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全世界有那麼多窮人,其有效需求卻不足?

窮人不是需求很旺盛嗎?要買食物習衣服買房買車,怎麼會需求不足了?先給窮人商品,再讓他們勞動來交換不就行了嗎?


大家有空去玩一個叫《維多利亞2》的遊戲吧。

完美模擬了經濟危機是怎麼產生的,以及幾種解決方式。

回到答主的問題:需求不足不是指」需求」不足,而是指」有效需求「不足。

所謂「有效」,是指既有需求,又有」能力「的需求。

所以經濟危機的根源是」貧富差距「過大問題,而」貧富差距「之所以過大,是因為」勞動所得「和」資本所得「增長方式不同。

」勞動所得「是算術級數增長,這個月你收入10K,下個月也是10K,一年就是120K,十年就是1200K

」資本所得「是幾何級數增長,這個月是1%,下個月也是1%,一年就是12.68%,十年就是330%

由於兩者增長方式不同,導致穩定發展時間越長,資本所得越多,貧富差距越大。

解決方式有5種

1、人為擴大富有人員人數。

經濟危機的問題是有需求的人沒錢,有錢人的需求都滿足了。但如果每個資本家都有100個兒子,每個兒子繼承1%的資產,那麼他們為了維持高水準的生活,就增加了有效需求。

在《維多利亞2》遊戲里,我們使用」焦點「資本家的方式,增加資本家的總人數,但他們的資產沒有同比例增加,有效需求卻同比例增加了,經濟危機就解決了。

這種方法的問題在於會撕裂整個社會,城市內平民窟越來越多,窮人要麼加班忙死,要麼失業餓死,富有的人則生來就含著金鑰匙,富有的人日益與貧窮的人割裂開來,企業專註於「奢侈品」生產,而窮人的錢日益難賺,窮人的生活越發得不到保障,「鬥爭度」日益提高,一大波林叔叔接近中……

2、以鄰為壑,跑不過老虎,跑過你就夠了

當需求不足的時候,所有國家第一選擇其實都是出口。

歷史上為什麼歐洲要發展殖民地?為什麼德國成立之後要發動戰爭?因為沒殖民地啊……

殖民地一方面可以帶來廉價的原材料,更重要的就是能提供廣闊的市場。

為了中國廣闊的市場,英國率先跟中國幹了一架……

至於殖民地的生產者怎麼活……大家看《多收了三五斗》就好了……

遊戲里使用的主要方法是」負關稅「,即出口補貼,同時可以補貼工廠。這樣我國企業賠錢都不倒閉,鄰國的企業就倒閉了,然後產能就下降了,」有效需求「就足了。

至於鄰居家工廠的死活……管我什麼事兒……

至於我家老百姓的死活……管我什麼事兒……

企業有錢賺,」工業分「越刷越高就好……

這種方法的問題在於,殖民地是有極限的,帝國主義瓜分世界的時候很High,可一旦瓜分完畢,就只能開始內鬥了。就好像獅子捕獵羚羊的時候是合作的,可一旦羚羊吃沒了,獅子之間就開始戰爭了……

這就是20世紀初全球範圍經濟危機的成因,也是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成因。

當然,想成為獅子王,也是很考驗能力的。

有的國家靠科技取勝,遊戲里如果你的「工業」和「經濟」兩部分科研比較好,同樣的產品你生產率高,你造100瓶烈酒扔80瓶還賺錢,鄰居家造100瓶烈酒扔70瓶就虧本,那麼恭喜你,你的對手倒閉了,你扔50瓶就可以了。

有的國家靠資源,比如遊戲里「染料」這種產品,主要產地在印度,長期壟斷在大英帝國手裡,沒有染料就沒法織布,沒法造服裝廠和高級服裝廠,三大件(烈酒、傢具、服裝)就少一個,其他國家就沒法跟英國競爭,英國就可以靠織布廠賺錢,直到除了「人工合成染料廠」科技解鎖……

當然也有的國家科技不行資源也不夠,但老百姓「覺醒度」低,「社會保障」很差,沒有社改,那麼先進國家比如受到「最低勞動時間」、「工作安全保護」、「最低工資」、「養老保險」、「失業保險」的拖累,也可能競爭不過落後的,但沒人權的血汗工廠。

所以「經濟學家」拚命強調「最低工資」是有害的……

3、土法鍊鋼,大幹快上,全民創業

這是遊戲後期最容易出現的情況。

一個工廠,花了1年的時間,資本家投入大量資源,建成了。

然後由於需求不足,不盈利,迅速倒閉關閉了。

然後……沒有然後了,循環以上兩句話即可……

當」有效需求「不足的情況下,」創造需求「就是必須的。

而最容易創造需求的,就是」生產「的需求。

以前我們總說,要做大蛋糕。

但事實上,我們蛋糕做得再大,能買得起吃得起的,只有那麼一小部分人,需求是不足的。

所以資本家很聰明,我們」蛋糕「賣不出去,但」蛋糕機「有人需要啊……於是大家努力開始造」蛋糕機「,因為」蛋糕機「買單的是資本家嘛

然後就有人賣「做』蛋糕機『」的機器,然後就有人賣「做」蛋糕機「的機器」的機器「……

最後大家都去做蛋糕機了,蛋糕還是賣不出去……

當然,也有政府出手救市的,比如我遊戲里後期經常修鐵路、造港口、修碉堡,這樣水泥廠和鋼廠就活了。

也有靠戰爭救市的,比如我遊戲里只要一發生戰爭,輕武器廠、彈藥廠等都賺得盆滿缽滿。

有時候沒戰爭打,我就造一堆兵,再刪除再造……

這就叫」投資拉動經濟「。

結果是全社會的資源,都浪費在鋼筋水泥混凝土上了,這下」有效需求「是滿足了,可是配置是錯位的,廣大老百姓沒有享受到經濟發展的成果,這可比碗里剩幾個米粒兒浪費多了……其實高額的銷售費用,比如巨額廣告消費、醫藥代表的酒局錢、滿大街跑的掃樓的上門推銷者、站馬路上發傳單的等等,都在為「有效需求不足」買單,嚴格的說都是浪費。按理說「廣告」僅僅應該起到告知的作用,現在發展到幾乎全部是虛假廣告的程度了(比如真的只收腦白金嗎?好空調真的是格力造嗎?康師傅好吃看得見嗎?李寧一切皆有可能嗎?你是我的優樂美嗎?)

ps:據說某國去年投資佔GDP的比例(包括政府和企業投資)已經高於80%了

4、劫富濟貧,開啟養豬模式

在遊戲後期,如果你控制一個工業化大國(夏威夷什麼的就算了),那麼「劫富濟貧」就是必須的選擇。

遊戲里有一個很好的設置,就是可以「分階級收稅」,現實中這麼做可很難。

所以如果你想擴大生產,就必須收富人100%稅(受稅收效率限制,實際稅率最高70+%),窮人免稅,吃公糧的(教師、公務員、軍人)滿工資。這樣就是通過政府的手,把資本家的錢收上來,讓老百姓幫忙一起花。

同時,還要進行「社會改革」,就是「最低工資」、「勞動保障」、「工作時長」、「養老保險」、「失業保險」以及醫療和教育補貼,把錢更多的分給窮人,發動窮人一起消費。(值得一提的是,遊戲里養老保險、失業保險是政府買單,而不是由老百姓自己買單)

諷刺的是,這些「社會改革」要求「社會主義者」在議院中有較高席位,甚至一旦共黨執政,可以迅速進行「社會改革」,而這些福利卻成為資本主義續命乃至發展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很難說馬克思是哪邊的……

不過,這種模式必然導致企業競爭力低下,你有人權,外國土著可沒有,人家照樣996,富士康,流血流汗跟你扛,那麼國內企業就會受到衝擊,競爭力就下降。如果有科技優勢還行,否則早晚倒閉。限制自己的產能,擴大自己的需求,實際上相當於犧牲自己,拯救全世界(不過老百姓表示不認識林叔叔)。

同時,現實中還存在資本家外逃的情況。遊戲里不管你收多高的稅,資本家還是本國人,資本能外逃資本家不能外逃,但現實中就不同了,資本家跟資本一樣,是沒有國界的……

所以一國建設不了社會主義,還沒等劫富呢,富就跑了……特朗普表示這種感受他懂……

另外,由於福利是「陽光普照」的發放模式,大家都得到了收益,那麼當個人勞動收入低而福利高的時候,就會出現「福利病」的現象。

甲勤奮工作一天生產出100個手機、乙遊手好閒生產了20個。企業盈利120元,企業主拿走80%,甲得計件工資20元,乙得計件工資4元。政府收企業所得稅75%,拿走72元,通過福利的方式(比如住房、養老、購物補貼等)平均分配給甲乙二人。結果甲實得20+32=52元,乙實得36元。甲工作量是乙的5倍,但收入只比乙多44%。於是甲表示我也不幹了……

這就是歐洲福利病的成因……

但是,無論福利模式有多少缺點,也比前三種模式要強,因為的確做到了擴大內需,能夠「可持續發展」。最起碼在遊戲里可以幾乎完美解決經濟危機問題(畢竟遊戲里沒有福利病和資本家外逃問題)。事實上,歐洲從二戰後一直在走這條路,我個人認為這也是我們目前能走的最好的一條路。

5、消滅階級,共同生產,按勞分配

通過上面的部分,相信大家很清楚的看出我的左派本質了,所以很明顯最終也是最好的辦法就是這個(共產主義太遠先不說)

其實在遊戲里實現真正的社會主義很簡單。遊戲里工廠是這麼運作的:

1、每個工廠都有一定基本金,基本金花光了就破產。

2、不破產的前提下,根據科技、員工數量、鐵路(影響吞吐量)等因素,確定生產規模。

3、根據生產規模,到市場採購原材料。

4、如果原材料充足,則滿負荷運轉,否則按原材料決定產量。

5、生產出產品,到市場銷售,如果供不應求,則全部銷售,並拿回收入;否則拿回銷售部分,過剩部分銷毀。

6、用銷售收入減去原材料成本,作為毛利潤。如果毛利潤為正數,則工廠擴大招工規模,如果工廠工人滿了,有幾率擴建工廠;如果毛利潤為負數,則開始裁員。

7、如果毛利潤為正數,在沒有改革「最低工資」的前提下,將毛利潤的25%作為工資發放,其他75%存入工廠基本金;如果毛利潤為負數,則從基本金中扣除。

8、占毛利潤25%的工資,其中50%發給資本家,剩餘50%發放給技術工人和白領職員。換句話說,工資支出只佔毛利潤的12.5%。(以前版本是37.5%,後來只有12.5%,所以新版本名叫《黑暗之心》,就是指資本家的黑心腸(誤)

9、其餘75%存入工廠基本金之後,一旦基本金超過一定數額,就會轉給資本家,換句話說資本家拿走毛利潤的87.5%

以上就是工廠的大概運作方式(實際還要複雜得多),大體跟現實工廠還是類似的。

其實資本家就是個工廠建設資金的容器,除了少量個人消費以外(畢竟人數太少),絕大部分的資金都是用來修建工廠的。但修建工廠之後,產品大家買不起(工人只拿走1/8的毛利潤),資本家的個人消費能力有限,所以一方面生產的越來越多,一方面消費沒有增加,所以就經濟危機了。

解決經濟危機的根本辦法,就是打破這個資本家這個容器,或者說讓這個容器可控化,即可以通過民主政府或者其他手段(比如民主國企),讓大眾擁有這個容器,讓這個容器為大眾而不是為少數人(包括資本家、政治官僚、皇族等)服務。

對,就是生產資料公有制、計劃經濟、民主政治。

用遊戲的模型來看,只要將工廠基本金的承擔者改成政府,賺錢給政府,賠錢由政府承擔,再略微調節一下工資收入分配(比如資本家拿10%而不是50%,反正錢多了他也消費不了——工廠不歸他建了,他僅僅作為管理者或者說職業經理人存在了),那麼基本就是社會主義了。

這裡得說,遊戲中有個硬傷,就是「計劃經濟」下,企業由政府建設,但收益仍然給資本家……這就相當於資本家坐地收錢,連廠都不用建了……這個不符合現實。只要改成收益給政府就完美了。

玩過這個遊戲的人都知道,計劃大法好,就是費滑鼠啊……

ps:這裡說一下遊戲里的階級分布,遊戲中跟工廠有關的階級有三個

1、技工:工廠的基礎力量,沒有技工的工廠產能為0,工廠的產出和原材料消耗與技工數量成正比。

2、職員:錦上添花的效果,後期教育搞好之後會越來越多,對工廠的產出有加成效果。

3、資本家:負責收錢的角色,同時能減少一點原材料消耗(一般不到1%)

著重說一下「職員」這個階級:

職員作為高等教育的成果,在識字率60%以後會越來越多,甚至超過技工數量。理論上,少量職員對工廠起到加成效果,但一旦數量太多甚至超過技工,就會降低工廠的產能了。

另一方面,職員的工資與同工廠的技工是一樣的,但由於屬於中產階級,需求更高,錢不夠滿足需求的話,更容易不滿而參加林叔叔,但大多數時候職員數量又太少林叔叔還起不來……

換句話說,職員代表了一批:

自認為是知識分子是中產階級,卻拿著跟藍領一樣的工資。嚮往高生活水平而不得,對生活不滿卻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對工廠作用不大卻又人滿為患的人……

大家看著眼熟嗎?

ps:有空回家開遊戲,給大家截圖看看,什麼叫價值,什麼叫價格,為什麼叫供需決定價格,什麼叫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什麼叫失業,什麼叫福利,什麼叫因為需求不足而失業又因為失業而需求不足……


先要知道市場需求和生活需求的區別。

生活需求,是人為了生活而天生就有的需求。例如需要食物、衣服、房屋。無論有錢沒有錢都有這個需求。乞丐也需要房屋,也想有輛豪車。

市場需求是一種特殊的生活需求,是能購買起的那部分生活需求。市場需求的前提是必須有錢,能買起,或者賒欠消費後來能還起。有錢,而且又想買,這就是市場需求。有需求但是沒有錢,這就不是市場需求。

資本家是為利潤而生產的,窮人買不起,他當然不給窮人生產。殺頭的生意有人干,賠本的買賣無人做。窮人想要房子,但是買不起,資本家就認為他們沒有對房子的需求。乞丐想賒一輛轎車,資本家審查了他三代,看到他骨頭裡直冒窮氣,不答應。

房產商到貧民窟里搞市場調查,調查了一萬家,只有一家想買房子的,而且只買一套,房產商就認為這一萬家對房子的需求是一套,其他家庭都對房子沒有需求。

資本家的意志就是資本主義經濟學的意志。資本家只考慮市場需求,不考慮生活需求,所以資本主義經濟學也只提市場需求,不提生活需求,而且拚命掩蓋生活需求。在資本主義經濟學裡,我們找不到生活需求這個詞,它只有市場需求。它說的需求,都是指市場需求(敲三下黑板)。有時候說全稱,有時候說簡稱,但是意思都一樣。

窮人多,窮人的生活需求量很大,缺東少西,房子、轎車、冰箱、電視機、空調等等都想要,但是買不起,所以他們的市場需求量很小。這就是市場需求不足,也就是主流常說的需求不足。

市場需求不足,就容易引起相對過剩,經濟危機。為了對付市場需求不足,資本家習慣採取的辦法就是刺激消費。可是窮人能刺激起來嗎?不能。刺激消費對窮人幾乎不起作用,只能對富人有作用。你富人,有一套房子哪行,得買兩套、三套、四套啊!最好買一千畝的別墅。你一頓只喝一杯牛奶哪行啊,起碼得喝五杯吧,喝不了可以喂寵物啊!所以刺激消費的結果就使市場經濟畸形發展,生產力雖然很大,生產的物質財富雖然很多,但是都是重複和浪費,為富人重複生產,大量的物質財富被富人糟蹋,而窮人還得不到。

公有制計劃經濟為人類的生活需求而生產,不為市場需求而生產。公有制計劃經濟學裡沒有市場需求這個詞,只有生活需求這個詞。兩種制度不同,兩種經濟學也不同。所以資產階級厭惡馬克思的經濟學。但是厭惡不能說厭惡,只能說它錯誤。

----------------------------------------------------------

市場需求量明顯制約著生產力的發展,一生產就相對過剩,所以市場經濟很難擴大生產力。它的生產力和市場需求量是匹配的。

同樣,公有制計劃經濟的生產力必須與人們的生活需求量相匹配,不然就不能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

因為市場需求量只是生活需求量的一部分,所以生活需求量要遠大於市場需求量,公有制計劃經濟需要的生產力要遠大於私有制市場經濟需要的生產力。所以一個生產力與市場需求量匹配的私有制市場經濟國家改為公有制計劃經濟後,其生產力必然不能滿足生活需求量,必有物資匱乏的階段。得等到生產力逐步提高後,匱乏才會消失。

有人認為,社會主義必須等資本主義的生產力發展到很高很高時才可以實現,這是很幼稚的觀點。因為資本主義的生產力受到市場需求量的嚴重製約,所以發展到一定高度必然徘徊,只有實行公有制計劃經濟,才能消滅市場需求量的阻礙,使生產力暢通無阻地快速發展。所以不先實行公有制計劃經濟,生產力很難提高。


題主,你的題目內容補充,不就是分期付款么?

現在不就是這樣做嗎?先給你用,比如手機、房子,你再在未來慢慢還。

但這並不解決問題,因為你這是在透支未來,既然是透支,那麼遲早要還的,到那時,又有新的需求,拿什麼滿足呢?

其實,並不是社會總需求真的不足,你給我房子我肯定要啊。而是生產相對性過剩。

也就是能買起的,感覺需求滿足了,已經足夠了不想再買了。手中積攢了很多錢,不知道怎麼花,只能投資啊啥的繼續套利。

想買的人,沒錢買。

於是就悲催的需求不足,生產過剩了。

也就是有一小部分人壟斷了大部分錢,但他們只買一小部分商品,消耗一小部分產能。

而大部分人只有小部分錢,買不起大部分剩下的商品,消耗剩下的產能。

你說,給他們商品,然後勞動慢慢還,對啊,現在就是這樣做的啊。比如你看有些國家發行國債,比如你看金融的分期付款、貸款、提前消費啥的,這些都是啊。

但這種方法是透支未來的購買力,你現在消耗了過剩產能,但未來機器還在運轉,還在生產同樣多的商品啊,那時候該怎麼消耗呢?

繼續舉債嗎?繼續給窮人們商品,讓他們慢慢還嗎?

那遲早債務會越拖越巨,直到社會承擔不了,完全崩潰的。事實上現在很多發達國家也正走入了這個泥沼,債務越來越巨,比如美國。。。看他怎麼還,未來不要被債務拖死了。

其實現在的世界商業模式大致也就是這樣的困局:

員工工資作為企業成本,老闆肯定要壓低員工工資來盈利,這樣員工手中的錢就不太夠。

老闆企業生產了許多商品,但員工手中的錢買不了全部。

老闆也是人,只能睡一張床,吃三餐飯,當老闆需求滿足後,他剩下來的錢用來幹嘛呢?

要麼用錢繼續擴大產能,要麼用錢投資其他企業,讓其他企業擴大產能。

於是,生產更加過剩。

大部分普通人買不起怎麼辦呢?允許他們分期付款,提前消費,用他們未來的購買力來消耗當下的產能。

於是老闆又賺錢了,手中的錢又富餘了,老闆又只能用來1、擴大自己的產能;2、投資,擴大其他企業產能;3,借錢給普通人讓普通人提前消費,賺利息

無論是哪種方法,都是在飲鴆止渴。都只是讓產能不斷地變得更加過剩。

最好的方法是所有人的錢都投入消費。但這幾乎不可能。

所以矛盾就在這,富人壟斷了社會大部分流動性,卻只消耗少部分商品。而大部分人只有少量的錢,需求大,但錢不夠,卻被迫要消耗大量商品。

在知乎上看到很多關於共產主義的論述,裡面很多知友反駁,說人的慾望是無限的,總想要的更多,都要美女你怎麼給,都要太陽你怎麼給,怎麼可能像共產主義說的按需分配。

且不說共產主義能不能實現,也不說他們對按需分配的誤解,但我覺得這些知友反駁的論點就是錯的。

人對於"錢"的慾望也許是無限的,但對於"物"的慾望還真不是無限的。

要不然,現在富人手裡有那麼多錢,如果他們對"物"的慾望是無限的話,他們都把手裡的錢用來買商品,那麼我們社會也就不會出現產能過剩了。

現在的問題就是,資本家對於"錢"的慾望無限,但對於"物"的慾望,他們的需求都被滿足了,而手中大部分錢也就沒地方花,只能用來變相地擴大產能,賺更多錢。

而普通大眾對於"物"的慾望足夠,需求夠,但錢不夠,所以問題來了。

所以,且不論共產主義能不能實現,我覺得按需分配這個思想並沒有大問題。


富人的需求才叫需求,窮人那是富人的npc


題主設想沒錯,不過時代尚未發展到那個高度。到那個高度,共產主義就近在眼前了。飯要一口口吃,路要一步步走。

共產主義只受制於金融業的不發展。這需要金融的發展,金融業發展出了分期付款的概念,是歷史的一大進步。就是先買商品,再慢慢還債。

自分期付款出現後,金融業大發展,消費需求得到了保證,經濟也就發展了。只不過發展出的是——債務經濟。按揭買房什麼的,都是如此。

但借錢總要還,資本主義金融由此面臨了一次次危機。但通貨膨脹態勢下,債務經濟一發不可收。資本越來越膨脹,利率越來越低。促使人們寧可借款消費而不是付現金。資本家願意借錢賺利息。這都得好處。

那麼。金融業越發展,就是分期付款周期越廠,利率水平越低。

那麼我們考慮個終極狀態吧——還債周期達到了與人都壽命等同的地步。那麼是不是我們需要改變下思考方式。考慮下,既然工資最終都用來還貸款。不如這樣——貸款直接抵扣工資。就是不要還貸這個概念了。直接低工資制。

與此同時,把房子車子等預先交付給勞動者使用。這樣抹除了貸款,而勞動者也不必為生存而殫精竭慮。

由此,生存狀態就完全變化了。一個勞動者,一輩子創造的價值如果是大體確定的。不如預先給交付給他房子車子等等,按需分配。而低工資制,把貸款和利息抹除。

當人們教育素質較高時,勞動積極性就不是為溫飽而來了。而是來自「企業家精神」,就是創造的慾望。這可以預期。人們擺脫生存鬥爭,在金融業高度發展到基礎上。

分期付款等債務經濟還需繼續發展。這裡有共產主義的萌芽。最後的金融創新,就是抹除債務,將它直接算到薪水裡。

這需要債務經濟極致地發展,屆時,個人作為負債者,資不抵債,留不下任何私有財富。私有制本身成了維護金融寡頭的特權制度。債務者會痛恨私有制。最終,負債者的革命,就是最後的金融創新。通過抹除債務和利息,扣除到工資里。工資由此變得低至可有可無,直接達成按需分配。這就是共產主義了。

所以,共產主義在前方,隨著債務經濟的大發展,分期付款的金融創新的深入推行。我們應該知道,共產主義的腳步在臨近。

金融共產主義學堂:eziv587


題主的假設是窮人的「勞動能力」沒有被充分激發。

而本題下諸多西方經濟學的簇擁說窮人各種「買不起」。

那麼,本題另一個重要的點就是:什麼決定了價格。

按照生產力發展的情況來說,各種商品只應該越來越便宜才對。可是,這種情況不存在。某些對窮人來說的物美價廉的商品,好像逐漸消失了。例如全世界都存在的醫藥費問題,一直在升高。這可是剛需啊。為什麼藥費越來越貴呢?

價格,甚至生產供應本身,是不是人為操縱的?

沒有利潤的產品確實就沒必要再生產,但那樣的結果就是「窮人」的生活成本並沒有隨著技術發展而降低。

這個問題用馬克思的觀點解釋,剩餘價值被剝削了,你沒有錢來滿足你的需求了。

其實題主的觀念接近於凱恩斯主義。世界各國政府都在用。今天的名字好像是貨幣主義?

政客們說辭是什麼?刺激消費。

這就隱含了一個概念:增加需求。我國的某些經濟學家也說了,擴大內需。

可是,你買不起啊。

怎麼讓你買?印錢,貸款給你,貸款利率很低。

用哈耶克的話說,就是在人為的擾亂市場和貨幣秩序,強行製造「需求」。

那隻能說是通往奴役之路,資本主義變修了。


題主說的問題其實是個偽命題。

什麼叫需求?需求是消費者願意購買商品的數量。他的前提是什麼?前提是你兜里得有錢。

我兜里有100元錢,我考慮是買中性筆好,還是買教科書好,還是買礦泉水好。

我兜里有1元錢,我買不起中性筆,也買不起教科書,我只能買一瓶礦泉水。

所以我壓根就形成不了對中性筆和教科書的需求——我買都買不起,我怎麼需求他?

再譬如說某種高檔轎車,蘭博基尼。你會形成對這種商品的需求么?

題主可能會說,我想要就會有需求啊!蘭博基尼這麼好的高檔貨,誰不想要啊?

那好,我們換個角度考慮。按蘭博基尼一款300萬計算,題主是選擇日常吃飯交房租呢,還是不吃不喝光攢錢買跑車呢?估計還真有痴心妄想攢錢買跑車的,但是這種人一萬個裡面能出一兩個不錯了,更多的還是放棄理想變成鹹魚,如你我這般的普通人。

再譬如說題主說,窮人要買衣服、要買食物。但假如他手裡只夠買一份的錢呢?

他買的了衣服,就買不了食物;買的了食物,就買不了衣服。

他要想滿足買衣服的需求,就要放棄買食物的需求;他要想滿足買食物的需求,就要放棄買衣服的需求。

所以你說窮人到底是「有很多需求」,還是需求不足呢?

其實想要理解「需求不足」這句話,說多了都多餘。你偶爾去小區公告欄那裡看看,隔三差五便可以看到外來務工人員在那裡乘涼。他們經常說的話便是:

——「這小區不錯,綠化的也很漂亮,可是我買不起啊!」


這裡的需求是指有效需求,即能夠轉化為購買行為的需求。我想吃火鍋,我也付的起這個錢,那麼我對火鍋的需求就是有效需求;我還想要一輛布加迪威龍,然而我買不起,我也不會去買,那麼我對布加迪威龍的需求就不屬於有效需求,經濟政策等等也不會考慮我對布加迪威龍的需求。

資本主義固然看起來充滿罪惡,但是這是人的本性決定的。你想想,你願意把自家產的牛奶賤賣甚至白送給村裡人么?如果聖人一般的我們「自己」都做不到,你又如何指望「每個毛孔充滿了罪惡」的資本家做到?真要徹底消滅資本主義,只能「存天理,滅人慾」了。


資本主義生產是為了資本這頭吃人怪物的增殖進行的生產,而不是為了人類發展進行的生產。

所以,要麼就工作忙得累死,要麼就失業閑得愁死。

這邊為生產10塊錢商品,只消耗2塊錢勞動力成本的效率而沾沾自喜,那邊又得為找不到消費市場而發愁。

一邊說什麼消費不足,資本過剩,一邊誘騙勞動力把本用於勞動力再生產消費的工資收入交給金融食利資本,讓勞動者分攤因為資本貪得無厭而積累的風險。

一邊承認人力,物力是有用的稀缺資源,一邊卻揮霍這些稀缺資源用於毫無增益的戰爭。發動戰爭竟然是因為生產力「過剩」。是的!「過剩」!讓窮人去為了他們消費不起的本國「過剩」商品開拓市場而血流成河(說這是什麼「愛國主義」,「為國犧牲」。我草泥馬的「愛國主義」,我草泥馬的「為國犧牲」)。這種人類歷史從來沒有過的荒謬制度,卻讓人生活在地獄中而不自知。

總而言之,就是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有制的不可調和的矛盾。就是草泥馬的資本主義反人類制度必須滅亡的理由。


很簡單,窮人的需要不一定是需求,可能是慾望。

一分錢都沒有的人一定沒有需求。

翻開經濟學101,我們對需求的定義是:買得起某種商品的人對這種商品的慾望。

如果按照題主的方法,認為需求和收入無關,那麼企業如何進行需求預測並生產?

比如說一個剛滿18歲的孩子找到王石說他要萬科一套三房大居室,可是沒有錢,王石是應該滿足他的要求還是不滿足?好,如果滿足了孩子的要求,給他一套房讓他慢慢還,那萬一孩子還不了了怎麼辦?全國那麼多年滿18歲的,王石每人一套就算是美國金庫也要枯掉。

再者,需求-價格曲線是一條負相關的線,如果按照題主的說法,這條曲線將會變成一條水平線,意思是無論市場價格怎麼變化,需求都保持一樣的水平,這時候市場的均衡價格,也可以說是公平的價格,無論供給方提高產量還是削減產量,都是一樣的,這時候買房子名義上價格是永遠不變,但市場的供給肯定會遠遠小於需求,供需關係的畸形導致能買到房子的不是錢最多的,而是消息最靈通的,這時候錢已經不能衡量房子的價值,聽著熟悉嗎?以前單位分房子,能分到房子的不就是那些吃得開,會來事兒的,實在不行,你要到廠長家打滾兒撒潑耍賴也能分到,你老實巴交?對不起老實人就該吃虧,你在宿舍湊合住吧。

別說什麼剛性需求,不管主流經濟學界還是非主流學者,剛性需求都是得不到任何承認的。


照本宣科的回答一下。

需求和需要是不一樣的概念,需要就是購買慾望,需求是購買慾望+支付能力。

對於男孩子都有跑車夢,不能說中國就有幾億的跑車需求,想要但買不起就不是需求。

同理,窮人很多,需要很多,因為是窮人,購買力不足,導致需求不足。


在共產主義實現之前,對富人的高稅收,特別是遺產稅,以及適當的高福利,算是現在勉強湊合的方法。

打土豪分田地、人民公社之類那會的方法,似乎並不有效。今天的例子如北朝鮮、古巴等。


需求決定消費。我們需要什麼,就會希望擁有什麼,消費是由需求來決定的。

但是這個供求關係只有的公有制體制下才會實現。

在私有制體制下,消費是有資產所有者決定的,由暴力來維持。

所以奴隸的消費有奴隸主決定,因為奴隸是奴隸主的財產。

農民不是地主的財產,所以能夠自己決定自己的消費,但是消費的基礎是自己控制的財產,基本只能首先滿足生存的需求,其他的需求都是次要的。而地主階級通過自己的財富,最後都會盡量的剝削農民,不盡量剝削的最後因為成本太高倒台,所以總的趨勢都會趨向於剝削加劇,表現為土地兼并,因為土地是最大的生產資料。

同樣,在資本主義社會,資本是最重要的生產資料,所以資本也會越來越集中,剝削也會越來越重。所以,題主的辦法是反資本的,因為提高了成本,降低了利潤。從風險控制的角度看也是錯誤的,比如,商品提供給窮人了,但窮人不願意付出勞動來償還怎麼辦?所以,把牛奶倒進溝里是最好的辦法。

那些把牛奶賒給窮人的商人一方面收不回錢,因為窮人沒錢。一方面沒辦法提供給窮人工作崗位,因為牛奶本來就多還要解僱工人。另一方面因為有賒銷的牛奶導致正常的牛奶也賣不出去了。所以這麼良心的資本家會破產倒閉,自己連牛奶都喝不起了。而這裡甚至不需要黑心資本家打壓。

牛奶是這樣,其他的商品也基本差不多。甚至,對於資本家而言,不滿足消費,才會攝取更大的利潤。就像題主說的那樣,窮人的需求才是旺盛的,所以,人活著但窮,才是利潤最大化的基礎。

那些鼓吹邊際價值的,就是需要沒有邊際價值也要創造邊際價值。


題主的問題很有意思,現在的沒有說到我心裡的答案。

提供一個方面的參考。

先說結論:窮人有需求,但是沒有足夠的購買力。

我們先提出一個引理1:你為老闆創造的財富比老闆給你的工資多。

這點很容易想通,畢竟崗位在老闆手裡,老闆也要賺錢,你想要這份工作得付出代價,這在現在的經濟制度下是完全合理的。

引理2:老闆的數量遠遠小於員工的數量。

員工創造了N的財富,但是只有n(n&現在可以回答題主的問題。如果讓窮人勞動來換取商品消耗過剩,那麼他勞動生產出的必定比他獲得要多,產生更大的過剩。


真理往往都是簡單粗暴的。不得不說,凱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這個詞這個詞起名起的好。很能迷惑人,這樣一叫,鍋就甩出去了,套在賤民身上,都怪你們這群賤民的有效需求不足。和生產相對過剩一比,同一件事叫法一改,在資本家的鍋就甩到了屁民頭上了。充滿骯髒血腥的身份一下就變得光鮮亮麗起來。

這件事呢,叫法我也來改一改,就不叫這麼本質一點,叫的直接一點,就叫貨幣需求不足。這麼一聽,是不是直觀一點?這樣一來是不是恍然大悟?窮人明明需求很旺盛,卻為什麼又會出現有效需求不足?這不是自相矛盾嗎?原來是還有貨幣這一要素,叫貨幣需求不足。就像遊戲里頂級裝備每個遊戲玩家都想要,但製造這裝備的原材料不夠,所以這裝備才出現的那麼少


「給」這個行為是要花錢的,君不見美國大蕭條時期資本家倒牛奶:

對商品進行運輸和保存的費用已經超過了利潤,那麼理性上來說資本家沒有任何理由去「給」窮人商品。

還有就是題主沒有理解需求不足這個概念。不是說人們滿足了,而是指人民被剝削太慘了完全失去了購買力。

就像所謂的「生產過剩」。它指的也只是一種相對於人民購買力的生產過剩,而不是絕對意義上的生產過剩。


需求是和收入正相關的。

我收入1000,最多有口飯吃就可以了。

我收入1000萬,那麼沒有豪華遊艇就沒法活。

掙得越多,你的生活必需品就越多。掙得越少,你的生活必需品就越少。

所以覺得窮人需求高,是因為我們誤以為,窮人會忽視自己的現實情況,盲目的追求富人的生活標準。


簡單講就是資本同實體的關係。

也就是錢和貨的關係。

錢作為一般等價物,在金融也好,市場運轉也好,這個等價物的身份,逐步壓過貨品的本身。

打個比方,一杯牛奶,按照等價物的關係,也就幾分錢。

但,牛奶後期的附加費用(員工工資、牛的相關事務、運輸、包裝等等)一杯牛奶3塊錢。

當我們有一天,買不起牛奶了,是買不起牛奶本身,還是買不起牛奶的附加費用?

那麼,牛奶會不會以本身價格出售呢?

答案是不會的。因為這樣附加費用會變為出售者的成本。以至於出售者賠本。

所以,窮人的需求不足,也可以換一個詞,叫購買力不夠


在哪個話題之下,就說哪個話題的語言。

「需求」在經濟學語境之下,是指有購買的意願並且有購買的能力。沒有購買的能力,那隻能叫偏好,或者意願,不能叫需求。


工作思維是窮人思維。

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什麼「好工作」。所有的工作,都是給窮人做的。香港警隊高級警司年薪100萬,他誤以為他是一個中產階級,然而在香港富人眼中,他是一個窮人。

有許多的職場青年誤以為,在職場上可以從經理一直混到區域總監級別,年薪可以從20萬一直混到80萬,並從此「踏入富人的階層」,事實上,這是一個十分荒唐的夢,有許多人就是在這個荒唐大夢中,虛度了一生。

當你拿到80萬年薪的時候,你會發現,儘管你比過去的自己更富了,但是月亮走,我也走,你的工資在漲,富人掙的錢也越掙越多,你工資的漲幅是牛馬拉車的速度,但富人收入的增長速度是高鐵和諧號的速度。

也就是說,當你花上20年時間、好不容易拿到80萬年薪的時候,社會上和你同等才幹的富人們,早就已經實現了年收入2千萬、5千萬,甚至1個億,換句話說,當你好不容易拿到80萬年薪的時候,你不知道你其實在社會上已經處於窮人階層,當你醒悟過來的時候,就已經太遲了。

為什麼會有這個區別?因為你相信世上有「好工作」。而富人們不相信。


推薦閱讀:

中國大陸和台灣能夠統一的可能性有多大?
在民智漸開的今天,為什麼電視台還要不遺餘力的做主旋律色彩濃重的節目?
韓國媒體報道的朝鮮新聞真實性如何?
美澳難民協議是怎麼達成的?
為什麼中華民國要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名字本質上有區別嗎?

TAG:政治 | 經濟學 | 需求 | 卡爾·馬克思KarlMarx | 窮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