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沈飛總設計師對殲31的評價?

殲15總設計師在《開講啦》透露:中國就兩支殲擊機設計隊,如果 - 今日頭條(www.toutiao.com)


看了下視頻,挺有意思,總師打死不說殲這個字,連31前面的fc也不說。

同時再次證明了fc31是沈飛自己搞的,從偉光正的角度來講,是為了鍛煉隊伍,防止對於形成代差,與已有先進機型形成高低搭配。從陰暗的角度來講,是沈飛不想讓成飛一口吞下五代機的蛋糕而先斬後奏搞出來的既定事實,讓國家讓空軍買單。

那麼現在來看,雖然軍隊中有一些人為fc31站台背書(陸軍的房兵,海軍的尹卓),當然也包括中航工業的一些人。但是空軍始終沒鬆口,你外貿出口怎麼搞錢我都不管,入役是不存在的。

所以本沈黑也要說句公道話了,可能沈飛項目初期的出發角度不是那麼光明正大的,但是畢竟沒有實現,同時在空軍明確不要的情況下還搞出了fc31 2.0。從這點來看沈飛就沒啥好黑的。將來如果能出口狗大戶甚至說出口俄羅斯那當然是皆大歡喜。即使不能,沈飛也確實達到了其鍛煉隊伍技術儲備的目的,對將來的六代機項目的競爭發展和四代重型的深度研發都是有很大好處的。


貌似孫總一直說的是鶻鷹,並沒有說殲31。其實孫總對鶻鷹和601所戰鬥機設計團隊的回答都比較中肯,視頻中主要體現三點:1、研發之初考慮是高低搭配;2、鍛煉設計團隊,提升團隊技術水平;3、能夠使中國兩大戰鬥機設計團隊形成良性競爭。

關於鶻鷹轉正和外貿的事情,網上其實是吵得不可開交,有相當一部分人是沈黑,認為601所應該直接撤消,611所才是中國未來。這些說法其實是非常偏執和幼稚的,不提別的,就連米格這個風光和市場幾乎完全被蘇霍伊取代的設計局還有發展五代機的計劃,可以看出某些人的想法是多麼可笑。

其實從鶻鷹2.0的露面以及近期的頻繁試飛,已經可以看出鶻鷹至少已經獲得了一個機會,不管的狗大戶的投資還是軍方即將對鶻鷹的一個初步技術評定,都說明鶻鷹至少已經有了生存的可能,接下來就是要看601自己了。

網上爭論的另一個焦點恐怕就是艦載機選型了,除了重型機和中型機在數量上的差距所面臨的取捨以外,就是廣泛認為的鶻鷹打不過F35C,殲20才能有優勢。我們先不討論F35C的真實技戰術水平,我們先來評價一下這種觀點,他們似乎認為我國發展航母就是準備未來和美國進行航母海上大決戰,可事實上我國至少在30年內,航母數量都不會超過美國,更不用說用001A,002這種可以說是國產第一代第二代航母去PK福特、尼米茲。這已經不是二戰太平洋戰場,用幾場航母大海戰就可以癱瘓一個國家的遠距離打擊能力,更何況未來的美國並不是二戰的日本。

今年年初的美軍紅旗軍演,尚未完全形成戰鬥力的F35A便以15:1證明了自己,F35是一種作戰模式完全不同於F22的五代機,你可以說F35的機動性差,但你不能說F35性能差,至於殲20能否有效壓制F35A,這就尚未可知了。實際上這場軍演同時也告訴我們,一型擁有五代機技術水平的飛機,在作戰中對於四代機一定是擁有明顯優勢的。


大家爭論的號激烈啊,我覺得應該再說點啥:

11、再次重申,隱身戰鬥機是進攻性武器,是用來點名對面的三代機的,戰略上不是為了和對手的玩電磁干擾和狗斗的;

12、J-20已經解決了有無的問題,並且已經借鑒了F-35的某些新特性,電子設備包括雷達相比F-22有後發優勢,而且對於中國的本土空軍來說,並不需要一款定位重複的戰鬥機(當然,這是我個人的觀點);

13、對於台島梧桐的問題,這個其實跟F-35A沒有關係,原因在於:1、台灣海峽太窄了,東風15、16射程之內無論多先進的戰鬥機起飛的機會不太多-機場又不能跑,2、拒止能力目前已經足夠H-6K帶巡航彈的威懾範圍足夠讓任何想介入的國家考慮一下自身以及自己軍事基地的安全,3、F-35也好F-22也罷也做不到完全隱身-陸基的米波雷達做不到鎖定但是指揮沒什麼問題,小國才比武器的先進性,大國玩的是體系;

14、要說601最大的問題其實就是前瞻性不太夠(畢竟常年干兜底的事兒,難免保守),但是到了FC-31這個階段了還是趨於保守,難免讓人覺得遺憾。

#######原答案的分割線#######

1、FC31無論成不成都是好事兒,至少鍛煉了隊伍,這是全球頂級流氓才有的隊伍;

2、FC31作為一款動力閹割的F-35A類似機型至少在國內不太存在市場,當J-20解決了有無問題之後想從軍費里分蛋糕需要跨越意義的東西;

3、對於沈飛來說,這是必要的行動,否則米高揚就是前車之鑒,而且我軍序列里沒有前線航空兵,相比正面剛J-20我更希望601能拿出國產的F-35C甚至F-35B而不是閹割版的F-35A;

4、FC31和殲20無論誰要上艦氣動都得大改,但是相比FC31要走的路更長,在有靠譜的國產中推之前FC31不會是個好選擇,相比起來艦載固定預的需求可能更迫切;

5、隱身戰鬥機是進攻性武器而不是防禦性,抱著殲-20單挑F-22暴打F-35的思路顯然弄錯了什麼,以多欺少恃強凌弱是戰爭史上亘古不變的真理,有差距就多琢磨怎麼來田忌賽馬;

6、我們需要F-22但是我們不需要F-35A,需要注意到這兩者的區別,真有F-35海軍可能會考慮F-35C但是一定不會拒絕F-35B的,F-35B是最好的垂直起降戰鬥機沒有之一;

7、F-35隻是機動性能一般而不是性能不好,但是拋開隱身性能F-35C並不會比J-15領先太多;

8、601遺憾的地方在於總是承擔著那個肯定不會失敗的方案,J-8和J-9、J-10和J-13,601總是那個最後的保障,但是同行裡面傳奇太多了K-8、JL-9、L-15、H-6K、Y-20……相比這些,雖然J-11全家桶和J-15與J-10、J-20同樣重要,但是旁觀者來看總是覺得「反正你有參考肯定不會失敗」;

9、很多時候確實是以成敗論英雄的,如果601直接拿FC-31艦載版作為兔子第一代艦載機,成則是新的傳奇,敗了那就是拿國運豪賭,但是611的宋文驄老先生那一年賭贏了,601卻從來沒有賭過;

10、但是無論如何,因為「反正他們(601)不會失敗」,所以冒險也就不再是冒險,作為永遠的保底方案601功不可沒。


周三的空氣動力學quiz複習懵了把這期《開講啦》完整看了一遍……

容我先歪個題

孫院士主講了大概20分鐘,聽完感覺沒講啥,也確實不敢講,說多一點可能就涉密。提的問題也都挺客氣的,基本沒切進專業領域探討。說實話我還比較期待專業的交鋒的……北航的兩位第一個想問人為因素,感覺他只是剛知道不久,了解不深,所以提的相當淺,反倒是孫院士從空動方面結合講得較多(關於人為因素都可以另開個帖子淺顯的知識寫個上萬字不成問題)。飛設博士生一個就是題主問得這個問題了,另兩個和專業沒啥關係。當然說專業知識也太枯燥了也不是學術研討會普通人可能也不會感興趣。

回到正題

請注意殲31是那位博士生說的和字幕打的,孫院士一直說的是鶻鷹或者31。他主要講了2點:(1)作為任務組合配套創意的新產品(2)鍛煉隊伍,不要形成代差。

第(2)條還算客觀。雖然五代機項目被611拿去了,但如果601五代機絲毫經驗沒有的話根本不可能做出六代機方案,那以後基本上就被611拍死在沙灘上了只能完全改蘇聯型號了。

第(1)條我覺得算是有點美化吧。當然這個說法本身是沒錯的。但項目為什麼611拿到了601沒被空軍大佬們採納網上討論的很多了。所以601自費研製鶻鷹的初衷到底是為了任務組合還是拉不下臉就不好說了。

孫院士後面說的很對,目前殲擊機的設計隊伍就601和611兩支。之前601一家獨大所以我覺得有些傲+國企慣有毛病,相比之下611目前還算勁頭很足,很有活力,潛力很大。這也算給601打打臉,兩家對後面型號越用力掐出來的東西越好,所以從這一方面來講我覺得601沒上去也不見得一定是個壞事。

最後還是希望601能越來越好吧。


設計師說的兩點我非常贊同。就j16,j15等飛機來看,沈飛的技術水平毋庸置疑是國內頂尖的。起碼和成飛相當。

但是,這裡必須深度批判一下做決策的人。

C919告訴我們,飛機廠最核心的工作整合,俗稱就是「造殼」。這個核心能力堪比造發動機。在最先進的合作機制下,先進中推在未來什麼時候出現,那不是你沈飛的事情。正如F135不是諾馬的事,諾馬需要的是確保萬一F135不達標,依然能用現役發動機提供最低限度飛機性能。

給我感覺,沈飛還停留在發動機和機身都是自己做的時代。在以前,可以仿製,技術要求不太高的,關鍵創新都有前人成功經驗。這種大包大攬是高效的。但現在是要創世界頂尖產品的時候,學會專註核心優勢,學會協作和妥協,才有可能成功。因為別人都進入分工時代了。你大包大攬,太多創新環節,很容易就卡死在一個創新,導致全盤拖後了。

你一個五代機,五年前做決策的時候選擇中推是什麼意思?現役戰鬥機完全沒有九噸以上的中推,也沒有八噸以上的國發。(現在其實也沒有入現役)。

有什麼(現役)核心機搞什麼飛機,強如美國也是這樣的(決定F35的時候F135核心機是現役的)。你這領導難不成幻想將來和歐洲合作,用歐洲先進中推?還是幻想直接無中生有搞一個超越RD93指標整整一代的中推出來啊。

你要鍛煉隊伍,還要出口不被發動機廠家卡脖子(梟龍就是現成教訓),用ws10系列做底線來設計一個五代機才是唯一可行的。你搞一個分分鐘就被俄羅斯斷供發動機的五代機,你賣給誰啊。沙特信得過中國接手飛機架子,也不可能接手俄發的飛機。再怎麼也要給美國面子的。

到時候你改用F404嗎,美國同意嗎。用歐洲先進中推,北約同意嗎。用陣風那個油老虎?你還是不是五代機啦。

你不出口自己用?是要軍委主席低聲下氣求俄羅斯保障發動機供應嗎?俄羅斯知道你幾十億扔進去了不捨得停產,還不弔起來賣?

主帥無能,累死三軍。

有人說,J20之後不需要重型五代機。所以不能用大推。這是很可笑的。

明眼人都知道,J20代替不了殲轟7,更代替不了J16。那個超遠程空空導彈就裝不下。正如F22是空優機,註定做不好多用途機。所以第二台五代就是從A12思想延續下來的F35,其訂單量之大,說明全世界都需要一個隱身的,有一定空中格鬥能力的炸彈卡車。

成功案例擺在眼前,憑啥說不可能要第二架重型五代呢?憑啥認定絕不需要一個有六米長彈倉的五代呢?沈飛自己都同時生產J11和J16。別看外形差不多,可用途不同,設計量差不多等與一個新飛機了。

再說了,這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領土縱深,米格29都足夠了。設計一個載彈量比F35大但航程遠不如的隱身飛機(減少體積,或者選擇廉價的三代發動機做耗油量大的調教甚至只用渦噴),雖然是大推,但也可以大幅減少售價,同時滿足外銷啊。

就算希望不大,也比連發動機都沒得選的中推設計靠譜的多啊。你按照大推設計了進氣口。萬一十噸級別小涵道中推出來了。你放大風扇變成中涵道的,十噸變12噸,變成格鬥和速度弱化版本的。不就可以低配外銷了嗎?

當然,我不是說炸彈卡車就一定是好選擇。但至少有現成國發還有一絲可行。遠勝於沒有沒有現成國發就盲目上馬。

最後。我知道一個大決定,涉及三個層面:技術,商業,政治。

選擇中推,技術上可行,商業上不可行。但政治上呢?

一個技術看起來很好,但無法量產的東西。既能順利拿到經費,又不擔心量產被發現大量設計細節的毛病。畢竟實驗室產品,很多細節BUG可以堆人力,可以用高價的不能量產的輔助工序彌補。

也許正是因為商業不可行,才完全貼合了某些人的政治訴求吧。


它應該不能叫殲31。它還沒有空軍戶口


這位身居高位的國企高管沒有搞清楚或者有可能不願意正視幾個問題,也有可能是混淆了幾個邏輯概念。容我在此直言:

1、為什麼國家要維持著多家戰鬥機設計單位的局面?

是要維持並持續提升國家的戰鬥機設計與製造的核心能力,而不是為了競爭而競爭。當根本目的要求我們凝聚力量、捨棄冗餘、放下包袱,用有限的資源,更高效地形成優勢去與國際頂級對手競爭的時候,國內的這些所謂的競爭局面就完全不值一提了。波音吞併麥道、蘇霍伊吞併米格這樣的例子已經足夠說明問題了。

2、應該如何評價、衡量所謂的戰鬥機各個設計單位的競爭局面?

競爭的目的,是要促進航空製造業核心競爭力的提高。評價這種的競爭的標準,自然就是如何用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實現該領域科技與製造水平在世界始終處於頂級水平。

放眼過去二十年、展望未來十年十五年,請問瀋陽飛機設計所形成了什麼核心競爭力?企業改制、成本與經營又如何?有什麼突出的成果,為國家形成持續空中控制能力做出了貢獻?別把殲十五拿來說事啊,這跟宋文聰帶領下的成飛在空氣動力學、飛行控制技術、隱身設計、飛行態勢感知能力整合等方面的全面突破相比,好意思嗎?

3、應該如何衡量戰鬥機設計與製造者的水平?

戰鬥機不是一般性商品,不能以市場這一維度來衡量優劣。戰鬥機的世界,只有生死、沒有排名。打得贏就活下去,只有勝者,沒有第二名。

沈飛這位領導,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僅僅用一般商品的概念去辯解,與其說不把空中力量的對抗、國家生死存亡放在心上,倒不如說根本沒有意識到戰鬥機設計製造領域的競爭殘酷性。

4、混淆了國家宏觀管理與企業微觀管理的不同定位。

站在國家的高度去「高度重視、高度認識」,的的確確有必要維持多家戰鬥機設計力量競爭的格局,但那是國家宏觀管理考慮的事情。對於一個在微觀操作層面直接參与市場競爭的從業者來講,瀋陽飛機設計所更多的心思應該放在鑽研業務、苦練內力、提升產品實力、滿足國家與市場的需求。而不是心裡總是抱有「國家就兩家戰鬥機設計所」的依賴思想,坐在過去的功勞簿上吃老本、不思進取。

這樣的心態,潛意識裡面帶有濃厚的「國家保護」的念頭、喪失憂患意識,恰恰背離了國家最需要的、真正的「競爭」的本意。別說這次四代機競爭沈飛敗了,相信這樣下去,下次競爭再來的時候,沈飛還是照樣扶不上牆的。

何況,國家已經開始意識到只有國有企業從事軍工製造的弊端,開始鼓勵民企進入軍工領域,這才是真正形成競爭的做法,也才是真正提升國家戰鬥機設計與製造核心能力的趨勢。

最後再說一句:

如果一位飛機設計師心中存有大義、腦子裡面始終想著國家空中力量的根本利益,我相信ta是不會動輒將自己單位的生存、小利掛著嘴上的。


不評價別人的評價,說說我的評價。

大家都知道哈第一代喬從玉。用的發動機和俄羅斯的米格29k一毛一樣。雖然說米格29也就早期型號,腿比較短,後期型號在中型殲擊機行列中也算是不錯了。

這也是人們認為喬從玉腿會非常短的原因,但是怎能忘了喬從玉的外號是粽子了嗎?

一般殲擊機這樣的東西在公路上運輸都是要拆掉機翼的。但是粽子根本就沒有拆。反而給包成粽子一樣拉過去。

嗯,最合理的解釋是粽子用的是全複合材料的機翼,在重量上佔有極大的優勢。再加上比較優秀的外形設計。航程應該不成問題。(雙推費油比不上35正常)

至於上艦我都不看好


1、首先31這種開發模式是值得提倡的,參與競爭而不是聽任國家欽定。不去爭論欽定的理由,有競爭就好。

2、31面臨的困難是很大的,20所有的問題31也會面對,20享受的福利31不一定能享受到。所以能不能最後成功,很大問號,如果不成功,企業是否想好了這個項目的退路?

3、出頭不是0可能,畢竟20我到現在也認為虛的太多。4S實現了幾個?不要找什麼理由說什麼都是保密,不公開。20七七八八,有意無意的也露了太多了,反反覆復就那麼幾個姿勢。有些比如超音速巡航狀態下開彈倉,發射導彈的視頻發出來也泄密不了啥,如果真的能做到,F22也不是沒有類似的視頻。那麼如果31能突破20當前的狀況,真正實現4S並能讓官方,軍方認可,逆襲不是0可能。而且31在上艦上,應該比20更有先天優勢,如果發揮好,這也是個突破口。

4、至於外銷,先別太樂觀吧,看看梟龍的狀況就知道了,況且如果發動機還是RD93的話,那更不樂觀了。自主,真的自主了,再談。

5、總之如果沿著20的虛路子走,我覺得逆襲20不可能,況且官方已經欽定了20是高低搭配的高(不知道信心從何而來)。但是如果在關鍵技術,比如發動機,通用性(上艦),4S性能上獲得20不具有的突破,31逆襲20還是有可能的,還是那句話,20怎麼看都是虛。能做實的就有希望。


沈飛自己練練手造個飛機算什麼?當年美國那些飛機公司為了逼國會開四代機項目,設計過假象的蘇聯第四代戰鬥機,倒逼出美國四代機項目。


目前關於31的風向非常不明朗,孫總的演講其實,從軍迷來看,可以說是沒什麼內容的。

其實31應該換一個說法,叫做北所的四代機。這樣更好理解。31本質上是北所對四代機市場的衝擊,最後的成品也不一定就是31現在的樣子,名字變了也是常事。(希望不要有軍盲用四代五代劃代這種問題來攪和,,,,)

媒體的跟風炒作觀點模糊已經很久了,(個人對大眾媒體炒作高端軍事技術兵器的態度一貫是:聽聽就好,聽了最好忘掉,采編組的軍事知識基礎指不定還比不上小學生中的骨灰軍迷呢)。

在軍壇更是形成了一種31的政治正確:任何不支持31的都是沈黑,都是短視,都是不支持中國航空工業的競爭發展(即使你寫再多說再多都沒用,說你是沈黑你就是沈黑)。這種現象可以理解,但是個人不認為是個好現象。

梳理一下其實會清晰很多,31,或者說北所的四代機面臨的問題就是三個字:不明確,各種不明確。(我不討論中四要不要這種問題,我只分情況說軍方要中四會如何,不要中四會如何,應該沒什麼可撕的吧?不過還是歡迎大家指正不當之處!)

1、企業自己搞,目標不明確。始終沒有保定決心要博哪一個用戶,空軍海軍外銷,目前看到的試驗機像是都有考慮,這是一種優勢,但是也完全可能是企業自己也沒想清楚,或者處於保險的考慮,但是能否有F18那樣的好運氣呢?不是說北所水平不夠,而是北所由於自籌資金而出現典型的患得患失,這也許是無法避免的吧。

2、客戶的需求不明確。無論是空軍還是海軍,對中四是否真的有需求,或者真的喜歡中四?目前航空工業已經不是那種有啥用啥的年份了,31要是不對胃口的話,被各種魔改大鴨子取代也是很可能的,而且有人喜歡說魔改大鴨子時間來不及,其實呢,讓北所獨立搞一款符合要求的新四代,真的不一定能比南所快。

3、競爭優勢不明確。競爭是孫總的核心關鍵詞,但是競爭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軍方要的是通過競爭拿到更好的飛機,或者通過競爭拿到各有優勢和用途的飛機,而不是通過競爭來達到保留第二家院所的目的!(當然了軍方的想法和政府的想法是不一樣的)。說道這裡就可以說說31在爭取用戶時能拿出的優勢:

(1)中四本身的作用和前景這裡不討論,瓶頸大家也清楚,不多說,但是這其實構成最大的一個不明確,,,,,,,,,

(2)把(1)的假設放開,如果困難能克服的話,如果軍方要中四,或者更科學一點地說,本不應該稱之為中四,應該說如果空軍要一款和20搭配的新四代機,海軍要一款艦載的四代機,北所能否通過31的時間優勢而獲得最終的勝利呢?(有的人妄想31取代20,我只能說,你開心就好)

從空軍選型新四代機來講,31除了時間優勢之外什麼優勢都沒有,南所在20上積累的經驗甚至可能直接衝掉北所在31上積累的經驗,如果第二款四代機不是直接選用北所的31而是再次進行選型PK的話,北所贏的希望能有五成就不錯了,不會因為有一個31而手拿把攥的。

在海軍方面,北所優勢大一些,主要是在艦載機經驗方面,這方面南所有短板,但是這方面就有也很要命的事情,那就是海軍要的就是現在31這樣的的嗎?我沒有觀點,只是分開情況討論。如果海軍要中四的話,北所可以說肯定是贏了。如果海軍也要重四的話,那麼客觀講,北所和南所在研發上的優勢基本就又達到了一個平衡,兩家優勢不同都可以做,且時間上誰也不會形成什麼優勢,這種情況下就要看兩家單位自我的奮鬥了(不要抓我,我不是魔法師!)。

(4)關於外銷。這個國際市場空間問題,有人分析為十分有限,也有專家說前景廣闊,這個問題我水平不夠沒辦法分析,我個人只能不系統的琢磨一下,感覺是空間不會很大,北所要靠外銷留住四代肯定是很難的,而且,北所自己絕對是不甘如此的!

總結一下就是,31,或者說北所的四代機,由於在各種核心要素上面臨需求方的不確定性,加之北所的技術優勢並不強勢,造成了各種不確定性,(撕逼的空間大大的有,豈不美哉?大約八點二十分發,括弧中記得刪除——宋心之)


關於31,需要明確幾點:

在上一代戰機的空戰中,還從沒有哪一架是因為機動不行被擊落的,幾乎全都是信息劣勢導致被擊落,自二代機以後,空戰已經逐步轉向中距戰,中距蛋蛋的性能也逐步完善,已經基本不給近距戰機會。四代機仍然處於相同的狀況,即使是相互發現距離變近,也仍然在近距戰的外沿,紅外蛋的射程增加,四代纏鬥的情況仍然不可能出現,三代機的格鬥優勢恰好在最吃虧的設計點上。

1、以上,31隻要隱身設計達標,就是有潛力的低配機,空軍需不需要低配機另說。

2、31在隱身的前提下,機電尤其光電保持先進水平,航程大,就算是比較優秀的四代低配。

3、31如果再有十五分鐘以上超巡,那就是很優秀的低配四代機。

以上是按照31價七八千萬刀左右評價的。


殲31的作用就是證明沈飛也可以造飛機


我沒看這個視頻,不過以31目前的性能是比較弱的,短航程低栽種,和米格29的用途差不多,沒什麼大用處。除非大力改進,不然就是標準雞肋。設計師就不要吹牛死撐了,沒這個必要


孫聰院士也說了,這是一型他們601所自己通過創新研發的一個產品,沒具體說,好像也沒有吹牛吧。


這是求饒+威脅,對於搞不好飛控的某仿製所來說很正常,拿院士才是專業的,研製戰機不算。


誰說你是j31?空軍認可么?

感覺就是留住技術的辦法。


看了下,很多答案把601和112混在一起了…...


兩個引擎低配,太費錢了吧


哪裡有什麼J31,只有FC31和鵠鷹……這玩意存在的意義一是601考慮高低搭配,二是說我們沈飛也能做五代機不是只有你們成飛能,多元化發展相互競爭……三是外貿掙錢……

我個人看來,第二條證明實力是最主要的


J31要裝上F414EPE這樣的發動機,會怎麼樣?


沒啥看不看

沈飛也要發展不可能 一直仿製蘇聯型號。

以前不仿製不行 國家需要 ,現在在不自助研發什麼時候研發 。仿製不是出路自主才是王道,那個國家那個研究所一次飛機成型。

31 練練手炸了 。

不然以後567代全靠成飛 沒有技術沈飛等死

沈飛當然不同意不服氣 跟你干。

可惜沒有訂單就是這麼尷尬,不過還是有機會出口。

那麼為啥說還要玩J31 有了J20

百度一下你就知道。

那在我說一下個人理解

1 像孫說的 練練手,不能鬆懈積累經驗 沒人跟你分享。

2 要臉 沈飛 仿蘇是如火純青,一直頂著困難上。現在最新版本J20 成飛成功了 。這不行啊。

3 國家要平衡


我就說一句,沈飛沒有總設計師……601和沈飛是兩個單位……


推薦閱讀:

蘇-34戰鬥機尾翼中間那個延伸出來的物體(如圖)叫什麼?
現代戰鬥機的鎖定與反鎖定的原理是什麼?
我國空軍海軍航空兵在擁有從殲10系列、殲15系列到殲20的前提下,為什麼要採購su35?
殲 20 到底怎麼樣,感覺很多方面都不如 F-22 呀?
NATF,AFX,F-22N這三個項目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TAG:軍事 | 武器 | 空軍 | 戰鬥機 | FC-31戰鬥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