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誰是廢柴?

「唯心」還是「唯物」?為什麼絕大多數哲學家特別是大哲學家都信奉「唯心」主義?從德國大哲學家費希特的這幾段話中大概就能知道這個問題的原因。

費希特說:人們將選擇哪一種哲學,這就要看他是哪一種人,因為一個哲學體系不是一個人們可以隨意放棄或接受的死用具。反之,一個哲學體系因佔有這個哲學體系的人的精神而充滿生氣。一個天性萎縮或由於精神的奴役、博學的奢侈與虛榮弄得萎縮和歪曲了的性格,將永遠不能把自己提高到唯心論的高度。

他又說:教養不夠的人,精神生活很貧乏,他不能夠依賴自己的精神生活過日子,所以他只能依賴於外界的物質條件。他的生活是被動的,比動物強不了多少,這種人你要他相信唯心主義,那是不可能的,因為他沒有"心"。

就是說:「主張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從物質出發還是從"自我"出發,這本身不是一個理論問題,而取決於你是什麼樣的人,或說取決於人的"利益"(或"興趣")。當人們的自我意識還沒有覺醒、個體人格還未獨立起來時,就對外界的物有一種依賴性,容易相信唯物主義;當人們的人性已經發展到具有了自由獨立意識時,他就能夠單靠自己的充實而豐盈的精神世界,自然地信奉唯心主義。

任何把自己看作是別人的主人的人,他自己就是奴隸。即使他並非總是果真如此,他也畢竟確實具有奴隸的靈魂,並且在首次遇到奴役他的強者面前,他會卑躬屈膝。——費希特


當代學術界已經幾乎沒有人再談哲學所謂的唯物論(Materialism ),而是大多數主張可化約的物理論(Eliminative Physicalism )。後者也為目前大多科學家的理論預設。

前者只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家之言罷了,在嚴謹學術圈沒人在談。

唯心廢材不廢材我不知道,但是搞純粹的馬哲唯物論搞得熱火朝天的也只有國內了,那是我們這裡的地方特色(攤手)。


是嗎?……那麼你告訴我你知不知道紐拉特、卡爾納普、蒯因和大衛·劉易斯他們都是什麼人啊?……絕大多數哲學家特別是大哲學家都信奉唯心主義?……我從沒聽說過這種胡說八道……至於費希特?——他的言論有什麼資格被直接承認了?……

順帶,有本事你吃吃那些影響神經遞質的藥劑,要是你的「心」沒有任何反應,你再來談你的「高貴」吧……當然,這種變化原則上當然也可以被進一步解釋為「感覺材料的變化」,但是這種基於感覺材料論的解釋也依舊不得不依賴於物理科學,同時也不比僅僅使用物理科學來進行解釋效果更好……不做假設,做儘可能少的假設……不僅不能等同於唯心主義,而恰恰與唯心主義是完全相互矛盾的……

對上一段進行一個細節的說明

「假設一個人類無法感知的客觀是多餘的」這是個認識論上成立的結論……但它無法順理成章的推導出「我們的感知決定了一個事物的存在與否」這個本體論上的結論……唯心主義才是擁有多餘假設的那一方,這是因為無論如何,我們都不得不承認有些東西是需要輸入一個解釋圖式的,而這一解釋圖式擁有物質世界便已經足夠,多出一個「意識決定了事物的存在與否」作為假設,並不比不要這個假設更好(因你要說明意識是如何作為一切的基礎導致現在研究物質的科學所描述並解釋的每一種現象的發生的,而這種解釋必須達到現在科學已經達到的效率,但如果你試圖解釋這些現象的發生,你所需的信息量就已經等於現有的科學的大小了,而額外加入了一個「意識決定了事物的存在與否」,則要用額外的信息來建立「意識」與這些科學描述之間的聯繫,意識是如何決定每一種事物的存在與不存在的,為何意識決定了這種事物存在而決定了那種事物不存在,意識又是通過何種方式來建立起每一種事物的存在,進而讓每一種事物之間產生我們現在通過科學所描述的這樣的聯繫的,這是一系列多餘的信息,從而不可能達到現有科學的效率)……

因此,不做假設,做儘可能少的假設……不僅不能等同於唯心主義,而恰恰與唯心主義是完全相互矛盾的……

順帶一提,我個人是認為現代哲學的物理主義,原則上可以被視為近代哲學的唯物論的一種延續……只要我們把「物質」理解為「所有被以物理學為基礎的現代科學加以討論的對象」,那麼物理主義就可以被視為唯物論的一個現代翻版,並且其動機或許也是類似的……而就哲學史源流來說,紐拉特是我找到的最早的有關於物理主義的記錄,而這位恰好同時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和第一代分析哲學家,我們有一定理由認為他對於物理主義的構造,是受到了他的馬克思主義的影響的……

為了更進一步說明我將唯物主義和物理主義認定為具有一種承接關係的論述,我覺得可以看一看徐英瑾教授的《歷史唯物主義何以是一種唯物主義》……

如果有人真覺得自己可以推翻唯物主義,樹立起唯心主義的話,也簡單,只要能重新創造一套語言……能夠不用任何關於「物質」的詞,來描述一種科學現象並且對於其科學解釋進行翻譯的話,你就能改寫哲學史了……加油哦親……


一些增添。

精神類藥物我用過啊,這不排斥我仍然是個浪漫主義者和半吊子的拉康主義者。

搞清楚了,費希特要處理的問題壓根不是什麼似乎自明的「哪邊決定哪邊」,他處理的一個難題就是感覺的實在性是如何出現的,這一問題的層面並不能被「自明的」藥物實驗所駁倒,不如說若按康德先驗-經驗的劃分,那樣的駁斥早已被排除出了問題域。舉個例子,雅各比還有謝林其實都說過,科學理性的運作預設了世界在先的開放,按海口的話說就是世界的敞開,存在者是如何通過時間顯現自身的——搞清楚,這個論題的運作領域已經不是在科學或邏輯處理範圍內了,後者(甚至包括康德的先驗哲學)都預設了它,以它的自身被揭示為前提。

你可能會說,現代哲學誰還管啥先驗-觀念論之類的九流古董貨色?

那隻能說明你對哲學的理解就是線性進步觀,而這預設了你對時間性與歷史性的理解也是基於現時代的自明前提——政治哲學方面的體現,歡迎其他人另外開答案補充,這涉及到現代性的多方面呢(笑)。

澄清某些人一個誤解······

費希特在1794知識學裡確實提過兩種區分,但他區分的是以斯賓諾莎主義為代表的獨斷論和以康德為代表的先驗唯心論。至於費希特關於人的選擇的陳述,則是有歷史背景的。當時有個著名的圍繞著斯賓諾莎哲學的論戰,泛神論之爭,其中的論戰者雅各比指出斯賓諾莎的哲學是純粹的決定論,其邏輯後果則是虛無主義。雅各比所謂的虛無主義是指尋找不到一個最終的條件,因為任何條件總已另一條件為其條件。雅各比試圖直接把握無條件者,但這種做法肯定不會為費希特他們接受的,然而雅各比也確實指出了最終條件的奠基這個困局,所以費希特一方面要考慮到康德先驗哲學的根據問題,另一方面也要面對斯賓諾莎獨斷論。可以說當時的基本共識就是哲學除了斯賓諾莎主義的就是先驗唯心論。並且斯賓諾莎確實可以算唯物論或者說實在論,但這也得放在當時的語境下理解。雖然費希特、謝林、黑格爾的哲學體系都試圖在一個元語言層面處理實在與觀念的關係,但他們並不會外在的拒斥某種哲學立場,就如這個問題中的答主一樣——外在的拒斥一個立場無非是表明自己的觀點被某種有同等權力聲稱自身哲學主張的立場所限制——而是試圖將實在論與觀念論的不同形態納入一個融貫的哲學體系。

那麼費那啥這個不知哪兒來的混子(笑)是不是就是一個腦抽的那喀索斯主義者?

去翻一下1794知識學的理論部分,最後一部分有關想像力的就是指出人是如何感覺到外界實在,儘管感覺的實在性只是無限的觀念自身限制的結果。這不是某些人想像中的——充斥著華而不實的雞湯的——唯心論,而是內在的接受實在論並在先驗理論架構內對其進行處理,從而在保障一種確定性結構的同時解釋經驗現象。

推薦幾本書吧,Andrew Bowie的Schelling And Modern European Philosophy。這本書在介紹謝林哲學的同時與當代思想(德里達、普特南、羅蒂、哈貝馬斯等)進行了對話,作者對現代性的關切也體現在其各種著作中。

Dieter Henrich的Between Kant And Hegel,對費希特思想進行解釋的一部講座稿,應該可以糾正因為無知而產生的偏見。

PS: 謝林與黑格爾最好不要被看作唯心主義者,而是唯理念論者或絕對唯心論者。他們處理的心靈與自然的問題已經超出了早期費希特一定程度,無論實在還是觀念在他們那裡孤立來看都是片面的。黑格爾的「概念」可以說是類似於維特根斯坦邏輯哲學論中的世界(或邏輯空間),只不過維特醬那裡沒有涉及到自反性的維度,而黑格爾則意識到了概念結構的動力學問題。至於你說黑格爾唯心,他會反問你:「脫離概念結構中介的直接性知識你說的出來?」簡直是19世紀的語言轉向好不好(笑)。晚期謝林更是洞見超人,指出存在不能被概念化/符號化的他者——可以說是和黑格爾爭鋒相對,然而聽他課的那些人尚且不理解黑格爾,自然不能理解謝林的執念。


純粹意淫出來的一個問題。畢竟隨便翻幾部西方哲學史,就知道真正的哲學史只是唯心主義(idealism)間的內戰罷了。中學時代我所幻想出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在路線鬥爭上之殘酷慘烈,以至於精神上一度沸騰乃至亢奮高潮,但到了大學才發現,這仗壓根兒就沒在正經哲學史的領地上打過。


唯物主義是用來求真的(並不是用來給你我覺得,我認為的),你非要說人的大腦與萬物不同,或者神經科學和意識沒關係,你有一個獨立於物質世界,不受束縛的「心」,海洛因,煙草,酒精,基因,激素,教育,家庭,社會,聲音,光線,輻射,溫度,濕度都影響不了你的意識你的自由你的「心」。那我只能說。。

唯心主義高雅高雅真高雅。。


唯物增加研究速度,可以開人工智慧完整公民權,後期可以開機械化飛升路線,適合爆鋪,而且往往科技領先。屬於無腦強

唯心減少不滿度,主流思潮吸引力更強(減少刁民數量),可以開靈能飛升路線,參與帷幕抽獎活動,比較考驗使用者的人品和技術。

並不存在誰強誰弱的問題,因為最後都是蜂群主巢的一盤菜


所以你的自我意識發展起來以後,就對外界的物沒有依賴了?

雖然我是偏唯心的,但是這位費什麼的還是洗洗睡吧,這個反駁唯物的方式讓我想起政治課本反駁唯心。

從唯物視角簡單反駁一下:

你自己也是個物,你的心也是個物,外界也是物,哪來的論斷,說心屈服於外界的物啊


唯物、唯心二分也就是國內政治課教材里總拿來說事,馬克思原著里從未提過這事,確切說,這更多是列寧、斯大林所修訂的教科書里傳下來的二分。

(在古希臘哲學的特定語境下可以有這種二分,比如,如果非得拿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與柏拉圖的理念論作對比,可以說前者是唯物主義,後者是唯心主義,不過這也只是很次要的劃分)

(學哲學總拿標籤和黨派說事,哲學算是學到狗肚子里去了)


都不是什麼好東西,目前的所謂「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之爭無非就是一群鍵政圈大神們的可笑文字遊戲


堅信努力就能成功,這個就是唯心的。

事實不努力一定失敗,這就是唯物的。

然而唯物與唯心之間有很大的模糊性,用物質第一性是判斷不了唯心還是唯物問題。

因為哲學上物質概念本身就很難定義。

比如說一個人說他昨天想著吃紅色的蘋果,便是無法區別的,因為你無法證明或確信他確實想過。

所以沒有什麼廢柴,不少哲學上的東西,區別唯心與唯物,往往都是人為打上的標籤。

最早的哲學家們最早關心的,並不是談論物質還是意識誰是第一性的問題。

確定宇宙的本源究竟是什麼,這是物理學家與數學家的事,研究並應用物質如何轉化,這是化學家的事。

而哲學家的乾的事,卻是從廣泛的學科知識中,通過抽象與匯總,總結成一條條的通用描述,然後這些描述能夠用來起指導作用。

在我看來,哲學的討論,有一個很重要的目的便是建立一個讓人能脫離物質奴役,得到心靈上的解脫的理論,並且這種理論需要能夠順應自然,而不能違背現實。

在這個過程中,需要產生大量的猜測與思考,這些猜測與思考中只要能產生哪怕一點,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內產生指導意義,那麼它就是有價值的。


從提問攻擊無神論者變成提問攻擊唯物主義了么23333

話說回來,無神論也沒正兒八經在神學研究的領域上有多少影響力。這並不重要(逃


謝邀。

天生我材必有用。

「抱歉!您這柴我用不上。」


謝邀

首先,「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的劃分依據在哪裡,這很關鍵吧。以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來說是:「物質與意識何者具有第一性的問題」。

如果是站在這個基礎上討論的話,某些人舉的例子例如「吃某種葯對心情的影響問題」似乎無法構成反駁命題。因為唯物主義對唯心主義的詮釋之中未排除物質對「心靈」的影響之可能。因此事實上,這個論證本身甚至不滿足自己所提出的預設。

從認識論的角度講,「唯物主義」的命題「唯心主義」並不否認,例如經驗的意義,唯物主義的問題在於當說明「物質是意識的基礎」的時候,無法說明這樣的基礎的根據是什麼。這表現為兩個方面,其一是概念邏輯產生的源頭,其二是概念的普遍有效性的保證。唯物主義認為,我們認識桌子的時候是看到各種形形色色的桌子的時候,將其抽象命名為桌子,但我想說的是,馬主義教材所批判的唯心主義所探討的重點在於這個抽象過程本身,以及抽象完之後為何可能形成很多人的共識。

當然,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第一性的,並非排斥意識的作用,但這可以解釋之後的「桌子」概念的來源,卻無法說明「第一張桌子」的來源。當人類對第一張桌子命名的時候,必然伴隨的過程是腦中產生「桌子」概念,才使得命名成為可能。


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只有在回答世界何者為本源問題是才對立。


我覺得唯物和唯心就是一個東西,一體兩面。


都不是


感覺探討這個問題之前

應該先分析一下人極端和中庸

太過唯心 對心理的負荷太大

太過唯物 對生理的負荷太大

極端能幫助更好地鑽研,從而走到頂尖的水平。

但是任何一門學科走到頂尖,精髓都會趨於同化。

而中庸表示潛意識已經默認同化,所以折中,所以隨機應變,所以不去做強區分。

因此無論是哪種人,應該都分不出也沒必要分誰更傻逼誰更牛逼吧?


唯心把現實的真相交給了精神,但忽略了依規律而恆定運行的物質。物質把現實的真相交給了物質,卻無法用物質定義精神和解釋精神。

說明二者都有不足,都帶點廢柴。

那現實的真相到底是什麼?唯論認為,現實是破缺的自由。破缺的自由產生了被物質隔絕的精神,產生了內理性外物質的內外矛盾的世界。精神可以全知一切,可以在意識中思維一切,也可創造出作為部分的現實中所沒有的存在。人類精神與物質,與動物意識的區別就是創造性。


馬克思證明了世界存在本源 太流弊了


唯物主義廢柴(我):反正歷史是有規律的/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英特納雄耐爾一定要實現了。我一個廢柴能幹什麼啊算了我要去擼貓…

唯心主義廢柴(還是我):反正這都末法時代了/世界要末日了/審判要來臨了。我一個廢柴折騰也是白費算了我要去擼貓…

結論(唯物主義):物質決定意識,一個人是不是廢柴取決於他養不養貓。

結論(唯心主義):一切都是命運,一個人是不是廢柴取決於上帝什麼時候讓他養貓。


推薦閱讀:

為什麼說科學是最大的迷信?
自我意識的本質是什麼?
數學是人為創造還是自然的規律?
「功利主義」是不是流氓學說?
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本質是什麼?有什麼具體例子嗎?

TAG: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