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過程中,如何處理和導師、老師或同學之間的衝突?

本題已加入知乎圓桌 ? 留學申請季,更多「留學」相關話題討論歡迎關注。


這個問題我稍微轉個彎來回答。因為就我在國外四五年的留學經驗來看,擺在明面上的衝突見到過的還真不多,國內來的學生和導師之間的就只有一例。歸其原因可能是國內來的孩子對師長有一種天然的尊卑次序感,要求都不願意多提,更別說火藥味十足的正面衝突了。所以我今天回答的是主要是大家平時都會遇到的,心裡的溝溝坎坎,說出來不值當、憋在心裡又難受的小疙瘩。基本上會涉及到以下幾個問題:

  1. 感覺跟老師走不近怎麼辦?
  2. 老師想讓我做的課題我自己不感興趣怎麼辦?
  3. 老師經常讓我幫他做一些雜七雜八的,對我的學術成長沒什麼幫助的事情怎麼辦?
  4. 和老師在科研方面有不同意見怎麼辦?
  5. 和辦公室的同事應該怎麼相處?
  6. 同組的同學跟我提一些過分的要求怎麼辦?
  7. 如何向同事/同學尋求幫助?
  8. 如何跟有競爭關係的同事/同學相處?

我們先說第一點,跟導師關係的遠近應該怎麼把握的問題。

我剛剛入學的時候,參加了一個 peer support(大概可以翻譯成為同行互助)的活動,是一些博三博四的學長們坐下來跟大家分享一些和導師交往的心得。其中這樣一席話讓我的印象很深刻:

就像我們的朋友會分為無話不談的摯友,尋歡作樂的酒肉朋友,諮詢專業意見的智囊,傾吐感情問題的八卦朋友,導師和學生之間的關係和我們生活中的其他人際關係一樣,也是有多種形式和不同深度的:有些導師會請你到家裡吃飯,有些導師偶爾還會出來跟你喝一杯,而有些導師可能在辦公室之外和你喝杯咖啡都難。此外,不同的項目,不同的funding,也會影響導師和學生交往的模式。導師和學生之間不是越近越好,也不是只有專業的才是最好的,而是要找一個在學校內外雙方都舒適的平衡點,而這個平衡點可能和你的預期有偏差,這之間就需要我們以一個成熟的心態進行談判和妥協。

關於如何調整現實和預期之間的心理偏差,我有一些體驗可以跟大家分享。我在本科的時候跟老師走的很近,所以希望在研究生,博士生階段也能和導師維持一種亦師亦友的關係。一方面因為我的英語人格經常調整在專業模式,而且我的導師又是一個很注重自己生活隱私的大忙人,我們的關係就一直維持在客客氣氣,彬彬有禮的層面。在博士剛剛入學,一切都是新的,安全感很缺失的時候,我還會時不時地懷疑自己,懷疑導師:是不是我不討人喜歡,導師對我有沒有什麼意見,我還有哪裡沒有做好……在這樣多重懷疑的打幾下,心態失衡是常有的事情。

一個偶然的契機,當我看到導師在我的批假報告上寫著,「學生非常需要和家人朋友相處的時間,這次休假對學生的學業和身心健康都有著很積極的意義,我非常支持這次休假」,一直徘徊在心裡的陰雲突然就散去了。通過這短短的一句話,我看到了在我看不到的地方(一般批假報告這種東西都沒人看的),在學習之外對我默默的關心,頓時就覺得自己之前的顧慮實在是小家子氣。一直緊繃著的狀態一下子就鬆了下來,和導師交流的時候也更自如,以前很難說出口的困難和疑慮,也都能坦誠相告了。

再補充一點。如果對你來說,和導師保持一種親近的、亦師亦友的關係對你來說很重要的話,不妨嘗試一下這樣一種策略。我和我身邊的很多博士生朋友,特別是國內來的,對開口求人這樣的事情總是很猶豫。總是覺得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好,哪段時間稍微找導師要推薦信、項目資金簽字啊頻繁一點都會覺得心裡過意不去。直到我有一個在信息學院讀博後的師兄跟我說了一番話: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就是在相互麻煩之間拉近的。心理學上也有幫助者對自己的幫助對象產生更深的羈絆方面的研究,這是一種投入的累計效應。當一個學生持續地需要導師的幫助,而且在導師的幫助下有了成長和進步,那麼導師在密切參與到學生成長的過程中,就會不由自主地產生一種責任感和親密感,並很可能在後續持續地投入。這就像是自己的 pet project 一樣,參與其中帶來的成就感可以拉近彼此的距離,加深彼此的羈絆。當然了,這個「麻煩」也要適度,後面我們會講到怎樣不討人嫌地找別人幫忙這件事。

導師和學生之間,最經常產生衝突的大概就是選題這個問題了。比我後來的博士生在問到我這個問題的時候,或者在跟我抱怨的時候,我都會跟他們表達這樣一個觀點:

導師和學生之間的關係,雖然有其特殊性,但是也是會密切關乎利益的。一段互惠互利的師生關係,應該就是一段好的師生關係,大家在不損害自己和對方利益的前提下,各取所需,謀求共同利益的最大化。從這一點出發來看師生關係,我們大概就可以摒棄那種理想主義的,老師不求回報、栽培學生的想法了。導師有自己的私心,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這個私心不建立在損害學生的利益至上,那麼更是很合理的事情。我們要做的是,在導師表達他的想法的時候,也有理有據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訴求:自己為什麼想要做這個方向,而不是另外一個方向;在這個方向上自己的興趣點和優勢在哪裡。與此同時呢,也要留有餘地,嚮導師詢問自己有哪些想的不周到的地方,以及有沒有可能把自己想要做的題目和導師想要你發展的方向結合起來,兩方面兼顧。表達合作的誠意,堅定自己的底線和訴求,並提出可能的合作方案,才是一個成熟的人在討價還價的時候應該做好的準備。

說到這裡我就想到之前說到的「沒有敵意的拒絕和否定」安時:人際交往中,如何努力做到真誠?是時候正視「我要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以及「別人也會把他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這樣的現實了,有理有據地爭取自己的利益,或者爭取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都是非常合理的社會人的行為,大可不必把這些合理的行為和自私、貪婪、野心這樣的道德評判聯繫在一起。當這些討厭的道德評判缺席以後,我們會發現自己更能夠心平氣和地對待別人的拒絕,以及拒絕別人了。拒絕之後,也並不是斷絕了繼續合作的可能,只是拒絕了眾多可能的合作方案之中較為不合理的一種。我們通過拒絕,妥協,再拒絕,再妥協,最終選定一個雙方都能夠接受的方案,我想這也是契約精神的一部分,也是在我們成長的環境中比較缺乏的一種精神。

歸根結底,不管你的資金來源是老闆還是某個基金會,不管你和導師的關係是上下級的關係,還是合作的同事關係,你的博士項目終究是你的博士項目,你要為你自己的博士項目做長期持續堅持不懈的維護和努力,也只有你才是從頭到尾真正為你的學業負責的人。

第三個問題,「導師經常讓我做一些雜七雜八對學業沒有什麼幫助的事情」,這個問題可能在國內導師和學生的關係中間比較常見,這涉及到一個不同的交往模式:「家長式」的導師,在這種交往模式下的權利和義務又有著不同的劃分,我這裡無力涉及。我接下來要講的主要是國外的導師和學生之間交往中,當導師要求學生的義務勞動,應該如何應對。

這個義務勞動也分為兩種:純義務勞動,和「有利可圖」的義務勞動。

大家跟我一起念:你的時間,很值錢。

能夠進入碩士和碩士以上研究生項目學習的學生,你們的勞動,你們的時間,都是很值錢的。如果有人向你提出義務勞動的請求,而且這種義務勞動對你的學習和專業發展並沒有幫助,或者說付出回報不成比例(比如說請一個博士生去做招募被試的簡單勞動),這個時候明確地拒絕是正確的選擇,而過錯方和承擔責任方完完全全是提出無理要求的那一方。這個沒什麼好說的。

第二種,也就是「有利可圖」的義務勞動,處置起來就會稍微有些不同了。有點抽象,我們舉個例子。在高校經常有做 Research assistant 的機會,這些體力活(跑跑機器,招招被試)一般是有報酬的。一般情況是這樣,體力活會有報酬,沒署名。如果有一個導師的項目,他想要你免費替他勞動,那麼你可以要求更深入地參與到這個項目當中去,爭取一個署名機會。再或者,導師寫書,你寫書中的某一個章節,但其實有一些導師的章節實際上也是你在代筆……這個時候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1. 如果導師習慣性地把自己的工作轉嫁到你身上,可以考慮跟導師坐下來好好談一談這個問題,或者很認真地提出進一步的要求,比如說相應的 credits,這並不是小氣的表現,只是就事論事而已,是導師不專業在先;
  2. 如果導師不是習慣性地把工作轉嫁到你身上,而且他 appreciate 你的付出和努力,那麼這個時候不妨把此時多做一點攢成自己的資本,在以後需要導師幫忙、跟導師提要求的時候更有底氣;
  3. 如果你和導師之間的關係就是互相麻煩,導師在此之前也替你做了很多你本來需要做的工作,那麼這個時候就乖乖做好了,誰讓你一開始就選擇了這樣一種交往模式呢?

所以這樣看來,在跟導師交往的時候,或者在跟任何人交往的時候,一開始把自己的調子定下來很重要。如果一開始錯了,後來意識到了,趕緊改也不遲,只是會稍微麻煩一些。

我之前說,見過的導師和學生之間比較激烈的衝突就只有一例,但因為不是我自己的經歷不便細說。那個例子就是和導師在一些比較基本的學術觀點上有不可調和的衝突,像這樣的情況比較少見是因為如果根本的學術觀點發生衝突,最開始就不會有這一段合作關係的發生。這種情況既成事實的話,可能是出現以下兩種情況的一種,或者多種:

  1. 學生(也可能是導師,但是情況比較小)在不斷學習中學術觀點發生了比較大的改變;
  2. 導師或者學生中的一方在最開始溝通的時候就是有保留的。

既然由於一方或雙方因為最開始的溝通不善出現了不可調和的衝突,這個時候應該考慮的是退出方案,而不是強行去解決一個零和局面。

首先,在告知導師的情況下(不需要徵求導師的同意,因為這是學生在行使自己的權利),和所在科系的領導,院領導,報告這樣一個情況的出現,並尋求幫助;

其次,在尋求幫助的過程中,保持郵件的暢通和透明,因為這些郵件往來是很有力的憑據;

最後,在尋求幫助的過程中,積極地尋找其他可以合作的潛在導師,並跟他們溝通。在溝通的時候保持對此前事件的坦誠、客觀(盡量客觀)描述,這樣不僅能夠展示你在處事方式上的專業和成熟,同時,給予對方充分的知情權有利於潛在導師1)在是否要指導你這一問題上做出更加全面和理性的決斷;2)對這一事件的後續影響有一個心理準備。

我最後想說的是,出現這樣的事情是很不幸的,而且即使在最理想的狀態下也會免不了對一方或雙方造成一定的情緒影響。我們要做的並不是否定這些情緒,我們一方面要給自己留一些時間平復情緒,恢復相對理性的狀態;另一方面要把自己的心態調整為積極尋求出路的狀態。並請在這一過程中時刻提醒自己,這並不是 the end of the world,也千萬不要責怪自己。

導師這一部分講完了,我想到之前自己在很激動的時候寫過的一篇文章:艱難的路上,包袱小的人可能會走得輕鬆一點吧。裡面對師生關係,學術理想相關的事情講了不少。歸結下來就是這樣一句話:學術研究也是一種職業,學術研究也要穿衣吃飯。求學路上,要學會善待自己(筆芯)

和辦公室的同事相處的問題,我和 @毛羽立 毛毛經常聊,每次說到最後都會或多或少地歸結到一個邊界問題,也就是洋氣的 boundry issues。當很多人共享一個空間做著不同的事情的時候,邊界和隱私問題就變得十分重要。我在這方面也是一直在學習,在這裡跟大家分享幾個我學習過程中發現的比較值得注意的問題:

  1. 常識問題: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 common sense,作為社會人我們對秩序有一種天然的想像,而且在大多數情況下,這種想像是會大部分重疊在一起的。比如說辦公場所應該是儘可能安靜的,所以在大家都在辦公的時候跟某個同事長時間地聊天,或者跟家人視頻/打電話,或者大聲咀嚼薯片這樣的行為應該是不被提倡的。當然了,辦公場所絕對的安靜也是一個不太可能達到,也不太自然的情況,同事之間交流問題、交代工作,三五分鐘能夠說清楚的,大家也都是可以理解的。
  2. 既然說到理解,第二條我們就可以來說說同理心。我們對於公共場所的秩序有著自己的想像,雖然大多數時候,我們的想像是有很大一部分重疊的,但是沒有重疊的部分,也就是我們和別人不一樣的部分,就需要我們的同理心去彌補。我們中間有的人對雜訊的容忍度很低,有的人對奇怪的氣味很敏感,有的人對光線和照明很執著,有些人對辦公室的溫度有著不同的要求……如此種種,如果我們能夠把我們自己龜毛的地方投射到別人的情境中,就能多一些體諒和理解。就拿我自己來說吧,我在壓力大的時候對面 Maki 敲擊鍵盤的聲音我都受不了……她敲擊鍵盤特別猛烈,我聽著咔噠咔噠的聲音一會就要小宇宙爆發!如果我能把我這樣的經歷投射到某一個同事因為我在辦公室默默吃披薩的氣味惱火,我就不會覺得她不可理喻,而是充滿歉意地做出改變。
  3. 矛盾總是不可避免的,這個時候有建設性的溝通就顯得非常重要。我們可能會對這樣一個概念比較熟悉,叫做 passive-aggressive,消極進攻性。很遺憾的是,當我們感受到對別人的不滿時,消極進攻性的態度是排名很靠前的應激反應。我們想表達出自己沮喪的情緒(消極),同時我們也想讓那個傷害到我們的人受到懲罰(進攻),這兩者結合起來,造成的是雙輸的局面。舉個例子,當你覺得對桌的同事過於吵鬧,你不僅沒有主動跟她溝通,表達自己訴求,反而在自己的桌子上摔摔打打,企圖引起對方的注意。當我們認識到自己心中的小惡魔之後,對症下藥的方式也很簡單,問自己一個問題「我怎樣做有利於問題的解決」,而不是「我怎樣做有利於情緒的宣洩」。宣洩負面情緒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需要,但是成年人和小孩子的區別就是我們額前葉控制衝動的能力。

這裡我有一個溝通的小 tip,或者也叫一個溝通模板,這個模板我不僅用在跟同事的交流上,跟自己的另一半交流的時候這個模板也很好用,下面就是這個模板的中英雙語:

[blank] is very important to me, I think [blank] is lacking, and I feel hurt/upset about it, can we do something about [blank].

「空格」對我來說很重要,我覺得現在「空格」有點不足,我對此覺得有些難過/沮喪,我們能就「空格」做點什麼嗎?

舉個例子,「安靜的工作環境」對我來說很重要(因為我現在正在運行一個音頻程序,解釋原因,幫助對方理解自己需求的合理性),我覺得現在的環境稍微有點吵,所以我的工作狀態有點受干擾,我們能不能稍微安靜一點?

細心的同學可能注意到了,這個句式的核心有兩點,主語永遠是我(對我很重要,我覺得有點受干擾……),句式多為被動。被動句,在動作主體缺失的情況下,無形中規避了「指責」這一個很容易引起衝突的元素。我提供的句式在客觀陳述了「我感覺不開心」的時候,並沒有試圖把責任歸結到任何一個主體身上「你惹我不開心了」,這樣對方不會立即進入一個防禦模式,有利於控制情緒,解決問題。

通過這個例子,我希望能夠幫助大家認識到,情緒的宣洩和情緒的表達是兩回事,而宣洩並不是表達的唯一路徑。

我自己在成長過程中一直忽略了一件事情「科學地積極地尋求幫助」的重要性,直到最近才幡然醒悟,抓緊補課。包括我在內,身邊很多從國內來的同事/朋友或多或少地認為「萬事不求人」是一種值得追尋的高度,甚至是美德;「不給別人添麻煩」這樣的話也經常掛在嘴邊。可是在這個以知識技術共享以固有屬性,推崇互通有無和跨學科交流,撒瑪利亞精神盛行的學術圈子裡,單打獨鬥已經不是一個能夠很好地順應時代發展的姿勢了。我們通過各種各樣的 seminar, workshop, conferences 保持學科內部和學科之間信息的暢通,和技術的共享,我們越來越重視在做研究之餘,更加科學地宣傳和普及自己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我們把自己的實驗材料和實驗編程掛在網上分享,把自己的實驗過程和實驗數據公開化……這種看上去「不求回報」的幫助和分享實際上是為了營造良好的社區氛圍(比如說在提高自己研究的曝光度和引用率的同時,提升該領域研究的透明度和可複製性),最終實現所有研究者的共贏。

在這一背景下,「科學地尋求幫助」這一課就是我們非常需要補習的,關於這一點,我有下面幾點心得和體會:

  1. 把別人的幫助想像成為一個按小時收費的知識服務,提前把自己能夠做的功課做好,呈現出一種尊重別人的時間/勞動的姿態,也能夠幫助別人更好地來幫你:請教別人編程問題,就提前把自己的編程水平/背景提供給對方,並把問題細化到點來提問,而不是變相地讓別人做自己的工作;請教數據問題,就提前把自己數據整理好,處理到了哪一步、在哪裡遇到了什麼問題,也是將問題細化到點來提出,而不是把自己的 raw data 一股腦地扔給對方;請教理論問題,也要提前做好文獻搜集的背景工作,切不可跟別人一種什麼都不懂,希望對方幫自己做文獻綜述的印象。
  2. 把請求幫助當做一種相互的、可持續性的活動,而不是一鎚子買賣。所以我上面提到的,幫助別人更好地幫助自己,也是為了未來尋求更多、更好的幫助鋪平道路。從我自己和比較熟悉的同事的感受來看,大家普遍是很樂意在相同領域,甚至不同領域提供自己的專業幫助。有句話叫,學習知識最好的方式是教別人,在幫助別人的同時,我們也能夠鞏固,更新現有的知識體系。但是有這麼一點,這種普遍樂意是建立在「對方也是有獨立研究能力的 researcher」的基礎之上。所以一定要讓自己成長為一個被人樂於與之合作的人呀。
  3. 上面一條其實只是講了可持續性,下面來講相互的。贈人玫瑰,手有餘香,一般在幫助別人的時候,幫助者對被幫助者是無所求的。但是如果我們能夠更進一步,把單方面的幫助行為轉換為一個互通有無的交換行為,這種「幫助」在轉變為「合作」的時候就能夠發揮更大的效益。拿我自己做例子,在我開口向別人尋求幫助的時候,我會自覺不自覺地問自己這麼一個問題:我能夠為對方,或者為我們的社區做點什麼作為回饋。在我向學院裡面一個老師請教編程問題的時候,我隨後就想到,因為我現在進行的實驗 self-paced reading task 是一個很常見的心理學實驗流程,如果我能給把我的編程共享出來,以後有需要的同學在使用的時候就不需要從頭開始,只需要在我的編程的基礎上做一定的修改、調整就可以拿來使用!後來我也是這麼做的,現在我和當時請教問題的老師已經一起合作開辦一個數據處理的 workshop 了!

以上的一些心得顯然無法涵蓋「如何科學尋求幫助」的方方面面,但如果我們能夠在麻煩別人的時候有足夠的自覺,和推己及人的同理心,就能夠讓別人看到一個成熟的、專業的、獨立的研究者的形象。

最後一個,競爭關係的問題。競爭貫穿著我們職業的方方面面,有科研資金的競爭,有獎勵名譽的競爭,有工作崗位的競爭……直到我現在在鍵盤上打上「競爭」這兩個字,我才意識到我在博士入學到現在經歷了多少的競爭而絲毫沒有感覺自己在競爭:

「競爭」科研經費:有一次我拿到了我申請的全部金額,而我的同事只拿到了一半左右;

「競爭」優秀助教:我拿到了優秀助教,同時任助教的同事們只有我和另外一個人得到了;

「競爭」助研崗位:從博士入學到現在兩年多,申請過六次助研,四次得到了申請的工作,有一次被拒,還有一次被分配了其他的工作;

「競爭」代理職位:代理,也就是 reprensentative,就跟工會代表之類的職位差不多,當過兩次學生代表,但是在申請蘇格蘭社會科學聯合會的學校代表 (Scottish Graduate School of Social Science University Representative) 的時候被拒。

現在用回溯的眼光來看,沒有意識到在競爭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競爭是匿名的,聘任負責人的保密工作都做得很好,所以「眼不見心不念」。

還有一個原因可能是機會實在是太多了,不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就是被擠下去再換做橋過河就好了的感覺。

第三個原因可能是這些機會大多是錦上添花的機會,讓我的科研履歷變得更多彩,而不是雪中送炭的,比如說三年的博士助學金/獎學金的競爭,博士生名額的競爭,這樣影響深遠的比拼。因為最開始沒有把這些競爭當做證明自己的機會,所以即使最後落選也不絲毫不會有「自信心被挑戰」了的感覺。

反例也不是沒有。有一次一個同事喝醉了說出了比我長一年的前輩的獎學金是我讀碩士的時候申請而沒有申請上的獎學金,而且當時我和前輩同時都在場……那個尷尬啊……我想開玩笑都圓不過去場。

還有一次我的好朋友 Jade 被一個加拿大人半開玩半認真地說,啊你就是那個拿到我的博士名額的人。

hm 我本來舉這些例子是為了說明什麼問題來著(撓頭。

哦哦,本來我還想說第四點,就是是否能夠區分「匹配性」和「優越性」這兩個概念,對於平衡自己的心態還是挺重要的。可能這是來自我的過時的經驗的刻板印象,但是在我念大學的時候,任何一種競爭,不管是大創小創,公派留學,還是各種名目的獎學金,因為申請人數眾多,名額又少之又少,所以最終入選的一般都是在各方面毫無疑問的拔尖的候選者,「優越性」和「匹配性」這兩個概念在這些人的身上模糊得看不見邊界:被選上的就是最好的,沒有選上的就是次好的,什麼是否匹配,什麼機遇的因素,都不在我們考慮的範圍內。

說白了,在資源稀缺的情況下,評審的一方通常沒有精力去考慮不同申請者身上的不同特性,或者這些特性也沒有辦法被充分展現出來。最終的結果展現在落選的人眼中,就是一個「不是最優秀的就會失敗」的非黑即白的局面。久而久之,「競爭」這個詞在大家的眼中就帶了很多「你死我活」的慘烈,而不是一個貫穿學習和職業生涯中的常態化現象。

平常心這個詞並不是說有就有的,我在這裡講這麼多其實是想讓大家看到,在資源極大豐富的情況下,我們面對的競爭將不會再是「你死我活」。所謂自由,不過就是多了選擇而已。

更新到這裡,就差不多可以完結了。這個問題也給我了一個樹洞讓我能夠回溯自己求學道路上的點點滴滴,感謝這個圓桌問題。


美國社會是一個尊重強者的社會,而弱者事實上需要以某種特定的姿態出現,才能獲得適當的同情,保障自己的權益。對於美國人來說,如何作為弱者表現這件事是很自然不需要學的,就像我們怎麼很中國老師認錯也是都很清楚順手的,但是我們跟中國學校溝通的經驗很多在國外是不能照搬的。

國際學生的跨文化溝通在日常的、規範的場景中也許能夠較順利地進行,但在與行政或教授起衝突的場景中,國際學生很容易由於文化差異,而在對文化和溝通敏感性要求高的衝突溝通中陷入不利狀況。在我接的國際學生來訪者中,有相當比例的來訪者就是由於面臨這類問題,導致心理壓力過大,前來尋求諮詢的。在這類諮詢中,除了幫助他們應對自己的情緒問題,我通常會給來訪者一些實際的溝通建議,以避免他們在與校方的溝通中進一步陷入困境。

以下就是一些在美國與學校或教授發生衝突時,進行溝通需要經常注意的地方,寫下來給所有留學生們提個醒:

  1. 積極理性地溝通,寫好郵件,做好抄送。越早下手越好,不要等人家都做出決議你才跑去哭訴,那是肯定來不及的。正式的文書溝通在美國社會是很重要的,寫好每一封郵件,並在郵件中大力表現你的理性和理解會為你加分。Tips是要注意你郵件的抄送範圍,千萬不要抄錯人提前把事情捅出去,或者沒有抄上面的人,以至於人家根本不知道你。

  2. 多借鑒美國學生在衝突處理中的程序經驗,但不要借鑒他們的人際經驗。你可以去問問美國學生某種情況怎麼處理,尤其是程序方面,他們會有很多知識。比如被教授揩油什麼的,美國學生很清楚申訴途徑。但是除了處理程序方面,不要太過借鑒美國人的人際經驗,因為各種種族國籍歧視都是真實存在的,沒事時候校方可以很nice,一旦出問題,絕大多數美國人在對待本國人和外國人、白人和黃種人時候,態度是不同的,問題只是不同程度大小而已。所以教授對待美國白人同學的經驗,很大程度上你根本借鑒不了,教授對你會是另一個態度。

  3. 一定要有情感表達,但是一定要適度。在與老師或者相關教授(比如Dean)的溝通中,如果確實事情嚴重,務必表現出你壓力很大,非常重視這件事情,甚至為此很痛苦,但是不要歇斯底里,這個度是很重要的。可以掉幾滴眼淚,表情可以非常苦悶,但是場面不要失控,否則老師會擔心你應該去心理諮詢中心解決問題,而不是找教務或學生工作。一旦學校懷疑你有精神問題,或覺得你人格不成熟,你就沒有信用了,很容易被壓制或處理。
  4. 避免指責,就事論事。一定要避免指責校方、教授、行政(除非你是在投訴教授性騷擾之類的),連旁敲側擊也不要,即使其中校方確實有錯誤(最多就是說「我看流程上是這樣,但是我經歷的是這樣,請問這個我怎麼做能夠比較符合要求」,不要說「XX仁兄他不按流程操作」)。要面子這件事情全世界人民都是一樣的,就是他知道自己錯了也輪不到你說。採取一種完全就事論事的解決態度是美國人民喜聞樂見的,千萬不要像中國人那樣上綱上線。
  5. 凡自己有錯/不適當的,一定要表明抱歉態度,但不要過度認錯。自己有錯的,一定要很認真地承認自己的錯誤,凡有做得不合適的地方,不管是不是文化差異問題(這時候美國人100%不會照顧你文化差異,他們只會覺得是你錯,他們對得很),都要明確承認自己做得不當(盡量說自己做得inappropriate,不要說自己做的wrong),如果可能盡量給出補救方案。但是這裡要注意,一定不要過度承認錯誤,承認錯誤也要就事論事。因為美國的文化就是,你一旦說sorry,這事就真變成你錯你負責的,什麼照顧別人心情幫人擔責任,想通過大力自我批評來表明自己已經認識到錯誤這種事情千萬不要。你一旦說sorry,馬上不是你的責任也全部會變成你的責任,教授和行政會很樂意順勢把責任推卸給你。

  6. 不要對任何校方人員過多透露自己額外的信息。比如你最近在看心理醫生,你在考GRE壓力很大什麼的,即使你面前的學生工作老師表現得一團和氣、無比理解,也不要說。說者無心,聽者有意,一旦衝突升級,這些信息有可能會被校方當槍使,變成了你心思不在學校的科研上,你本來心理就有問題應付不了學業之類……除非你的事件中有天災人禍成分,比如家人重病,家鄉地震什麼的——這種一定要說,還要說得聲淚俱下。總之可能有你自己責任的都不要說,凡是飛來橫禍的都要說,有利於博取對方同情理解。

  7. 無計可施時可以考慮拉攏對立面教授。如果問題向著無可挽回的方向發展,或你感覺你真的是在被某些人惡整的話,你可以開始在院內尋找可能同情你,幫你問情況,或者在教師會議上為你出頭的教授。一般不建議在開始拉關係,是因為第一拉關係這事對國際學生來說不太好拉,第二是一旦有教授幫你出頭,這肯定其實是個院系政治事件,就是幫你出頭的教授和別的什麼教授不對付,拿你說事,之後即使過關在院里也會餘音裊裊。但如果你感覺已經撕破臉,而且基本就是退學沒戲了,而你有可選的教授,那麼破釜沉舟拉一下也是可以的,如果運氣好有時候會意外順利過關。

---------------------------------------------------------------------------

通常當國際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的時候,我都會建議他們到本校的心理諮詢中心去尋求幫助,主要是國外的很多大學心理諮詢中心還是很專業的,而且對學生來說費用非常便宜,甚至不要錢,不用白不用。不過一旦國際學生與校方關係出現較大問題,比如全面掛科嚴重或者和導師出現重大衝突,就不要再去學校的心理諮詢中心解決心理問題了,而建議在本地自己找第三方機構就醫,或者也可以在網上找國內的諮詢師遠程諮詢。

不論在國內還是國外,大學的心理諮詢中心的保密程度都是有限的,尤其在危機干預方面基本是沒有保密性可言的。一旦被學校認定有自殺傾向或精神障礙嚴重,再配合上之前的學業或導師問題,學生就有可能會被建議休學或乾脆勸退。這對於一些美國學生來說可能是有幫助的,但對國際學生來說一旦休學或勸退,身份立刻就沒有了,等於是製造更多麻煩,反而造成更大心理壓力(就算病重決定休學,對很多國際學生來說也最好是自己提出的,至少心理上感覺會完全不同,而且自己也有時間計劃回國事宜)。即使沒有被休學,校方此時掌握的學生的精神狀況,也會成為學生與校方在成績和畢業談判中的不利因素,國際學生相比本國學生更加弱勢,盡量減少不利因素還是有必要的。

當然,雖然上面我們談到美國人民又好面子,又歧視亞洲留學生,又自以為是,有時候還玩手段……但美國人民大多數其實還是很nice的,只要不傷害太多利益,受太多刺激,他們還是很願意表現得很善良的。一般國際學生即使有做得不好的地方,也需要在上面所提到的多處犯錯才會陷入絕境。但在衝突溝通中,國際學生缺乏經驗,又沒有心理支持,有時候一下犯幾個錯誤出乎意料的簡單,事實上上面的每一條都是有真人經歷的事件總結,且常常是一個人連中多槍。所以當你感覺自己跟教授或行政出現衝突時,還是要在溝通中多注意上面問題。

最好你不遇到衝突,遇到衝突參考上文盡量規避風險,如果真的已經入坑也不要放棄希望,美國校方雖黑,但多數情況下終歸還是沒有中國校方黑,至少美國高教系統的人還是比較崇尚講道理的(關鍵是道理要順著他們的思路講即可),按照上面原則積極溝通,還是可能翻身的。

願留學諸君都學業順利,生活愉快~


給幾條忠告吧,其實主要是告訴你如何避免衝突的:

大陸來的師兄,一般會是最願意幫助你的人。

遇到白人,要通過平時言行區分其是白左還是白右(第一感覺往往不準),白左很可能會願意幫你,極右可能對你很差。

遇到外f,歧視你甚至坑你的機會很大,一般比白右還嚴重,最好敬而遠之。

不要在facebook, twitter上面亂髮言,只發風景和美食之類正能量就好了。

與印度人合作,當注意其是否說得很多,做得很少,喜歡邀功。如果如此,注意多跟導師和同事發郵件交流工作事宜。

事業心很強的同學,不要一味求快,而要注意大家協作,跟組內進度協調一致,穩一穩,不要push其他同學,給同學過多壓力。

不要跟港台同學談政治話題,不要熱臉貼冷屁股。

馬來西亞華人一般比較親華,越南華人相反。

伊朗,巴基斯坦和約旦的同學一般比較友善,可以交朋友。


這個問題說起來會很丟臉,還是匿名得好。

我在荷蘭讀經濟學,本科第二年。因為第一年上半年掛科3門,而且是補考之後還掛的那種,結果被學校強制退學。經過我一番掙扎之後,學校最終同意我繼續讀下去。我想這個經歷和我解決問題的思路會對你有幫助。

荷蘭大學本科項目第一年被稱為考察年,在第一年結束的時候,學校會向學生髮出一份學習建議,這份學習建議是強制性的,如果沒有達到標準,會被認為不適合在這個專業繼續學習而不能繼續學習。這份學習建議是非常嚴厲的懲罰,在三年只能,荷蘭所有類似專業的課程都不可能錄取你,這不是轉個學再從第一年開始讀起可以解決的。

其實我聖誕節之後就已經意識到大事不好,並且找導師談過。導師的意思是如果第二個學期成績上去,依然可以繼續第二年,不過這一切都取決於學院考評委員會的決定。因此我抱著僥倖的希望,發奮學習,並且沒有再掛科,而且所以成績都是7分以上,相當於美國的B。不過很不幸,在7月底,我依然收到學校的開除決定。在聯繫導師之後,導師認為這個已經無力回天了。除非我可以找出學校這個決定在法律上存在違規,要不然是無法推翻的。

七月底我收到決定,九月份開學,也就是中間只有一個月的時間去處理這個問題。我沒有時間猶豫和消沉,我必須在這一個月內奮力一搏。我先寫了一封求情的信給院長,請求一個見面說明的機會。發去然後就沒有消息了(荷蘭大學每年將近百分之50的學生被勸退,人家已經見怪不怪了)。我決定從法律的角度來找出有利於我主張。在我查找荷蘭教育法有關勸退學生的規定的時候,我發現了以下幾點是有利於我的。

1 荷蘭教育法規定學校只有在學生被認定不適合這個項目的情況下,才可以給出負面的學習建議。

2 學校必須在第一個學期末給出一份初步的學習評價,讓學生可以在第二個學期改進學習方法。

3 學校和老師必須盡到對學生有足夠的關懷,及時處理學生所面臨的各種可能妨礙到學生學習的問題。

但是有一點是不利於我的。

學校是有權設置評價框架來評估學生是否適合這個專業的學習,如果我不滿足學校所設定的框架,也就必然在這個框架內被認定不適合繼續學習。

儘管,我找到在法律上有利於我的法律基礎。但是我對法律程序的處理依然感到陌生。我認為在律師的協助下和學校處理這個問題會更有利我。我找到了兩家律師事務所,一家為主要律師,政府承擔一部分費用,我自己承擔一部分(這是荷蘭法律制度對低收入人群的保護)。另外一家作為第二意見方,這部分費用是必須我自己出的。我考慮再三,如果退學決定是最終結果,那麼第一年二十多萬的學費也就打了水漂,既然這樣,那還不如多花點錢賭一把。

在律師的幫助下,我起草的申訴書集中在對我有利的幾個點。

1 我高中畢業從中國來到荷蘭,人生地不熟,兩眼一抹黑。我需要時間來處理一系列生活問題。

2 國內的教育制度和荷蘭教育差異太大,我需要時間來適應。

3 前面兩點解釋了我為什麼第一學期掛掉三門。

4 第二個學期的成績證明了我是有能力完成這個項目的。

5 我的兩個任課老師也出具了學術評價意見,證明我有能力完成學業。

6 因此我不能被認定不適合繼續在這個項目學習。

7 荷蘭高等教育法中頒發強制學習建議的條款是用來開除不適合這個專業的學生,而不是用來開除成績不佳的學生。學校有濫用條款之嫌疑。(來自第二意見的律師)

這篇申訴寫得我是相當滿意呀。

荷蘭對於學校開除學生的事情審查是相當嚴謹的,我至少有三次重審的機會。學校設置的上訴委員會是第一次,高等教育委員會是第二次,還可以打到民事法庭。只要我願意。

在申訴發到學校上訴委員會後,根據程序,學校先必須和我有一次面談,看看能不能達成和解。在面談的那天,我請的三位律師全部到場。律師就教育法的問題,說出來他們的看法。而我主要是談為什麼我可以繼續學習下去。

最後我們和學校達成的協議是撤銷退學決定。

這就是我如何處理這件事的。

在和律師見面的時候,一位年紀大的律師是這麼和我說的:我們每個人都會犯錯,而你已經盡到你最大的努力,因此你不需要感自責。學校的決定顯然是對你過重的懲罰,和你所犯的錯誤不相等,因此這是不正義的。你必須為你的權利而奮鬥,來推翻這個你認為不合理的結果。


善於利用graduate center。另外一定要實現打聽好,極品奇葩導師一般都是很出名的。

跟同學之間的關係問題基本上就兩種:一種是語言交流引起的,這種你只能自己好好練練了。另一種和語言無關的,那麼基本與人品有關,這個在哪國都無法避免。正常人際交流範疇內的問題,人際交流的方法解決就好


不論 導師 教授 和同學 都要搞好關係

所有人 都 光榮 偉大 正確

首先 就是搞好和導師的關係

那前提 條件 就是 自身在學術 科研上過硬 不然我們就是為難導師了 總不能混畢業吧

打鐵還需自身硬 自己硬氣了 剩下和導師溝通的 就是家長里短 生活趣事等等

逢年過節 出於禮貌和尊重 送點 小禮物 增進感情

哪年 北京奧運 我花100多塊錢 買了一個紀念銀幣

背面英文寫 髮型量 只有 2萬枚 全國

那就我國髮型啊 也就是全世界就2萬枚啊(我估計 髮型了幾百萬呢)

挺便宜 還有紀念意義 我就買了 送導師

導師一看 啥玩意 哦 紀念幣 奧運的 不錯啊

我說 您看看背面 風景更美

導師 一看 我去。。。就兩萬枚啊

我說 對啊 我排了3天的隊啊 才搶到的 鞋都擠掉一隻啊 可不容易了

馬上在加一句話

估計您的國家裡 就您一個人有 連您國家總統都沒有啊

就看導師 微顯經驗 然後面露微笑 誇我懂事

臨近畢業了 我導師 要來中國開會 不能參加我的畢業答辯 特意跟我聊了很久

我也很感恩 這幾年 導師對我的各種幫助

送了導師 一副猛虎下山圖

說實話啊 我是50人民幣 從地攤淘換的 還撕開了 破破爛爛的

導師看的 很是不爽啊

我說 這東西 可能是明朝的 您看啊有 印章為證 唐伯虎的

導師說 不懂 唐伯虎是誰啊

用最通俗易懂的 話說 就是幾百年前的東西

導師眼睛就發亮了 對我說 快快快 收好收好

小夥子 我教書這麼多年 最得意的弟子就是你啊

有前途

對於其他老師 和導師的政策一樣

第一 就是 一定要好好學習 積極向上 否則 學習不好 在折騰也沒有

第二 就是 搞好關係 平常幫老師 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 過節過年的 小禮物 奉上 沒幾個錢 就是留個念想

我一般都要求 主動幫老師監考

老師當然開心啊 監考多無聊啊 沒事幹 待幾個小時

老師 您回家休息 我去監考 我不怕無聊

學生都認識啊 很多跟我住一個宿舍

差不多 就給人家過了 都當過學生 何必卡人家

而且 我也不失原則

比如 考 偏微分方程

學生不會 你換兩道簡單點的題不就完了

雖然簡單 但偏近例題 或者 曾經的習題 還是考試範圍內

這樣大家都過的去 都開心

大家都一個系的 住的又近 抬頭不見低頭見的 過了考試 人家不用補考了 省錢省時間

我是沒和中國同學住一起 天天和老外混

說實話 大部分老外 人很單純 沒那麼多心思

你就算告訴他 榴槤是中國上古時代的兵器 他沒準都信

相對好相處的很

有些個色的 咱不理 就好了

其實我們不主動招惹別人 很少有人故意找麻煩的

那話咋說來的

事不能拖 話不能多 人不能作

與自己無關的事 不問 不想 不說


不管對方的行為多麼出乎意料,要堅持把評判的關注點放在自己身上。

至少也是在學校學習了十多年的人,對有些基本的是非觀和原則一定要自信。該怎麼樣,就是怎麼樣,只要勇敢地發出聲音,無愧於心就好。

——一些從我自己的經歷里總結的道理


笑呵呵的拉著你去教會的沒幾個好鳥

教會那些個一口一口上帝愛你,聽著耳朵都起繭。有著咸吃蘿蔔的功夫,還不如多刷點題。教會裡好人,老實人還是不少。但是你也不能指望啥都靠念經解決問題吧。

多說幾句吧。

別老攪合在中國人的圈子裡。來美國念書的,各行各類什麼妖魔鬼怪都有,中產階級的洗澡蟹,天天琢磨coupon的老博士,吊的飛起的小本科。你跟這些人打交道,心思不一會兒就從學業上飛了。真的機會和資源還是得想辦法從白人同學那裡找幫忙,工作,戀愛這種事。

導師對碩士博士兩個態度是正常的,碩士不給錢,你愛乾乾不幹滾蛋。美國人也是人,跟導師套套近乎就指望給你弄實習和內推也不現實,多去開開會,有事沒事聯絡一下吧。


還真沒遇到什麼衝突,可能國外教學更純粹一些。之前發論文掛外國導師為通信作者,後來老師把我叫過去委婉地說,為什麼掛他通信作者?應該是我自己,他負責和我討論問題,通信這些應該我來做,他平時很忙不怎麼翻郵箱,巴拉巴拉……發過論文的都應該知道我當時肯定是一臉懵逼的吧……


我覺得處理導師、同學間的衝突都是手段,手段不應該脫離實現目的,不能一味討好,也不能硬碰硬擺一個絕不吃虧的姿態。

  1. 非處理不可的,盡量找第三方調停。比如學院啊、學生會呀什麼的,不要雙方面對面爭論,通過第三方轉述可以獲得最大的收益。
  2. 不是非處理不可的,扔一邊得了,多發展社交網路比討好具體的某一個人更有回報。


大大導是拿cnrs銀獎的領域內牛人,大導是工業界的小chef,都是極為聰明敬業又高效的老闆,跟他們一起工作的時候,一直智商被碾壓被虐,然而小失落以後是更多的自我激勵,要認真工作才對得起導師。

其實還在學習怎麼處理這種複雜的人際關係,目前為止一切順利,最基本的就是真誠和上進,一定要他們要求的事情要做到,然後不要瞎搞幺蛾子。不要怕自己的無知,努力學習。

雖然我經常干各種各樣的蠢事情,每次都後悔慚愧的不得了,但是導師大人們都原諒我然後繼續帶我,真的特別感動。


出國留學是真的叫人在江湖,也必然會體驗到身不由己。

大到自己跟留學國家、整個學校的氣場不和,小到跟自己的導師、老師、同學等人際衝突,如果不妥善處理很可能會讓自己還未進入江湖就被扼殺在搖籃之中。

不可否認,能夠出國留學的孩子在同齡人中,至少在父母、親人眼裡,算得上天之驕子了。特別是通過自己的努力拿到國外top學校offer的同學,更是深得父母、老師、長輩的喜愛,朋友同學爭相誇耀的對象,鄰居家的孩子那種。

但是這種優勢或者是他人自信力或自我滿足感,如果沒有得到自己及時得處理和調節,會給自己的海外江湖生涯畫上個缺憾的記號。

關於出國留學中可能會與環境、他人等遇到的衝突,個人給的建議如下:

(1)調整好心態再上路。首先,自己得明確自己即將去的地方,跟自己一直長大的環境不一樣了。所遇到的人和事都將不同。

即使是同樣的衝突、摩擦,在出國留學中就成了自己在他國跟同學或老師的衝突。因而首先要調整好心態,積極正面的迎接新的挑戰。

(2)與老師發生衝突怎麼辦?不可否認,出國留學中有極大可能與老師發生衝突。

因為對於老師,特別是中國老師(來看中文知乎的應該是中國人)有很大可能把你看成廉價的勞動力(不論你是undergraduate or graduate students)。

那這就簡單了,如果你做事情不行,不勤奮,那老師就會有意見。

不管是你的授課老師或者是你的導師,如果是中國人的話,想要避免衝突,你就得勤奮點兒。

想想看,老師的平台比你高,為啥會要跟你一個學生起衝突,還不是因為你沒有達到他的要求,沒有給他做好事情。

給大家科普以下國外的課程,國外的課程跟國內有很大不同,國外課程考評一般包括,到勤率(是以你在課堂上的發言積極性作為考評)、平時作業、期中考試、期末考試、論文匯報、課程項目、課程項目彙報。

你可能讓他不爽的地方存在於:上課不說話,瞎說話;論文匯報不認真準備,讓他沒看到新的知識等。這些會讓老師頭疼,他頭疼了肯定就要找你麻煩。於是所謂的衝突就產生了。

避免這類衝突的方式,是你既然選課了就要認真上,好好準備,給老師新的東西和反饋。

你要知道,一些搞科研的老師又要上課,平時都很少有時間自己看論文,學生的存在給他省了很多看論文的時間。其他方面,作為學生想跟授課老師產生衝突,個人覺得比較難,畢竟平台不同,境界不同。

如果是對於自己的導師,而你恰恰是研究生(包括碩士研究生),那發生衝突的原因就比較多了。但總得來說,發生衝突最大的原因,肯定是你沒有達到他的預期。

導師覺得你是個能扛起100斤的擔子,並且你也有這個能力,你每次都給他抗個20斤了事,長此以往,不找你麻煩,給你實施壓力才怪。

特別是中國老師,手段比較多。所以小夥伴們,還是得好好表現,在專業能力上讓導師滿意,這樣就基本不會有啥衝突。

當然也有些導師比較注重個人的一些素養,比如你天天穿拖鞋去實驗室他就不爽,這類老師比較少或者基本不存在,老外比較開放不計較這些,中國老師壓力大,你能做事,也不會跟你計較這些。

有很多中國老師人特別好,但是你要明白他是你的導師,他有科研壓力,壓力決定了他不會養閑人,這種情況下你的消極怠工總有一天會讓脾氣好性格好的導師看不慣,所以自己得努力才能讓避免與導師的衝突。總之對於老師這一塊大家就是對症下藥,經常給老師積極正向的反饋,他們肯定不會無緣無故主動跟你起啥衝突的。

(3)與同學發生衝突怎麼辦?

同班同學、同組同學,遇見衝突的地方也很多,但是對於起衝突之後的處理方法往往是要對症下藥的同時,心懷大肚。

也許你跟同班在一個team裡面做course project,不同文化或者不同水平或者對時間不同的態度,往往會帶來各種意向不到的衝突。比如,我跟我的一個韓國同team小夥伴,他做事總是不急不慢,臨近deadline再討論都沒事,我是急性子,他的不急不慢導致我做很多事情,大家時間都緊張,我當然不開心。

發生衝突再所難免,但是想想自己付出得多,收穫的也多。所以大度點兒也就算了,但是就是畢業了也會記得,這個人性子太慢,效率太低,不適合跟他一塊做事。

對於組內同學,因為做實驗,idea討論,組內生活發生各種小摩擦很正常,但是自己得要明確對方是否值得交朋友,如果值得,自己大肚點兒,相信對方也會自覺,否則即使不值得交的朋友。這樣情況下,做好自己的事就好,對他人友善客氣,總能化解各種衝突。

總得來說,身處海外與他人發生衝突的地方很多。既然已經來到了異國他鄉,小夥伴們要時刻謹記自己出國求學的初衷,努力提高自己,這樣就沒有時間跟心思與他人發生任何衝突。

如果真的發生了解決不了的衝突,你也不想忍,那麼請記住你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你可沒有持槍權,那就請對方一起去校相關部分辦公室或者法院、警察院聊聊,爭取把問題解決了,不給自己帶來不痛快就好。

查看我們的更多精彩乾貨回答吧~

真 | 純乾貨:

如何自學達到雅思7?

去哪些國家旅行聽起來高大上其實很實惠(不貴且性價比高)?

推薦信如何尋找合適的推薦人?

GMAT考700分很難嗎?

更多留學問題請點擊我們的主頁查看,或者私信我們/向我們提問吧~

或者,來別的地方找我們玩~:

微信公眾號:PalmDriveee


最近在被日本同學懟。都是淚啊。認真教,被說時間太長。大概教一下,他們還沒這個悟性。怎麼都是被人懟。中間還有個m2的攪屎棍。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安徽亳州學生拒交考卷還群毆老師這個事情?
跟老師表白是什麼感覺?
女朋友被導師性騷擾怎麼辦?
作為被學生愛慕的老師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TAG:科研 | 留學 | 導師 | 師生關係 | 人際關係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