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學、語言習得和語言教學之間的關係是怎麼樣的?

語言學對語言教學有用嗎,語言習得和語言教學之間的關係?


對外漢語教學是一門科學。---王力

那麼是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從事對外漢語?是不是任何一個英語母語者都可以教你英語!!!!

回答問題之前,請大家思考一下:「吧」,這個語氣詞在漢語里表示什麼語氣?

你是小吳吧?
你滾吧!
我們走吧!


以下觀點來自儲誠志老師講座,不完全相同。

首先語言教學和語言學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語言學不等於語言教學!!!

語言學不等於語言教學!!!

語言學不等於語言教學!!!

但是我們也不能忽視語言學對語言教學的作用,那麼二者究竟是一種怎樣的關係呢?那麼語言教師應該具備什麼樣的語言學知識和能力素養呢?

「語言是什麼」, (@Chris Xia 在語言學的終極價值中有所涉及)語言學研究的一個基本追求就是揭示語言的基本屬性,我們國內好像還木有語言學系,其實我們翻看國外的學校,很多學校都有獨立的語言學系(為啥總是被文學壓著啊!!):也就是說通過語言學研究,我們可以探索到人類語言本質屬性(夢想還是要有的)。當然就目前而言,這種探討主要還是停留在普通語言學領域,而漢語語言學的領域主要是用普通語言學理論來分析漢語本身的具體問題。

那麼語言究竟是啥?

——語言是知識系統(語言要素、或者規則):

從描寫語言學的角度來看,語言更多的是語言項目的堆積,語言能力則是知識的累積,如何獲得呢,從心理學的角度,結構主義認為採用刺激-反應的形式獲得語言,在不斷操練中提升語言能力。比如聽說法。操練得可開心了

—— 你去哪兒

—— 我去五道口

—— 你去哪兒

—— 我去故宮

——認知 天賦

那麼我們這裡必須提到 第一代認知語言學的代表,我們一般稱為心靈學派--喬姆斯基(人家一直認為自己是搞認知的好嗎!!!),老喬極力反對結構主義的刺激反應,認為語言輸入如此貧乏,並不是輸入一個才會一個,沒教的就不會。他提出人的大腦里有一個專門生成語言的裝置(LAD,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每個人的LAD中原則都是相同的,但是由於所處環境的不同,從而激活了不同的參數,因此逐漸形成不同的語言。嬰兒在最初階段能夠辨別所有可能的語音差異,但是一段時間後,他們就失去辨別非母語差異的能力,更能辨別那些母語環境中使用的語音。語言能力的發展是與生俱來的(先天派),從更普通的能力到更特殊能力的系列進階。那麼語言學家要做的就是研究如何給參數賦值的問題,老喬也說了,他只關注研究,不關心語言教學啦!所以其實很多從普遍語法入手的研究,真得看起來老費勁了,但是呢應用到語言教學中卻十分困難。

上個世紀早期不斷發展壯大的認知心理學,對語言觀也是影響頗深。他們也反對結構主義的機械操練,和老喬不同的是,他們認為人的各項技能都是一樣的,大腦里並不存在一個專門的區域來處理語言技能。人的大腦具有推理判斷猜測聯想等功能,不能是教一個會一個,因此要不斷開發人的認知潛能,利用人大腦的特徵教語言啟發智力。具體的我們放在語言習得部分再做討論。

——交際能力

某語言教師和他的學生(某國大使),學生在機場特別熱情地說:老師,您怎麼還沒死啊?(老師已經高齡了)問題來了,老師應該回答說,我經常運動,吃健康食品,所以我沒有死嗎?

午飯時間,女友說:我怎麼餓了呢?男友應該回答說,因為距離你上次吃飯已經過去5個小時了,你的胃蠕動,已經消化了大部分食物,所以你餓了。還是應該馬不停蹄端上一碗熱騰騰的米飯(前者的,我知道你們是單身狗!!)

我們可以看到認知學派,喬姆斯基等人他們做的是基於語言的表層進行分析,語言不是簡單的上下句的對應關係,而是有特定的交際功能。也就是說具體的交際場景、交際目的決定了你選擇什麼交際行為或者話語。那麼交際能力怎麼學會?---在交際中學

所以我們經常看到以交際法為主的課堂,真得是熱熱鬧鬧啊!(當然也是噓噓飄飄的)

——文化載體

語言是文化的鏡像,管窺。任何兩種語言,比如辭彙層面,基本上沒有完整對應,

妻子-wife:自己百度妻子可以有多少個不同的稱謂。

又比如90年代的教科書上,可以看到「吃了嗎?」屬於問候語,回答「你上課去啊?」,語言表層上真得是南轅北轍,然而卻符合會話關聯原則。隨著生活水平提高,大家很少再用這個啦!其實這句話更多的是文化負荷。

那麼沒有完全對應的語言,在翻譯中咋整?那麼就只有採用語境重構啦!所以語言是最大的文化產品,豐富度歷史厚度遠非我們所想。注意敲黑板,有人跟我說貼春聯,肯定是文化啊,主要是表層文化好嗎,不是我們探討的重點啦!

——兼而有之

對語言的基本屬性的理解決定了語言學研究的基本範式,也決定了語言教學的基本理念和方法取向。從上面的分析非常清晰看出來啦

首先,在理念上,是把語言看做一套規則系統,一種認知天賦,一種複雜的交際能力,一套行為習慣,還是兼而有之,或者其他屬性,都會有迥然不同的語言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

理念、目標和方法不同,制定出的教學規劃與方法必然互異,落實到教學實踐的具體做法就更不相同。

其次,語言學研究的主要任務是揭示語言的構造和運作規則,對語言的構造和規則的認知與把握越全面,越準確,越深入,制定的語言教學規劃就越科學,有效。

回到開篇的那個問題,答案無非就是疑問,陳述,祈使等。但是我們反過來想想,如果一個語氣詞表示那麼多的語氣,學生怎麼學?還有啊、呢、嗎這些語氣詞,同樣表示各種意思,那學生能學會嗎?儲老師(2000)的文章探討過 「吧」:

  • 有「吧」和沒有「吧」的差異:讓原來的語氣弱一點。

我們又想想「了」,課本上應該寫的是表完成,但是學習者真得學會了嗎?這兒我就不細分了啊,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看看我師姐的論文,樊夢婕(2016),講得很清楚!

也就是說我們也不能輕視語言學,對吧,不能說我有各種教學大法,就可以完全操控課堂啦!

不要脫離語言談方法


我們現在聊一聊語言習得和語言教學的關係:

語言教學,那麼我們教的是人還是語言呢?

我們前面講得很清楚,語言學不等於語言教學,如果僅憑對語言本質的認知來確定語言教學教什麼怎麼教的話,那麼我們知道語言理論不同對語法教學認識也就不同。哪怕同一理論,對語法教學的看法也有所不同。這樣我們很容易陷入「語言學怎麼說,語言教師就怎麼教」,從而忽視教學本身的認知規律。其次,更嚴重的是,「教」和「學」的分離。因為我們關注的是怎麼教,教什麼,而對學習者的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即「怎麼學、學什麼」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也就是說教的問題,關注「外在大綱」,而學的問題,主要是學習者自身學習的「內在大綱」。

而內在大綱和外在大綱就如語言習得和語言教學的關係,就像一個硬幣兩面的問題,教和學的關係,這兩者的關係恰恰是密不可分的。

過去大家關注教的問題,就出現了那麼多教育學流派,這個教法那個教法,後來大伙兒發現什麼教學法都差不多,沒啥太大的差別。其實研究的問題要從學的角度,就是說你學的問題搞不清楚,那麼教的依據從哪兒來。所以搞教學的你們摸著良心說,二語習得重不重要。

給大家推薦一篇回答 @青格樂 二語習得理論靠譜嗎?,具體的理論啥的這篇文章非常清晰,大家可以去看看。

總之,語言教學不僅僅涉及教學內容,即語言本身的結構和規律,而且還涉及到語言教學的教學規律以及活生生的學習者的學習規律。以語言本體理論的應用為例,我們需要明確的是,漢語第二語言教學對語言本體的研究與一般的漢語本體研究究竟有什麼不同。同樣漢語第二語言的教學法與英語第二語言的教學法也有所不同,漢語第二語言習得研究也有必要與一般意義上的研究區分開來。所以你說他們三者是什麼關係!


簡單說,這三個是彼此獨立又聯繫緊密的學科。

語言學主要以研究語言本身為主,其中包括語言的起源、發展、所屬語系、語言結構特點等等。在對外漢語中,

語言習得,顧名思義就是研究人是怎樣學會和使用一門語言的,涉及到對所學語言,即目的語的研究、語言習得規律的研究(比如,i+1 理論,語言結構難易順序,語言習得關鍵年齡說等等)、語言習得偏誤研究(就是對在二語學習中出現的錯誤的研究)等等等等,除了這些以外,還涉及到對大腦的研究,研究人腦怎樣接收、處理和輸出信息。

語言教學是以研究怎樣教授語言的學科,除了以上兩部分外,還需要學習教育心理學、教學技巧、根據教學需要肯能會學習教育政策等等。

在第二語言教學中,要教授一門語言,除了會說這門語言外,還需要了解這門語言的特點和使用規則。除此以外,還要了解語言的輸入和輸出的原理、在學習語言中可能會出現的偏誤,並能指出和糾正學生的偏誤。有了這些語言學和語言習得的基礎, 讓教學變得生動、實際、符合學生的需要、調動學生的熱情才能讓課堂成功。


語言學學的是語言,語言教學學的是教學;他們有一些重合的東西,但是最終目的是完全不同的。語言學向上發展的方向是文學藝術,而語言教學發展的方向是教育方法和科學。


語言學是食品化工

語言教學是烹飪

語言習得是學會吃飯和咀嚼。自然的

語言學習是食物評審


推薦閱讀:

對外漢語教學的老師在課堂上會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有哪些?求親身實例
在日本當漢語外教是什麼體驗?
使用一種字母文字來記錄漢語,能夠讓一部分人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它應該是怎樣的?
如何學習對外漢語這個專業?
如果大學本科不是對外漢語,通過自學有沒有可能成為對外漢語老師?

TAG:語言 | 語言學 | 對外漢語 | 應用語言學 | 第二語言習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