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現通貨緊縮,央行瘋狂的印鈔票,不就解決問題了嗎?通縮到底可怕在哪兒?


這是一個好問題。2013年Lawrence H. Summers提出的長期停滯理論可以解答你的疑問。

先插播回答第二個問題,通縮到底可怕在哪兒?

通縮一般伴隨的是經濟衰退,有效需求不足導致物價下跌。這種情況下,企業盈利下滑甚至虧損,公司發不起工資、員工下崗、積累到一定程度破產銀行形成壞賬,甚至有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可能。下圖可以解釋通縮和盈利的關係。

在傳統框架下,凱恩斯主義可以解決短期經濟增長困境,即你說的印錢。

在經濟衰退周期,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不足,可通過貨幣政策寬鬆/財政政策寬鬆來刺激實體經濟需求,從而幫助經濟走出困境。

然而在長期停滯理論下,凱恩斯主義是失效的。

核心原因凱恩斯主義下,需求不足只是一種短期、周期性失衡,而在長期停滯理論下,需求不足是一種近似於永久性損害。這種需求不足是來自於長周期因素如人口增長率下降,結構性因素如勞動參與率下降,收入分配不均等。

另一方面,供給直接受損主要表現為技術進步率下降。(個人理解為,技術進步率下降體現為生產成本高企,從而傷害邊際消費)

(用了招商好多圖。。。它家年報確實寫得精彩)

這種情形下的通縮是無解的,因為形成通縮的根本原因是長期有效需求不足,而凱恩斯主義解決的是短期需求問題。所以看上去,一開始凱恩斯主義是有效的(09年四萬億),因為它提振了短期需求;但是凱恩斯過後,長期需求依然不足導致經濟重回低增長,但是留下了高企的槓桿。

這個死循環在於,長期需求不足導致的通縮使得均衡利率為負,從而導致貨幣政策工具失靈(央行能把實際利率降到負嗎?日本正在嘗試,且看效果如何),有效需求再也無法通過降息、寬鬆來刺激。

是否和中國目前的狀況很像。新任上台沒有寬鬆嗎?並不是,只不過提法不同罷了。在實體有效需求不足的前提下,寬鬆一不能刺激消費,二不能刺激實體經濟投資。

那錢去哪裡了?資本市場。你以為房地產市場、股票市場、債券市場的泡沫是怎麼來的。

PS:回顧一下2015年的寬鬆

1、2015年置換地方政府債務3.2萬億。有人要說了,這是置換啊,置換。但是置換的錢就不是錢嗎?舉個簡單例子,2015年到期3萬億,如果不進行地方債務置換,總共融資6萬億,3萬億用於借新還舊,3萬億用於基建。和發行地方政府債務3.2萬億,另新增3萬億的平台貸款是一個效果。地方債置換,解決了資金來源的一個大問題,而且還是低息模式。

2、專項金融債。這個更狠,以前地方基建需要資本金投入,這個模式下,連資本金都不用投了。「4日,某省發改委的專項建設債券工作實施方案披露,國開行、農發行向郵儲銀行定向發行專項建設債券,中央財政按照專項建設債券的90%給予貼息,國開行、農發行利用專項建設債券籌集資金、建立專項建設基金,主要採用股權方式投入,用於項目資本金投入、股權投資和參與地方投融資公司基金。」

新聞參見:首批3000億專項金融債將面市,8月份的新聞說是規模在萬億,沒有統計最後發了多少,回頭補充了再發上來。

你地方政府不是不願意幹活嗎?來來來給你貸款!沒有本金?來來來本金也找農姨和開姨借給你!

3、房地產政策。大家這麼關心,我就不用多說了吧。房地產政策的鬆綁,尤其是330認房不認貸政策,很大程度上推動了2015年一線城市房價的保障。

未來可行的招數?

大眾創新、互聯網經濟,我不看好(我對互聯網人士沒意見,但這不是救國良藥)。他國創新都是奔著賺錢(收入減成本=盈利去的),我們是奔著圈錢去的(融到資就差不多了)。其次,我理解是,互聯網與金融業一樣,目前來看應該是依附於實體存在和發展的,改進實體運營效力的行業,而無法獨當一面。最後,如果是革命性的,能夠提高生產效率的創新想必是好的,可是,告訴我,現在哪個行業能看到這個希望?

對外輸出產能策略,如一帶一路。

理論上來說是的,但我並不看好。第一,前面已經提到,全球增速都在放緩;第二,高鐵並不存在技術壟斷;第三,他國需要保護國內工業。

想想當年光伏在國外遭遇雙反。

最後,供給側改革。

理論上可行,至少能夠打破通縮的惡性循環。去除過剩產能應該能夠立竿見影,但目前來看雷聲大雨點小,上面始終拿不出破產重組的決心來。發展高端製造業,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這裡要注意一個概念的正確理解:央行不能直接「印鈔」,它只能擴張自己的資產負債表,從術語上來講是擴張「基礎貨幣」(又稱「高能貨幣")

基礎貨幣哪兒來?從天上掉下來嗎? 當然不是,就舉美聯儲為例(中國的例子較為特殊,以後有時間再說):

基礎貨幣可以概括為現金流通量和銀行準備金的總和。在常規貨幣政策操作下,美聯儲擴張基礎貨幣的手段無外乎公開市場操作以及銀行向聯儲申請貼現貸款兩種途徑。在08年之後,之所以即使美聯儲通過資產購買,強行擴表,其擴充的僅是基礎貨幣。而基礎貨幣的擴張並不代表通貨膨脹的發生,因為大量資金仍然是以銀行準備金的形式存在著的。

(下表為美聯儲08年新立名目的計劃)

那為什麼銀行願意把資產端放在收益率為0.25%的準備金而非貸款(創造更多貨幣)呢?在08年金融危機後,資產價值的縮水以及銀行股的大跌,直接威脅著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在這種情況下,銀行只能將資產端配置更安全的資產,降低開支,以期經濟恢復後才恢複發展。(直至目前,美聯儲賬上還有銀行2.2萬億美元的超額準備金)


我也來回答下這個問題,其實如果放在以前,通縮預期並不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因為那個時候利率高企,又處在一個科技爆炸的階段,特別是近20年來的互聯網這一波,政府在凱恩斯主義的指導下,有很多牌可以打,完全可以通過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這兩項手段來刺激需求,扳回通縮預期,熨平經濟波動的周期。

現在的問題在哪裡,就在於各個國家對凱恩斯主義的濫用,導致手上可以打的牌越來越少,特別是貨幣政策,之前歐洲負利率,現在日本負利率,都說明一個問題,就是貨幣政策帶來的邊際效益正在減少,可以操作的空間也越來越少。另外一方面,財政政策是一個相對複雜的操作手段,尤其是在民主國家,牽涉到太多利益集團和黨政之爭,在面對巨大的經濟波動的時候,不一定會有羅斯福新政時候的那種魄力和廢墟重建的效果,而且財政政策的盲目實施,極其容易留下遺患,最典型的就是產能過剩,產能過剩帶來的問題就是收入無法彌補利息負債。所以,要麼使用借舊還新的方式,用近乎於龐氏騙局的方式過渡,要麼使用置換債的方式,讓債權人把利益吐出來。

所以,你看,現在全球面對的一個問題就是,凱恩斯主義有可能會失靈,而且今年的宏觀經濟尤其複雜,美國在3次量化寬鬆之後,才迎來了一個弱復甦的局面,為了剎住泛濫的流動性,開始製造加息預期,這引起新興市場的資產負債表劇烈動蕩,尤其是疊加大宗商品價格的下降,對一些資源出口導向性的國家可以說是雪上加霜,另外中國過去三十年的經濟發展,都是在不斷的加槓桿,現在要去槓桿,想出了用居民加槓桿、置換債、產能輸出、提高直接融資份額等手段,對沖企業和政府去槓桿的需求下降,效果怎麼樣,沒有數據憑感覺,也只能說不那麼明朗。特別是現在信息太發達了,稍微有一點匯率變動,就形成強烈的貶值預期,引發資本外逃。不貶值,又不好放水,一次性貶值,也不知道該貶值到什麼位置,就在這種來來回回中,中國也陷入了蒙代爾三角理論問題。人民幣貶值是解決中國目前問題最直接手段之一,因為能夠給政府釋放出更多的貨幣政策空間,這也難怪美國那個對沖基金經理kely bass重倉加槓桿空人民幣,天天唱空中國。

反正現在,全球第一和第二兩個最強經濟體,一個有升值預期,一個有貶值預期,來回拉扯中,不知道這些AOE傷害砸到第三國家,砸出個什麼巨坑來,引發出什麼蝴蝶效應啊,黑天鵝啊,尾部風險啊等等,這也是為什麼,全球都處於一個Risk off的階段,恐慌是目前最大的主題。

歸根到底,為什麼這次通縮預期會比之前更難熬,就在於有可能凱恩斯主義那套放水大法會失靈,至於會不會回到大蕭條時代,說不清楚,最近也在看伯南克的那本《大蕭條》,沒看完,看的半懂不懂,不過當時的大蕭條比起現在,一是在主觀能動性上沒那麼強,流動性危機傳導到信貸危機,信心衰減很厲害,進入惡性循環,另外一方面,很多國家還是固守在金本位制上的,貨幣政策手段有限。現在的話,說不定,繼續放水,放一放的,等待科技繼續爆炸,人工智慧突破,機器人創造巨大的生產力等等等等~就把問題半托半拽的解決了,就像當初解決馬糞問題的不是清潔工,而是汽車取代了馬車。

總之,真正促進經濟增長的只有科技進步,放水大法都是寅吃卯糧的行為。


「通貨緊縮」概念的關鍵點在於「市場上」流通的貨幣量減少。那麼「市場上」的貨幣去哪兒了呢?一種可能是政府採取了緊縮性的貨幣政策,總的貨幣供給量減少了;另一種可能是貨幣被凍結在儲蓄或固定資產中,亦即人們不再樂於消費或投資。由於貨幣政策不會經常調整,也就是總的貨幣供給量在短期內傾向於恆定。因此當出現通貨緊縮時,往往意味著需求側的減少(人們不再熱衷於消費或投資),也就是供給側的過多(產能過剩),最後表現為物價下跌,市場萎靡。

在深入理解了何謂通貨緊縮之後,便能夠理解為何不能只靠發行貨幣來解決問題。如果不能有效優化生產結構,拉動內需,印再多錢也無法在市場上流通,只會直接演變為通貨膨脹與泡沫。


謝邀。

通貨緊縮是一個從古代就有的經濟現象,但是現在的機制和古代不一樣。古代,貨幣一般由金銀銅等金屬充擔,當金銀銅的總量增長跟不上經濟人口的增長的時候,古代國家社會裡就會出現錢不夠用的現象,價格隨之下跌,生產者受到損失,古人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有往銅錢里摻鐵摻鉛的,有發行紙幣的,最後無一例外導致信用崩潰。因此在古代通貨緊縮往往是一次經濟衰退的前因或先兆。

現代社會貨幣功能由紙幣和銀行金融信用充擔,加上資本極強的流動性,很少會由於社會上缺錢造成經濟問題。在今天,通貨緊縮就是經濟衰退或者危機的結果,是問題的表象。

例子很簡單,美國08年金融危機時銀行虧損嚴重,沒人向外借錢,銀行信用收縮導致實體經濟中資本緊缺,這就是造成了通貨緊縮。今天國內也有類似情況,09年以來的壞債高企,加上去年股市大跌很多機構損失慘重,如果債務問題進一步惡化,銀行更加不敢放貸,社會上資本進一步稀缺,也會造成通貨緊縮。所以通貨緊縮的可怕在於這個現象的出現表明背後實體經濟已經惡劣到了不立刻採取措施就會衰退的時候了。

因此,解決通貨緊縮,央行印錢只是解決短期的治標措施,保證金融體系不立刻崩潰。但是背後實體經濟的困境和社會債務過高的問題不是印錢可以解決的。


首先題主要明白,中國並非通貨緊縮的輸出國,而是被通貨緊縮的輸入國,所謂的「被通縮」是指外國利用大宗商品價格、匯價、減稅等手段來降低商品價格,然後通過貿易、投資、金融等方式輸入本國,從而引至本國物價下跌以致收縮,以致經濟下行壓力增大。而全球大宗商品價格都以美元計價,美元升值周期與大宗商品價格形成負相關的關係,故而當我國面臨通貨緊縮的時候,印鈔票並無卵用,甚至會起到反作用。

其次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離不開中國出口貿易的貢獻,目前國際通貨緊縮不僅意味著大宗進口商品價格下降,更意味著大宗出口商品價格下降、出口需求減少,而2014年我國進出口總值26.43萬億元人民幣,進出口同比增長2.3%,貿易順差2.35萬億元2015年我國進出口總值下降7%,貿易順差3.69萬億。(出口大於進口是順差,反之是逆差,根據數據對比,中國已經面臨嚴重的進出口雙萎縮,也就是衰退型貿易順差的情況,這會導致中國經濟發展嚴重依賴外部需求,國內會出現通貨膨脹且本國貨幣有巨大的升值壓力,這一切都會更加不利於商品出口貿易)加之通貨緊縮的國際形勢下,全球需求萎縮,中國號稱世界工廠,那麼產量必然大於內需,以前出口外銷多少能賺點錢,現在內外需求雙萎縮,賣商品的要麼沒銷路,要麼邊賣邊虧,同時經濟形勢好的時候國內企業紛紛貸款擴大產能,現在遇到通縮等於硬著陸,其後果就是企業破產倒閉,工人失業,經濟負增長……然後引起一系列連鎖反應,一旦引發泡沫經濟破滅,最嚴重的後果可以參見08年歐美政府和日本長達二十年的蕭條和經濟衰退。

最後怎麼解決通縮的問題,第一、強化供給結構,擴大內需;第二、提高投資效率,提高生產效率;第三、貨幣政策上要保持穩健,完善宏觀審慎政策框架;第四、加快經濟轉型;第五、持續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提高全世界對中國經濟的信心……算了,不想說了,這些都太宏觀了,對個人而言,選對行業,保住工作,勒緊褲腰帶。


如果是因為ZF回收貨幣造成的通貨緊縮,當然可以通過印發貨幣解決。

不過通貨緊縮不一定是因為回收貨幣,大多數通縮是需求萎縮造成的。

由於經濟衰退,窮人口袋裡沒錢,原來買蘋果手機,現在變成了三星,如果三星漲價,就買小米;原本每周搓3頓,現在沒錢了,變成每周搓一頓,如果你濫發貨幣造成飯店漲價,則改為每月吃一次吃午餐肉當開葷;原本每月加兩次油,現在大家開不起車坐地鐵,導致石油價格下跌,買不起房導致水泥鋼鐵價格下跌。

濫發的貨幣並不能提振非剛需的消費慾望,更無法改善非剛需的通縮狀況,反而會造成食品等剛需的價格飛漲,引發社會動蕩。

毫無意義。


首先,印錢這個說法只是媒體用的,並不是說真的印錢了。

現在央行主要有3種方法進行寬鬆:降低利率(這個本來到0就失效了,不過現在歐洲日本通過負利率政策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購買國債,購買風險資產。

3種方法的作用是不一樣的,

降低利率能夠通過銀行間市場傳導到短期金融市場,能夠把利率曲線的起點打低;

購買國債就是通過交易把利率曲線的中場端打下來;

購買風險資產則是增加市場流動性,並且直接讓風險溢價變低。

但是,最大的問題就是3種方法都是在提供資金,如果市場沒有需求的話依然只是把大量的流動性留存在金融市場,導致資產泡沫而已。日本就是這樣,居民和企業都是資金的提供者,並沒有太強的資金使用需求,比如購房或者設備投資。唯一能夠強制帶來需求的就是政府了,可以通過財政刺激,但現在乘數效應幾乎就是1,而且一個很大的副作用就是增加了財政赤字。

寬鬆為什麼沒有改變通縮,原因就在於沒有需求。需求是要靠對未來更加樂觀的預期和實際上的收入增加作為基礎的,對於家庭和企業都是如此。

個人認為目前發達國家通脹上不去,不是一個金融問題,如果單純金融問題,央行的寬鬆是可以解決的。這是一個社會問題,貧富懸殊太大了,而且勞動者的收入增長遠不如資產價值的增長速度。而目前的寬鬆還在加速這個過程。


流動性陷阱。


簡單的說就是財富分配不均。原因是多數的人努力工作,所得到的報酬卻少的不成比例,這個原因通常會被認為是經濟下滑的結果。事實上,這是整個通縮過程的起因。


簡單來說,央行印的錢不一定都流入到實體經濟,就算流入到實體經濟,還要取決於貨幣的乘數,乘數越大,貨幣才能更好的在短期刺激經濟。更加深層的思考,通縮真的很可怕嗎?按照古典主義的想法,物價下跌,使得你的商品更加有競爭力,同時可以糾正我們過去經濟高速增長時候那些粗獷式的做法,可怕的是人們的思想,因為人們接受不了生活水平下降而所需要作出的調整


工資漲得比物價慢,就叫通脹。

工資跌得比物價快,就叫通縮。

你想工資漲,還是工資跌?


1、央行發行貨幣是有嚴格規定的,不是想印多少就印多少。

2、貨幣發行通常包括經濟發行財政發行兩種:

經濟發行指的通常是央行的貨幣政策,從現在政府文件的表述來看,是穩健的,說明從貨幣手段來說不會短時間內大量超發。貨幣政策通常包括的是:調整利率、調整存款準備金率、逆回購,降低準備金率是通過增加銀行的可貸資金規模來調整貨幣發行規模,調整利率的話有些複雜,因為利率包括定期存款利率、shibor等等,逆回購就相當於直接投放貨幣了。

財政發行指的通常是政府的財政政策,從現在政府文件的表述來看,是積極的,財政政策通常包括增加政府支出、降低稅率等,也很好理解,增加了政府支出就相當於整個社會增加消費(只不過消費者是政府),降低了稅率將相當於把更多的錢留在大家(企業and個人)手中。結合貨幣政策來說,由於中國在上個世紀90年代有過幾次比較慘痛的通貨膨脹事件,因此政府不敢同時讓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都擴張,不容易控制局面,因此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有一點互相協同、互相配合、互相牽制的感覺。

3、無論什麼貨幣政策或者財政政策,它的起效和傳導都是需要時間的,因此就算調整定期存款利率、調整存款準備金率、逆回購等等,這些錢的流向是符合經濟規律的,等到真正到了每個人的手裡,再花出去進入消費領域總是需要時間,因此效果的評估比較困難。

4、通縮的最可怕之處,它的代名詞通常是經濟衰退

當市場上流通貨幣減少,人民的貨幣所得減少,購買力下降,影響物價至下跌,造成通貨緊縮。長期的貨幣緊縮會抑制投資與生產,導致失業率升高及經濟衰退。

來源:百度百科


要是這麼簡單就好了。

通縮是有效需求不足,通縮之前一定是有通脹的。

狂印鈔票並不能帶來真正的有效需求,反而容易誘發滯脹,那就更麻煩。


上一輪通脹是這一輪通縮的因,陰陽相生,福禍相倚,每一個政策既影響現在,又影響未來,取得平衡罷了。此刻放水,明日玩完。


上課請認真聽課,不要開小差。

按你這麼說,地球人口超負荷了扔幾顆原子彈殺人就解決問題了,人口太少了號召大家隨地交配或者把強姦罪取消就解決問題了。


如果預期未來通縮,那麼新發行的貨幣就會被以現金形式持有,貨幣不能進入流通領域。用IS-LM模型就是就是LM曲線是水平的,增發貨幣不能導致產出與利率的變化。


資不抵債,實際利率為負, 印錢會導致hyperinflation而不是解決通縮

貨幣政策不能改變資產負債表的平衡, 只能改變資產/債務分布和總體規模。 通縮在高額債務的經濟中相當於去槓桿化, 加槓桿/債務擴張時表現得各種繁榮(工資上漲,收入上漲,資產價格上漲, 失業率下降), 去槓桿/債務收縮/資產收縮 時都會以反面出現

視頻封面【Ray Dalio】三十分鐘看懂經濟機器如何運轉(比爾蓋茨推薦)bilibili.com視頻


通縮並不是單純的指貨幣少,而是願意投入流通中的貨幣少,即普遍認為投資回報不高且存在很多風險,所以而不願意在市場上投資,因此即使有很多錢,也會投到別的地方,或是就現在手裡放著。印鈔票的結果,只能是雪上加霜:因為大家並不是缺錢,而是不看好市場,這種情況下,大量鈔票的流入,不可能改變謹慎的觀望態度,而只能使物價飛漲,從而導致社會動蕩。

通縮的可怕之處,從國家的角度看是社會動蕩風險加劇;從企業的角度看是訂單減少、難盈利;從百姓的角度看是工作不好找、難賺錢,生活質量下降。


事實上就是這麼做的,但是顯然監管過嚴了。P2P的各種金融創新被限制,滬港通、期權門檻都特別高。通縮,按照法治派的觀念是,政府不相信市場的自槓桿結構,於是只通過自己放水來改變市場的自槓桿不足的問題,但是事實上市場的槓桿率偏低是政府監管過嚴的問題。

槓桿,從風控的角度來說叫做保險,我原來需要花1個億賺1千萬,可能虧損也是1千萬,我利用槓桿只需要1千萬投入,政府擔心經濟進一步下滑使得自己要為市場自槓桿結構買單,所以各種從嚴監管,然後造成市場流動性嚴重不足,於是政府認為是利率過高,其實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國企破產難,然後很多資金,尤其是外國資金,逢低買入國企,目的是為了賭國企改革,他們想賣殼退出。政府降息結果使得國企更加不用擔心破產風險。而且現在的低價格,使得一旦推動國企改革,可能國有銀行自己願意出資購買自己的股價,阻礙國企改革。


推薦閱讀:

有哪些可以解釋社會問題的經濟學模型?
想系統學習經濟學,有哪些好教材?
在美國經濟諮詢公司 (economic consulting firm) 工作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長期來看,不平等會阻礙整體經濟發展嗎?
經濟學有哪些由來已久但還有待挖掘的領域?

TAG:經濟學 | 宏觀經濟 | 通貨緊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