高,而是市場利益導向。

Romer模型這個想法是很好的,但是這個模型的推導是有爭議的。前幾天在波士頓,Romer參加了個學術會議,據Duke這邊參加會議的教授爆料,當場有人指責Romer的模型是bullshit.....

Romer最大的問題就是他做了很多額外的假設,這些假設並沒有太大的經濟學含義,純粹是為了讓微分方程變得好解。比如他假設,科技創新本質是研發新的中間產品。舉個例子,如果傢具是最終產品的話,沒有科技創新的話,我們能選用的唯一中間產品就是木頭,科技發展之後,我們有了塑料,不鏽鋼之類的其他材料。他還假設不同中間產品都等價...也就是說木頭做傢具和不鏽鋼塑料做傢具沒有區別。這些假設其實都沒有任何意義,純粹就是簡化模型。

所以有人就指責Romer,說他是數學家搞經濟,完全脫離現實。還引發了經濟學中數學濫用的擔憂。


首先,大部分master和phd出來並沒有搞學術,所以本科生就夠了。不搞學術為什麼要給你發工資念master和phd?中國基本上不需要【這麼多的】【合格的】phd來做工程師,你願意也沒地方給你去。

第二,如果本科生、專科生真的是一個合格的本科生、專科生的話,那專科生也早就夠了……

所以這並不是什麼殺雞取卵。要是哪天說高中就夠了,這才是殺雞取卵。


好多人都沒回答到點子上。

我覺得除了站在大學生(員工)的角度去看,也要站在企業主(人事部門)的角度去分析。而且各線城市的情況都會不一樣。

在大學生的角度,無非是1.就業恐懼;2.更好的工作機會和待遇;3.家庭的要求;4.對於學術的追求。

但對於企業主來說,他所考慮的問題是1.我需要什麼技能的人;2.招人是需要成本的,我不想出太多錢;3.對於大公司而言,如果來應聘的人太多,簡歷篩著太麻煩,那我不如設置高一些的門檻,總歸高學歷的人中人才比例比較高,至於有的人書讀太多讀傻了,我不管,反正我不需要他們有啥想法,把活干好就行。

所以你可以發現,大學生和企業主唯一可以對接的想法就是2.更好的工作機會和待遇,其他的諸如怕不怕進入社會,父母啥要求,熱不熱愛學術,事實上不是企業主需要考慮的,只有2,可以體現出大學生的能力,去滿足企業主的需求。

所以上面回答的很多人有一個誤區,就是將一個崗位或者行業平均學歷的高低,作為衡量這個崗位或者行業「本科生是否夠了」這一事實,這是不恰當的。以金融行業為例,一線城市的金融行業,除了櫃檯、銷售和後台部門,幾乎都是要求研究生以上學歷,現在有的機構銷售崗位也要求研究生。難道真的是本科生不能勝任?當然不是,其實只要進來了,誰管你啥學歷,即使是投研崗位也是。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金融行業是相對比較賺錢的行業,所以在滿足基本要求的情況下,會有非常多的人應聘這個行業,所以會造成學歷要求的提升。

那對於一些私營企業來說呢?當然要算帳了。你一研究生來,要價那麼高,本科生也能做的事,幹嘛給你做。再說私營企業也不會有那麼多人去投簡歷,不存在提高學歷門檻篩人的必要。

有個浙江省工商局長大戰主持人的視頻里,說「全國80%的企業是私營企業,解決了全國90%以上的就業人口」,我不知道這個統計是否精確,但也很能說明問題,80%的企業都是要本科生的,有90%的人會進私營企業,那讀研究生當然沒什麼必要了。

所以大學生最關鍵的不是考慮自己腦子裡的那4點,而是多想想應聘你的人是什麼樣一個情況,這樣才會對你讀研與否帶來真正具有意義的決策依據。


「除非默認中國研究生對技術創新沒什麼貢獻,只是推遲就業」。

是的,就是這麼默認的。。。基本可以看看美國本科生,非亞裔,繼續讀master只是為了畢業去工作的比例就知道了。

------------------------

啊,被輪子哥贊了。好激動。

啰嗦兩句,國內有一個問題是覺得教育是一鎚子買賣,畢業了就over了。然而教育是一輩子的事情,根據個人的發展和興趣,不斷學習的過程。現在的情況企業可能越來越接受這個事情,但是大眾,特別是學生和家長還受不了。

當年本科畢業的時候,申請phd有些受挫,想去找個工作在公司看看,之前一直沒想過industry這條路。結果我媽媽竟然哭了,說好不容易去了T大,成績也不錯,放棄保研出國,結果放棄出國就工作了,她受不了。。。


「本科生就夠用了」,是簡單的一句話,但並非要說給所有人聽。

如果你才華橫溢,醉心學術,那麼,這句話不是說給你聽的。

請你繼續讀研讀博做研究,為祖國科研事業做貢獻。

如果你家境富足,父母身居高位,有車有房有關係,那麼,這句話也不是說給你聽的。

請你隨意選擇你的未來,你想讀研讀博也好,想工作也好,你開心就好。

別怪我太直白,這世界就是如此現實,上面兩種人,是有選擇的權利和自由的人。

「本科生就夠用了」,這句話是說給那些家境不好的社會中低層家庭子女的。

中國社會全方位立體式的宣傳,唯教育論,唯成績論,唯學校論的輿論環境,迷惑了許多人。

尤其是讓許多底層家庭的家長和子女誤以為,學歷好就能改變什麼。

但現實卻是,父母辛辛苦苦省吃儉用供子女讀了本科,又讀了研。

但到頭來,子女依然只是做著普通的工作,拿著微薄的工資。

現在和當年已經不同了。

當年的大學生太稀缺了,稀缺到你只要能上大學,無論學校好壞,你都是天之驕子。

但現在,時代不同了,再讀一個研,還不如踏踏實實找工作,貼補家用。

不要說讀研能提高,能改變什麼。

對於大多數普通學校的普通研究生而言,讀研對他們的未來真的沒有本質的影響。

也不要說讀研不會增加家庭壓力。

也許讀研的時間和花費對你根本無所謂,但對於太多太多中國底層家庭而言,他們真的需要子女儘快畢業,儘快工作,賺錢貼補家用,養家糊口。

更不要說這個新聞沒有用。

中國底層,尤其是農村,許多人的思維還停留在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之前。

在他們經歷的那個年月中,在他們的記憶里,考上大學,還讀研了,必然是狀元一般的存在,是可以飛黃騰達,光宗耀祖,是全村要一起慶祝的大喜事。

許多人真的不知道,時代不同了。

------------------------果然說了實話,必然就會有人聽不懂,或不愛聽----------------------------

有些立志的言論,對夢想的宣傳,你說說,雖然沒用,但總是沒壞處的。

但有些,那不是心靈雞湯,那是心靈砒霜。

前路布滿荊棘,你鼓勵我勇敢,要我堅持,這沒什麼,最多劃得我遍體鱗傷而已。

前面刀山火海,萬丈懸崖,你還要我為了夢想,讓我縱身一躍,說肯定能飛過去,你還是人嗎?

我從不鼓勵人創業,因為並不是人人都適合創業。

創業不是小事,弄不好,會毀了一個人,毀了一輩子。

這道理很多人都懂,畢竟創業需要的資金,對大多數人來說,都是大投入。

我也很少鼓勵人讀研,至少很少鼓勵底層讀研。

這個道理,很多人不懂,因為他們認為,讀研的開銷,是小錢,微不足道。

但對不起,你看起來微不足道,可能對很多人,很多家庭,是巨大的開銷。

很多東西不能用金錢來衡量,那是因為你有錢。

而對於真正沒錢的人,一切都可以用錢衡量。

你沒見過那種窮人,不代表他們不存在。

最後說幾句,給真正需要的人聽。

沒錢,但你至少有時間,就更應該精打細算,你花出的每分每秒,都是一筆投資。

成功靠的不是夢想,不是雞湯,而是腳踏實地。

如果你讀研了,你父母就要省吃儉用,就要到處打工,就要餓肚子,那就別讀了。

努力工作,等讓父母過上了安穩的生活再讀研,也來得及。

努力工作,讓公司公費供你讀研,也不是不可能。

一紙文憑,什麼也改變不了,既改變不了你自己,也改變不了這個國家。

改變自己,靠的是你勤勞的雙手,無論在學校,還是在車間,並沒有區別。

改變社會,靠的是研究型人才,而不是研究生文憑。

你努力自學,銳意進取,即使在田間,在廠礦,你也能攻克世界級技術難題。

與其相信那一紙文憑,還不如相信自己的雙手。

----------------------------------------取消匿名的分割線--------------------------------------

本科生就夠用了,不是說你不能讀研讀博,只是說,讀研不是唯一的出路。

畢業後的選擇千萬種,不是必須要讀研,應該慎重選擇。

讀研不是沒有負擔,對於評論里的很多人,讀研只是對你沒有負擔而已。

你試試,不拿家裡一分的學費,不拿一分生活費。

這個書你還讀不讀的下去?

甚至很多家庭,不只不能給你出一分錢,還急需你賺錢貼補家用。

在這種家庭,你還認為讀研沒有負擔么?

在這種家庭,活著就要背負責任,就有負擔。

知乎有錢的多,有才華的多,有學識的更多。

有錢有才華有學識當然沒錯,但能不能別活得那麼虛無縹緲。

你可以過著九天之上的生活,但至少你該知道,地面上的普通人,甚至活在地平線以下的人,是什麼樣的境遇。

補貼,獎學金,助學貸款,你真的認為那麼好申請嗎?

打工,兼職,真的有你說的那麼簡單嗎?

空口白話,我也會說。

說說總是輕鬆的。

你甚至還可以甩出很多高級的辭彙,什麼功利心,幸福感,眼界,人脈。

但對不起,在貧窮家庭,這些概念都不存在。

他們只有最樸素的想法,那就是,活下去。

而他們唯一的奢望,就是,最好再能活得有尊嚴一點。

他們拿到獎學金都不敢告訴你,怕你讓他請客吃飯,你還談幸福感?

他們連去一次食堂都要斟酌哪個菜最便宜,你還談功利心?

他們聚餐都不敢參加,因為那可能是他們幾周的生活費,你還談人脈?

許多人似乎非常糾結於那個 「夠用」。

本科當然不夠用。

你最好讀研,最好還是去海外,去最貴的英美澳,最最頂級的私校,去最中心的城市。最好再能多到周邊走走,參加些酒會,金融投資,地產開發的講座。最好再讀個博,做幾個項目,結實些權貴和創業人才,大企業老總。最好你再買套房,買個海景別墅,這樣大家還能周末到你家聚個餐,增進友誼。

你要優勢,我能說出千萬種優勢,什麼眼界的提高,人脈的培養,都不在話下。

你說貴,我也可以說不貴啊,我也可以說能承受啊,你努力打工嘍,一份不行你打兩份工嘍,你申獎學金嘍,你拿助學貸款嘍。

但說這些有意思嗎?

對於中產家庭,我上面所說的,你未必不能承受。

這種深造所帶來的好,你也看得見。

但可能你要全家人咬碎了牙,才能勉強承擔。

那你就要想想,這麼做值不值,該不該。

你現在所擁有的,夠不夠用,咬碎了牙去追求的,有沒有意義。

我這樣形容,可能許多不食人間煙火的人更能聽得懂吧。

以上的深造方式,對於中產的你的壓力。

就和你眼中國內普通研究生進修,對於一個貧窮家庭子女帶來的壓力差不多。

我沒說他們完全不能承受,也沒說絕對不能讀研。

但如果要全家咬碎了牙去爭取。

那就真的該好好想想,值不值得。

本科夠不夠,只能每個人你自己去判斷。

但所有拍著胸脯告訴你,讀研能改變,能翻身,能馬上找到工作,工資十幾二十萬,保證你走上人生巔峰改變全家生活的。

他們就和推薦你年回報30%還0風險的理財產品的人一樣。

必然是騙子。


一些工作本來就是「技校生就夠用了」。

花了很長時間我才想明白,掙多少錢是市場決定的,談更多的東西都是情懷。

一個網路主播月入10萬,一個中宣部科員月入4000,你們覺得誰的價值貢獻更大,更有能力呢?

非得將收入與知識掛鉤,本來就是侮辱知識

------------------------------------------

看評論我要哭了,我只是隨便對比一下,說高級黑的,這是葯讓我丸啊

------------------------------------------

其實我只是想說,有的時候賺錢是個隨機的事情,「小錢靠賺,大錢靠命」。網路經濟可以讓一個90後的身家瞬間超過苦練技術的製造業主,這其實是市場的自然現象。

自身能力增長、學識增加,那必是極好的,但總想著拿這個賺大錢就很可惜了。。。。。。

----------------------

舉的例子不太恰當,來修改一下:2014年全球最火的DJ年薪達2200萬美元,類似的大家聽得很多,比如球星,歌手的高薪很多都有超過的。而如果我們把這個數字直接除以60的話,所得出的值差不多是國家為了研究京津冀一體化所投入的規劃成本。孰輕孰重?


我國大量的小企業、二三線城市,真的不需要研究生。

我們學校有一句話叫「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為了踐行這句話,我校博士生博二暑假都要到基層去,參加「博士生實踐」。

我也去了,到祖國大西南,一個「老少邊窮庫」的地方待了一個多月。這一個多月我最深的感受是:那裡不需要我們。

臨走前,我們感慨道:這裡不需要研究生,這裡需要本科生、需要大專生。


其實大部分工作,專科生就夠了。

在這大部分工作里,不包括醫學法律電子等等一類需要長時間專業訓練的高技術工種。

其他專業的研究生是給醉心學術的人準備的,給愛寫論文準備以後在象牙塔里呆一輩子的人準備的。

可是現實是現在就業市場上的學歷太水了。專科生里有人才,但是被埋沒在一群因為學習能力不足而不得不讀了專科的人中間。本科生里有人才,但埋沒在一群醉生夢死了四年的人中間。研究生里有人才,但埋沒在一群本科畢業後能力不足以找到工作只好勉強繼續升學的人中間。最後用人單位也懶的分辨了,想想能讀到研究生的人起碼學習能力經的住幾輪考試的洗禮,良品率大約能略高些,基數又足夠大,那就直接招研究生好了。

其實是對教育資源的浪費,不過社會還承受的起。


謝邀~

認真看完了全部的答案,還是從四個層面去解釋這個問題吧。

第一個層面,媒體層面來說,他們需要有爭議點的新聞,這點大家很配合,從各自的角度理解和闡述了觀點。而且也證明了這條新聞僅僅是想通過突出的個例範圍擴大化來製造一個大新聞。

那麼究竟應該如何去看待這個問題呢?看第二個層面,教育層面。

有答主說,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脫離了職業需求,這個現象總結是正確的,但是立場是錯誤的——研博教育本身就不是為了就業,或者說不是為了常規意義上的就業。

從目前中國的教育體質來說,大學本科以下學歷主要負責應用技能。

本科負責理解和應用知識

研究生負責深化知識的應用

博士生負責創造知識和理論

而大家對高等學歷人員的「名不符實」的評價,原因在於這幾個方面。

1,忽視了研博的淘汰現象。

2,過多著眼於在就業再學習和技能性領域走上巔峰的人。

3,一般人難以接觸到真正負責研究創造層面的高學歷人才。

4,過多接觸了在研博體系中被淘汰的人。

(以上四點自己去思考和找例子,手機碼字累)

第三個層面,企業層面在於崗位預期和成本規劃會拒絕部分高學歷人才。

因為中國知識產權保護不利的原因,企業普遍缺乏研究和創新的需求。(創新者要承擔所有的創新風險卻無法享受創新帶來的利潤)大家已經習慣於抄、盜各種技術和專利去創造利潤。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山寨和盜版。

結合前面對各學歷人才的用處,大家可以看到:的確是本科就夠了。——只要能夠複製和模仿別人的東西就夠了,無需創新。

基於這樣的出發點,企業對人才的成本估計就會按照本科生的標準去估計,以濟南這個二線城市來看,本科生,四千一個月隨便挑,研究生,最少要求五千。

最後,回到研究生層面去看這個問題。

可以說,新聞中的那個或者那類研究生,本身來說對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價值差異沒有理解,自認為以自己的學歷會在同崗位競爭中獲得優勢,結果企業反而因為害怕留不住人而拒之門外。

也就是說是那個研究生自己擺錯了自己的位置。

差不多就這樣吧,歡迎評論,反對人身攻擊。


富士康工廠表示:是正常人就能用了。

某小型私企表示:是本科生就夠用了。

某大型外企和央企以及部分上市公司表示:是Master才能用。

某研究機構和大學表示:是PhD才能應聘。


謝邀……

這個問題吧……

高票的 王海 答主已經講了羅默的內生增長理論的事情了,我也就不解釋了……

而按照勞動力分類來說的話……某一類的勞動力過多只會導致一部分這一類的勞動力不能找到符合自己分類的工作,外加上工資還要下降……

因此,這個新聞的觀點在實際上反而是增加了效率……

但是我並不支持社會向著公眾傳達這樣的一種價值導向……因為產業沒有升級,與人力資本投資不匹配而造成的效率下降,不應該用減少人力資本投資這樣一種做法來應對,而應該用調整產業結構的方式來應對……


夠用了和能不能進的去是兩碼事。


從本人親身經歷來回答。因為保上研,沒有魄力放棄,所以多讀了兩年。但是讀了兩年後發現就業還沒有本科生好就業。雖是研究生,卻干著和本科生一樣的工作。所以是否讀研要從自身專業分析,經濟類的,不想從事科研,女生,還是算了,早早就業吧


謝邀。看到這個問題,隨便聊聊我的看法。

先把自己聯想到的一件事情陳列出來給大家自行判斷。

有人在網上傳播一句據說來自馬雲的話:「書讀太少不行,讀太多沒用。」

然後我上網查了一下,大概是來自於這麼一段話:

馬雲在一次演講中說:讀書像汽車加油一樣,加滿油你得知道去哪裡。裝了太多的油就變成油罐車,我看太多的人讀了好多的書,兩種人不太會成功,一個是不讀書的人不太會成功,第二個是讀書太多的人也不會成功,所以我們今天主要是吹吹牛,我來就是想告訴大家,別讀太多書。

也就是說,馬雲願意應該是指不要過分迷信讀書的作用,不要死讀書,然而被稍微一加工就變成了馬雲支持「讀書無用論」的鐵證了。

央視新聞發出疑似「本科生就夠用了」的信號,因為我沒有看到第一手的新聞,所以只能這麼說這件事。

先針對這件事情,央視發出的信息初衷是什麼我不太清楚,但是必定會某種程度上成為一些人支持讀書無用論的佐證材料,個人認為這種言論是不負責的。中國人現在最應該擔心的不是大家書讀多了,恰恰相反,是太多人沒有接受足夠的教育,勞動力升級成為一個很嚴重的挑戰。其次,有一些企業基於自己的需求,傾向選擇本科生不代表本科學歷對所有人都夠了。我自己本人也沒有讀研究生,但是我依然很反感「本科生就夠用了」這種論調,因為每個行業的專業要求不同,每個人的職業規劃也不同,我們不應該盲目讀研,為了讀研而讀研,但是不讀研的原因一定不能是因為「本科生就夠用了」。很多崗位上,本科生不夠,甚至碩士也不夠,因為一小部分企業由於各種原因而拒招研究生武斷得出「本科生就夠用了」是不負責任的。事實上,整體就業市場,研究生還是會比本科生更有競爭力。而拒招研究生,很可能並不是因為這個人讀了研究生,而是別的原因,比如說一個企業有五十一個人應聘,其中有一個研究生,但是專業不對口,所以研究生第一步就被排除了。又或者是因為,某些企業的HR個人的偏見導致的。舉個例子,在美國,黑人在就業市場是被歧視的,是不是要得出在美國「白人才有就業機會」的言論?所以,不管怎麼說,我對於一些有影響力的傳媒單位發出如此不負責任的言論表示非常遺憾。

對於「本科生就夠用了」這個論調本身,我想說的是,迷信讀書的作用是不對的。正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盲目讀研不如不讀研。提倡大家理性對待讀研,不要為了刷學歷去讀研,不要因為別人讀研就跟風讀研,我覺得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本科生就夠用了」這個論調非常令人反感,缺乏邏輯,用詞不謹慎。說盡信書不對是叫大家要讀書也要思考,不是叫大家不要讀書。如果有人認為讀研熱度過高,可以提倡大家理性面對讀研的機會,而不是告訴大家讀研沒用,不要讀研。有人認為這是在提倡大學生創業就業,那麼我想說的是李彥宏毒了那麼讀書,也不影響他創業啊。多讀書就算不會對創業有直接的幫助,起碼沒有壞處吧?要提倡大學生創業就說「本科生就夠用了」?總而言之,這就是一句很噁心的話。有些職業,職業院校畢業的人會比本科生更能勝任工作,也有些崗位,沒有博士以上學位的人可能都無法勝任。讀多少書夠用呢?因人而異吧。有可能的話,就多讀點書,會有幫助的。


最近帶了一些實習生。有本科有研究生。

我覺得確實研究生的經歷浪費時間。他們的優勢來自年齡和社會經歷,而不是在校學習。

但,本科生真不好用。一堆基礎課外加選修課。問題是在學校從頭到尾都沒走完過任何一個項目的。

本科生裡面好用,溝通不困難的,都真的參與了工作或者一個課題的。而這往往是因為學生家庭的人脈,而不是學校提供的。

央媒要說本科生夠用,先批判一下各大院校本科的紙上談兵吧。看看書,玩一玩,就TMD不能安排學生干一年活。說不好聽的。你每周讓學生去擰螺絲三個小時,都比現在這幫不著地氣的本科生好。

注,這批實習生,985裡面成績靠前的。但今年沒帶清華北大的。往年清北的,頭腦靈,一點就通。


記得一個笑話,一個公司招了個博士生解決肥皂空盒子的問題,這個博士經過各種考量,設計了複雜的設備,解決了這個問題;另一個公司招了個農民工,農民工用了個電風扇,吹走了空盒;

每次聽到這個笑話總有一幫子所謂的企業家大肆吹捧農民工的做法,然後我一般都會冷冷的掃一下那些人,心裡給他們標上個土老帽暴發戶的標籤。

肥皂盒這種低水準的工作可能可以這麼做,如果要求精確到一個盒子里有1張說明書,另一張沒有,要區別出來,還能用電風扇嗎?

所以問題不是說本科生就夠用了,而是有些企業家根本不知道該怎麼用專業能力更強的碩博,因為他們的運作方式還是那種粗放的模式。

過去可能依靠粗放式的方式成功了,可以後,在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這樣還能繼續成功嗎


對於絕大部分人來說這是大實話

研究生這種東西,對於沒有學術志向和技術追求的人來說,無非是給本科不好的人刷學歷跳平台用的

如果本科平台不好,但是大學恰好在大城市,本科規劃的好,做事又勤快,很幸運的積累到一些好實習的話,畢業後的職業平台和工作機會往往和名校生無異,連考研都不用了。當然這類人也是極少數罷了

如果沒有清晰的學術追求和技術理想,只是想有個工作不錯的收入的話,就別瞎念那麼多學歷和證書,時間是最可怕的沉沒成本,尤其對於男生來說,30多歲還待在學校里一文不名,看著別人的漂亮女友好車好房,如果沒有高精尖的技術追求和精益求精的學術理想支持著,無目標無理想的亂讀書,很容易發瘋

即便是研究生畢業也都二十五六了,說不定你找工作上司年紀跟你一樣大甚至比你小,你心裡啥想法?

不學術,別考研

更多精彩,請關注公眾號「惡魔奶爸Sam」id:lxg-milk 或掃以下二維碼,歡迎加入


說明社會在進步

精準的需要,和碎片化的客戶,對人的要求

會越來越多元化

眼光夠不夠毒,

能不能靈活領會上級和下級的意思

怎麼在最壞的情況下選擇更不壞的結果

有沒有工作相匹配的資源

有沒有工作想適應的技能

溝通是否清晰有條理

說話方式不讓人討厭

是否會來事

能不能承受壓力

這些都比學歷更實在

對了,還要看臉,如果你長得好看,不管男女,只要不是做人太差,可以留下

考慮到……

公司的饑渴男女,工作中能接觸到高顏值的異性,更願意忍受低工資,不捨得走

省很多錢呢!


這種以偏概全的新聞我也會寫:

我抽樣調查了1個人,發現所有從事計算機行業的月薪100%都是破萬的


身邊的同學考研幾乎沒有為了研究啥的,有一大部分同學考研僅僅為了研究生身份好找工作,真就沒有為了研究點高新科技想找個老師帶而去考研的(也許是學校太菜)。

這種情況下的研究生真就是一個延遲就業的功能,就我們學的計算機專業來說,我們學校好多研究生還沒有認真學的本科生厲害,這種研究生的科技創新能力和本科生沒什麼區別。


推薦閱讀:

出現通貨緊縮,央行瘋狂的印鈔票,不就解決問題了嗎?通縮到底可怕在哪兒?
有哪些可以解釋社會問題的經濟學模型?
想系統學習經濟學,有哪些好教材?
在美國經濟諮詢公司 (economic consulting firm) 工作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長期來看,不平等會阻礙整體經濟發展嗎?

TAG:大學 | 經濟學 | 大學教育 | 中國教育 | 本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