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加息對中國經濟有什麼影響?
加息,就是用控制用錢慾望的辦法,減緩流動性,進而控制通貨膨脹的一個辦法。對經濟的影響肯定的,其影響的程度和範圍,取決於加息的程度和如何區別對待。
假如實體經濟是面,貨幣是水,水面比例恰當,才能揉成期望的麵糰。水少了揉不動,水多了,面就稀了,揉不成團。目前我國的問題是水多了。周小川不承認貨幣超發,認為那是計劃經濟的概念,市場經濟條件下,只能使用貨幣供應量偏小或偏大的概念。不管用什麼說法,當出現通貨膨脹時,實質上就一個意思:貨幣量超過了實際需求量。
從去年以來,我國在控制流動性過剩上,雙管齊下:
一是不斷提高銀行準備金率,就是有錢也不讓你多用,累計準備金率已經達到19%,就是說,如果你有100元,現在只剩下81元,按有關規定,還有一個放貸高限,不能超過存款量的75%,從央行公布去年底的存貸款餘額看,貸款已佔到存款的69.44%。這樣一擠,銀行的頭寸就偏緊了。
再一個就是有可用的錢,也要控制你的用錢慾望,這就是加息。如果要從銀行貸款,就要多付利息,如果你不使用錢,在銀行存起來,而且存期越長,利率越高。
限制貸款量,增加貸款成本,加大在銀行存錢的收益,從而抑制貨幣的流通量。一系列的措施,說明了一個問題,貨幣量確實超過了實際需求量。
如果你有100萬元,去年10月20日首輪加息前,存一年期或五年期,利率分別為2.25%或3.6%,每年有22500元或36000元的收益,今年2月9日再次加息後,利率已加到3%或5%,就有3萬元或5萬元的收益。
如果是貸款100萬元,一年期或五年期以上貸款,利息分別為由5.31%或5.94%上升到6.06% 或6.6%,每年需要支付的利息,就由53100元或59400元增加到60600元或66000元。
這樣的利率變動,顯然會影響人們的用錢心理,至於力度夠不夠,還要看對通貨膨脹的抑製程度。衡量通貨膨脹的指標,通常看物價上升幅度,上升幅度為3%時,為輕度膨脹。去年11月時,物價上漲幅度已高達5.1%,而不少專家認為,由於我們物價指數設定方面的原因,實際上漲幅度要高於統計。因物價上漲的潛在仍然壓力很大,進入新年後,國家繼續採取了提高準備金率和加息措施。
市面上的錢多了,一個最直接的好處是,可以刺激經濟發展,增加就業人數,經濟流轉量越快越大,政府稅收越多,這是因為,流轉的各道環節均要徵稅。從2005年起,我國實際上,一直存在流動性過剩問題,財政收入猛增,從3.1萬億增加到了去年的8.3萬億,增長了1.63倍,雖然就業面擴大了,但由於資強民弱等一系列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原因,城鄉居民的同期收入增長卻遠低於這一幅度,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只有82.11%,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只有81.84%。
加上物價上漲特別是去年下半年以來猛漲,老百姓增加的這點收入,還面臨大幅縮水,從而成為百姓反映最強烈最突出的問題。但是加息和提高準備金率,減緩流動性,又勢必會減緩經濟發展速度和擴大就業,但這是不得不付出的代價。
在加息和提高準備金率後,由於可用之錢減少和用錢成本增加,會促使人們在用錢上精打細算,如果把握得好,可迫使一部分效益不好的企業破產,促進產業結構調整,但加息預期的存在,又可能吸引國外套利熱錢進入,繼續增加通貨膨脹的壓力。這又是一個兩難選擇。
因此,加息及準備金率的提高,對經濟的影響是肯定的。影響的程度和範圍如何,如何在調控中減弊揚利,對調控的力度、時機、制度設置、機構作用、國內國外經濟形勢的準確把握,都是一場考驗,需要大智慧。
至於為什麼會出現通脹?我認為,首要的原因是外匯占款過多,去年底,我國外匯儲備現已達到2.85萬億美元,假定多年來美元對人民幣的平均匯率是1:7,按此計算,被動增發的人民幣大約為20萬億,就是說創匯企業和外資投入等渠道在國內用的錢,不是國內資金循環作用下迴流的錢,而是人民銀行增發的鈔票,大約佔我國貨幣可供應量的26%。而創匯企業或外資投入等從國際渠道來的錢,卻成了我國的外匯儲備,說是儲備,在人民銀行賬務上體現為負債,實際上卻一直在用,究竟怎麼用的,有一些報道,卻未見整體使用情況公布。僅從鈔票的角度說,等於是說,這個世界上,有一種錢,一份錢,變成了兩份錢。其中一份錢,就成為了導致我國通貨膨脹的重要原因。
以上是我的粗淺認識,請知乎網友交流指正。
我覺得這幾次連續加息和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基本告一段落了,半年後會看到效果。通脹基本得到抑制,房地產也是,未來半年到一年的經濟形勢看好。純個人經驗。
看到很多人說本輪通脹是由於貨幣供應量過大造成的。對此,我不完全同意。
首先貨幣供應量過大一定會造成通貨膨脹嗎?以M2/GDP的比例來講,央行的數字顯示這一比例在03年為1.64,08年時下降為1.51,但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卻由03年的1.2上升到08年的5.9,為97年以來CPI年增長的最高值。08年底寬鬆的貨幣政策執行以來,M2的增長在09年達到27.7%,但與此同時貨幣流通速度放緩,某種程度上降低了貨幣投放對物價水平的衝擊。
從本輪通脹的結構來講,2010年,食品價格同比增長7.2%,貢獻了CPI增長的72%,雖然本身的權重不足1/3. 佔CPI權重達2/3的非食品只增長了1.4%。如果貨幣供應量過大推動了物價水平的增長,為什麼這種增長沒有發生在不易腐爛的非食品類,而僅僅推高了食品價格的上漲?
本輪食品價格的上漲始於蔬菜水果,真實的原因是09年末和10年初天氣原因造成的減產和供應不足。沒有證據顯示需求有很大改變。有多少過剩的流動性會流向容易腐爛變質不易囤積的蔬菜水果類呢?也許有人會提到綠豆,大蒜和生薑的價格上漲,首先推動這些商品價格上漲所需的流動性有限,其次這些商品在CPI籃子里的權重幾乎可以忽略不計。CPI的上漲跟綠豆大蒜和生薑的關係不大。
個人認為,貨幣供應量大對本輪通脹的最重要的影響是推高了通脹預期,因某些食品的暫時供不應求造成的物價上漲也加大了通脹預期,通脹預期反過來又加重了通脹。
這些年的通貨膨脹(指消費價格上漲,而非資本品價格上漲)都是食品類的通脹,04,07,08和10年都是如此。加息對食品消費的抑制作用有限,加息也不能加大食品的供應。如果說有影響,加息可以降低通脹預期。央行加息目的是要抑制通貨膨脹,就是讓人貸款門檻提高一些,但是這對於存款的老百姓毫無影響,現在連我媽都知道錢不要存銀行,錢不值錢了!但是大批人進入房地產投資,他們需要貸款,央行的目的可能是抑制房地產市場,不過進入房地產市場的人更多的看重資產的增值,而非利率的增加,所以加息只對一些企業發展造成了不利影響,讓企業家更不敢向銀行貸款而已。
綜上,加息只能給企業雪上加霜!存款利率升高-控制流動性貸款利率升高-提高借貸成本,目的還是控制流動性
來自:美元加息對你意味著什麼?
今日各大媒體都報道了關於美元加息的消息,這樣一個美聯儲的普通的調整動作為何引發全球的高度關注呢?美國加息和我們任何一個普通人有關係嗎?本文將用最簡潔明了的邏輯來闡述這個問題,協助大家梳理這個邏輯關係。
一,美元和美聯儲
美元是全球貨幣,在全球的貿易和投資領域,絕大部分都是用美元來計價的,美元在世界經濟中有著基石般的作用,這是前提條件,這個條件在我們可以看到的未來,都不會發生改變。所謂的人民幣國際化,任重道遠,直到今天我們國家的外匯管制驅嚴,資本項目不可自由兌換,同樣是和人民幣國際化的願景完全背道而馳的。
美聯儲的角色相當於中國的人民銀行,不同點在於,美聯儲是獨立的,其權利來自於國會,有七名執行委員會成員,任期為14年,不能被總統所罷免,如果需要讓耶倫下台,需要有國會三分之二以上的人投票贊同才可以實現。這就意味著,不同於中國央行是否加息需要和國務院打報告,由政府決定是否加息不同,美聯儲主席的決定完全不受美國總統的影響。
美聯儲的主要職責在於保證相對低得失業率,維持合理的通脹水平和穩定的金融市場。每次加息周期開始,美國國內都會有經濟穩定發展,GDP增長持續,通貨膨脹率達到2%的水平,就業數據良好,失業率低等基本條件。所以說目前美元進入加息周期,更非常直接的證明了,美國國內的經濟目前非常穩定,對全球的經濟起到了關鍵性的穩定作用。
二,加息的對市場的影響
在美聯儲加息的背景下,對於所有的新興市場國家而言,會遭遇的挑戰就是資本外流的壓力。一般來說,在新興經濟體的投資回報高的時候,資本會以各種名義進入,參與投資。然而,一旦美國的經濟走強,美元的利息增加,這些投資就會開始撤離新興及經濟體,流回美國。
通常在資本迴流美國的前提下,會帶來的結果就是美元升值,其他新興貨幣貶值,進而資產價格下跌而陷入危機當中。這個邏輯在過去的幾十年反覆重演,對於一些相對脆弱的經濟體而言,可能意味著災難性的結果,造成非常大的衝擊和經濟危機。這個邏輯在拉美地區,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等的經濟危機都充分體現,不再累述。
目前國內的實體經濟不振是非常明確的事實,不論如何大水漫灌,在實體經濟領域尤其是製造業能獲得穩定增長越來越困難,而人員成本稅收成本等各項成本則大幅上升,進一步壓縮的發展的空間。在中美間對比投資收益,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過去在中國市場上能輕鬆拿到甚至超過10%的固定收益回報,到今天,這個水平已經下降到5%左右的水平,如果需要流動性好,則降為4%以內,而這個投資收益水平目前在美國也同樣是能達到甚至超過的。投資回報率變相的反映了在這個市場中的經濟實體從事商業活動所能帶來的回報水平,從這一點來看,今天要想在中國賺到錢,難度並不低於美國,我們已經完全走出了連續十年超過百分之十增長的奇蹟,那些投資高回報已經成為過去式。試想一下,在可以自主選擇的情況下,投資人更願意拿到美元5%的投資回報還是人民幣5%的投資回報?
此處不得不提到的一個基本常識是,蒙代爾不可能三角,即經濟體的貨幣自主權,匯率穩定和資本自由流動之間,最多只可能取得兩個目標,而絕對不可能三者兼得。我們作為一個大國,一定會有貨幣自主權,包括獨立自主的財政和貨幣政策,來維持經濟的活力,同時所謂的資本自由流動其實是不可能做到絕對管制的,一定可以操作,只有難易不同,否則國家信用體系崩潰,那麼匯率穩定就成了最大的挑戰點。
本次加息不但美元沒有升值,反而指數下跌,人民幣大幅上漲,這是一種短期的預期實現後的反向表現,從短期走勢很難準確判斷未來和具有可操作性,但從長周期而言,美元升值是大概率事件,也會持續相當長一段時間。
三,對你而言意味著什麼?
對於中國的整體經濟而言,當然其風險還是可控的,雖然速度有所放慢,但仍然是一個相對高速增長的國家,目前並無系統性風險。
對於普通人而言,兩個層面的問題,第一是直接影響,如果你不需要花銷美元,對於美元的加息升值等問題,無需多慮,不會直接影響到你的生活水平,但是對於一些有美元必要消費的人群比如海外留學人群等剛性需求,則需要做一些準備來對沖潛在的風險;對於旅遊和購物而言,相比較影響則沒有那麼大,也無需多慮;第二是間接影響,即如果美元持續升值,帶來資本外流壓力增大,則意味著資產價格可能出現大幅下跌,這就是89年開始日本所發生的危機,對於國內的投資可能會帶來比較大的衝擊。
更多投資內容,請關注我的微信號,向毅海外投資。
向毅,專註海外投資,美元類固定收益產品,畢業於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BIMBA商學院,本著真實親歷透明的原則,打破海外投資的信息壁壘,與穩健投資者分享海外投資機會
加息是抑制通脹,讓經濟著陸。能否達成軟著陸還不好說,現在看來軟著陸把握不大。
當前的通脹是輸入性的,也就是美國的定量寬鬆帶來的美元泛濫導致的。雖然美國佔了世界通用儲備貨幣的便宜,但美國對通脹也很敏感。如果再來一輪定量寬鬆,美國通脹水平對社會的影響會放大。個人淺見,加息是美國防禦性手段而不是進攻性手段,對中國是利好不是利空。 首先,利息影響的是資本的供給和需求,利息越高,儲蓄越多,貸款越少。要知道中國是限制資本流動國家,說白了就是只准進不準出,普通老百姓不能隨便把人民幣換成美元存到美國。因此美國加息對中國儲蓄影響不大。 再說說投資。投資者要購買生產要素和僱傭工人,除了自有資本外還要從銀行貸款,因此美國加息反而會擠出一部分投資者,使他們到其他國家從事生產活動。這樣,美國加息反而會刺激中國的總需求。 最後,美國加息使得美元標價的大宗商品貶值,這降低了生產成本,也是一個利好消息。 那麼美國為什麼要加息呢?可能和中國政府近期對外投資的擴大有關。習近平訪歐和訪非期間投資總額以千億美元計,近幾個月還出售了部分美國國債,中國的外匯儲備達到兩年來最低水平。因此,美國加息也許只是一種提前做好的防禦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出現美元拋售潮的可能性。
銀行加息,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從而 降低對外貸款額, 降低部分可控資金在外面的噁心流通導致的物價上漲。降低通貨膨脹
按我的理解,再次進入加息周期對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弊大於利。
既成事實:此次的通脹由「熱錢」導致,屬於輸入性通脹。
那麼加息只會引發「熱錢」繼續流入,再次引發人民幣升值預期,原材料價格上漲,勞動力成本提高,下一步毫無疑問是提高法定存准,如此陷入流動性惡性循環。
我很贊同郎咸平所說的,中國正在走80年代的日本的道路。我很希望這是謬論,只是從目前來看不是。
但是,不加息會通脹,加息又會導致滯漲的來臨,我猜測央行是很矛盾的。
看得太淺了,沒有具體數據做支持,權當拋磚引玉。推薦閱讀:
※國家不能多印一些錢給窮人的原因是啥?
※上海房產2017年還可以投資嗎?
※如何用MACD指標把握最佳買賣點?
※如何成為財經記者?如何寫出類似《第一財經周刊》上的漂亮文章?
※長江經濟帶設立對相關城市是一次機遇嗎,如果能盤活整體經濟,那是以怎樣的輻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