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為什麼對法國恐襲如此同情?

原問題描述過於偏激,具有引戰嫌疑,已刪除,具體見問題日誌。希望知乎er們在本問題下進行客觀、理性的討論。祝各位過得愉快。

# EOF.


先說結論:因為國內對事件給了足夠的曝光率,使得觀眾們的心中對此事賦予了極高的優先順序。

在細說之前,我想讓大家先了解大眾傳媒中的一個名詞:「議程設置」。

「1968年,麥克姆斯和肖對總統大選進行了調查……1972年提出了議程設置理論,該理論認為大眾傳播……可以安排相關的議題來有效地左右人們關注哪些事實,及他們談論的先後順序。」

「大眾傳播可能無法影響人們怎麼想,卻可以影響人們想什麼。」

「20世紀70年代,美國傳播學者麥克姆斯發現,在公眾對公共事務中重要問題的判斷與傳播媒介的報道活動之間,存在著一種高度對應的關係,即傳播媒介作為「大事」加以報道的問題,同樣也作為大事反映在公眾的意識中。」

「……傳播媒介給予的強調越多,公眾對該問題的重視程度越高。傳播媒介以賦予各種議題不同程度「顯著性」的方式,影響著公眾矚目的焦點和對社會環境的認知。」

在信息傳遞如此發達的時代,我們都以為自己所看所讀所想的內容,是自主選擇的結果,其實不然。

我們現在看什麼,讀什麼,討論什麼,都是傳媒篩選出來、精心排布在我們眼前的。他們可以通過操縱話題的曝光率,來引導人們對話題的討論熱度,並用新的話題曝光,來覆蓋和轉移人們對之前事件的關注。

傳媒行業已經形成了一套十分成熟的操作理論和系統,來引導人們的目光。專業的傳媒人好像一位出色的廚師一樣,為觀眾們送上一道道目不暇接的大菜:

今天,我們先關注巴黎爆炸案;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普京的巨額懸賞;

隨後,插播一會兒楊冪和劉愷威離婚傳聞;

再後,我們來看看大家曬的雙十一快遞;

……

傳媒業的聚光燈打到哪裡,大家的關注點就落到哪裡,這是很自然的事情。當周圍人都看到一件事,評論一件事時,你就不可避免地要了解它,思考它,去得出結論。結果就是最近幾天,整個中國互聯網的人都知道了什麼是ISIS,他們的來歷、作為、資金來源、政治意見……

而在這之前,絕大多數人對ISIS並沒有迫切的了解需求。

現在回到問題,為什麼國人如此重視這次恐怖襲擊?

因為國內對事件給了足夠的曝光率,對細節的詳盡描述,和進展的及時跟進,使得觀眾們的心中對此事賦予了極高的優先順序。

在巴黎襲擊前幾天,曾發生IS一次性處決了200名兒童的事件,死難者人數和慘烈程度不亞於此次襲擊,但在國內並沒有得到同樣等級的關注,就是因為沒有足夠的曝光率和聚焦度。

在現代社會裡,無時不刻都在發生悲慘的事件,而我們,作為普通的人類,只能對自己雙眼所視範圍內的悲傷,作出回應。


因為物傷其類。戰爭、轟炸這些場景離我們的生活太遠,但是城市、劇院跟我們的日常生活場景更接近。

昨天偏遠山區里病死了一個孤寡老人,你沒什麼感覺,今天同校的博士過勞死了,即使你們沒什麼交情,你也一定特別難過。不是因為人死還分發達地區和貧困地區,而是因為後者和你更像,更近。 再說得刻薄一點,因為後者讓你更恐懼。如果你是個乞丐,會為了那個死於空難的富翁悲傷還是會對凍餓而死的流浪漢同情呢?

至於昆明暴恐事件,不知道為什麼要當例子舉,當時昆明暴恐在各種社交網路上得到的關注不知比今天的巴黎襲擊密集多少倍。


雖然題主的態度該噴。但我說這個問題還是值得一答的。

帝國的邊境和統治中心不是以地理劃分的,而是以文化劃分的。北京上海巴黎倫敦紐約芝加哥新德里東京一同構成了帝國的治理核心,在吸收人力的同時,向外輸送著文化和資本。敘利亞阿富汗中國西部印度農村則是帝國的邊地,它們是帝國經濟動脈的支流,接受著帝國來自中心的文化輸出和經濟剝削。現代低成本的大眾傳媒和資本流動所帶來的一大特點就在於它們讓資本和文化的reachable,取代了地理空間上的距離。於是上海的精英(或者自封精英)到紐約的「距離」,遠比上海到蘇北農村的距離更近。當我們明白這一點的時候,答主的疑惑就很好理解了。

巴黎雖然早已成為舊帝國輝煌的遺迹,但卻依然承載著新帝國子民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想像。對帝國中心的新貴(無論是真新貴還是偽新貴)來說,對埃菲爾鐵塔和盧浮宮旁的慘劇比對西北某個屯和西南某個村的慘劇更有兔死狐悲之感,這實在是一種下意識的反應。不是他們沒人性,而是太「人性」。

這也就是庸俗的人性論者和人道主義者的死穴所在了。因為他們往往忽略全球治理結構的失范和不平等的政經秩序,而空洞地談人性,就難免會出現題主所憤慨的厚此薄彼,同命不同「價」的可恥狀態了。當然,歸根到底這不是某些人的恥辱,而是我們這個世界的恥辱。


很多答案從政治角度入手,其實有點偏頗。

很簡單。首先,如果國人對法國恐怖襲擊表示同情,就表明國人是被黨國或者普世價值洗腦,那麼外國人對法國的同情,難道也是被普世價值洗腦嗎?

其次,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國人面對法國恐怖襲擊態度不一,並不全是同情。在法國駐華使館的微博下,網民們一邊倒地嘲諷法國此前對於中國恐怖襲擊的態度。

中國人對萬里之外的法國寄予同情,而對敘利亞和伊拉克的類似事件無動於衷,這不僅不能說明中國人的善良是「看人下菜」,反而是正常人性的表現。

---

在這裡我們僅討論對法國恐怖襲擊表示同情的國人。他們為什麼會這樣做?

當樣本僅僅是個體的時候,我們會傾向於從個體的人格特徵、事件的特殊意義方面進行討論。但當樣本擴大到一個群體的時候,社會心理的因素就上升到不可忽視的地步。在我看來,從社會心理的角度講,網路上大規模的祈福活動,包含兩種因素:

  • 曝光效應:越熟悉越喜歡

曝光效應(the exposure effect or the mere exposure effect),又謂多看效應、(簡單、單純)暴露效應、(純粹)接觸效應等等,指的是我們會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

在20世紀60年代,心理學家扎榮茨進行了一系列實驗室實驗,證明只要讓被試多次看到不熟悉的刺激,他們對該刺激的評價就要高於其他被試沒有看到過的類似刺激。在另一項改進的研究中,以非常短暫的時間間隔給被試呈現圖片,被試在無法有意識地知覺到圖片的具體內容的情況下,同樣會出現此一效應。曝光效應之強大可見一斑。

顯然,我們對法國和對敘利亞的熟悉度完全不同。拜書本、電視和其他媒體所賜,一提到法國或者巴黎,我們自然而然就會想到羅曼蒂克,葡萄酒庄,埃菲爾鐵塔,凱旋門和盧浮宮。刺客信條死忠粉還會想到拿破崙,大革命,巴士底獄和三級會議。

巴黎的美名是如此聲名遠播,以至於在西北無人區,都有對巴黎的美好印象。

而對於敘利亞呢?敘利亞有什麼值得我們記住的東西嗎?敘利亞沒有新娘,沒有人妖,沒有敘利亞菜,還沒有帆船酒店。我敢打賭,至少有四分之一的人不知道敘利亞是不是非洲國家。

這種情況下,曝光效應會更青睞誰,不言而喻。

  • 印象整飾與從眾效應

可以肯定的是,一定有人是因為恐襲後的慘狀而心生同情。但是一旦從群體角度看待一個問題,事件本身的因素就不那麼重要了。

革命隊伍里,只有少數人是真的要為共產主義奮鬥終身,大部分的人都是活不下去了、跟著紅軍有飽飯吃或者乾脆當成一份工作而來的。祈福也是一樣,衷心希望法國能好起來的必然是少數,大部分人是出於印象整飾和從眾跟風的。

印象整飾(impressionmanagement),也叫自我呈現(self presentation),是指一個人通過一定的方式影響別人形成對自己的印象的過程,由心理學家歐文 · 戈夫曼提出。戈夫曼認為,社會交往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我們有意或無意地嘗試操縱和控制我們留給他人的印象,對於每一段社會交往而言,個體既是對自我的真實表達,同時又是為了對「觀眾」施加特定的影響。

而在祈福的過程中,一大部分人在表達了同情的同時,也是在向他人展示自己的愛心,讓別人認為自己是一個富有同情心的人。這就是一次印象整飾的活動。這部分人為數應該不少,看看微博和朋友圈裡Pray for Paris的人有多少就知道了。

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是從眾。人是社會動物,總是會受到他人的影響。阿希的從眾實驗表明,從眾的力量,甚至能讓不相等的線段一樣長。當你周圍的人都在祈福的時候,你難道就不會跟著祈禱一下嗎?站在廣場上盯著天空看一會,都會有人跟著抬頭看,更何況是祈福這種向別人展示自己愛心的大好機會呢。

但凡涉及到群體活動,這兩種效應總是如影隨形。從刷漫威大法好、哀悼保羅沃克,到為馬航祈福、為巴黎祈福,概莫能外。


原因很簡單啊。老祖宗都說了啊:

貧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以前人們追求的是「趙老爺和我說話了」

現代人們追求的是「我找趙老爺說話了」

——

這就是信息時代的進步,追求主動發聲的重要性。


法國暴亂之所以得到同情,不是因為對方是發達國家,而是因為群眾體驗到的 「反差感」 和 「代入感」。

什麼叫 「反差感」 呢?就是當下發生的事情和過去的一貫情形不同。

舉個例子,在一次考試中,小濤和小民都考了 99 分的高分,但小濤平時考試都是在 95 分以上,而小民原來只能考 70 分。那麼,誰的分數更令人震撼,誰得到的誇獎更多呢?不言而喻。小民得到的稱讚,不知道比小濤高到哪裡去了。

類似地,人們已經習慣了西亞地區常年戰亂,這些地方發生什麼事情,很難再觸動他們的神經,而法國作為一個常任理事國,二戰後沒發生過太多衝突,人們安居樂業,現在突然遇到了恐怖襲擊,人們自然會震驚和恐慌。

什麼叫 「代入感」 呢?分為兩種,一種是,對方和自己的生活圈已有交集,另一種是,對方曾經和我們處在類似的情形下,或我們正要以他們為目標。

法國作為歐洲最發達的國家之一,是中國人留學、旅遊、工作的目的地。就我自己而言,在法國的同學和朋友雖然不算多,也有數十個了。法國發生恐怖襲擊,好幾個微信群都有在問同學和朋友們情況,它當然和自己有關係咯。至於敘利亞,有多少人會去那裡呢?

另一方面,對於中國來說,雖然有些西部地區常常有暴亂,但是大部分地方還是總體和平的。這種狀態的時間久了,常常會讓我們喪失警惕性,從心底里覺得恐怖、戰爭雖然多,但都是政治不穩定、經濟不發達地區的事情,和我們沒什麼關係。我們以為,發展經濟、維護政治穩定,就可以杜絕暴亂的發生。而法國已經達到了這些要求,現在竟然也發生了這種事情。那我們呢?會不會也被無差別攻擊?細思恐極吧。

為敘利亞的遇難同胞祈福,通常是純粹的,不會是因為害怕,而是真的希望他們那邊可以減少苦難;

而為法國的遇難同胞祈福,從某種意義上,是一種心理暗示,希望有了自身的祝福,那些恐怖的事情,就會與我們遠離。


很正常啊。

不止是對發達國家更有關注度,

就是國內的事故也一樣有不同的關注度。

2011年 7.23動車事故 可以說是全國各種角度的關注,

在前一天也就是7月22日,京珠高速公路上一輛長途客車起火旅客死亡41人,比動車事故還多死了一個人。

從當時到現在,這兩個事件的關注度差了十萬八千里吧。。。。


其實很多持這種說法的人的潛在意思是:敘利亞死人我不關心,伊拉剋死人我不關心,所以巴黎死人,我也不關心,這才是正確的態度。


我發這個圖,不是要噴任志強。只是說喜歡點蠟燭的未必真慈悲。

13處爆炸,這叫做連環爆炸。你覺得是「事故」的概率有多高?單次事故發生概率為n,13次都是事故的概率是n的13次方。單次這種爆炸時事故的概率n估計為0.1(已經非常高估);13次都是事故的概率是0.00000000000001。在實際估計中,非危險物儲藏地短時間內有兩次連續爆炸,就基本判斷是蓄意所為。超過三次基本都恐怖襲擊。13次連環爆炸,心得多大才能覺得這是事故。

爆炸地點包括商場、醫院、超市。這是人口高密度場所、同時爆炸受害人大都是無辜平民。爆炸實施者無論什麼人,什麼動機,已經具備反社會、反人類性質。這個叫「恐怖襲擊」還有什麼疑議嗎?所不確定的只是哪一票恐怖分子。

面對恐怖襲擊的災難,正常人都是第一時間表示憤怒和同情。發達國家任何一次爆炸,基本都被當成恐襲。而我們這裡好多人非常「理性」,一定要確認爆炸人的身份,才肯拿出一顆蠟燭。真是「理性中立客觀」啊!

…………………………………………………………………………………………問一句沒有問題。但是善意關心和不懷好意的唯恐天下不亂還是很明顯的。這都炸商場炸醫院了,還「暴動」呢?還成愛之深責之切了?不知道戳到誰的痛處了。

…………………………………………………………………………………………

題主的態度偏激,要予以批評。不過有些時候的確如此。

我知道世界上真的有很多包惜弱那樣對萬事萬物都滿懷著同情心的人,但是坦率講,很多人點蠟燭換顏色不是真的有同情心。原因是為了有逼格,是為了合群,是為了「顯得有同情心」而已。

懂了嗎?大概就是這個意思。點了這根蠟燭,就可以霸佔道德高地販私貨了。實際上兩邊的死難者都是無辜的,點蠟燭的跟兩邊誰都不認識。誰死了關它屁事呢。都是人血饅頭,用法不同而已。

波士頓馬拉松爆炸,巴黎恐怖襲擊這個數量級的平民傷亡在敘利亞、伊拉克幾乎每個月都有。對西方媒體來說,報個新聞就跟看個煙火一樣。當自己身邊這麼一出,自己的親人、朋友可能都是受害者,所以這個馬上就是世界級的焦點。這個時候的裝逼效果放大效應就很強,大家都能看到我是一個有愛心有同情心的大V。要的就是這個效果。就好比都在罵CCAV,但是CCAV春晚露個臉不又是多少人孜孜以求的?所以經常有今夜我們都是美國人今夜我們都是巴黎人,而很難見今夜我們都是敘利亞人今夜都是伊拉克人。誰讓你們沒有牛逼的媒體,誰讓你們影響力小。

所以我看人,從不看他對遠方的人有多大的善意,只看他對身邊的親友是如何。人生如戲,總有露餡的時候。

希望無辜的逝者安息。但是比起那些我素不相識,離我十萬百千里的巴黎遇難者;近在我身邊,為了保衛我生命財產安全而犧牲和付出的人,才更值得我去同情和哀傷。比如天津爆炸犧牲在第一線的消防戰士、比如戰鬥在新疆反恐第一線流血甚至犧牲的特警戰士、戰鬥在打擊毒品和其它惡性犯罪而長期暴露在高風險下的警察同志,你們才更是我的兄弟姐妹我的親人,希望你們都平安!祝福!


題主你看,路線的起點是這次恐襲遇害人數最多的巴塔克蘭劇院,終點是我學校。因為沒有直達車,所以地鐵大概要30多分鐘,開車的話只要十幾分鐘。

這是什麼概念呢?在北京,這就是四號線北大東門到魏公村的距離。那條路線我正著反著走過太多次,地鐵打車騎車甚至步行都走過,清晨五點到凌晨兩點都走過。北京比這個世界上絕大多數大城市都要強的一點,就是可以凌晨時分與若干友人擼串後肆無忌憚的在大街上溜達,除了個別不長眼的司機外,不需要擔心別的安全問題。

巴黎雖然出了名的治安差,但更多的是在說要多留意小偷,最多是飛車奪包或者攔路要錢,不會有人神經質到晚飯時間在街上走兩步就擔心會不會被人捅一刀給一槍。即使是半夜回家,只要有小夥伴同行或沿著有路燈的大道走,膽也不會太虛。

敘利亞和伊拉克不必也不想多描述。

你比較一下好了,北京是比較像巴黎,還是像大馬士革和巴格達?

然而周五晚上,巴黎城並不偏僻的地方,發生了這種事。我有一個同學跟@張佳瑋 一樣當時正在發生爆炸的體育場看球,混亂中坐地鐵回來了;有一個學長當時正在發生槍擊案的餐館附近,騎著自行車倉皇的逃回了家;我室友在外面手機沒電了不知道發生了這些事,被人告知時地鐵已經停運,無奈在宵禁時走路回了家;我學校有一批本來計劃周六上午出發交換的同學,因為機場的管制或擔心安全問題去不成了.....

我沒有題主的深謀遠慮,想不到什麼伊拉克敘利亞。第一時間湧上心頭的念頭,除了震驚和擔心外,說實話相當程度上是恐懼。而這種恐懼,除了因為恐怖襲擊就發生在離自己生活學習的地方這麼近的地點之外,還因為我會忍不住想,這種事情居然發生在巴黎,那會不會發生在北京.....我老家張家口就要辦冬奧了,如果被他們盯上.....我不敢想下去,太可怕。我知道造成這種恐懼本來就是恐怖分子的目的,某種意義上講,在這方面他們的得逞是必然的。

於我而言,對敘利亞伊拉克的同情只是因為他們的遭遇悲慘,不會推及自身,畢竟先輩們的犧牲給了我們如今安定和平的環境。而對於巴黎恐襲這種事件,更準確的說不是同情而是共情:除了因為受害者的不幸外,更出自對自身的擔憂。所以才說恐怖分子是全人類的敵人,不僅因其殘忍暴虐,更因為恐怖主義真真切切的威脅著你我這種遠離戰火安享太平的治世匹夫。


題主有點偏頗了。

昆明事件時,我也在全程關注。我能肯定的說, 那時大家的憤怒和悲傷超過巴黎事件百倍。 除了幾個怪怪的人在說諸如「惡之花盛開的土地」之類的怪話,整個網路空間都沉浸在痛苦,悲憤的情緒里。而且社會上也空前的形成了一致嚴厲打擊恐怖主義的共識,國家層面也加強了對恐怖分子的打擊力度,加強了各地方的安保工作,加強了對各種極端勢力的遏制。 而一個外國的事情,是不可能在中國取得這麼大的影響的。只不過那件事過去有一段時間了,而巴黎的事才發生一兩天,才讓一部分人產生幻覺。

所以你說大家更在意洋大人的死活而漠視國內發生的事情,這是不負責任罔顧事實的指責。當然,也確實存在一部分人(我就不用那個詞了,省的大家說我扣帽子)國內發生災難興高采烈,國外發生災難如喪考妣,但這不是主流意見。

另外,題主在評論區要我比較敘利亞和法國待遇的不同,那我就再多說一點。 我的看法是:

第一,現代國際傳媒就掌握在那幾個國家手裡,包括Facebook,Twitter這些網路平台。他們對自己內部發生的事當然感同身受,同此涼熱。而我國的輿論圈基本就是那幾個國際媒介的二道販子。 同樣的恐怖事件,發生在巴黎有人全程播報進度,更新信息,挖掘感人事迹,而發生在敘利亞,無非就是個數字,你對哪個感受更深?

第二,中東那地方從我記事起就三天兩頭髮生這種流血事件,國際新聞里巴勒斯坦,伊拉克這些地名都聽得耳朵起繭子了, 同樣的事情,卻失去了新聞的轟動性。

第三,中國很多人或者去過巴黎,或者打算去,或者對那裡有美好的幻想,但對敘利亞不是這樣。大家對那裡的恐怖事件更有感也算人之常情。

第四,人人生而平等,但有些人就是比別人更平等。 這才是這個世界的真相啊!

最後,請大家別瞎噴了,我這個人比較狹隘,沒那麼多大愛,不管是法國人敘利亞人的命,我都不太care,我只關心本國人的生命。

想起西方人對中國七五事件,昆明事件的態度,想起他們長期資助世維會,窩藏熱比亞,再看到昨天路透社的文章,我對他們更同情不起來了,不說幾句幸災樂禍的話就算我有素質了。「今夜我們都是法國人」,說這句話之前最好先看看自己長了那身白皮沒有。 你要跟我說法國老百姓都是無辜的,so what? 我說了,我就是個狹隘的人,大愛什麼的,我不懂。


都怪我黨變節,911那會大家都還敲鑼打鼓呢,現在居然反過來捶胸頓足了,他們可是萬惡的資本主義列強啊,真是人心不古


因為中國的話語權掌握在極少數精英手裡。

對這些精英而言,巴黎是他們曾經去過、計劃要去、有朋友在那的地方。而不用說黎巴嫩、敘利亞,甚至近得多的,剛剛造成浙江省25人死亡的麗水市蓮都區山體滑坡,對絕大多數精英而言,都是從沒去過、沒打算去、不認識那裡人的地方。對這些人而言,巴黎人看起來更像是他們的同胞,是「我們身邊」發生的事情。而麗水人看起來更像是外國人,是「他們那裡」發生的事情。更不用說黎巴嫩,那是「某個地方」發生的事情。

舉幾個有趣的例子,唐嫣老師、楊冪老師這些從小生長在大都市的社會精英,她們就只關注巴黎的事情。

要知道,浙江省麗水市蓮都區的災害發生地點,距離上海市其實只有200多公里。與這些出身於主流地區的社會精英相比,河北廊坊農民的女兒趙麗穎老師似乎在心靈上同浙江人民更加接近一點,儘管廊坊和麗水在地理上離了十萬八千里。真是一秒鐘黑轉粉啊。


感同身受!

1、了解程度不同。普通國人對法國的了解比對伊拉克這些國家多得多。對伊拉克我們知道首都是巴格達,坐落在兩河流域,然後呢?細節呢?知道巴格達著名的街道嗎?知道巴格達的博物館嗎?知道幼發拉底河兩岸的風光嗎?隊法國的了解就深刻的多,知道巴黎,知道香榭麗舍大道,知道塞納河兩岸的風光,知道埃菲爾鐵塔…很多人可能一輩子都沒有去過,可這些東西通過電影,電視,照片,廣告已經無數次的出現在眼前。中東在地理上距離我們更近,可我們更熟悉法國。一個陌生,一個熟悉,你更同情誰?

2、預期不同。對巴黎,周圍很多人去過,自己可能也夢想去過,萬一自己或朋友在巴黎的時候發生爆炸…而且這樣炸來炸去,搞得自己都不敢去巴黎玩,就算去玩去,也提心弔膽……。至於中東,反正也不準備去…

3、感受不同。人的大腦傾向於記住那些突發的事件,至於經常發生的事情會選擇性的遺忘。中東地區的恐怖襲擊多於牛毛,已經習慣了;而巴黎發生這麼嚴重的恐怖襲擊還是首次,當然給我們更大的衝擊。假如巴黎隔幾天就發生恐怖襲擊,我們一樣會選擇性的遺忘的。

4、發展程度不同。在大多數國人的眼中,歐洲與我們差不多,好像是同個城市中差不多地位的人;至於中東?某個偏遠山區的窮人吧……周邊樓盤房價下跌與某個偏遠地區的房子被強拆,我們更關心那一個?

我說的很殘酷,但人就是這樣,關心熟悉的東西,關心突發的事件,關心與自己同一個「層次」的東西,這就是我們人類進化出來的結果。請接受它。

題主:


昨天看到一個問題,應該和這個類似,是說法國一次死一百多人為何這麼被關注,敘利亞每天都可能死的人更多為何得不到關注?

我的答案是人是生而不平等的。

往小處說,不同個體之間,由於財富積累、個人能力、運氣差異等原因,從而實際得到的權利不等;往大處說,不同國家之間,由於國家地位的不同,國民地位也不一樣。

對,通俗的說,就是法國人命比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那些地方的人命更值錢。

這不公平嗎?很公平!

因為法國受到的關注,不是憑空來的,是這幾百年里一代代人努力換來的。是靠著路易十四、拿破崙們的赫赫武功,是靠著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們的思想啟蒙,是靠著從大革命一直到第五共和國堅持不懈的政治探索,是靠著先賢祠內諸公在各個方面對世界的貢獻,是靠著新時期戴高樂蓬皮社們的長袖善舞,是靠五大常任理事國的歷史地位。他們一代代前人栽樹,所以後人在世界上有著引人注目的地位是理所當然的事。

如果法國這幾百年來只會捧著聖經一遍遍的吟誦,那他們也照樣配不上被關注,只能如乞丐般逃亡乞食,如螻蟻般自己悄悄的生存毀滅。

也許你會更同情法國,也許會幸災樂禍,但這都說明你不經意已經關注他了。而有的國家,你不會關注。這不是某個人的問題,是這些國家本就不一樣,因此不管怎麼唱政治正確的高調,實際上國民的際遇依然是天壤之別的。

當然,法國的榮耀是幾百年來先輩們積累的。幾百年後還能否得到今日的關注,就得看今天的法國人還有沒有足夠的守業能力了。


從網民言論看,大部分沒有感覺很同情,上海亮燈也沒有說徵求全國人民意見啊。中國的階層是很割裂的。不同層次意見相差極大。在某些人數眾多的階層,可能意見是,炸的好,活該。但媒體不會反應這些意見。

另外,題主有個邏輯缺陷,不是要把全世界更慘的事都哀悼一遍,才能哀悼這個。要不別做任何哀悼了,都是假惺惺。今天車禍死了那麼多人,犯罪死了這麼么多人,都還是同胞,都得哀悼一遍。


仿CNN,BBC等媒體對中國昆明暴恐事件的報道:

這是來自穆斯林底層民眾的絕望吶喊,這是長期以來被政府壓迫、奴役、邊緣化的少數族裔的堅強反抗.對在巴黎發生的種族衝突感到遺憾,法國政府應該通過對話的方式與穆斯林群體進行溝通,而不應對穆斯林維權人士的和平抗爭進行打壓! 我們譴責所有發生的暴力行為,但這與法國政府一直有系統的迫害少數民族有關,粗暴壓制他們的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才造成今天的局面。 這是法國內部矛盾,不是暴恐,不要藉此機會打擊穆斯林人民,要正確對待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的矛盾,要保護宗教,要保障人民的信仰與自由行動的人權。凡是借巴黎事件渲染成暴恐事件的人,都是反人類者,都是反人權者,都要打擊。    法國政府應當深思,是什麼原因讓法國人民不怕死,不畏死,用槍向同類人開火,這說明了什麼?說明了不是人在犯罪,而是法國的體制在犯罪。是因為法國的體製造就了過度行為的人,從而造成這種災難。我們需要追究每個殺人者幕後有無難言之隱,有無苦難生活,有無被法國政府侵犯他的人權的經歷。所以,必須聲討法國體制的犯罪性,只有摧毀法國現行體制,才能最終消除這種人間悲劇。


驚,居然還能有人提出輿論引導這種神奇的邏輯。

911之所以當時某些中國人叫好,前提條件是什麼?南聯盟大使館信了穆斯林自爆了?

這是一種類似血親復仇一樣的邏輯,雖然不合理,但當時產生這種心理也的確是合情的。當時的民眾無非把美國看成今天的ISIS一樣的「間接的殺人兇手」,實際上ISIS還真沒直接襲擊過中國。

不然假如今天ISIS發生大爆炸,死的全是平民,你看看知乎要不要來說一句孽力回饋。

現在對於美國911的判斷是什麼?恐怖分子是全人類的敵人。本拉登的身份也從反美義士變成了恐怖分子。這種轉變恰恰是因為恐怖分子這個群體後來漸漸與msl掛鉤直到ISIS出現。

很簡單,本拉登的組織叫什麼?基地。現在這個叫什麼?伊斯蘭國。

聯繫起世界綠化的節奏,這說明,群眾對911和巴黎態度的轉變,恰恰是因為伊斯蘭世界擴張速度的增強。

911的時候說句你是穆斯林,別人只會說句哦你不吃豬肉。

現在呢?呵呵。

這恰恰是恐怖分子要達成的目標,把整個伊斯蘭教和恐怖主義捆綁在一起。

也就是說,人們態度的轉變,是恐怖主義與msl逐漸捆綁的結果,而不是輿論引導的後果。

換句話說,你tg如果真想把輿論引導成這樣,人家還巴不得呢,新疆地大物博要啥有啥,真當別人傻?

我們之所以為法國也哀悼,是因為我們也在受著恐怖主義的威脅。別告訴我你們已經忘了昆明火車站。

我們哀悼法國,是因為面對著共同的敵人,但是切記,我們面對的敵人是恐怖主義,而不是伊斯蘭世界。

但是,伊斯蘭世界困苦已經太久了,恐怖主義甫一誕生,就被植入了溫暖的子宮中,哺育養大,因為,伊斯蘭世界不能一直這麼頹敗、混亂下去,它遲早要有一個新的太陽升起的。

很不幸,伊斯蘭世界這一次選擇了一個黑色的太陽。


女神出門被人搶了包

各路屌絲蜂擁而至噓寒問暖,今天,我們和女神站在一起!!

然而女神不過是想發個嗲給半年沒理她的高富帥而已。

屌絲出門被人搶了包

女神:搶劫犯也得吃飯不是

屌絲:對對對對對對對

其實從外籍用戶回答下的評論里就能看出一些問題。有人就是喜歡像哄小孩一樣哄她們,大家都是成年人。。別老跟。。啥你腰疼?!能站著說話么。自己把脊背挺直了就不腰疼了,誒你跟你門小區門衛說話的時候怎麼挺這麼直來著。。。誒誒誒你別用鼻孔吼人家喂,你包被搶他跟我幫你一起追的,跑得慢不能怪他!算了

某境外不存在的F姓網站14號一堆非利益相關者群體性刻奇,更有甚者,算了不說了,雖然我也是個在女神家借沙發一睡的沙發客,但看到別的屌絲這樣還是有點心疼。實話說吧,真的,女神,不,鳥,你,們!

單向的關心總讓人覺得不值當,但是硬要當個暖氣片也不能多說什麼。就和你跟每天給有了高富帥的女神送花的屌絲說你這麼做一點意義都沒有,不如把花送給那天你被搶的時候晚上到你家給你煮粥喝的阿妹。屌絲:你怎麼這麼沒人性呢。

我不是在你被搶了之後幫你追了好久沒追上只能罵了半天強盜最後還讓你趕緊報警了么,還要怎麼個人性法?

只不過也不知道為什麼第二天你就不罵搶你包的人了。。。好像你強忍著傷去了一趟女神家求溫暖來著,不知道女神有沒有給你開門,不知道,那天我上午在圖書館下午在實驗室。雖然平時跟女神家裡人有的沒的聊幾句,有時候一起喝喝酒,但也沒覺得女神把我當家裡人了。

倒是女神家的狗們把我當朋友,但是說實話,我跟他們聊的不多。他們不喝酒,我做的咕嚕肉梅乾菜扣肉糖醋裡脊炸豬排都挺好吃但他們也吃不了。。。唉

對啊,我又不是女神,我怎麼知道女神不鳥你們呢。反正我不想低著個頭做暖氣片像沒人要似的,我只關心那些關心我的親人朋友,說不定哪天也會有個阿妹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為我煮粥喝,可能沒我煮的好,但畢竟是一片心意。

工科狗,比較忙。汪

誒?搶你包那個抓到了沒?誒你別走啊,那可是你的辛苦錢啊


推薦閱讀:

印度的軍事研發實力究竟如何?
國外主流媒體如何評價此次馬方「確認 MH370 墜毀」的發布會?
2015 年 11 月 13 日巴黎的恐怖襲擊對法國及歐盟會有什麼影響?
微博上關於汶川地震後外國救援隊在中國從事間諜活動的說法屬實嗎?
印度的曼尼普爾邦「親華」是怎麼回事?

TAG:法國 | 國際關係 | 中國 | 社會心理學 | 2015年11月巴黎襲擊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