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 年至今,印度比中國少走很多彎路(待確認),但今天很多方面卻不如中國,這是為何?

1949年至今,印度比中國少走很多彎路(?待確認),到今天的中國很多方面要比印度好得多。這是為何?

另外,印度是全球公認的民主體制國家。而面對印度和中國的各種差距,一向以中國無民主為論點諷刺中國的港台人士是如何看待的?

中國這樣的政治經濟模式嫁接到印度,是否也能產生同樣的效果?

多謝。


因為中國的 bureaucracy 系統(不太想說官僚)經歷了兩千多年的演進,已經非常成熟,能夠獨立於政治系統之外的自主存在。這樣的系統,在中央政府恢復有效管理之後——無論是否是民主的中央政府,都會有非常高的效率。就和普魯士王國——德國的情形一樣。民國的問題是中央政府無法有效的把自己的權力投射到全國。這是政府能否集中權力和有效投射權力的問題。集中制政府本身並不是一定非民主的。

美國是非集中制民主,講究地方自治。所以美國的 bureaucracy 系統的水平其實比西北歐洲國家差很多。但是美國的優點是人民對聯邦政府的合法性認同性很高,這保證了聯邦政府有限權力的有效投射。(在有些地方,大量的移民對政府的合法性認同也有不同暫時或者長期的倒退。比如《教父》里表現的那樣。這些地方也是社會問題比較多的地方。而不是民主程度的區別。)

而印度始終缺乏統一的王朝管理,缺乏本土的 bureaucracy 系統。

這和民主制度沒有必然的聯繫。

補充:有人可能懷疑幾十年民國孱弱的中央政府和建國初高度意識形態對 bureaucracy 系統的破壞,其實 bureaucracy 運行幾千年之後,已經在文化中成為一種指引官吏的潛在動力。04 年左右台灣官員到大陸訪問說有些地方看到了漢唐文官的風度。這話有誇大,但是不得不說所有華人對 bureaucracy 系統的傳承是有內在動力的。


不走路當然不會走彎路啦。


因為中國不走彎路,應該是十個日本。印度如果走了彎路,就是五個巴基斯坦。


不做不錯,做多錯多。做還是不做,這是個問題。

從十九世紀後期開始,中國人民就開始了不停的嘗試,犯了無數錯誤,也取得了無數的成績,得到了無數的經驗,一路摸爬滾打下來,我們站在幾代人鮮血和汗水上,就有了今天的成就。

=======================================================

上面的內容是第一次回答,看了幾個其他的回答,忍不住再說兩句。大家在討論的時候,不少朋友對新中國前三十年建設取得的成績缺乏認識,例如」新中國的某某大革命、大搞個人崇拜幾乎把國家整垮的事情「,我同意這期間犯了很多錯誤,但如果不了解取得的成績,就無法客觀的討論問題,客觀的看待這些錯誤。

如果我們靜下心來想一想新中國前三十年的成績,就會發現:

1、新中國通過朝鮮戰爭和中印戰爭成功的建立了戰略緩衝地帶,成為世界上需要考慮的一股力量,為後三十年的開放奠定了基礎;

2、前三十年建立了工業基礎,我們這個大國,必須有自己的重工業、輕工業基礎,能自己生產大多數產品,否則買什麼什麼就貴(還有可能別人不賣給你),人民的生活水平是無法大幅度提高的,這也是印度缺乏的;例如七十年代中期,我國經過前些年積累和引進,掌握了核心技術,終於可以自行大規模生產農藥、化肥了,有了足夠的農藥、化肥才能有更多的糧食,否則即使包產到戶,糧食產量提高也有限(再舉個例子,雜交水稻如果沒有農藥化肥,產量並沒有不雜交+農藥化肥高),前三十年這個工業基礎,也是我們現在成為製造業大國的基礎;

3、人民教育水平有了極大的提升。我國從建國初的遍地文盲,發展到70年代末的教育水平,70年代末的教育水平遠遠超出了國家經濟的要求,很多有教育經歷的人無法安排就業崗位(這也可能是為什麼印度現在文盲率高於中國的原因,因為印度的國家發展水平真的養不起那麼多識字的人)。中國當時的解決辦法就是上山下鄉,城裡的知識青年下鄉,農村的知識青年返鄉,城市無法提供這麼多的就業機會。後三十年尤其是近十五年極大的享受教育水平提升的福利(舉個例子如果沒有這一基礎,工廠就沒辦法有足夠識字能看懂圖紙的工人,就沒辦法成為製造業大國);

4、完成了一個現代化的組織體系和經濟的布局。我國建國前是一個農業國,經過前三十年有了工業國的基礎,這個基礎包括很多方面,例如土改之後,打破了家族勢力對農村的控制,能夠有效的在廣大農村實行現代化管理;三線建設讓西部地區通水、通電;1970年四五計劃建立五小(小煤礦、小鋼鐵廠、小化肥廠、小水泥廠和小機械廠)後形成了工業經濟。後兩個例子在實行過程中都走了彎路,效率不高,後來都不搞了,但當時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也對現在有著有利的深遠的影響

5、醫療衛生水平顯著提高。例如基本解決了49年以前大面積流行的傳染病,瘧疾 血吸蟲 性病 鼠疫 癆病,現在中國人喝開水的習慣都是建國後大力推廣養成的。

=============================================================

以上是概括了幾條前三十年的主要成績(不系統,主要是舉例子,因為有很多我們現在想當然的事情,當年都是費了很大心血才得到的),取得這些成績的同時,也犯了很多錯誤,走了很多彎路。大家對走了彎路,往往痛心疾首,要是沒這些彎路就好了。但錯誤總是難免的,大家可以自行設想一下,如何從1949的一個農業國走向工業國,所以我開頭才說:」不做不錯,做多錯多「,我們是站在幾代人鮮血和汗水上,才有了今天的成就。這就是印度和中國有差距的本質原因。

至於民主的問題,我覺得西方的民主是一個減少犯錯誤的體制,先有了足夠的經濟基礎,才有民主制度,隨著經濟發展,民主程度不斷提高,而不是相反。


因為印度總共也沒走幾步


乃們不要爭了,雖然我並不能確保題主的問題是否正確,但是根本問題在於對比兩國的發展模式。(不想看的朋友可以對比下文中標有(1)和(2)的地方)

又要搬出我在知乎上那套理論:事實上對於民主制度,西方主流社會強調程序合法性,它是依據黨派競爭,政治參與,公民投票以及定期選舉來界定的,印度也如此。而東亞國家的經驗證明的是實質合法性,它是指體制提供切實經濟回報的能力和基於才能的社會流動。

簡單來說就是我原來在某文里寫的「對於二戰後的新興國家而言,她們的發展是依靠,獨立,國家統一,實現現代化基礎上再進行民主,還是依靠,獨立,國家統一,實現民主制度基礎上再進行現代化。」

前者是中國,後者是印度,這是很容易發現的對比。(細枝末節你們就不要在意,比如中國還沒有收復台灣不算統一等等的),也就是這兩個國家的發展模式在理念上是不一樣的。

我簡單的說下這個問題,在採用《亞洲調查》(Asian Survey)里對東亞國家的體系評估中說,印度有著穩固的民主政體,卻有著混亂的民主模式。也就是說印度的民主政治僅僅停留在程序上,而並未走向實質。

舉個例子:60多年來,印度在努力踐行著憲法,堅持實現了每5年一次由全體成年公民投票選舉出權力機構的負責人。然而選出的各級政府可並非盡如人意,以至於很多的印度政治評論家們自己都說選舉並沒有在印度產生出一個滿足最廣大人民最迫切需要的政府。

這並不符合印度的預期,印度的發展模式認為,建立民主政治→中產階級和城市社會的出現→經濟快速增長→反作用於民主政治→經濟再快速增長並開始現代化(循環區)→國家富強與現代化確立。(1)

然而實質是印度在建立民主政治後,下面的幾步就很難走下去了。他們發現雖然選舉成功的使印度開啟民主體制,但是這種民主政治漸漸地演變成為了機會主義和腐敗的遊戲。大多數的政黨只關心上台。每一個政黨都形成了不同的種姓政治。有的試圖用種姓政治影響人們的思想。有的試圖提高人民的宗教情緒。牛津大學高級研究員薩米拉曾經舉例說,賤民出身的北方邦主要領導人瑪雅瓦提每次掌權,便會誤導議會,並換掉數百名公務員。這是現在程序民主在第三世界國家的通病,民主依舊成為了很多人的砝碼。

更重要的問題在於,凡通過選舉上台的政府皆宣稱自己是合法政府,至於乾的怎麼樣無所謂。所以在印度、貧困問題、飢餓問題、衛生健康問題、教育問題依舊沒有什麼改觀。因為評價一個政府的好壞只是在選舉上是否能當選,而不是執政能力的強弱。

而這些問題又是國家走向富強和實現現代化必須要解決的。為此你們會看到印度實行了民主制度並沒有使國家有巨大的飛躍。

在這裡我就不解釋為什麼民主在印度會有這些問題,但有一點要指出在東亞民主模式面臨著:

1.亞洲國家體制本身很難有民主的前提,即國民推動民主,而是主要由國內精英們商議來確定的自上而下。

2.亞洲文化本來就和民主目標有很大的抵觸。

3.長期的民主體制使得很多亞洲國家經濟發展欠佳。(澳大利亞,日本什麼的)

而中國貫徹的是,發展型政府強有力的領導→經濟的快速增長→中產階級的出現和城市社會化→再作用於經濟快速增長並現代化→現代化過程中進行成功的民主運動→確立現代化並確立民主(2)

這就使得中國政府本來就以解決國家發展,經濟增長,現代化為第一目標,而不是民主,印度剛好和中國相反,所以你們才會看到中國比印度發展好,事實上也是印度沒有跳過民主政治走向現代化這個鴻溝,而中國沒有跳過國家現代化再走向民主這個鴻溝,都卡在第三步。

以上一點淺見!


不是彎路,是近路,是險路,有好幾次幾乎就粉身碎骨了。風險大,犧牲大,收穫也大,沒有比這更公平的事情了。梁羽生小說裡面對武功有種形容,即正派武功成就慢,耗時長,但沒有風險,而奇門武功成就快,耗時短,但隨時都有粉身碎骨之危。

想要用幾十年的時間,一國的力量完成理論上全人類人類要歷經數百年才能達到的境界,抄小道是唯一的選擇。即便最後發現了這是岔路,卻也歪打正著強行辟出一條回歸大路的捷徑,甩掉了大部分在大路上慢騰騰走的國家。


其實有這種疑問很正常,因為民主程度早已成為標杆和唯一的目標。

但事實上對於大型國家而言,除了美國(加拿大人口不夠都可以不算)那種地方自治聯邦制的民主靠歐洲戰爭躲在海外狠發了一筆財飛速發展以外,沒有成功的案例。

是的,事實上非常高的民主程度是否適合於像中俄印美這樣的大型國家,根本就沒有驗證過也沒有論證過,反例倒是大把的。論民主指數,美帝一直不是最高的,如果換個將民主貫徹的更好的國家(譬如說希臘)擁有話語權,美帝那種政體劃成寡頭制也不是不可能。

你覺得中國走的是彎路,事實上中國的彎路就走了一次,就那啥大革命的時候實驗了一把直接民主,我估計要不撥亂反正什麼的,鬧到今天中國也能和印度一樣被評價為民主體制國家。


其實我一直很疑惑

讚頌民主萬能葯的,是在夢回嗡嗡嗡么

那時候真真切切是發動群眾,人民專政,打破一切,直接民主啊

不過拿印度來黑民主,其實也有些不對勁

畢竟

他們還欠缺一個秦始皇呢


過去幾年裡我聽過最醍醐灌頂的一句話是紐約前市長彭博說過一句話:「現在在美國很多錯誤的東西都是在平等的名義下存在的」。延伸開來去說就是說民主自由相對於集權體制來說對錯的舊的勢力容納性更強。當然集權國家如果走上錯的道路,糾錯能力比較弱,容易萬劫不復。但是如果趕上明君當政,發展速度是民主體制,特別是舊勢力比較多的民主國家無法企及的。


說印度少走彎路是指它是民主國家嗎?呵呵,太幼稚

印度為什麼不如中國這問題好複雜。隨便說一點,印度一日不徹底取消種姓制度就絕不可能成為頂級強國。


答了可能挨罵,但不想吵架,也不想爭辯。能說土改的事嗎?

過去,無論印度比中國強多少,印度也是一個農業國,土地集中在少數人手中,沒有土改,地主和他們的子孫今天依然在鄉村裡是神一般的存在吧?

中國土改是徹底的,我和大家一樣,反感當年土改中的各種暴行,但當年清除了地主,農民得到土地,這種社會進步我覺得不該否認。


我覺得,在討論民主之前,應先定義一下民主!


"全球公認的民主體制國家"...

你這麼說,首陀羅們答應嗎?


民主的效果還是取決於選民的智質,對每一個政黨的提出的決策擁有自己的見解和前瞻性的遇見。印度的選民素質我覺得有待提高,人民自己的生活運作有停滯或者滯後還影響不大。但是,國家的運作一有間斷或停滯那帶來的影響可是致命的。計劃是要有連續性的。中國雖然走了不少彎路,但是好在執行力和修正力是非常強力的。如果放在印度估計一輪投票一輪商討下來,早就過了解決問題的最佳時機了。不是不開放民主,當大家覺得自己身邊的人 還有自己,有最基礎的認知觀和前瞻性和思考性我覺得才可以開放民主,而且當今社會太多更風的嗎,別人說對就是對,沒有獨立思考過。


彎路走的少,就會錯過好多道具和寶箱。


首先,民主不是一劑萬能神葯,不管任何國家、任何地區、任何人用了之後就能藥到病除,就能強身健體,就能一躍成為世界強國。如果我們能夠達成這個共識,那麼您繼續往下看。如果不能請就此打住,說民主能夠包治百病,對於民主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覺得一個國家、地區、人民一旦民主就一勞永逸了,這未必是真理解民主。

然後,我們大多數人,大多數情況下討論民主的時候,更多的是關注「主」的問題,即人民到底有沒有當家作主,有沒有真的一人一票,更多時候關注的是權利。而忽略了「民」的問題。忽視了「責任」的問題。早在清朝末年政改大論戰的時候,就有人提出過,不一步到位實行民主,原因就是「民智未開」。

所有的籠中鳥都渴望自由,可問題是真的給你一片無邊無際的天空你是否敢要?更重要的問題是,真的給了權利,民是否能用得好,承擔得了?

如果是愚民的民主、暴民的民主、懶民的民主那麼這個國家多半要悲劇。

目前為止成功國家的民主恰恰是公民的民主。民主的前提之一恰恰是公民社會的建立。

這個圖片最近很火,已經說明了法律專業問題上,如果只是簡單的民主,讓民主掌握全部權利,讓民意斷案,只怕要大亂。

同樣的問題還出現在醫療等專業領域。如果您病了是去問專業醫生,還是做個民調來決定你用什麼葯?

在我看來,公民是「我不贊同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表達觀點的權利」。公民是個體平等,相互尊重。

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少數服從多數。而不是多數奴役少數,少數報復多數諸如此類。

中國走過的彎路,恰恰是一個平等和歸零的過程。往上數三代,大家都一樣的一無所有,備受苦難。

而回到印度問題上,印度直到今天,種姓問題、民族問題、宗教問題、

人與人之間不平等、相互不認同、不尊重、如果不採取衝突的方式解決,那麼就只能採取和稀泥式的民主。

這個問題下的很多答主已經回答了。印度的問題很多時候在於乾脆就是不走,不動。為什麼不走不動?民主應該是充分表達意見,然後少數服從多數,民眾達成一致。

而印度有第一點,而沒有第二、第三點,少數不服從多數,民眾永遠都達不成一致。我不贊同你的觀點,我更加不捍衛你表達觀點的權利。官僚機構成了和稀泥團伙。

而中國,直路也好,彎路也罷,各種積極的消極的正確的錯誤的嘗試和探索近百年來從未停止過。

中國官僚結構有貪腐現象,可也辦事,不過有時候是不拿錢不辦事。所以也有一種觀點,不怕你貪錢,就怕你不干事。不怕貪官,怕庸官。

總來來說,民主是一種好的制衡機制,好的監督制約機制,而不是一種好的決策機制。

無論是國家還是個人,都送大家一句話:

徵求大多數人的意見,然後和少數能人商量,最後自己做決定。


我們先不看整個國家,看個人。

中國人勤勞,勤奮,聰明,這是基辛格的一本書里曾經總結的(具體書名記不得了)。美國是個清教徒國家,清教徒在西方世界都算是勤奮的,可他們的勤奮比不上中國。他們那裡的餐館一般9、10點上班都算早的,放在我們這裡的一個小地方都算晚的了。

中國有上下五千年的智慧,傳統社會中,學生可以用讀書改變命運,自然很聰明。而且我們國家也得了兩個諾貝爾獎了,說明中國人也沒有像某些輿論講的沒有創新精神。

用石齊平的話,這樣的中國人,只要時機一到,怎能不成功呢?

再比比印度。當然,我不大了解印度人,只是用了一些報道里的印度人情況。

印度人比較閑散:【域外見聞】印度札記之七——印度人懶嗎? (11月2日 PM)

印度人也很聰明:就看看美國學校有那麼多印度人就可以說明這一點了。

這樣一看,中印差別不大。但是,放在一起,從國家看就有了一個致命的缺點。

正是印度人擁有極佳的地緣戰略優勢,這時候,印度人的聰明就顯現出來了。不過,是小聰明!

印度聞名全球的IT產業,就是建立在替美國做外包服務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與此同時,印度和俄國的軍工合作也蓬勃發展。印度利用俄美之間的競爭,攫取了巨大的政治利益。這些都是印度人聰明的地方。

但是!印度人還是太懶了!

就像我在這個問題中指出的那樣:曾經的銷售冠軍,如今變得如何落魄我該怎麼做? - 李明雨的回答

你自己事業的發展究竟是以創業的心態來做?還是以打工的心態來做?

印度人的事業,佔盡天時地利,但是他只是在給美俄等國家打工而已。雖然聰明,可是卻抱著打工的心態來做自己的事業,這種思維上的懶,印度已到了無藥可救的地步。

外包嚴重依附美國等國家的IT行業,軍工嚴重依賴向俄國進口,無法形成獨立的軍工體系,不僅僅是軍工,尹卓也提到過,印度的整個工業體系都比較落後,

反觀中國,一窮二白,自己干,自己做,自己出成果,不靠他人。因為中國人明白,真正核心的領域,只有獨立自主,才有廣闊天地!

記得在《新聞今日談》中一個專家曾說過,中國不怕歐美不給我們高新技術,不給我們,最多慢一點,但說不定,做得更先進。航天科技如此,軍工科技如此,所以,獨立自主,方乃近50年中國完勝印度之道。


對於目前排名第一的@魔王的答案表示公開反對。

從邏輯上說,這個答案只是在進行簡單的事實列舉,然後就企圖把很可能本無因果關係的事情造出因果假象。

邏輯一:舊中國,民主,慘遭屠戮;新中國,不民主,國富民強。於是不民主就是正確路線。這是什麼意思?二戰大背景不看嗎?忽略時代背景,這是在寫架空的小說嗎?那麼同樣,你又如何解釋新中國的某某大革命、大搞個人崇拜幾乎把國家整垮的事情?這到底是民主好還是不民主好?

邏輯二:中國,不民主,成功;印度,民主,不成功。於是得出民主會不成功。那請問,美國呢?日本呢?德國呢?英國呢?都是民主國家,經濟都很成功,你這是想表達什麼呢?

這讓我想起一個笑話,貼上來大家樂樂:

(說實話,這個笑話都比那位的邏輯略嚴謹些)

這個失敗的卻榮獲很多點贊的答案,我斗膽猜,原因有二:1、部分人的確邏輯不清;2、也滿足了部分人對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已經完成的YY。

--------------------

現在回到正題:印度並沒有少走彎路,只是走的彎路不一樣。更準確的說,每個國家有不一樣的困難,印度遇到的困難雖不是外交圍堵之類,但也並不一定更簡單。

1、內部環境:種姓制度糟粕殘存、各邦之間語言不通。中國在秦朝便統一了度量衡和文字,然而今天的印度還沒做到。中國在建立起科舉制度後就逐步擺脫了貴族階層不可動搖的狀況,在辛亥革命後更是徹底打破了。在印度,種姓制度根深蒂固,社會階層與生俱來,讓這個國家階級分明,不利於人才有效浮動與發展。土地制度也因此不好(其他答主有提到,不贅述)。基本上印度沒辦法像一個大國一樣有效利用人口、土地等量的優勢。還是一個很割裂的情況。

2、民主制度:我不打算評斷民主與非民主孰優孰劣,我要說各有利弊。各種制度也應該有相應的配合制衡制度來完善。好比美國,三權分立,民主分明,但同時也保留總統威權,關鍵時刻可以凝結舉國之力。再看中國,不民主的時候最怕的就是統治層路線錯誤,看看大躍進、某某大革命。運氣好的是後來有人改了路線。但大家想想,改路線的人才可謂不世出,萬一沒出來呢…我不敢想現在中國什麼樣,大概跟朝鮮差不多。回到印度,那就是近乎民粹了,短視執政隨處可見。簡單的嫁接中國模式是成不了的。基本連嫁接的可能性都無,因為會被選下來…

以上兩條,基本嫁接中國模式是不可能了。小人愚鈍,妄自猜測可能解決方法就是出一個鄧小平似的人物吧…那人是誰?是被寄予厚望的新晉總理穆迪嗎?我們拭目以待。

看完印度回看中國(當然,並沒有真的看完…只是我覺得點到即止,更多細節學術研究做了不少了):道路完全沒問題?能再持續穩定發展數十年?我存疑。貪腐、社會誠信等問題若再沒有有效解決方法的出現(這個事情先賢一般都認為需要民主化的權利分治,然而*河蟹*經常批判這個觀點),以後要走的彎路估計很多也很難,我持擔憂臉。

諸君見仁見智,我不多言了。


中國走的彎路,很有可能是是你認為路彎了。

DOS和WIN7雖然沒有聯繫,但DOS是時間或者說人工智慧發展的必然階段。

而印度幸運的繞過了這個階段。

如果現在(2015年)中國再次和美國在朝鮮半島打一場常規局部戰爭,勝算多大? - 軍事

為什麼到最後一天俄羅斯才加入亞投行? - wuweilxl 的回答

一、海權時期。

即使是今天,英聯邦都是一股不容小覷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力量。

對於操刀一戰的英國,樂呵呵的接手奧斯曼土耳其的領土,英國把四戰之地敘利亞劃給了法國,意思就是假如土耳其崛起,那法國就要在前面當炮灰。

於是法國就佔有了敘利亞。

英國在亞洲還有一個協管,那就是日本。

日本幫著英國打甲午戰爭、日俄戰爭,用以圍堵大陸國家的崛起。

二戰時期,德國首先發難,在歐洲牽制了英國大量有生力量,此時的中國則出現了蔣介石有機會統一中國的局面,這是曾經幫助英國遏制中國的日本絕對不容許出現的事情,而這個時候英國自身難保,怎麼辦?乾脆自己打吧。於是日本半推半就的跌入了戰爭泥潭。

根據德國戰後的理論,中國是德國在遠東的協管。卡爾-豪斯浩弗提出:世界五大國:泛美、泛亞(大東亞共榮)、泛歐、泛穆斯林、蘇聯。於是希特勒軍援中華民國,並給蔣介石教如何打現代戰爭,希望通過長期努力把中國培養成德國現代化的僕從國。卡爾-豪斯浩弗還提出:要和海權對抗,蘇聯不能征服,只能聯合。於是希特勒聽他的和蘇聯瓜分波蘭,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英國的丘吉爾幾乎要哭的節奏,日不落帝國要葬送在自己手裡。

但是世界戰爭證明,英國和日本的戰略縱深太小,根本不適合成為霸權國家。一個制霸世界的國家,體量一點要大。

所以英國和日本最後被無情的拋棄了。

二、陸海權複合的國家。

美國有海權,而且還有陸權,英國曾經幾次想征服美國,但是美國的戰略縱深太大,英國這樣的國家根本吃不消,這也就不可避免的造就了美國崛起。

二戰中丘吉爾甚至直言:那種耗盡大英帝國和德國納粹的做法是極不道德的。羅斯福一點羞愧的意思都沒有,只是稍微加大了援助物資的量,繼續耗英國而已。對於美國而言,耗不死你們,美國是絕對不會參戰的。即使後面蘇德之間爆發了戰爭,美國還是沒有出兵和參戰,只不過把受援國,從英國變成了英國和蘇聯。美國需要陸海權複合的新盟友,而不是口惠實不至的盎格魯撒克遜文化體系。對於這個盟友美國當時選擇的是蘇聯,因為老二和老三的結合,才能幹翻老大。這個時候,美國的盟友是蘇聯。

尤其是在中東,蘇美組合吊打英法組合,詳見歷屆中東戰爭,不願倒向美國的政治勢力全部被清洗,英國只能幹看著。用一句話就是解釋當時的情況就是丘吉爾曾經說:「我的一邊坐著巨大的俄國熊,另一邊坐著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間坐著的是一頭可憐的英國小毛驢。」

美國把民國拉進聯合國的目的其實很簡單,還是繼承德國的地緣政治理論,美國需要一個亞洲協管,而日本分量太輕,沒有構成盟友的資格。蘇聯的海權成功的被英國遏制,沒有海權的蘇聯也是一個雞肋。SO,還是蔣介石吧。當時蘇聯、英國都反對,但美國明白,關鍵時候能和自己穿一個褲衩的還是人畜無害的蔣介石。所以反對無效,中國進聯合國。

英法組合完全被美蘇組合吊打,打的是鼻青臉腫,英聯邦也被美國肢解,法國戴高樂為了爭取自己國家存在的機會,不惜和美國翻臉,也要搞核武器。

為什麼法國出動12架飛機就扔了20枚炸彈? - wuweilxl 的回答

三、中蘇博弈。

中國建國以後,想到了延安談判,這說明美國不是個東西,所以倒向蘇聯。問蘇聯要外蒙,蘇聯不給,蘇聯(斯大林)為了拉攏中國,說荊州(亞洲)以後就歸你了。後來斯大林被批臭,蘇聯也不承認亞洲歸中國,中國打贏了朝鮮戰爭,正得瑟的時候,勞動黨倒向蘇聯。中國打贏越法戰爭,越美戰爭,與好消息一起到來的是越共倒向蘇聯。中國鹽鐵專營搞的漠北決戰,非但沒有撈到好處,還賠了不少錢。

毛澤東總結出一個道理,美國不是東西,蘇聯更不是個東西。

布熱津斯基美國的教父,他也承認亞歐大陸的聯合可以顛覆美國的第三羅馬帝國。而美國唯一的優勢就是十一個航母戰鬥群形成的絕對制海權,對於制海權,最關鍵的就是石油,石油才是戰爭真正的核心,即使是爆發核戰爭,只要有石油,最後都能翻盤。

布熱津斯基_百度百科

美國地緣政治學家基辛格於1971年7月9日秘密訪華。訪華不能空著手啊,這就是中國的改革開放,美國叫美國工人下崗,讓中國農民工當產業工人,這是多麼偉大的國際主義精神病啊。

亨利·艾爾弗雷德·基辛格

對於美國而言,割裂亞歐大陸,遏制印度發展(印度製造),拉攏中國(中國製造),打壓歐盟(大西洋湖),恐嚇俄羅斯(北約東擴),駐軍中東(軍事基地以色列等),就是美國亞歐地緣政治邊緣化戰略的全部。

中國一看,美國的交道比蘇聯好打,最主要的美國錢多,所以中美建交,改革開放。蘇聯分分鐘被秒,葉利欽上台以後,希望通過自殘的方式,換取美國的諒解,希望繼續當美國的狗腿子,美國默默的看了一眼曾經的蘇聯,沒(養)有(不)表(起)態。

四、重返亞太。

美國看著自己的盟友,膘肥體壯越來越瘮人,就像遏制中國發展。當然心裡這樣想,嘴上不能這樣說啊,於是想到了G2,其實就是想限制中國發展獲取的自然資源,中國簡單粗暴的拒絕了。

G2(中、美二國集團)

於是自越戰以後,美國撤離亞太,奧巴馬高調宣布重返亞太。

越南、菲律賓那些國家高興的,真以為美國要替他們打一仗。

哎!逗比就是逗比。


推薦閱讀:

波蘭、捷克等東歐國家,以及土耳其等國家,支柱或特色產業有哪些?
假如樓市崩了,下一個頂樑柱式的產業應該是什麼?
朝鮮的經濟來源是什麼?
如何看待林毅夫團隊發布的《吉林省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研究報告》(徵求意見稿)及其後續爭議?
你在學習經濟理論後有哪些和原來不一樣的想法,又是如何在生活中運用的呢?

TAG:政治 | 經濟 | 印度 | 港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