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張國立的演技?


演皇帝比陳道明好,演蔣公比陳道明好,演墨菲也不比葛優差,1942里的老東家更是出神入化,《金婚》里的佟志更是拿下了最佳男主角,看國立的採訪也讓人覺得這人很虛心很沉穩而且不裝,總體來說內地除了葛大爺也就是張國立了。


簡單說,就是接地氣。具體怎麼接地氣,就是他演的角色感覺就像是你身邊的某個熟人的感覺


建議看看編輯部故事張國立客串的那兩集

誰敢用那個眼神看我

我抽他.......


張國立:演員表演一定要融入人生體驗

文/蕎麥花開

著名演員張國立有兩段拍戲故事給我啟發:演員表演一定要融入人生體驗。或者是自己親身的體驗,或者是對別人如身邊親人體驗的一種設身處地的代入體驗。這樣你的表演才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才具有「移情性」。因為你已不是在「演」,你就是在生活,就是在經歷人生。

一、對別人如身邊親人體驗的一種設身處地的代入體驗。

張國立憑電視劇《金婚》(2007)中佟志一角榮膺飛天獎視帝。

北京文藝台「春妮的周末時光」節目2017年2月18日採訪蔣雯麗,採訪人春妮問及她對合作過的男演員的評價,蔣雯麗言及張國立:「他每次見我都說,『人都說我們倆有夫妻相……』我就說,『我有你那麼丑嗎,哈哈哈……』」春妮:「《金婚》的最後一場戲,就是雪地裡面走遠的那場戲,是他當時的一個偶然間的創意嗎?」蔣雯麗:「那天也是北京下雪,哇,那個當時大家都很(興奮),說『下雪了!下雪了!』,也沒有,劇本里也沒有這個戲,但是國立當時就建議導演,說我們就出去吧。就是那場戲,其實是沒有,本子上沒有的,就現想的。然後就是我們兩個人背對著。就是手拉著手,手拉著手,背對著,走遠,走到一片,就找了一片離我們拍攝的地方,不遠的一片小樹林,然後最後就成了整個戲的結尾,很有感覺,他特別有感覺,因為國立他自己是在做導演啊,他一直都在做導演的工作……他說著說著,開始就眼淚汪汪啊,然後就感覺就是,好像人生已經到了那個(終點),因為我們那時候,已經演70多歲了哈,他就有很多的感觸……唉喲,我就看他,哇,這麼那個,這個用情在說這個戲,嗯,在說這些東西,說的非常感人,我就我就,我還沒有,當時我覺得,我還沒找到那個感覺,然後後來我還問他,我說你當時是,他說他就想到他爸爸媽媽啊,因為他爸爸那個時候,好像已經是,有點老年痴呆了,就只認得他媽媽一個人了啊,所有孩子都不大認得了,所以他就想到,人到了那個年齡的時候的一種狀態吧,一種孤獨啊,或者一種依賴感,或者一種相互依賴啊,就是老伴兒的意義啊,那個感觸就會更深。」

二、自己親身的體驗。

張國立憑電影《一九四二》(2012)中老東家一角榮膺金雞獎影帝。

斯坦尼理論在「由內而外」外,同樣強調「由外而內」,即通過形體動作的邏輯與順序去找到情感的邏輯與順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我的藝術生活》一書中寫道:「真實刺激了情感,情感又喚起了創作直覺……它使我找到了一條通向演員心靈——從外部到內部,從身體到心靈,從體現到體驗,從形式到內容的路。」廈門大學教授陳世雄在所著《三角對話:斯坦尼、布萊希特與中國戲劇》(廈門大學出版社,2003年9月第2版)一書中寫道(p33-34):關於動作的內心依據,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十分強調。在談到體驗過程的重要性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說,在演員的創作中,「每一個步伐,每一種活動和動作都應該由我們的情感賦予生命並使其具有內心依據。任何沒有被它體驗過的東西都是死的,都會損害演員的工作。」他指出,激情和體驗就像電一樣,是稍縱即逝的,然而,假如它們以相應的形體動作固定下來,就會被那些有能力在必要的時刻喚起它們的演員們所掌握、所控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常說,你們要學會不是在舞台上表演,而是在舞台上正確地行動,這樣你們就會成為合格的演員。只有當內心動作、形體動作都具有邏輯性與連貫性,才會帶來真實性和可信性。因此,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建議演員在著手體現內在的心理真實之前,首先要找到形體動作的真實。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確信,只要演員在舞台上感受到形體動作的真實,他的感情就會因此而被激活起來。

——斯氏「只要演員在舞台上感受到形體動作的真實,他的感情就會因此而被激活起來」這一理論,不知跟瑜伽的影響有無關聯?瑜伽是通過身體的延展,達到由外而內、「由形到神」、「由身到心」、塑造合一身心的修鍊目的的。焦菊隱和于是之也有類似觀點,他們認為,必須抓住角色特有動作,反覆地練,練得極其熟練,練到幾乎成為演員自己舉手投足的自然習慣,然後再從內在體驗出發,就會自然而然「流出來」那個特色動作。這就是所謂「用外部動作刺激內心情感」。

除了幫助演員更好表達人物(表達演員已「認識」的那一部分人物)外,「用外部動作刺激內心情感」,還能幫助演員更好認識人物(發現演員未「認識」的那一部分人物)。這裡有個很好的例子:張國立在演《一九四二》中「老東家」這個角色的時候,就是硬生生的飢餓,把自己餓到一定程度,然後內心自然就「生長」出一些東西:

比如就根本沒話少話了,張國立說「拍《一九四二》我發現我們電影中寫的台詞太多了,因為一個飢餓的人是不願意說話的,他沒有力氣了,所以我跟劉震雲講,我說震雲台詞太多了,我沒勁。震雲說,哎呦,叔,這是我的錯,我是吃飽了寫的,我現在馬上改,你說哪個字,你只想蹦哪幾個字我就給你改。」

張國立還說「我最大的這個變化就是在我拍這個戲的感覺過程中,我覺得一個人比如說,一個人在飢餓的時候,他是沒有尊嚴的,這是我那個時候在走的路上悟出來的。我過去不知道,我過去會覺得說,餓一頓你就變節,我後來發現這是沒有尊嚴的一件事。拍《一九四二》的時候,有一天演那群眾演員,他走到我身邊過去的時候,他可能剛吃完一個烤玉米,我聞到了玉米的香味的時候,我居然跟他就是下意識就跟他走,就想去要你知道嗎?就是我突然覺得這一切,就是一個人在飢餓的時候,他們所做的這一切,我都覺得可以理解了。」張國立「發現」了所演人物的「嶄新」部分:餓得要死的人跟著手裡有食兒的人就走了,根本不管這人是誰,幾乎不受理性控制,只是下意識地跟著走,所以從這個角度就更理解災民(部分災民)跟著日本人走幫著日本人打國軍。

——「飢餓」,硬生生餓壞演員自己,就是「外部動作」,演員張國立體會到的「沒啥話、跟著走」這兩點,屬於特別真切細膩的「內心情感」,這個就是「餓壞自己」這個「外部動作」刺激出來的。

另外還有一個有趣的。《一九四二》片末,是老東家牽著路上遺孤小女孩,爺兒倆相依為命,在茫茫雪地里漸漸遠去;《金婚》劇末,是佟志與老伴兒,夫妻倆相依為命,相攜著在茫茫雪地里漸漸遠去。如上可知,《金婚》這場結尾戲的場景處理,是原劇本沒有的,出於張國立的貢獻;那麼,《一九四二》片末的類似處理,是否也可能有張國立的建議呢?如果是,那麼優秀演員對整部作品的貢獻,良可贊也。


看完回來點贊! 微博視頻


想起來紀曉嵐裝瘋那段兒,國立老師演技簡直是絕了。

如果沒記錯的話,是第二季21集。各種張口就來的小曲兒和段子,還有變瘋以後分裂成兩個人的精湛表演。前一秒焦急地說著「快叫娘啊」,後一秒就瞪大眼珠子喊道「娘!娘!」看一遍笑一遍


簡單說演的更真實、不虛、不飄、貼近生活。


從近幾年的片子來看 包含著他一生的能力 挺棒的


張國立寫實!葛大爺接地氣!

最佩服的兩個演員!

佩服的有很多,最佩服的就這倆?"?" ?

例子太多,舉個栗子

《1942》裡面的老東家

——張國立

《活著》裡面的福貴

——葛優


張國立拿過話劇梅花獎,了解梅花獎的人應該清楚


張國立演皇帝和小男人演的確實好,比老鐵好


厚重,平和,值得細品


可以說,他演劉羅鍋的時候我就很愛他了。

他兒子感覺有點隨他。。。


沒啥天賦,還算努力的演員,混的時間長了自然也成了行家裡手;大陸這種影人很多,當然最多的還是只靠小臉蛋,既無天賦、也不努力——或是說總想努力走『捷徑』的演員。


成昆演的真的是壞


一般般吧,談不上好也談不上壞。不那麼賣力和使勁,也沒有讓我感到多舒服,特別是這哥們愛一驚一乍的表演讓我很替一些觀眾尷尬。


僅僅是演技的話沒什麼亮點。天賦一般,足夠努力。混的久了作品多了自然有經典


推薦閱讀:

《兩小無猜(法)》電影被大部分人反感,為什麼還會成為經典影片?
如何評價張東健的演技?
如何評價金基德執導的電影《春夏秋冬又一春》?
如何評價電影《猩球崛起》?

TAG:電影 | 影視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