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俗簡單介紹日本歷史?

從上古時期到二戰後

這是歐洲版的:簡單說明下歐洲歷史? - 歷史

這是美國版:如何通俗簡單介紹下美國歷史? - 文化


,,,


----------4-24修改線---------知乎第一答就破百贊有點小開心 評論說這個回答跟問題不太符合會有人看不懂 於是就更新一下解析好了!----------

日本國史 賦文數行 聊作概略 莫笑淺嘗

繩紋彌生 效仿殷商 漢朝賜印 倭奴國王

聖德改革 平呼隋煬 往來漸盛 慕而遣唐

鑒真東渡 六齣大洋 晁衡名起 李白獨傷

大化改新 遷都奈良
藤原攝政 傀儡天皇

清盛興武 聲名揚揚 旭日將軍 義仲顯彰

遂興遂滅 子死身亡 義經年少 獨當為將

三戰定勢 皆贊九郎 可嘆英雄 兄弟鬩牆

賴朝一統 開府鎌倉 北條奪權 源氏皆喪

護佑神風 元軍迷惘 分裂南北 楠木名殤

足利代興 室町安邦 傳承百年 興衰諸強

織田上洛 諸國拜降 安土築城 俯首蒼莽

本能兵變 大業彷徨 中國迴轉 秀吉定綱

侵略朝鮮 妄作跳梁 關原轉勢 政歸家康

元和偃武 世事無常 鎖國百年 黑船來航

長州薩摩 攘夷尊王 明治維新 雛鳥翱翔

兩賭國運 終為列強 貪心不足 以蛇吞象

核彈兩顆 神風殉葬 至今回顧 仍嘆扶桑

但願兩國 莫把史忘 繼往開來 源遠流長

首先第一行是廢話【。不過還是先說清楚本人確實是半瓶醋 如果有說的不規範的地方還請各位多多包涵

日本早期具有記載的歷史是距今約一萬年以前的繩文時代 也是一個舊石器時代過渡到新時期時代的過程 開始打制石器 陶器是這個時代最顯著的標準 由於九州島更靠近東亞文明起源地華夏 所以日本早期的文明也主要出現在靠近大陸的九州島 而後由於新移民的大量湧入 日本開始進入了彌生時代 文明也更多開始向東發展 部落和小王國也開始出現 這裡感謝知友 @lee zhihan 的指出 殷商屬於青銅時代 這裡用來對比繩紋彌生這個石器時代是不太恰當的 然而由於押韻需要 就當是一個美麗的錯誤吧 ?(^?^*)

而後日本的這些小王國逐漸發展 他們之中的一個部落or小王國首領為了得到當時的漢王朝承認(就是抱大腿啦) 於是遣使入貢 當時的光武帝很高興 於是刻了個小金印給他們 這就是記載在高中歷史課本上的漢倭奴國王金印的來源 在《漢書》《三國志》裡面都記載了日本島上相關的歷史

而後日本的領土擴展 在朝鮮半島的南部也有了根據地 外來移民和本地居民開始有融合 同時日本的皇室和地方貴族的矛盾也在加劇(日本:看什麼看你們漢朝還不是有地方豪強軍閥) 首先是大伴氏(馮保:誰叫我?)失勢 取而代之的蘇我氏和物部氏又經過了長時間鬥爭 最後蘇我氏取得了掌權 在此期間蘇我氏推舉了日本歷史上第一位女天皇——推古天皇(一百年以後 華夏大地上又出現了一個武則天) 推古天皇的繼承人——聖德太子 希望能從地方貴族手裡逐漸恢復皇室的權力 開始進行了部分改革 希望能實行海對面的華夏已經實施了數百年的中央集權制 為此他也作出了很多努力 這裡發生了一個小插曲:推古天皇派遣小野妹子

不對不是他【

其實是這個啦 出使當時的隋朝給隋煬帝送信 信的開頭是這樣的:「「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無恙」

楊廣內心os:寶寶不開心寶寶有小情緒

第二次再去送信的時候就學乖了 上面寫的是「東天皇敬白西皇帝」

楊廣:

這還差不多 派遣個公務團去回訪一下吧 於是就有了中國第一次對日本的官方往來——裴世清使日

之後中日的交流日漸繁盛 當然也有摩擦 由於日本在朝鮮半島南部有基地 而盛唐也滅掉了高句麗 和百濟 百濟的殘餘勢力於是找到了日本希望得到了日本的支持 於是唐朝軍隊和半島上的另一個國家聯合 和日本與百濟的聯軍作戰 爆發了白江口之戰 這一站以唐軍的完勝結束 日本失去了在朝鮮半島南部的基地 認識到唐朝強盛的日本 開始和唐朝修好 派遣遣唐使學習唐朝文化 也就是在這一段時間 出現了六次出洋 為日本帶去了佛學 醫學 建築學等等的的鑒真和與當時的大詩人李白王維交好 精通漢文化的阿倍仲麻呂(漢名晁衡)

在這期間 中大兄皇子也進行了加強中央集權的大化改新 地方貴族的蘇我氏自盡 中央集權得到加強 隨後仿照唐朝的均田制 實行了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調製 將國都遷到了奈良 隨後進入了奈良時代

奈良時代 由於日本大量吸收唐朝文化 使日本出現了第一次文化昌盛時期 當然 積弊也開始逐漸形成 隨著把國都遷移到平安京——今天的京都(摔!本來就只有那麼大 搬來搬去的幹啥!) 奈良時代結束 進入平安時代

平安時代開始出現了封建領主這樣的土地所有制 這樣也為武家的崛起奠定了物質基礎 在朝廷上 由於天皇權力式微 外戚藤原家仗著自己是改革的功臣 開始竊取朝政 這就是攝關政治的開始 而在地方的武士有土地和收入 加上控制著兵權 很容易崛起 於是武士的兩支代表 源氏和平氏 開始了對權力的爭奪

以平清盛為首領的平家武士集團 在和源氏的鬥爭中取得了初步勝利 得到後白河法皇的重用 開始進入公家 代表著武士階級的興起 而後平家由於進入公家之後 平清盛死亡後 繼承人腐化墮落 在各地蟄伏的源氏開始蠢蠢欲動

其中最先開始有作為的就是信濃木曾的源義仲(木曾義仲) 他率領木曾軍 在俱利伽羅峠(礪波山)以少勝多戰勝了平家軍(帝國時代2失落的帝國有這場戰役) 平家軍由於力量不足暫時退出了京都 於是木曾軍進入了京都 開始了木曾源氏的掌權 年輕的源義仲志得意滿 讓後白河法皇封他為旭日將軍 然而由於義仲一直以武門的手段粗暴實行治國 在京城怨聲載道 於是在後白河法皇的操縱下 源賴朝派遣軍隊與木曾義仲的軍隊交戰 不得民心的木曾義仲最終失敗 他送去作人質的兒子和他一樣落得身首異處的下場

而退出京城的平家軍又恢復了元氣 由於退出京城的時候帶走了三件神器和安德天皇 後白河法皇給源賴朝下達了討伐平家軍的院宣(就是聖旨) 源家軍年輕的大將源義經 經過一之谷合戰 屋島之戰 壇之浦合戰 最終消滅了平家軍 安德天皇和平時子(平家軍名義上的最高首領)投水而死 源氏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然而猜忌心重的源賴朝對源義經並不放心 命令他不得進入鎌倉 並派遣了刺客刺殺義經 被逼無奈的已經迫不得已投奔了北方的藤原秀衡 而後在賴朝的反覆威逼利誘下 藤原秀衡的繼承人藤原泰衡在衣館殺死了義經 指望用義經的頭顱換來藤原氏的安定 然而沒有了後顧之憂的源賴朝 一舉滅掉了奧州藤原氏 最終完成了形式上的統一

源賴朝決定採取一種不同於平清盛的武家執政形式 受封征夷大將軍 在鎌倉開府 將權力轉移到幕府手中 這也就是幕府時代的開端 而這個幕府 被後世稱為鎌倉幕府

然而好景不長 源賴朝死後 幕府的權力又下落到外戚北條氏手裡 源氏的繼承人被北條殺了個徹底 北條氏於是掌握了幕府的實際權力 在這期間 崛起的蒙古創立了元朝 開始了對日本的征伐 然而兩次征伐都由於遇上颱風而未能成功 日本認為自己有神的護佑 於是將之稱為神風、

之後後醍醐天皇重掌了公家權力 消滅了鎌倉幕府 然而由於利益分配不均 利益大多由公家攫取 對此表示了強烈不滿的武士代表足利尊氏希望自己開府 於是他另立了天皇 於是在當時日本出現了兩個天皇 由於一南一北 被稱為日本史上的南北朝時代 在這個時代留下了效忠後醍醐天皇的楠木正成兄弟的故事 他們「七生報國」(傳說中佛教認為有九界 即菩薩、緣覺、聲聞、天上、人間、修羅、畜生、餓鬼和地獄 而兩兄弟希望輪迴七次用以消滅朝廷的敵人)的故事 也使楠木正成成為和源義經、真田幸村一樣悲劇英雄

室町幕府最終還是統一了南北朝時代 暫時安定了戰亂不斷的日本 在此期間各地的封建領主開始崛起 例如山名家 細川家 大內家 部分被下克上 部分後來發展成大名 之後就進入了很多人熟知的戰國時代

戰國時代的故事很多不一一詳細列舉 織田信長開創了一帶霸業 隨後在本能寺兵變中結束了自己燦爛的一生 接替他的事業的羽柴秀吉頒布了總無事令和刀狩令 開始完成日本名義上的統一 由於他不斷膨脹的野心 他開始實施對朝鮮的征伐 中日兩國又在朝鮮島上爆發了壬辰戰爭 兩次戰爭後 秀吉死亡 日本無力再戰 退出了朝鮮 明神宗(萬曆帝)朱翊鈞在戰後頒布了《平倭詔》 其中一句流傳甚廣 「於戲,我國家仁恩浩蕩,恭順者無困不援;義武奮揚,跳梁者雖強必戮。」

秀吉死後 掌握大權的德川家康開始攫取豐臣氏的權力 在關原合戰中消滅掉了秀吉派的石田三成 將權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隨後被封征夷大將軍 在江戶開府 也是江戶幕府的開端 江戶幕府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 日本又進入了一段蟄伏期

隨後閉關鎖國的日本 在1853年迎來了黑船事件 西方列強的船堅炮利 打破了日本寂靜百年的歷史 有識之士在長州藩和薩摩藩的支持下開始了倒幕運動 實現了江戶無血開城

繼任的明治天皇開始進行改革 日本逐步買入資本主義時代 經過了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兩次賭國運的戰爭後 日本最終成為了列強之一

似乎之後的故事大家也都知道 哎呀呀打了好多字感覺也是比較驚訝 感謝大家收看 如果有問題歡迎指出啦


多圖預警 長文預警 圖侵刪 如有謬誤請指正

(因篇幅限制,刪除「神話版日本歷史」以及所有文化史,保留一小段。以及大量圖片)

2016.10.31:新增三字經版日本歷史。

三字經版日本歷史:

(之前寫的時候不知不覺越寫越多…… 就重寫了這個簡短點的……)

神話:

伊諾尊,伊冉尊,產國土,誕眾神。

高天原,平列島,天孫降,生皇祖。

神武帝,東征伐,都橿原,治日本。

歷史:

原始代,茹毛血,至繩文,步文明

渡來人,稻金傳,文明始,小國斗。

大和國,統列島,建巨墳,涉朝鮮。

大伴跌,蘇物爭,蘇我勝,舉女帝。

賢太子,理朝政,惡蘇我,引眾怒。

天智帝,除蘇我,遷難波,學唐制。

天武帝,舉兵起,奪帝位,整律令。

長藤橘,至道鏡,嘆皇權,搖欲墜。

桓武帝,遷京都,廢遣唐,國風化。

藤原氏,控朝政。至賴通,攝政衰。

太上皇,垂簾政,武士崛,覬權位。

平清盛,武家榮,源平戰,平氏沒。

源賴朝,開鐮幕,至三代,北條篡。

元朝侵,神風助,戰爭勝,鐮幕衰。

後醍帝,討幕起,源尊氏,滅鐮幕。

南北分,室幕開,源義滿,統南北。

應仁亂,室幕衰,戰國始,英豪起。

平信長,君天下,本能寺,大業滅。

豐秀吉,統列島,官關白,侵朝鮮。

源家康,倒豐臣,升將軍,開江幕。

閉鎖國,二百年,黑船來,國門開。

薩長藩,倒江幕,明治帝,遷東京。

學西方,強國力,勝清俄,霸東亞。

大正代,民主潮,至昭和,軍國化。

侵外國,戰火紛,核彈降,投降出。

美治日,民主化,經濟榮,為大國。

舊石器時代(公元前14000之前):原始社會

日本的舊石器時代遺址,數量眾多,分布範圍很廣,從北海道到九州,遍及全日本。

和其他文明的石器時代一樣,是個原始社會。日本列島的人類遺迹可以追溯到9萬—8萬年前。舊石器時代的人們多住在洞穴、岩陰處。有少量的人住豎穴式住房。這個時期的日本也和其他文明一樣先有母系氏族社會,然後才是父系氏族社會。

在更新世時期,那時是冰河時期,海平面比今天低很多,日本列島的北端與南端與歐亞大陸連接在一起,很多原始人與原始動物因此到了日本。在寒冷乾燥氣候下的日本列島,植被是以亞寒帶針葉樹或冷溫帶落葉樹為主的森林和草原,非常適合諾曼象與大角鹿的生存。此時的人們以狩獵採集為主,捕捉象和鹿等動物。後來因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日本列島與大陸分開了。

到了後面,隨著環境的變化,除了北海道以外,溫帶落葉闊葉樹或常綠闊葉樹森林的植被範圍擴大,大型動物漸漸消亡,取而代之的是森林裡的野豬、兔子等小動物。同時,茂密的森林為人類提供了豐富的堅果、山菜和蘑菇燈植物性的食物。隨著環境的變化,人類的狩獵技術也逐漸改進,刀型石器減少、衰退,槍尖型尖頭石器出現,細石器技術從大陸傳到日本列島。

原始人生活場景復原 (兵庫縣播磨町·兵庫縣立考古博物館)

繩文時代(公元前14000年—公元前數世紀):文明的曙光

這是日本的新石器時代,繩文時代是以陶器為主要特徵的時代,所謂「繩文」是指繩紐在陶器表面上滾轉壓出的紋樣。

繩文時代持續長達萬年以上,其發展也並非停滯不前,也在不停地進步,一步一步走向文明社會。

繩文時代前期,人們的主要生產活動是狩獵、捕魚和採集野生植物的果實,狩獵的動物主要是鹿和野豬等。生產工具仍然以石器為主,但這時的石器工具是充分加工過的磨製石器。除磨製石器外,還有木製的弓箭、骨制的魚鉤、魚叉等。繩文時代中後期,人們開始利用漁網,並乘坐丸木舟出海捕魚。人們採集的食物中,以栗、核桃、橡實為主,並開始進行儲藏。

各地開始出現擁有幾十戶的大集落,人們居住在豎穴式的屋子裡,製造陶器來盛東西,煮食物,造有各種各樣的土偶,也開始飼養狗來狩獵。人們相信萬物有靈,咒術在社會裡佔有重要地位。

到了繩文時代,由於海平面上升,日本與大陸分開了,日本列島形成。同時氣候也在變溫暖,很多大型生物都滅絕了,許多新的樹木在列島蔓延開來,因為食物來源的穩定,人們開始定居下來,大型聚落在各地陸續誕生,人們的生活也開始發生巨大變化。日本人飼養家犬也是這個時候開始的。

繩文時代最大的特徵就是陶器,在繩文時代里,創造了各種各樣的陶器,其中有生活用的也有祭祀用的。

陶器里最著名的就是土偶了,土偶有很多謎,關於它的來歷與用處很多都不清楚,現代關於土偶存在著很多說法,一般認為土偶是人類女性的塑像或精靈的塑像。另一方面,現代出土的土偶,很多都是已經被當時的人們故意破壞了,破壞的原因不詳。

住居方面,可以代表繩文時代的住居就是豎穴式住居。但並不全是豎穴式住居,還有高床式建築物等地上的建築物。所謂豎穴式住居是在地下挖一定的深度,洞內中間設有爐灶,洞周邊立上若干木柱,上面覆上草頂。在大聚落里,每個豎穴式住居住有一個家庭(成員約4-5人),聚落里有開會議的場合、祭祀場合。在聚落里,有專門丟垃圾的地方,各戶都會把垃圾丟在這兒,這個垃圾場就是今天著名的「貝塚」,貝塚對我們了解繩文人的生活有很大的貢獻,例如通過貝塚,發現在繩文時代人們就已經開始在吃河豚了。

聚落有很多大規模的土木建築工事,應該存在指揮集團勞動的統率者另外,從聚落的墓地里發現,墓的規模與陪葬品存在著差異,應該出現了等級制度與貧富差異。

經濟交流上,聚落間存在著貿易,其貿易的貨幣是黑曜石石器、硬玉、硬質頁岩等。另一方面,在列島各地出土了丸木舟,可以看出當時人們是通過河海交通來與各地交流。

信仰方面,人們相信萬物有靈,咒術支配著社會。出現了模仿妊娠期女性的土偶以及模仿男性生殖器的石棒,這些是為了祈禱生育。繩文時代的成人儀式是拔齒,繩文時代的埋葬死者方式是將死者手足都折彎後再埋進土裡,這種方式叫「屈葬」。繩文人的祭司進行祭祀典禮時會戴上假面。在後來的日本社會裡崇敬勾玉可能也是這個時代的遺留。

裝飾方面,人們穿的衣服是用獸皮與植物纖維的編織物製成的,身上佩戴的裝飾品有手鐲、項鏈、髮飾、耳飾、腰飾等。手鐲多用貝殼製成,也有木製和土製的物品。項鏈是把貝殼、牙齒、玉製品等串聯起來。

彌生時代(公元前數世紀—公元後3世紀中葉):告別原始社會

從公元前4世紀開始,許多大陸的移民們來到日本九州北部,給日本帶來了稻作技術,金屬器製作技術等先進技術,社會開始發生急劇的變化。生產力的進步使日本出現了社會的分化與階級的形成,為了爭奪更好的生活資源,聚落之間開始了鬥爭,推動了聚落聯盟基礎上的地域國家的形成。日本告別了原始社會。整個彌生時代里差不多是一個戰亂的時代,各地小國為了資源互相鬥爭,很像戰國時代,各地小國就是戰國大名。

這些小國為增強自己的權威性和實力,以便在國內的戰亂中獲得有利條件,開始有意識地與強大的大陸政權交往,學習先進的大陸文明技術,如九州島上的奴國朝貢中國東漢,獲得了漢光武帝授予的「漢倭奴國王印」。

公元3世紀初,中國正處於魏、蜀、吳三國爭霸中,日本小國中有個國家叫邪馬台國,國家位置現在有很多說法,一說在九州,一說在近畿。邪馬台國是由多數小國家組成的以邪馬台國為中心的聯合王國。統治者是卑彌呼女王,女王「事鬼道,能惑眾」,獨身,深居簡出,其弟輔佐國政。邪馬台國與大陸政權交往頻繁,僅在239年—248年就四次派使者到曹魏,239年卑彌呼女王遣使曹魏,被授予「親魏倭王印」,邪馬台國借用曹魏的權威在國內四處征伐,在與狗奴國的戰爭中,邪馬台國就借用了魏國皇帝的權威。

彌生時代里,來自大陸的稻作與金屬冶煉到了日本,在繩文文化的基礎上,人們的生活再次發生巨大變化。

因為農業的發展與金屬工具的應用,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的分工,社會的分化與階級也出現了。

因為地域小國家爭戰的需要,出現了有護城壕溝保衛著聚落的環壕聚落,還有建立在高地上的高地性聚落。大量的金屬武器得到了小國家的應用,現代出土了很多該時代里被金屬武器殺死的人的屍體,可以驗證這一點。

彌生時代的人們的食物來源主要是水稻,在彌生時代里,水稻種植技術在日本普及開來,現代認為日本人吃米的習慣是從彌生時代開始的。在漁獵方面,開始了捕撈淡水魚的活動。

彌生時代復原圖

古墳時代(公元3世紀中葉—公元7世紀):大和王權、蘇我的崛起

大和王權:

4世紀初,各地豪族們建立起了一個名叫「大和王權」的政治聯盟體,推舉大和地方(奈良縣)的王為盟主,這個王就是「大王」、「治天下大王」,也就是天皇的前身。

從3世紀到6世紀,中國大陸正處在魏晉南北朝的動亂時期,受其影響,朝鮮半島也發生較大的變化,新羅、百濟等國在半島上戰爭不斷,大和王權插手半島事務,在半島上擴展勢力。另一方面,大和朝廷不斷派使者朝貢中國大陸政權,為獲取在朝鮮半島的統治權威以及先進的文化技術。

在5世紀後半,大和王權的wakatakeru大王(雄略天皇)之後,加強了對地方豪族的支配,整備了中央政治機構,形成了以大王為中心,近畿地區內有力豪族輔佐的局面。這些豪族們被大王賜予稱號「臣」、「連」,其中最有力的氏長被封為「大臣」、「大連」。地方的有力豪族被封為「國造」、

另一方面,6世紀,百濟的五經博士將儒學帶入日本,同時,百濟的聖王(聖明王)向欽明天皇獻佛像、佛經,佛教從此傳入日本。

wakatakeru大王(雄略天皇)狩獵圖

蘇我的崛起:

當時在大和王權掌握實力的是大伴金村,因朝鮮半島政策的失敗而失勢。之後是蘇我、物部兩氏爭奪政權權。蘇我與大陸移民關係密切,主張佛教和引進大陸先進文化。物部主張本土信仰,維護舊有統治與文化。587年5月21日用明天皇崩御,以皇位繼承為契機,蘇我氏物部氏為政權而開始了戰爭。

同年,蘇我馬子攻滅物部守屋,蘇我氏勝利。蘇我馬子擁泊淑部皇子即位,是為崇峻天皇。後來因崇峻天皇不想被蘇我馬子控制,被蘇我馬子暗殺了。之後蘇我馬子推舉自己的外孫女登上皇位,是為推古天皇,乃日本第一位女天皇。古墳時代結束。

推古天皇像

飛鳥時代(公元592年—公元710年):律令制國家的建立

廄戶王攝政:

推古天皇登基第二年,立用明天皇的兒子廄戶王為皇太子。廄戶王與蘇我馬子一起治國。廄戶王被後人稱為聖德太子。

607年,中國隋朝已經成立十幾年了,廄戶王為與中國隋朝建交,派小野妹子等人作為使者去往隋朝,給隋煬帝送去了國書,上寫著「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無恙云云」,使得隋煬帝很不快,儘管如此,由於隋朝的對高句麗戰爭的需要,隋朝還是和日本建交了。之後日本繼續派遣遣隋使,大陸的先進文化就這樣不停地傳了進來。

608年,日本再度遣使隋朝,帶給隋朝的國書上寫著「東天皇敬白西皇帝」,這是日本首次在歷史上提出了「天皇」的稱號。

在蘇我氏的協力之下,廄戶王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意圖建立以天皇為中心的政治局面。603年頒布了「冠位十二階」,604年頒布了「十七條憲法」,另一方面,廄戶王還大力支持佛教的發展,創建了法隆寺、四天王寺等著名寺院。

自廄戶王攝政以來,進行了眾多改革,但其改革沒有觸及到根本,他頒布的「17條憲法」沒有約束效力,僅起教化作用。所以削弱貴族勢力與提高皇族權力是極為有限的,最終也沒有達到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的目的。

但是,遣隋使帶來的大陸先進文化在日本的貴族裡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給大化改新的誕生埋下了基礎。

乙巳之變:

622年廄戶王去世,626年蘇我馬子去世,628年推古天皇崩御。有權者陸續去世後,之後就是蘇我馬子的兒子蘇我蝦夷成為掌權者。蘇我蝦夷蠻橫專政,干涉朝政。

蘇我蝦夷的兒子·蘇我入鹿為威權過父,不僅為了鞏固統治而派兵殺害了廄戶王的兒子山背大兄王及其家族,還徵調民眾為自己與父親建造規模宏大的宮殿與墳墓。760年的《藤氏家傳》把蘇我入鹿與三國的董卓比肩。

蘇我父子的統治威脅了其他勢力的安危。645年6月,中大兄皇子和中臣鐮足(日後的藤原鐮足,藤原氏的始祖)、蘇我倉山田石川麻呂等人聯合起來在飛鳥板蓋宮發動政變,殺死了蘇我入鹿,這就是乙巳之變。之後蘇我蝦夷看大勢已去,便自殺了,蘇我氏政權滅亡。

乙巳之變發生地的飛鳥板蓋宮的遺迹 (奈良縣明日香村)

大化改新:

蘇我氏滅亡後,中大兄皇子的母親皇極天皇讓位於她的弟弟,其弟就是孝德天皇,同時改年號為「大化」,中大兄皇子在幕後掌控朝政。因中臣鐮足的改革功勞,中臣鐮足被賜姓「藤原」,是為藤原鐮足,叱吒後世幾百年的藤原氏從此誕生了。孝德天皇遷都難波京(現為大阪府大阪市),在中大兄皇子操控之下,有步驟地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引進唐朝的政治體制和文化,效仿唐朝建立起了中央集權國家,這就是大化改新。

前期難波宮復原模型 (大阪府大阪市·大阪歷史博物館)

與唐、新羅的戰爭·天智天皇:

孝德天皇崩御後,中大兄皇子不即位,只好他的母親皇極上皇再出來當天皇,皇極上皇重祚,是為齊明天皇。

655年,高句麗和百濟聯合進攻新羅,新羅向唐求援,唐朝在660年出兵,與新羅軍隊打敗了百濟。百濟向日本求援,日本為恢復自己在朝鮮半島上的勢力,在中大兄皇子的主持下出兵朝鮮半島。

661年,齊明天皇崩御,中大兄皇子未即位,而是以皇太子身份統治國家,這個方式被稱為「稱制」。662年,日軍在朝鮮半島登陸,與唐、新羅開戰。663年,在白村江海戰中,日本被唐軍打敗,不得不敗退回國。日本本土面對戰爭的威脅修建了大量的防禦工事。為了更好的防衛首都,將首都從難波京遷到了內陸的近江大津宮(現滋賀縣大津市)。

668年,齊明天皇崩御七年後,中大兄皇子終於即位了,中大兄皇子在近江大津宮即位, 是為天智天皇。同年,天智天皇頒布《近江令》,將大化改新以來的改革內容法制化了。670年天智天皇創造了日本最早的戶籍制度—庚午年籍。

天智天皇

壬申之亂·天武天皇的統治:

672年,天智天皇崩御後,繼承人是天智天皇的兒子大友皇子(1871年明治政府追贈謚號弘文天皇)。天智天皇的弟弟—大海人皇子在地方豪族的支持下起兵,這就是壬申之亂。大海人皇子打敗了大友皇子後,遷都到了飛鳥凈御原宮,即位,是為天武天皇。

天武天皇實施了一系列改革進一步地完善了中央集權制度。在土地上,將朝廷以前曾給予貴族、寺社等的土地收為國有。因為有力豪族們大多都仕從大友皇子朝廷,天武天皇為了集權,制定了「八色之姓」,建立了以皇室為中心的統治制度,規定以姓氏的序列作為考選官員的先決條件 ,其中皇族為最高姓。

681年,天武天皇召集學者們開始編輯「飛鳥凈御原令」,在持統天皇登基三年(689年)頒布。另一方面,在天武天皇的主持下,《古事記》、《日本書紀》開始編寫。在宗教方面,天武天皇採取興隆佛教與神道教的政策,在佛教方面,提倡造寺、寫經等;在神道教方面,崇敬伊勢神宮。

天武天皇

天武天皇崩御後,根據慣例,如果因天皇崩御而產生皇位之爭的話,就讓他的妻子登上皇位,作為「過渡」作用,方便以後選個合適的人即位,之前的推古天皇也是這種作用。因此天武天皇的皇后即位,是為持統天皇。

持統天皇即位後,將天武天皇的政策繼續傳承了下去,如飛鳥凈御原令的繼續編寫、藤原京的營造。建立新的首都一直都是天武天皇的心愿,最後在持統天皇手裡被實現,694年持統天皇遷都藤原京(現奈良縣橿原市),這是日本第一個模仿唐朝樣式的京城。

藤原京平面圖 市內的三座山(天香久山、畝傍山、耳成山)是被稱為大和三山的歷史悠久,文化深厚的名山

藤原氏的崛起:

672年的壬申之亂後,天武天皇掌權,屬於近江朝的以中臣金為首的藤原鐮足族人都被處罰並趕出了朝廷中樞,藤原氏勢力就此被趕走了。

此時有個人叫藤原不比等,是藤原鐮足(中臣鐮足)的二兒子。壬申之亂時,藤原不比等才14歲,與近江朝(天智天皇派)沒關係,與天武朝也沒關係。因此既沒被處罰也沒被獎勵。

沒有強力後台的藤原不比等進入朝廷後只好從下級官僚做起。697年,輕皇子即位,是為文武天皇(與持統天皇共治天下)。因藤原不比等擁護輕皇子即位有功,藤原不比等地位躍升,還參與了《大寶律令》的編撰。698年,文武天皇下令「藤原」這個姓只能由藤原不比等繼承,藤原鐮足的其他兒子恢復「中臣」舊姓。

藤原不比等與橘三千代(文武天皇的乳母)相愛,橘三千代備受持統天皇、文武天皇、元明天皇的寵愛,在橘三千代的幫助下,藤原不比等與皇室關係越來越近,女兒與兒子們都進入了朝廷中樞,為藤原氏的繁榮打下了基礎。

藤原不比等

和同開珎·遷都平城京:

707年,文武天皇崩御,因作為皇太子的首皇子(日後的聖武天皇)尚且年幼,因此阿閇皇女作為過渡天皇而即位,是為元明天皇。708年,因為武藏國進獻和銅,於是改元和同,同時大赦天下。之後命人模仿唐朝「開元通寶」,鑄造「和同開珎」銅錢,並推行「蓄錢敘位法」,以獎勵使用錢幣,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當時經濟不發達,物物交易仍然存在,但是雖然推行了這些,因為商品經濟的不發達,除了京畿內外,流通不廣,交易仍以物物交易為主。

另外,在北九州設置了「太宰府」統轄九州諸國,還負責外交與防衛。

另外,元明天皇重用了精於政務的藤原不比等,讓他參與了「大寶律令」的編寫。710年4月13日,元明天皇遷都平城京(現奈良縣奈良市),留左大臣石上麻呂留守藤原京,一起去平城京的右大臣藤原不比等因此獨掌政權。飛鳥時代結束。。

來一段額田王與大海人皇子、天智天皇的花絮~

在天智天皇(中大兄皇子)一行人狩獵於蒲生野時,已經成為天智天皇妻子的額田王,仍戀著過去的戀人大海人皇子,使人沒想到的是,在蒲生野上,眾目睽睽下,額田王與大海人皇子互贈了戀歌,目睹此件事的天智天皇:黑人問號臉。

額田王與大海人皇子(日後的天武天皇)互贈的戀歌

中文翻譯:

天皇游蒲生野 額田王作歌:

紫茜圍禁場,君馬正倘佯。應避守兵目,卻見君袖揚。

皇太子答御歌(大海人皇子答歌):

紫茜同妹絕,往來圍獵場。何至他人妻,思慕斷我腸。

另外~ 附贈一臉黑線的天智天皇~

奈良時代(公元710年—公元784年):皇權的動搖·從貴族政權到僧侶政權

政爭·皇權的動搖·藤原氏的崛起:

進入奈良時代,政治鬥爭不斷,貫穿整個奈良時代,因壬申之亂而衰落的藤原氏,經過藤原不比等的努力,藤原氏再度崛起,重新走上了政治舞台。

此時,掌握大權與強勢的天武天皇、持統天皇早已崩御許久了。持統天皇之後,整個奈良時代再也沒有出現如飛鳥時代的天智天皇、天武天皇、持統天皇那樣的掌握大權且強勢的天皇了,國家大權逐漸落到了貴族的手裡。

717年,年老多病的藤原不比等,為了保持藤原氏在朝廷的勢力,在橘三千代的幫助下,將自己的四個兒子都送入了朝廷並擔任重要職位。不比等去世後,天武天皇之孫長屋王掌握了政權,長屋王政權開始。

729年,藤原四兄弟(不比等的四個兒子)設計除掉了長屋王,成功除掉長屋王勢力後,藤原光明子獲封皇后,光明子是第一個非皇族出身的皇后。因光明子被封后,四兄弟開始掌權,藤原四兄弟政權開始。

(附註:藤原不比等的四個兒子各自成家後,藤原氏分成了四個大家族,即藤原武智麻呂的藤原南家、藤原房前的藤原北家、藤原宇合的藤原氏家、藤原麻呂的藤原京家。藤原四家雖為親戚,但在權力面前,四家都是拋棄親緣關係,斗得非常激烈)

後來沒多久,因天花蔓延,在737年,四兄弟因天花陸續去世了,同時還有很多大臣們因天花去世。朝廷權力一下子出現真空。橘諸兄、玄昉與下道真備(日後的吉備真備)三人趁此搶下了政權,橘諸兄政權開始。

740年,被貶至九州的藤原廣嗣(藤原四兄弟之藤原宇合的長男)對橘諸兄政權不滿,於是起兵攻之,最後被朝廷軍打敗,是為藤原廣嗣之亂。之後橘諸兄修建恭仁京,讓聖武天皇遷都於此,但聖武天皇遷過來後,發生一系列怪事,聖武天皇擔心是藤原廣嗣作祟,馬上就遷到了難波京。

橘諸兄 《前賢故實》

大佛開眼:

當時天災頻繁,疾病蔓延,社會動蕩不安,信仰佛教的聖武天皇為了祈求佛祖保佑國家,非常積極地發展佛教,741年下令修建國分寺,743年下令修建盧舍那大佛,這就是後來的奈良大佛。

749年,聖武天皇讓位於阿倍內親王,即孝謙天皇,聖武天皇則為日本第一個退位的男性天皇。據說聖武天皇退位是因為信佛,想退位後好好修習佛教。752年,大佛修造完成,隨後舉行了盛大的開眼供養儀式,孝謙天皇、聖武上皇都出席了儀式。754年,中國唐朝的高僧鑒真和尚來到了日本,受到了聖武上皇、光明皇太后(藤原光明子)、孝謙天皇等的接見。

東大寺的盧舍那大佛(奈良大佛)

莊園制的成長:

在之前的元正天皇時期,政府為了增加稅收,獎勵開墾,決定在東北開墾100萬町步,於是在723年頒布「三世一身法」,規定凡新墾的土地無論多少皆歸開墾者三代擁有。但這法律沒有達到朝廷的目的,因為墾田到了時限就要交還於朝廷,打擊了農民的積極性,所以農民們不願意去做了。

於是在743年,朝廷頒布了「墾田永年私財法」,該法律承認按身份地位規定的限額之內開墾的土地為永久私有,這一法令促進了莊園制私人土地的成長,給了律令制致命的打擊,貴族、寺社等的私人土地開始越來越多,律令制走向衰亡。

藤原仲麻呂政權·藤原仲麻呂之亂:

藤原廣嗣之亂後,光明皇太后的兒子藤原仲麻呂進入政壇,有著光明皇太后為後盾的仲麻呂在755年將橘諸兄排擠出了朝政。757年,橘諸兄的兒子橘奈良麻呂被仲麻呂排除(橘奈良麻呂之亂)。之後仲麻呂獨掌大權。

758年,仲麻呂迫孝謙天皇退位,擁自己掌控的大炊王即位,是為淳仁天皇,隨之仲麻呂升任了太政大臣,仲麻呂還將自己名字改成了有唐朝風格的名字—恵美押勝,開始實施以儒教為基礎的中國風政治,仲麻呂還將很多官名改成了中國風的名字。

760年光明皇太后去世後,仲麻呂的後盾就沒了,孝謙上皇及其親信道鏡(僧侶)開始與淳仁天皇(仲麻呂的傀儡)對立。

764年,感到危機的仲麻呂欲起兵扳倒孝謙上皇,但因被人告密,於是孝謙上皇先下手為強,派兵討伐仲麻呂,經過一番戰爭後,九月仲麻呂被捉到並處死,十月淳仁天皇被廢,流放至淡路島(神戶市南面海上的小島),不久去世。孝謙上皇再度即為當天皇,是為稱德天皇。

孝謙天皇

僧侶政權:

藤原仲麻呂之亂中孝謙上皇派贏了後,有著稱德天皇(孝謙上皇)寵愛的道鏡平步青雲,一路高升至太政大臣,獨掌大權。766年,升任法王,還建了法王宮,有一套官僚體系,有點類似幕府統治,法王和天皇平起平坐,可以號令天下。後來道鏡還覬覦皇位,在769年,發生了宇佐八幡宮神託事件,道鏡的弟弟向稱德天皇上奏收到了宇佐神宮的神諭,神諭是「道鏡若即位,天下太平」,並向天皇表示希望天皇傳位給道鏡,此事一出,朝野一片嘩然,遭到了很多貴族的反對。在11月7日,稱德天皇下召道鏡不能繼承皇位,這樣事件才平息了。

770年稱德天皇崩御,沒有了靠山的道鏡很快就被貶了,不久去世。這是日本第一個僧侶政權,貴族政權是道鏡之後藤原百川等人擁光仁天皇即位後掌控朝政才重新開始的。

桓武天皇遷都:

奈良時代末期,平城京的各大寺社勢力在非常強大,不但與政治勾結還干涉政治。783年,光仁天皇之子桓武天皇為了擺脫平城京各大寺社的影響,就命人在山背國(山城國)的長岡造營了新都城長岡京,造都過程很艱難,因為受到了來自平城京的守舊勢力的反對,造京的主持者藤原種繼因此被暗殺,後來桓武天皇將首都遷到了長岡京(現京都府長岡京市),不允許平城京的寺社遷過來,因此成功擺脫了寺社勢力。但遷來沒多久,因早良親王作祟事件,桓武天皇命人在長岡京北面的一塊平地修造了新都城,這就是平安京(現京都府京都市),隨後桓武天皇遷都於此。奈良時代結束。

長岡京復原模型

與平城京相比,長岡京較便利多了,靠著淀川,有著發達的水系,交通很方便

平安時代(公元784年—公元1192年):藤原氏最後的輝煌·律令制的衰落·武士的崛起

攝關政治的開始:

前文已經提到過藤原不比等的四個兒子都各自立家了,即藤原北家、藤原式家、藤原南家、藤原京家。在平安時代獨領風騷的藤原氏是四家中的藤原北家,當然,藤原北家掌權不是其餘三家送的,也是經過了激烈的政爭。

806年桓武天皇崩御後,平城天皇即位。第二年的807年,發生了伊予親王之變,藤原南家因此失勢。不久後平城天皇因病讓位於嵯峨天皇,在藤原北家的藤原冬嗣的輔佐下,嵯峨天皇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其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滿,已經讓位的平城上皇想奪回政權,在藤原氏家的藤原式子、藤原仲成的幫助下,準備推翻嵯峨天皇,但最後被嵯峨天皇打敗(葯子之變),藤原式家因此失勢。而藤原京家早在奈良時代的光仁天皇時期(782年)因冰上川繼之亂而失勢了,雖然京家的政治生命終結了,但在平安時代里,京家出了很多藝術、學術方面的人才,如被選進《古今和歌集》的著名歌人藤原興風、擅長高麗樂的舞蹈家藤原忠房、儒學者藤原冬諸等等。

南家、式家、京家都失勢後,沒有了競爭對手的北家開始了繁榮,藤原冬嗣深得嵯峨天皇的信任,將女兒嫁給了皇太子(後來的仁明天皇)。842年嵯峨上皇崩御後,藤原冬嗣的兒子藤原良房製造了承和之變,伴健岑、橘逸勢等一批與藤原氏對立的政敵被清除出去,藤原良房升任大納言,858年,擁自己的外孫9歲的清和天皇即位,於是良房成為了攝政以輔佐天皇。866年,發生了應天門之變,良房借應天門火災打擊了大伴氏與紀氏,大伴氏與紀氏都是大和朝廷時期就開始服仕天皇的古老的貴族世家,自應天門之變後,在良房的打擊下而退出了政治舞台。政敵清除後,藤原氏的以外戚身份進行統治的攝關政治開始形成。

藤原良房為以後藤原家的繁榮打下了基礎。藤原良房去世後,其子藤原基經接任,藤原基經於880年成為事實上的關白,獨攬大權,權傾朝野,甚至可以廢除天皇。藤原氏的統治從此開始。

《詠唱吧!平安京》 真柴真·著

菅原道真·遣唐使制度的終結:

891年,藤原基經去世,從藤原良房到藤原基經,朝廷政策偏向權門貴族,宇多天皇為恢復天皇親政局面,實施了抑制權門與保護農民的政策,提拔了藤原時平與菅原道真就任左大臣與右大臣來輔佐自己,宇多天皇的政治統治被稱為寬平之治。

自遣隋使到遣唐使,日本吸取中國文化已經有幾百年了,但當時航海技術不發達,穿越大海千里迢迢去中國非常危險,經常有船出事,因此以來,對遣唐使的非議越來越多,覺得應該廢除這個危險的行為。

遣唐使制度受到眾多反對除了因為航海技術不發達導致海難眾多以外,就是755年唐朝發生安史之亂後,強盛的唐朝從此衰落,社會變得動亂起來,遣唐使在唐朝的留學環境就惡化了。

最後在894年,擔任遣唐大使的菅原道真上書宇多天皇提議廢除遣唐使制度,天皇應許。自奈良時代開始,長達兩世紀半的遣唐使從此終結了。日本文化開始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不再像以前那樣模仿唐朝了,走上了發展本國特色文化的道路。

897年8月5日,宇多天皇讓位於年幼的醍醐天皇,讓位以後,藤原時平與菅原道真對立,最後在901年,因藤原時平的陷害,菅原道真被流放九州太宰府(現福岡縣福岡市),不久去世。

菅家左遷

901年,菅原道真被貶後,藤原時平掌握了政權,藤原時平將宇多天皇的回歸律令制路線繼續實行了下去,意圖恢復到過去的律令制社會,為之實施了一系列改革,國力因此一振,這就是延喜之治。

藤原時平去世後,其弟藤原忠平接任,忠平否定了回歸律令制路線,自藤原忠平開始,攝政關白正式成為官位。

武士的登台:

平安時代,莊園制進一步發展,過去的公地公民制不可避免地崩潰了,貴族們為了保護自己的莊園、兼并別人的莊園以及鎮壓民眾起義,將一些庄民武裝了起來,武士因此誕生。

這些武士團體逐漸從最初的小團體變為了以地方貴族為中心的大型武士集團。經過不斷相互鬥爭,最後形成了關東的桓武平氏和畿內的清和源氏,這些平氏、源氏都是來自於過去被脫離皇室身份的皇族。

939年,關東的平將門起兵叛亂,自稱新皇。這是日本歷史上第一個自立為帝的人,最後被打敗,這就是承平之亂。同年,藤原純友起初是去討伐海盜的,但卻率領海盜進攻朝廷,最後被打敗,這就是天慶之亂。

這兩個亂動搖了朝廷統治,朝廷軍去剿滅動亂時屢遭戰敗,最後是其他源氏平氏的士兵將叛亂平息下來了,說明朝廷已無力鎮壓叛亂,必須藉助地方武士的力量了,從這時起,地方武士的實力也開始得到中央的承認。

平安時代的武士·那須與一 (鳥取縣鳥取市·渡邊美術館·藏)

藤原道長·藤原氏的巔峰:

949年,藤原忠平去世。953年,朱雀天皇讓位於村上天皇,村上天皇為了擺脫藤原氏的控制而不設攝政關白,開始自己親自掌政,繼續走醍醐天皇時期的恢復律令制之路,這就是天曆之治。但實際上政權還是掌握在忠平的兒子們藤原實賴、藤原師輔兄弟手上。

967年村上天皇崩御後,因皇太子精神有疾,就算即位後也不能處理政事。因此藤原實賴成為了關白。兩年後,因藤原氏的排擠,導致左大臣源高明及一批貴族下台(安和之變),藤原氏的攝關政治因此進一步穩固。而此時,藤原氏的土地莊園開始大量增長,因此掌權的物質基礎越來越堅固。

藤原實賴去世後,藤原伊尹接任,之後藤原賴忠、藤原兼通、藤原兼家、藤原道隆、藤原道兼等人陸續接任。

996年,藤原道兼去世,藤原道長在與藤原道隆的兒子藤原伊周等人的政斗中獲勝並取得了政權。同年七月,道長升任左大臣。20年以後,1016年,道長就任攝政,此時藤原氏權力達到頂峰。

藤原道長是藤原氏的巔峰,其人生可謂是完美,幾乎實現了男人的所有夢想。不僅是全國最大莊園主、國家最高統治者、最強氏族藤原氏的族長,而且三個女兒都成為了皇后,還是多位天皇的外祖父。道長是後一條天皇、後朱雀天皇、後冷泉天皇的外祖父。據說還是《源氏物語》里的光源氏的原型。道長愛好文學,曾庇護過紫式部、和泉式部等女流文人,據說是《源氏物語》的第一位讀者,還經常催紫式部趕快出稿。

在一場宴會上,藤原道長詠出以下的和歌,來表達自己的心境。

この世をば

わが世とぞ思う

望月の

かけたることも

なしと思えば

漢譯(網路):

此世即吾世,如月滿無缺。

藤原氏的衰落:

1027年,藤原道長去世,其子藤原賴通接任,賴通將道長的繁榮繼續傳承了下去,著名的平等院鳳凰堂就是賴通修建的,但賴通去世後,藤原氏的輝煌也隨之去了。

藤原賴通的女兒藤原寬子嫁給天皇后沒有生出孩子,導致藤原氏對朝廷控制力迅速減弱,而且道長之後藤原氏屢次生不出女兒,甚至都把養女送進宮,而且養女入宮也屢次沒生出男孩,這樣就不能當天皇了,因此藤原氏權力的重要來源的外戚計劃崩潰。

賴通去世後,弟弟藤原教通接繼了賴通的位置,但是與藤原氏基本沒關係的後三條天皇(母親是禎子內親王)即位了,面對衰弱的藤原氏,後三條天皇趁機大力打擊藤原氏,藤原氏的莊園因此被皇室大量收走了,藤原氏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攝關政治也不能持續了,從後三條天皇開始,藤原氏的時代結束了。

院政以後的時代里,藤原氏再也沒有掌權了,雖然沒有實權了,但一直到江戶時代末期,朝廷一直設有攝政、關白職位,而且這兩個職位還是藤原氏壟斷的(豐臣家除外),在公家社會裡有一定的影響力。

五攝家:進入鎌倉時代以後,藤原氏的嫡流分成了五家,即是近衛家、鷹司家、九條家、一條家、二條家。直到江戶時代末期,五攝家壟斷了攝政、關白職位(豐臣家除外)。

藤原賴通命令修建的平等院鳳凰堂

國風文化:

貴族們的生活:

貴族們的衣服不再像過去那樣和唐朝有很大的相似性了。貴族們的衣服開始變得寬大起來,日本的審美大量被運用到衣服風格上,獨特的和風服飾開始誕生。當時宮中的女房裝束就體現了日本人的趣向及色彩感受,著名的十二單也是在這時誕生了

貴族們相信前世、宿命、因果等,信奉密教的加持祈禱與陰陽道。日常生活中,貴族們每天都要占卜今天什麼方位不能走(方違),這個常常給貴族們造成困擾,但也成為貴族們不出門或躲避不想見的人的借口。另外,貴族們還相信有怨靈、生靈的侵襲與詛咒,如菅原道真的怨靈故事、《源氏物語》里的六條御息所的生靈故事。

假名文字與文學:

9世紀以後,因為漢字太複雜了,於是出現了將漢字的一部分省略,用漢字的草書體來書寫的文字體系,假名文字就這樣誕生了,假名文字對表達日本語的文章來說非常適合。從宮中的女官(服侍皇族的女性職位)開始,假名文字逐漸在社會裡普及開來。

和歌方面,出現了六歌仙(在原業平、小野小町、僧正遍昭、文屋康秀、喜撰法師、大伴黑主)及藤原公任、壬生忠岑、壬生忠見等優秀歌人。宮中,雖然漢詩仍佔有主要地位,但和歌越來越流行,賽歌宴開始在宮中經常召開。

奉天皇之敕,紀貫之、凡河內躬恆等人編撰了《古今和歌集》,這是繼《萬葉集》之後的又一本和歌集。

為了通過侍奉皇族來為自家提升勢力,貴族們將受到良好教育的的女兒送進了宮中去侍奉皇族,日本沒有太監就是因為這個,侍奉皇族是提升自家勢力的好機會,貴族們怎麼會把這麼好的機會讓給外人呢。隨著大量受到良好教育的女性們進入宮中,女房文學開始興起,女流文人輩出,優秀作品們如雨後春筍般地湧現了出來。

物語文學上,最著名最優秀的作品是紫式部創作的以理想貴族光源氏為主角的《源氏物語》,其他的有取材輝夜姬傳說的《竹取物語》、收集各種戀愛故事的《伊勢物語》等等。還出現了日記與隨筆文學,代表作有紀貫之的旅行日記《土佐日記》、清少納言的隨筆《枕草子》、表現對丈夫藤原兼家不滿的藤原道綱母的日記《蜻蛉日記》、和泉式部的戀愛日記《和泉式部日記》,藤原道長的日記《御堂關白記》等等。

凈土教的傳播:

11世紀後,在京都流行病蔓延與火災頻發,地方也動亂紛紛,整個社會都動蕩不安。因此,末法思想(即末法之世即將到來,佛教文化)在民眾里普遍傳開,民眾開始祈願死後能投生好的世界,凈土教因此誕生了。凈土教相信人們如果在生前信奉並在心裡念如來、菩薩名號的話,死後就能被如來、菩薩接引到極樂世界去(往生)。僧侶空也為凈土教傳到民眾中作出了重大貢獻,社會上開始出現一些小型的念佛集團。在貴族社會裡,天台宗的學僧源信(惠心僧都),將凈土教的思想與念佛往生的方法寫成了一本書《往生要集》,在當時的貴族中有著巨大的影響。另一方面,「神佛習合」進一步發展,出現了神以佛的姿勢現身(權現)、本地垂跡說等等。

紫式部、清少納言、和泉式部:

平安時代是個女流文人輩出的時代,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紫式部、清少納言

以及和泉式部

紫式部的代表作是《源氏物語》,紫式部才華出眾,文筆很好。性格有點內向懦弱,該書描繪了華麗的宮廷生活與戀愛故事。紫式部對宮廷生活描繪得很細膩與精緻,和歌也應用得很好。

紫式部是害羞內向的設定吧,不知為啥想到了超高校級的「文學少女」(逃……

清少納言的代表作是《枕草子》,少納言是個開朗外向,受眾人喜歡、生性好強、有領導力的人,也可算是女漢子吧~ 該書有點像少納言的微博,少納言在裡面寫下了很多她的宮廷生活經歷與感受,全書給人一清新的感覺,該書最著名的就是少納言的那句口頭禪「這個真有趣呀」。(少納言的設定是大小姐設定吧~)

該書里的兩個故事在日本是家喻戶曉的,一是少納言的對春夏秋冬的美的感悟,春以曙為最,夏則夜晚,秋則黃昏,冬則晨朝;還有個是中宮(天皇的后妃)定子在大雪天里的寢殿里,問下面女官眾里的少納言:「香爐峰的雪是什麼樣子啊?」,少納言聽後,站起來走向了帘子,把帘子一下子拉開了,潔白的雪顯露了出來,少納言歡快地說:「就是這樣!」這個故事應用了中國唐朝詩人白居易的一首詩「遺愛寺鐘倚枕聽,香爐峰雪拔簾看」。

紫式部與清少納言都是出自貴族世家,紫式部(978—1016),優秀作家、歌人、中古三十六歌仙之一、女房三十六歌仙之一,名字不詳,只知道姓藤原,屬於藤原北家,父親是優秀學者、詩人藤原為時。丈夫是藤原宣孝,有一女大二三位,也是優秀歌人,登過小倉百人一首。紫式部36歲時,丈夫去世了,之後紫式部應召進宮服侍中宮彰子去了。

清少納言(966—1025),優秀作家、歌人、中古三十六歌仙之一、女房三十六歌仙之一。和紫式部一樣名字不詳,只知道姓清原,清原家是天武天皇的皇子舍人親王的家系,少納言父親是著名歌人清原元輔,她的曾祖父也是著名歌人,是清原深養父。丈夫是橘則光(橘氏·橘三千代的家系),育有一子橘則長,一女小馬命婦。996年,少納言進宮作為女房服侍中宮定子。

和泉式部的代表作是《和泉式部日記》,和泉式部是個熱情奔放、追求真愛的女人,一生中和很多男人都有過戀愛關係,在該書中,和泉式部描繪了她與親王的愛情。(感覺和泉是溫柔、散漫、一直笑眯眯的設定)

清少納言與和泉式部貌似都沒有與紫式部有過交往,但是紫式部對兩人都有過評價。

對清少納言的評價

清少納言這人端著好大的架子。她那樣自以為是地書寫漢字,其實,仔細看來,有很多地方倒未必都是妥善的。像她這種刻意想要凌越別人的,往往實際並不怎麼好,到頭來難免會落得可悲的下場;加以每好附庸風雅,故而即使索然無味的場合,也想勉強培養情緒,至於真有趣味之事,便一一不肯放過,那就自然不免出乎意料,或者流於浮疏了。像這浮疏成性的人,其結果如何能有好的道理呢?

對和泉式部的評價

以和泉式部之稱謂而為世人所知者,較諸前文所述齋院中將,在文章方面有更有益的表現。當然,這位和泉者也,在男女關係方面,固有其不足稱道之處;但是,觀其寫給對方的詩文,倒是充分流露出其人才華,即使她隨興所至的遣詞用字之間,也都頗有可賞者。至於其所擅長的詩歌,雖然不見得是什麼十分了不起的傑作,有關古典的知識,以及理論方面,也都還稱不上是正格的詩人;不過,通觀其作品,於隨意談說種種之際,總有一些引人注目之處。只是,對於他人所詠的詩歌每好動輒議論,則又未必是能者流也。要之,可視為長於自然吟詠之輩罷了,孔飛令人肅然起敬之高手。

與少納言相比,給和泉的評價就沒那麼刻薄了,也許是因為紫式部侍奉的中宮彰子與少納言侍奉的中宮定子是競爭對手吧。

來段小花絮~

紫式部吐槽少納言

少納言確實愛說各種有趣~

少納言的反擊

上述當然不是歷史而是玩笑~

和泉式部的日記寫得很不錯,從中可以看出和泉的情場技術真的超高,也可以看出日本人對於感情真的是很委婉。和泉也是很可憐,一生中,所愛的人都一個個離他而去,連女兒小式部內侍也因難產而死,最後孤獨終老。

不過,對於有點懦弱與內向、未有過纏綿愛情經歷的紫式部來說,面對少納言與和泉,大概是這個表情吧(笑)

治天之君·院政的開始:

1068年,後三條天皇即位。1069年後三條天皇頒布了「莊園整頓令」,頒布此令是想打擊藤原氏,效果很不錯,藤原氏權力重要物質基礎的莊園被大量收走,那些向藤原氏進貢土地的小莊園主們看藤原氏失勢,就離開藤原氏而去向皇室進貢土地,因此皇室的物質基礎大大增長,再加上前述的藤原氏外戚計劃破產,攝關政治崩潰,藤原氏的時代從此終結了。

此後,後三條天皇本想讓位於白河天皇,然後自己作為上皇展開院政,結果讓位後沒多久後三條上皇就崩御了。

1086年,白河天皇仿效其父讓位於年幼的堀河天皇,自己作為上皇展開統治,院政開始。雖然皇室好不容易將權力從藤原氏手裡搶了回來,但天皇還是不能親政,而是天皇父親的上皇作為「治天之君」開始垂簾聽政。白河上皇還組建了一個自己的軍隊·北面武士,其中多出自平氏。

白河上皇和後來的後白河上皇是院政時期最輝煌的上皇,將國家政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統治國家達幾十年,尤其是白河上皇,長達六十多年。院政和過去的藤原氏攝關政治幾乎一致,只不過是掌權者從外祖父換成了父親,天皇仍然被上皇牢牢掌控,也能被上皇隨意換掉。

白河上皇(車內人)出行中

源、平兩氏的崛起:

繼承平天慶之亂以後,武士勢力逐漸強大了起來。1028年,發生平忠常之亂,起初朝廷是派自己的軍隊去應戰,結果朝廷軍無能,屢戰屢敗,朝廷便改派清和源氏的士兵去應戰,源氏迅速平息了平忠常之亂。從此關東的平氏勢力被源氏取代,二三十年後,東北地區發生被稱為前九年之役、後三年之役的叛亂,兩次叛亂都被源氏平息了下來,源氏勢力從此進入東北地區。之後,就如過去藤原氏那樣,關東、東北的小莊園主們紛紛向源氏寄進土地,源氏物資基礎大大增長。之後源氏成長為以源義家為中心,擁有廣闊地盤與大量武士的強大勢力,但京都朝廷歧視源氏首領身份卑微,不願其進入政界,因此源氏在源義家時達到頂峰,之後便走下坡路了。

雖然桓武平氏因平忠常之亂丟失關東的地盤,但在之前,平息平將門之亂的平貞盛的兒子平維衡,已經把平氏的根據地轉移到了近畿的伊勢(現三重縣),從平維衡的後代平正盛、平忠盛起,開始與院政結合,進入中央政界。

源義家討伐敵軍 《後三年合戰繪卷》 國寶 (玄慧、巨勢惟久等·作)東京都台東區·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榮華一夢·平氏政權:

1155年,近衛天皇崩御。皇室內部為皇位繼承權發生了激烈的紛爭,想複位重當天皇的崇德上皇與弟弟雅仁親王對立,最後在他們的父親鳥羽法皇的主持下,雅仁親王成功即位,改元寶元,是為後白河天皇。鳥羽法皇崩御後,崇德上皇派與後白河天皇派發生爭奪皇位的戰爭,此時,後白河天皇重用了平清盛、源義朝等武士來對抗崇德上皇派,不負眾望的源平武士們最後成功消滅了崇德上皇派。但戰亂平息後,朝廷內部發生矛盾,後白河上皇與二條天皇對立,不服封賞比平氏少的源義朝等人於1159年發動保元之亂,平清盛聞訊後,趕回京都消滅了源義朝勢力。之後,平清盛因平息保元之亂與平治之亂有功,受到了後白河上皇的喜愛,再加上有力的競爭對手已經被消滅了,且平清盛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因此不停地被陞官,1167年升任太政大臣,權傾朝野,一時間,朝廷上滿朝都是平家人。

這是日本第一個武家政權,又名六波羅政權,開創者是平清盛,和後面的武家政權不同是平清盛未建立幕府,而是居住在京都,以太政大臣職位進行統治。

後來平清盛與後白河法皇矛盾越來越重,1177年,後白河法皇的打倒平氏計劃(鹿谷陰謀)被發現,因此在1179年平清盛囚禁後白河法皇,後白河法皇的院政被迫中止,平清盛獨攬大權。1180年,平清盛迫高倉天皇退位,擁自己5歲的孫子即位,是為安德天皇。

平家最榮時期的場景,平清盛的子孫相繼出世,兩個兒子成為左大將、右大將。 我身榮華·《平家物語繪卷》 東京都日野市·明星大學·藏

源平合戰·平氏的滅亡:

1180年,後白河法皇的兒子以仁王號令各國源氏討伐平氏,各國源氏紛紛響應,源平合戰開始。源義仲(木曾義仲)、源賴朝等人受命率兵討伐平氏。

1181年平清盛病逝。之後是其子平宗盛接班,但平宗盛缺乏其父的才能與威信,後白河法皇院政勢力開始復甦,此時又恰逢養和大饑荒,種種因素交織下,1183年,平氏軍敗給了進攻京都的源義仲軍。1183年,無計可施的平宗盛帶著三神器與8歲的安德天皇逃離京都。平氏本來想帶後白河法皇逃的,但因關白藤原基通向法皇提前告知而沒有得逞,法皇躲進了比叡山延曆寺,準備和源義仲會和,

平氏帶著安德天皇與三神器逃走後,源義仲拿下了京都,但源義仲的恢復京都治安計劃失敗,而且源氏的士兵們因糧食問題到處燒殺搶掠,連公家也不能倖免,因此民間與朝廷都怨聲滔天。

因源氏士兵燒殺搶和平氏遺留下的土地的分配等原因,後白河法皇與源義仲矛盾越來越嚴重,1183年,源義仲發動了法住寺合戰,囚禁了後白河法皇。源賴朝因此派遣兄弟源范賴、源義經等人攻打源義仲,眾叛親離的源義仲在源范賴、源義經大軍的猛攻之下,在粟津戰死。

1183年二月初,源氏軍在源范賴、源義經的帶領下,率軍九萬西征平氏。二月七日,源氏平氏會戰與一之谷,一之谷合戰中平氏大敗,平通盛、平忠度、平敦盛等平氏大將戰死。殘餘的平氏軍退守屋島。源氏因為不擅長水戰而暫停了追擊平氏,在戰爭重開的期間,平氏曾派使者進京與源氏談判,源賴朝全拒絕了。

1184年,戰爭重開,源范賴率領源氏軍出征,但因補給困難、武士思鄉而戰況不利,源賴朝於是派在京都的源義經率軍出征。

1185年,源義經在壇之浦海戰中大戰平氏,經過一番激烈戰爭之後,平氏戰敗,平氏首領平宗盛等人被俘,二位尼(平時子)抱著安德天皇與三神器投入了海中,源平合戰結束。同年,為了政權,源賴朝逼死了源義經。之後源賴朝繼續攻滅了國內的反對勢力,成功掌權。

1192年,源賴朝被封為征夷大將軍,在鎌倉(現神奈川縣鎌倉市)開幕。平安時代結束。

源平合戰圖屏風 (山口縣下關市·赤間神宮·藏)

鎌倉時代(公元1192年—公元1333年):幕府統治的開始·武家時代的來臨

武士的統治·御家人:

1192年,二條上皇封源賴朝為征夷大將軍。隨後源賴朝在鎌倉開幕。由京都朝廷公卿統治的時代結束了,由武士統治的時代開始。

在鎌倉時代,有一種群體叫「御家人」,御家人制度是鎌倉幕府統治的基礎。御家人是源平戰爭中同源賴朝結成主從關係的武士,即其家臣。本來這些武士是各地的在鄉領主、庄官或名主等等,源賴朝為得到他們的長期效忠,承諾保護他們的原有土地、據戰功賞賜新土地。為此,御家人要無條件服從幕府將軍。

雖然武家時代來臨了,朝廷失去了政權。但是幕府並沒有否定京都朝廷的土地所有權,京都朝廷的公家政權也得以保留。另一方面,雖然武家有著強大的軍事,但其統治合法性還是需要天皇的支持,在形式上,京都朝廷仍任命幕府將軍與各國國司,有點像現代的君主立憲。

北條家專權:

1199年2月,源賴朝去世。源賴朝去世後,其子源賴家就任二代將軍,賴家缺乏其父的政治才能與權威。而且還獨斷專行,重用岳父,排擠幕府元老,引起眾多高級御家人不滿。

源賴朝死後就出家為尼的北條政子重新回到了幕府,在其父北條時政及一些幕府元老支持下讓賴家從將軍位置上引退了下去,扶持其弟源實朝上了將軍。

實朝喜愛公家文化,與朝廷關係很好。1219年,實朝在就任右大臣儀式的途中被哥哥源賴家的遺兒源公曉殺害,之後公曉也被殺,源氏血脈就此斷了。北條時政立藤原攝關家的年幼的藤原賴經為將軍,自此以後的將軍成為虛設,北條氏掌握了幕府的實權。

自藤原賴經開始,鎌倉幕府的將軍都來自於藤原氏(九條家)與皇族。

後鳥羽上皇討幕:

鎌倉幕府成立後,京都朝廷一直對武家政權充滿危機感,很想消滅武家政權。源實朝被殺害後,因為繼承人問題,幕府內亂。於是在1221年,後鳥羽上皇趁幕府內亂起兵討伐北條家,承久之亂開始,但響應上皇號召的人寥寥可數,僅僅一個月討幕軍就被幕府軍打敗了。幾位上皇被流放,將領貴族們被處罰。

與元朝的戰爭:

從1268年開始,元朝多次向日本發出詔書要其臣服,甚至武力威脅,但仍被鎌倉幕府的掌權者北條時宗拒絕。於是1274年元朝進攻日本,幕府派全國御家人們去應戰,在博多灣與元軍進行了激烈的戰爭,連連敗退的日軍退守太宰府,當夜,元軍為防止日軍偷襲便回到了船上,當夜,一場意外的颱風刮沉了元軍200餘艘船,死傷嚴重,剩下的船不得不返航,元朝第一次對日戰爭失敗,這次戰爭被稱為文永之役。

但元朝仍不死心,1279年滅掉南宋後,再度兩次遣使日本要求臣服,北條時宗兩次斬殺元使,以示繼續抵抗決心。1281年,元朝兵分兩路,從朝鮮半島、中國江南分別派出軍隊出發,從朝鮮出發的東路軍進攻博多灣,對日本造成一定傷害。7月,元軍全部主力集合鷹島,準備全面進攻日本,但在進攻前的一個夜晚,又遇上了狂風,兵船大部分沉沒,元軍僅一小部分得以生還,於是元朝第二次對日戰爭又告失敗,這次戰爭被稱為弘安之役。

在與元戰爭里,兩次毀滅元軍艦隊的風被日本人稱之為「神風」,因為「神風」這個因素,使日本開始有了「日本是神國」這個意識。

另外,在日本國內,最初幕府掌政還是集體協商制度,但1268年北條時宗趁元軍來犯進一步發展了北條家專制,大量提拔北條家的人任各國守護職。

文永之役·鳥飼瀉之戰 《蒙古襲來繪詞》 御物 (1890年·細川家家臣大矢野家·獻納) 東京都千代田區·皇居·三之丸尚藏館·藏

鎌倉幕府的衰落:

與元戰爭結束後,因為沒有獲取敵人的土地,所以對參戰的御家人們無法賜予獎賞,導致已經出了大量錢參戰的御家人們變得窮困,御家人與幕府的關係開始出現破裂,後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實行了德政令,但不但沒起效還導致御家人們進一步貧困。進了14世紀後,御家人對幕府越來越不滿。御家人為了解決戰爭導致的貧困,開始大力侵佔土地,有一部分御家人轉變為了地方領主。

另一方面,御家人這些做法加速了各地的地頭、庄官等脫離幕府,形成獨立的封建領主的過程。因御家人貧困等經濟問題,各地領主為了多收稅而加重了對農民的剝奪,使得很多莊園農民被迫逃亡他地,他們以非御家人出身的武士為中心,組成團體,佔山為王,時常組團去攻擊莊園搶劫財物,這些人被稱為惡黨。這些劇變,受害最嚴重的還是農民,農民都處境越來越差。

在社會矛盾越來越重的時候,北條家的專制力度越來越強大,地方守護等各種要職基本被北條家壟斷。

1317年,14歲繼任掌權的北條高時熱衷歌舞與斗狗,不理政事,大權旁落。1322年,奧州地區的豪族安東家上訴幕府求解決其與某家族的矛盾,獨攬大權的幕府內管領長期收雙方的賄賂,故意久而不決,結果導致安東家叛亂,儘管最後叛亂被鎮壓下去,但幕府權威一落千丈,至此,無論是外樣御家人或非御家人,大部分武士的心都離開了幕府,伺機反叛。

後醍醐天皇討幕:

在13世紀中期,關於皇位繼承,皇室分為持明院統(後來的北朝)和大覺寺統(後來的南朝),幕府提議兩統輪流做天皇。於是在1318年,大覺寺統的後醍醐天皇即位,後醍醐天皇渴望恢復天皇掌握國家大權的局面,因此,後醍醐天皇停止了其父宇多上皇的院政,親自執政。錄用政治人才,並利用幕府權威下降來秘密進行倒幕。

1331年,後醍醐天皇發兵討幕,被鎌倉幕府打敗,後醍醐天皇被流放到隱岐島(現中國地區北面的小島),鎌倉幕府擁量仁親王登基,是為光嚴天皇。後醍醐天皇雖被流放,但各地的討幕勢力仍擁護後醍醐天皇。

1333年,倒幕勢力幫後醍醐天皇逃回本州,隨後後醍醐天皇起兵討幕,鎌倉幕府派足利高氏(日後的足利尊氏)去攻打討幕軍,但足利尊氏倒向了後醍醐天皇,轉頭進攻鎌倉幕府,鎌倉幕府滅亡,鎌倉時代結束。

後醍醐帝笠置山皇居靈夢之圖 (尾形月耕·繪)

鎌倉時代的佛教與文化:

自王朝國家誕生的武士們,隨著源平兩氏的崛起,脫離了朝廷,在東國開始了新的時代,新的文化也隨之誕生。

從院政期開始,隨著武士階級的崛起,民間與武士文化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在鎌倉時代,開始了一場民間與武士文化的繁榮,因此鎌倉文化具有平民化與武士化的特徵。另外,除民間與武士文化以外,因為與宋朝元朝的交流以及平安時代末期的社會動亂,佛教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新興的佛教:

由於戰亂導致社會不安,於是民眾們開始認為「末世」(佛教用語,指不好不詳的時代)到來了,不安與恐懼在社會蔓延開來,以前那些以貴族為中心的佛教思想已經不能滿足民眾的需求了,於是新的佛教思想開始誕生,1175年凈土宗創立,1124年親鸞創立凈土真宗(一向宗),1274年一遍創立時宗,1253年日蓮創立日蓮宗(法華宗),1191年榮西創立臨濟宗,1227年道元創立曹洞宗。

凈土、一向、時宗、日蓮都是從本土的舊佛教誕生的,都主張簡單修行就可以得救,因此在普通民眾里影響很大,如凈土宗主張念「阿彌陀佛」就可以得救。

臨濟、曹洞就是禪宗,在武士里非常流行。雖然禪宗早在唐朝就已經來日,但是到了臨濟與曹洞宗被創立以後,禪宗才在日本興盛起來,臨濟與曹洞的修鍊方法也很簡單,認為只要堅持坐禪冥思就可以消除妄念而成佛。禪宗的觀念很適合那些缺乏文化且強調視死如歸的武士的需要,因此受到了鎌倉幕府以及武士階級的尊崇,源賴朝、北條氏均信奉禪宗。

一邊走一邊念佛 國寶 《一遍上人繪傳》(圓伊·繪) 東京都台東區·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傳統佛教的改革:

隨著新興佛教的誕生與武士平民階級的崛起,天台宗、真言宗以及南都六宗都感到了來自新時代的衝擊,都在儘力保全自己,隨著新文化的興起,傳統佛教里反省現狀與改革的呼聲越來越大。

天台宗與真言宗作為受朝廷尊崇的宗派,因此其地位與權威得到了朝廷的保障,朝廷還授予了從兩宗出身的皇族與貴族崇高的地位,兩宗都持有大量莊園,經濟也很富裕。

南都(奈良)的各大宗派里,出現了各種改革,高升(明惠上人)的改革再興了華嚴宗;貞慶的改革再興了法相宗,叡尊的改革再興了律宗,南都的佛教從此煥然一新。

佛教的變化也影響了日本的本土信仰,隨著神佛習合的深入、元朝入侵等,神國思想越來越深入人心,開始出現為本土信仰創立獨立宗教的活動,從伊勢神宮外宮的神官度會家行著《類聚神衹本源》開始,伊勢神道開始形成。

伊勢神宮的外宮(豐受大神宮) 三重縣伊勢市·伊勢神宮

鎌倉時代里,雖然唐朝已經遠去,但日本與接下來的宋朝繼續了交往,大量的宋朝文化傳到了日本。宋朝朱熹的學問作為「朱子學」也是這個時候被傳到了日本,在後醍醐天皇時期,僧侶玄惠給後醍醐天皇講授了朱子學等儒家學問,對天皇的討幕計劃與建武新政有很大的影響。

在寺院建築方面上,受到了宋朝文化的影響。僧侶重源將宋朝的建築技術帶到日本,運用到了東大寺的復建中,這個技法創造的建築被稱為「大佛樣」。另外,鎌倉中期以降,因為禪宗的影響,宋朝的禪宗寺院建築樣式也傳入了日本,出現諸如功山寺佛殿、善福院釋迦堂等禪宗樣建築。也影響了本土的傳統和風建築。

在雕塑方面,出現了運慶、快慶等優秀佛像雕刻師,這個時期的佛像雕塑的最大特點就是寫實與生動性強,如東大寺南大門金剛力士像、世親像、高德院阿彌陀如來像(鎌倉大佛)等。

隨著武家社會的到來,大量的優秀甲胄與刀劍被製造出來,也成為了日宋貿易的重要輸出品。

建武新政:(公元1333年—公元1336年):天皇的親政夢·武士的反擊

1333年,打敗鎌倉幕府後,後醍醐天皇掌握了政權,後醍醐天皇想建立以天皇為中心的政權,就像過去的天智天皇、天武天皇那樣的天皇親政局面。於是實施了一系列強化朝廷權力的改革,是為建武新政。

但是時代已經變了,後醍醐天皇的新政引起了足利尊氏與武家的不滿。因此足利尊氏起兵進攻京都,楠木正成、北畠顯家在京都打敗足利尊氏,足利尊氏敗退九州,第二年足利尊氏在九州站穩了腳跟,在九州期間,足利尊氏意圖去獲得戰爭的正當性,因為他攻擊後醍醐天皇完全是叛徒行為,沒有正當性,於是足利尊氏去遊說光嚴上皇,後醍醐天皇是大覺寺統,光嚴上皇是持明院統,光嚴上皇也很想振興持明院統,於是支持足利尊氏,就這樣足利尊氏得到了光嚴上皇的院宣,有了正當性。足利尊氏再次進攻京都,後醍醐天皇派新田義貞、楠木正成應戰,一番苦戰後,楠木正成戰死,新田義貞逃回京都。

後醍醐天皇帶著象徵皇權的三神器逃到京都郊外的比叡山,後醍醐天皇政權崩潰。足利尊氏在京都擁持明院統的豐仁親王即位,是為光明天皇。

光明天皇即位後,足利尊氏開始著手解決後醍醐天皇的事,以讓皇權統一,鞏固持明院統的皇位。當時後醍醐天皇正躲在比叡山的,在足利尊氏許諾了大量條件後,後醍醐天皇接受足利尊氏的和約將三神器傳給了光明天皇,但是,雖然奉後醍醐天皇為上皇的諾言是實現了,但後醍醐天皇實際上處於被軟禁的狀態下,不甘於此的後醍醐天皇悄悄地從京都逃到了奈良的吉野,逃跑途中,後醍醐天皇宣稱給北朝的三神器是贗品,真品在自己手裡。隨後在吉野建立南朝,與北朝、室町幕府對持。

後醍醐天皇像 (神奈川縣藤澤市·清凈光寺·藏)

室町時代(公元1336年—公元1573年):羸弱的幕府·動亂的時代

南北對峙:

1336年,後醍醐天皇逃到奈良的吉野並建立南朝,京都的北朝與吉野的南朝對峙的南北朝時代開始。1338年,北朝的光明天皇封足利尊氏為征夷大將軍。北朝以足利氏為中心,擁有大量武士支持。南朝以北畠親房等的公家為中心,也有一部分武士支持。

後醍醐天皇逃到吉野後,派了大批皇子去北陸、九州駐守,繼續對抗北朝與室町幕府。

在剛開始南北朝還有戰事,但1338年北條顯家、新田義貞等大將去世和1339年後醍醐天皇崩御後,南朝已經沒有實力和北朝對抗了。但因室町幕府足利兄弟的矛盾而倖存了幾十年。

1392年,南朝的後龜山天皇接受了三代將軍足利義滿的和約。將三神器傳給了北朝的後小松天皇,並讓位於他。南北朝時代以北朝的統一而告終。

兄弟鬩牆:

幕府建立初期,初代將軍足利尊氏掌握大權,其弟足利直義行使政務實權,但兩人因統治理念的差異而發生衝突。

足利兩兄弟的矛盾後來發展成全國性的動亂,並輪流與南朝合作打擊對方,本來已經沒有實力與北朝對抗的南朝因為兩兄弟的矛盾而多活了幾十年。

1350年,足利兄弟和好,但在1352年,取得南朝天皇支持的足利尊氏消滅了其弟足利直義。之後,尊氏派、舊直義派、南朝派三方繼續混戰,持續了十幾年,其中南朝派在舊直義派支持下曾兩次進攻京都。

絹本著色傳足利尊氏像 (廣島縣尾道市·凈土寺·藏)

羸弱的室町幕府·守護大名的興起:

室町幕府和鎌倉幕府與江戶幕府相比,是一個支配力較弱的政治組織。和鎌倉幕府不同,室町幕府未擁有御家人那樣的主從關係很強的家臣,為了對抗朝廷等勢力與鞏固幕府統治,只有依靠各國守護的力量。因此各國守護得到了幕府的支持、土地等等。守護們心裡也各有小算盤,他們各自擴張自己勢力,吞併莊園,把國內武士編入自己家臣團。成為擁有自己領地、統治農民、與國內武士結成主從關係的領主,這就是「守護大名」,守護大名領國制開始形成,守護大名也逐漸開始干預幕政。隨著守護大名的形成,莊園制日益走向衰落。

守護大名細川家的宅邸 國寶 洛中洛外圖屏風(上杉本) 山形縣米澤市·上杉博物館·藏

三代將軍足利義滿的統治:

室町時代里,前半部分是南北朝戰亂,後半部分又進入了戰國時代,整個時代里,只有三代將軍足利義滿時期是安定時期。

足利義滿在京都的室町修建了宅邸—花之御所,從此在裡面掌政,這就是室町幕府名字的由來。足利義滿一生致力於提高將軍的權威,除奪取了朝廷的許多權力以外,還大力打擊守護大名防止其干預幕政,起兵消滅了一些守護大名,如美濃之亂、明德之亂。

1392年,足利義滿迫使已經完全無力的南朝的後龜山天皇退位,讓其將三神器傳給了北朝的後小松天皇,實現了全國的統一,日本迎來了一場短暫的安定時期。

1401年,為了與明朝貿易,足利義滿派遣使臣至明朝,明成祖允許日本以朝貢的形式去與明貿易,日明貿易開始,足利義滿在文書中自稱日本國王,明朝也承認了這個稱呼。

後來足利義滿辭官出家,但權力絲毫未減一分,其所作所為效仿皇室,儼然如皇族一員,在武家居將軍之上,在公家居上皇之上,在寺院則儼然形同法皇。

1408年,足利義滿去世,後面而來的繼承問題等一系列問題、矛盾,國家再次變回了動蕩時期。從此整個室町時代再無安定時期。

足利義滿之後,各守護大名繼續成長了起來,變得日益強大,地方分裂主義傾向日益增強,幕府與大名之間的衝突不斷發生。

三代將軍足利義滿像 京都府京都市北區·鹿苑寺·藏

足利義滿宅邸—花之御所 國寶 洛中洛外圖屏風(上杉本) 山形縣米澤市·上杉博物館·藏

室町幕府的衰落·一揆的興起:

足利義滿後,幕府再也無法應對來自守護大名的威脅了,如六代將軍足利義教時期,永亨之亂髮生,幕府只是借守護大名相互牽制才勉強平息了戰爭。

室町時代同時也是一個村落為單位的自治比較發達的時代,以武士化的有力名主為中心,農民們超越莊園的界限結合成團體,這就是「惚村」。

所謂「一揆」,就是是人民為了某種需求而聚在一起向政府索要。「一揆」本來是指同心協力,團結一體。後來指人民反抗統治者。一揆並不是全都是人民武裝起義,他們經常是為了本身的訴求而與掌權者談判,若談判破裂才會動武力。

因幕府統治的衰退,在近畿附近,以忽村為中心的一揆事件頻頻發生。後來幕府連京都的治安也維護不了了。

三河一向一揆 (月岡芳年·繪)

戰國的來臨:

面臨社會的動亂,守護大名之間以及其家族內部逐漸分成兩派,相互鬥爭,但是此時的紛爭已經不是以前那樣局限在各國內部的糾紛,而是發展成把領國卷進去的大紛爭,全國大名的鬥爭也波及到了幕府,而此時幕府發生了將軍職位之爭,最後在1467年,應仁之亂開始,全國三分之二以上的守護大名分為兩派,都捲入這場戰爭,25萬大軍以京都為主戰場,在全國各地混戰,戰國時代開始。

應仁之亂最後因為各國農民起義、家臣叛亂等事件頻發而未分勝負就結束了戰爭。這場戰亂使京都幾乎變成廢墟。戰亂中八代將軍足利義政讓位與其子後退隱山林,新任的九代將軍足利義尚更無權威,其政令不出山城一國,將軍權力進一步被削弱,後來還被戰國大名掌控。另一方面,將軍權力削弱導致莊園領主沒落,因此朝廷公家、寺社等失去了收入來源,有不少公卿為了生存只好下鄉乞食在地方大名門下。

應仁之亂勢力圖

戰國時代(公元1463年—公元1573年):下克上·戰國大名·織田信長的野望

戰國大名的崛起:

應仁之亂與明應之變後,室町幕府威信完全喪失,成為一個只能控制京都及其附近的地區政權,隨後被細川家控制,16世紀以後,室町幕府變成有名無實的存在。

地方上,有些領國的守護大名的政權被強力的家臣奪了,這就是下克上。如織田家、毛利家、德川家等這些都是通過下克上而上位掌權的。並不是所有守護大名都被下克上了,有一部分沒有被下克上,而是由原來的守護大名轉變為戰國大名,但非常少,有島津家、今川家、武田家等。除了以上這些以外,還有極少數的戰國大名是由其他人士轉化而來的,如美濃國的齊藤家原為賣油商人。

各國大名紛紛成為戰國大名,掌握精兵,割據一方,在自己的領土內稱王稱霸。不服從室町幕府與皇室的命令。

武田信玄(左一) 上杉謙信(左二)一騎討像 (長野縣長野市八幡原史跡公園)

另一方面,因幕府統治力度下降,各國內部的武士、農民等頻繁起義,如山城國一揆、一向一揆等等。另一方面,地方自治進一步發展,出現了一些經濟繁榮的自治城市,如堺(現大阪府堺市)、博多(現福岡縣福岡市)等等,這些是由當地的市民、商人等群體共同統治。在京都,工商業也團結起來組成了「町眾」。

堺 (住吉祭禮圖屏風)

與歐洲文化的接觸:

1543年,一些葡萄牙人遇海難漂流到了種子島,他們的行李中有歐洲的火槍,當地領主購買了葡萄牙人的火槍(種子島火槍)。後來通過堺、國友(現滋賀縣長浜市國友町)等城市,火槍在戰國大名里普及起來,戰爭方式與築城技術因此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之後,日本開始與歐洲國家頻繁貿易,火槍、火藥等東西陸續傳入日本。

1549年,耶穌會的傳教士聖方濟各·沙忽略來到九州的鹿兒島(現鹿兒島縣鹿兒島市),基督教傳入日本。之後,在西國諸大名的保護下,基督教繼續傳播,大量傳教士從歐洲不斷地來日,各地的教堂、傳教士學校、醫院等等陸續建立。1582年,在九州一些大名的支持下,組成了4人少年使節團出發歐洲去拜見教皇,這就是天正遣歐使節團。

織田信長的野望:

尾張國(現愛知縣)的大名—織田信長,剛開始是默默無聞,還被人們稱為「尾張的大傻瓜」,在1560年,在桶狹間以三千多兵力打敗了率領兩萬五千大軍的今川義元,從此名聲大噪,開始了統一天下的道路。1567年9月,織田信長打下稻葉山城並將其改名岐阜城(現岐阜縣岐阜市),在岐阜城製作了「天下布武」朱印。

1568年,織田信長應天皇與足利義昭之邀,上京廢黜了十四代將軍足利義榮,扶持足利義昭上位,從此挾天皇與將軍以令天下。1570年在姊川打敗了背叛他的淺井長政與朝倉義景,第二年進攻一直與他對抗的比叡山延曆寺,並放火燒毀了延曆寺。1573年織田信長放逐了十五代將軍足利義昭,改元天正。室町幕府滅亡,室町時代結束。同時,戰國時代結束。

紙本著色織田信長像 (狩野元秀·繪) 愛知縣豐田市·長興寺·藏

安土桃山時代(公元1573年—公元1603年):織田信長的隕落·豐臣秀吉的天下統一

織田信長的隕落:

織田信長放逐足利義昭後,繼續統一天下,同年,在伊勢(現三重縣)的長島發生了長島一向一揆(一向宗信徒起義),信長殘酷鎮壓了一向一揆。1575年,信長進攻甲斐(現山梨縣)的武田勝賴,這次用上了使用大量火槍的戰術(長筱之戰)。

1576年,信長在琵琶湖畔修建了華麗的五層天守閣—安土城(現滋賀縣近江八幡市安土町下豐浦)。作為織田政權的象徵。另一方面,信長很重視商業貿易的發展,將繁華商業城市堺收為己有,讓堺成為自治城市任其自由發展,同樣的自治城市也設立了好幾所。一方面,在安土城頒布了樂市令、樂座令,允許在安土城的商人們自由營業。還頒布了一系列經濟相關的政策來大力振興商業,織田家因此逐漸富裕了起來。

1580年,與織田家對峙了十年之久的石山本願寺終於願意投降了,之後石山本願寺退出了大坂,將大坂讓給了織田家,從此整個畿內被織田家掌控。1582年,信長進攻甲斐的武田家,武田家被攻滅,從此甲斐及其周邊諸國(現山梨縣、長野縣、靜岡縣一帶)被織田家掌控。

1582年,本能寺之變發生,作為織田家臣的明智光秀背叛了信長,率軍偷襲信長所在的本能寺,本能寺的守軍奮力反擊,但寡不敵眾,最後全體戰敗,信長也自殺了。

本能寺之變發生後,京都大亂,明智的軍隊在京都四處追討織田家將領,同時還在四處搶劫殺人,據當時的公家們的日記記述來看,京都內外是一副十分慘烈的場景,屍骨堆山,血流成河。織田信長的後繼者織田信忠,在本能寺之變發生後,退守二條城,與明智軍抗戰,最後寡不敵眾敗給了明智軍,織田信忠也自殺了。

本能寺之變中,看著明智軍織田軍混戰的織田信長(左) 《戰國 一統記》 宮下英樹·繪

羽柴秀吉的崛起:

織田信長去世後,天下大變,在各處征伐的織田家家臣們不得不迅速結束戰爭,趕回京都。

信長去世時,羽柴秀吉(日後的豐臣秀吉)正在和毛利家打戰,因信長去世而急速和毛利家議和,隨後連夜率軍火速返回京都,這就是中國大返回。

秀吉軍在京都南面的山崎(現大阪府三島郡、京都府乙訓郡)打敗了背叛者明智光秀,是為山崎之戰。後來,在各地奮戰的織田家家臣返回京都後,舉行了一場會議(清州會議)來討論織田家的管理與繼承人,在會議上,就繼承人問題,秀吉與柴田勝家出現了對立,秀吉擁護年幼的三法師(信長長子信忠的兒子),柴田擁護年長的織田信孝(信長的三子),最後會議確立讓三法師為繼承人,織田信孝成為其監護人。後來秀吉巧妙利用各種計策,將信長的其他兒子們一一排除了,也把柴田的兒子柴田勝豐降伏了,因此孤立了織田信孝,秀吉乘此搶回了三法師。

1583年,秀吉與柴田勝家對戰並打敗了柴田勝家(賤岳之戰)。降伏了瀧川一益,將前田利家、金森長近拉攏了過來。秀吉從此掌握了織田家,同年,在大坂修建了著名的大坂城。

1584,織田信雄(信長的次子)與德川家康聯合起來起兵反抗秀吉,秀吉與織德聯軍開戰(小牧·長久手之戰),最後在秀吉的強大兵力壓迫下,織田信雄不與家康商量就與秀吉議和了,失去了戰爭名分的家康不得不也與秀吉議和了

1585年,秀吉消滅了常在戰時背後威脅自己的紀州諸勢力(紀州進攻),同年進攻四國,降伏了長宗我部元親(四國平定)

剛結束山崎之戰的羽柴秀吉 《戰國 一統記》 宮下英樹·繪

豐臣秀吉的天下統一與統治:

統一了天下,就得開始治國了,但必須讓天皇賜一個官位,以此來統治,如平安時代的攝政關白、幕府的將軍,不能推翻天皇自己來干,秀吉沒有選擇成為將軍,而是選擇了關白這條路。但關白得是藤原氏族人才能擔任,於是秀吉就去當了當時的藤氏長者—近衛前久的養子,並改姓藤原,是為藤原秀吉。藤原秀吉順利在1585年被封為關白,1586年被封為太政大臣。這是攝政·關白職位里第一次出現非藤原氏的人就任。隨後獲天皇賜姓「豐臣」,是為豐臣秀吉。

豐臣秀吉繼續統一日本的戰爭,1587年平定九州,降伏了島津義久;1590年進攻小田原,攻滅了北條家;同年平定奧州,降伏了伊達政宗;之後日本統一,紛亂的戰國終於完結了。

秀吉統一日本後,實施了「太閣檢地」,莊園制因此終結。1588年以修築大佛為理由頒布了「刀狩令」,開始沒收全國民眾的武器,意圖通過沒收全國民眾的武器,來達到兵農分離與防止一揆的。

在外交方面,之前的織田信長為了從歐洲貿易里獲利與對抗佛教勢力,庇護了在日的傳教士們,對天主教傳教活動大開綠燈。到了秀吉這兒,秀吉也是積極地進行與歐洲的貿易,也默認天主教的傳教,但後來,1587年,秀吉平定九州後,得知了長崎已經被大村純忠借給了耶穌會的消息,秀吉很擔心天主教會威脅到自己的統治,於是將長崎收為了自己的直轄領地,在博多(現福岡縣福岡市)頒布了「伴天連追放令」,開始驅逐傳教士與打壓天主教。

雖然開始打壓天主教,但是秀吉並沒有因此閉關鎖國與禁止海外貿易。秀吉對海外貿易的態度是積極和鼓勵,還鼓勵京都、長崎、堺的商人出航東南亞。1588年頒布了「海賊取締令」,禁止倭寇等海賊行為,以保貿易船隻的安全航行。

豐臣秀吉像 (狩野光信·繪) 京都府京都市·高台寺·藏

豐臣時期的大坂

豐臣秀吉的侵略朝鮮:

秀吉很早就公開了自己侵略中國大陸的計劃,為了侵略中國明朝,秀吉想將朝鮮半島作為跳板。秀吉對朝鮮派出了使者,要求朝鮮臣服於日本,讓日軍可以通過朝鮮去明朝,朝鮮拒絕了日本的提議。

朝鮮征伐大評定 (月岡芳年·作)

1592年,秀吉派遣了15萬大軍進攻朝鮮,文祿之役開始。日軍在朝鮮的釜山登陸,向各地進攻,佔領了很多城市,還攻下了朝鮮的首都漢城(現韓國首爾特別市)。漢城被攻陷後,朝鮮國王宣祖大王逃至北方,向明朝發出了求援,明朝答應並派出大軍援朝。

明朝的援軍到達以後,各地蜂擁起了朝鮮民眾起義軍,日本對朝戰爭變得艱難起來。而且在海上,因為李舜臣的新型朝鮮海軍艦隊,日本海軍處於劣勢下,戰況變得不利起來。秀吉為了與明朝講和,開始休戰,文祿之役結束。

最後日明和平交涉失敗了,1597年,秀吉再次派兵進攻朝鮮,慶長之役開始,明朝再度援朝。在此次戰爭中,日本再次陷入了苦戰。8月,秀吉去世,豐臣政權的重要權臣們(五大老、五奉行)宣布撤兵,慶長之役結束。

在文祿慶長之役的前後七年里,歸來的諸位大名們,從朝鮮帶回了活字印刷技術與大量陶工、書籍等。日本國內,因為戰爭的需要,動用了大量民眾來搬運兵糧,導致國內荒廢的耕地增多。因為獎賞不公等原因,諸大名產生敵對,而且接繼秀吉的豐臣秀賴年幼,豐臣政權開始出現危機。

侵略朝鮮的第一天,進攻朝鮮釜山的日本海軍 《釜山鎮殉節圖》(韓國)

豐臣政權的滅亡:

戰爭結束與秀吉去世後,接繼者豐臣秀賴,尚且年幼(6歲),豐臣家臣們出現分裂,出現了武功派(加藤清正、福島正則等)與文治派(石田三成、小西行長等),德川家康在文祿慶長之役中沒有出兵,因此實力沒有被削弱。

1599年,作為豐臣秀賴的監護人與豐臣政權的支持者的前田利家去世,利家去世後,沒有任何大名可以與德川家康單獨對抗了。

1600年,德川家康借口上衫景勝謀反,率諸大名聯軍兵進攻上杉景勝。因此,石田三成率領一批大名組成了西軍,以毛利輝元為盟主,去討伐德川家康,兩軍在關原(現岐阜縣內)展開了大戰,這就是著名的關原合戰,戰爭以德川家康的勝利告終。戰後,德川家康對西軍的大名實施了改易(領地沒收)、減封(領地削減)、轉封(領地移動)等處罰。

1603年,德川家康獲封征夷大將軍,在江戶(現東京都)開幕,江戶幕府成立,豐臣政權滅亡。安土桃山時代結束。

關原合戰屏風(六曲一隻) (岐阜縣不破郡關原町·關原町歷史民族資料館·藏)

江戶時代(公元1603年—公元1868年):最後與最繁榮的封建時代·幕末風雲

豐臣家的滅亡:

江戶幕府成立後,德川家康為了宣示德川政權的世襲,1604年,幕府成立的第二年就把將軍的位置讓給了兒子德川秀忠,自己作為大御所在幕後掌權。

豐臣政權雖然滅亡了,但是豐臣家還在,秀吉的遺兒在大名與公家裡也有一定的權威,家康為了維護江戶幕府的統治,以京都方廣寺大佛殿鐘的銘文為借口進攻豐臣家,經過1614年與1615年的兩次大戰(大阪冬之陣、大阪夏之陣)後,大坂城被攻下,豐臣家滅亡。

大阪夏之陣圖屏風(黑田屏風)右只部分 (傳八郎兵衛·繪) 筑前福岡藩黑田家家傳 大阪府大阪市·大阪城天守閣·藏

江戶幕府的統治:

1615年豐臣家滅亡後,長年的戰亂終於完全地結束了,日本迎來了久違的和平,戰爭一結束江戶幕府就改年號為「元和」,以向國內外昭示日本國內已無大規模軍事衝突,是為「元和偃武」。這次的和平長達兩百多年。

新生的幕府為了控制國內勢力,為之制定了一系列法律來制約。頒布了「禁中並公家諸法度」來約束皇室與公家,控制與限制朝廷的權力。頒布了「武家諸法度」、「一國一城令」來約束大名與武士,削弱其力量,使其無法叛亂。頒布了「寺院法度」、「本末法度」、「諸社稱宜神主法度」來約束寺院、神社、宗派、本山等。制定了「士農工商」身份等級制度以控制民眾,該制度規定無論民眾是多麼的有才能,一輩子都不能脫離其所在等級。

關於國家管理,江戶幕府實行了幕藩體制,給各大名分配領國讓其管轄,類似周朝諸侯制。另外還要求大名們將家人送到江戶當人質。

長久的戰亂結束了,天下太平的時代終於到來了,經戰國時代培養起來的武士們,在這個和平時代里紛紛投身於開闢新耕地的運動,大量新耕地湧現出來,農業產量與人口數量大大增長,日本開始進入高速成長期。

天主教自戰國時期傳到日本以後,在戰國時代繁榮了一陣子,但後面的統治者為了政權的穩固,而開始對天主教進行打壓與壓制,從豐臣秀吉頒布《伴天連追放令》開始,天主教一直被豐臣秀吉、德川家康不斷打擊與壓制,1613年幕府下達禁教令。二十餘年後的1637年爆發了島原·天草一揆(島原之亂),16歲的天草四郎領導民眾舉兵對抗幕府,最後被幕府鎮壓了下去。此後,天草四郎的故事作為佳話流傳了一代又一代。

因此事件,幕府認識到了對外貿易對統治的威脅,於是在1639年,三代將軍德川家光實施了鎖國政策,只留長崎(現長崎縣長崎市)與外國交流貿易,自此以後,鎖國長達兩百多年。

初代將軍德川家康像 (狩野探幽·繪) 大阪府大阪市·大阪城天守閣·藏

江戶幕府的繁榮:

鎖國以後,由於實行不少國內經濟的改革,日本形成了基本的自給自足經濟體系,以三都(江戶、大坂、京都)為中軸的全國經濟與以城下町為中心的各藩經濟聯合的經濟體系形成,全國特產品在大坂集中(這是大坂被稱為「天下的廚房」的來歷),從這開始運送到全國。

江戶時代初期的江戶

1651年十歲的四代將軍德川家綱上台,在老中等家臣的輔佐之下,安穩的渡過了很多難關,與強勢的前將軍德川家光相比,家綱比較溫和,1633年,成年的家綱頒布了新的「武家諸法度」,廢除了家臣殉死制度,自此以後日本從武斷統治轉變為了尊重學問的文治。

四代將軍德川家綱像 (傳狩野安信·繪) 德川紀念財團·藏

因為農業、經濟業、手工業等產業的發達,文化與藝術的繁榮也到來了,市民文化猛烈崛起,發展壯大。到了五代將軍德川綱吉的元祿時期(17世紀末到18世紀初),迎來了經濟與文化發展的最高峰(元祿文化)。以上方(京都、大坂)為中心,各種藝術得到發展。誕生了諸如井原西鶴的浮世草子、松尾芭蕉的俳諧、近松門左衛門的凈琉璃、菱川師宣的浮世繪等藝術。一方面,因為人口與物品的流動活躍,各種各樣性格的城市在各地誕生,江戶時代因此也被稱為「城市的時代」。

德川綱吉很重視學問,還派人去管理在湯島的孔子廟,在幕府召集了各大名來聽儒學的講座。綱吉晚年皈依佛教後,受佛教的影響,在1685年頒布了著名的惡法《生類憐憫令》,規定全國國民不能殺生,如有違反必重懲,因此法而受懲的人無以計數。此法頒布後在所有生類中,受到憐憫最多的是狗,綱吉還命人在江戶建立了很多收留流浪狗的場合,綱吉因此被稱為「犬公方」。

五代將軍德川綱吉像 (土佐光起·繪) 愛知縣名古屋市東區·德川美術館·藏

元祿時期以後,由於綱吉晚年的惡政與商品經濟的發展,幕府統治出現動搖。

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上至將軍、大名,下至武士,均追求奢侈,結果開支增大,幕府財政出現危機。統治階級出現經濟危機,於是將負擔轉嫁到農民身上,不斷提高地租,農民日益貧困,直接影響到社會的穩定。

1709年綱吉去世後,綱吉的外甥德川家宣成為六代將軍,家宣上台後第一件事就是廢除舉國厭惡的惡法《生類憐憫令》。在政務上,新井白石與間部詮房受到了家宣的重用,開始整備經濟與收拾綱吉留下的爛攤子,意圖解除幕府的危機。不久後,僅僅上任三年,家宣就去世了,新井白石等人繼續輔佐家宣年幼的兒子七代將軍德川家繼,繼續推行改革,但家繼沒幾年也去世了,因為年幼也沒留下後代,下一任將軍是另一個派系的了,新井白石的改革因此落空。

六代將軍德川家宣像 德川紀念財團·藏

江戶幕府的衰落與改革:

1716年八代將軍德川吉宗上台時,幕府已經危機重重了,財政緊缺,統治不穩。吉宗為了振興幕府,一改自三代將軍德川家光之後的將軍不親政的習慣,將大權獨攬。享保改革開始,吉宗禁止奢靡風、提倡節儉、提倡武力,解禁西洋學問進口日本。吉宗的改革最著名的就是對米價的調整,吉宗因此被稱為「米公方」。改革的結果使得幕府短暫的中興,吉宗因此被稱為「中興之祖」。雖然緩解了一會兒,但是吉宗的改革違背商業經濟的發展規律,因此阻礙了商業的發展,到了最後財政危機還是沒有解決。危機繼續進行中,接繼吉宗的九代將軍德川家重病多體弱,政治能力不行,沒有做什麼改革,但在家重這兒,下一次改革的重要人物田沼意次成長了起來。

(花絮:九代將軍家重的諢名是「小便公方」,家重因為身體不好,頻繁上廁所,因此得此諢名)

八代將軍德川吉宗像 德川紀念財團·藏

1760年十代將軍德川家治上台後,遵循其父的九代將軍德川家重的遺言而重用田沼意次,田沼意次的田沼改革開始。經濟上,意次知道商業貿易的力量,很積極利用商人的資本力量,實施了重視與鼓勵商業貿易的改革,還計劃與俄羅斯展開貿易,還進行了大規模開闢新田與開發北海道,還有獎勵學習歐洲、鼓勵與歐洲的貿易等等。

意次的改革使當時社會風氣變得輕鬆自由了起來,對文化的發展很有好處。意次的改革在今天看來是先進合理,順應時代發展的。但在那個時代的人來看是完全的異類,因此意次樹敵眾多。

另一方面,意次公然收受商人與武士們的賄賂。最後導致特權商人勢力巨大,包括松平定信在內的反意次派藉此開始了對意次的打擊。1763年開始發生一系列天災(淺間山火山爆發、天明大饑荒),苦不堪言的民眾紛紛把矛頭對向了意次,認為這些災難都是意次惡政造成的。1786年,其庇護者十代將軍德川家治去世後,在反田沼派的打擊下,意次下台,兩年後去世。

田沼意次

1787年十一代將軍德川家齊上台,重用八代將軍吉宗的孫子松平定信,定信廢除了田沼意次的重商改革,以吉宗的改革思想為指標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是為寬政改革,其改革和吉宗的享保改革一樣,違背經濟發展規律,重農輕商,自然也不能達到目的。定信恢復了吉宗時期的禁止奢靡政策,但與吉宗不同的是,鎖國力度被吉宗鬆緩了,一些新文化因此進了日本。到了定信改革時,卻加強了鎖國力度,還禁止學習歐洲學問(寬政異學之禁),大力提倡朱子學。定信的改革使得社會氣氛變得緊張與嚴厲,民眾苦不堪言,文化發展也受到了阻礙,民眾開始懷念田沼意次時期,還作出了這樣一首歌謠「白河水清難養魚,田沼渾濁堪懷念。」(定信是白河藩藩主)。

松平定信的掌權沒有持續多久,在1793,光格天皇想讓幕府給其親父閑院宮典仁親王太上天皇的稱號,被定信拒絕,並且處分了與其相關的公家(尊號事件)。因為尊號事件,將軍家齊生父德川治濟給定信提出給自己封一個「大御所」尊號的請求,定信以「大御所」是用於隱退的將軍而拒絕了治濟。因此,將軍家齊與定信對立,定信失勢下台。定信下台後,社會氣氛再度變得輕鬆起來,因為前期的節儉等改革,幕府財產充足了起來,幕府再次回復了奢侈華美的生活方式,幕政也受到了怠慢,再加上商業貿易的繁榮,又迎來了一次市民文化高峰期(化政文化)。但是,此時貧富差距也在增大,各地的市民、農民鬧起了各種一揆(民眾起義),一揆基本成了家常便飯,每年都要發生,治安開始變得惡化起來。

(松平定信下台後,回到了白河藩,作為藩主度過了此生。在定信晚年的時候,定信對蘭學(歐洲學問)不再像以前那樣瘋狂打擊了,還大力支持蘭學的發展,在藩內開了蘭學講堂來傳播歐洲學問)

松平定信

1832年開始,天寶大饑荒在全國蔓延,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難民無以計數,餓死者遍布全國。1837年,因對幕府無策應對社會動亂不滿,大鹽平八郎在大坂起義,有很多農民追隨了平八郎,雖然最後被平息了下去,但大鹽平八郎起義對幕府及各藩國造成了巨大的衝擊,為了應對危機,在1841年十二代將軍德川家慶上台後,重用水野忠邦,水野忠邦開始天保改革,以解決危機,但其天保改革和德川吉宗、松平定信的改革方針基本一樣,違反經濟發展規律,最後也沒什麼效果,還受到了社會各層的強烈反對。

另一方面,18世紀末到19世紀上半期,俄國、英國、美國等陸續接近日本要求通商,但幕府全拒絕並加強了鎖國力度。到了水野忠邦時期,東亞開始發生巨大變化,英國與中國清朝的鴉片戰爭爆發,英國打敗了清朝且逼迫清朝簽訂了不平等條約。日本看見了強大的清王朝被西方人打敗,國內受到了很大的思想衝擊,讓日本看到了西方人的強大,忠邦因此廢除了打擊歐洲船隻的政策。鴉片戰爭後,清朝的魏源所著的《海國圖志》傳了進來,對幕末的政局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水野忠邦

為了拯救幕府的統治,幕府進行了以上的無數的改革,但因時代的發展,其改革儘管能緩解一會兒,但最終都不能拯救幕府。隨著幕府的統治力度的下降,長州藩、薩摩藩、佐賀藩、土佐藩等藩實施了各種改革,而且還通過對外貿易充足了財富,還引進了西方的技術與武器,成為了雄藩,對幕府政局有一定的影響力。

薩摩藩藩廳所在的鹿兒島城

開國:

1853年,美國海軍上將佩里率領艦隊來到日本,要求日美通商,江戶幕府與佩里約定第二年給予答覆。1854年,佩里再度率領艦隊來日,江戶幕府不得不屈服,與美國簽訂了《日米親善條約》。鎖國制度被廢除,國門大開,西方文化源源不斷地進入日本,幕末志士紛紛登場,幕末的大幕揭開了。

1858年,十三代將軍德川家定去世,圍繞著將軍的繼承、開國等問題,幕府出現矛盾,使政治局面進一步複雜化。幕府的新任老中(幕府大總管)井伊直弼為了實現自己的計劃與堅持幕府專制統治,逮捕與殺害了一批反對者,是為安政大獄。1860年,發生櫻田門之變,井伊直弼被水戶藩浪人武士殺害,安政大獄結束。幕府專制統治也隨之終結。櫻田門之變後,「尊王攘夷」由理論成為下級武士、浪人的實際運動。

後來幕府實施公武合體,想借朝廷的權威來拯救岌岌可危的幕府,公武合體派誕生,與尊攘派(尊王攘夷派)對立。1862年,因公武合體,皇室的和宮親子內親王嫁給了十四代將軍德川家茂,但後來幕府主導的公武合體沒能持續下去。

美國軍隊在橫濱登陸

從尊王攘夷到開國倒幕:

受尊攘派影響深沉的長州藩與反對幕府的尊王攘夷派的公家聯合起來,受其影響,朝廷不斷督促幕府攘夷,幕府被迫通知各藩從1863年5月10日開始攘夷,長州藩積極響應並炮轟下關的外國艦船。

1863年8月,以薩摩藩、會津藩為首的公武合體派發動政變,將長州藩的勢力和朝廷中的尊王攘夷派趕出了京都。1864年6月,幕府借禁門之變討伐長州藩,英法美荷為了報復之前長州藩炮擊艦船也趁機與長州藩開戰,長州藩戰敗,之後保守派掌握了藩政。

1865年,長州藩的木戶孝允(桂小五郎)、高杉晉作等人趕走了保守派,掌握了藩政。另外,薩摩藩在薩英戰爭後早就被西鄉隆盛、大久保利通等人掌握了藩政。兩藩都拋棄了尊王攘夷,轉變為開國倒幕。

1865年4月,幕府再次號令各藩隨幕府一起討伐長州藩。薩摩藩不理幕府,暗中支援長州藩,在坂本龍馬的中介之下,1866年,薩摩藩與長州藩組成了薩長聯盟。幕府軍與長洲藩的戰事長久不利,於是幕府以十四代將軍德川家茂去世為理由草草地終戰,此次戰爭不利使得幕府的威望一落千丈。

1867年1月30日,頑固的攘夷主義者、主張公武合體的孝明天皇崩御,皇太子睦仁即位,是為明治天皇。

1867年,5月,薩摩藩與長州藩互相交接倒幕的密約。6月,坂本龍馬公布了今後政治體制的構想—「船中八策」,其中就有「大政奉還」。

江戶幕府的滅亡:

1867年11月9日,為了避免戰爭,十五代將軍德川慶喜接受土佐藩的提議,決定「大政奉還」,把政權力正式還給了明治天皇。但是,在同日,倒幕派已經收到了來自朝廷的允許倒幕的密令。

1868年1月3日,朝廷宣布「王政復古」。廢除幕府、攝政、關白,新設總裁、議定、參與三職。不久,新政府要德川慶喜徹底交出政權,但德川慶喜不願意於是率兵從大坂進攻京都,企圖反撲,新政府與幕府開戰,戊辰戰爭開始。以薩摩、長州藩為主力的新政府軍在京都南郊的鳥羽·伏見打敗了幕府軍,鳥羽伏見戰役後,德川慶喜被新政府宣布為朝敵(朝廷的敵人,即叛徒),德川慶喜從大阪回到江戶,之後政府率東征軍進攻幕府的大本營—江戶,無力的德川慶喜只好答應歸順新政府,將江戶讓給了新政府,江戶實現無血開城(新政府和平佔領)。自德川家康開幕以來的江戶幕府,隨著江戶城被佔領,從此終結了。

雖然江戶幕府已經終結了,但還有一部分佐幕的藩國還在對抗政府,於是新政府軍繼續討伐佐幕藩,一直追擊到北海道,在北海道箱館的五稜郭與佐幕軍開始了最終的決戰,戰爭以新政府軍的勝利而告終,從此幕府勢力被完全打敗。

1868年9月8日,改元明治,江戶時代結束。

大政奉還

明治時代(公元1868年—公元1912年):明治維新·從東亞小國到世界列強

中央集權制國家的建立:

政府平定國內後,1869年政府從京都遷都到江戶並改名東京(東京奠都)。

(明治天皇遷都東京不是說遷就遷了,當時受到了很多貴族、市民的反對,機智的天皇以行幸東京為借口,帶領一大幫人浩浩蕩蕩地來到了東京,到了就不回京都了,京都的貴族們沒法,只好去東京了,於是順利遷都。同樣類似的歷史,在中國北魏孝文帝身上也發生過。)

1869年,1月,政府實施「版籍奉還」,將全國大名所擁有的土地與人民都收了回來。同年,上層公家與大名被劃定為華族,武士被劃定為士族。1870年允許平民使用姓氏,隨後戶籍法實行。1871年,實施「廢藩置縣」,全國藩國全改為郡縣。國政回到了政府手裡,日本成為了中央集權制國家。

天皇東京行幸 《東京府中橋之通圖》

出使歐美:

國家統一後,政府開始謀求提高國家的獨立性,因此有必要使外國軍隊撤離日本與修改不平等條約。因此1871年,岩倉使節團向歐美出發,此行的目的是同歐美各國交涉不平等條約事宜和視察歐美文明。然而修改條約目的未達成,但使節團親眼見到了歐美文明的先進和強大,深切地感受到日本的近代化正是當務之急。

岩倉使節團 左起木戶孝允、山口尚芳、岩倉具視、伊藤博文、大久保利通

近代化改革:

對於國內改革,政府提出了三大口號,即富國強兵、殖產興業與文明開化。

經濟上,政府將「殖產興業」作為口號。政府實行殖產興業政策的具體內容就是運用國家政權的力量,以各種政策為槓桿,用國庫資金來加速資本原始積累過程,並且以國營軍工企業為主導,按照西方的樣板,大力扶植日本資本主義的成長。政府在扶持近代化產業的同時也力圖建立貨幣制度,推進日本的資本主義化進程,政府還大量高薪僱用了歐洲的技術員們,這些人為「殖產興業」作出了很大貢獻。

在軍事上,政府將「富國強兵」作為口號,這是一項發展國家經濟,增強軍事力量的政策。1873年,「修改地租」、「徵兵令」實施。

在整個日本社會文化上,政府提出「文明開化」,即在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甚至生活方式上向西方學習。政府提倡西洋生活方式、引進大量西方文化與科技、實施義務教育等等,一時間,日本大城市已經洋樓林立,路邊築滿路燈,各種西式商店餐廳排列在街邊,男男女女們穿著洋服,人力車和馬車來來往往。「文明開化」對日本社會上下均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同時也成為之後的自由民權運動的思想文化基礎。

鹿鳴館的舞會

國土的變化:

劃定國境是近代化國家的重要課題。日俄方面,自幕末開國以來,關於庫頁島的歸屬一直不明確,最後在1875年,日本與俄羅斯締結了「樺太·千島交換條約」,俄羅斯擁有全部庫頁島,日本擁有全部千島群島。

太平洋方面,日本主張擁有小笠原諸島的主權,最後在1876年小笠原諸島歸屬日本。

琉球方面,自江戶時代開始,琉球一面被薩摩藩支配,一面朝貢中國清朝,琉球與清朝的宗主國關係結束後,明治政府於1872年設置琉球藩,宣布琉球歸屬日本,但清朝不承認歸屬。後來明治政府借口琉球民眾在台灣被殺害,於1874年出兵台灣,最後清朝不得不同意琉球歸屬日本。

1879年,明治政府撤掉琉球藩,改置沖繩縣。

武士的叛亂:

自「版籍奉還」以後,士族(武士)的家祿大幅減少。政府於1876年頒布「秩祿處分」,家祿制度被廢掉,同時還頒布了「廢刀令」,禁止武士佩刀。使得那些沒法忘掉幕府時代的武士特權的士族們非常不滿,之後佐賀縣、熊本縣、福岡縣等地爆發了多起士族的叛亂。

最後在1877年,西鄉隆盛在鹿兒島(現鹿兒島縣鹿兒島市)舉兵叛亂,獲得了大量不滿政府的士族的支持,西南戰爭爆發。半年以後,戰爭以政府軍的勝利而告終。

西鄉隆盛於鹿兒島舉兵 鹿兒島暴徒出陣圖 (月岡芳年·繪)

自由民權運動·帝國憲法·帝國議會:

1874年,坂恆退助向政府提交了「民選議院設立的建白書」,批判了政府的官僚專制,要求開設國會讓納稅人參與國政,這是自由民權運動的開端。自由民權運動是要求政府開設國會、減少地租、修改不平等條約、確立地方自治權等等的社會運動。

1881年坂恆退助在高知創建了自由黨,這是日本最早的政黨。從1881年開始,各地開始制訂憲法草案,自由民權運動持續高漲。

後來政府約定好要開國會,於1882年派了伊藤博文等人去歐洲研究憲法及國家制度。之後政府開始立憲的準備,廢除了太政官制度,設立了內閣制度,伊藤博文就任日本最初的內閣總理大臣。

1889年2月11日,《大日本帝國憲法》頒布,實施三權分立,開設帝國議會,設置眾議院、貴族院,公布眾議院議員選舉法。由此,日本成為了亞洲第一個近代立憲國家。

日本憲法與各法律體系完善後,再加上國力日益強盛與後來的中日甲午戰爭與日俄戰爭的勝利,歐美列強也無法再無視日本的修改條約要求,到了1911年,隨著關稅自主權的恢復,自幕末以來的所有不平等條約全被廢除。

憲法發布略圖 (楊洲周延·繪)

稱霸東亞:

為了獲得朝鮮半島的支配權,日本與清朝開始了戰爭(日清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在戰爭中,日本始終處於優勢地位,日軍將清軍趕出了朝鮮半島,在黃海海戰中覆滅了清朝的北洋海軍,並佔領了山東半島與遼東半島,戰爭以日本的勝利而告終。戰爭結束後,日本獲得了清朝的台灣島,對朝鮮半島的支配力進一步加強了。

1899年,清朝的義和團運動發生後,八國聯軍以此為借口侵略清朝,俄國出兵後,佔領了清朝東北地區,對日本在朝鮮的利益造成了威脅。因此在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戰爭以日本的勝利而告終。日俄戰爭後,日本掌控朝鮮半島完全沒有阻力了。另一方面,因為打敗了俄國,日本開始在清朝東北地區擴展勢力,在清朝的旅順(現遼寧大連)設置了關東都督府。關東都督府的警備隊就是後來的關東軍。

隨著日清戰爭、日俄戰爭的勝利,日本確定了在亞洲的列強地位,國民開始有了日本是世界一等強國的意識。

日俄戰爭勝利後,日本進一步將大韓帝國置於自己的控制下,不久後迫使韓國皇帝高宗退位,解散了大韓帝國軍隊,設置了統監府。接著,1910年,日本與大韓帝國簽訂了《日韓合併條約》,正式吞併了大韓帝國,設置了朝鮮總督府。

諷刺畫 日清釣魚(朝鮮) 俄國阻止 (Georges Ferdinand Bigot·繪)

1912年,明治天皇崩御,皇太子嘉仁親王即位,改元大正,明治時代結束。

大正時代(公元1912年—公元1926年):大正浪漫·民主運動的風潮

日本與第一次世界大戰:

一戰的主戰場在歐洲,遠離日本,日本政府把這當做是打破政治經濟停滯僵局的好機會,日英同盟後,日本對德宣戰,佔領了德國在中國山東半島與南太平洋島嶼的軍事據點。1915年,日本向中國總統袁世凱提出了「二十一條要求」,主要內容是接管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擴大其在東北南部的權益等等。中國國內對此激起了抗議之聲,最後中國政府基本承認了「二十一條要求」,之後中國國內反日運動越來越激烈。

1919年1月,一戰結束後的三個月,巴黎和談召開,討論對戰敗國的處理與利益的分置。另一方面,在日本的朝鮮殖民地,爆發了「三一運動」(以漢城的獨立宣言為契機,全朝鮮半島發起了激烈的反日獨立運動),在中國,爆發了「五四運動」(因反對《凡爾賽和約》將山東權益給日本而發起的反日運動)。

1919年6月,《凡爾賽和約》簽訂,承認日本接管德國的舊有權益。

巴黎和談時,在巴黎的牧野伸顯(左一)、西園寺公望(左三)

都市化與大眾化:

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歐洲列強無暇顧及亞洲,日本取代歐洲一躍成為了亞洲貿易的主角,另一方面,日本向歐洲出售軍需品和日用品,國內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繁榮,這被稱為「戰時景氣」。

大正時代是日本人的生活發生著巨大變化的時代,西洋文化開始在民眾里普及開來,西洋風與和風一起共生於日本,形成了一種別樣的風景;在城市,自來水、煤氣、電力得以普及;擁有職業的女性在增加;新聞報道、雜誌、廣播等新媒體進一步發展;西式公寓住宅出現;咖喱飯、炸豬排等西式菜肴出現;西洋風的生活方式融入到了民眾之中;街道上出現各種各樣穿著時髦的年輕人;人們開始享受自由戀愛;在洋服普及的同時,和服並沒有消亡,而是與洋服共存,街道上常可看見和服洋服並存,成了一種別樣的風景和服也在發生變化,另外,現代日本流行的畢業典禮穿的一種和服就盛行於大正時代,是當時的女學生的校服,另外,現代男性校服也是來自大正時代。

大正時代場景復原

大正民主:

大正時代是進一步建設議會民主制的重要時期。相比強勢、親力親為的明治天皇,大正天皇與其相反,這也為政黨制度的盛行提供了前提。另一方面,誕生了如工薪族以及律師、醫生等「都市中間層」。在這些人的主導下,呼籲民主政治的勁頭高漲。從第一次護憲運動到普通選舉法得以制訂的這段期間發生的、追求自由主義、民主主義的運動被稱為「大正民主運動」。

1918年發生「米騷動」,從富山縣開始,席捲全國,政府派出了軍隊才平息事件,這個事件導致寺內內閣下台,然後是由立憲政友會的總裁—原敬擔任內閣總理大臣,原內閣成立。原內閣完全不同於之前的藩閥內閣,除陸軍、海軍、外務大臣以外,所有內閣成員都是由政黨成員構成的,這是日本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內閣。

進入大正時代後期,實現普通選舉的呼聲越來越高。1925年加藤內閣不顧樞密院與貴族院的反對制定了普通選舉法,賦予了全國25歲以上的男子選舉權,普通選舉法指導的眾議院選舉於1928年舉行。然而,這個時期的女性沒有被賦予選舉權,婦女參政權是在二戰後才實現的。

另一方面,政府頒布了治安維護法,這是用來壓制那些想要變革日本政治體制或是採取某些行動的人們的法律,該法不顧工會、知識分子等的反對而強行制定。

原敬像

1926年,大正天皇崩御,皇太子裕仁親王即位,改元昭和,大正時代結束。

昭和時代(公元1926年—公元1989年):侵略戰爭·戰後的改革與復興

通往軍國主義的日本:

駐紮在中國東北地區的關東軍,是大日本帝國陸軍中海外駐軍的一支,他的前身是關東都督府的警備隊,1919年作為關東軍而成為一個獨立組織。

1928年6月,關東軍製造了鐵路爆炸(皇姑屯事件),殺害了中國的東北軍閥張作霖,東北從此群龍無首,為關東軍提供了趁虛而入的機會。隨後在關東軍參謀石原莞爾的謀划下,於1931年關東軍製造了柳條湖事件(九一八事變),以此為借口進軍中國東北,佔領了中國東北地區。關東軍這些行為無視了當時日本政府的意識,原本軍隊應該處於政治家的控制之下,但卻形成了一種現場參謀憑自身判斷而行使武力的惡習,關東軍從此以後越發地獨斷專行。

九一八事變後,中國政府向國際聯盟控訴日本侵略,為了應付此情況,關東軍開始謀劃在東北建立一個新的國家,1932年3月關東軍扶持中國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在中國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之後偽滿洲國一直處於日本的掌控之下。

在長期的經濟蕭條之下,以及各種事件的發生,軍部的一些人及一部分右翼分子開始對政黨政治進行否定,企圖樹立天皇親政與軍部獨裁的勢力正在抬頭。

1932年,對偽滿洲國的認可持穩重態度的犬養毅首相被暗殺,這就是五一五事件,這意味著政黨政治的終結。此後,由政界、財界、軍部等構成的「舉國一致內閣」在日本開始。

1933年,國際聯盟的偽滿洲國調查行動結束後,召開偽滿洲國認可投票,42票贊同不認可,僅日本一票贊同認可,據投票結果,國際聯盟宣布不認可偽滿洲國,要求日本將中國東北地區歸還於中國,因此日本退出了國際聯盟,之後日本越來越被國際社會孤立。

1936年初,發生二二六事件,陸軍皇道派的青年將校帶領一批軍隊襲擊政府部門,打著「尊皇討奸」的口號,企圖建立軍部獨裁政權,最後被政府被鎮壓了下去。經此以後,陸軍與財政界聯合起來,進一步加強了其在政治方面的影響。

侵略戰爭:

1937年7月7日,日本為進一步侵略中國而發動盧溝橋事件(七七事變),日中戰爭(抗日戰爭)爆發,對當時中國來說,日本具有壓倒性強大的軍事實力,因此日本在中國戰爭中連連獲勝,中國首都南京與大片領土被日本佔領,中國政府退守西部內陸的重慶繼續和日本抗爭。

日中戰爭變成長期化後,日本國內的戰時體制也進一步強化。1938年,政府不顧議會的反對而制定了「國家動員法」,這項法律使議會成為擺設,政府可以不通過議會來動用國內的物資、人員等。1940年,所有議會政黨被解散,思想與言論的管制越來越嚴,法西斯統治進一步加強。

國民生活方面,因為採用了軍需優先政策,所以生活必需品出現了供應不足,票購制和配給制被運用到生活中。

1940年,德意日三國軍事同盟締約。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襲美國夏威夷珍珠港,幾乎在同一時間陸軍登陸馬來半島(當時是英國殖民地),日本向美國、英國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在太平洋戰爭初期,日本打著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的口號,佔領了東南亞大半領土與太平洋諸島,勝利消息傳回國內後,國內一片歡騰。

日軍偷襲美國夏威夷珍珠港

日本投降:

自太平洋戰爭初期的勝利以來,國內因中日戰爭長期化而出現的苦惱氣氛,被太平洋戰爭勝利的喜悅一掃而空。但這樣的日子沒有持續多久。1942年4月,東京受到了盟軍的空襲,這是日本本土第一次受到空襲,不安的氣氛迅速瀰漫開來。

1942年6月4日,戰爭的轉折出現,當時日美爆發了中途島海戰,經過一番激烈海戰後,美軍打敗了日軍,日軍損失嚴重,從此失去了太平洋的主導權,盟軍開始猛烈反擊。之後,日美長達半年的瓜島爭奪戰以美軍勝利而告終後,美軍步步緊逼,日軍節節戰敗。在國內,因戰況不佳,經濟崩潰,物資出現短缺,食品短缺越來越嚴重。

1944年,日本的「絕對國防圈」被美軍攻破,日本本土暴露在空襲威脅下。

1945年,日本本土各地遭到盟軍的猛烈空襲,東京、大阪、名古屋等大城市被毀。

1945年7月,盟軍發布《波茨坦宣言》,再次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但日本仍然拒絕。8月,蘇聯撕毀《日蘇中立條約》,攻入了偽滿洲國。同月,美國向日本的廣島、長崎投擲了原子彈,兩個城市化為一片焦土。8月15日,日本接受了《波茨坦宣言》並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

1945年9月2日,日本於美國密蘇里號軍艦上籤投降書,在簽字的是重光葵外務大臣,右為其隨從加瀨俊一

戰後民主化改革:

日本投降後,盟軍開始登陸日本本土進行佔領,盟軍在日本設置了聯合國最高司令總司令部,即GHQ。此時與之後的民主化改革時期,日本都是處於被佔領狀態下,並沒有簽訂和平條約。起初佔領日本是包括美蘇中英法在內的國家共同佔領,但隨著美蘇矛盾的增大,變成了美國單獨佔領日本。

美國統治日本不是直接統治,而是保留了日本政府,限制了政府的一些權力,通過日本政府來對日本進行間接統治。當時的日本的最高領袖不是日本政府與天皇,而是盟軍最高司令官道格拉斯·麥克阿瑟(Douglas MacAthur)。

佔領日本後,對於二戰時期的日本戰犯的處置,1946年5月3日到1948年11月12日,盟軍在東京的市谷(舊陸軍省)設立了法庭對戰犯進行了審判(極東國際軍事裁判、東京裁判),東條英機、土肥原賢二等戰犯都得到了應有的處罰。

美國對日本開始了一系列改革,旨在把日本建設成一個像瑞士那樣的不設武裝的民主國家。對於天皇,GHQ也認識到天皇在日本是神一樣的存在,為了民主化的進行,於是自1945年12月開始,GHQ禁止國家支援與普及神道教(神道指令),開始一步步地降低神道教地位,弱化天皇的神性。在1946年1月1日,昭和天皇頒布了詔書,向全國民眾否定了自己是神,這份詔書被當時的大眾傳媒與雜誌稱為「人間宣言」。

憲法是一國之根本,GHQ對日最重要的改革就是指令政府制定新的憲法,新憲法《日本國憲法》於1946年11月3日頒布,1947年5月3日開始實施。新憲法最大的特點就是象徵天皇制與放棄戰爭。象徵天皇制使天皇從掌握實權變為了不掌權的國家象徵,與此同時,皇室財產被收為國有,多數皇族被脫離皇籍。新憲法還確立了日本永遠放棄戰爭,不承認國家交戰權,新憲法因此被稱為和平憲法。新憲法頒布後,日本確立了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分立的政治制度,建立了君主立憲共和制國家。

對於改革,麥克阿瑟對幣原內閣提出了五大改革指令,即女性解放、勞動者團結權的保障、教育民主化、廢除秘密警察、經濟民主化。

政治上,GHQ指令政府給予了女性的投票權與參政權,釋放了政治犯,確立了結黨自由,自法西斯主義活躍以來而被消滅的政黨政治再度復活。

為了經濟民主化的進行,GHQ指令政府實施了「財閥解體」,清除掉了以前的日本資本家的勢力,日本經濟煥然一新,多數的新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地露了出來。

土地是個很重要的東西,GHQ指令政府實施了「農地改革」,即從地主沒收土地,將其分給農民。農地改革實施過程中阻礙重重,受到很多地主的反抗,但最後還是實行了。農地改革解放了生產力,改革後的十年內,農業產量達到了60%,同時為日本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勞動力,也為日本未來的經濟復興提供了市場。

學校教育方面,廢除了過去的複線教育,還將皇國思想、神國思想從新教育里剔除了出去,在全國實行教育普通化。

在武裝上,日本不設任何軍隊,舊帝國時期的所有軍隊武器裝備,除了一部分作為戰利品給了盟國與用於研究等以外,其餘的被全部銷毀。

戰後初期,國民生活困難,美軍對此實施了大量物資援助,因為物資不足,各地出現了黑市。另一方面,舊日本帝國的思想控制與言論管制被美軍廢除後,開始出現大量批判軍國主義的言論,大眾文化再度復活了起來,被舊日本帝國禁止的各項學問的研究也再次興盛了起來,著名文學作品也在此時湧現了出來,有谷崎潤一郎的《細雪》、太宰治的《人間失格》、坂口安吾的《墮落論》等等。

Douglas MacAthur與昭和天皇合影

重回世界的日本:

隨著中國的建立與朝鮮戰爭的爆發。為了對抗社會主義陣營,美國改變了對日政策,開始扶持日本,以作為對抗社會主義陣營的橋頭堡,日本開始武裝化。美國原本的對日政策是禁止日本保留軍事力量,想把日本建設為東方的瑞士。與此同時,美國也加速了對日的講和進程。之前的戰後改革時期,日本是處於佔領狀態下,並沒有和美國簽訂和平條約。

1951年,日本與美國等48個國家締結了和平條約《聖弗朗西斯科和約》,約定於第二年將國家主權交還於日本。同日,也締結了《日美安全保障條約》,決定了在日本獨立後美軍也將駐留在日本。

1952年日本恢復國家主權後,陸續與世界各國恢復了外交關係,1956年日蘇建交為日本掃清了通往聯合國的道路,當年12月日本加入聯合國,成為非常任理事國。

《聖弗朗西斯科和約》的簽訂

經濟的復興與繁榮:

50年代,因朝鮮戰爭的爆發,日本成為聯合國軍的援助物資基地,再加上之前的農地改革與勞動改革為日本提供了比戰前更大的國內市場,日本經濟開始以奇蹟般地速度復甦,進入了戰後復興期,國家漸漸地恢復了元氣。

1956年,日本政府宣布戰敗後的經濟復興已經結束,日本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另一方面,1955年,自民黨長達38年的一黨執政開始,這就是55年體制。1954年到1973年,經濟高速增長,迎來了諸如神武景氣、岩戶景氣、奧運景氣、伊邪那岐景氣等好景氣。1964年舉辦了亞洲首屆奧運會—東京奧運會,1968年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1970年舉辦了亞洲首屆世博會—大阪世博會。

都市裡,1958年東京鐵塔竣工。鋼筋水泥的高樓大廈、公寓及郊外的高級住宅如雨後春筍般聳立了起來。生活上,人民生活水平大大地提高。電視機、冰箱、電話、留聲機、電飯煲、烤麵包器、電氣被爐等家用電器在社會裡普及開來。漢堡肉、蛋糕、西式甜品、西洋料理等都成為了普通常見的食物。民眾平均壽命增長,大學入學率暴增。

交通方面,過去的蒸汽列車被新型的高速列車取代了,主要的道路都鋪上了瀝青,1964年第一條新幹線東海道新幹線開通,東明高速道路、名神高速道路陸續開通,高速道路開始在全國普及開來。

領土的歸屬上,1968年,美國將小笠原群島歸還於日本。1972年,美國將沖繩歸還於日本。

1964年的東京奧運會

在日本也有類似中國的三大件的東西,他們稱為三神器。所謂三神器,是戰後,被宣傳為新時代必需品的耐久生活用品。50年代後半期的三神器是洗衣機、電冰箱、黑白電視機。60年代後半期,三神器變成了汽車、空調、彩色電視機。

50年代後半期的三神器:黑白電視機、洗衣機、電冰箱

60年代後半期的三神器:彩色電視機、空調、汽車

大眾文化的繁榮:

戰後,隨著經濟的復興,文化的繁榮也到來了。昭和時代中後期,迎來了大眾文化的繁榮時期—昭和元祿文化,此名詞來自江戶時代市民文化高峰的元祿文化。

昭和元祿文化時期,湧現了大量優秀的作品,豐富了人們的生活。動畫與漫畫方面,其代表有手塚治虫、石森章太郎、藤子不二雄、水木茂、長谷川町子、赤冢不二夫等。電影方面,其代表有黑澤明、圓谷英二等。流行歌曲方面,其代表有美空雲雀、藤山一郎等。體育競技上,相撲比賽與棒球運動受到越來越多人的熱衷。隨著第一條新幹線、第一條高速公路的開通以及東京奧運會、大阪世博會的舉辦,昭和元祿文化迎來了高潮時期。

《鐵臂阿童木》 手塚治虫·著

成為世界大國的日本:

70年代,日本政局是動蕩的,經濟發展也是坎坷的,出現兩次石油危機和長達兩年半的經濟蕭條時期,發生了日本戰後從未有過的經濟負增長現象,但是從總的來看,在渡過第一次石油危機引起的經濟蕭條以後,70年代的日本經濟基本處於穩中有升的狀況,始終保持了世界第二大經濟大國的地位。

80年代以後,日本的經濟大國地位更加突出,成為世界的金融大國、債券大國和投資大國。到80年代末,日本GDP已經超過英法德三國總和,經次於美國,已經處於世界經濟的支配地位。

東京鐵塔

1989年,昭和天皇崩御,皇太子明仁親王即位,改元平成,昭和時代結束。

資料來源:

日語維基百科

《日本史A 現代からの歴史》東京書籍(日本的高中歷史教科書)

《新選日本史B》東京書籍(日本的高中歷史教科書)

《日本史》吳廷繆

《日本中世史》王金林

《日本古代史》王海燕

《日本簡史》王新生

《圖解日本史》青木康洋


乾妹妹,乾妹妹,乾妹妹,乾妹妹;

學唐朝;

欺負女婿,欺負女婿,欺負女婿,欺負女婿;

退休發光,退休發光;

豁肚子,豁肚子,豁肚子,豁肚子,豁肚子,豁肚子,豁肚子,豁肚子,豁肚子,豁肚子,豁肚子,豁肚子;

維新;

賭國運,賭國運,賭國運;

賭國運豁肚子,賭國運豁肚子;

幹活,幹活;

宅。


9分鐘看完日本的前世今生。

這個短視頻應該可以幫你了解日本


做的一個關於日本史的思維導圖

從繩紋時代(BC6000-8000)到明治時代(AC1868-1911)

PS:圖片需要放大看


活塞運動

出國旅遊

黑吃黑

切腹

閉關鎖國

維新

賭博

勞動


天照大神現人間,伊耶那岐更在前。高天原神八百萬,孩童也知是扯淡。

萬世一系強吹逼,初代天皇活百年。遠古歷史不可考,勸君莫信莫鑽研。

繩文穴居彌生陶,光武賜印撫遠獠。人云古墳起奈良,族名大和統孤島。

卑彌女王事鬼道,漢亡復與曹魏交。千載之後又蘇醒,困住勞拉觀乳搖。

蘇我物部明爭鬥,天皇一脈暗飄搖。聖德太子改國制,致書隋煬辱上朝。

使團首領小野氏,妹子為名性狂驕。日出天子問無恙,西方皇帝怒征遼。

乙巳之變誅入鹿,大化改新除舊族。舟師渡海援百濟,白江慘敗知不足。

君王遣使羨唐土,高僧傳佛需六渡。青蓮憐友哭晁卿,香山詩色照蓬壺。

平安新京仿長安,佛教興盛文化傳。道鏡巨根戲孝謙,藤原亂政興攝關。

為護莊園用武士,子脫皇籍賜姓源。桓武皇孫稱平氏,白河院政敗皇權。

(好難寫,留個記號慢慢寫吧)


2000字概括日本歷史,簡潔明了粗暴易懂。

既然題目是通俗簡單的介紹日本歷史,那幾千幾萬字的長篇大論我們就不提了,只概括歷史總體脈絡,不在具體的事件和人物上深究。

很久很久以前,在山的那邊海的那邊,有一個島,島上全是未開化的小矮人,他們是這樣的

錯了,是這樣的

島上全是小部落小村莊,什麼?你問國家?國家是什麼?能吃嗎?他們平時的生活就是吃飯睡覺種菜抓魚吃,記事靠打結,裝X靠修墳,誰家墳墓最多最大誰就是老大。

【插播:現在的日本人其實不是土生土長的日本土著,有證據證明,大多數是從朝鮮半島過去的進口貨。啥?你問那原來的土著日本人呢?】

有一天,在奈良縣一帶有個部落突然發達了起來,並且打架打贏了別的部落,這個部落的名字就叫——大和。大和慢慢的發展壯大,最後變成了一個國家,它就是今天日本的雛形。沒錯,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大和民族。這個大和民族,最開始對君主的正式稱呼原本是「大王」,估計是從中國皇帝那兒學來的,後來改成了「天皇」,還把自己的背景包裝成了什麼天照大神的後代,好沾沾神氣,瞬間就感覺big提升了有木有!

與此同時,天皇發現在山的那邊海的那邊有個國家叫中國,滿大街都是行走的百科全書,而且各種高科技產品狂拽炫酷吊炸天啊,日本人表示很興奮,

於是他們不惜冒著葬身海底的生命危險也要一撥撥跑到中國留學,上至國家行政,下至琴棋書畫,全都學了個遍,這就是著名的遣唐使,從隋朝初期至唐朝末期的二百六十多年裡,日本都不斷的派遣留學生過來留學。

由於跟中國學會了中央集權,這個時期的天皇可牛逼了,基本要風得風要雨得雨,這個階段包括了飛鳥時代奈良時代平安時代。飛鳥、奈良、平安是這三個時代的首都名字,就那麼大點地,你們搬來搬去也不嫌麻煩啊!

到了平安時代後期,天皇的親戚「藤原氏」很熱情,非要替天皇操心國家大事,而這個親戚把國家政治搞得一塌糊塗,導致國家治安混亂不堪。這下天皇方了,為了趕走這個粘人的親戚,找了專業的打手——武士集團來保護自己,於是武士集團開始牛逼起來了,他們幫助天皇趕走了藤原氏之後就賴著不走了。

這幫武士里有兩個團隊最厲害,一個姓源,一個姓平,正所謂「一山不能容二虎」,於是他們便打了起來,最後姓源的打贏了,成功的成為了天皇最強的武裝集團,天皇送稱號「征夷大將軍」。

成為了大將軍之後,他感覺自己可以稱霸全國了,於是把天皇撂在一邊,攬過國家實權,在鎌倉(神奈川縣東南部)新建了個辦公樓做將軍府,又叫幕府,這就是第一個幕府時代——鎌倉時代

【插播:在日本長達680年的幕府時代里,天皇都處在空虛寂寞冷的退休老幹部狀態,一直在打醬油,從未被超越。由於天皇沒有實權,所以下面的人搞事搞得再大也不會去動他,因為就算動他也沒啥用啊,而且天皇這個職業是祖傳的,始終沒斷過,正所謂「萬世一系」。】

到了鎌倉幕府末期和室町幕府初期的一段時間是南北朝時代,這個時期日本同時有兩個天皇,兩邊人馬經過多次干架,南朝最終招架不住向北朝認輸,於是僅56年的南北朝時代結束了。這時的幕府設在京都的室町,所以叫室町幕府。第二個幕府時代——室町時代,大約相當於中國的明朝。

大約等於我們的明朝後期,室町幕府也不行了,下面的人紛紛搞事情,天天就想搞個大新聞,有實力的人自立山頭,一場撕逼大戰又開始了。這就是日本歷史上最廣為人知最激動人心的戰國時代

說到戰國時代,就不得不提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他們三人依次坐莊,統一日本,結束了戰火紛飛的亂世。

先說織田信長,長這樣

別看這畫看起來不咋地,有證據證明織田信長是個典型的高富帥,就算以現代人的審美標準來衡量也絕對算的上美男子,他推翻了室町幕府,差一點點就統一了日本,只可惜命短,被部下背叛,死於本能寺。

豐臣秀吉

據說身材矮小且長相極其猥瑣,但是很厲害,為織田信長擦鞋出身,織田信長死後接任他的班,統一了日本。之後跑去欺負朝鮮,還想占明朝的便宜,也是個短命種,仗還沒打完就病死了。

再說德川家康

簡直是心機婊中的戰鬥機,連著給前面兩人當過手下,好就好在他命長,等啊耗啊,終於把他倆給耗死了,他一把年紀跳起來變身接盤俠,堪稱最佳撿漏王。

此時,戰國時代結束,由於德川家康的辦公樓在江戶(東京),於是德川幕府又叫江戶時代,這是日本最後一個幕府時代。

德川幕府跟我們大清一樣,搞了兩百多年的閉關鎖國,到了19世紀,大約等於我們被英國人打得焦頭爛額的時候,美國人也一炮轟開了日本的國門,這就是「黑船事件」。然後日本人民發現,原來德川幕府這麼辣雞,於是把它推翻了,權利又回到了天皇手上。這時的天皇那叫一個開心,打了六七百年的醬油終於鹹魚翻身了,趕緊換身洋服先!

這時的天皇叫明治天皇,搞了個崇洋媚外的「明治維新」,學習西方先進知識,這一搞就蹭蹭蹭的甩了大清三條街,但明治維新並不徹底,同時也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餘。日本變強後,到處搞事,先是打贏了甲午海戰,又狗屎運打贏了俄國,接下來就是一戰二戰了,這段歷史大家都比較熟悉了所以略過。

二戰結束後,日本被聯合國要求解散軍隊,銷毀一切武器,天皇被剝奪權利,於是天皇又回到了打醬油的狀態。

今天的日本,依然在向先進國家學習、學習、再學習。

總之,日本是個有故事的國家。以上,感謝閱讀。


可以,天神降臨,統治神州,女王駕到,統一日本。聖德太子小野妹子,學習唐朝,大化改新。源平內鬥,武家政權。兩個天皇,南朝北朝。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織田豐臣老家康,你方唱罷我登場。幕府一朝數百年,閉關鎖國被人打。土佐藩士龍馬,四處奔走改革。學習西方技術,全面維新提高。保皇維新亂斗,江戶無血開門。船中八策,大政奉還。加入列強,塗炭華夏。八年抗戰,滾回老家。兩顆原子彈,七十年自衛。


推薦這本書


這是我在知乎上 塞雷三分鐘 三分鐘讀懂日本歷史。很多張圖 這是其中一張。 很適合這個問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h5LY4Mz15o

history of japan

一個魔性的視頻


聽過一部有聲書巜從小到大說曰本》,聽過後對日本的歷史,對曰本的民族性格有了些了解。


微博視頻

看視頻吧,9分鐘的日本通史


有興趣可以看下袁騰飛講歷史改革篇的前兩節,把日本歷史串了一遍,深入淺出,風趣幽默,發人深省。


繩文時代,彌生時代,飛鳥時代,平安時代,幕府時代(包含戰國南北朝),明治維新,兩次大戰,民主化改革,沒了


推薦閱讀:

日語對漢字、外來語的「不尊重」有點多,導致學日語過程思維速度與準度始終有障礙,過來人們怎麼解決的?
日本韓國會被誤認為是東亞病夫嗎?
在日本生活的你,遇到過哪些奇怪的事或人?
第 66 回(2015 年 12 月 31 日)《紅白歌合戰》有哪些亮點?
北海道是個怎樣的地區?

TAG:日本 | 歷史 | 日本歷史 | 日本戰國 | 大和 |