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什麼沒有類似 Amazon AWS 的雲計算公司?在中國做這樣的公司會有哪些阻礙?


除了技術瓶頸和技術積累,還有一個主要因素: 商業模式。

國內企業要做好公共雲,必須:

1.有主營業務作為現金牛給公司雲計算提供足夠的錢來燒

2.公司商業模式能夠整合出一個平台或是生態系統以吸引足夠的客戶在雲端進行測試,畢竟技術好不好,試過才知道;沒人試,連改進技術的可能都沒有。

沒錢燒又沒平台的公司,基本玩不轉... 所以從這個角度看,個人覺得阿里與騰訊開發雲計算更有勝算。兩者的主營業務都不是雲計算,但是都能賺錢,給雲計算提供足夠現金流;另外騰訊有QQ平台,阿里有電商平台,兩者都能囤積大量的中小用戶以試用其雲服務,從而促進雲計算技術的改進與發展。在純技術和執行力上,華為不吃虧,吃虧的是沒有用戶群。閉門造車出來的雲,沒有經歷無數流量與軟體兼容問題的衝擊,是很難成熟起來的。

事實上AWS是一個非常強的生態系統,除了有http://Amazon.com的電商業務作為資本支撐和技術測試用的狗糧,kindle 系列所圍出的流量入口生態圈也正在讓更多的開發者獲益,另外AWS與初創企業以及風投VC所組成的網路,又形成了有力的社交平台,形成三贏的局面。

國內企業如果想做出像樣的公共雲計算服務,路還有點遠,而且需要有足夠清晰的戰略規劃和堅定的戰略執行力。


會有的。

之所以現在還沒有,是因為準備還沒有到位。Amazon的雲計算,是在提供大規模互聯網服務的基礎上,自身的技術儲備為新需求的出現做好了準備。田溯寧N年前就呼籲電信企業提供雲計算服務,並身體力行,說明國內早就開始關注云計算。

像騰訊這樣的公司,可以為1億同時在線用戶提供流暢的即時響應的服務,說明它已經基本具備了提供雲計算服務的條件,差的只是觀念,以及對雲計算有明顯需求的成規模的客戶群體。

將雲計算當做基礎服務提供的,只能是大公司,資金、人才、技術、資源、服務品質以及用戶信心等方面,大公司更有優勢。小公司可以圍繞大公司的雲計算平台提供應用層的服務。

中國的雲計算服務有幾個主要障礙:1. 雲計算平台是否完備、安全,中國在基礎開發平台上幾乎毫無經驗;2. 是否有大量的具備複雜開發能力的應用開發者;3. 怎樣與企業的需求對接,阿里巴巴儲備了大量的企業需求,但它自身的技術能力還沒跟上。

此外就是政策風險,不提。


現在阿里雲已經成了中國AWS了。

當然,雲計算還是剛開始,認真做仍然有機會。在美國,微軟和Google其實給AWS不小的壓力。

中國這邊,除了阿里,騰訊、美團、UCloud等等都有機會。

--------------------------

Amazon這樣的互聯網公司在中國要做雲計算,首先面臨的是牌照問題。

除這些已經提到的技術、政策、運營商/基礎設施外,還有信任是個大問題。雲計算平台的第一批用戶應該都是圈內的自己人吧,在行內人看來,國內哪個比較大的公司歷史上有好的信譽,值得信任?我好像想不出來。相比之下,還是外來的和尚可信些。

這可能也是中國目前比較大的軟肋,由於沒有道德底線,整個社會彼此都缺乏信任度,在互聯網進一步深入滲透,成為創新基礎的今天,我們有可能因此而再次落後。


先要統一的觀念是,什麼是真正的雲計算?!


百度開放雲(http://bce.baidu.com)


盛大雲http://www.grandcloud.cn/ 剛剛上線,號稱開啟 AWS模式,提供簡單存儲服務(Simple Storage Service,S3);彈性計算雲(Elastic Compute Cloud,EC2);簡單排列服務(Simple QueuingService)以及尚處於測試階段的SimpleDB 等模塊。

中國有眾多的公司也在比照AWS的模式搭建雲計算平台並在商業化的道路上實踐,做S3模式的 做EC2模式的,都有很多。Cloudex就是EC2模式,已經提供支持通過程序訪問Cloudex計算基礎設施的EC2實現。類似的華為也有同樣面向電信級別的產品在商用。


在國內做雲計算基礎服務,首先無法解決滴是域名備案等問題。有可能因為一個頁面內容涉及天朝網管設定滴底線,導致整個平台癱瘓。聽說新浪有一組人在做這方面嘗試,但也無法解決域名及備案問題。


雖然起家快,但是有些事情是需要積累,技術是不可能一下子完成大躍進的。

(我感受到了來自BAT粉飾的壓力,所以我刪掉了譏諷的說話,但有些事實就是事實,與其和我在網上爭論,不如大家回去好好專研,我關閉了評論,如果您還是要建議,請私信我。)

1. 沒有技術,

阿里,百度,騰訊,都是運用層的程序而已,在應有程序和炒作方面有自己的強處。但在底層方面就欠缺許多了。我可以不說太多譏諷的話,但我依舊保留,要不是百度、騰訊能夠在牆內實現和諧社會,這兩個應用是絕對絕對絕對絕對不會成功的。

而底層的技術,如VM技術,linux kernel部分的技術,都是需要長時間積累的,阿里,百度,騰訊起家太快沒有底層技術這個基因。

物理機崩潰了,上面的vm都要崩潰,物理機的OS要為vm重寫,優化,小小的細節不需要專利,但不告訴你,你就不知道。一個堆棧會在奇怪的條件下溢出。其實就這麼小問題,你選的人就是解決不了。

VM怎麼做?人家aws是自己在一行一行琢磨出來的,每崩潰一次修改一次就牢固一次。騰訊會么?做個應用程序誰不會啊。但你知道重寫一個VM要多少底層的工程師?

開發運用程序,你可以用新畢業的,而VM,linux kernel,連接物理資源的部分,卻是老鳥們花費幾十年精力才掌握的。細節,老鳥就是想教你,你不失敗幾次還是不知道為什麼要考慮這樣的問題,而每次失敗就可能是數10億的損失。誰來交學費啊? 想入門?2%的天才 + 98%的老鳥花了幾十年,光文檔都看死你了,而且還全是英文的。很多代碼經典得耀眼,數行代碼可以讓你研究幾天才最終明白其中的奧妙。

2. 沒有技術人才,

說到底,這些技術也很open了,但是沒一群人去專研,反映到服務質量上的話,就是不靠譜。不是去找個open source改掉界面,跑起來就OK的,reliability 99.999...%就是比9的長度。少一個9價值就可能差100倍。AWS目前也只能做到99.9%,許多mission critial的服務是不能用的。

阿里,百度,騰訊玩個程序就發達了,誰願意去專研? 憑什麼啊?憑臉么?是啊,我是做技術的,但臉也不比BAT總裁們差啦...

引進人才,嗯,是的,很多優秀的工程師在外面,掌握的知識也不少。但是你把房價弄這麼高,污染這麼嚴重,自己官員一個個攜款外逃,所以這些工程師也死了心的不回來了。

而且前端時間引進的人才太多,專門寫論文的那些在國外根本找不到工作的垃圾都被撿回來當寶貝了,反而留在外面的踏踏實實,無法被砍的僱員,卻不被國內機構重視,那些能度過經濟危機的普通工程師才是真正的人才,他們的平均水平(智商、情商對工作的專註)比國家引進的那些『放棄(根本就沒有的)海外高薪的科研領頭人』 要強多了。

3. 關於技術

那些說騰訊、百度技術好的,對不起實在不想為誰比誰更白痴而爭論,你就把我當成白痴好了。

你可以像盛大一樣花錢買技術,但不花時間專研,不自己開發,是搭建不出aws那樣的質量,也永遠無法和aws的成本競爭的。雲服務就是比規模,比成本,最後就是比一行行代碼的掌握程度,沒有一顆沉靜平穩的心,光靠小聰明是成不了事的。

一旦真服務了,物理機崩潰一下,全部的VM都崩潰,以中國的市場規模,損失數10億真不誇張。突然一天大家不能買機票,高速不能自動收費,小銀行突然取不出錢,醫院無法收費不能(肯)做手術。如果是AWS提過的雲服務媒體可以暴,政府可以去罰他。如果是BAT呢?大家喝一杯,KTV桑拿賓館約嫩模打一炮,什麼事情都解決了。媒體?不用擔心,他們自己就是媒體啊!而真正的問題當然就留給國民了。

4. 告訴你真正原因

說到底,這事情靠個前世界乒乒冠軍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老實說,看到那個上竄下跳迅雷不及掩耳掩耳卻不盜鈴盜鈴還帶買履的鄭人,那個乒乒冠軍一舉燒掉納稅人10個億,你就應該知道中國的問題在根里,不徹底改變一些,光靠和諧是無法完成產業升級的。


2017年回答這個問題不知道算不算晚,

首先、中國到目前(2017)已經有足夠多的雲計算公司

其次,關於樓主「類似 Amazon AWS 的雲計算公司」,在我看來即使現在也沒有。國內的雲計算公司目前還停留在賣主機、cdn這些(或者說主營是這些);而aws目前除了ec2、rds、s3這些基礎雲服務,另外還提供一套完整的解決方案,是你從代碼開發到測試到部署到運維,都可以找到相應的工具或服務,而且所有的服務均提供API,這些是國內雲還很缺乏的。就我之前待過的一家U開頭的雲計算公司來舉例,人家現在還在不斷的刷存在感,搞運營活動推廣,試問,這樣的公司是否有能力和精力開發出優質的雲計算產品和生態鏈?

最後,說說阻礙,在國內做出aws這樣的雲計算公司,主要障礙個人看來有:

1、國內科技公司技術部門的話語權一般沒有業務部門大,或者說業務部門對於技術部門的干涉比較多,導致技術在整個大路線上做過多的妥協;

2、國內policy偏保守,這點不再贅述,請腦補;

3、整個社會缺乏「精益」精神,通常是為賺錢而技術,而不是通過技術改變一個大問題,從而賺錢,說白了還是太急功近利

4、應該就是國內技術起步較晚,但這個是最不重要的,國內有大量優秀好學聰明的工程師。所以關鍵還是思想

隨便寫了一些,不對之處還望指出


  • 技術原因:搞個內測版給程序員試試和實實在在的運營並根據資源的使用進行收費差別很大,PaaS對程序員有一定門檻,至少目前無法大規模展開

  • 客戶原因:財大氣粗的客戶寧願自己搞私有雲,一是為了顯擺成績 一是不放心將數據放在別人的機器上


1中國是follow者, 通過各自分頭一個勁兒壘炮樓的方式貌似跟上了世界技術產業潮流。可是壘著壘著忽然發現世界開始流行雲計算了,回頭一望滿眼都是炮樓。。。

2 中國從上到下各行各業都嚴重缺乏信任機制信任感。還是自己壘炮樓呆在裡頭安生。


品高雲(http://www.bingocc.com/),也正在朝著這個方向進發。


這個問題看起來最早是11年,滿滿的歷史的感覺。

裡面比較認同Ryan,Kenso body some 的說法,其中Ryan可算是AWS的中國大神了,只是有點嚴肅,有點害怕。

說下背景,三年前的時候有一個項目需要和AWS對接,接觸了AWS的中國區生態系統,後來再深入談,發現我們應該是屬於他們生態系統的一部分,後來的事情就是順理成章的,當時懵懵懂懂,後來發現了自己的幸運。

後來又因為對AWS的了解,代表公司跟國內的很多雲公司接觸,包括Azure IBM的雲SoftLayer。不敢討論技術,只是稍微從側面的說下幾個事情。

AWS的生態系統不管是在全球還是在國內,都是非常非常強的。

AWS的生態系統不管是在全球還是在國內,都是非常非常強的。

1:AWS的市場推廣能力都是很強的其中Someday和 Sumit都是利器。記得當時在廣州Someday時候有一個來參加的IT經理說,我是來朝聖的.....,

還有在北京AWS Summit時候參加合作夥伴會議的時候,出門休息時候,有一位國內**雲,(最知名三家之一)站在那發名片,因為一直對發名片的這家公司抱有好感,但這件事情他的銷售實在是做錯了,在座的都是AWS的生態系統,而AWS的生態系統是最容易不被切走的。

2:azure在國內是交給世紀互聯的,AWS交給光環的。請注意這兩個交可不是一樣。

Azure交是交的銷售,運維,售後幾乎整個體系。AWS交的是--你幫我開票,備案,簽合同。

這個會有幾個問題。改天再更新


盛大雲(http://www.grandcloud.cn/)主要雲計算產品包括:雲主機、雲硬碟、雲存儲、數字分發、雲監控等,近似於在國外已經取得了廣泛認可和成功的AWS(Amazon Web Services)模式,能夠滿足互聯網客戶在主機、存儲、網路加速、安全等全方位的需求等,並進行統一管理。


我認為,還是社會環境的因素更大些。畢竟對於商戶而言,最擔心的還是數據安全問題,有誰可以保證不作惡?


政策問題和技術問題


像 新浪,騰訊,阿里雲計算 都是潛在的雲集算服務提供商,目前很多局限感覺在於電信運營商,以及政策。畢竟提供這種服務需要一個強大的數據中心,數據中心的帶寬和能耗問題需要解決。


微軟的azure已經進來了,跟世紀互聯合作。其他的目前都是本土玩家,包括阿里雲,盛大雲等。


帶寬太貴。


剛剛上線的盛大雲不是號稱要做AWS服務嗎。

昨天碰巧看見SAE上有個S3服務在內測,應該也會往這個方向上靠的吧。


你們都不知道青雲!!!???

這麼牛逼的雲服務知乎上竟然沒人知道,簡直不科學……還是說這個問題就是打廣告用的XXD


推薦閱讀:

微軟的雲計算服務 Azure 與亞馬遜的 AWS 有什麼區別?
Google 的雲計算業務為什麼沒有 Amazon 的 AWS 成功?
量子計算機時代雲計算的方向?
阿里雲伺服器怎麼玩才能更有意思?
GAE為什麼遲遲不支持python3.x?

TAG:亞馬遜Amazoncom | 雲計算 | AmazonWebServicesAW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