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中國在1957年完成五年計劃後,進行新經濟政策與改革開放的改革,那現在會如何?

假如歷史有了一個分叉,中國在1957年進行新經濟政策與改革開放結合類似的改革。允許一定的私有制經濟,與其他社會主義國家通商,用輕工業產品與蘇聯通商交好,換取工業設備和技術,形成工業互補。那麼接下來會怎麼發展?


1.題主的問題本身就有問題,1957年這個時間點不好,剛剛經歷過朝鮮戰爭的中國正被西方嚴密封鎖,對誰開放?至於中國與蘇東的國家的經貿往來一直就很密切啊,而且必須指出的是,蘇聯對於其衛星國的產業部署完全是以配合蘇聯為目的的,如果中國想成為經互會的正式成員,就意味著中國的產業政策成為蘇聯產業布局的附庸,你覺得好玩不?

2.改革開放之初,有人哀嘆中國賣2000萬件襯衫才能換回一架大型客機,但是反過來想,至少我們還能造一些輕工業品出口,而且部分重工業品還能出口第三世界還有狗大戶。1957年的中國的比較優勢是啥,能出口啥?除了農副產品、工業原材料恐怕只能讓萬千男男女女出國賣屁股了吧?難道要重演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十萬婦女下南洋的鬧劇?就連鐵杆自由派楊小凱也在《百年中國經濟史筆記》里承認「落後國可以用保護關稅改進貿易條件,但這卻以抑制分工的發展為代價。如果落後國進一步改進交易條件,則可與發達國通過關稅談判達成多邊自由貿易,使國內國際分工水平提高,生產力提高,所有人的福利水平提高」。

3.1957年中國的人均糧食產量為301.7公斤,平均每人每天800g,蛋奶肉等副產品很少,本來就不是能讓全民吃飽的量,徹底解決這個問題要等到四三方案引進合成氨化肥生產線之後了。如果不走趕超戰略而走比較優勢戰略(新經濟政策),合成氨化肥生產線的落成投產只會更晚不會更早(因為合成氨需要高強度鋼作為反應釜),中國人還要多餓幾年肚子。

4,改革開放正好趕上了一波西方國家產業轉移的大潮,1957年有西方國家打算轉移一下嗎?

——————————————————————————————————————

中國和蘇聯的趕超戰略,本質是由列寧主義執政黨按照西方結構主義經濟學,以實現後發國家在半凝固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中產業突圍並完成工業化為目標的經濟戰略,上世紀60年代盛行一時的發展主義經濟學派基本走的也是這個路子。


如果沒有跟蘇東一波流,現在大概是90年代中期的樣子。《我愛我家》里賈府的生活水平,高級幹部也沒個幾萬塊存款,吃個大蝦都開心的不要不要的,已經是中國的1%了。跟蘇聯玩的這麼好,「一定的私有制經濟」早晚會隨著社會主義制度的完善退出歷史舞台。然後,本來湊合著走下來的山寨社會主義經濟體制在跟蘇聯的密切聯繫下不斷完善,發展成蘇東國家的高度計劃經濟。

很多人一提到全面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之前的經濟體制,都會想到這是「計劃經濟」。其實,當時是「指令經濟」。高度的中央集權計劃經濟,是建立在計劃中樞對各個經濟單位和它們彼此關係的高度控制之下的。蘇聯成立的時候,已經是一個工業國了,有足夠的人才,所以他們能形成高度集權的計劃經濟。我朝建政的時候,人才力量很抱歉,對經濟活動的掌握做不到那麼精密,自然做不出精確的計劃工作。應知乎要求,刪除有良心的青年經濟學愛好者我爸爸1980年能公開討論但是我不能公開討論的內容若干。所以我國不是計劃經濟,是指令經濟。

我國指令經濟的具體操作:中央計劃機關覺得明年應該有一千萬噸鋼(當然,「覺得」不是意識流,總歸是有些依據的),於是根據掌握的各省大概的情況,把一千萬噸鋼的任務分解給各省。省是中央之外唯一的計劃編製單位,有權決定各市可以舉辦什麼企業,有權決定各市的生產任務;於是省把中央的計劃再分解,攤派給市。這樣,生產任務層級下拔,等到考核的時候再把產量湊出來,完成中央的一千萬噸鋼產量計劃。

由於我朝的管理隊伍過於土鱉,對基層情況的掌握始終是霧裡看花,計劃做的不是很精密。統計就更別說了,統計局至今仍然是全國遭到吐槽最多的政府機關。資深計劃統計工作者、有良心的老年經濟學愛好者我爸爸是這樣評價我國的計劃統計工作的:計劃就是胡鬧,統計就是騙鬼。

在這樣一個混沌運轉的非市場經濟體制中,看似計劃運轉的經濟體系,各個經濟單位為了獲得計劃編製單位的賬目上或存在或不存在的應該劃撥給他們的生產資料,完成生產計劃,有許多各顯神通的手段。誰說計劃經濟沒有腐敗啊,請看1980年的打虎記:誰是強者_連環畫在線看下載

應知乎要求刪除不能公開討論的來源,我們還可以看到企業坑銀行、銀行坑國家的模式的源遠流長……

聽了會計的話,我突然有一種透亮的感覺:銀行管著錢,工廠交利潤,發工資,都是銀行管著的。而且銀行還不是管一家,所有這個區的它都管。後來我知道,那時銀行主要是管工廠、管企業,老百姓存款是捎帶的小任務。老百姓的存款複雜還利潤少,給企業貸款,把國家的撥款貸給企業,坐收利息,利潤還高。我到市裡開了個介紹信,到銀行調查,就把問題搞清楚了。工廠怎麼虧損,怎麼落賬的,利潤高在哪裡,怎麼做假的,銀行都跟我說了。比如出了質量問題,出了殘次品,它就叫銀行抹了這筆賬,攤到別的地方去,其實是國家損失了。

建立市場經濟,對於我國的各個一直要自己動腦筋跟社會各界過招的經濟單位來說,不過就是換了一種玩法而已。對於蘇東國家的經濟單位來說,幾十年就是條件反射式的執行上級任務,反而不習慣。所以我國頑強的實現了經濟轉型,蘇東集團見馬克思去了。


時機不對的話改開只會帶來災難,80年代後正趕上世界範圍的產業轉移,發達國家玩夠了勞動密集產業,才能轉移給中國。56年開放的話中國能做什麼?一沒有幾十年教育擴張培養的素質可靠的勞動力,二沒有國家會把自己的產業轉移給中國,中國當時工業基礎為零,自己又幹不成事。地主家都沒餘糧,長工就想吃肉了。得罪了老大哥,還里外不是人,下場真是不敢想像。


這個假設在西方世界有一個實例:阿根廷。有地,有產,開放貿易。結果怎樣,經濟被玩個半殘不說,連馬島都拿不回來。這還是在阿根廷一直跟著美國混的前提下。

華約經濟本來就廢,中國要是加入了它們的系統,再搞個偏科,假設冷戰結局一樣,現在中國分成幾塊還不一定,還想著什麼gdp。太祖中前期的眼光還是毒的,以中國這個體量,基礎必須打全,而且要護著打。以57年中國的經濟水平,開放就等於把中國重新變成西方/蘇聯的殖民地。


蟹妖。

歷史不容假設。

如果假設只能算腦洞。

------腦洞------

國內建設要考慮世界大環境!!!

蘇聯大哥會很生氣。參考東歐經濟改革時蘇聯的態度,中蘇蜜月期提前結束,也不會有後來的援助,原子彈氫彈衛星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實現,五年計劃根本不能開展,基礎工業建設無法進行,並且在兩極格局時代,共產黨又會受到西方世界敵視,所以兩頭不討好,先進的搞不到,所以只能加入第三世界陣營與第三世界國家交往。底子差,沒牛人幫,再開放有什麼用?當時情況如果不站隊,慢慢地自己發展,慢慢自己熬,自己搞現在最多也是伊朗/巴西/墨西哥/印度尼西亞這類國家的水平。

一開始就走獨立路線的社會主義國家:南斯拉夫,看看什麼下場就知道了。還有阿爾巴尼亞,都快被世界遺忘了。

所以老毛那個時候還是有外交眼光的,全面一邊倒客觀上騙到了蘇聯的不少硬貨,悲劇就悲劇在毛實在是治國能力太差。活活給挖了大躍進和文革兩個大坑。


假設中國在1957年完成五年計劃後,進行新經濟政策與改革開放的改革,那現在會如何?

答:一個國家的經濟分為內因與外因兩個部分。

一個是外因。美國在延安談判以後,已經事實上放棄了中共。在蘇聯和中國爆發邊境衝突以後,中美矛盾才從主要矛盾變成次要矛盾。從某種意義上上講,改革開放是中美建交的副產品。

一個是內因。我們假設78年以前的工業建設都是DOS操作系統,我們要裝win98系統,假如沒有DOS引導,怎麼安裝?你要別人尊重你,最起碼要有拿得出手的資本和工業實力。

題主你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那就是非洲、印度、拉美搞改革開放會不會成功,答案是絕對否定的。


一五計劃是包括經濟體制建設的,完成一五就推倒重來,那一百多個工業項目怎麼私有化?

好多概念其實是在歪曲事實。


1957年沒辦法改革開放,至少在中共領導下無法進行。

因為如果中共要求和歐美進行貿易談判(請一定記住,自二戰之後任意兩個國家要進行大規模的貿易和投資活動都要先進行貿易談判。關稅及貿易總協定組織,即WTO的前身實際上是為了簡化這種談判而建立的),歐美各國必然要求將原本被中共單方面宣布廢除的對歐美有利的中歐中美條約重新恢復,並且賠償因公私合營以及社會主義改造造成的在華歐美企業教會的財產損失,然後再進行相應談判。顯然這是中共無法答應的,所以也就談不上什麼大規模正常的貿易往來。既然連正常的貿易都無法進行,那麼改革開放也就是空中樓閣。

當時的中共雖然滿含建設共產主義情懷,但還是知道相比與歐美,蘇聯的工業設備真不怎麼樣。為什麼解放軍不跨過深圳河,冷戰期間由著美軍航母隨意停靠香港補充物資彷彿美軍艦隊根本不用經過中國領海就可以到達香港?就是因為香港是重要的外匯(主要是美元)來源地和重要物資輸入地(或者說走私地)。如果當時真有不損害社會主義招牌還能和歐美進行正當貿易的法子,早就幹了,哪輪得到鄧公來搞。


印度看到沒?

比那個更慘一點


沒有足夠多的人才一切都是空中樓閣,這裡的人才指能勝任各行各業各種崗位本職工作的人,包括各類科研人員,教師,工人,司機,會計,售貨員等等等等。


天朝1957年啥輕工業部門做的比蘇聯好

再看看產量


大號南斯拉夫,還得是歐美願意帶你玩。


1954年起,國家對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逐步發展企業的公私和營。

1956年初,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出現了全行業公私合營的浪潮,並迅速席捲全國。

1957年完成五年計劃後,進行新經濟政策與改革開放的改革?

開玩笑么……


答這道題的人大部分在扯淡!而且扯的很玄乎,什麼國際環境工業基礎冷戰之類的扯了一大堆的淡。總之他們認為中國不會更好!我認為都是徹徹底底的扯淡!

首先歷史沒法假設,所以這個問題永遠不會有正確答案。

其次,樓主問題里有個致命傷是改革開放?什麼是改革開放?你覺得盛唐用不用改革開放?你覺得民國用不用改革開放??改革是改掉毛時代的階級鬥爭為綱領的政策,開放是打開毛時代閉關鎖國的國門。所以57年的時候中國還沒有閉關鎖國更沒有慘烈的階級鬥爭,談什麼改革開放呢?總結起來就是改革開放是糾正毛時代的錯,而57年中國還走在相對正確的道路上。

第三,你看下中國兩千多年所有盛世明君的治國策略,你就會明白,幾乎如出一轍的是與民休息,鼓勵農耕。再來看下27年到37年黃金十年的政府政策,當時的國民政府可沒有什麼改革開放招商引資之類的經濟策略,但是經濟依然高速發展。當時不但中國被強敵虎伺,國內也是軍閥派系林立,怎麼還是可以取得矚目的經濟發展呢?我覺得中國人是這個地球上最聰明最勤勞的人種,只要政府不搗亂,放開讓民間自己發展,就可以取得很高的成就。所以歷史上所有的盛世明君的治國策略都是漁民休息鼓勵農耕!只要政府不鬧,智慧勤勞的國人可以讓世界上所有的人刮目相看。再說說這三十年的改革開放?你會發現一個問題,所以國有企業壟斷著的佔主導地位的行業,在國際上都不厲害?只是憑著壟斷,才在國內佔有市場。而所有國有企業看不上的行業,開放頭幾年外國資本進來後市場會被佔有,但是民企慢慢就將市場重新奪了回來。反而現在可以強勢進軍海外。不信你看看手機行業,2000年後波導長虹熊貓一大批國有手機生產商起來,發展勢頭很好,但是後來質量確實很不好,被諾基亞摩托羅拉打的紛紛破產。後來蘋果和三星又幹掉了他們。國有企業徹底失敗以後,民企終於可以放開拳腳,現在的華為小米魅族之類的已經奪回大部分手機市場,而且華為更是在海外搶奪三星蘋果的市場了,未來這些企業肯定可以走出國門,成為世界級的名牌的。這樣的例子很多,比如聯想,海爾,華為做的通信設備等等,都是政府看不上的利潤。反而是政府覺得暴利的行業,發展的很垃圾,等外企進來了會把他們都干破產,你覺得中移動聯通等中國真正放開電信市場了能堅持幾年呢??兩桶油在國外大能源企業進來以後能不破產么??所以我可以這麼回答題主,如果57年以後中國政府不胡來,按部就班小心翼翼的發展,只要提供一個穩定的安全的環境,現在中國早就可以在世界五百強企業里佔據一百家了。有些回答什麼冷戰什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兩大陣營里沒法發展,甚至什麼西方國家產業結構調整,什麼中國沒有足夠的教育基礎,回答這些的人就是在扯淡,扯一個自己都深信不疑的淡。你再看看西班牙的發展,西班牙內戰以後,周圍有強大的德國納粹,有強大的蘇聯,有強大的英美,不是照樣走出了自己的發展之路,並且取得了驚人的成就么??

老子曰,治大國如烹小鮮!真理也!!


單就一點,當時教育還沒上來,搞什麼都沒用。

現在看到的富士康幾千塊一個月的流水工人,那可以是國家一年上萬億教育經費砸出來。


會死得非常慘。70年後中後期確實是改革的一個好的時機。


我們5年計劃做的這麼好,蘇聯現成的模版,誰領導都不會選擇新經濟改革


單純討論確實沒有意義,我覺得你還不如就此寫一部小說看看,那樣更靠譜


當年劉鄧就是打算這麼乾的,結果。。。你懂的。


中美不建交,開放給誰來投資?


推薦閱讀:

怎麼評價這一次的公車改革?
如何反駁「你每給國外一點流量,谷歌就可以多一些資金」之類的言論?
你對改革是什麼看法, 包括改革引起什麼變化,如何進一步深化改革 ?
如何評價國研中心提出的「383」改革路線圖?
如果晚清與西方主要列強同時進行改革,洋務運動會成功嗎,對比日本的明治維新,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是什麼?

TAG:歷史 | 改革 | 假設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