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之後為什麼要設立五十六個民族?

如題,雖然不免有民族主義的傾向,但是我認為中國作為一個整體確實應該加強凝聚力和整體的歸屬感。但是建國後一直在強調民族獨立性,甚至給一些民族如壯族創造新文字,實際上不是增加了推廣漢語和經濟文化交流的成本嗎?

其實民族融合肯定是一個趨勢,就我身邊來說我室友作為一個回民與其說不信教,倒不如說非常鄙視教規,像禁酒什麼的,甚至也吃一些火腿腸之類的豬肉製品。在我看來有很大一批少數民族已經和漢族無異了,建國後弄得壯文似乎也沒多少壯族能看懂,他們對中國的歸屬感也十分之強,反日的情緒比我們高漲多了,說自己是少數民族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希望獲得現在政策上的優惠。這實際上這不也是扇現階段政策的耳光嗎?

就我了解來說,國外也很少提民族這個說法,提到漢族似乎最多的就是直接說chinese,除非特地強調才會說Tibetan、Mongolian,也沒見過說Han這樣的名詞。


中國現有的民族(少數民族)概念,完全是斯大林民族理論的遺骸。

首先來複習一下(只要有國內高中及以上教育經歷的人,想必都應該背過)

民族是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一個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於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共同體。

這個定義本身沒多大問題,內涵和邏輯都自洽合理。當用這種概念框出一個「民族」後,相應的政治身份和利益也被錨定,每個人都被標記為某個「民族」參與到整個社會體系中。這種成體系的民族政策最初創造出來的目的在於,蘇聯向通過向原沙俄統治轄區內的少數族群示好,籠絡非俄羅斯族區域民眾,保全原有沙俄疆界。

這一體系在蘇聯創建初期為尚未能完全接盤沙俄所有領土的布爾什維克,延緩族群衝突,從而將精力集中在對白軍戰鬥上立下汗馬功勞。但這一政策對於解決族群矛盾完全是飲鴆止渴,不同群體的人們本來在前現代化時,只是相對模糊的地域群體集體意識,經過這一身份的建構獲得明晰的身份認同,及與其他族群的區別。所以,當蘇共對國家全局的控制力稍微放鬆之時,「民族」間彼此明顯的界限迅速解體了整個國家。

同樣,建國初期全盤蘇化的中國,將這一政治體系移植而來也是順理成章的。這一政策的正負作用也鏡子般的在中國重現,當前新*疆、西*藏*的「民族」問題也很大程度是這一政策的結果。

具體回應題主問題,壯文創製本身並沒有問題,同理,傈僳文、新維文等文字的也是這樣。少數族群文化的傳承保護,與國家公民意識形成是沒有矛盾的。因為當把族群所代表的文化身份與政治身份脫鉤時,文化身份能避免因政治身份變動而異動,從而在保全族群文化的同時,能讓不同族群更好的整合到國家公民體系中。具體例子如紐西蘭為毛利人創製文字,對毛利人文化的保護,反倒讓毛利人更好、更主動的參與到現代化國家體系中。因為,通過完備的雙語教育,使得毛利人自小能將毛利文化身份和現代社會生活必備條件整合。

題主對國外沒有「民族」概念的感覺部分是對的,在受斯大林民族理論影響以外的地區,族群身份與政治身份的結合是鬆散和部分的,且這種身份更多的是強調族群文化身份,自然不會有如在受斯理論影響地區不斷強化的政治身份那樣明晰。


"就我了解來說,國外也很少提民族這個說法". 非常不贊同你這個觀點。首先,俄羅斯有200個民族,他們自己也是承認的。更不說印度這個超多民族的國家。其次,中國設立幾個民族不需要參照任何其他國家。google 一下 han, 前面就有han chinese這個wikipedia的詞條了。

建國之後設立的民族不是為了設立而設立,而是他們就在那裡。明顯在國家某個地方有一群人,他們的服飾、節日和語言都和中原地區的人明顯不同,那總應該給他們一個名字吧。這種起名字的好處一是在學術上容易交流,蒙古人=那群生活在內蒙古地區、主要以游牧為主、信奉大藏佛教、身心比較健壯的人。何況有些民族在建國之前已經存在的,既然那些人有名字,其他的和漢族文化明顯不同也應該有名字。

民族這個名字,只是描述一群人,或者說以這群人為基底呈現出來的文化和歷史,即使這群人裡面有很多人被同化了,甚至消失了,這個名字還是有意義的。明確一個民族的名字,在保護這個民族的文化和歷史的時候會有很多方便之處,至少通過登記戶口強行要求確定自己民族而知道這個民族的人數,知道什麼民族需要加大保護。

最後,這五十六個民族只是一個非常不正式的歸類,有很多雖然很像漢人但是語言和文化很不一樣的群體並沒有被歸類,例如穿青人。最簡單的問題就是為什麼是56個而不是57個?

總而言之,建國後分56個民族就是:大致歸類,方便討論和保護。


新中國成立後實行民族平等的政策,全國自報民族自稱一度曾達500多個。1953年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時,匯總登記的民族也達400多個,僅雲南省就有 260多個。這400多個族稱,到底哪些是漢族的一部分,哪些是少數民族?哪些是單一民族,哪些是某一少數民族中的一部分?毛澤東明確提出:「在政治上不要去區別哪個是民族,哪個是部族或部落。」對於生活在中國境內的人群,不論其大小、強弱,只要具備構成一個民族的基本特徵,就承認其是一個民族。

中國大規模的民族認定工作從1953年開始到1979年底停頓,根據黃光學、施聯朱等人所編《中國的民族識別》一書總結,可以分為4個階段。

發端階段(新中國建立至1954年):對畲族、達斡爾族進行了調查和確認,將新疆的「歸化族」正名為俄羅斯族,將新疆的「塔蘭其族」歸併為維吾爾族的一部分。經過識別和歸併,從1953年第一次普查自報的400多種民族名稱中確認了39個民族成分。有九族(朝鮮族、回族、滿族、蒙古族、苗族、維吾爾族、瑤族、彝族、藏族)系屬公認不待查驗,自然成立。

高潮階段(1954年至1964年):對雲南、貴州、湖南、廣東等地自報不同稱謂的民族進行了大量調查研究,新確認了15個少數民族,並將74種不同稱謂的少數民族歸併到53個少數民族當中。

受干擾階段(1965年至1978年):除確認西藏的珞巴為單一的少數民族以及在貴州進行了一些民族識別的調研工作外,因受「文化大革命」的干擾,民族識別工作基本陷於停頓。

恢復階段(1978年至1990年):除1979年確認基諾族為單一的少數民族成分,自1982年以來,提出要求恢復和更改民族成分的有500萬人,這段時期已恢復和更改的有260萬人。

截至1990年全國第四次人口普查為止,我國已正式確認了56個民族,其中除漢族外有55個少數民族。至此,全國的民族構成基本弄清,民族識別的基本任務業已完成。只在某些地區,還遺留了近75萬人的少數族體的民族識別問題。截至2000年,中國已建立了5個自治區、30個自治州、120個自治縣(旗)、1256個民族鄉。在全國55個少數民族中,有44個民族的人口佔少數民族總人口的70%以上。55個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少數民族幹部已達270萬人,是1949年的270倍。

中華民族是一個多民族和睦相處的大家庭,官方的統計資料是由 56 個民族組成,按照人口數量的降序排列,依次為:

漢、蒙古、回、藏、維吾爾、苗、彝、壯、布依、朝鮮、滿、侗、瑤、白、土家、哈尼、哈薩克、傣、黎、僳僳、佤、畲、高山、拉祜、水、東鄉、納西、景頗、柯爾克孜、土、達斡爾、仫佬、羌、布朗、撒拉、毛南、仡佬、錫伯、阿昌、普米、塔吉克、怒、烏茲別克、俄羅斯、鄂溫克、德昂、保安、裕固、京、塔塔爾、獨龍、鄂倫春、赫哲、門巴、珞巴、基諾.

以上 56 個民族中新疆就佔有 47 個民族.
其中毛南族,原稱毛難族.
德昂族,1985 年前稱為崩龍族.
基諾族,為 1979 年 6 月正式確認.

另外,據說尚有一個未定民族的族群——克木人.
這是生活在西雙版納,除了世居的傣、拉祜、布朗、基諾等 12 個民族以外一個未識別的族群.他們自古居住在西雙版納至寮國北部邊境地區,屬古高棉的一支,主要分布在雲南省勐臘縣南臘河、南亮河、南滿河、南俄河兩岸, 以及景洪市嘎灑鄉曼邁村公所的老、中、新寨,總人口現僅 2000 餘人.
"克木"意為"人"、"人民",克木人有克木、克比之分.克木內部又分為"克木泐"(西雙版納土著)、克木老(寮國遷入)、克木交(越南遷入)三個群體.相傳歷史上也曾建立過王國,但最終被傣族征服而淪為奴隸.
゛等沵婜ωǒ 回答採納率:32.8% 2008-11-09 14:05
因為到目前為止,在我國國土上生活著的少數民族只有56種呀。
貓貓 回答採納率:21.6% 2008-11-09 14:30
各民族的人在聚居地上,生活習慣上等都有差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少數民族的平等意識逐漸覺醒,紛紛提出確認自己的族稱和公開自己的民族成份。另一方面,只有確認了民族成份,才能更好地貫徹執行民族區域自治政策和其他各項民族政策。
風過花零 2008-11-16 18:51
漢、蒙古、回、藏、維吾爾、苗、彝、壯、布依、朝鮮、滿、侗、瑤、白、土家、哈尼、哈薩克、傣、黎、僳僳、佤、畲、高山、拉祜、水、東鄉、納西、景頗、柯爾克孜、土、達斡爾、仫佬、羌、布朗、撒拉、毛南、仡佬、錫伯、阿昌、普米、塔吉克、怒、烏茲別克、俄羅斯、鄂溫克、德昂、保安、裕固、京、塔塔爾、獨龍、鄂倫春、赫哲、門巴、珞巴、基諾.

以上 56 個民族中新疆就佔有 47 個民族.
其中毛南族,原稱毛難族.
德昂族,1985 年前稱為崩龍族.
基諾族,為 1979 年 6 月正式確認.

按照我的理解吧,可能還有分化少數民族的考慮,當然這個論斷有點陰謀論,是我猜的


照抄蘇聯。但我猜想,對原來的「五族共和」有消解作用。事實上漢人甚多,即使分部分人口出去,也不妨礙其主體民族地位,比如壯族的設立。而民族數目的增多,無形中可以稀釋其他四族在政權中的比重。


頂鍋蓋先,小見解,輕拍。

建國是在戰後,百廢待興,安民興邦是首選,要不也不會求同存異;推行壓制性、太強制性的政策只會引發新一輪內戰。你見到的回民和一批少數民族是一部分,還有一部分對他們自己的民族歸屬感十分之強,如我國某些「尚未完全解決的民族問題」和常年蹦躂在世界各地的達賴同志。

如果強制統一成漢人,一是大清去漢化的惡性前科還有餘溫,二是參考歐洲那堆不超過十個民族就能亂戰百年的調調,我們五十六個=0=(還不算周邊那些同宗親戚比如哈密瓜騎士等等等等)

政策優惠的潛台詞難道不是「咱們是一家人,而且你過得更好,好好一塊兒過日子吧,別鬧」……


對前蘇聯的一個拙劣模仿。


這種劃法,儘可能的擴充了漢族,極大的細分了其他民族,好策略,不知道誰想出來的。


我覺得廣州那麼多黑人馬上也可以算一個民族了···


建國後的民族政策受到了蘇聯的影響,就是所謂「民族自決」理論,基本上按蘇聯那一套來的。

但是,起碼我個人認為,這種人為的劃分,政策待遇上的不平衡,包括自治區的設立,都帶來許多負面影響,並沒有真正實現凝聚、團結。

相反,美國人從來不談什麼民族,只說是某某裔美國人、族群什麼的,反而民族熔合搞的比較好。

當然,美國有種族歧視,種族裂痕,但是,試問,美國的黑人雖然受歧視,有過「我不是美國人「、」我要分裂出去建立一個黑人國「的想法嗎?

反過來看新疆、西藏,不應該深思嗎?


劃分的還是不夠細。自治區太大太集中。

像維吾爾族回族藏族這種人多地大的民族應該再細分成十幾個民族,就算設立自治區也應該再細分劃片,做成犬牙交錯之勢。

那些民族人多地盤大,內部之間肯定還有好多細分的差異。


「眾建諸侯而少其力」


我國是沿用蘇聯的劃分,用民族代替了族群。世界上流行的是族群。


個人感覺民族之分實屬順其自然的辦法,就如同地域之分一樣,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風俗習慣,如果為了統一而去統一,反而會挫傷不同地方不同風俗習慣人群的感情。

就像畢業於不同高校就會帶有不同高校的標籤一樣,但這不妨礙統一稱為中國大學生一樣。


《治安策》

欲天下之治安

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

力少則易使以義

國小則亡邪心

----西漢賈誼


有時候,目的和手段在一段時間後會脫節。有人說,現在的被定義民族超過百個吧。圖瓦人、僜人、莽人、克木人之類,如果獨立定義,那麼高校的指標會有一改,這是現實利益。團結,總得拿出點誠意吧。統一統治同化,這是個漫長的過程。不過,還是多參照人類平均指標的好,特色,不會那麼長遠的。要對未來負責,面對豐富人類文明成果的方向努力,而不是僅僅向頭人們輸送仨瓜倆棗以弱化敵意。


當年龍雲對分這麼多民族提出過意見,中央沒聽,才搞成這麼多!民族太多了不好。


推薦閱讀:

中國男人和日本男人有哪些區別?
什麼是民族自豪感呢?
為何朝鮮核試驗中國各大媒體各種吐槽?
中國的軍事力量到底有多強?真的有宣傳那麼厲害么?
中國網路小說是否會與「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並列被後人評價?

TAG:歷史 | 民族 | 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