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市帶、都市圈、城市群的區別?

1.大都市帶(Megalopolis—Metropolitan Area):大都市帶是在一個較大的區域範圍內,有若干個彼此分離的大都市區在人口和經濟活動等方面逐漸緊密聯成一體所形成的一種空間結構形態,是一種新的城市區域空間組織形式和城市區域發展的現象。

2.都市圈:日本與20世紀50年代將城市功能地域界定為「都市圈」。「城市通過對其周邊地域輻射中心職能而發展,以城市為輻射中心形成的職能地域、結節地域稱為都市圈。」都市圈不僅是一種概念上的地域構造,而且是一種具有具體職能的社會實體。

3.城市群:在特定的地域範圍內具有相當數量的不同性質、類型和等級規模的城市,依託一定的自然環境條件,以一個或兩個超大或特大城市作為地區經濟的核心,藉助於現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綜合運輸網的通達性,以及高度發達的信息網路,發生與發展著城市個體之間的內在聯繫,共同構成一個相對完善的城市「集合體」。(姚士謀)

在網上找了定義,但是還是感覺傻傻分不清楚。還是說這只是不同國家的不同說法?


北美東北部的那個叫大都市帶
日本東京都叫都市圈
長三角叫城市群

大都市帶強調的是都市和帶,是在非常大的空間範圍內都是都市,已經分不清哪個城市是哪個城市的趕腳。

都市圈其實說的是一個超級城市然後周邊幾個小城市做衛星城協調發展。東京都,大倫敦,大巴黎都屬於,典型特點就是一個超級城市為核心。北京未來最容易形成都市圈。其實現在已經在形成中了。

長三角就有點不同,長三角城市屬於一超多強,不同的大城市間是有協同關係的,這幾個大城市沒有完全連在一起,也沒有從屬關係。因此叫城市群,強調的是城市間的相互關係。當然未來也會形成大城市帶,現在就已經在填平空間了,比如嘉興嘉善,比如太倉吳江。

上海之前提過上海都市圈,但是也有尷尬,把蘇州拉進去了可是蘇州不一定買賬,離杭州也不遠但是卻沒有底氣把杭州拉進去。杭州都市圈也尷尬,在嘉興買房子的都是上海地區的人,嘉興算杭州都市圈還是上海都市圈?城市太近也太強了,就不能叫都市圈了,應該叫城市群。上海是長三角的大雁,領頭飛可以,但是和北京在京津冀的地位不一樣,北京是家長,是君叫臣死。

珠三角現在其實就可以叫大都市帶了,因為都已經連在了一起,都同城化了,只是地理範圍上還不夠大,也就沒人叫它大都市帶。

不管叫什麼,都是研究城市形態和城市間關係的一種近似的分析模型而已。既然是模型,就沒那麼絕對,都在慢慢發展變化的。

我的見解,也不一定對,請大家拍磚。

歡迎關注同名公眾號

「相信凱撒」(inCaesarwetrust)

不談城市談樓市都是耍流氓


這種時候就真就覺得原文文獻好了,確實幾個翻譯讓人懵,一些論文的名詞亂套也讓人摸不著頭腦,先從英語上作出區分吧,這是最好最本質的理解,以下從低級到高級排列:

1、(大)都市區(Metropolitan Area,MA或者Metropolitan District)

2、都市圈(Metropolitan Coordinating Region,MCR)

3、城市群(Megalopolis,與都市帶有不同)

4、(大)都市帶(Megalopolis)與都市連綿區(Metropolitan Interlocking Region)

逐個來看看好了:

(大)都市區(MA或MT)

包括一個高密度人口核心地區和圍繞這個核心的具有高度經濟與社會融合的相鄰地區,即以某一大城市或特大城市為中心,包括周圍相鄰地域單元的城市化地區。例如上海都市區(僅包括上海本市)及東京都市區(僅包括東京本市)。結合文獻及教材,有以下幾個特徵:

①經濟上中心與外圍有緊密聯繫;(好吧這個是廢話。。。所有這些概念都強調緊密聯繫)

②空間範圍較小;

③是大城市地域空間組織的初級階段,具有較明顯的二元結構

④外圍地區有一定比例的通勤人口,即有一定數量居民每天到中心市去上班。通勤率是每一個國家都具有的指標,從15%到40%,說明其對定義都市區的重要性。其它的指標,如非農勞動力比重和人口密度,只反映地方的屬性,不能反映中心和外圍地區的經濟聯繫,唯有通勤指標反映了中心與外圍的關係。所以如果沒有足夠的通勤人口,就不能稱之都市區,只能是一種空間臨近。

——簡而言之,可以理解為城市+周邊郊區+鄉村的範圍,然後有通勤的鐘擺人流之類的,就是最low的等級。。。

都市圈(Metropolitan Coordinating Region,MCR)

概念類似於城市群,但在空間尺度、城市功能和空間結構上都不同(百度上對都市圈的定義錯套了都市帶的定義)。在我的理解,就是比較像英國新城運動第三代衛星城,比較有獨立性的衛星城跟母城的整體。例子,如杭州都市圈、上海都市圈(比之前的覆蓋程度更大,包括周邊更多縣城。因為最後還會提及上海都市帶所以。嗯= =)、南京都市圈等。空間範圍較大,半徑在100公里以下。

「都市圈」暗含了「首位城市」的概念,圈內城市間只能是「主機—終端」的關係,發展結果不可能是各城市平等協調發展。

——簡而言之,可以理解為大城市整體+周邊二級中心市+縣城,首位度比較大。

城市群(Megalopolis)、都市帶(Megalopolis)與都市連綿區(Metropolitan Interlocking Region,MIR)

其實三者指的東西都是同一樣——Megalopolis(MIR是國內針對Megalopolis的研究的深化結果,強調了各城市之間的逐漸過渡,反映了中心城市範圍的延伸和功能的輻射。其實含義也差不多),一切都是因為那時候引進概念的時候,沒有統一的翻譯,然後就GG了。

Gottmann當初(1957年)劃分的6個Megalopolis包含以下:①波士頓—費城—華盛頓的美國東北部;②芝加哥—底特津—克利夫蘭的美國六大湖地區;③東京—大阪—神戶的日本太平洋沿岸;④倫敦—伯明翰—利物浦地區;⑤阿姆斯特丹—魯爾的法國北部地區;⑥上海為中心的地區。 那時候上海跟紐約的經濟體量就不是同一等級,因此此時的Megalopolis就包含了城市群跟都市帶。

中國公認的megalopolis有三個:珠三角、長三角跟環渤海(也有的分類方法加入了遼中南與成渝),內部的排序大概是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

所以其實在Megalopolis裡面,我們還是能比較明顯且公認地分出兩個層次的。簡單來說就是以東京、紐約、倫敦、巴黎為首的全球城市的Megalopolis,另外一些就是珠三角、長三角、荷蘭蘭斯塔德為例的Megalopolis。

鑒於中國的《珠江三角洲城鎮群協調發展規劃(2004—2020)》、《長三角城市群體系規劃》等都能看出國家比較偏向於稱長三角跟珠三角為城鎮群,個人覺得這樣也是比較客觀看待中國與西方其他國家的差距吧。至於城市群跟都市帶的區別,個人認為可以從全球城市的概念出發,即由中心城市或地區在全球區域內的影響力及控制力,以及國民素質、基礎設施完備程度等方面吧。

綜上所述,都市帶≈都市連綿區/帶 &> 城市群 &> 都市圈 &> 都市區。

以珠三角為例,廣州市區能成為一個都市區Metropolitan Area,具有比較明顯的市中心跟郊區(番禺、白雲新城等地方)的通勤人流。廣州+未撤縣設區之前的增城、南沙地區+佛山肇慶部分地方都能成為一個都市圈Metropolitan Coordinating Region,有比較明顯的核心—邊緣趨勢。廣佛肇+珠中江+深惠莞稱為城市群Megalopolis,具有一體化優勢。當珠三角跟長三角這些城市群發展得足夠壯大,(理論上)是能成為一個都市帶Megalopolis的。

個人建議看書的時候直接看英文名字就好了。。。。

個人見解 歡迎大家討論討論 :P


大都市帶>/=城市群>都市圈

舉例:

鄭武長都市連綿帶;

長三角城市群、日本東海道城市群;

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蘇錫常都市圈、廣佛肇都市圈、珠中江都市圈、深莞惠都市圈。

……

都市圈都是以一個主要的城市為中心的,極少數為幾個是因為這幾個城市正好離的太近了。

理論上:幾個都市圈才可以組成一個城市群

城市帶或大都市帶,一般主要是這個城市群正好是帶狀才會叫。(或者更大的尺度,例如長江經濟帶,隴海經濟帶,這樣幾個城市群尺度的。但因為外國沒有這種情況,人少,中國有這種情況,但沒有人明確提出)


這些是上個世紀末的概念,屬於舊區域主義。

大都市帶理論是70年代戈特曼提出,當時世界有6大都市帶,包括滬寧杭大都市帶以及太平洋大都市帶等,

這個理論在80年代引入中國,影響深遠;90年代隨著全球化不斷深化,開始出現新區域主義,有興趣可以結合新區域主義進行探討。


請參見李小建老師編撰的《經濟地理學》


推薦閱讀:

華南理工大學城市規劃研究生考試快題需要注意些什麼?
即將要讀本科建築專業,留學黨,請問前輩們有什麼建議和忠告嗎?
為什麼南京相對於蘇錫常和杭州等落後?
請問目前北林的園林專業和風景園林專業區別在哪呢?
你認為第一批24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能夠入選的原因是什麼?

TAG:城市規劃 | 城市地理學 | 城鄉規劃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