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會在未來發展成為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那樣的城市群和經濟樞紐嗎?

成渝作為頂級二線城市,在地區和整個國家的經濟版圖上具有重要地位,但和北上廣仍有不少差距。我們的經濟在試圖從出口型轉型為內需型,一些產業也在向內陸轉移。成渝的經濟在迅速發展,基礎設施建設也在進一步跟上,城鎮化水平依然有巨大潛力。在這樣的背景下我想請問,成渝在未來二十年會有機會發展成為一線城市嗎?成渝作為一個整體,會發展成為珠三角、長三角那樣的城市群嗎?


一線城市和超級城市群其實是兩個問題,有必要先進行定義,再分開討論:

一. 一線城市與二線城市具體是如何劃分的?各種不同的劃分標準的來歷是怎樣的?

沒有權威的定義。個人意見:一線城市能在全國層面上具有中心地位和輻射作用,二線的中心地位和輻射作用則主要在本地區內。我個人強調,以人才的流動來判斷所謂輻射力,這甚至比資本的流動更有說服力。比方說,北上廣深能吸引到全國的高端人才,比如各地的985大學畢業生都可能去一線城市就業,然後爭取在當地買房落戶。而重慶成都相對來說,吸引到的985畢業生主要以本地高校為主,以及川渝籍貫外地畢業後回來發展的。

成渝目前已經是二線城市中的領頭羊,一是在於本身能做到不完全被一線城市輻射(這點強過東部許多省會),留得住一些人才。二是其輻射力超出本省(直轄市)的範圍,一定程度上波及周邊雲南,貴州,西藏,陝南,鄂西等地區。至於能否在二十年後具有一線城市地位,和北上廣深競爭,我的指標是:有規模地吸引中東部高校(非川渝籍)優秀畢業生來成渝工作落戶。對此,我個人持保留意見。至少十年內,可能性很小。

二. 城市群是一種什麼樣的空間發展理念?有什麼優勢和不足?

有一些學術定義,涉及到的指標包括:人口規模,城鎮化比例,大城市數量,人均GDP,交通密度等。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去查閱參照。成渝地區目前已經算是城市群,至少已經具有城市群的雛形:盆地內擁有重慶成都兩個千萬人口級超級大都市,百萬級(潛力)的地級市若干;隨著製造業向內陸轉移,川渝三十年來勞動力凈輸出的局面將逐漸改變;GDP增長迅速,包括交通在內的基礎設施建設也在加快。城鎮化比例相對東部來說仍然較低,但二十年內將大幅趕上。

所以我看好成渝地區,在規模上成為比肩長三角,珠三角的超級城市群。當然,可能是一個相對窮人版的超級城市群,可能和京津冀差不多(兩城獨大,其它城市不算富裕)。但現在,盆地必須著手解決一些大規模城市化已經帶來的問題,比如空氣污染(看看成都的PM 2.5),做好規劃,不要盲目貪多求大圖快。爭取打造成中國生活成本最低,又有青山綠水,美女美食的超級城市群。

歡迎各位提出不同觀點,補充數據。謝謝!


不是區域經濟學專業,簡單說下我的看法。

想研究成渝能否發展成兩三角這樣的都市群(環渤海灣雖然經濟實力總體也是國內三極之一,但是還沒有達到兩個三角這樣級別的城市群,這個等下提到。)首先要看兩個三角為什麼能發展到今天這個規模。

兩個三角能有今天,根本的原因是就業。大量的就業崗位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個地區的勞動力。人口的富集和財富的創造,催生兩個三角地區原有的鄉村開始城鎮化,城鎮開始都市化。而兩個三角能提供大量就業的的原因,是因為勞動密集型產業。而之所以勞動密集型產業能在兩個三角開花,根本原因還是在出海口和資源上。

中國製造業的主要市場不在國內,在海外。出海口是根本,沒有出海口什麼都是扯淡。資源上珠三角和長三角各有不同,珠三角靠的是香港、華僑,和早期的特殊政策。而長三角則一直是近代中國工業、金融業的中心,遠東第一魔建國後都只是被按著,自身的潛力是大的令人髮指的。外加蘇杭、南京、溫州這些自古以來的商貿重鎮,數百年來積累了無數的經驗和底蘊。中國經濟就算只有一級也肯定在長三角。

除此以外,還有一條重要的原因促成了長三角和珠三角都市群的形成。那就是交通。

大河出海口的衝擊平原,密布的河道網,為產業集群提供了最重要的資源,低廉的物流成本。只有物流成本降下來了,產業鏈上下游才能通,產業才會聚集,規模效應才會出現。經濟增長了,才有資本去進一步降低物流成本。這是一個不斷上升的循環,缺少這個循環,城市群是很難發展起來的。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先發優勢。80年代的深圳,90年代的浦東,就是那段光輝歲月時期珠三角和長三角的縮影。那個年代,在百廢待興的中國,擁有以上兩大點優勢的珠三角和長三角用二三十年的時間發展成今天的規模是可以想像的。但是這樣的神話在今天已經很難重現了。四大都市已經卡住了位置,大者恆大的現象已經出現,要想當破局者,非有超常天賦不可。而另一方面,今天的國內外環境早已和30年前截然不同。帕累托改進已經用盡,先發優勢已經體現,野蠻生長的土壤也不復存在了。

說迴環渤海灣。

首先,環渤海灣有出海口,但是對比兩個三角缺乏起步的第一桶金。甚至,當地原有的落後重工業消耗了大量應該投入發展中的資源。回看90年代下崗潮時,環渤海灣也是哀鴻一片的重災區,與當年欣欣向榮的東南沿海對比鮮明。只是自那以後,仰賴出海口的優勢和老工業基地在人才、技術和資本上的相對優勢,才有今天的成就。

第二,環渤海灣靠著華北和東北平原。輔以改革開放前修建的大量基礎設施,交通也算便利。但是,環渤海灣是開口的環!大連到煙台永遠是環渤海灣經濟帶最深的痛。此外,北方缺乏高效廉價的水路網路。比起兩個三角,物流成本上還是有這一個量級的差距。外加北京這個吸血鬼,其他話題里討論的非常充分了,就不展開了。

最後,環渤海灣相比東南沿海,先發優勢並不明顯,有的只是偽滿時期和建國後的工業底子和豐富的自然資源。但是這些也足夠其他內陸省份紅眼一輩子的了。

扯了這麼多,回頭看成渝

出海口?資本?

平原河道的交通便利?

先發優勢?

西部地區是有豐富的人力資源。但是沒有豐富的就業機會。因為產品不靠近市場(出海口),產業不夠聚集(山區,物流成本高,對比下長三角和珠三角的高速公路網),同時也沒有搶到先發優勢。雖然有了西部大開發的支持,但是想要發展成中國經濟第四極,還是非常困難的。

但是,也不是完全沒有機會。

當市場從出海口回到內陸時,(出口導向轉型成了內需導向),當基礎設施的建設碾壓了地理環境障礙時(小錢錢填大坑)成渝還是有機會追趕的。對了,別忘了還有武漢、鄭州這些虎視眈眈的競爭者,他們的區位優勢可比成渝好多了。

信口胡說,求專業人士指正打臉。


當然有機會!會發展為城市群!(先插播一句,重慶成都的同學們,團結共進團結共進)會發展成為成渝城市群!

But它成為不了長三角那樣兒的,畢竟它們城市發展平均水平不一樣。

長三角地帶是公認的中國最發達的城市群落之一,從公路的維度來看,長三角的確在城市公路鏈接密度和區域內城市發展平均水平上較為成熟。新一醬將公路圈內所有城市的新一線城市指數取標準差計算出了「圈內城市差距指數」,它是代表城市之間發展水平差異的指標。在首位城市上海的指數是滿分的情況下,長三角公路圈內的城市依然可以保持較低的城市差距指數。

(欲知新一線指數演算法請過來惡補——鏈接)

它也不能成為下一個「京津冀」,北京和天津,客官看看差距。發展不是辣么平衡呢!旁邊同學平均都是66分,可北京是100分呢!馬太效應會不會出現?

熟悉新一醬的朋友應該知道,我們對成都和重慶都是十分看好的!(沒有偏心,沒有!)他們的輻射力也是 very promising!

從目前成渝交通網的情況看,宜賓、瀘州和自貢還在2小時交通圈之外。但隨著西成、成貴、成自和渝昆四條高鐵的布局,成渝交通網的暗角城市將被點亮。未來成都和重慶將各自能夠在2小時內輻射12和6個城市,並形成一片輻射區域交集——成渝地面交通實力是可以隨著鐵路網的布局完善而明顯增強的。

決定成渝城市群未來發展的重要因素當然不只空間聯繫。

如果說交通是城市群的骨架,那麼商業就是將城市連接起來的肌肉組織。所以除了從交通的維度去衡量城市群內部的聯通情況,新一醬還從商業資源的維度,去研究了城市群內部商業資源的配置情況,看看這些區域中心城市是否在商業資源上也能夠形成良好的輻射能力。

新一醬選擇了覆蓋23個類別的143個主流消費品牌的門店數作為基礎數據,然後研究了19個城市群中207個地級市的商業資源分布情況。計算各個城市的門店在城市群中的佔比,可以看到它們各自的商業地位。

當城市群內商業資源佔比最多的城市和第二名城市差距非常明顯時,新一醬就定義這類城市群為商業資源單中心城市群;當商業資源首位城市和第二位城市,甚至排名更往後的城市差距不大時,這個城市群就是商業資源雙中心或多中心城市群。

成渝是典型的雙中心城市群。

如果再拆細,按照消費品牌的類別來分,還可以看到更多的差異。比如新一醬做了這麼一個定義,當一個城市在某個類別的品牌門店數佔到整個城市群該類別總門店數的50%以上時,它就具有「絕對優勢」。來看看在單中心城市群,區域中心城市的商業資源吸引力:

再看我們在城市群區域中心度的霸主地位上相愛相殺的成都和重慶——

根據新一醬的計算,在交通和商業資源兩個層面的體量上,成都的實力都要高於重慶,可以說成都仍然是成渝城市群的首位城市。尤其是測算「絕對優勢」類別時,成都在11個類別都處於絕對優勢地位,這對於只在大型超市和精品超市兩個品類上佔優勢的重慶來說,著實是不小的壓力。

不過成都和重慶在交通和商業資源兩個層面的較量並是現在就能蓋棺定論的。不同於資源布局已相對成熟的東部地區,整個西部地區的快速交通網都還處在高速建設中,這也意味著城市商業發展的潛力。

在新一醬看來,當一個城市群內商業資源高度集中在某個城市時,的確可以說明這裡有一個發育不錯的大城市,但它同時也意味著城市群內的商業資源分布是極度不均衡的。這樣的大城市對於周邊城市資源的吸取力和輻射力如果不夠平衡,很可能阻礙城市群內其他成員的共同進步。

以上。


我覺得很難說,成渝的生活節奏總是給人一種很愜意的感覺,好像世外桃源一樣,大家每天生活的都樂哈哈的,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晚上吃過晚飯休息一下,十一點左右的時候出來吃個火鍋,打會兒牌,聊會兒天,沒有北上廣那麼快節奏的生活或者年輕人在那裡打拚時清晰的目標,就連高中老師在我們高考報志願的時候提過的很多建議,也不乏對那些希望生活安樂的同學們說到過的去成渝,在那裡生活真真是一種享受。我個人也去過成都,在那邊呆過半個月,走的時候真的不想回來了……囧

周圍很多成渝的同學,他們跟我說畢業之後都想回去,因為這樣愜意的生活吸引著他們(其中還有位同學跟我說她很不能理解上海的店鋪十一點半幾乎就全都關門了,在重慶晚上十一點半是她們夜生活剛剛開始的時間)。


最近看到一個消息,有感而答:

成渝沿線的城市如若都有這種「深度融入」的自覺和自信,不在行政邊界內各自為政畫地為牢,所謂的「成渝城市群」就會很有看頭。

其實,四川和重慶,跨這兩省的城市群,在行政上的阻力是最大的。京津冀行政上有北京方面拍板,整合阻力約等於零;長三角屬於一個好漢多個幫;而珠三角就更自覺了,本身就是一省之內,現在搞得廣州都快變成廣佛了;而成渝…關係略微妙,其過去可比德法,希望他們也能有德法那樣的未來。

另外,偏個題。湖北城市的興衰,自古帶有「九省通衢」的味道:中原興,則興襄陽,江南興,則興武昌。總結出來的經驗是,湖北某座城市的前途,要看他所連接的那塊地方的前途。如今成渝如果持續崛起,我想也會影響到湖北的布局,宜昌將會有一定程度的抬高,而連接中原城市群的襄陽將會相對被冷落。


四川重慶已經是城市群了。人口密度和沿海是一樣的。

就是說,基礎就業已經有了,不然為什麼聚集了那麼多人?並不像有些人說的,還需要大規模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進來。

當然,GDP總量和人均不如沿海,為什麼?因為缺少的是,高端,利潤高的產業。

以第三產業而言,金融,互聯網,文化,科研,教育,旅遊這些,都不需要海運優勢。

除了金融,香港跟上海的優勢太大,其他產業都是很有潛力的。特別是文化,旅遊,科研,甚至軍工航天,講究的就是一個安全安逸。

只要基礎和教育跟上,人口就是優勢,所以四川重慶當然有成為中國最發達地區之一的潛力。


不會,原因上面的幾位已經給出了具體的數據和分析了。

只是我想在說成渝未來的出路在裝備製造業,也就是重工業。

輕工業比不上長三角和珠三角。交通優勢和市場優勢就抵消了。四川成都人口再多也多不過國外。而這兩個三角也是以輕工業起家的。交通優勢,長三角,珠三角地形平緩,有大港口。鐵路運輸怎麼也比不過海運。加上四川地勢險惡,周圍一群高山。雖然這幾年出川的鐵路運力增加(襄渝線複線電氣化改造,西康線複線電氣化改造,成昆線複線電氣化改造,蘭渝,蘭成鐵路建設,西成高鐵建設,滬漢蓉大通道建設等)了不少。但是依然比不上海運。

成渝未來要想成為中國經濟的第二級,其實在40年前的三線建設甚至70年前的抗戰就給出了明確的目標。成為中國製造業的中心。這裡安全有著廣闊的戰略縱深,加上周邊群山環繞,易守難攻。重工業不會因為市場遠離,交通不便等不買,只要有自己的獨門技術形成自己的品牌自然會發展起來。而且製造業可以吸納大量的人口就業(而不是所謂的服務行業),產生的規模經濟效應遠遠大於服務行業。中國這樣一個大國製造業(尤其是重工業)永遠不會過時。

成渝未來的出路在於積極發展製造業,同時完成城鎮化減少貧富差距,憑藉著自己輻射西南地區將近3億人口的市場還是很有潛力成為中國內陸最大城市群的。。。。


▼現在不就是嗎?▲


如果有港口還是可以的。,。可惜深居內陸。。只能發展第三產業。。但是大城市北上廣深第三產業更發達。說人才都是第二位的,我覺得是第一資金投資,人才跟著錢走。第二是貨物運輸成本,第三產業必定一定程度依賴第二產業。成本下來了,企業的成本下來了,才有人過來繼續創辦企業,提供就業。第三稅收在北上廣深已經很完善的前提下,人家憑啥來成渝,我個人覺得稅收,減負在保持收入的前提體下,生活支出減少。如果沒有做不到,就和開車一樣相對速度,差距越拉越大。50年就是個對比周期。


會的,成渝城市群,由成都重慶兩個大極點,德陽綿陽廣元南充這幾個千億城市作為小的極點,人口多,靠近陝西湖北,地理位置優越,成都平原土地肥沃,平坦,高校多,雖然不像北京上海有那麼多名校,但是畢業生人數卻不少,也就是新生力量強。但也有很多困難,比如老齡化,高文化人口比例低,如果能夠吸引沿海城市畢業生到成渝,那會好的多。四川有四大城市群,分別是成都平原城市群,川南城市群,川東北城市群,攀西城市群。成都平原城市群(成都德陽綿陽資陽樂山眉山)2013年GDP達到13457億,財政收入達到1065.5億,第三產業佔比達到40.2%,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24223元。經濟水平在西部是首屈一指的,但是與長三角,珠三角比還是有很大差距,能否發展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中央重視,地方努力才能夠得到好的結果。

╮(╯▽╰)╭

現在再看我兩年前的答案,寫的是挺樂觀的。中央正式批複了建設成渝城市群的方案,各市都拿出了自己的計劃,要修多少路,要來多少人,可是路修好了人來了,做什麼工作呢?我目前沒看到有什麼清晰的產業規劃。

成都是蜀,重慶是巴,打了幾千年架了,以前川A川B的時候,重慶就嫌成都吸血,獨立出去。據我在成都呆了這麼久得出的結論,成都人是看不上重慶人的,重慶人也嫌成都人娘炮。這兩家怎麼能融為一體?這可是連成渝還是渝蓉都要掙先後的兩個城市!一體後誰當老大?省級會服副省級?還是按人頭算?各干各的應該比強行合體好。


答案中有人看好成渝,這是對的;但談到超珠三角,開什麼玩笑。

廣深先不說了,廣東第三的佛山,2016年gdp全國第15,規上工業總產值全國第六。四川除了成都,多少城市加在一起夠佛山一座城市打?

佛山後面還有東莞、中山、珠海,一堆動車網緊密連線的城市。直說吧,中國三大城市群的地位是沒人能撼動的。

珠三角只是簡單的加工貿易?說這話是侮辱你自己的智商了,除非你是2008年直接穿越到今天。


四個字:任重道遠。

從地理上看成渝更像是中原打進西部的楔子,戰略上很重要,但是又離其他中原發達地區有那麼距離,有發展但上限不大。


成渝的優勢:

成都的航空業,旅遊業。

中西部勞動力資源豐富。

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

後發優勢。

重慶的渝新歐鐵路,是歐亞大陸橋的起點城市,可以帶動經濟發展。

.........................................................................................................

成渝的劣勢:

霧太大。

基礎設施較北上廣落後。

..........................................................................................................

我的觀點是:成渝城市群已經是長三角,珠三角那樣的城市群和經濟樞紐了,只是整體來說落後一些,未來趕上的可能性不大。


用好長江,打通中印大通道。成渝才有資格談這個問題。


城市化之路的進程是:鄉村 ==&> 鎮街 ==&> 縣城 ==&> 市城 ==&> 中心城市 ==&> 城市圈 ==&> 城市群 ==&> 經濟帶。

舉例就是:

華東各省都有村社、鄉鎮、縣市,

它們有機地圍繞多個中心城市,形成了多個城市圈——上海圈、南京圈、蘇錫常圈、杭州圈、寧波圈、合肥圈、南昌圈、徐州圈、溫州圈,

其中幾個都市圈又有機地組成了一個都市連綿帶,那就是城市群——長三角,

這個城市群產生了很強的輻射力,跨越地區帶動了一系列省市的發展,就組成了一個經濟帶——長江經濟帶。

那麼,什麼樣的城市才算得上中心城市?要做城市群的成員,需要達到怎樣的要求?

簡單粗暴的回答就是:三線城市及以上才能做中心城市,四線城市及以上才能做城市群的成員

給一份統計的當前各省的縣市劃線統計表,因為達到四線及以上才夠做城市群的成員,所以本表也基於此前四線+潛力的五線(即五線強)的數量合計來排名。

我們可以看到,論整體的市縣發展,江蘇、山東、浙江、廣東四省領先,接著是河南、遼寧、湖南、湖北、福建,這也符合各省的GDP總量。

但一個省很大,這11~34個四線城市想必不會扎堆到一個小區域,它們是分散的,當它們中的一部分能夠扎堆集中起來,那麼就能夠誕生出本省的城市群

—— 長三角、珠三角、山東半島是已經發展起來的,但山東半島凝聚力不夠,

—— 中原、海峽西岸是正在發展的,但海峽西岸凝聚力也不夠,

—— 遼中南是衰落中,凝聚力也不夠,

—— 長株潭圈、武漢圈是集中度不夠,於是只叫都市圈。

總結下來就只有長三角、珠三角這2個正牌的城市群,擁有滬寧杭蘇+錫常甬肥、廣深佛莞+港澳這些一線、二線的領軍城市。還有兩個一線與河北在一起,京津冀一體化發展,將促使其成為中國第3個正牌的城市群,但河北無二線,2+6的三四線城市又比較分散,只能靠帝都硬上了。

與河北(參股京津冀)、安徽(參股長三角)實力相當的四川,能發展出下一個正牌的城市群嗎?川渝一家,合計二線2個、三線0個、四線12個、五線強10個,僅次於第五的河南。

這12個四線只有綿陽、德陽、樂山在成都周圍(成綿樂城市圈),涪陵、江津、永川在重慶周圍(渝涪永城市圈),瀘州、自貢、宜賓在川南卻無領軍城市,萬州孤立於渝東北,南充孤立於川東北,攀枝花孤絕在川西南。

未來發展,成渝之間必須打通四線城市的通道,只有它們作為次中心,傳遞成渝這2個二線強城市的輻射力,整個盆地才能形成一個城市群。

成渝之間的城市節點圖:紅圈為二線,紫圈為四線,藍圈為五線強,淡藍圈為其它主要五線,紅線為高鐵線,紫線為動車線。

我們可以直觀地看到,成渝高鐵、成渝動車成功地避開了四川的四線城市。成都的高鐵只顧及綿陽、德陽、眉山、樂山、資陽,重慶的高鐵只顧及永川、長壽、萬州,動車線也有但以遂寧為中轉(新開的蘭渝線另說),川南的自貢、瀘州、宜賓連條動車都沒有(新規劃的等建成了再說),涪陵也沒通高鐵。

就這個布局,現在說城市群,還太早。等把簡陽、資陽、資中、內江、榮昌,或者把金堂、大英、遂寧、潼南、合川都建設成四線城市,才可以說是第幾個城市群。

ps 如果修一條樂山、榮縣、自貢、富順、瀘州、合江、江津、重慶的高鐵線,再修一條綿陽、三台、射洪、蓬溪、南充、岳池、廣安、華鎣、鄰水、長壽、涪陵的高鐵線,是不是就把川渝城市群給建成啦? 哎,空有邊緣四線,盆地中間太弱,硬傷。

2017.10.15


渝蓉之間的口水戰深遠而又厚重,矛盾也幾近不可調和。成都在發展上更喜歡強調成德綿,重慶更喜歡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的噱頭。

在過去的5年,雙方你來我往,重慶在電子產業上幾乎為零現在也是超越了成都。成都以前艷羨重慶的汽車工業,現在也拉到了大眾、沃爾沃入伙。只是在兩大悍將的爭奪下,旁邊的城市連吃骨頭的機會都沒有了。

從領事館的落戶上就可以看出這個趨勢,領事館要麼落戶重慶,要麼落戶成都。旁邊的西安、昆明、貴陽、甚至武漢都被忽視了好多年。也因為此,西南地區的領事館數量比除上海以外的華東,除廣州以外的華南,整個華中,整個東北,整個西北,多很多。

目前叫囂重慶成都城市群的,多是四川的二級城市。重慶這邊的區縣怕直轄市政策被外溢到四川的二級城市,也冷對重慶成都城市群規劃。

順帶說一句,馬上開通的蘭渝鐵路,成都市鐵路局安排的從成都出發的列車比重慶多呢!


成渝不對掐都謝天謝地了,成渝周邊城市實力實在不敢恭維,豬三強大因為有廣深兩條虎,還有香港這個BUG呼應。三強除了有上海這個國際都市還有寧杭蘇錫甬溫常等群狼城市,強大的城市群不是靠一兩個城市能撐起來的。未來成渝的主要對手可能是武漢跟長沙,長沙迅速崛起無疑讓中部形成雙核模式,目測五年後有根成渝一較高低的資格。


不會,不是成都重慶比廣州深圳差多少,而是德陽綿陽樂山這些加起來還不夠佛山打的。

長三角的優勢,是百強縣,珠三角的優勢,是鎮域經濟,沒了那堆縣和鎮,兩個三角洲根本成不了世界工廠最重要的車間。


能否打破馬六甲困局?能否得到印度洋出海口?製造業是否會進一步向東南亞轉移?軌道交通與航空是否會有突破性變革?路權是否會代替海權?

大者恆大?愚昧的人才相信永恆。一切皆有可能。


成渝城市群不發展為北上廣那般也足夠強大。

中西部城市群在未來都有機會。

麥肯錫將中國劃分為22個城市群,如下圖。

特大城市群有四個,都在東部,分別是北上廣山東城市群。

中西部的大型城市群有七個,分別是:成都城市群、重慶城市群、關中城市群、大武漢城市群、長株潭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合肥城市群。

13億人將向區域中心城市集中。

四川人口:8041萬;重慶人口:3144萬。

陝西人口3774萬;湖北人口5723萬;湖南人口7000萬;河南人口9388萬;安徽人口:6862萬。

一個區域城市群就是歐洲若干個國家。


推薦閱讀:

難道我們批判批評資本主義,卻對他無能為力么?
如何評價江蘇常州市當前的經濟發展以及居住環境?
2016 年新加坡經濟狀況多差,是什麼原因?
中國現在的經濟水平能養幾個001A級航母編隊?
土地承包是不是失敗的政策?

TAG:城市 | 經濟 | 成都 | 中國經濟 | 重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